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发展的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榆林;区域经济;科学发展
促进区域科学协调发展,是我市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党的十七大、十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指出把“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围绕这一问题,我进行了深入调研,就榆林市区域经济科学的发展作了一些思考,其主要内容阐述如下:
1 榆林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现状
1.1 工业经济飞速发展
2009年全市工业总产值219.5亿元,增长21.2%,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为74.5%,拉动经济增长13.7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7.09亿元,增长22.4%。以煤、油、气、盐、电、化、材七大产业为主导的重工业占全部的99.3%,一个以煤油气为骨架的能源工业经济格局基本形成,一个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正在这里崛起。
1.2 农村经济形势喜人
粮食产量稳中有升,农产品质量全面提高。以草、羊、枣、薯为主的四大主导产业逐渐形成规模,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5%。 此外,特色经济和劳务经济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劳务收入占到农民收入的40%以上,农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都较以往有了大的提高。
1.3 区域经济均有提升
一方面是四大区域的发展,风沙草滩地区的农业、丘陵沟壑区的杂粮、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的红枣和白于山区的薯类都形成了一定规模,为区域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是南北部经济的发展,北部工业突飞猛进,并有效的向南部辐射,南部正以新的姿态向前靠近。在南部向北部发展靠近时,速度较为缓慢,信息建设相对滞后,但总体呈现较好的局面。
无论是纵向发展还是区域上的广度推推进,各区域经济都均有有不同幅度的提成,整体经济建设的势头良好,并且落后区域也正在着力提升发展速度。
2 榆林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区域经济发展严重失衡
首先,南北部差距拉大。随着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快速推进,北部县区经济已进入一个超常轨、跳越式发展阶段,而南部县经济仍处在慢车爬坡阶段,与北部相比反差较大。以人均份额计算,北部六县人均国内总产值是南部六县的8.3倍,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是南部六县的16.5倍,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南北部发展严重失衡,差距日益加大。
其次,县区内的区域之间差距拉大。区域发展不平衡还表现在同一县的不同区域之间的差距拉大。这种现象在北部县区表现最为突出。以神木县为例,南部一些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上下,而北部乡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多数在5000元以上。区域之间的差距拉大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这关乎到社会问题,也切实关系到全是的发展。
2.2 差距拉大,引发社会问题
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不同区域在解决上学、就业、社会保障等社会问题时产生了差异。北部县区由于财力的增长,有了调节支出的余地,加快了社会事业有发展。如神木县提出“富县更要富民”的口号,将农村低保补助由480元/年提高到580元/年;并扩大“两免一补”范围,为一半高中生免除学费;此外,神木县拿出足额资金不让百姓因病返贫,实行全民免费医疗。
与北部区域这种积极发展态势形成反差的是,南部各县因对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投入严重不足,致使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滞后。特别是南部地区由于长期处于不富裕状态,导致了教育、医疗、卫生等人才资源大量外流,使南部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恶性循环。长此下去,必然引发更多的社会矛盾,影响全市改革和发展的推进。
3 榆林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3.1 矿产资源的丰欠是形成区域差距的关键原因
北部六县区贮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开发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使得经济规模迅速扩张,并带动了当地其它产业的发展。南部六县虽然探明和正在探明一定的资源贮量,但还未进入大规模开发阶段,经济仍然处于以农业为主的阶段。由于农业发展水平低,致使经济收益小,其小康建设在这里还任重道远。
由此可以看出,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产生产据的关键,要想是南部加快建设,就需要在矿产的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下足功夫,否则差距将会逐步加大。
3.2 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高低是形成区域差距的重要原因
滩水地区发展现代农业有其自身独特优势,这些地区生产力水平高、科技含量大,农业产业容易形成规模效益,农业产业化前景广阔;边远山区,虽然特色比较明显,但经营规模小,中间环节多,往往是在原始和传统经营模式下运转,农业成本较大,加之受到自然灾害和市场的双重压力,使这些地方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农业产业化将带来最直接的效益。滩水地区和边远山区农业化水平差距大,导致二者的经济收入的差距也逐渐加大。
3.3 人才缺乏、观念的新旧是形成区域差距的主要原因
人才是发展的关键、观念的新旧是发展快慢的决定因素。落后地区伴随的是思想保守、观念陈旧,缺乏对竞争、市场、创新等现代经营的新理念、新思想的认识和接受,小而全、等靠要思想较为严重。观念陈旧导致难以发展,进而人才资源向外流失,从而使这些区域的发展就比其它地方更加困难。
近年来,佳县、清涧、吴堡等县的许多优秀教师、医务工作者向北部县区流动,并且逐渐成为趋势。这种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也从正面证明了人才流失这一现象。
4 推进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对策
4.1 实事求是促进区域科学发展的保障
促进区域科学发展,最关键的是做到“实事求是”,从宏观的角度着眼于全市的经济发展,避免“以偏概全”,尤其是在南北部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的情况下,要综合二者的实际情况,从中找到问题的关键,进而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有力的决策。
4.2 制定有效战略,强化执行力是关键
区域经济科学有序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战略。确定战略、做好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性手段,紧紧围绕“三大目标”、“四大经济”,合理规划促进地区之间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和布局,推进区域经济普遍繁荣。
每一个正确的战略都需要将其落到实处,尤其是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落后区域的就受程度相对较低,这就需要调动各阶层的执行力,共同将基础工作落到实处,真正推动区域经济建设。
4.3 促进互动,扩大扶持合作领域
结对扶持,互动双赢。在继续开展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结对帮扶活动的同时,要快速推进基于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包括市场、交通、金融、旅游、科技教育一体化进程,大力开展区域之间的合作,鼓励帮扶者和被帮扶者的投资合作,将帮扶援助转化为自我发展能力。要设立欠发达地区发展基金,采取投资补贴或贷款贴息等办法,鼓励本地企业在欠发达地区投资创业。
5 结束语
榆林经济的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南北部和县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这这导致各区域间的差距拉大。为了改善这种局面和推动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宏观的视角从各县区的实际情况着眼,找出问题的关键,从发展战略制定、促进互动和强化执行力上着手,真正促进榆林区域经济科学、有序、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 会计学科; 发展趋势; 会计改革
经过30年的对外开放和内部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与此同时,我国的会计走上了与国际会计惯例协调发展的轨道,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会计模式框架基本构成。无论我国的会计理论工作者,还是会计实践工作者和会计管理工作者,正在以全新的思维方式、务实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管理体制、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教育体系,设计具有中国特色的财会信息系统。应当承认,我国30年的会计改革成果是显著的,当前又处于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良好时期。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市场经济发展对会计的要求相比,会计改革力度和发展速度仍存在差距。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并不意味着我国会计改革进程的结束,而是新的起点。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既给我国的会计改革提供了良好机遇,也向会计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要想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断推动会计事业的发展,必须明确会计学科的发展趋势。
一、会计国际化趋势
我国的会计国际化进程起步于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的上世纪90年代初期,20年来,会计界一直致力于会计的国际化工作。从改革的内容和力度看,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事件:一是财政部1992年底颁布并于次年实施的“两则两制”迈出了我国会计国际化的步伐;二是财政部2001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使我国的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得到了进一步协调;三是财政部2006年的“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被一些人士认为是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实质性“趋同”。
关于第三种观点,本人持不同看法。我认为,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和实施确实是我国会计走向国际化的实质性举措,但由此而认为我国会计已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趋同”,则未免言过其实。因为会计国际化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具有任务的艰巨性、内容的复杂性和时间的漫长性等特点。如果达到了实质性“趋同”,则意味着这个过程的结束,会计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也就不复存在。从另一个角度看,即使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完全一致了,也不能认为是实现了趋同,因为会计国际化的内容绝不仅仅是“会计准则”这一会计核算标准,它还包括会计管理体制、会计市场体系、会计教育体系等。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成立30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世纪之交,IASC改组为IASB后,加快了这一进程。而我国外向型经济模式的显现,也正是从这个时候(2001年加入WTO)开始。因此,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并逐步成为资本输出国、会计信息的国际“商业语言”功能日益强大的背景下,会计国际化仍然是会计学科发展的基本趋势。
围绕这一趋势,当前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一是新经济环境下我国会计国际化的指导思想;二是我国会计国际化的主要障碍及消除对策;三是如何在会计国际化进程中发挥我国的作用;四是会计国际化与中国会计特色的关系等。
二、会计法治化趋势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不只是一种竞争经济,同时也是法制经济和信用经济,要想形成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必须首先建立严密的法制体系,包括科学完善的法律制度、素质过硬的执法队伍、公开透明的社会监督和全体公民良好的法制意识。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组成部分,在法制经济的建设过程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任务。会计法规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法规,会计信息已经成为宏观经济管理和微观经营管理所需要的最重要的经济信息。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个国家的会计法治化程度直接影响市场经济的完善程度。因此,会计法治化无疑是当前会计发展的基本趋势,各国会计界都在致力于会计法治建设,特别是在“安然”事件之后,这一趋势更加明显,并由此滋生出一门新的会计分支——法务会计。法务会计是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以会计理论和法学理论为基础,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以会计资料为凭据,处理涉及法律法规的会计事项,审核、监察、判断、裁定、审计受理案件和受托业务,融会计学和法学于一体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法务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建立,将是会计法治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客观地讲,我国的会计法治化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具体表现在:一是法律制度不健全;二是执行主体意识差;三是执法行为不规范;四是社会监督不到位。由此决定了我国的会计法治建设任务艰巨、道路漫长。每一个会计工作者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问题,适应会计法治化的发展趋势,积极投身于我国的会计法治建设。当前需要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第一,会计法规的自身完善及与其他经济法规的协调;第二,会计法治与会计德治的关系;第三,如何建立我国的法务会计理论体系与方法体系;第四,如何应用法律、经济与行政手段管理会计工作等。
三、会计信息化趋势
信息经济的飞速发展,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和会计信息功能的日益加强,促使会计信息需求群体和需求内容不断扩大,也使得会计信息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更加凸现。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关键词】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 发展现状 趋势分析 研究
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同时能够带动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的发展。在以科学技术为主导的当今社会中,无论是高校中还是化工企业中,都需要培养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专业人才,创新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从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中找寻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于后期的工程技术研发。
1 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现状分析
1.1 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历程
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从个个单一分来的学术系统中,逐渐实现走向了科学之间的相互融合。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材料科学的应用与社会建设步伐息息相关。单一化的材料科学发展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各个材料学科之间应该实现相互交叉、渗透、移植,从细分最终走向综合化的发展。在20世纪40年代,基础科学与工程之间的相互渗透较差,固体物理学与材料工程学之间的互不融合。从60年代起,材料科学与工程学能够实现交互,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之间的大部分内涵能够实现重叠,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认可[1]。
1.2 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在教育界的发展
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是高校教育中的重点内容,该门学科经过多变的研究与演变,衍生出中诸多的子学科。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材料学科专业演变为例,与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相关的专业课程有:地质与采矿工程、采矿与冶金、冶金与材料科学等。欧美等国家将在材料教育方面的认识比较深,将很多高校中的冶金、陶瓷、电子材料等科目统称为材料,材料教学内容逐渐扩大,应用到社会建设中的诸多领域中。目前,我国重点高校相继设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针对于化工方面的教学改革,在原设置专业的基础上,补充了非金属的工程材料的内容。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能够打破原专业设置的界限,加强专业间的渗透和联系,教学内容实现了更新。截止至2003年7月份,具备材料科学与工程的院校占据我国的高校的总数的34%。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教学逐渐展现出了新思路[2]。
2 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趋势
2.1 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中创新性人才培养
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以来社会化工企业的技术研发还远远不够,为了更好的促进化工材料科学的发展,在未来的科技社会中,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还需要与教育实现紧密结合。促进化工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需要在高校中培养优秀的材料科学人才,与社会高精尖材料研发机构构成联动机制。对于材料科学的人才培养要求极为严格,一方面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结构力学基础,另一方面还要向学生传授学生微系统、纳系统、生物系统。同时还需要进行材料结构、性能、工艺等工程的研究,以计算机技术进行材料科学的模拟研发。高校能够为社会输送创新性的人才,是社会化工企业实现稳步发展的关键。创新性人才的能够促进化工新材料的研发,保障化工材料领域更新[3]。
2.2 化工新材料的研发
在科技信息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中,对于化工材料的研发技术越来越先进,我国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未来发展,需要与科技信息技术相互融合,研发出具有更多功能的化工新材料。这些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能够在传统材料的优势基础上,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
2.2.1 纤维材料
化工新材料“十三五”发展规划在即,很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价值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的新型材料,在社会建设中能够发挥出无线的潜力。这些新材料与传统的材料相比,在质量上更加的轻便,在性能上的更加的好,在功能上更加的强大,附加值更加的高。那么何为化工新材料,化工新材料是指一些包含高性能纤维复核材料,这些才能够在国防军工、航空航天、新能源及高科技产业中应用广泛,同时化工新材料在建筑、通信、机械、环保以及海洋开发中用途更大。有专家指出,全球纤产量在近十年内的长幅为3%,而高性能的纤维在全球范围内产量增长能够达到30%,也就是说,在未来的几年间是高性能纤维发展的黄金期[4]。
2.2.2 聚酰亚胺
有机高分子材料也是化工新材料的另一类,与传统的高分子材料相比,聚酰亚胺的综合性比较强,特点突出。聚酰亚胺作为一种特种工程材料,已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微电子、分离膜、纳米、液晶、激光等领域。在物理性质上,耐高温达 400℃以上,长期使用温度范围-200~300℃,熔点特征不明显。并且该种材料绝缘性能极高。通常情况下,103赫下介电常数为4.0;在化学性质上,聚酰亚胺可以被分为脂肪族、芳香族、半芳香族聚酰亚胺三种。聚酰亚胺,因其在性能和合成方面的突出特点,不论是作为结构材料或是作为功能性材料,其在微电子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结语
综上所述,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工研发领域中的重点内容,提升对于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研发,能够有效的促进化工领域发展。本文对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与社会发展趋势相互结合,研究其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未来,需要对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中进行创新性人才培养,鼓励化工新材料的研发,实现科技创造未来。
参考文献:
[1]刘海定,汤爱涛,潘复生,左汝林.材料科学数据库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材料报,2004,09:5-7.
[2]张钧林.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发展、现状及人才培养[J].甘肃科技,2008,15:165-168+132.
关键词: 小学课堂教学 发展趋势 五种转变
现在小学教育发展的趋势是建设高效课堂,充分尊重学生,体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坚持“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坚定“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我认为现阶段的小学教育有以下五方面的发展趋势。
1.课堂教学目标由注重“双基”向注重“四基”发展。
新课标把课堂教学目标由“双基”发展为“四基”,过去的“双基”是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现在新课标的“四基”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即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达到:掌握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领悟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教师要为儿童的学习和个人发展提供最基本的知识基础、学习准备和发展方向,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使人人获得良好的学习素养,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不同的发展。由于教学目标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由原来的被动式接受向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方式转变,努力提高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堂教学的主角由教师向学生转变。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课堂由教师说了算,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的思想、行为受到了极大禁锢,不利于学生发展。2011年版新课堂标准对老师的角色有了新的解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教师起到示范、指导、引领作用。
首先,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的角色经历了由长者为师到以有文化知识者为师,由“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到以有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为师的转变。但从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出发,教师的角色首先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新课标对教师角色赋予了新的内涵: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提供有助于学生交往互动的机会。新教科书在编写程序上基本从问题情境导入,然后由“做一做”、“猜一猜”、“议一议”、“想一想”、“读一读”、“试一试”等环节构成,这些环节的许多内容都要求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才能很好地完成。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实际,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精心组织学生进行交往互动、共同探索。
其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新课标要求教师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促进者,把教学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最后,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新课标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教师要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经历、探究、验证,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因为在成人眼里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学生并不是明白,只有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才能既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技能,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爱上学习。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3.课堂教学评价:由“以教论学”向“以学论教”转变。
以前学校教师上的优质课、示范课、竞赛课,评委们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往往关注的都是教师行为,十分注重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就像演员一样,学生成了观众和听众,完全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的主人是教师,学生成了配角。而新课程改革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教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教的效果要体现为学生学的效果,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该看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而不是看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再认真,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所以,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思路,要从“以教论学”转变为“以学论教”。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除了关注他们的知识技能目标的实现外,还应关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评价课堂教学既关注教师的行为,又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学习,如教师如何组织并促使学生讨论、教师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以此评价教师课堂行为表现对学生“学”的价值。
4.课堂教学设计(备课)要由呆板固定的教学设计模式向灵活多样教学设计发展。
由于课堂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从以前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课堂教学设计要有根本性变化。以前教师的教学设计非常关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教法,对于学生的学法教师往往是忽视的。首先考虑教师怎么教,而不是首先考虑学生怎么学,把教学过程看成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过程。而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设计兼顾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已有活动经验和知识背景,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所以教师的备课思路必须由从教材出发转变为从学生出发,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为此,教师必须花时间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甚至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的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关心的话题,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状况。这些掌握的信息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都要有所体现,由呆板固定的设计模式向灵活多样的教学设计发展。例如:现在教学设计走在最前沿的就是“导学案”,它既是教师的导案又是学生的学案,师生共用。
5.课堂教学机制要由静态预设型课堂向动态生成型课堂发展。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带着学生一步不差地进行。课堂教学就像我们经常听说的安全演练,假设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制订了一套解决方案,认为若出事故就按预案进行。但绝大多数(可以说99%以上)事故并不是按我们的预案按部就班地发生,可以说事故基本都与预案有不一致的地方。课堂教学就好比处理安全事故,很多事情不能说安全预案上怎么写我们就怎么做,那是完全不行的,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一不注意一个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或发生一个意外,我们的教学设计就可能失效,若继续按照已有的方案实施,很可能课堂无法进行,就是继续教学,效果也是相当弱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机智,及时改变教学策略。因此教学过程要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随时掌握课堂教学进程,根据课堂教学中发生的一切进行调整,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让课堂教学走出静态预设的陷阱,进入动态化生成型的课堂教学。用教师的教学机智掌控课堂,灵活机智地优化课堂,做到弹性化地设计教学。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交给学生。
要想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教师就得在课下做足工夫,在课下充分研读课程标准,分析教材,深刻分析和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掌握现代课堂教学机制。教师要站在学生位置多思考、多准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相信学生,尽量多地让学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教学生。
总之,现在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更高,不但要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有先进的适合现代教育的教育教学观念,更高的教师专业素养,能随时掌控课堂发生的一切变化的教学机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
参考文献:
[1]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困惑与思考.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斯苗儿.小学数学教育,2003(1~2).
关键词:课堂教学;方法;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2.421
一位教育学家曾经指出:“选择对某节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所谓的教学方法就是指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学习态度、意志、情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手段。那么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在教学中求新,求变,达到“学会”到“会学”的双重目标,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下面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第一、开发学生的智力,力求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最佳结合。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而小学数学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最基础学科。因此,开发学生的智力,就当然地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时代特色与发展趋势。
我国近几年来强调在教学中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性。强调开发智力的重要性的同时,并不否定传授知识的必要性。例如,美国恩德希尔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倡使用有引导的发现法之后指出,概念的名称、如何列方程、如何使用竖式解问题等还需要教师讲授给学生,在学生发现概念和作出一般概括后,还要适当使用讲解法指出其特点,探讨其细节。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力求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现代教学论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要参与者”。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看他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研究教学方法,不再是仅仅研究教师讲授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引导学生学习、探索的方法。
上述这一基本观点,反映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一是重视启发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数学知识,建立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去,从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二是更多地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数学。
儿童要形成一种新的智力活动,需要他们的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去认识和研究事物本身,而不是单纯地听取别人对事物的观察叙述。要通过各种活动,如画图、操作、制作、调查、搜集周围的数学材料等来开展教学。如教学北师大版数学第七册“栽蒜苗(一)”时,在教学前需要学生对蒜苗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真的去栽蒜苗,然后每天对蒜苗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并发现蒜苗的生长规律。教学时,让学生把自己的记录填入表格中,并完成条形统计图。相信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收获了许多数学以外的知识,收获了更多的成长快乐。
第三,挖掘非智力因素,力求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同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必须对非智力因素(情感、意志、习惯等)实行全方位的总动员和全面开发。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认为:“扎扎实实地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的重复,不如说是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他还断言:“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注意引导、点拨,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教学过程的结果,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由此变成他们努力学习的动力。
第四.努力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力求教学高效率。
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必然要求社会各行各业必须讲求效率。同样,教学也必须讲求效率,这是现代化社会对教学的要求,也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由于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引入教学论的研究。有人把教学过程看做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一个信息传输和交换的系统,研究对教学过程进行最佳控制,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近几年来,在我国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问题,是人们议论比较多的话题。为此,国家教委专门作出减轻学生负担的规定。全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小学教师予以充分重视,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其根源在于:低效高耗的教学过程,课堂上的时间全部被教师所占,学生没有练习的时间,教师把作业留到课后,并且作业是简单重复的多,富于启发开智的少,这样就使学习变成了一种枯燥的活动,学生失去了兴趣。学生一旦没有了兴趣,对这门学科的学习也就成了他们的负担。因此,在现实情况下,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问题,主要应该从改进教学方法方面来认识,提高教学效果。而提高教学效果的主要潜力应当从改进每一节课的质量上来找。
第五.多种方法互相配合,重视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往往采用固定的教学方法,形成一种模式。现代教学论有了较大的改变。由于教学方法的增多,对教学方法的本质研究也日益深入。
我国教育工作者强调“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强调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目前我国有一些教师正在开展同一课题多种方法的比较研究。积累这方面的教学经验,对于充分认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对于从实际情况出发,合理选用教学方法,都是有益处的。
另外,强调多种教学方法的互相配合,特别要重视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形、声、光结合起来,生动、形象、鲜明、感染力强,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原理,通过结合形象的画面来讲解,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这是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把视听结合起来,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它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难以使学生直接感知的事物和现象,在短时间内有声有色地呈现出来。这样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开阔认知领域,扩大学生的视野。
特别需要重视的是,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适应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小学数学教材要渗透集合、函数、统计等现代数学思想,单靠教师的讲解,学生接受起来是有困难的。这就必须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模像直观,从发展变化的情景中使学生领会到现代数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