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提升孩子文化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金牌效应”不光是受到教练员、学校的强烈青睐,这一观念也受到家长的普遍认同。许多家长和初、高中的体育教练员“强强联手”来培养这些体育人才。据调查显示,初、高中的体育专业生,每周6天,每天6小时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每天晚上进行文化课补习。这一现象足可以证明,学校对文化课的不重视,“重技能、轻文化”现象普遍存在。这些家长一味的只听学校教练员的安排,对培养自己孩子文化课的重视程度不够,一心只想怎么能让孩子在运动场上拿到冠军,拿到最好的运动成绩,以至于考大学时进入好的院校。但他们忽略了现代人才的培养,是综合性培养,现代人才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培养。没有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奠基,培养出来的体育人才是不完整的,身体上没有缺陷,但是在心理上肯定会存在某些缺陷。以至于他们进入社会后屡屡碰壁,写文章、做演讲等方面能力一无所知,只会蹦蹦跳跳搞运动。
2.提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文化素质的策略
(一)学生要明确目标、提高学习兴趣
21世纪的人才,是需要全面发展、一专多能的多功能型人才。因此,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明确自己的目标,要有自己的思想,要知道现代社会对体育人才的要求与以前那种只会运动技能相比,是多么的小巫见大巫。我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要对文化素质教育有个明确的认识,要不断的提高自我文化素质修养,扩宽自己的知识面、多参加其他院系的人文讲坛、多参加一些读书沙龙、多聆听大师们的读书心得,多参加一些读书演讲会、多参加一些科研报告会等等。
(二)学校要进行课程改革、配备相应的老师进行教学
目前许多高校都面临着只能充分利用本校资源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进行相应的课程教学的这种尴尬局面。这种局面导致了许多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有的几乎是无法满足培养要求。对于综合性院校来讲,培养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文化素养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养教育还可以进行院系联合开设课程,但是也有许多综合院校没有充分利用这一点进行课程设置。对于专业性院校来讲也可以通过和院系或者其他院校进行联合开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进行培养。在老师配不上,要严格落实有经验、有能力胜任文化素质教育相关课程的老师担任,或者也可以聘请有名气的、有经验的老一辈专家进行教学,以充分达到培养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三)家长要树立全面发展培养人才的理念,摒弃专业素质
关键词:语文课堂 力度 写作训练
每个语文教师都非常清楚,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一定要将作文课与日常的阅读教学进行有效接轨,有机融合,要精心将每一堂阅读课打造成写作训练的一方阵地,让有力度的写作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康的写作习惯,使之对写作充满的期待和渴求。从而形成高效写作教学的良性发展。下面我来谈一谈近两年来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的一些尝试和探索。
第一类,模仿式写作训练。
所谓“模仿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初中生,正处于模仿能力极强的阶段,因而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采用模仿法使学生轻松进入写作的天地。例如在教学《苏州园林》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叶老在写作说明文时语言简洁,思路清晰,用词精当的特点,我让学生模仿叶老的语言风格描绘一下自己的卧室或者班级。学生作文中出现这样的段落:“窗户靠南侧,共两扇,青葱的浅绿色窗帘配合着同样是浅绿色的墙壁,看上去极为融洽,墙上淡雅疏朗的壁纸给人一种‘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还有同学写道:“这就是二年三班的教室,它简单却不单调,丰富却不复杂。无论站在哪个角度,我总能感到葱茏的绿意和积极上进的班级精神”。另外还有“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同学们在“静能生慧,细节决定命运”的班训激励下茁壮成长。我相信,班级的竹文化精神定会在我们的滋养下日渐丰盈。”
这样的尝试还有许多,比如教学《我的母亲》时,让孩子模仿作者的传记笔法写自己身边印象最深刻的老师或者同学;教学《雪》和《海燕》这两篇散文诗时,要求学生模仿散文诗体裁,描绘朔方的雪或者用象征的手法描绘生活中的一种事物进行表现对某种抽象概念,思想的一种推崇等。这样的写作训练看起来比较容易,而一旦进入写作还要求学生要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角度、表现手法、语言风格、布局谋篇等能力,是最容易培养学生写作热情和成就感的一类训练。
第二类,综合实践类写作训练。
这一类作文训练从课文向生活延伸,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比如在教学《人民解放据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时,我在写作训练板块设计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于我校当时正在区里组织大课间活动中学习军体拳,所以,我要求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采访校长、主任、军体拳教官并将采访记录改写成新闻稿。其中一位同学这样写道:“二年五班报社九月五日十二时电 今日,我校师生在吴教官的指导下再度学习军体拳。认真的态度已扎根于每个人的心中。同学们比平时更努力。平日书声琅琅的校园内也多了几分英豪之气。 ‘孩子们非常认真,教练也特别辛苦’这是我校赵主任的心声。简短的语句中流露出对吴教官与我校同学的赞赏和认可。此外,赵主任还提出建议:‘打拳要有力度,有军人气概’这句话也指出我校同学打军体拳时普遍存在的问题,一针见血。总之,希望大家学好军体拳,为自己的明天买上一份安全保险。”这样的作文训练不仅锻炼了孩子文笔,而且增加了社会实践的机会,在口语交际方面使学生得到了锻炼,从而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三类,换角度写作训练。
在教学《藤野先生》之后,我让学生以鲁迅的口吻为藤野先生写一封回信;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时,要求学生以马生的口吻给宋濂写一封回信,而且鼓励用文言的方式进行表达;在教学《水调歌头》一词时,让学生变换角度重新填词等。这一类写作训练加深了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尝试了不同风格的文学表现手法,对全面提升学生写作能力非常有效,也调动了学生深层积累的文学素养,是一种力度较大的写作训练。
1.课业负担较重,令学生身心疲惫,无心阅读
现有升学评价模式或多或少地影响着老师的教学活动,作业大山重重地压在学生的身上,尤其是九年级学生,学业尤为繁重,身心已完全被数理化的题海所淹没了,哪还会有心情理会课外阅读呢。
2.电脑、电视等信息媒体冲击了相对枯燥的阅读
当今世界,信息的传播方式和途径不断改变着学生的阅读习惯,电视、电脑等视听信息强烈充斥着孩子的世界,对于那些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的初中学生来说,相对抽象和枯燥的课外阅读,难免会遭受到冲击。
3.学生意志薄弱,缺乏阅读恒心,没有良好的读书习惯
初中生毕竟还是孩子,他们意志力薄弱,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对于阅读缺乏恒心和毅力,加上书源不足,不能满足于阅读需要,因而没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4.受应试教育影响,家长对孩子课外阅读不够重视
虽然时下在推行素质教育,可家长的眼睛一刻没离开过升学考试的指挥棒。受其影响,他们把学生看课外书籍一律视为是浪费时间,甚至看作是不务正业。
课外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根本,更是人发展的需要。面对当前这样的阅读现状,我们该怎么办?
1.激发兴趣
教师为学生推荐课外读物或篇章时,自己先读相关作品,为学生做出表率,树立榜样。同时,只有教师自己的知识丰富了,才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课堂上适当穿插课外阅读内容,设置一些有意思的悬念,并以问题设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次节课上进行适当交流。开展各种各样的读书竞赛活动,如讲故事、朗诵、竞读、竞写等,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
2.保障时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是教育最本质的活动,读书是学校最根本的任务,读书是发展学生最基本的途径,读书是教师精神成长的最重要的源泉。然而,读书需要时间。”时间是阅读的有效资本,缺失时间的阅读,空泛而虚无。为了保障学生的阅读时间,应尽量减少书面作业,多布置一些阅读作业,每周专门安排一到两节的阅读课,晚自习时让学生自由阅读等等。只有时间的充盈、投入和累积,阅读习惯才会有切实养成的可能,阅读才能真正实现。
3.更新观念
课外阅读是关系着孩子文化积累和心灵成长的大问题,但当下受大教育环境的影响,在许多家长、老师心目中,成绩是第一位的,他们根本意识不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这种对课外阅读的狭隘认识和消极态度,往往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造成直接的不良影响。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一定要让学校和家长意识到,课外阅读能力不仅是培养语文素养的着眼点,更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
首先,学校要转变教育理念,变应试教育为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为学生课外阅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其次,家长要转变教育理念,积极支持孩子的课外阅读,为孩子的课外阅读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可以抽时间与孩子一起阅读,以此感染孩子。
4.点拨方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中学生应该“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因此,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这里就此简单介绍一二:
(1)阅读娱乐类书籍时,可采用走马观花的方式,简单了解即可,不必过于专注。
(2)阅读小说等情节性较强的作品时,可采用选读、默读和略读等快速浏览的方法进行,对于其中的一些精彩描写,可采用精读和细读的方法,细细咀嚼。
让精神文化成为一种共同的价值追求
精神文化是五一小学文化建设的核心部分。我们认为在当前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不应简单提口号,不能随意跟风走,而是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结合五一小学的发展需求,务本求实、扎实工作。学校文化应远离作秀,抵达朴素;远离浮躁,抵达沉静;远离功利,抵达本真,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幸福成长”这一信念不动摇。因此,在充分挖掘五一小学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未来发展需求,我们提出“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并以此为指导,以关注少年儿童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宗旨,在全校范围内多次举办关于办学思想的大讨论。大家的思想不断碰撞,火花不断闪现,逐渐达成共识,并形成了以定位、使命、办学理念、价值观、信念、办学目标、育人目标、愿景、学校文化、学校精神、教师形象、学生气质、“三风一训”为主要内容的理念文化体系。
我们的价值追求――一切为了孩子的幸福成长。孩子的幸福成长是“奠基教育”的本质,也是根本目的。我们要通过小学六年的培养,引导他们学做人、学做事、会学习、会与他人相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成为“健康活力有朝气、兴趣广泛有才气、思维灵动有睿气的幸福少年”,这是教育最大的人文关怀,也是五一小学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我们的核心使命――让每一个生命绽放幸福的光彩。首先,要发现每个孩子独特的发展潜质,尊重他们的个性,营造一种自我发展的宽松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生命价值,释放生命的能量,自由快乐地成长。同时,还要从学生一生幸福的角度出发,让他们学会主动获取有益的幸福素养,初步形成适应未来所必需的自我教育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既能享受当下的快乐,又能自信应对未来人生。
我们的精神世界――务本求实、锐意进取、开放融通。务本求实是我们的作风:秉承朴素、沉静、本真的文化传统,坚持言行一致、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地做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锐意进取是我们的状态:始终保持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和不断进取的精神状态,追求卓越的领先意识,寻求新的机遇,迎接新的挑战,谋求新的发展。开放融通是我们的胸怀:包容不同见解,营造和谐氛围,熔炼团队精神,凝聚团队力量,借鉴、融合不同地域的文化,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让行为文化成为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
学校文化不仅要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更要落实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内化为全体师生的思想意识,渗透到全体师生的言谈举止上,流淌在全体师生的血液中,成为学校共同的行动准则。
1.建设“乐为童师”的教师文化
教师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人之一。孩子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幸福感。因此,教师文化建设的核心是让广大教师充分享受职业的幸福。
方向明确有追求。开展文化建设以来,我们积极倡导“乐为童师的职业道德”“精心教书的专业意识”和“潜心育人的事业观念”,制定出台了“五一精神”和“教师形象”标准,并于每年学校建校日前后,隆重举行“五一劳动奖章”和“五一形象大使”庆祝表彰活动。
专业成长有动力。首先,提升骨干教师的带动力。通过成立“骨干工作室”“名师工作站”,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凝聚、引领作用;通过成立“专家导师顾问团”,盘活资源,借力登高;通过实施“名师工程”,凝炼一支朴实无华、精诚敬业、富有爱心的骨干教师队伍。第二,提升青年教师的生长力。以“党团工作室”“青年种子营”为核心,采取跟踪指导、师徒帮带、放手挑担等途径,加强对青年教师的精神引领和专业指导。第三,提升教师队伍的内驱力。我们把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与教师个人发展目标的制定相结合,通过目标驱动,加强师德建设,调动工作积极性,有效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家园温馨有活力。为教师构建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工作环境与氛围,让平淡的生活变得有声有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点染”工作室、“百灵鸟”合唱团等富有特色的教师社团,提升了教师的艺术修养,活跃了业余生活;每年举办的主题新年联欢会,在轻松的氛围中,教师们尽展诗乐才华;因为相同的兴趣而自发组建的摄影、球类、登山、瑜伽等俱乐部,让“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生活方式得以彰显。
2.建设“幸福成长”的种子文化
每一个孩子都像一颗幸福饱满的种子,只要遇到合适的土壤、空气和水,它们就会发芽、长大、开花、结果……我们遵从自然生长规律,尊重学生成长的个性自由,注重引导而不施雕琢,保持生命最本真的特质,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部动力。
通过班级文化建设,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班级特色文化建设过程中,孩子们根据发展愿景,精心为自己的班级命名。他们自主设计班徽、班训、班级特色建设方案;自主开展“小志愿者服务”“义卖募捐”“义务植树”“美食家”“社会大课堂”“毕业大舞台”等主题活动,主动参与“我的成长我做主”“我的班级我做主”“我的学校我做主”等方案策划活动。
通过课堂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这就需要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结合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特点,制订《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目标》,从“倾听表达、质疑解惑、合作探究”等方面明确标准,引领各学科站在全局的角度统观教材,梳理教材的结构脉络,明确各年级、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教材、学科知识点纵横打通,形成体系,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保障。
我们着力进行教与学方式的大胆变革。语文学科根据主题单元及体裁特点,探索单元整体授课,推出“预读”“导读”“自读”三读课型,数学学科推出了“核心导学”“自学互学”和“主题研学”三学课型。同时,我们积极倡导教师要“勇敢地退出去,适时地站进来”,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自主学习周”和“自学互学课”上,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自主安排学习计划,自己想办法解决遇到的困难。在主题研学和小课题研究中,孩子们主动收集身边问题,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通过课程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课程是践行和彰显办学理念的过程,是学校的核心所在。为了满足学生多元发展和幸福成长的需要,我们充分挖掘资源,精心设计课程,为孩子们搭设了一个广阔的发展平台。
“一点两线、守正出新”特色校本课程包含国学养正、灵动数学等精品课程,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的机会。“课程超市”为有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孩子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的空间。每年四月的体育节、五月的艺术节、六月的读书节、十月的科技节、十一月的语文数学节、十二月的英语节,给每一个学生都提供了展示才华、凸显个性的天地。
让环境文化成为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
环境影响人,良好的环境教育人。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学校文化环境可以给师生提供更多的创造空间与动力,激发兴趣,陶冶情操。学校以办学理念为指导,为师生创设了一个有声有色、动静结合且富有教育意义的文化氛围。
主题景观“奠基幸福人生”体现了人文与自然的紧密结合,学习与生活的相互融合,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共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与南门的“逐梦”雕塑相得益彰,寓意在“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理念下,五一学子追逐幸福梦想的勇气和希冀。
【关键词】 文学作品;培养;感悟;文学素质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工具学科,对小学生文学素质的培养起着关键性作用。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应以文本为出发点,深入文学作品,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中提高小学生文化品位,培养审美情趣,健全人格,从而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小学生文学素质。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着手文本、感悟文学”是培养小学生文学素质的关键所在。“感悟”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情境性、体验性、直观性,又是一种情感历程,还是一种审美体验。王崧舟认为:“学生只有在作品中感受并真正领悟到了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空灵之美,才有可能转化为自身的审美能力,文学涵养。”①它指向的主要不是字面的意思,而是隐藏于文字背后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是对语言形象、情味、理趣、气韵的把握和领悟,是在个体受到语言和语境的触发后才产生的。因此,学生直接阅读文本,亲身投入语言环境,是感悟的前提和基础。从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不同的文学作品中不断地体会,不断地感悟,这样才能在认知、情感、审美、道德等方面有所提升,有所领悟,有所感受。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有了这样的感悟和提升,学生才会逐渐从文本中感悟到语文的意境美,感悟到文学中的真、善、美,才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健全学生的人格魅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质。以下是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文学作品在培养小学生文学素质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一)认识真理,感悟真理,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1.认识真理,感悟真理
文学可以帮助小学生从外部世界找到客观事物存在的规律,认识到外部世界真理的存在及重要性。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往往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学习来帮助小学生认识真理,感悟真理,从而多角度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了解世界。例如,在朱自清的《匆匆》里,有这样几段文字: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朱自清将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惋惜从文字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把日子比喻成针尖上的一滴水,它滴在大海里没有声音,没有影子,充分说明了时间流逝之快而自己却没有留下任何东西。又把时间的流逝写到了每一个角落“水盆、饭碗、双眼、手边……”,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着时间的远去。当学生读到这些文字时便感悟到了文字中透露出的时间流逝给作者带来的惋惜和感叹,作品中表现出的时间流逝的客观规律让孩子们懂得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真理,懂得了生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应该做有意义的事情,为生命留下痕迹。
2.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好的文学作品可以帮助孩子们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例如,《梳羊角辫的小姑娘》,文中写到小姑娘“红领巾”助人为乐的事迹,在学习这个故事的同时,孩子们从内心自我反省,自我认识,从而意识到自身的不足,激励自己像文中人物学习,改变自我。如,《少年闰土》,《小音乐家扬科》虽然这些作品都是从感悟形象入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会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借助作品中人物的优秀品质,来对照自身,进行自我反思,从而对自己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更透彻的认识。同时也逐渐了解了人生的善恶、美丑,并因此来改造自己、提高自己。
(二)陶冶情操,培养情趣,感受形象,净化心灵,发展思维
1.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文学教育是一种美育,通过文学的陶冶,铸成审美的心灵。所谓陶冶,王元骧认为:“以情感来调节情感,以情感来疏导情感,以情感来战胜情感,以高尚的、美好的、健康的情感来改造和排除庸俗的、低级的、不健康的、盲目而放纵的情感,从而使人们在情感上得到升华,进入到一种纯净而高尚的境界中去。”②一旦人们的精神上升到这种境界,就自然会形成对于美与善的向往心理和对于丑与恶的抵制能力。而优秀的文学作品向人们所提供的正式这样一种高尚的、美好的、健康的情感。学习文学作品,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文字及内容意境的感染熏陶下,既能陶冶情操又能受到美的教育,培养审美情趣。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感悟文学,同样,关键在于文本,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能震撼一个人的心灵,铸就一个人的灵魂,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月光曲》中有这样一段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