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海洋污染的成因

海洋污染的成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海洋污染的成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海洋污染的成因

海洋污染的成因范文第1篇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 信息技术 整合

在《英语任务驱动型教学设计要素建构与反思的实践研究》的研究中,我们对课堂教学效能低下的原因有两个假设。假设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需要认识不足,对学生的学习关注不够;假设二: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对教学设计要素的认识不适应现实教学的要求。反过来说,当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关注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关注了教学设计要素在新课程下的变化,教学效能就会提高。

在新的课程环境下,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已不再满足于将其作为演示的工具。作为新课程执行者的教师将面临的不仅是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整合起来。利用信息技术营造理想的教学环境,让信息技术与任务的整合,成为破解教学效能低下,促进“有效教学”的手段之一。

一、整合的内涵和表现

所谓“整”,是指完全、齐备;所谓“合”,是指协同、汇集。综合起来,整合就是指一种将不同要素进行整理、组合,使其有效合为一体的能力。本文的整合是指通过课堂教学系统内教师、学生、教学资源、信息技术等各要素的整体协调、互相渗透,借助于信息技术,以任务为中心,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的效益。整合是使分散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

整合的表现是多样的,包括:教学目标上的整合,如语言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整合;教学内容上的整合,如学科内容与学生生活、当代社会生活的整合;教学时空上的整合,如教材中的传统内容与学科上的新发现、新观点、新问题的整合;教学方法上的整合,即尝试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等多种综合性的教学方式,实现教与学上的整合。当然还有:文本教材与网络资源、生活资源的整合,学科的传统内容与网络资源、生活资源的整合等。在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表现过程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即借助于信息技术,以任务为中心,达成语言教学中的互动融合。而起追寻学习目标作用的任务可以分为:信息传递型任务、比较型任务、问题解决型任务、观点交换型任务、创造性任务。

二、英语任务型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设计

1.整合的基本思想

适度地引进学生中的课程资源,可以打破原有学校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改变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笔者努力探索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主动性、体验性的学习活动为主要活动的教学,其目的是:(1)讲语言只是和语言结构同语言功能、运用有机结合,在体现学生语言系统性的同时,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内在联系,把握好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2)让学习的过程充满探索性,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使他的学习有成就感和增强自己的自信心。(3)帮助学生在接触语言的同时,接触课文以外更为丰富的文化、文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接触和了解科学的方法。

2.课前师生准备的整合

本文以《Are we in danger?》为例说明课前准备流程中师生准备的整合。课前准备涉及工具、硬件、多媒体教室、利用Powerpoint和Frontpage制作的课件、必要的学生课外活动指导等。而更主要的是分析教材:新教材中的一个单元,围绕一个话题,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所以在对话课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与课题相应的任务,在对话课中让学生讨论;并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寻找相应的资料。在对话课后,指导学生搜集身边那些环境污染的例子:如乱倒垃圾,河水污染,汽车尾气等,让学生根据自己找到的材料做有关污染的任务性课题。当然教师应当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课题,选题不要太广。如有的学生设计这样的课题“地球的污染”“拯救地球”等。这些课题相当复杂,而且所涉及的环境问题相当广,中职学生所能做的只是思考其中个别污染的因素。所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提出解决废纸回收、白色污染的方法等。学生结合课文讲到的土地污染、空气污染和水污染在生活中的例子和资料,设想自己对于解决这些污染能提出的方法,用课件表现出来并交流。课前师生准备流程见图1。

图1 课前教师生准备流程

3.设计思路与课堂活动预设流程

(1)设计思路。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如表1。

表1 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教学步骤 多媒体内容 多媒体作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海洋的图片 引入所要学习的内容,为学生的演讲做铺垫 提问学生当你看到海洋的图片会联想到什么 通过回答问题和相互交流

学生做有关海洋生物的演讲 展示海洋生物的课件 演示学生课件

提供连接抽象知识与现实世界的桥梁 指导和观看学生演讲 1.展示多媒体课件

2.获得海洋知识,相互进行交流

讨论 播放幻灯片 展示问题 帮助学生引入海洋污染问题 初步讨论海洋污染问题

学生做有关海洋污染的演讲 展示海洋污染的课件 演示学生课件

提供连接抽象知识与现实世界的桥梁 指导和观看学生演讲 通过讨论,进行研究性学习

讨论 播放幻灯片 展示问题

展示图片引导学生理解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讨论海湾战争的原因和对海洋的污染

(2)整合后的课堂活动预设流程。课堂活动预设流程以师生的互动为主要形式,以多媒体的运用为中心,见图2。

图2 课堂师生互动

(3)教学过程简述。课前任务:启发学生先进行研究,共同合作,积极收集信息,撰写探究报告,并制作幻灯片。

新课导入:

①播放歌曲《Saving the Earth》

T: Do you know the name of this song?

S:Saving the earth.

T:Do you think why should we saving the earth?

S:引出本课的重点

②问周围环境问题(展示图片)

T: You see people don,t throw their rubbish into the dustbin. They throw the rubbish everywhere. Please remember that you throw your rubbish into the dustbin,and keep our surrounding clean. Ok?

T: This is Shuixin River. Do you think it is clean?Do you want to swim in this kind of river?

T: Do you often see this kind of situation? There are many cars around us.We know that the cars can produce the waste air.It can pollute the air. Tight?

T:Do you think it is a beautiful place to live in? I think it is a beautiful peace to live in.because we can see many green trees and grasses,many beautiful flowers. Every morning when I wake up,I can hear many birds singing. So wonderful.

让学生初步了解周围的环境问题,为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课文学习:播放录像。了解土壤污染的原因。

What are the reasons of land turning into desert?

cattle problem soil lost

increase cattle trees cut down

lack of rain rain pouring

not kill cattle soil washed down

grass eaten up soil blown away

Land turning into desert

巩固:利用幻灯片进行课文的复述。学生通过复述课文,巩固课文知识。

讨论:通过讨论,了解如白色污染,光污染,噪声污染,高楼污染……以及造成这些污染的原因,这些污染造成的危害和解决这些污染的方法。

学生演示汇报:通过学生自己对各个具体污染问题的演示和讲解,加深对课文的了解。

总结:

T:Do you know who cause these pollution ?

How can we solve the polluted problem?

Tell the students ‘world population day-July 11 and its slogan’ population,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

提出世界人口日和联合国的口号“人口、发展、环境”。引导学生形成进一步讨论地球的未来和教育人们从身边小事做起,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三、英语任务型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反思

1.对评价的反思

英语任务型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是师生围绕学习任务,以运用为主要手段,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与内存逻辑,促进师生良好互动形成的一种教学设计。所以,评价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学生制作的课件如何评价?笔者设计了一份《学生电子讲稿的评价量规》(见表2)。在《学生电子讲稿的评价量规》的应用过程中,我们发现其中加分中的“资料收集面广”,在此并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学生为了达到“资料收集面广”,而大量地搜集资料,造成因追求“资料收集面广”而使课件内容脱离了中心任务,出现资料或图片的堆积,在时间上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表2 学生电子讲稿的评价量规

要求 评分依据 熟练、完成程度

幻灯片数量 至少有5张幻灯片具有合适的背景、前景颜色 优 良 中 差 未 完 成

10 8 6 4 0

科学性 文告内容符合科学依据,表述正确 优 良 中 差 未 完 成

10 8 6 4 0

完整性 内容完整,突出主题,条理清晰,语言简练 优 良 中 差 未 完 成

10 8 6 4 0

丰富性 尽可能地丰富知识面,介绍地震的多方面 优 良 中 差 未 完 成

4 3 2 1 0

语法与拼写 整套幻灯片表现出正确的语法、拼写、无别字 优 良 中 差 未 完 成

4 3 2 1 0

界面效果 界面效果起到增加生动性、引起兴趣的作用,但不能影响内容表达 优 良 中 差 未 完 成

4 3 2 1 0

合作性 在学习过程中与其他组共享了资源,组院都发挥了作用 优 良 中 差 未 完 成

10 8 6 4 0

加分 设计具有自己的思想

资料收集面广 最高可给5分

最高可给3分

第二个评价问题是关于小组演示汇的评价,我们应用了《小组演示汇报互评表》(见表3)。

表3 小组演示汇报互评表

项目 得分(1~5分)

观点明确

思路清楚

口头表达清楚

表达有吸引力

幻灯能配合演讲

和听众有较好的交互

从课堂教学的实践来看,学生问题式的脱稿汇报容易获得大多数同学的鼓励而得高分。如有一组学生出示的一组图片(见图3),获得了与课文结合程度较高的认同。

图3 学生演示文稿中的一组图片

2.对学习动力与学习能力的思考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任务作为课题,自由组合,和兴趣相仿的同学一起学习探讨,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完成作业。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获得:(1)利用电脑、网络查找资料,制作课件,懂得如何正确利用网络和电脑,提高动手的能力;(2)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培养和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用英语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3)同年龄、兴趣的学生在一起分工合作,培养了良好的协作能力。

3.对语言习得的思考

知识面的扩大,有利于学生比较自然地进行语言习得。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获得了各种不同的信息,经营筛选、分析,并结合自己现有的知识,使学习得到了拓展。学生还查看了不少英语网站,由此接触到大量的本族语作者的原话,这样不仅增加了知识面,而且也有利于学生自然进行语言输入,为应用语言打下了基础。

4.对可以改进之处的思考

课堂的不足之处也是很明显的。(1)小组的形式,使一些语言能力较差或是想偷懒的学生在小组工作中,不做任何工作,难以提高。(2)学生汇报过程相关语言知识通常不做任何形式的解释,也没有任何语言难点解说,因此,对于语言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语言障碍比较大。(3)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在汇报中会忽略语言的结构形式,过分地依赖交际策略,更有甚者会靠不准确的语言或交际策略绕过语言形式,达到意义交流的目的。(4)学生与教师投入制作课件的时间和精力过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英语的正常教学秩序。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英语室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英语第一册(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包育彬,陈素燕.中学英语任务教学的策略与艺术[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海洋污染的成因范文第2篇

一、探究性学习水污染与人类的关系

为进一步说明身居内陆的人类活动怎样引起水污染和海洋污染,寻找当地一条河流的源头至入海口:如舒城的龙河口水库通过舒庐干渠注入巢湖,最终由长江注入太平洋,在这整个流域内寻找污染源,在一张备用的河流流域的水域分布图上,把那些流入河流的污染物表示出来。可以看到进入水体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人们的哪些活动所排放的。引出同学们思考:这些污染会带来的危害以及是否可以避免排放。

建议:在环境保护、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区域研究等章节课堂上使用。

二、课堂教学与实践渗透相结合

环境教育者认为,环境教育的重点之一,应放在由学生自己去调查研究环境问题。在实际活动中增长对环境的认识,田野工作对于中小学生获得环境问题的直接经验十分重要。这种形式使环境成为一种学习的刺激,能够激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好奇心,从而发展了他们对环境的认识,田野工作如与地理学科教学联系起来,会取得更好的结果,一方面会促进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同时能促使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环境教育在地理学科中的渗透应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一)能用地理学知识对环境问题作出准确判断:①环境的自然进程;②人类行为对环境的影响;③各种环境问题,诸如温室效应、沙尘暴、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的产生及预防;④人类生命和人类生活如何依赖于环境,以及可能引起环境问题的各种冲突;⑤规划、设计和地理学要求的保护环境的实施纲要。

(二)技能:①通过口头、书面和艺术等形式,明晰、简洁地表达自己对环境问题的观点,在与他人的讨论中发展学生的交流技能;②通过搜集、整理、分析、解释有关环境问题的数据和统计结果,如进行生态学调查,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③通过修正、分析、解释,评价从各方面获得的有关环境的信息,组织环境保护工作,发展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④通过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后果,权衡各种影响因素,提出经过认真思考的意见,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⑤通过参加与环境有关的团体活动,如清除废物的工作,并积极在团体中承担责任,发展学生的社会交往技能;⑥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模拟环境调查活动,并使用信息处理系统进行数据处理,发展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海洋污染的成因范文第3篇

海洋水是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海水运动的形式多样,新课程标准从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意义来考虑,只关注对环境意义最为重大的海洋水的主要运动形式之一——洋流。

洋流一直是高中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四个版本的地理教材中,洋流都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承上是指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地球运动、大气环境以及水循环的基础上,对洋流进行的具体深入学习,洋流的形成及分布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密切相关。启下是指洋流的分布又对气候的形成、海洋生物的生存、航行等具有深刻的影响,也影响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本条“标准”将洋流的学习归结为“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方面,对高中地理大纲中有关洋流的知识作了大量的简化。从知识的内在联系看,“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是知识基础,“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学习目的。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及相关地图,分析洋流对全球热量的输送、沿岸气候、渔场、海洋污染及交通的影响。

本条课程标准具体包括的知识体系如图1。

二、目标导航

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运用实际案例,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读图、绘图以及在图上观察、比较、归纳、分析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模拟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的成因;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培养综合分析能力;绘制大洋环流简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运用案例分析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和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学习洋流形成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增强现代海洋意识。

三、重难疑点

本部分内容中,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洋流的成因,利用全球风带、洋流模式图以及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等都是教学中的重点。

依据课标规定以及教学实际,考虑到洋流的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教材中的地位,确定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重点;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对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来说,较难完成,故确定其为难点。关于洋流的成因,虽然课标没加以要求,但抛开洋流成因直接总结洋流的运动规律,有悖于学生的认知规律,该部分知识涉及海水密度差异与洋流运动的关系、风向与洋流运动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四、教学建议

1.方法参考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地理学习的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把课堂打造为“亲身体验的平台、合作讨论的平台、自由交流的平台、动手操作的平台、和谐思辨的平台、快乐学习的平台”,在学习情境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及享受到获取地理知识的喜悦,为此笔者做了如下设计。

(1)精心导入,创设情境。本课以 “漂流鸭”的故事导入。导入新课时播放视频,同时引发学生思考:是什么力量促使这些“漂流鸭”能够完成如此漫长的旅行,到达世界的很多地方?什么是洋流? 洋流是怎么形成的 ?有什么运动规律?洋流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直接导出本课学习内容。在本节课的结尾,课件展示“漂流鸭”环球路线图,引导学生找出漂流鸭所经过的洋流路线。这一系列环节的设计具有连贯性,顺应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时又使学生带着问题深入学习,并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获得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2)问题导学,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是洋流模式图和世界洋流的分布。按以往的常规教学,教师多是从洋流模式图讲起,然后了解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这是典型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做法,此种教学容易出现教师课上讲授很透彻,学生听得很明白,但是课后容易忘记的问题。新课程并不否定教师的“讲”,但更注重学生的“学”。这个“学”字大有文章,不同课选择的教法学法不同。通过有目的、分层次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世界洋流分布图”进行读图和信息提取,并分析与归纳,让学生在教师设定的情境中,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完成洋流的概念、暖流和寒流的概念、洋流的运动方向和运动成因的学习探究过程。

(3)案例教学,学以致用。在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探究活动素材,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案例,分组研究、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获取知识,这样通过自主探究和主动建构所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且易于理解接受。同时,在探究的过程中也生成了新的问题情境,更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海洋污染的成因范文第4篇

1.依据概念、公式、方法、技巧等,采集相关的数据来分析。如:地方时差的计算:时刻东早西晚(自然),从时间日期看自180°向西愈西愈晚(人为规定)。正午太阳高度:H=90°-φ±δ(ф为某地纬度,δ为直射点纬度,夏半年取+,半年取-)或(H=90°-纬度差)日照度长短中:日出时刻=12-昼长/2=夜长/2。比例尺或经纬网图中的计算,常用“110千米/1°(沿经圈或赤道上)”;温差、海拔高差中“6℃/1000米”(气温直减率)等是十分重要的计算依据。

2.采取统计图表中的极端数值或拐点、转折点,或依常识概念性规律提取地理有效信息,利用要素的关联性进行推理分析。

第二类、分析区域环境区位特点、优势及评价:

1.分析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从区域的环境要素结构因子出发,通过综合、比较分析,比较中往往是与同纬度(东西)比较为主,也有同经度(南北)比较两个度,比较是为了突出该区域的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点,分析的目的是为发挥比较优势,以便因地制宜地找出区域科学发展之路。如:北京与巴黎的气候相比,其特点是夏热冬冷,年气温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水旱灾害较多。北京与广州气候相比年温差较大,雨季较短,降水集中于夏季7、8月,表现为大陆性较强。

2.分析区域的经济区位优势特点。

第三类、地理可持续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类围绕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这一主线,回答促进人地关系的协调的措施,树立可持续的、科学的发展观,应注意“地理是将来进行式”,答题的方向是:

1.“问题地理”是地理特色,围绕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这一主线,地理试题主要是考地理环境中的问题的表现、成因、对策的理解,应体现地理科学对国情资源的忧患意识。提高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培育节约资源的风尚,提倡绿色消费。围绕主题说危机,谈不足,论缺陷;找原因、出对策。如:我国黄土高原存在的生态问题有哪些?――人口压力大,土地负载重;毁林开荒,过度放牧,水土流失严重,地表破碎,千沟万壑;地处自然地理的过渡地带,旱涝灾害,地质灾害多发;生活贫困。

同理,①西北的地理主题往往是荒漠化、盐碱化问题;②西南的地理问题往往是石漠化、滑坡、泥石流、酸雨问题;③东北往往是黑土肥力保持和湿地保护问题;④江南往往也是水土流失、土地的立体利用问题。⑤而近海则往往是海洋污染、生态破坏、休渔问题。⑥城市往往也是考环境保护问题――城市病是如何产生的?

2.在科学发展观类的主题上地理则针对不足出对策(要实在):强调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保护,从改善环境的针对性措施来看要合理、适度、均衡;清洁、生态、循环;全面、协调、科学。主要应从地理环境要素的结构组成来分点组织采分点,落实到具体的区域、具体的因素来设置取(采)分点。“造林植草绿化、保护植被;减轻水污染”是最重要的,是画龙点睛之笔。注意下列两类题:

A.――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方面的地理答题,主要从“开源”和“节流”两个角度来表述如:试从“水源”角度分析北京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有哪些?

“开源”:――①植树造林,涵养水源;②建设水库、地下水库、集雨水窖;③南水北调;开采地下岩层水;④防止水污染,废水回收,循环利用。

“节流”:――⑤发展节水农业、推广工业节水设备和家用节水设备;⑥提高水价,增强节水意识;⑦分质供水;⑧加强水源的管理。

B.――农业地理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地理答题,主要从森林、草原植被和湿地、湖泊对气候、水源、土地及生物多样的保护和改善作用来回答。

如:生态退耕导致耕地减少,但从长远的意义来看,生态退耕有利于改善环境的质量。简要分析生态退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①(北方干旱荒漠化地区)生态退耕扩大森林、草原面积,在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②(南方暴雨山区)在水土流失地区涵养水源,保护水土。③(河流中下游洪涝区)生态退耕扩大湖泊、沼泽面积,增加蒸发量、降水量、径流量,水循环活跃。④(人地生态系统)保护生物资源多样性,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3.某项工业、城市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对地理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从资源的综合性、地理环境的普遍联系性出发,依照大气环保、水环境保护、土地环境保护、矿产资源保护、生物资源保护、城市环境保护等来设置采分点。

如:例一、从改善和保护地理环境分析再次启动开发环渤海新一轮开发潮应突出哪些问题?

答案:①(水源)防止新的开发潮导致工农业用水量过大,浪费水资源,污染水资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②(土地)环渤海地区淡水资源缺乏,防止过度开采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③(耕地)防止不合理利用淡水资源导致土壤盐渍化④(大气)防止新的开发潮,矿物能源消费过大,导致大气污染严重⑤(溯根源)控制北京、天津等特大城市的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

例二、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看,山西省建设“能源大省”应走的道路是什么?

①对煤炭资源的开采要注意节约,要有计划开采,不能采富弃贫;②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延长生产链,进一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③合理堆放废弃矿石,及时实施以生物措施为中心的复垦工作;④在开发煤炭资源过程中,注意对水源的保护。(任答三点)

第四类、逻辑推理类――地理成因类:自然环境有整体性和差异规律,因果关系规律。资源环境优势、缺陷的形成,灾害的形成有其内在的原因。注意用联系的观点,地理灾害的成因分析尤其应如此:

1.自然环境特点――异质特点的综合成因分析。这类题先定位最为重要。应注意图表中的数值,在平面地图中植被类型和农业地域类型,以“水环境”为中心,围绕“气候――地形”这一重点的成因因子来分析。

如:气候分析可从①气温高低:纬度――太阳辐射,洋流――寒暖流,海陆分布――海陆热力差异,地形――地势高低,人――植被破坏和城市热岛。②降水多少:风压――环流形势(西风带、低压带、海风是多雨的),地形――迎风坡与背风坡,洋流――寒暖流,人――对林草湖湿地的破坏与保护等多角度综合分析这类题目要排除雷同条件,突出主导因素来采点。

这也是近几年常用的考法:

A.在小比例尺(多在选择题中、大范围平面图中),一般考大地理格局因素即:纬度因素和风带、气压带、季风因素;

B.在大比例尺中(多在非选择题中、小范围平面图中)一般是考地理局部因素即:地形因素、洋流因素、海陆热力差异因素和人为因素;如台湾火烧寮成为我国“雨极”的原因。――这是小范围局部因素所致。回答要点是:临海空气湿润,水汽丰富;地形抬升致雨;西北来的冬季风经海洋变性水汽易达到过饱和。又如比较旧金山和洛杉矶的气候特点异同。――这是大地理环境因素所致。回答:同:两者均为地中海式气候,夏季炎热干燥(高温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因均处于30°~40°N的大陆西岸。异:旧金山的雨季比洛杉矶长,年降水量较大。因为旧金山受西风控制时间长;洛杉矶比旧金山高温干旱季节时间长。因为洛杉矶受副高控制时间长。

2.地理灾害的综合成因分析:多从"天、地、人"三角度综合采点分析。

如试说明淮河夏季洪涝多发的原因和措施?成因:a.天(气候因素)――淮河流域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b.地(地形地貌因素)――扇形水系,汇水快;下游地势低平,又曾为黄河的洪泛区,河床高悬。c.人(社会因素)――不合理地利用资源,破坏植被引起水土流失,河床变浅;围湖围滩造地降低了河湖的调蓄能力。

3.地理事物时空特点成因分析。应锁定应使用的地理原理,多为地理的物质运动原理,以大气运动原理、季节变化原理――太阳高度、昼夜长短、河水补给原理最为重要,应进行逆向推理演绎解答。

①气候的变化、天气的变化:多从近地面的热力环流(风压流原理)进行分析“热(高温)低(压)升(气流上升)雨(成云致雨);冷(低温)高(压)沉(气流下沉)晴(干燥晴朗)”进行逻辑分析。如:某地云雨多,应扣住“大气运动降温――气流”升空或向高纬流是什么原因?某地干旱少雨,应扣住“大气运动升温――气流”下沉或向低纬度流是什么原因?某地“冷”是如何变冷的?“热”是如何变热的?又如:简要分析,秋冬季“霜打洼地”的原因?答:秋冬季夜晚大气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近地面水汽易达到冰点;洼地通风量低,地面热量损失多。归纳起来:某地昼夜温差大的原因可能有:反气旋控制――晴天多,云量小;地处内陆,热容量大,变温快;天气系统转换了等。②海上什么时候出行多与风浪有关。其逻辑关系为“温差大(如冬季)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海浪大、出行不便。”“温差小(如夏季)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海浪小出行方便”。回答时倒推理行文。如:美英在二战中没有在11月而是选择在6月实施“诺曼底登陆”作战的原因。――因6月中高纬间的温差小,气压梯度差异小,风力小,风浪小,可减少渡海战的非战斗伤亡。我国首次三大洋科考选择在2005年4月2日出航考察西北太平洋的理由是:4月份西北太平洋上,因东亚与北太平洋间温差小,气压差异小,季风弱,风浪小,可方便、准确科学地采样。③河水的补给。对于课文的知识点应熟知各个典型地区的主要补给类型,特别是我国各个大区的补给类型。先定地区――南北半球、大气环流纬度带、海陆位置。根据材料定补给类型。我国东北是春季雪水、夏季雨水补给。江南是春雨降水适量、夏季雨水大量补给。西北部是夏季高山冰雪水补给。华南是春季锋面雨、盛夏台风雨补给。地中海气候则是冬雨补给。④季节的演变应注意:6月22日(7月)前后愈往北白昼愈长,北半球昼长夜短。12月22日(1月)前后愈往北白昼愈短,北半球昼短夜长。

第五类、地理事物分布规律:从总体上看是把握“点”、“线”、“面”是哪种分布趋势;要说明该地理事物叠加在哪一个地理事物之上,通常是说叠加在哪一个地形之上。

海洋污染的成因范文第5篇

梁建伟今年的提案重点关注了四个领域:水上人家、水上污染、珠江航运治安整治和航道等级建设。他本人已经连任两届政协委员,上一届任期5年间提交了16份提案,其中包括促进游艇产业发展、加快北江航道升级等。综合这些提案,不难发现它们都具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和水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字里行间充满着浓郁的水运情怀。

关注水上人家“船民”到“居民”的转变

“一叶之篷,舟楫为家”。水上住家船居民是现实中的特殊部落,他们不仅生产生活在船上,而且“住房”没有取得合法身份。这些人生活贫困,采用落后的生产方式,随时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广东省珠三角内河水网地区就存在这样一支特殊群体。他们主要分布在广州(集中在花都和增城)、肇庆、清远、江门(集中在开平)等地的内河水网地区,共存在近1000艘住家船,涉及人员约有10000人。这些人多是由于船队、渔业队、工厂解散、转型升级等历史原因失去职业,经济能力较差而沦落水上居住的居民和部分世袭渔民以及少数利用住家船开展捕鱼、收废品等水上活动的外省籍人员构成。这些人长期以来由于生存状况差,上水活动无序等原因,对广东省民生建设、水上交通安全、治安等多个方面带来诸多问题。

连任两届政协委员的梁建伟,在长期从事海事工作的过程中,经常会有机会接触到这些生活清贫的住家船居民。出于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梁建伟做了大量细致的调研工作,对这个群体有了更多的了解。于是,在本次两会上正式呼吁,由广东省政府牵头,采取措施促进水上住家船居民尽快上岸居住。

上岸,是这些住家船居民一辈子甚至几辈子的梦想。水上居住人家并非广东省的独特现象,广西、浙江等地均有分布;而且这也并非短期存在,有些家庭世世代代都过着这样的漂流生活。一些老渔民告诉记者,每年台风季节,就是一家人最揪心的日子。

同样揪心的还有梁建伟。他语带不忍,将住家船居民的艰辛一一道来:水上住家船居民是社会最贫困的人群之一,他们没有土地,没有住房,以船为家,吃水用电十分不便,居住条件非常恶劣;他们基本无法享受相关的社保、住房政策,普遍存在家庭收入低、生活无保障等突出问题,生活极端困难,比扶贫对象还要贫困,重要的是还没有出路。

不但如此,住家船严重的安全、治安隐患让这些水上居民无法安然度日。记者了解到,住家船绝大多数是80年代初期建造的钢丝网结构水泥船,普遍船体结构老化,缺乏动力系统、安全防护和救生装备、及社会救助设备,一旦发生事故难以及时施救,将严重危及居住人群生命及沿江重要设施的安全;个别住家船还从事捕鱼、捞红虫、收废品等活动,经常违规进入到航道水域中,极易发生碰撞、沉没等事故;另外,某些住家船受生存所迫还从事电鱼、偷盗、走私等非法活动,对正常的水上生产、运输活动造成影响。

于是,梁建伟积极建议,由省政府牵头,组织住房和城乡建设、海事局、扶贫办、财政、民政、公安、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社保、医保等单位(机构),成立水上住家船联合治理工作小组,对广东省内沿海尤其是沿江住家船展开拉网式排查,彻底查清广东辖区的住家船状况。同时,建议由省政府统筹安排,根据摸底情况将各地、市政府水上人家安置工程统一列入财政预算和年度考核。此外,建议由省政府牵头,组织落实水上居民迁移保障性住房项目的立项、筹建和分发等工作,加快进度兴建保障性住房,分批将水上居民迁居到岸。

记者欣慰地了解到,近年来很多地方已经开展了专项治理,进行水上住家船居民的上岸定居安置工作。肇庆为辖区住家船建立了完善的“一船一档”,计划在3年内解决全部住家船居民搬迁上岸并妥善安置等问题;而河源市将水上居民上岸安置工程纳入市委、市政府年度“十件实事”之一,目前完成了134户水上居民上岸定居安置工作,辖区内已无大量住家船聚集的现象。

但上岸后,新的问题也会随之而来,他们将以何为生?生存环境变了,这些人的生活就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因为船民上岸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脱离农业劳动进城务工有所不同,他们上岸后将失去原来赖以生存的生产方式,去寻找新的生活技能。这让很多人,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感到茫然困惑。

而梁建伟也在殷切地期待着,所有这些水上住家船居民尽快完成“船民”到“居民”转变,不仅是指身份的变化,还有生活的改善。

重视水上污染“规划、监管、投入”一个都不能少

谁能回答,目前哪处海洋称得上“清洁”?4年前由美国科学家绘制的《人类对海洋影响的全球地图》中,除却南极、北极附近少量水域,几乎没有海域能够担得起这二字。剖开我们对海洋的记忆,盛满的是墨西哥湾裹满油污的海龟,是西班牙西北部海域数万海鸟的尸体,是渤海湾上大量死去的鱼类……海洋污染触目惊心,石化产业“功不可没”。

但是,为顺应国际产业转移的大形势,近年来广东省在揭阳、惠州、广州、东莞、珠海、茂名、湛江等沿海地区建设了多个石化基地,形成了沿海大石化产业带。一想到石化产业带来的水上污染事故,梁建伟就心绪难平。

他忧心忡忡地表示:“近年来,国内外频发水上污染事故,水域生态环境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在广东海事局担任局长的6年多时间里,梁建伟大大小小目睹或耳闻了不少此类事件。尤其是2009年发生在广东珠海高栏的“圣狄”轮搁浅漏油重大污染事故,他至今想来还记忆犹新。当时,5万吨级巴拿马籍货船泄漏了超过500吨燃料油,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海洋资源。还有今年1月13日茂石化湛江至茂名输油管发生的原油泄漏事故,事故发生地距饮用水备用水源地赤坎水库仅数百米。

广东省面临着不小的环境压力。据统计,目前我省沿海地区有原油加工及石油制品企业90余家,港口危险货物码头471个,相应的港口经营人366家,港口危险货物年吞吐量逾2.7亿吨;港区范围内共有危险品储罐3431个,总库容1787万立方米。与此同时,石化巨头企业还在积极新建、扩建炼油项目,包括在建的未来将达到2000万吨/年的揭阳石化项目,拟建的中科合资湛江15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预计能力达1600万吨/年的中海油惠州炼化(二期)项目等。

虽然,近年来,沿江沿海生态危机逐渐得到重视,交通运输部在广东省部分地区已经建立了水上污染应急设备库等设施。在珠江口区域建设了1个大型水上污染应急设备库,在湛江建设1个中型水上污染应急设备库,在汕头、茂名分别建设1个小型水上污染应急设备库并在各设备库配置了溢油回收船,在重点港口配置了水上清污设备,有的地方政府也建设了几个应急设备库,广东省水上污染应急处置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但是,只要在海港或者有钻井平台的海域查勘,多多少少都可以发现油污的存在。梁建伟也不无担忧地表示,广东省水上污染风险在急剧增大。大型石化库区的建设以及危险品船舶的频繁进靠,所伴随的是陆源污染风险和水上污染风险急剧增大。而水上污染事故具有突发性强、蔓延性快、危害性大等特点,加上水上污染事故发生地靠近沿海、沿江,远离陆地,救援困难,对海洋、河流环境的污染损害和生态破坏程度极高,易造成群死群伤和重大经济、环境损失以及重大社会影响。

在梁建伟看来,广东省目前在应对沿江沿海生态危机时面临的问题有两个,一是水上污染存在隐患,另一个是应急能力建设薄弱。他在提案中表示,广东省的应急设备缺口还比较大,大型专业化污染应急清污船、重型围油栏等设备设施不足。另外,全省专业水上污染处理处置队伍及能力建设相对滞后,机构、人员、资金、技术等与石化产业经济发展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为此,梁建伟大力建言,广东有关主管机构在石化项目立项审批时应坚持规划先行,高度重视项目环评。在环评中要切实考虑石化企业发生事故对大江大河、饮用水源、集中居民区、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

同时建议,各石化产业聚集区域建立区域协调和联动监管机制,强化区域和流域间石化产业的统一监管。同时,石化企业所在地安监部门应加大力度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另外,梁建伟还建议广东加大投入,由于省政府牵头,组织发改委、安监、环保、交通等单位,相关地市配合,结合广东省石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当前应急能力现状等实际情况,对广东省沿江、沿海水上污染应急设备、设施建设进行统一规划,提出分步建设方案,尽快落实“广东省海上搜救指挥平台与基地建设工程”相关项目。

担忧航运治安严厉打击“江盗水匪”

梁建伟对水运有着特殊的感情。但这份感情不仅仅局限于一江一水,一船一篙。他有着对水上人家这类民生诉求的殷切关怀,有着对水上污染这类事故的深切担忧,也有着对珠江流域“江盗水匪”这类航运治安问题的十足重视。

航运治安是困扰珠江流域这条“黄金水道”的历史问题。特别是2008年11月15日广东北江四尸五命案之后,30艘船舶集体鸣笛喊冤,南方日报等众多媒体争相报道,人民网、新浪网等网站纷纷转载,一时间船员民众见“匪”心惊、谈“盗”色变。在2012年7月至8月不到2个月时间,广东船东协会属下就有21艘船舶分别在珠三角地区的虎门、九江、江门、小榄等地水域被盗抢。保障水上交通安全、解决“江盗水匪”的呼声一时达到。对此,交通运输部三位部长在相关情况报告上先后作出批示。

梁建伟也时刻关注着珠江航运治安。这个问题由来已久,成因复杂。但就多年的观察和经验来说,他认为相关方面重视不够是一方面,还有就是珠江水域区域复杂、涉及面广,需要多个部门的长期配合,而且,珠三角流域纵横交错的水网环境给犯罪分子以作案的便利条件。

为此,梁建伟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治理建议:首先要从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水运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珠江水域航运治安问题;其次要健全协调配合机制,整合各成员单位的优势资源,加强沟通、密切协作,形成安全联防工作合力;同时,还要构建珠江航运治安防控体系,并加大对整治工作的警力和经费方面投入。

关心航道等级向三千吨目标前进

梁建伟对西江航运干线航道等级的关心溢于言表,他以提案为载体呼吁“尽快提升西江航运干线广东段航道等级,促进广东与西南地区经济互补”。

谈起这条航运干线,梁建伟如数家珍。西江航运干线上通西南下联港澳,是沟通珠江水系上、中、下游地区最重要的水上运输大动脉,是湘桂、黔桂、洛湛等铁路煤炭、矿石等大宗货物的转运通道,更是广东省沿江经济带大宗货物进出的主要运输通道。目前,通过西江长洲枢纽的过闸船舶平均载重吨达到1095吨位,物流成本下降的同时还带来了产品竞争力的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