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动物疫苗的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当前,虽然动物的防疫工作已经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防疫的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完善和改进,但是动物的种类不同爆发的疫病也不相同,复杂的动物疫情加之前期的防疫工作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使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依然受到很大的制约,动物疫情病发的形式依然严峻,而传统的疫情防治中心的工作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因此改变我国动物疫情防治工作模式已经是迫在眉睫。文中有总结性的提出了现在我国兽医疫苗防治的工作思想和工作方式中存在问题,并提出了详细的改进策略。
一、动物疫苗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宣传力度不到位,养殖户思想较为落后
近几年来我国大力推行集体养殖、高效管理的畜牧业养殖方式,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落实,各级政府纷纷响应对畜牧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当前的宣传方法不太恰当,而且宣传力度也有所欠缺,再加上在一些地处较为偏远的农村,养殖户对现代化思想认识不够,导致了很多养殖户对动物疫苗防治工作不重视,这种现象直接影响了动物疫病防治中心的工作进展,而且经过调查发现,由于对动物疫病的认识不够,一些因为疫情突发死亡的动物未经疫情检疫就被农户直接就地掩埋,埋下后期疫情大面积爆发的隐患,甚至有的养殖户为了挽回损失将这些非正常死亡的动物送到加工厂进行售卖,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这样的做法不仅耽误了疫情的防止工作,也对群众的健康造成了影响。
(二)动物疫苗防治程序不完善
我国有着广阔的土地,人口众多,养殖户更是数不胜数,因此饲养的动物品种也是各种各样,但是大多数养殖户采用散养的方式[2]。不同动物的疫苗防治程序和防治时间也不太相同,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为疫苗防治中心提高了工作难度,如此巨大的工作量会导致有些地区错过了最佳的疫苗注射时间,进而引发后期的严重疫情。虽然现在各个地方的防治中心都采用了春季和秋季综合防治的手段,但是程序依然不够完善,因此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后期的消毒思想不重视
现在在很多养养殖厂能够看到政府宣传的疫苗防治内容,但是似乎在动物接受过疫苗注射之后就万事大吉了,对后期的消毒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而消毒是控制动物病原体传染的必要手段,也是预防疫情大面积爆发的重要措施,相关部门只是重视动物的疫苗防治,却没有告诉养殖户要做好后期的消毒工作,因此一旦出现个别传染源,尽管做了疫苗的防治也无法阻断传染过程。
二、疫苗防治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加大动物疫苗防治工作的宣传力度
各个地方的动物疫情防治中心要适当的加大疫苗防治的宣传力度,尤其是针对地处偏远的农村地区,要让农户切实的了解到对动物实施疫苗注射不但有利于动物的健康饲养,对人的身体健康也有保护的作用。要让农户知道预防动物疫情要比治疗动物疫情更加重要更加有效,并且要提醒他们动物疫苗防治是按照国家法律规定进行的,对动物实施疫苗防治是从根本上断绝病情的出现,相关的工作人员要耐心的讲解疫苗防治工作的步骤和准确时间,使动物疫苗防治工作落实到位。
(二)改变疫苗防治的工作重点,制定集中免疫和消毒制度
疫苗防治工作要改变以往的全面防治工作模式,要对重点的疫情做针对性的防治。在我国主要的家畜是猪、牛、羊,家禽主要是鸡和鸭。因此疫苗防治中心要对这几种动物容易出现的疫情有较强的针对性防治,调动社会和个人将这个方面作为防治的重点。
对偏远的农村地区的幼小动物实行疫苗的集体防治,针对大规模养殖鸡鸭的农户,当地乡镇的疫苗防治站要确保幼龄动物实施2次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才可以准许出售,对于大规模养殖猪牛羊的农户确保实施春秋两季的疫苗防治方可卖出,并指导养殖户做好后期的消毒工作,致力于切断个别动物出现疫情之后的传播途径,使动物疫情处在可控的范围之内。
(三)建立高素质的动物预防专业队伍
针对地域广阔的地方,国家要加大对疫苗防治工作的投入,不仅要对基础设施进行完善,还要安排专业人员对农户实施疫苗防治的技术指导,这样不但能够提高防疫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也可以提高防疫工作人员的责任心,进而逐步建立一支技术全面的动物防疫队伍,将工作方式转向规范化科学化。
三、结束语
我国动物疫情防治的基础设施已经趋于完善,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对防止畜牧业疫情爆发的效果却不明显,文中针对动物疫苗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希望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畜牧业面临的严峻问题,从整体上改善我国动物疫苗防治的效果,进而推动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动物免疫;失败;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S852.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7-0086-03
动物免疫是激发动物机体产生特异性抵抗力,使易感动物转化为非易感动物的一种手段。有组织、有计划、有效地进行动物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动物疫病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是,近年来随着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动物流通量的增大和频繁流动等各方面原因的影响,常常使动物在免疫接种了某种疫苗后仍然发生该病,导致动物免疫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提高动物免疫力的对策有那些?笔者通过实际调查,对动物免疫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1 动物免疫失败的原因分析
1.1 动物自身因素
(1)因饲养管理不当,动物缺乏一些维生素、氨基酸及某些微量元素,或营养不平衡等导致动物机体免疫应答能力降低。
(2)动物的免疫功能不键全或患有免疫抑制性疾病,也可能因高水平母体抗体的干扰而影响其免疫效果。
(3)在预防接种时,由于动物处于亚临床感染、疫病潜伏期,或免疫阴性期感染强毒株,免疫接种后往往会诱发疫病,造成免疫失败。
1.2 疫苗因素
(1)由于疫苗的血清型与感染的病毒或细菌血清型不同或疫苗效价不高,使动物免疫失败。
(2)疫苗的运输、储存不当。疫苗储存温度过高或过低,疫苗瓶内进入空气等,降低疫苗的效价或使其失效,从而影响其免疫质量。
(3)使用未经国家主管部门正式批准生产的疫苗或假冒、伪劣、不合格的疫苗;使用过期失效、破损的疫苗,从而导致免疫失败。
1.3 免疫程序因素
(1)动物免疫接种时未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制定适合本地特点的免疫程序,而是将外地的免疫程序照抄、照搬,盲目地进行免疫接种,随意增减免疫次数、疫苗种类和剂量。
(2)免疫间隔时间不合理。同类疫苗经过二次或二次以上的免疫后,所产生的抗体维持时间较长,达到的抗体水平较高。重复免疫的时间间隔是根据抗体的维持时间来确定的,有的人认为免疫次数越多,间隔时间越短越好,结果引起免疫耐受,反而达不到效果。不同的疫苗产生的免疫期不同,若初次免疫期已过,而第二次还未免疫,这时动物无免疫力,也易导致疫病的感染和发生。
(3)母源抗体的影响。经过免疫接种的母畜乳汁含有丰富的母源抗体,仔畜可通过吮吸乳汁特别是初乳而获取母源抗体,从而获得被动保护,但母源抗体较高时不但可消灭侵入的相应的病原,也能将注射的疫苗(弱毒疫苗)中的抗原杀灭,因此要等到母源抗体消退到一定的水平之后才能给仔畜接种免疫。
(4)初免时间的影响。初免时间过早,因动物免疫器官尚未发育成熟或受较高母源抗体的干扰,影响了抗体的产生;初免时间过晚,造成动物未免疫时已感染了某种病毒或细菌,错过了免疫的最佳时间。因此应根据抗体监测水平确定初次免疫的时间。
(5)抗原竞争(免疫间的相互干扰)。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无交叉反应的抗原同时免疫接种,机体对其中一种抗原的免疫应答较低。因此,为保证免疫效果,对当地比较流行的传染病最好单独接种,同时在产生免疫力之前不要接种对该疫苗有拮抗作用的疫苗。在免疫接种后,如果短期内感染了病毒,由于抗原竞争,机体不产生免疫应答,这时的发病情况有可能比不接种疫苗时还要严重。
1.4 免疫注射技术因素
(1)免疫注射前不按要求进行健康检查,未掌握动物的免疫史及发病史等情况,若注射动物处于病态、体弱、待产或吮乳期,则极易发生不良反应。因此注射疫苗前对易感动物的健康检查是保证有效免疫的关键环节。
(2)免疫时注射疫苗剂量不当。剂量过低则效力不足;剂量过大则引起免疫耐受(有的叫免疫麻痹)。
(3)免疫途径不正确,未按正确的接种方法注射疫苗,如将肌肉注射改为皮下注射或将皮内注射改为肌肉注射等,导致动物不能产生坚强的抗体。
(4)接种时操作无次序或不作任何记录,常常造成漏注或重复注射,使其注射密度降低,同时给补免造成困难,从而降低了免疫率。
(5)疫苗稀释液的选择不当或稀释后时间过长,降低了疫苗效价,影响了免疫效果。
(6)疫苗选择不当。有的疫苗有几个不同的品系,不同品系其毒力不同,若初免时选用毒力较强的品系,则不但起不到免疫保护作用,而且接种后会引起发病,导致其免疫失败。
(7)村级动物防疫队伍断层。村级动物防疫人员承担了基础免疫的主要工作,然而因其劳动报酬低,又没有任何社会保障,致使其队伍不稳定,工作责任心不强,无防大疫意识。有的不按规定保存、使用疫苗,不按免疫程序实施免疫,造成免疫密度低,免疫质量差。
1.5 环境因素
(1)动物处于高温、高湿、通风不良、有害气体浓度过高和拥挤等应激状态时,就会刺激动物脑垂体产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进一步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而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损伤淋巴细胞,并对巨噬细胞也有抑制作用,还可增加IgG(免疫球蛋白)的分解代谢,从而对免疫应答产生影响。
(2)即使动物接种了疫苗,尚未产生免疫力时若不重视环境,外来人员、车辆随意出入动物饲养场(点),造成病原污染,可导致动物早期感染或遭受强毒株攻击。
(3)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病原体,若不注意环境卫生,也有可能导致疫病发生。搞好环境,就能大大减少动物发病的机会,即使动物抗体水平不高也能得到保护,所以环境与免疫接种在动物疫病的预防中同等重要。
1.6 药物因素
(1)性激素(如雄激素)对免疫应答有抑制作用,抗生素(如地塞米松、氯霉素、卡那霉素等)和某些磺胺类药物对B淋巴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动物接种了疫苗尚未产生免疫力时,一般在2~3周内尽量不使用可降低动物免疫作用的药物和添加剂。
(2)饮水免疫时,水中含有氯制剂及其他消毒剂、水的酸碱度不适宜或饮水器使用了金属制品(特别是含铁离子)等都会使免疫效力降低。
1.7 生物制品经营不规范因素
由于管理和督查力度不够,加之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兽药经销商或饲料经销商在没有经营许可的情况下销售生物制品,造成生物制品供应市场的混乱,加之其运输和储存的条件无法保障,生物制品质量难以保证。
2 提高动物免疫质量的对策
2.1 各级政府应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动物防疫工作
做好动物防疫工作是各级政府的重大任务。控制和消灭动物疫病的发生,保证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是确保农牧民增收、农牧业增效的根本措施。因此,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动物防疫工作,在大力宣传动物疫病防范知识的基础上,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思想工作,提高动物疫病防范意识。同时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净化兽用生物制品市场,来共同担负起提高动物免疫效果、彻底消灭动物疫病发生的重任。
2.2 加大宣传力度,普及生物制品的使用知识
针对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及动物防疫队伍业务素质的实际情况,要加强对生物制品使用知识的宣传,加强对动物免疫程序重要性的宣传,使动物防疫人员依法防疫,广大养殖户在防疫人员的指导下正确使用生物制品。各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要按照《动物防疫法》的要求加大监管力度,使生物制品真正发挥其重要作用。
2.3 加大村级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力度,增加公共财政投入,建立动物防疫长效机制
(1)加大对村级动物防疫的资金投入,提高村级动物防疫人员的劳动报酬,并建立养老保障机制,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加强对村级动物防疫人员的技术培训。对村级动物防疫人员进行基础知识、操作技能、法律法规知识培训,提高其免疫技术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村级动物防疫人员的业务素质,增强其责任心,确保防疫工作科学规范。
(3)落实免疫副反应补偿机制,并根据市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免疫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药物副反应,如不能得到及时补偿,养殖户与防疫员之间就会矛盾激化,造成养殖户对动物强制免疫的反感、抵触甚至阻挠。落实好副反应补偿机制,同时加强对国家政策的宣传、普及力度,改变养殖户养殖观念,使养殖户逐步由支持防疫、配合防疫到主动防疫。
2.4 正确使用生物制品
兽用生物制品的使用必须在兽医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并严格按照生物制品说明书及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生产、运输、储存和使用,才能真正提高动物免疫的效果。
2.5 规范生物制品生产、经营管理及使用环节
(1)合格的生物制品是保证免疫质量的关键。按照《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各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要加大对生物制品管理法规的完善和宣传力度,县级以上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辖区内兽用生物制品的管理,一手抓供应,一手抓管理,尽快扭转目前生物制品生产、经营和使用混乱的局面。对那些不具备GMP生产条件,没有获得农业部批准文号的生物制品生产企业禁止从事生物制品的生产活动;严厉打击那些无证销售生物制品经营者,使生物制品的生产、经营和使用走向法制化、规范化。
(2)依法治理生物制品生产经营环境,严格执行兽用生物制品的经营许可证制度。即使国家的动物防疫机构也要按有关规定取得经营兽用生物制品的《兽药经营许可证》,并且具备与兽用生物制品相适应的储存、运输条件和相应的管理制度。
[关键词] 基因疫苗 生物学活性 免疫机理 制备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S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6-0263-01
核酸疫苗(nucleic vaccine)又名基因疫苗(gene vaccine)或DNA疫苗(DNA vaccine)它是将一种或多种抗原编码基因克隆到质粒上,然后直接注入到动物体内,使之表达抗原,激活免疫应答。它本身既是载体又是抗原,具有疫苗的功能,对毒株的攻击有保护作用。核酸疫苗既具有亚单位疫苗或灭活疫苗的安全性,又具有活疫苗的免疫力全面的优点。
1 基因免疫的生物学活性
1.1基因免疫疫苗的应答水平 非毒性蛋白的基因疫苗免疫应答水平与其表达水平成正比,而毒性蛋白的表达水平却不能太高,否则免疫水平可能反而下降。小鼠免疫应答的水平与其年龄成负相关。
1.2 基因免疫疫苗的动力学 基因免疫产生抗体的动力学与蛋白抗原免疫不同,其潜伏期较长,接种后一般要2~3周才有抗体产生,而抗体产生后却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维持较高的水平,小鼠甚至可持续终生。
1.3 基因免疫疫苗诱导的免疫应答类型与接种途径有关 基因疫苗肌肉接种免疫反应以Th1型反应为主,所产生的抗体主要是ΙgG2,而基因枪接种皮内,以Th2型反应为主,所产生的抗体主要是IgG1。
1.4 基因疫苗接种新生动物可诱导出较强的免疫应答,不受或少受母源抗体的影响。而且基因免疫疫苗可使无反应性动物产生免疫应答如以HBsAg表达质粒免疫HBsAg转基因鼠亦可诱导动物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而在一般情况下,HBsAg转基因鼠对HBsAg是不产生免疫应答的。
1.5 基因免疫疫苗质粒既是抗原信息的携带者,同时又具有佐剂的作用。
2 基因疫苗的免疫机理
研究表明,核酸疫苗可以引发全面的免疫应答反应。核酸疫苗导入宿主体内后,在动物体内产生微量的抗原蛋白,诱发机体免疫应答。而用等量的抗原蛋白直接免疫动物根本不能诱发任何免疫应答。
3 影响核酸免疫效果的主要因素
3.1 目的基因的选择 目的基因即疫苗DNA的构建和选定,这是决定核酸免疫效果的关键。最好选择病毒的主要保护性抗原基因。
3.2 载体质粒及启动子的选择 载体质粒的种类及其结构组成对核酸免疫的水平有明显影响。无论是用腺病毒载体还是逆转录病毒载体,总体上达到的免疫效果都不如用质粒载体。而且,细菌质粒本身没有很强的免疫原性,这对保证质粒在体内长期稳定地表达有重要意义。核酸疫苗大多采用质粒作载体。
3.3 接种方法及途径 Fynan等(1993)进行了不同方式核酸免疫效果比较,结果发现用基因枪接种比直接注射核酸疫苗效果好,研究还表明,肌肉注射保护效果比鼻腔内、腹腔内、静脉内和皮肉内免疫效果都好。接种部位也要进行必要的预处理。试验表明,用25%高渗蔗糖或甘油在核酸接种前预处理接种部位,比如肌肉,可使疫苗DNA的表达水平提高。
3.4 接种剂量和次数 许多研究表明,免疫应答强度和免疫保护与接种剂量和次数有一定的相关性。若无毒性的表达蛋白,较高接种剂量和多次接种可产生较高水平的表达蛋白和抗体。相反,毒性蛋白的表达,可能会较早杀死转染细胞,阻止抗原产生,无法维持免疫刺激,从而呈现负效应。
3.5 另增强剂和佐剂的应用对基因疫苗也有影响,而且对于试验动物年龄和品系来说,幼龄动物接种DNA时,在体内表达水平较高,并产生较好的免疫应答。而且,核酸疫苗不受母源抗体的抑制,在新生动物的感染防治上具有良好效果。
4 核酸疫苗的发展前景
核酸疫苗是二十世纪九十年展起来的一项新的生物技术,它已成为疫苗研究领域中的热点之一。对于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多种疾病的防治都有深远的意义。核酸疫苗以其独特的优点吸引着人们:
4.1 抗原合成和递呈过程与病原的自然感染相似,通过MHCⅠ类和Ⅱ类分子直接递呈免疫系统。
4.2 免疫原单一, 核酸疫苗载体本身没有抗原性,只有抗原编码基因得到表达。
4.3 核酸疫苗作为一种重组质粒,易在工程菌内大量扩增,提纯方法简单,稳定性好,成本低廉,适于规模化生产。但其潜在的危险性也令人担忧:①引起肿瘤形成,概率较低。因重组的质粒DNA有可能被整合到宿主的染色体中,并引起插入突变。外源DNA引入体内敏感细胞中可能引起肿瘤细胞形成;②由于对接种所用DNA表达抗原的持续时间尚不了解,外源抗原的长期表达可能导致免疫病理反应,使被接种者保持一定强度的免疫应答,如果这种强度和持续时间没有合理控制,就可能引发免疫耐受; ③可能形成针对注射DNA的抗体和出现不利的自身免疫紊乱; ④所表达的抗原可能产生额外的生物活性。核酸疫苗若推广使用须解决这些安全问题。随着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进一步深化,这些问题都将会得到更客观的评价和解决。在不久的将来,核酸疫苗将会以其它疫苗无可比拟的优点而获得广泛的应用,使动物医学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滕勇.核酸免疫与核酸疫苗.中国饲料,2003,12:30~31.
[2]但琨.核酸疫苗的研究进展.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03,28(1)11~14.
[3]孙长勉,杨建成,郑爱娟.核酸疫苗研究进展.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2,2:9~11.
[4]马正海.增强基因疫苗免疫效果的研究进展.预防兽医学进展,1999,1(4):24~27.
关键词:贫困山区;畜牧业;动物防疫;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585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3)04-0050-03
畜牧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动物疫病防控关系到畜牧业健康发展和畜牧产品质量安全,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笔者通过工作实践和调查研究,发现贫困山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存在突出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供同行参考。
1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主要问题
1.1动物防疫人员少、素质不高。待遇低
1.1.1人员少有些乡镇兽医站人员只有1-2个人,要负责动物防疫和动物检疫等工作。人员少,工作多,工作起来有心无力。无法完成好上级交给繁重的动物防疫工作任务。
1.1.2村级防治员素质不高,年龄老化村级防治员非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例较高,部分技术人员专业知识缺乏,技能操作不熟练,个人素质、文化程度差异大。同时,部分村级防治员还是留守的老人,年纪比较大,在村中开展动物防疫工作很困难。
1.1.3村级防治员的待遇低村级动物防疫员的收入主要是每年参加春、秋季集中免疫补助以及奖金等,每个防治员年收入约有3000-4000元左右,相当于外出打工2个月的收入,待遇比较低,对动物防疫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1.2畜禽分散饲养数量大,防疫工作困难
一些村屯偏僻,公路不通,养殖量少分散,突击免疫注射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给防疫工作造成极大的困难,因此,有些村级动物防治员只完成春、秋两季的集中免疫工作,平时的月月补针不能及时到位,存在应免未免、补栏不能及时补免等现象,这些村屯极易成为漏防对象,给动物疫病防控埋下了隐患。
1.3疫苗毒株与当地病原毒株不符。没有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
由于近年来,需要免疫的动物疫病种类越来越多,病原变异快,同一种病原的有多种毒株,因此,会出现注射的疫苗病原毒株与实际感染的病原毒株不一样,没有起到防疫效果。
1.4疫苗保管不当
一些边远村级防治员到乡镇兽医站领取疫苗回到家后,在使用前未能按照疫苗说明书上规定的温度保存,或者没有能达到疫苗保管条件所需的设施保存,将疫苗存放在疫苗保温包和水缸旁,致使疫苗失效,影响免疫质量。
1.5免疫操作不规范
1.5.1免疫注射部位不正确
有些防疫员没有保定好免疫注射动物,疫苗没有注射到肌肉层而是注射到了脂肪层或皮下,造成疫苗没有能全部注入动物肌体内,人为使免疫剂量不足,影响免疫效果。
1.5.2免疫注射时疫苗使用剂量不足有些防疫员免疫注射时打飞针,疫苗从针口处流出;有些防疫员则是怕出现应激反应,减少疫苗使用剂量,导致免疫失败。
1.5.3免疫过程中不注意摇匀抽剂疫苗防疫员在使用油剂疫苗时,只在使用前把疫苗充分摇匀,而在免疫过程中不注意继续摇匀疫苗,有的乡村防治员将当天没有用完的疫苗放入冰箱保存,过几天后又拿去使用,导致总体效果差。
2对策建议
2.1强化防疫工作,量化考核,出台动物防疫责任制,并督促责任制落实到位
严格考核各级政府及业务部门是否按动物防疫责任制的要求做好各项防疫工作,是否按《动物防疫法》的规定和《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的要求,制订和完善当地动物防疫规划,做好应急防疫物资贮备,以应对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同时,建立责任追究制,对不履行防疫责任,工作不力甚至工作失职,导致防疫措施不落实,造成疫情扩散蔓延的,要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2.2提高动物疫病防控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水平
2.2.1增加乡镇兽医站的编制,充实队伍对于人员少,工作量大,不利于动物防疫工作开展的乡镇兽医站,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增加编制,增加人员,充实队伍,以利于乡镇站工作的开展工作。
2.2.2选用素质好、技术精的村级动物防治员
一是选择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为村级动物防治员。因为他们经过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和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能规范完成动物防疫基础免疫、疫情监测等工作;二是选用热爱动物疫病防疫事业,能够严格贯彻落实国家的动物防疫政策,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奉献精神,肯吃苦,勤学习、爱钻研,能够经常深入到养殖场(户)了解实际情况,同时能做广大养殖场(户)的知心朋友的知识青年做村级动物防治员;三是选用一些文化程度高的村干部通过培训兼职村级动物防治员。
2.2.3抓好培训,提高基层防疫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
村级动物防疫员是畜牧生产第一线工作人员,执行着国家动物强制免疫等相关任务,其政治素养、系统的业务能力、操作的熟练程度、相关法律认知度等直接关系到动物疫病综合防控效果。因此,各级业务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培训工作,采取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选派防疫员到大中专院校学习等,将有关动物防疫业务知识和法律法规传授到村级动物防疫员中,提高村级动物防疫员的业务知识和理论水平,适应当前动物防疫不断发展的需要。切实提高村级动物防疫员的法律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
2.3加强防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学防控水平
2.3.1建立和完善市县级兽医实验室
兽医实验室是搞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重要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撑平台。从疫苗免疫效果测定到疫病的监测、病原诊断、疫情处理效果的评价等一系列技术手段都离不开兽医实验室。因此,建立一个功能较为齐全、设施较完善、能应对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县级兽医实验室,既是现实的迫切需要,也是当务之急。
2.3.2建立村级动物防疫室,提高免疫注射补助费,调动村防疫员积极性设立村级动物防疫室,配齐冰箱冷链设备和防疫器材;增加村级动物防治员免疫补助经费,由村干部带领和宣传发动,防疫员具体操作,共同完成突击免疫注射等重大动物防控工作,这样可更进一步使动物防疫工作透明化,有利于加强管理,为高效开展动物防疫工作创造条件。
2.4加大防疫经费的投入,确保各项防疫工作有效开展
根据动物防疫工作实际需要,将动物防疫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和禽畜养殖数量的增加而逐年增加,以保证疫苗配套、免疫注射、疫病监测、疫情排查与处理、防疫物资贮备等经费的需要,确保动物免疫、疫情监测、以及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处置等防控工作顺利进行。
2.5做好疫情监测,组织与当地病原相匹配的毒(菌)株疫苗供应
建议动物疫苗组织或者采购部门和当地动物防疫管理部门及时做好疫情病原的监测,及时掌握当地动物疫病病原毒(菌)株的变异情况和发现新毒(菌)株,可灵活调整计划,快速组织与当地发生的疫情相匹配的毒(菌)株疫苗供应,防止疫苗注射后产生的抗体与病原毒(菌)株不匹配,造成免疫效果不佳,仍发生动物疫情的情况出现。如:某地发生疫病的O型口蹄疫病原是缅甸98株,而当地组织采购的O型口蹄疫疫苗是缅甸93株,当地注射O型口蹄疫缅甸93株疫苗后仍发生O型口蹄疫疫情。
2.6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让养殖户主动配合动物防疫工作的开展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墙报、标语、网络等多种宣传形式,广泛开展动物疫病防控知识,为提高贫困山区群众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认识和实施强制免疫的自觉性,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自觉配合动物防疫的良好氛围。
2.7规范建立动物防疫档案,使动物疫病可追溯制定落到实处
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建立本村屯散养户的免疫档案,将本村所有的农户都记录在档案簿上,对养殖动物的散养户要及时、详细、准确记录其畜禽存栏、出栏及免疫等情况,特别要做好免疫用疫苗种类、生产厂家、批号、有效期、免疫时间等内容的记录。未养动物的农户要注明未养有动物。避免村级防治员仅记录己免疫注射的散养户,防止漏免、虚报免疫情况的发生。
2.8公示散养户的免疫注射情况,让养殖户监督强制免疫工作的开展
为达到真苗、真打的目的和避免漏免及村级防治员虚报免疫数字的现象的发生,当春、秋两季集中免疫注射工作结束前,要求在每个自然村的村民平常喜欢聚集的地方将该村的免疫注射情况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的监督,给漏免的散养户有报免的机会,而使春、秋两防突击免疫的免疫密度真正达到100%。
2.9针对山区不同情况,采取符合当地的免疫方式,提高免疫实效
根据各地的地形情况、重大动物疫病发生的风险评估以及饲养量情况,制定符合当地的免疫程序。
1.基本情况
由于当地群众对马的疫病知之甚少,2009年秋季防疫期间,平乐县某村动物防疫员在畜主的要求下,于10月14日上午10时开始给马注射口蹄疫疫苗。当日中午我中心接到群众反映,注射疫苗的马发生疾病,并要求出诊治疗。
经核实,该村动物防疫员当日共给12匹马注射了疫苗。疫苗用量为2毫升/匹,颈部肌肉注射。马匹均为2岁以上成年马,中等膘情。注射前马匹精神状态良好,行动和饮水、食欲正常。注射使用的疫苗为新疆天康畜牧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口蹄疫病毒O型、亚洲I型二价灭活疫苗,批准文号:兽药生字(2007)310017047;生产批号: 2009003;生产日期:20090213;规格:100毫升/瓶。疫苗按规定在2~8℃的冰箱中保存,使用前在保温箱中携带。
2.临床症状
注射该疫苗后3小时内相继有4匹马发生反应。其中,1例表现精神沉郁、呼吸稍快,食欲减退。另外3例症状严重,表现精神沉郁,神志不清,对各种刺激反应迟钝,食欲减退或废绝,体温38.5℃;眼结膜充血,呼吸困难,流涎,伴有呕吐,全身发绀,四肢无力,站立不稳,行动缓慢,共济失调,步态蹒跚;全身肌肉震颤,全身发软,四肢无力,卧地不起或四肢叉开站立,背部下凹;注射部位肿胀,大小达3厘米×3厘米,局部发热,触诊痛感明显。
3.诊断
根据马匹是在注射口蹄疫疫苗后发生的反应,结合上述临床症状,诊断为马匹过敏反应。
4.治疗
(1)抗过敏治疗:及时对病马用011%盐酸肾上腺素5毫克/匹,皮下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10毫克/匹,肌肉注射。
(2)抗继发感染治疗:为防止因马匹抵抗力下降引起继发感染,用青霉素1万单位/公斤体重,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用3天。
(3)肿胀部位用热毛巾进行热敷,每日2次,连续数日,至肿胀部位变小或消失为止。
(4)将马牵到地面平坦的地方,防止跌伤。保持环境安静、清洁卫生、空气新鲜,供给充足的饮水。
经上述方法处理3天后, 4匹病马恢复正常。
5.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