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急救医学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作者:赵峻峰,张婷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急救知识普及教育工作的现状
就目前的情况看来,我国大学生急救知识还比较缺乏,大部分的大学生还不知道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识。根据2013年一项对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知识技能的现状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心肺复苏、止血、包扎、骨折固定、伤员搬运的技能掌握率均低于6%[4]。另一项调查表明,大学生不会心肺复苏等初级救生术者占80.0%,对溺水、电击、CO中毒等不会救护者占76.2%,对出血、骨折不会救护者占88.9%[5]。由此可见,在校大学生的急救知识与技能极度缺乏。但同时,学生们通过系统学习获得急救知识的机会十分贫乏。学生们只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讲座或者网络等宣传媒体对某些知识有简单了解,而没有系统、科学地学习和实践。但同时,学生们也表现了对获得急救知识的渴求。2006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校大学生中,95.1%的学生对急救课程内容十分感兴趣;98.5%的学生认为课堂上的操作训练十分必要,而且非常有效;85.5%的学生认为如能成为必修课、增加学时会更好;82.3%的学生认为在大学一年级学习院前急救知识,对大学的学习与生活会有所帮助[6]。在校大学生年轻好学,活动面广,易接受新生事物。一旦出现突发灾害或面对危重病人时,接受过急救培训的大学生即可成为积极施救的第一目击者。从跨时间角度考虑,率先向大学生普及急救知识,并试图通过他们,采取“滚雪球”的方式逐渐向社会推广,整个社会人群的急救知识普及率必将大幅升高。这对增强整个国民的健康素质,提高全体大学生的自救互救水平,具有积极的、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开设急救医学课程的可行性及优越性
我校为一所以医学为主,医理工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高校。学校一向坚持质量立校,不断提升学科专业水平,在教学上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在急救医学教学中更是走在前列,急救技能已列入医类专业学生实习考核范围。同时,学校拥有完备的临床技能中心,3家附属医院和多家教学医院,为非医学类专业大学生急救医学课程教学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及师资配备。学校教务处还组织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较高教学水平的一线医务人员,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和多年的心得体会,精心编写了《公共急救医学知识》教材,配备了必要的教学模型、急救器材等。经过3年的教学,在教材逐渐完善、实验室建设陆续补充、教学经验不断丰富的过程中,获得了宝贵的教学实践经验,为我校在各个非医学类专业普及急救知识、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具备了一定优势。
急救医学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大学生已经成年,在智力、体力方面具备了学习急救知识、掌握急救技术的能力。在我校各专业开设急救医学课,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其眼界,启发其思维,增强学生“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现场急救技能就是救命能力”的救命意识。在实践操作训练中,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动手能力,激发每个人无限的潜能,培养学生勇于助人的精神、乐于助人的品质、冷静坚毅的性格和临危不乱的应变能力。
学校教育中开设急救医学课程,对非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比较系统地学习基础医学知识、急救知识,进行严格规范的现场急救技术的训练,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比之于接受过公益性短期培训的人而言,更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正确、有效的现场急救技术。
三急救医学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
应该说我校非医学专业类学生急救医学课程的师资力量还是非常雄厚的。目前担任教学任务的讲师均为各附属医院及教学医院急诊医学科的一线临床医师,尤其是担任理论教学的均为高级职称的医师,多位急诊科主任亲自担任主讲。他们通过自己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临床实践经历,给学生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提高了教学效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笔者认为,我们的师资队伍建设仍存在一些不足,亟待提高。我们的许多讲师虽然在临床急诊医学专业方面具有较高的造诣,但很少与其他的学校教师进行过教学经验交流活动,多数没有接受过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培训,基本处于独立发展状态。要在我校各专业普及急救医识知识,提高急救医学课程教学质量,必然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就目前我校现状,可以从4个方面解决师资问题:第一,抓好教研室建设,形成教学龙头。通过教研室来团结和领导全体成员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并在备课、讲课、辅导诸方面起到学科教学的核心与指导作用。第二,更新观念,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各位讲师应经常性地引进一些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材料,更新教学观念,与时俱进。第三,讲评结合。由教研室牵头,每学期组织听课、评课,对课程教学作出评估,可在听课、评课的基础上开展示范观摩教学活动,对表现突出者予以奖励。第四,开展教学检查,检查要认真仔细,提出问题,共同解决,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四急救医学课程的教材建设
为了配合急救医学课程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学校组织3家附属医院具有丰富经验的急诊科专家编写了《公共急救医学知识》教材。此后又根据教学实践,统一编制了教学PPT。根据2010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学生们最想学习的急救医学知识依次为常见病急性发作的救治(占61.25%)、常见外伤止血骨折的外置(占53.75%)、心肺复苏术(占47.5%)、自然灾害自救(占37.5%)、其他急救医学知识(占7.5%),85.92%的同学希望学习实用强的急救医学知识、4.23%的同学希望了解一下就行,还有9.86%的同学希望学习专业强一些的急救医学知识[7]。这说明我们教材内容的设置基本上是符合学生需求的。作为非医学专业类的大学生,通过比较系统的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和充分的实践操作训练,能初步了解常见病症的急救处理、准确快速地实施现场心肺复苏、处理外伤急救等急救知识。通过4个章节的系统学习,利用模型和急救器材进行操作指导,学生能够增强急救意识,掌握急救知识,准确熟练地实施现场急救。但其中部分内容过于专业化,可进行适当调整。同时,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临床医学,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每时每刻都会有新的理论和新的技术产生。作为一本现场急救的教材,要时刻关注学科研究新的进展,时刻进行更新和补充。教材建设任重道远。
五急救医学课程的实验室建设
[关键词] 艺术类 计算机基础 教学改进
计算机是现代生活、工作、学习中最常用的一种工具。目前,所有高校各个专业都开设有计算机基础课程。在众多专业中,艺术类专业主要是培养艺术类专业人才,其教学模式、课程内容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等方面都有其不同于其他专业的独特之处。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使得他们在计算机基础学习过程中产生与其他理工科或者文科学生截然不同的学习态度和接受方式。如何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实现“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使得学生能够在掌握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的同时,把计算机与专业结合,让计算机为专业服务。这是艺术类计算机教育者所希望达到的目标,也是检验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
1 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
1.1 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
随着计算机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在初中甚至小学都加入了计算机课程的内容,然而一些偏远地区因为教学条件的限制,则缺乏这方面的课程或者仅仅停留在理论部分,这是导致目前大部分高校学生在计算机水平上有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而艺术类学生在这个问题上更为突出。根据对本校新生的数据统计,约50%学生在初中就开始接触计算机或者计算机基础教育,30%学生从高中开始接触,其余少数接触的时间较长,但也有极少数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艺术类学生在进入高校前,相比其他专业的学生,需要花大量的课外时间在专业上,从而使得大部分学生即使会使用计算机,对计算机的功能的使用约90%局限于在日常的网络浏览、信息交流和娱乐上,而对计算机在工作、学习、专业相关上的应用知之甚少。
1.2 个体意识强、强调个性,注重自我、集体观念较差
艺术类学生个体意识较强,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喜欢展示自我、张扬个性、追求自由。这是他们有别于其他人的一面,而另一方面,不容易接受劝导,过分的以自我为中心,“我的才是对的、你们都是错的”的思想很容易造成教学中的困难。
1.3 思维活跃、接受能力高,凭兴趣做事
艺术类的学生思维活跃,发散性思维能力强。发散性表现出很强的包容性和灵活性,对新事物、新技术、新思想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并且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同时凭兴趣学习,对感兴趣的内容积极性很高,对于不感兴趣的内容则消极、懒散。
1.4 重视专业学习,忽视文化课学习
对专业的重视和文化课的忽视在艺术类学生中表现的非常明显。同时专业课的课程压力和大量的专业作业也从另一方面迫使学生牺牲文化课的课外甚至课内学习时间。据统计,47%的新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兴趣一般,而在一些较少应用计算机的专业课,比如国画、油画、书法等,甚至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计算机与本专业学习有冲突。
2 针对艺术类专业特点,设计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决定于所选择的教材。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的教材大多是依据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或者各省细化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进行编写,其中包含了一部分数据库的基本知识和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而艺术类专业作为文科类专业中的一个分支,对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中的数据库和程序设计部分一般不要求,数据统计的结果和实际的教学经验也确实表明,艺术类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对于建立在数学和逻辑基础之上的这类内容兴趣索然并难以理解。与此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领域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产生新的技术手段使得艺术类专业中又有很多专业如设计、多媒体、音乐、影视等在计算机的使用上较理工科专业或大文科专业(经济学、金融
* 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立项编号:20060705)。
学、法律、工商管理、新闻学等)更为深入。这使得对艺术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在教材选择上面临一个两难的问题:一方面普通的文科计算机基础教材内容中涉及的数据库及程序设计的内容过于繁琐,而另一方面与艺术与计算机结合相关的方面内容则过少。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或者对于现有教材内容的合理取舍与添加补充,成了艺术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所必须面临的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尝试与改革,目前就教学内容的调整方法大致如下: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核心能力;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职医学检验技术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及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因此,培养合格的医学检验技能型应用人才,必须以专业核心能力为本位,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这是高职院校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保障[1]。核心能力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高职生从事医学检验实践活动、提供高质量检验服务所必备的最基本、最主要的能力,必须在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根据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该专业人员核心能力应包括医学检验相关技术能力、职业态度、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知识综合能力、沟通协作能力[2]。
1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1.1校内实训
(1)实验内容陈旧、方法落后。检验项目的技术和方法与临床实际脱节,校内实践教学以重复性、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创新性、综合性实验,难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
(2)实验条件落后。实践教学标准没有与行业对接,出现与职业岗位脱节现象;实验实训指导缺少与医疗行业的紧密联系,与本地医学检验技术现状不吻合;医学检验技术、设备、方法更新不及时,难以满足医学检验岗位需求[3]。受实验条件限制,专业检验仪器(如血细胞分析仪、生化分析仪、免疫分析仪等)更新速度慢,配置数量少。一些实验只能以示教为主,学生缺乏动手操作机会,只看不做现象时有发生。
(3)实践评价体系不完善。课程考核偏重理论,实践成绩比重低。实验教学不单独进行技能考核或以实验报告代替考核,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态评价及对其学习态度、综合能力的评价。
1.2临床实习
(1)对临床实习认识不足。一些学生存有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加上受升学、就业的冲击,对临床实习不重视。学生临床实习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导致其临床检验基本功不扎实,理论与实际脱节。
(2)学生动手机会减少。目前,临床实验室配备了大量现代化检验设备,检验工作已经实现了操作自动化、技术现代化和方法标准化。学生动手机会明显减少,导致其只懂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技能[4]。
(3)缺乏严格的技能训练。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师素质和考核标准等方面的问题,导致临床检验技能训练不严格、不规范。
2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具体包括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管理和质量保障等要素[5]。在实践教学体系中,正确处理知识、技能、素质和态度的关系,以职业核心能力为本位,促进受教育者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2.1以核心能力为本位原则
以核心能力为本位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一种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就是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工作任务为出发点,以行业岗位所需职业能力为基本内容,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导地位,其核心是如何使学生具备职业所需的实际能力。根据医学检验职业资格标准以及行业对技术技能型医学检验人才的需求,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分为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拓展能力3类。基本能力是学生从事医学检验职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基本技能,通过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基本技能训练获得;专业能力是学生从事医学检验职业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医学检验实践操作能力、临床标本分析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等,通过医学检验专业技能训练、临床见习、综合实训及毕业实习等获得;拓展能力是与医学检验职业相关的其他能力,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通过人文课程、认知性见习、社会实践活动及校园文化活动等获得。
2.2与行业标准和职业岗位相结合原则
我国现行医学检验行业准入标准是毕业后先取得临床医学检验技士/技师初级资格。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有临床检验技师、公共卫生检验技师、卫生工程技师、病理技师和输血技师等。因此,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既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又要达到职业岗位所需技能目标。实践教学体现“三突出一贯穿”,即突出实训、见习、实习,突出早接触专业和临床,突出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将质控意识和生物安全意识贯穿于实践教学全过程。
2.3渐进性接触临床原则
实践教学包括认知性见习、实验教学、实训教学、课程教学见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环节。通过学校与行业的深度合作,遵循早接触、逐渐接触、完全接触临床的规律,形成“实验实训见习实习前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前技能考核”的能力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促进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系统衔接和整体优化。
3以核心能力为本位构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对甘肃地区20家医院的检验科进行问卷调查及对行业专家访谈,在研究和分析调查结果基础上,依据高职医学检验人才培养规格与行业职业能力具体要求,构建符合岗位需要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相对独立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方法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见图2),从而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3.1目标体系
包括医学检验专业技能标准、专业课实践教学标准(含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实验操作评分标准)、毕业实习教学目标、课外实践活动目标。
3.2内容体系
包括基本技能培养模块、专业技能培养模块、综合技能培养模块。依据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整合实践课程,优化实践内容体系,共确定约200个医学检验实践项目,并提出实践内容和要求,避免教师盲目开展实践教学。
3.3方法体系
包括模块化、教学做一体化、开放式模式。将临床检验基础、生物化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免疫学检验、血液学检验等学科实践教学内容优化整合为基本技能模块、常规应用模块和临床技能模块,创建模块化实验教学模式。在实训室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开展基本技能模块教学,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师生互动,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提高学生技能操作的准确性、连贯性。检验专业实践操作多,动手能力要求高,对一些基本操作、常规检查实验,实验课有限的时间显然不够。为此我们采取开放式教学模式进行实验。根据学生要求开放实验室,尽可能满足学生需求。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模拟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任务分解法、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突出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
3.4保障体系
加强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实训条件、管理制度等方面建设,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1)将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融入专业课程标准,强化校企合作,制定并实施校内实训、临床见习、综合实训和毕业实习方案,将实践教学与医学检验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紧密结合。(2)建立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专兼职“双师型”师资队伍。鼓励青年教师假期到医院顶岗,锻炼职业岗位技能,学习新技术、新方法,积累临床工作经验。聘请附属医院和定西市第一、二人民医院检验科的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承担部分专业课的教学任务,重点指导校内实践教学。(3)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增加经费投入,建设真实环境、真实设备、真实情景的校内实训基地,营造职业文化氛围。充分发挥附属医院、教学医院的作用,确保良好的见习环境和见习效果。建设一定数量的技术力量雄厚、设备先进的临床实习基地。(4)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实践育人工作方案、实验(实训)教学规范及质量标准、课程(专业)见习规范及质量标准、毕业(顶岗)实习规范及质量标准、教学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对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化管理。
3.5评价体系
既包括操作技能考核,也包括职业态度、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知识综合能力考核;评价活动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阶段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并重,建立并完善全面、全程、全员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全面即教师全面评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全程即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全员即由教师、学生、实践指导教师共同参与评价过程。
4结语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经历实践检验。我们将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和调整,使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刘亚珍.基于能力培养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5(11):57-60.
[2]桂芳,李树平,李争鸣.以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的高职高专教育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2(2):282-283.
[3]万德年,丁海峰,周剑涛,等.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18):2568-2569.
[4]王元松,刘成玉.医学检验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6):51-52.
一、国际贸易专业教学问题分析
(一)对实践教学关注不够
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应用型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校更多的是关注学历教育,忽视了实践教学。偏重于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专业基础知识教育过多,应用性知识教育较少等在传统的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导致学校在进行教学规划的时候对实践教学关注不够,规划的目的是学生理论知识的构建,不是实践能力的提高,所以使得学生的专业水平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没有进行有效的结合
我国大部分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将理论教学作为课程设置的重点,而对实践教学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理论知识教学中的许多内容是与实践相脱节的,教材中的内容在实际的国际贸易中并不一定实用,但是教材中却将之作为课程设置的重点,而一些在国际贸易中简单有用的实践知识却没有在教材中凸显出来,大大增加了学生适应国际贸易工作的难度。
(三)缺乏实用的双语教材
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是需要进行双语教学的,但是目前我国实用的双语教材却非常有限,而且质量不是很高。所以很多学校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就采用原版的教材,这些教材尽管具有较强的权威性与全面性,但是却与本校的课程设置和我国的课程设置要求不符。此外,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经济背景都与我国存在巨大的差异,导致学生难以接受。还有原版教材的引进成本较高,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四)落后的教学方法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人才的培养需要好的教学方法做支撑,如果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来教学,那么教学效率和质量都将没有保证。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的教授为主,学生很少参与到其中,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很少主动地思考和进行实践操作,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创新分析
(一)给予实践教学足够的重视
给予实践教学足够的重视,才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从而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实用型人才,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学校可以聘请有经验的外贸专家到学校讲学,教授学生实用的外贸知识和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充分利用各种有用的资源如教学软件、模拟实验等,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加强与实习单位的合作与联系,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实习氛围等来加强实践教学,以使实践教学在国际贸易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提高双语教材编写的水平
教材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材料,教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而我国的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材十分紧缺,因此急需加快双语教材的编写,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比如说支持权威专家的编写、编写的时候加强与外国学者的合作以提高编写的质量、制作适合有效的双语教学课件、对引进的教材做好循环利用的工作以保证教材的有效利用等,只有提高了双语教材编写的水平,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的可能,同时也方便教师的教学。
(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
要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就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将理论教学作为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基础,将实践教学作为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关键,保证学生的理论和技能能够更好的结合起来,以使学生更能有效的完成国际贸易知识的学习。学校在进行理论教学完成以后,就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综合素养,进而成为合格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
(四)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
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障,国际贸易专业需要修的课程很多,所以教学效率的提尤为重要,要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不断地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为国际贸易的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比如说实践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情境教学法等的有效使用,并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国际贸易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国际贸易的兴趣,最终实现国际贸易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医疗急救知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意义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旅游成为了广大人民群众休闲、度假的首要选择,旅游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旅游业的广泛发展伴随而来的就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缺口,因此,各个高校纷纷兴起旅游管理专业,这极大的缓和了我国旅游业的专业人才缺口[1]。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学主要就业方向为旅游景点、景区,该地区的地理环境较为复杂、人员流动较大,相关突况较多。因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不但要掌握相关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必然还要拥有一定的医疗急救专业知识,用以应对突况,保证游客安全。
1.常见急救知识
1.1外伤出血急救方法分析
(1)指压止血法:即在伤口上方近心端,按压跳动的血管,直到创口血液凝结(创口也可采用药敷,加快凝血),再送往医院进行相关治疗。该种止血方式要求救护人员对各部位出血压迫点较为熟悉。
(2)头部出血:前头部出血需按压耳前、下颌上方的颞动脉;后头部出血可按压耳后下外侧的耳后动脉。
(3)前臂出血:按压上臂肱二头肌内侧,也可将肱动脉压于肱骨上。
(4)手部出血:在腕关节处,施救者用双手拇指按压患者的桡动脉和尺动脉,即人们通常触摸脉搏的位置。
(5)手指出血:按压手指指根。
(6)足部出血:按压踝关节下部,足背跳动位置。
(7)大腿出血:令伤员曲起大腿,放松大腿肌肉,用力按压股动脉,即大腿根部与腹股沟中点。由于该处位置肌肉较多,必要时可双手按压,增大压力[2]。
1.2骨折急救措施
(1)不得按摩、揉捏骨折部位,不得随意搬动和止血。
(2)如疑是脊柱骨折,需就地固定,缓慢搬运伤者。如伤者四肢骨折,并在骨折处快速出现肿胀,需对伤者局部进行毛巾压迫止血,并用木棒、树枝固定伤者骨折部位。
(3)开放性骨折患者,需立即闭合伤口,可选用干净的毛巾、衣物覆盖包裹伤口,包裹不宜过紧或过松。如伤者骨折端外露,不得将骨折外露部位复原,需继续保持外露。如对伤者进行捆扎止血,需记录捆扎时间,捆扎时间不得超过1h,以免出现组织缺血坏死情况,每隔1h,松口止血捆扎物5-10min。
1.3动物昆虫咬伤急救处理措施
(1)狗咬伤:咬伤发生后,需及时撕开或脱下伤口处衣物,用20%肥皂水或清水清洗伤口,并轻轻擦拭,反复多次。如伤口较深,可用导管导入,以肥皂水灌洗。伤口不得包扎,清洗完后,需快速送往医院,进行专业治疗。猫、狼、狐、猪咬伤都可采用该方法进行急救。
(2)蜘蛛螯伤:蜘蛛螯伤后,伤口一般出现2个红点,伤者局部出现疼痛、麻痒,进而出现水泡、红斑,部分伤者还会出现肾衰、寒战呼吸苦难等。蜘蛛咬伤后,需立即在伤口上部近心端进行捆扎,避免毒液扩散,每隔20min松开一次捆扎物。可用1:1000高锰酸钾溶液清洗伤口,反复5次,在用酒精消毒,选用刀片或针将伤口扩大,用手挤出毒液。再将季德胜蛇药捣碎敷于伤口上,如患者情况严重,可口服季德胜蛇药4片,然后及时送往医院进行治疗。
(3)毒蜂螯伤:螯伤后,需挤压伤口将毒蜂断刺挤出,也可用小刀、针将断刺挑出。取肥皂水、10%苏打水冲洗伤口中和毒液。取季德胜蛇药1片捣碎,敷于伤口周围,也可将紫花地丁、七叶一枝花等草药捣碎敷于伤口[3]。伤者需大量喝水,加快毒液稀释、排出。如伤者具有过敏体质,可选用苯海拉明、扑尔敏等过敏药进行治疗。
(4)水母螯伤:水母螯伤后,伤者需立即上岸,以免再次出现螯伤情况。先将附于伤口的水母、或水母断肢清除,利用1:1000高锰酸钾溶液清洗伤口,反复几次。如伤者出现休克情况,需进行抗休克处理,并及时送往医院。
1.4烧伤急救措施
(1)远离着火点,并脱去着火衣物,或者用冷水浇湿衣物,就地滚动、跳入水中亦可。
(2)如被液体烫伤,则需去掉衣物,如衣物与身体粘结在一起,不得强行撕下,需剪开为粘结部位,留置无剪开部位,等医生处理。
(3)对烧伤部位进行清水冲洗,在进行包扎,包扎物需保证清洁。强酸碱烧伤或沥青烧伤时,需用清水长时间冲洗。眼部烧伤时,可用生理盐水冲洗,并去除异物,滴入0.5%的氯霉素眼液。
(4)手指、脚趾烧伤时,需分开手指、脚趾进行包扎,以免粘结。
1.5心肺复苏:是非专业人员也能很好掌握的,不需要有很深的医学知识和技术,所需要的仅仅是一双手,通过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就能挽救一个生命。
2.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掌握医疗急救知识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越来越多的人群开始通过旅游来进行度假和休闲。在这情况下,作为为旅游业而工作发展方向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不但要积极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还需掌握相关的医疗急救知识,最大程度的保证游客安全,提升自身的全面职业能力。
旅游景点和景区地理环境复杂,部分景区动物、植物繁多,而且,旅游人数激增,这些情况都导致旅游突发事件发生几率激增[4]。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未来旅游景区、景点的工作人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必然要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识,用以应对这些突况。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急救知识普及工作是旅游职业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职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3.结语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业人才缺口也急剧增加,一个合格的旅游业人才不但要有专业的旅游业知识,还需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识,以面对各个突况。积极普及医疗急救知识,可以极大的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学生的职业竞技力,保证学生就业率。
参考文献:
[1]魏穗霞,徐小华,邓春梅;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急救能力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1年03期
[2]姚建军,黄武,龚卫华,苏丽敏,黄叔杯,徐梅,余晓玲;湖北省大学生急救能力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3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