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想政治教育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当代大学生教育的诸多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因为教育以德为先,更是由于当前社会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复杂多样,需要科学合理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来引导教育他们学会正确面对学习、生活和社会,成为优秀人才。当前大学生多为“90后”,思想活跃,自信度高,受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容易产生一些不正确或不健康的观念,这对于他们的未来发展有可能产生恶劣影响,因此,研究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探讨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发展的方法和措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工作,得到了各高校的高度重视,为了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各高校不仅在思想上和组织上予以高度重视,而且采取了一系列的保障措施: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不再将工作局限于思想政治教研部和学生工作处,而是全校合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由专设的副校长或副书记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研部、学生工作处、校团委等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积极组织勤工助学、宣传、献爱心、社团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公民道德教育,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虽然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很大进步,但仍然面临着许多难题。首先,受高校办学规模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仍较为薄弱,在高校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型为大众教育的过程中,相关的硬件、软件建设尚不能满足实际教育需求,经费、人员不足的现象十分普遍,不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还不够健全,这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瓶颈;其次,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快速增加,大学生管理工作的任务繁重,事务性工作占用了高校管理人员的大量精力,使投入教育工作的精力有所不足,往往是忙于管理疏于教育,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中的作用;再次,受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机制等因素影响,教师往往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之中,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关注不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的作用很小,未能发挥师者传道的作用。
另外,当前的社会环境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难题:一方面,在信息时代大学生们更容易接收信息,导致大量的垃圾信息、不良信息被传播,这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进而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干扰;另一方面,网络信息时代的便捷性在方便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也容易产生懒惰、迷恋网络等不良行为,某些大学生甚至可能利用网络的快速传播能力和手机的短片录制功能等产生违法违纪行为。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建议
1.创新方式方法
首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思路上必须找准切入点,围绕高校改革来规划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有机结合,将灌输教育改变为立足实际问题的教育,全校各级部门、所有教职员工齐抓共管;其次,在工作内容上必须根据形势变化不断丰富扩充教育内容,删减不适合的内容,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到有的放矢,引进贴近大学生日常学习、实际生活的内容,以“办好事、办实事”为方针,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再次,在教育方法上必须学会利用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使思想政治教育如春风化雨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深处和细处,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理解大学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服务,聆听他们的心声和建议,创新教育的表现方式和途径,例如通过开展手机视频短片大赛来宣传积极健康的形象,联合校电台、校报、校论坛等举办活动,在校园内形成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风气;最后,在教育载体上必须不断拓展新的载体并完善载体的职能,例如可通过网络进行正面宣传,开展法律援助、就业咨询等服务活动,还可借助手机视频论坛等促进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讨论时事动向、国家政策、优秀人物、先进事迹等,为大学生提供网络、手机等的资料下载服务,以满足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等需要。
2.强化教职工队伍建设
教职工的师德、公德、职业道德等对大学生的影响很大,在日常的教学和交流过程中,教职工的言传身教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因此,要注意对教职工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教学和管理工作之中,在提高他们教学、管理、服务水平的同时,依托他们的榜样力量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完善教育评价体系
没有科学的评价就没有明确的标准,更难以进行持续的改进和创新。因此,要注意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完善,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对大学生的受教育情况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将评价结果录入学生思想品德修养档案,根据评价结果发现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及时予以改进,使大学生明确自身存在的缺点,以便于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予以修正,从而促进其自我教育的能力。
随着我国大学生教育的快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不断凸显,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仍需不断分析现存的问题与新的形势要求,持续地予以改善,以便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养的人才。
参考文献:
一、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塑造良好的精神风貌,而且还能为学校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与和谐的学术氛围。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根据学校的发展定位与实际情况,把握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同时要以社会环境、国家民族观为支点,把握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时代性和民族意识。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期性、阶段性的特点,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能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构建和谐校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持续的阶段性教育,它具有导向、激励、评价、凝聚、调节与转换等多方面的功能。它能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大学生自身的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将国家与社会对大学生的殷切希望融入学习过程中,内化为大学生们的精神内核,塑造他们的理想,健全他们的心智,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荣誉感,提高他们的人生哲学境界。这对于增强大学生思想的系统性与政治的敏锐性,提高我国的国家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培养他们的伦理情操,完善道德建设,关注精神家园,构建和谐社会。
二、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目标不和谐。大学教育应是大学生发展的共性目标与个性目标的和谐统一,但在教育中往往因重共性目标,追求教育的“同一律”,而忽视了大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忽视了不同专业、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大学生个体的特殊性和主体性。这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学生个性的良好发展和创造性的发挥。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内容不和谐。思想政治教育应让大学生接受教育内容并将其转化为良好的行为和习惯,实现“内化”和“外化”的和谐统一。但在现实教育中,往往注重理论的讲解,希望学生将理论“内化”,而忽视了“外化”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和谐,导致教育的实际收效不理想。
(三)教育方式不和谐。目前在大学教育中只注重课堂知识单向的灌输方式,而忽视了教育的双向互动原则,忽视了将显性教育与人的心理素质教育相结合。
(四)教育手段不适应。现在的大学过分注重培养精专业、通外语、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往往忽视了德育的运用性、合一性、结合性。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建议
(一)调动和开发学生自身的思想政治资源。大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因此要让他们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以对家庭负责为起点,学会奉献孝敬;以对学习负责为基本点,学会求知;以对集体负责为凝聚点,学会关心关爱;以对社会负责为制高点,学会感恩报答。这有利于调动和开发大学生自身的思想政治资源与潜能,使之转化为巨大的内驱力,将自己塑造得更理想、更完美。在教育中,要引导大学生在创新中思考,在生活中感悟,在合作中成长,在实践中内化,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要把一些新观念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社交和合作的观念;时间和效益的观念;信息的观念;民主与法制的观念;拼搏与进取的观念;务实、公平的观念;权利与义务的观念等等。
(二)体现对学生的人性关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要贯彻人性化原则,就必须使教育向社会实践渗透和延伸,帮助大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为他们选择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基本的参照系数,并为其实现人生理想营造良好的社会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努力将抽象、空洞的理论说教感性化、生活化、人性化,使其在生活实践层面上被大学生们普遍理解和接受,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产生心灵的沟通、思想的共鸣和情感的和谐,使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性化的基础上实现和谐发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学生工作面上的共性教育和点上的个别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谈心活动,了解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以平等相待、以理服人、双向沟通的方式,创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同时,还要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把大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
(三)以活动为载体掌握学生情况。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学生工作面上的共性教育和点上的个别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谈心活动,了解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以平等相待、以理服人、双向沟通的方式,创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同时,还要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把大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一方面,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将“教师言传口授”与“学生能动思考”有机结合,贴近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思维习惯,让真理为大学生从乐闻到信服;另一方面,通过一系列创新性校园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实际参与中获得自我提升。另外还要注意把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做到真正为学生排忧解难。
关键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内容体系; 整体构建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5-0060-04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前沿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的一种独特的视角。近年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问题已经成为了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但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就这一论题所展开的研究在整体上还处于相对零散、经验化的层面。当前,无论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理论完善的必要性出发,还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需要的迫切性来看,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问题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的意义
有效实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构建和科学衔接,是整体构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关键部分,是增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对此,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自20世纪90年代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大中小学《德育大纲》开始,党和国家的有关教育文件和通知中就曾多次强调,要重视解决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衔接整合问题,注重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功能。2005年,教育部的《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更是明确提出要“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身心特点、思想实际和理解接受能力,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准确规范德育目标和内容,科学设置德育课程,以使学校德育更具科学性,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观点。2010年7月,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指出我国“要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大中小学有机衔接”的观点。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虽然党和国家一再强调要着力加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构建和衔接整合,但直到目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系统化、科学化的整体构建和有效衔接实践中却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仍然面临着一些困境无法突破,致使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功能发挥的目标还没有真正实现。因此,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问题的研究,有效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构建,就成为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极其紧迫和重要的问题。
从研究的现实情况来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的一种独特的范式与视角,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和衔接整合问题也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经引起了学者的注意。近年来,这一问题又被作为一个实践问题提出来,并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围绕着一些实际问题展开研究,并且取得了一批具有借鉴意义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本质,探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的规律性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遗憾的是,由于认识偏差、研究兴趣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对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这一问题的研究,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横向要素结构优化角度进行的研究较多,研究也更为充分,而从纵向的学段衔接角度进行的相关研究还不是很多,也还很不充分。目前,仅有的从学段衔接角度进行的研究,大多散见于有关教育衔接、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等问题的研究中,鲜有单纯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和衔接整合为对象的研究成果。并且,目前关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衔接问题的仅有研究也往往只是就问题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对问题发现者多、呼吁者多、指责者多,但真正把它作为问题进行研究的人却较少。虽然在相关研究中不乏一些极具价值的研究成果,但研究也同样存在缺乏系统性,没有摆脱形式羁绊等诸多不足,没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从研究视角上看,现有研究大多以中小学为封闭系统或以中学和大学为封闭系统,鲜有将大中小学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研究的,幼儿园和研究生阶段教育内容的衔接整合问题更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进入研究的视野;从研究路径上看,由于研究队伍的视界和能力所限,现有研究多为一些“书斋式”的个别性、随机性和经验性研究,往往仅从理论层面上对问题进行一些浅显的分析,缺乏建立在系统实证调查之上的实质性研究,因而也就无法从整体上把握问题的症结所在,易导致研究流于形式或陷入浅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构建问题尤其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学段衔接整合问题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相当重要。
总体而言,当前无论是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出发,还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需要的迫切性来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问题的研究都显得相对欠缺与薄弱。因此,当前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问题的研究,尤其是比较深入和系统地研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学段层次衔接及优化整合,无论对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理论的全面建设,还是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科学化水平,都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
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的论域
所谓论域,就是指研究所涉及的问题域,就是指由特定研究对象所构成的集合,其重要功用在于使我们对研究的论题有一个宏观与整体的观照视野,从而赋予研究以深刻性与全面性。任何研究都需要有特定的论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当然也不例外。正如前文所指出的,虽然近年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问题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但就研究现状来看,目前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在整体上还处于相对零散、经验化的层面。而导致这一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现有的研究是在缺乏较为严整的研究论域的情况下展开的。因而,要深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问题的研究、提升这一论题研究的理论层次,就必须首先要确立严整的研究论域与研究框架。鉴于研究内容的特点,笔者认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的基本论域应该从以下四个相互联系、逐一递进的方面展开。
1.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学理探究
有效的研究奠立于对特定论题所内含特殊矛盾的把握之上,奠立于对特定论题核心范畴内在本质的把握之中。因此,深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本身,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学理探究,就成为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的逻辑起点与前提。“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学理探究”所要回答的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什么的问题,其核心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科学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涵。概念是人们对于事物本质的认识,是逻辑思维的基本单位和形式,概念的界定是最基础性的工作。因而,要深刻探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性,构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就必须首先对作为研究起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本身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因为,正确理解和把握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概念与内涵,“既是对以往认识成果的小结,又是进一步认识的阶梯”[1],是研究进行的前提和基础。但客观来看,当前,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内涵问题尚没有形成一个广泛的共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识,易导致理论探讨的歧义与误区。因此,从一个更为科学的角度来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内涵,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本身以及深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问题的研究无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二是准确把握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确立依据。长期以来,我们在建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过程中,总是存在着只考虑社会要求的必要性而不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可能性的倾向。这导致了我们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具有稳定性,总是一时一地的内容多于长期有效的内容,并且也往往使得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无限制扩大。这样的种种做法,其直接后果就是使人产生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的消极印象,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无限扩张,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泛化。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确定为一个无所不包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成了一个大的拼盘,也严重地增加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负担,导致教育者和学生产生无所适从之感。因此,要实现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构建就必须对其确立依据进行针对性的探讨,否则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的目标就无法真正实现。
2.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历史回溯
继承是创新的基础,任何一代人都不可能割断历史去进行创新活动。不了解历史、不全面深刻地把握历史经验,就不可能认识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也就不可能去创新。因此,对于建国六十年来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整体构建发展脉络的梳理,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是:从现实的角度而言,历史梳理可拓宽我们的理论视野,并且可以使得我们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从未来的角度来看,历史梳理可以给予我们一种对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未来发展的方向性指导;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理论乃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自身的发展来看,历史梳理也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理论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反思自身、提升自我的一个良好契机。对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整体构建的历史回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核心内容:一是厘清建国以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发展的历史沿革,二是探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整体构建的基本经验。首先,我们按照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本历史分期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了六个基本阶段(建国初期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十年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改革开放初期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20世纪90年代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新世纪以来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并对每个阶段和时期内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基本内容做一简单梳理。其次,在基本历程回溯的前提下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在各个时期的发展情形做一个简单的评判,力图全面总结和正确把握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在六十多年发展历程中的一些经验教训。
3.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实践解读
构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合理体系,必须准确把握当前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状及其所存在的问题,这既是正确认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本身的延续,也是真正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的基础和关键。因此,对于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实然的解读就成为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的核心与关键。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实践解读所要研究的内容主要为:一是对当前学校思想品德教育课教材内容的梳理。思想品德教育课是对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总称,它既包括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也包括中学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更包括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学生进行系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必修课程,思想品德教育课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因而,要解读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体系就必须首先对当前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考察。对于学校思想品德课教育内容的解读,要坚持以思想品德课教材内容的梳理为主线,以对思想品德课实际教学内容体系的把握为补充,力求准确、全面地把握当前学校思想品德课教育内容的基本构成。二是对当前学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考察。所谓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学校教育中除思想品德课教学等课堂教育之外的,通过平时经常进行的、渗透在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的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它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决定了对于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解读,除了要对学校思想品德课教育内容体系进行梳理之外,还要将学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考察作为重要补充,从而通过对各学段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正确把握切实保证对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解读的全面性与完整性。
4.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整体构建
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指导实践。研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构建,目的不仅在于要正确把握原有内容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结合新形势创新性地构建一个全新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以理论上内容整体构建的创新为新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因而,以上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诸问题的研究,最终都必须落实到整体构建科学化、系统化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一归宿性问题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整体构建部分研究的核心,在于要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为目标,以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为依据,以教育规律和原理为比照,经过研讨提出关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与有效衔接的设想和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要探索内容整体构建的依据与原则,从而为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构建提供科学的原则指导。认为,任何实践活动都不是人们主观臆断、凭空随意的,而是必须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与原则。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构建也是一项实践活动,因而也必然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与标准,遵守一定的原则与规范,这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具有科学性的基本保证。二是根据内容整体构建的原则,针对当前内容构建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构建的具体路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该是一个充分显示整体性、层次性和教育阶段性的科学体系。因此,如何借鉴现有研究成果与理论,建构一个准确界定不同教育阶段内容属性的科学性、合理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需要解决的核心课题,也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但同时不可忽视的是,由于整体构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工程,因而对我们的研究而言无疑也将成为一个重大的研究难点。
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的方法借鉴
深化论题的研究既需要确立严整的论域与框架,也需要遵循科学的原则与方法。因为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研究方法是研究能够得以有效推进的可靠保证,其科学与否将直接关系着具体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研究结果的客观性与科学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主要拟在借鉴前人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理论与现实的维度对当前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系统剖析,因而在研究方法方面将主要采用系统研究的方法、文献阅读和资料分析的方法、比较研究的方法以及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等实证研究的方法:
1.系统研究方法
系统研究的方法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所要运用的首要方法。系统研究方法是辩证唯物法普遍联系原理的具体化和深化,是研究事物整体联系和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始终坚持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是要求从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把握系统的整体性,从对事物的属性认识进入组织性、相关性、有机性的认识,以得到最优地处理和解决问题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鉴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内容的特殊性,将系统科学的思想原则作为整个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文献阅读和资料分析方法
任何研究都必须建立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当然也不例外。在研究中,我们力求针对研究问题搜集相关教育文件和研究文献,并在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对相关文献资料做重点阅读和学习,确定研究视角,梳理提炼升华,吸收、借鉴其中有价值的东西,不断进行深化研究。
3.比较研究方法
比较研究的前辈小巴林顿・穆尔曾经指出:“比较的观点可以导致提出一些十分有用并且有时是全新的问题。”[2]这就启发我们在课题研究中,要强调借鉴和使用这种方法。研究中,我们力求通过纵向和横向比较、定性和定量分析比较的方法,试图展示建国后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构成、特点及其演变,并分析其原因,以期从中得到借鉴。事实上,比较研究的方法运用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中,就是要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历史进程同我们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在逻辑进程的认识统一起来,在尊重、梳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历史事实基础上,在逻辑上揭示、复现这些历史事实背后所隐藏的客观规律。
4.实证研究方法
当前,关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两个基本的研究路径:一是理论研究工作者所进行的研究,二是一线基础教育工作者所进行的研究。前者作为正式的研究人员能够针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理论思辨与分析,但往往存在“长于思辨而疏于实证,重抽象的定性概括而缺乏具体的定量分析”[3]的倾向,容易导致研究陷入“书斋式坐而论道”的偏颇;后者克服了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但却可能因为自身理论基础的不扎实或者研究视野的不开阔,导致研究的普适性不够或研究内容的深刻性欠缺。有鉴于此,我们将把研究建立在一定的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运用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得到第一手的研究资料,从而最大限度地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问题对于笔者而言还是一个需要不断认识和把握的研究领域,笔者的思考也只是初步和零散的,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漏和错误。但希望笔者所提出的这些问题能够成为深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研究的一个动因。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社政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0.
[2] 苏振芳.比较法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8(6):3.
[3] 黄再胜.实证分析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合理运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39.
收稿日期:2011-05-28
【关键词】 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辅结合;有效性;建议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入校必修的重要公共课程之一。理工科大学生虽然对人文科学较有兴趣,但相对来说,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太重视,因此如何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也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与作用。本文通过对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辅结合模式的研究,旨在探索、尝试中提高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活力,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有效性和自主性。
一、何谓教辅结合
所谓教辅结合,顾名思义,“教”,是指教师,“辅”,是指辅导员,因此,我们所说的教辅结合,即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通过教师与辅导员的联系与沟通,共同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共同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计划,积极促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以及学习的有效性,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与影响。
二、现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辅结合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理论教学与实际教学的脱离以及授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脱离。虽然这二者的育人目标是一致的,教师与辅导员平时也有零散的交流,但有机制的深入的交流较少,所以,通过教辅结合的模式,通过辅导员的配合,可以更好地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目标。
现阶段,虽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中已经开始实践教辅结合的模式,然而正是通过实践的探索,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
1、教师授课班级较多,无暇全面顾及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每个大学生都必须学习的公共课,必然存在着教师资源较少,学生较多的局面,因而一般院校都会采取大课的授课方式。“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一般采用的是教授法,以教师讲解为主,师生互动范围小,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程度低,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每个教师所要教授的学生太多,势必无暇顾及每个学生。同时,由于课堂较大,教师清点人数、管理课堂纪律的精力和时间都不够,更无暇顾及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2、辅导员工作繁忙,关注较少
辅导员工作任务繁多,与教师的沟通较少。虽然辅导员工作的重心是学风建设,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与任课教师的定期沟通很难完成。也因为辅导员的工作内容较广,因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注度较低,教辅结合虽然已经开始实施,但是辅导员对教辅结合的内容、形式等各方面都知之甚少,甚至有一些辅导员完全不知道,更别说积极参与课程管理、参加相关活动了。辅导员的时间、精力都有限,只能关注重点学生,对课程的关注也自然就无暇顾及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明显分离,已经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
3、理工科学生基础较差,对课程兴趣较低
理工科学生一般比较听话刻板,因而到课率较高。但是,到课的学生大部分都并不在听课,课堂上有限的互动也无人问津,学生对理论性太强的内容印象不深,能思考回答提问、和老师真正交流的学生较少。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部分学生只关注成绩,不注重学习内容。一部分学生只关注考试和分数,不注重学习的过程;加上学长学姐侧面引导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相关课程不必重视,产生负面影响,让学生认为该课程不需要认真对待。加上高中的惯性,学生主观地把课程分为主科和副科,思想上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副科,对其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没有用武之地,不理解上课初衷。部分学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性较差,心理落差明显。学生中普遍存在对大学期望值过高产生心理落差,难以适应大学生活。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方法不适应,主动学习能力不强,学习压力很大。一些学生性格内向,不主动与同学交流,自理能力较差,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状态。虽然学生对未来普遍有大概方向,但没有明确规划,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大学不要学习,从而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和方向。
理工科学生多为男生,比较容易关注生活中的现象和事件,但是对理论性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兴趣不大,感兴趣的学生不多。少数对原理和理论感兴趣的学生,则认为针对大多数学生讲解的课堂内容不够深入,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学生党员较少,思想觉悟、理论素养都不够高,对个人信仰的认识不够,加上学生的应用能力不高,主体性、思想性不强,思维内容比较浅显。理工科学生好动,思维活跃,对实践教学模块比较积极,但学生学习任务较重,过多的实践活动会使得学生压力较大。学生有着强烈的成才愿望,又个性鲜明,急于证明自己、展现自己,可能操之过急,反而影响了学习效果。上述原因都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无法推进。
三、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辅结合的建议
1、课内外适当引导学生,促进学习主动性
辅导员应当熟悉学校的规章制度,及时提醒、做好宣传,促进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教育学生大学学习的重要性。学长、学姐的“经验之谈”对学生有很大影响,辅导员和教师都应当引导学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长、学姐对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情况必然存在,但也不能因为负面影响而无所作为。学生喜欢形式多样的课堂,通过活跃的课堂形式也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热情,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任课教师不应当满足于到课率,而要满足于抬头率,应当关注学生是否在听课。
2、提高课程实效性和时效性,扩大课程内容深度和广度
思想政治理论多枯燥乏味,因而增加发挥学生自主创造性的活动成了关键,从而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关注度。同时,学生也需要关注社会,因此课堂要塑造关注时事的气氛,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时事社会。课程可以针对时事热点进行分析讨论,也可以对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加以引导教育。通过塑造氛围, 引导人生,营造活跃、充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同时,也可以结合社会实践,让学生观察社会、体验社会,从而更加全面的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社会问题,正确看待人生。
3、辅导员树立参与观念,切实参加课程教学
实施教辅结合,是辅导员和任课教师在教学任务完成过程中的结合,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解决教学的针对性,使得教学过程管理更加符合当代学生发展需要,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关键在于辅导员要树立“参加到教学中”的观念。辅导员日常工作繁重,但也应意识到,配合理论教学也是分内工作。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本质,如何帮助学生来体会这些理论、配合任课教师的教学,是辅导员责任的一部分,辅导员应主动琢磨从理论上如何帮助学生成长。
4、完善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加强管理
在学期中、学期末,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给出一定的课时请辅导员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指出优缺点,评价学生的思想情况和认识情况。同时,辅导员年轻化使得他们更容易贴近学生的思想,语言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通过辅导员的阐述,使得思想政治理论内容更易被学生接受。通过公开地教学场合的教育,比仅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单独讲授课程更有实际效果。
5、推进工作制度化,合理利用校本资源
确立完善的工作制度,是逐步建立长效机制有效途径。要解决知与行的统一、保证沟通,必须在制度上形成一定的规范。同时,可以建立资料库机制,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利用本校德育资源,将优秀学生代表转化成教学案例,组织学生团队采访优秀学生。建立主题班会资料库,丰富视频资料,并通过资料共享,促进学生自我学习。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对于优秀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案例,如主题班会、话剧、辩论赛等,对其进行评奖评优,并保存相关资料,同时对学生进行奖励和支持,以此深化课程内容,促进实践教学与课堂同步。还可以支持辅导员进行关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项目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赵世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辅结合”教学模式探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36-37.
[2] 杨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辅结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4-97.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以人为本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239-01
以人为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是一种顺应时展要求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全新的教育理念,是新时期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实施以人为本思想,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必要性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同时也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要求,对于增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品德的修养有着重要的指导及促进意义。
1.1 从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来说需要坚持以人为本
思想教育的过程并不是被动形成的过程,而是通过外在的教育转化为内在的吸收和自我养成,是内外部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和大学生自身特有的情感规律和特点相结合,才能发挥最终的教育效果,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才能积极调动大学生的知、情、意、形,激发他们的意志,形成主动的修养养成,这一过程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他们自身的情感和感受,了解他们的需求,根据其自身特有的实际状况进行因材施教,因此,这一过程实际上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过程,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贯彻和实施。
1.2 从大学时思想品德特点来说需要以人为本
大学生从年龄及人生发展阶段来说,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不管是在心理上,还是在思想道德认知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第一,表现为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第二,就是较为务实,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重视自我素质和能力的提高;第三,相比之前,更加独立和自主,希望以自身的想法去生活和学习甚至工作,有着较为独立的判断能力,在信仰、就业观念、生活理念等各个方面逐渐成熟等。另外部分学生开始积极主动的参加到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中,有的甚至担任各组织部门的负责人,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因此在此情况下,有必要重视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大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引导,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为走入社会获得更好的发展打下基础。
1.3 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以人为本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同时随着社会分工不断加细,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需要在人文修养方面获得较好的发展,不断加强自身思想政治修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时展的要求,适应社会的发展进步。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措施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还需要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采取相关途径和措施,将以人为本思想渗透到具体的工作环节,以新方法、新思路和新观念全面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1 更新教育观念
要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首先需要辅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首先要坚持师生平等原则,在和学生交流开展教育工作时,要平等的进行交流,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要平的相处,只有和学生平等相处,才能获得学生的认可,思想工作才有说服力。同时要从纪律教育转变到法制教育上来,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法制观念,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学生遵纪守法的问题。再次,要转变以往的命令型工作方式,转变为公仆服务型的工作方式,要顺利为学生服务的观念和思想,使学生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为其服务的,是引导其进步的,而不是一种管束和制约,增强对教育的认可性和接受性,从而加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转化速度。
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改进和创新要坚持以人为本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内容要反映出时代精神;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应与大学生的现实需求相契合,内容要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如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就是设法引导大学生树立起牢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形势政策教育就是帮助大学生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国家大事和社会主流思想;对大学生进行法治与安全教育的重点,则是使大学生知法、守法,了解与大学生关系较密切的法律和法规;科学及人文精神教育的重点,是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态度,善于采用科学的方法,培养怀疑精神、实证精神与创新精神,在各项实践活动中,努力寻求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认识,从而对实践活动产生进一步的指导作用,并增强社会实践与创新能力。
2.3 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这方面的组织者与实施者,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加强与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组织上的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的自身素质关系到能否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教育实践之中,思想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以自身知识优势来完成这项任务。而理论学习、专业培训、实践锻炼,管理与考核等,都是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所必须的,这也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才和组织保证。
2.4 努力构建人性化的高校管理体制
高校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必须要对现有的制度进行重新修订,对其中不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的成分要进行删除,增加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尽早成才的内容。要建立意见反馈和申诉机制,能切实体现出大学生的意志和愿望,真正维护大学生的合理合法权益。要建立和实施大学生动态上报制度,在学生中组建起信息员队伍。在高校纪委设立专门机构,对学生事务进行仲裁,以公正的立场纠正出现和偏差,切实维护大学生的正当权益。
3 结语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对于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顺应时展和学生发展实际的必然需求,要具体体现在相应的工作中,通过具体的实施和实践来践行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 范中原,王松岭.我国各省市老龄事业发展现状的比较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2(11):44-48.
[2] 杨德祥.浅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发展的社会化[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