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八年级生物鸟的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初中生物 高效课堂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5-0128-02
初中生物教学主要在七八年级进行,教学内容广、时间紧是初中生物教学的主要特点。因而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课堂的高效性,致力高效课堂的构建,是对初中生物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检验。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初中生物高效课堂的构建这一主题作以下几点分析:
一 构建高效初中生物课堂的根本原则
新课改倡导学生学有所获,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生本原则,着力提高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致力于学生兴趣的激发,打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致力于轻松、和谐、高效课堂的构建。
二 构建高效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策略
构建高效初中生物课堂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教师扮演主导作用,学生扮演主体作用,以教师的高效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学习以及师生之间的共同合作,达到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以下笔者分别从课堂导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以及拓展作业布置三个方面,就高效初中生物课堂的构建策略进行了分析。
1.精心导入课堂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而课堂导入策略是否高效,对高效课堂的构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作为生物教学应如何确保导入策略的高效性呢?结合教学实际,采取有针对性的导入策略,一旦确定导入策略就应采取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将学生引入课题。以下笔者就最为常见的导入策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例如,在教学《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时,由于学生对“生态平衡”“物质循环”等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笔者采取了承前启后的导入策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食物链,引导学生复习食物链中的叶、果、昆虫、鸟、老鹰、蛇、田鼠等等生物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复习,对本节内容的教学有一定的认识,如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生物的数量、比例的动态变化之间存在的关联,初步形成生态平衡的概念,达到以旧引新、承前启后的引导目的。
承前启后的课堂导入策略应用最为广泛,但作为教师应摒弃传统引导教学中出现的不足,如引导时间过长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引导内容与所学内容没有内外的联系等,都会导致引导效果的降低。因而在摈弃传统引导教学不足的同时,还应分析当代初中生的时代特点,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采取针对性的引导策略。除了承前启后的引导策略,还可以采取悬念导入策略、情境创设策略等,致力于引导教学效率的提高。此外,引导时应做好精简性和知识联系的紧密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打造高效的生物课堂夯实基础。 2.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策略在新课改背景下应用较为广泛,因而在初中生物高效课堂构建中应用小组合作探究策略也成为最为广泛的教学策略之一。除了小组合作探究策略,还有诸如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可以应用于初中生物教学之中,只要应用得当同样能构建高效的生物课堂。本文以小组合作探究策略的应用为例,结合了笔者的教学实践,以及小组合作探究策略的特点。例如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开放性、和谐性、互动性特点,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质疑探究能力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初中生物高效课堂的构建意义重大。
同样以《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教学为例。笔者考虑到传统小组学习中小组成员学习时个人责任难以明确,导致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笔者首先对全班学生进行了分组,以小组为单位,每4人一组并且组内成员之间的座位相连,各小组组长由组内成员自行讨论决定,并建议学生可以采用轮换制选取组长,开展本节内容的教学,具体教学实践如下:
师:“通过刚才多媒体课件中食物链的教学,我们得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那么请各小组讨论这一问题。”板书:“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动物的数量能不能无限的增长?”各小组成员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究,在交流合作学习之后,选出代表性的答案由小组长写在小卡片上。进而笔者抽选几个小组长对该问题进行了检验,虽然各小组基本达到了检验这一问题的目的,但表述方式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小组回答过于简单,如:“不能”,有的小组回答则过于长篇大幅,如:“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动物的数量不能无限的增长,这是因为一旦无限增长就会导致生态失衡”等等。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为何会出现这一问题呢,经过引导和交流得出:“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动物的数量能不能无限的增长”的结论。随后笔者为了巩固学生对这一小节知识的学习,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讲述了《狼医生》的小故事,人们看到鹿受到狼的威胁而大肆捕杀狼而导致鹿的大量死亡,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找出原因在于狼少了,后来减少了狼的捕杀,狼在增多的同时鹿也在增多,狼就成了鹿的医生。通过这一故事体现出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
从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我们可以看出,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学生的任务更加明确了,对学生在引导下激发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延续,通过对一个小问题的思考,考验了各小组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文字综合能力,加上小故事的讲解,对学生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科学的分析,精炼的讲解和及时的巩固,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态平衡重要性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对于构建高效生物课堂起到了决定的作用。
3.布置拓展作业
虽然作业是对教学质量的检验和巩固的有效方式,但笔者建议应只布置课堂作业,当堂完成并确保作业的高效性、精简性和拓展性,而课后尽可能实现“零作业”。以《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教学为例,笔者开展了《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建立》的活动性作业,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每天在学校所吃的午饭有哪些食物,并将其归为哪种是动物,哪种是植物,再写出该动植物的天敌,最后根据捕食关系,依此将它们联系起来建立关系,在对学生合作探究能力进行培养的同时,对教师所讲的知识也得到了有效地巩固。布置课后作业应具备拓展性和探究性,例如在学习完本节知识之后,笔者布置了“绿色开花植物如果离开动物能否传宗接代”“动物是怎样获得生活必需的物质和能量”等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与传统的作业相比更具有灵活性,更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挥和所学知识的巩固。
三 结束语
总之,就如何构建高效的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应紧跟时展的需要,着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通过精心导入课堂、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布置拓展作业等一系列的措施着力提高课堂的高效性,构建高效和谐的初中生物课堂。
参考文献
[1]谷俊巧.探究如何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效率[J].新课程(上),2011(5)
关键词 生物进化 活动教学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教材分析
“生物进化的历程”是鲁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的第二节。是在探索生命的起源以后,继续探索生物进化的证据、历程。本节内容对于培养学生形成进化的基本观点和比较、归纳、推测等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和学科素养的形成上具有重要意义。本节课重点包括“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科学方法――比较法”“生物进化的历程”等。教学中,教师需要拓展内容的信息量大、知识点多,还涉及到学过的各种动植物分类知识。如何把本节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中,如何既能落实好课堂“双基”,又能够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呢?笔者在教学中采用活动教学法,通过设计多种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活动中高效掌握知识。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化石;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2.2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法,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拼图”游戏,锻炼小组合作和探究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科学价值的认识,激发探索古生物学的兴趣;通过进化树的学习,进一步认同生物进化的观点。
3 教学重点、难点
生物进化的各种证据;掌握科学方法比较法的应用,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4 教具准备
“生物进化的历程”科教视频、“三叶虫”和“鱼类”化石标本各12套、地层自制教具模型12套、古生物化石图片和空白地层图各12份、“生物进化树”贴图12套、孔子鸟复原图和爬行动物、现代鸟类相关知识小资料12份。
5 教学过程
5.1 视频激趣,导入新课
师:原始的生命在地球上诞生以后,大约经历35亿年的漫长时间才发展成为现在多姿多彩的生物界?原始的生命是如何进化发展的呢?在现实中能找到哪些证据呢?
教师播放科普类视频“生命进化的历程”,进而引导进入本节课――生物进化的历程。
教师用精彩、震撼的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
5.2 设问导学,寻找证据
学生阅读教材,根据课件展示的教学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自学反馈部分:① 什么是化石?化石在地层中有何分布规律?② 孔子鸟与爬行动物及现代鸟类在身体结构上有哪些相似点?③ 5种哺乳动物的前肢在骨的组成和排列上非常相似能说明什么?为何在形态和功能上又出现了差异?
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能够独立完成部分导学案中的内容,但是对部分抽象知识点还存在很多疑惑。自学过程中,学生对整节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同时对于个人有疑问的地方也埋下伏笔,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意识。
5.3 生成反馈,发现线索
小组成员交流后,由小组代表展示答案:化石是古生物在地层中的遗体、遗物或者遗迹。
教师追问:化石存在哪里?从而引导出地层的概念和形成过程。教师展示地层相关图片,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地层的形成有何规律?
活动1:演示地层形成过程。小组交流并利用自制教具演示地层形成的过程。小组展示,教师再引导评价。
学生通过简单的教具演示活动,轻松突破抽象的知识,并得出结论:越古老的地层越分布在地底层,越年轻的地层越靠近表层。而化石正是随着岩石等沉积物形成于相应地质年代的地层中。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地层中脊椎动物化石的分布图找出分布规律,进而推测出脊椎动物的进化顺序:古代鱼类古代两栖类古代爬行类古代哺乳类。
活动2:模拟考古――帮化石找“家”。教师发放古生物化石图片,学生扮演考古学家,小组交流各化石的特征并推测他们在地层中的顺序,并粘贴在相应的地层中。学生以“科考汇报”的形式进行展示汇报。
以上两个教学活动,一个让学生生成“地层”的概念,体验“地层”形成的过程;另一个让学生根据化石的特征推测它们位于哪个地层,再通过对地层中化石分布的顺序,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脊椎动物的大致进化顺序。
活动3:资料分析,纵向比^。小组发放阅读资料,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孔子鸟、远古爬行类和鸟类,回答问题:通过比较,孔子鸟化石为鸟类的起源提供了哪些线索呢?学生讨论思考得出:孔子鸟是古代爬行动物向古代鸟类进化的中间过渡类型。现代鸟类是由古代爬行动物中的一支进化来。
这个小活动既能解决学生对于鸟类起源的疑惑,又进一步完善了脊柱动物的进化历程;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观察、比较和逻辑推断能力,激发了学生学有所获的成就感。
活动4:图片观察,横向比较。学生观察5种哺乳类动物上肢(图2),思考:它们为何形态不一,但在骨的排列和组成却如此相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推测:哺乳类动物具有着共同的原始祖先。在进化过程中,这些动物适应了不同的生活环境,这些同源器官逐渐出现了形态和功能上的改变。
活动5:列表比较、判断生物间亲缘关系远近。教师出示表1,引导学生分析人类与其他生物细胞色素C在氨基酸排列顺序的差异,并找出规律。学生交流展示,教师引导:和人类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它们细胞色素c和人类的差别越小。反之,亲缘关系越远,细胞色素c和人类差别越大。
活动6:“考考你――帮动物找‘亲戚’”。教师设置情景:科学家在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山谷中发现一种未知的神秘动物。为了确定它的进化位置,科学家比较了这种动物与几种不同的生物的核酸序列。学生分析、比较表格中的数据后得出答案。
活动4和活动5分别运用图片和表格进一步丰富了生物进化的其他证据。活动4用哺乳类动物的上肢骨进行比较分析,引导出核心概念――同源器官,进而推断出:哺乳类拥有共同祖先。活动5则通过表格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数据,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判断生物间亲缘关系的远近。活动6通过情景设置,锻炼学生分析、比较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
5.4 小结线索,生成方法
教师带领学生梳理以上获得的种种线索:通过地层中化石的纵向比较,推测出脊椎动物的进化过程:古代鱼类古代两栖类古代爬行类古代鸟类和哺乳类。通过对哺乳类动物解剖生理学的横向比较,推测出哺乳类动物具有共同祖先,同时适应不同的环境,也发生着不同的进化。通过不同生物在大分子蛋白或者核酸的分子生物学上的比较,推测出生物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和进化位置。
在这些过程中,学生也获得了科学方法――比较法的学习。利用比较法,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
通过以上种种证据线索和比较法的运用,教师结合学生学过的动植物类群的特征,启发学生推测生物进化的大体历程。
5.5 合作交流,推测历程
“贴图竞赛”活动(图3):活动前,教师对各小组提前作出要求:① 将各种生物类群的名字剪下来,由组长组织组员讨论,并尝试结合各种生物的特点,按照它们的进化顺序粘在“进化树”上。② 仔细阅读、讨论进化树,小组复述动物、植物的主要进化历程。③ 进一步讨论,归纳出生物进化总体趋势。
活动中,教师参与小组讨论,引导、点拨、激励小组进行充分思考,选择优秀小组代表进行投影展示,并扮演“小小解说家”进行讲解,再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评价。
最后,教师汇总学生的推测成果:从形态结构分析生物进化趋势由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生活环境分析生物进化趋势由水生到陆生;从进化等级分析生物进化趋势由低等到高等。
本h节中学生不仅仅回忆了各种动植物的特征,而且也锻炼学会使用科学比较法,讨论交流并归纳,推测出生物进化的历程。此过程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5.6 知识梳理,构建网络
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做出评价和总结:我们不仅获得了很多进化相关的证据:化石证据、解剖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并通过科学研究方法――比较法的应用,再运用比较、归纳,最终推测出了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和生物进化的大体趋势。
情感教育:对待生物共同生活的环境的态度:生物要适应环境、更要保护环境;对待地球上有共同起源的生物:人类要尊重生命,与他们和谐共处!
5.7 板书设计(图4)
5.8 堂清检测,红笔纠错
学生完成部分精选习题,优秀学生充当“小老师”,批改小组其他同学习题。针对有疑问的题目,小组代表展示,教师评价、引导,并得出正确答案。
5.9 拓展延伸,技能训练
教师播放恐龙灭绝的视频资料,展示两种灭绝的假说。学生从教材中列好的证据中,判断哪些证据支持假说A或者假说B。教师评价并激发学生立志做一名科学探索者,为自己赞同的假说寻找更多证据,为古生物学研究,做出自己贡献。
技能训练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会区分“假说”和“事实”两个概念,而且对于学生科学研究素养的形成具有很好的锻炼作用。
6 教学反思
6.1 思路清晰,环环相扣
笔者采用“先学而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策略,在教学环节设计上环环相扣,包括“设问导学”“生成反馈”“合作交流”“知识梳理”“堂清检测”“拓展延伸”等,环节中再加以“小组合作”“小结线索”等形式突破重难点。同时,笔者按照发现证据、分析证据、归纳推测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作为“考古学家”“古生物研究专家”“未来的科学家”等不同角色参与多种教学活动,非常高效地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
联系方式:胡小勇(曲岸),huxiaoy@hotmail.com;QQ:472275060
教学设计概述
1.总体设计思路
美国科普作家雷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描述了人类可能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寂静世界,引起了全世界对野生动物的关注。本生物学科教学设计案例(八年级)正是讲述动物在生态平衡、物质循环、人类生活等方面的作用,安排了“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两节内容,以加深学生对“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认识和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本教学设计要求学生通过分组调查、收集资料和分析概括,总结出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经验中对动物的作用有很多感性认识,并在七年级上册教材中学习了有关生态系统等的基础知识,对于动物在生态系统、食物链中的地位,以及物质和能量在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流动等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生态平衡、物质循环、生物反应器、仿生等这些比较抽象的概念难于理解,所以必须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和多媒体展示来辅助教学。
2.总体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能够举例说明动物在自然界以及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调查、收集和分析事实材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密切关系;辩证地看待动物在生物圈的作用;培养爱护动物的情感。
3.教学准备
(1)必要文档:“学生调查表.doc”、“学生活动评价表.doc”、“学习任务及要求.doc”。
(2)根据学生兴趣和学习状况,分配学习小组和学习任务。
(3)课前指导学生制定调查计划、实地考察、查找资料,并将调查结果制作成PPT汇报课件。
(4)下载相关教学视频、课件,制作成专题教学演示文稿,作为信息技术支持。
4.教学框架(图1)
课时1: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能够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作用;能够举例说明动物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作用;能够举例说明动物在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方面的作用;认同动物在生物圈中的地位;辩证地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
重点: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难点:动物在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教学环境:有多媒体平台的教室或生物实验室。
教学过程
教学引入:
1.“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描述了怎样的自然景象呢?《寂静的春天》一书中又描述了怎样的自然世界呢?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呢?
2.明确本节课学习的主题: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问题1:动物在生态平衡中有什么作用呢?
学习活动:
(1)资料分析:课本中的三则资料。
资料1:为什么有关专家发出了要保护麻雀的呼吁?
资料2:野兔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资料3:为什么消除蝗灾需要20万只青蛙、2万只麻雀和5000条蛇呢?
(2)四人分组讨论:a.通过以上资料分析,你认为人类能否随意灭杀某种动物?为什么?b.你认为在自然界生态系统中,各种动物的数量能不能无限增长?为什么?(引导学生用食物链说明)c.你从上述资料中得到哪些启示?
(3)解释概念:什么叫生态平衡?(运用天平模型和课件说明)
(4)师生小结: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活动效果: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分析课本中的资料,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培养了学生阅读和分析资料的能力。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针对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采取了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研讨学习,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生态平衡概念的理解和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作用的认识,促进学生从同学的不同观点和方法中得到启迪,并促进学生相互之间情感的和谐发展。
问题2:图2中的非生物、各种动植物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习活动:
(1)分析阳光、植物、动物、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展示PPT演示文稿)。
植物利用什么制造有机物?
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怎样变成二氧化碳和水返回无机环境中的?
假如没有动物,这一过程会受到影响吗?
(2)学习任务:把图3中各种非生物、生物之间的关系用箭头连起来。
(3)学生解释:有机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
(4)师生小结:动物能促进生物系统的物质循环。
活动效果: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采用动脑思考与动手练习结合的方式,通过学案让学生理清动物、植物、分解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动手画、课件展示,帮助学生认识动物在吃与被吃的关系中,生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从一种生物流向另一种生物的。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物质循环的概念,掌握动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较好地解决了本课的难点。
问题3:动物对植物会产生什么作用呢?
学习活动:
(1)观看录像,分析课本四幅图中动物与植物相互依存的关系。
(2)四人小组交流,汇报交流结果。
(3)思考:动物数量过多的时候,对植物有什么影响呢?如何看待动物在植物中的作用呢?
(4)学生小结: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花粉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动物数量过多会对植物造成灾害,如蝗灾。
(5)教师总结巩固。
(6)布置练习,提出思考:你认为动物在自然界中还有哪些作用?
活动效果:通过视频,吸引学生的眼球,了解动物对植物在传粉、繁殖方面的作用。这个内容比较简单。录像的展现,会引起学生回忆生活中看到的一些现象和各媒体上看到的有关传粉和传播种子的知识。在小组交流时,学生能够讲出很多这方面的知识。这个环节的小组交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课时2: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目标:调查了解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了解生物反应器及其优点;了解仿生在实际生活、社会中的应用;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在调查中培养学生的提问、交际、书写能力,特别是提问技巧;使学生
认识动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并养成爱护动物、保护动物、好好学习生物学知识的良好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让学生树立将来在生物反应器、仿生学方面有所建树的远大志向。
重点: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和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
难点:什么是生物反应器。
教学环境:带多媒体的教室或生物实验教室。
教学过程
导入:上节课布置了几项调查任务,现在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调查结果,互相交流体会,总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完成手中的“调查活动评价表”(表1),给汇报的同学以及自己一个恰当的评价。
问题1:动物在人类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学习活动:
(1)用PPT演示文稿由组员合作汇报调查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的结果。
第1组:食用动物的营养价值。
第2组:动物在医疗保健药品中的作用。
第3组:商场里面的动物制品(PPT截图如图4)。
(2)生生互动:学生对汇报组提出问题,并作出评价(培养学生认真聆听、敢于提出问题和作出合理评价的能力)。调查活动评价表如表1所示。
(3)教师提问:a.听完前面几位同学的汇报以后,有哪一位同学能给我们总结一下动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作用呢?b.除了上面列举的例子以外,动物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还有哪些作用呢?
(4)教师总结:动物为人们提供了衣、食、行、用等所需物品,但我们不能滥杀动物,要保护野生动物,合理利用动物资源,实现与动物的和谐相处。
活动效果:第1组的汇报展示非常有条理性,表达很流利。最难得的是通过这个调查活动,他们提出了几个问题:“我们每天吃那么多的动物食品,怎么考虑其安全性呢?怎样去开发动物产品呢?食用多少动物食品才是合理的呢?怎样才能可以持续发展呢?”第2组的同学调查非常仔细,汇报时组员配合得很好,列举了很多常见的动物药品,提出了“虽然动物药品有很好的疗效,但我们不能滥杀野生动物,应当保护动物和动物的家园,人类才能更好地生存”。第3组汇报时表达流利,介绍了一个很重要的数据:“我国动物制品国际贸易量中,活体的鸟类有200万到500万只……”并提出:“当我们享用丰富的动物制品时也要想想怎样去保护动物,为此,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这个环节是学生课前调查活动成果的展现。学生以小组形式制作了演示文稿汇报调查的结果,虽然每个组的展示只有几分钟的时间,但是充分体现出学生课前准备的情况和组员之间的合作情况。学生在汇报的同时,其他小组也要认真聆听,并对汇报的小组作出质疑和评价,这样的处理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使学生学会客观评价别人的成果,培养了学生的批判与反思思维。教师最后的点评,补充了学生的评价,使整个汇报活动更加完整,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
问题2:在现代生物科学研究中,动物还有什么作用呢? (根据学生回答,决定先讲生物反应器还是仿生)
学习活动1:
(1)观看录像,分析生物反应器。
(2)思考:a.平常我们所需要的药物是在工厂里面的一个个车间生产出来的,那么我们可不可以把动物本身当作这个生产车间,生产我们所需的某种物质呢?b.这种生物技术叫什么呢?
(3)回答解释:什么是生物反应器和生物反应器?
(4)教师小结:现在科学家正在研究利用动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要的某些物质,这就是“生物反应器”。人类通过对某种动物(如牛、羊)的遗传基因进行改造,使这些动物的可以生产和分泌出人们所需要的某些物质,这就是“生物反应器”。
活动效果:了解生物反应器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它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抽象陌生的。教师通过视频展示了人们利用生物反应器生产产品的全程,让学生有了直观感性的认识,从而更加容易理解生物反应器。多媒体的运用对突破本课的难点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习活动2:
(1)资料分析(两则课本资料),并讨论:a.分析资料,如何填写学习练习表(表2)呢?b.利用生物反应器来生产人类所需的物质有哪些好处。c.利用生物反应器只能生产药品吗?还可以生产哪些物质?
(2)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结果。
(3)教师补充介绍其他的生物反应器:蚯蚓生物反应器。
活动效果:在观看完生物反应器的基础上分析课本资料,及时巩固学生对生物反应器的认识,并培养了学生分析信息、获取信息的能力。小组讨论的形式也促进了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有利于学生相互学习和良好情感的培养。
学习活动3:
(1)学生汇报查找到有关仿生方面的资料。
(2)老师提问:a.什么叫仿生?b.还有其他关于仿生的例子吗?
(3)教师展示所要准备的一些仿生实例。
(4)教师小结:生物科学是21世纪的领先科学,生物反应器和仿生学的应用,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进行仿生学的研究需要广泛的知识,如动物学、物理学、生理学、数学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需要有工程设计、制造和美工等技能。这就需要你们认真学好各门功课,打好基础,多动手动脑,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生物科学光辉灿烂的明天就等着你们去创造了。
活动效果: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利用电脑、书籍等媒质收集有关仿生的资料,并让学生来讲解这些仿生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问题3:大家还需要知道,有些动物对人类是有害的,请举些例子。
学习活动:
(1)学生举例交流动物的危害,如传播疾病、危害农作物等。
(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和生物反应器、仿生学在现代科学技术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