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法制教育教学反思

法制教育教学反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法制教育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法制教育教学反思

法制教育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一. 反思性教学及其特点

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行为为思考对象,审视、分析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做出的种种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后果,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转变教学行为,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它具有以下特点: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是教师全面发展的过程。

1. 体育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的现实性与必要性

体育教师如今面临着社会上的种种压力,如果不能在其职业领域内迅速地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尽快地在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方面取得更新与发展的话,就会面临许多现实问题。从另一方面看,教师对自己工作的满意情况会影响到他的生活质量。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即便是老教师也会因多年的“消耗”而感到困惑、力不从心、厌倦、缺乏动力进而产生焦虑情绪。如果这些不良情绪日积月累,长期得不到消除的话,就会给教师的职业、健康、家庭等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影响到他的生活质量。

2. 反思性教学是体育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Wallace的反思模式表明,间接知识(或曰理论)与实践经验并列,二者共同作用,为教师的实践与反思提供依据。反思能使我们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方法、手段和效果采取一种批判性态度,即对我们传统的教学观念提出质疑,通过系统地检测我们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考察我们的教学方法、手段的合理性以及是否达到了预期望效果。体育教师就是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循环往复,逐渐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的。

二.反思性教学的实施

1. 反思性教学的指导原则

教师反思的问题必须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必须为教师“所有”,即源自其教学实践;教师对要解决的问题感兴趣;认定问题的处理权及处理方法由教师掌握;必须有系统的程序;教师要在其所处的具体教学环境中解决问题;教师的想法要通过教学实践来验证。想法一旦得到实践验证后,教师必须采取行动。想法与反思行动之间有一定的张力,一旦实验,行动又反作用于导致其发生的理念;反思行动可转化为对教学的新的理解,并能改进教学实践。

2.体育反思性教学的方法

根据Richards等人对反思性教学的研究,反思性教学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来实现,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条件,采取不同的方法。

教学日志

教学日志是教师对教学事件的书面反应,是教师对当天教学的感受和体会,是反思的基础。日志的写作过程有助于触发教师对教学的领悟。日志应该围绕教学过程本身、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来写。写教学日志须注意的是:首先,要聚焦于一个可以改进的具体的教学问题。问题要小,即注意教学中的某一个具体方面。其次,要用自己的语言自由地描述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再次,记录可长可短,有时间就多写,没时间就少写,愿意写长就长,愿意写短就短。还有,上完课应立即写日志。最后,要有耐心,贵在坚持。

听课与观察

这主要是以相互听课为主的形式,观察和分析同事的教学活动。教师以教研室或同头课教师为单位,相互听课,相互学习,观察教师的教学过程安排的是否合理,如,课堂管理、教学方法、学生反应、师生关系等,以及教师处理问题所采取的方法是否能确保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

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可以使教师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信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每学期选几个与课堂教学有关的中心问题作为调查对象,对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与原因假设,设计问题,组织调查,对问卷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并将分析结果用于改进教学。

录像

观看和分析自己或同事的课堂教学录像,是教师培养自我意识的手段之一。观看课堂教学录像,能详尽反馈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触发教师反思性思考,总结教学行为的成功与不足,也可以从同行的教学录像中得到启发和灵感,反思自己的弱点,找到需要改进的地方。与日记形式相比,录像扩大了教师反思的空间。观看录像,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可以把注意里集中在课堂教学的某一方面,或围绕某一方面问题进行反思,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教学行为研究

所谓教学行为研究,就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的各种行为作为意识对象,不断积极主动地进行计划、评价、反馈、检查、调控和改进的行为过程。这是教师的反思和“自强”在其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法制教育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价值观教育 传统方法 反思

[中图分类号]D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242-01

一、价值观、价值观教育及其方法

研究价值观教育,必须清楚的剖析价值观系统中的一些基本范畴和概念体系,从而更准确地把握研究对象的本质。本章按照“价值观-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教育方法”的逻辑,对价值观、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教育方法等概念和范畴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

(一)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和社会行为的认识与评价所持有的基本态度和基本观点。价值观世界观的核心是人们判断是非曲直、真假美丑的价值准则。价值观虽然很抽象,但在现实生活中它却以一种强大的力量实实在在地作用于整个社会,它是支撑人类生活的精神支柱,决定着人类行为的取向。大学生的价值观是他们评价是非曲直,决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采取相应行动的一套价值系统。它既影响和规定着大学生的认识和行为指向,更是大学生观察事物、处理问题的尺度和标准。因此,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引领其形成积极科学的价值观,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价值观教育方法

中国古代对“方法”的理解是多义的。最初的“方法”概念出自墨子:“中吾矩者,谓之方;不中吾矩者,谓之不方;是以方与不方,皆可得而知之。此甚故何?则方法明也。”这里的“方法”,更加接近“法则”的涵义。真正接近现代涵义的方法概念出自韩愈:“而又为之奔走经营,相原隐之宜,指授方法。”这里指的“方法”涵义就是“办法”。现代意义的“方法”,一般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为达到预期目的所采取的方式、程序、手段以至技巧的总和。

二、传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反思

(一)对传统灌输式教育方法的反思

就一般意义而言,所谓灌输是与教育相随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也是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它既是教育的原则性问题,也是方法性问题。而作为方法层面的灌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的灌输,而另一种是教条的灌输。

作为方法层面另一种灌输也就是教条的灌输,这是一种与教条化教育、填鸭式教育相提并论的灌输,这也是传统意义上的灌输。这种灌输教育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不仅没有紧随时代,更是滞后于时代。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灌输的强硬化。只有这样,灌输教育的内容才能被学生所吸收,轻而易举地被学生理解,从而才能达到较好的灌输效果。第二,灌输的呆板化。以往的“灌输”,教育者一向是一幅毫无情感、生硬的姿态。第三,灌输的空洞化。如果能够真正搞清楚被教育者的所急所需的问题,并且要尽心竭力地对这些问题给予支持和帮助,从而解开被教育者的心结。

(二)对传统专项教育方法的反思

对于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来说,价值观的教育仅仅是单独的一门学科而已,这就在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方面造成了很大的局限性,也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不仅仅是应该建立在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之上,而是更应该与各学科之间形成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关系。各个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必须有一个大体的思路,逐步激发和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老师能够和同学一起参与到提高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活动中来。第一,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不单单是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而是要在学习各种文化知识的基础之上,引导大学生逐步形成与学历相配的修养素质、价值观念和生活理念。第二,心理的健康教育是价值观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所谓价值观教育形式的专项化,就是在传统的价值观教育中,把学校教育的比重扩大化,认为教育只能依靠学校,从而把社会和家庭等外界因素对大学生教育的影响给忽视了。要想达到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的目的,必须通过各种条件的共同作用,而这些条件不仅仅是学校、家庭,还包括社会的因素,这些条件的综合作用就要求我们必须有多样化的教育途径和载体与之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的。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和生活方式在这个重要的场所表达自己存在的价值观,从而以道德为基础,以法律为准绳对自己的言行进行约束。

(三)对传统一元教育方法的反思

首先,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形式来相应地调整大学生价值观的评价标准。我国当前的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取代了评价标准的单一化,这与我国的总体社会结构的改变是分不开的。当然,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并不是说彼此相互对立的价值观都是没有错误的价值观,也不是说事情的起点和终点就都是多样和多元,把大学生的评价主体的特殊需求作为一项必须重视的需求。综上,我们只有对传统的价值观教育的方法进行改革,才能真正地做到与实际相结合,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我们不仅要对价值观进行书本的教育,还要在公共生活的领域、责任意识等方面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

对价值多元背景下的价值观教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此,更为赞同在承认价值观多元化的基础上凸显主流价值观的做法,只有通过比较,使主流价值观的指导意义通过自身魅力展现,以确立其主导地位,才是价值观教育的可行之法。

【参考文献】

[1]石海兵.青年价值观教育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7).

法制教育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高职院校

“翻转课堂”(Flipping Classroom,也译作颠倒课堂、颠倒教室)是一种新出现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的 Jon Bergmann 和 Aaron Sam 这两位化学老师,他们将结合实时讲解和 PPT 演示的视频上传到网络而引起众人关注”。2011年,“由于萨尔曼?罕和他创立的可汗学院(Khan Academy)的里程碑式推动作用”,翻转课堂被视为未来希望教育的曙光,现在越来越多地区和国家的教师都在开始翻转课堂的实践。

“所谓翻转课堂,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课程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是逆转传统教学模式,以把课堂变成教师和学生可以一起解决问题为核心,使学生学习合作,充分利用上课时间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翻转课堂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作用

1.翻转课堂可以满足学习的个性化需求

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学习具有自主式和探索性,不适合使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相反,研讨式教学能使他们获得更好的发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完全符合这一理念。

目前的教学中最突出的矛盾是学生间存在个体差异,任课教师不能满足学生所有问题的需求。学生迫切需要一种个性化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在有效整合资源的前提下,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学生在课前观看教学视频,可以有更大的学习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地调整学习进度和节奏。学生在观看视频时遇到困难时,可以在上课前通过网络寻求教师的帮助。

2.翻转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

“微课”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资源,是翻转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常是录制一个特定主题或视频短片,时长保持在10分钟左右。高职院校学生都有丰富的课余时间,学生中的绝大多数拥有电脑,他们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学习时间。

学生需在线观看教学视频,有时需要将难以理解的知识点通过网络管理平台反馈给教师。通过翻转课堂模式,学生可以体验到一定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从而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翻转课堂的一般步骤

翻转课堂的实施一般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教师讲解难点,主要针对学生观看视频时遇到的问题来讲解。这意味着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问题,因此课前教师和学生的沟通非常重要。第二步,学生分组完成任务。学生分组合作是开展课堂活动的有效形式,也是翻转课堂的优点。合作中学生可以互相帮助和共同进步,因此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学习效果也会有显著的提高。第三步,教师沟通和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尽量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提供个别指导。第四步,学生和教师总结学习经验。每个组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展现学习效果,如讲座、竞赛、表演等。

三、翻转课堂面临的挑战

1.教师面临的挑战

在翻转课堂,教师角色已经发生巨大的转变,需要从知识的发射器转变为教学资源的制造商和供应商。首先,教师要学会操作设备的相关技术,还要为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其次,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应该知道如何为不同学习特点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方法;最后,教师也是问题的解决者,在课堂上,教师要回答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学生面临的挑战

在翻转课堂中,学生需要从知识的接收器变成自我的构造器。首先,教师给学生同样的学习材料,但是每一个学生都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其次,学生在预览知识的过程中,应学会归纳总结,找出知识理解中的模糊点,力图在教师课堂讲解的环节中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法制教育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小组讨论教学法 中职数学 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小组讨论学习”的含义

所谓小组讨论教学就是将整个班级分为若干个小组,针对某个学习主题,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平等交流,发表各自的意见,阐明各自的思考方法,展示多样的思维方式的一种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有效而又十分可行的新的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相带动、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2 “小组讨论学习”的优点

首先,小组讨论的数学教学模式的教学主题就是让学生在数学思考中交流,在数学交流中讨论,在数学讨论中思考,在思考中构建、在交流中构建、在讨论中构建。通过讨论交流,增加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对信息交流中、对信息的讨论中构建数学意义,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学会数学地思维,形成良好的数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其次,小组讨论学习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增加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机会,学生获得的表现机会要比传统的教学方法要多得多。并注重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使他们动口、动手、动脑、团结协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再者,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因材施教,弥补了教师由于班额大而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不足,实现了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及实践和发展的目的。

3 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3.1 组员参差,分工不明确

要想小组讨论能顺利开展,小组的编排十分重要。一般的班级可以由前后的4人为单位组成一个小组,在笔者实践的过程中发现,每组的优生、中等生、后进生按1:2:1的比例配编效果是最好的,因为大部分的中等生的基础还是较扎实的,但是思维不如优生快,只要优生在吸收知识后,担任一个“老师”的角色,将知识教授给中等生,然后集合三个人的力量去应付一个后进生,这样既能让大家都有事可干,又不至于责任过度集中在优生一人身上。在中职学生群体中,后进生的成绩虽然是处于弱势,但这个群体又往往是熟悉电脑操作、点子较多、性格较外向的,他们在活动课程中往往就“翻身”成为主导的角色。因此“121”分配模式能让学生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学生自身的特长承担起个人责任,又能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体精神,保证讨论活动顺利进行。而且小组成员间这样的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角色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增进互动的有效性。

3.2 教师机械地运用小组讨论模式,没有做好引导,导致讨论无法向更深层次开展

小组讨论学习并不是形式上简单地让学生凑在一起。有的教师下达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指令后,全班学生只是按小组围坐在了一起,可小组成员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大家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整个课堂闹哄哄,却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没有实效性。

其实,小组讨论教学法强调的是教师充分发挥学生是主体作用,可是正如前面所说,总有那么些学生会不自觉,假如在提出讨论问题后,教师不是站在讲台上东张西望看学生,或者干脆坐着旁听。教师置身讨论之外,无疑会淡化教师作为课堂要素的功能。而有的老师在实际教学中,为了教条地体现“学生为主体,合作学习”等理念,放弃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分组讨论的工作由学生完成后,没有引导学生将问题向更深层次发展,带领学生将知识的外延扩大。 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对合作学习的监控,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入竞争和激励评价机制。例如在小组之间加入一些竞争机制,促进学生因竞争产生更高的积极性,并引导学生向更深层次去探究。

这一思考在笔者的一次公开课后感受深切:

教学反思:让学生在“试错”中获取知识(节选)

……

这节课中,在完成一题练习时,同学给出了两种结果:。这时,其他同学很自然而然地就讨论了起来,因为他们认为出现了“错误”。最后,他们结合这节课以及之前的知识得出了正确的答案:。经过这样的一场讨论,学生不但把这节课的知识学到了,还能把学过的知识加以运用,对于职中的学生,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这节课还出现了一场讨论,也让我颇感“惊喜”,那就是对“”的讨论。有同学提出:应该写成0,不需要加上向量的符号。我把这个问题又抛回给了学生。虽然他们给出的理由,在我们老师的角度看来是缺乏条理的,但至少经过了这样一轮的试错和改错的过程,现在已经再没有学生把“”给写错的。

因为这样一场讨论,小组活动题的确没有按时完成,但笔者认为生本的课堂本就如此,我们无法再像师本那样,把课堂进度完全掌握在老师自己的手中,但也正是这一场场看似浪费时间的讨论,让学生在不断的试错和改错的中,重新检验自己的知识,重新建立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这一点点时间算什么呢?

……

4 结束语

其实,中职学生个性、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而“小组讨论学习”的基本精神是承认并利用学生的“差异”,把对后进生的“辅导”的职责部分地转移给优生,让学生之间“同伴互助”。用郭思乐教授的话说,良好的教学生态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学生的自主性,而学生的自主,本质上是构筑他们自由奔放的思维空间,以利于不断创造。为此,我们只有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成为学习主体,结合教学方式的改变,而不流于形式,不断探索,逐步完善,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林旭.分组讨论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堂中的运用与反思[J].广东教育,职业教育,2013(2):81

[2] 张小雁.以自学为主线,以直觉竞争诱参与[J].广东教育,职业教育,2013(4):89

[3] 毕维娜,郭苑玲.中职数学教学评价的实践与思考[J].广东教育,职业教育,2013(4):99

[4] 赵晶,庞文娟.中职数学专业模块中教学方法的探索 [J].广东教育,职业教育,2013(3):87

[5] 蔡慧琴,饶玲,叶存洪.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法制教育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实践教育 法律关系 法律风险

1 实践教育中的法律关系分析(以军训为例)

在军训中,学校与多方发生法律关系。最主要的关系为校方与军区之间的委托关系。军区作为一种特殊的主体,在与学校发生军事培训的关系时,即是民事主体,与学校之间形成委托关系,军区应严格履行委托义务。军区承接军训除需保证常规的军训任务外,还需保证饮食的安全、健康,学生的人身安全等。

军训前,大部分学校会为学生采购专门的军训服,校方与供货方之间构成买卖关系。在当今市场复杂的情况下,买卖合同的签订对于保证军训服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买卖合同订立后,依法具有对当事人的约束力。这种约束力,即买卖合同的效力。它是买卖合同依法成立后的法律后果,主要表现为当事人双方即出卖人、买受人在买卖合同中的具体权利关系和义务关系,以及不履行合同义务的法律责任。①出卖人的义务包括交付标的物、移转标的物所有权、瑕疵担保义务。

在军区进行军训的,学生的运输就不可避免。学生作为乘客,承运人应当保证学生的乘车安全,对运输过程中学生的伤亡承担赔偿责任。但伤亡是乘客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或者承运人证明伤亡是乘客故意、重大过失造成的除外。学生在乘坐前应及时将身体状况反映给带队老师,带队老师也应进行调查,以防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校与学生之间既存在行政管理关系又存在民事关系。高等学校既是独立的办学主体,又是国家履行教育职能的一种实现方式,而公立高等学校的办学权力和权利,是国家教育权的转移或委托。《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由高等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实施。”此规定,授予了学校公共管理的职权。学校对于学生来说,具有明显的单方性、强制性,具有约束力、执行力,符合行政权力的特征,此时,高校是以行政主体的身份而存在。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学校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双方形成一种特殊的民事合同关系。根据《高等教育法》的规定,我国高等学校具有法人资格,是独立的法律主体。学校与学生之间具有平等地位,互为权利之享有以及义务之履行。例如,学生在食堂就餐、在宿舍住宿、在校内购物等。

在上述法律关系中,合约的对方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会存在合同风险。产品质量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又可能造成侵权风险。任何一种风险都可能会造成人身和财产的损害。如何有效防范,对于保证实践教育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

2 实践教育的法律风险防范

2.1 学校与实践教育单位之间的风险防范

学校作为民事主体,在与实践教育单位确定教育基地的环境、设施等基本情况时,应以书面协议为准,而不是口头协议。一旦出现纠纷,书面证据的效力将远远大于口头协议。协议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有助于防范和控制风险。诸如实践教育中需确定教育基地的情况、持续的总时间及每日的教育时间、指导教师的配备情况、报酬情况、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双方的权利义务责任、违约责任等。在外地实践教育,需要住宿时,需与实践教育单位确定住宿条件(如床位分配情况、是否提供开水、是否提供免费洗澡、是否提供床上用品等),以及用餐的费用和标准等。

合同主体的问题。合同主体适格,是合同有效成立的前提条件之一。学校作为合同的一方,应以学校的名义,即由学校的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代表对外签约,并加盖学校的公章。但是,现实中经常出现的却是由学院或学校的职能部门这类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主体对外签约。合同相对人应为具有合同主体资格。如签约对方是企业时,请审查是否具备签订合同的主体资格。企业各部/科/处/室等不具备主体资格,不能签约,否则可能因主体不合格,而被认定为无效。但是企业的分支机构(包括办事处、分公司、分厂)等如果具有非法人营业执照或经过授权,则具有签约资格。

合同签订后,若发生内容的变更,需及时签订补充协议,而非口头变更或单方批示。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问题是难免的。为保证纠纷出现时,可以提供充足的证据,合同的原始文本、变更文本、合同履行过程中的函件要做签收、保管。

书面协议应细致入微,保证协议在履行过程中,不出现大的分歧。否则,不仅会引发学校与实践教育单位之间的矛盾,还可能会使学生情绪波动,影响教育效果。

为增强协议内容的全面性,在考察实践教育基地的过程中,可组织学生参与。学生作为最终的实践主体,会考虑更加全面、细致。

在实践教育中,学校和实践单位对学生的心理干预、心理辅导、个人安全教育不到位,可能会出现一些危及学生安全的突况。学校虽然不是第一责任人,但也往往会被卷入纠纷。为减少学校的损失,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学校可以通过为学生购买相关责任险的方式,将法律责任转嫁到保险机构。

大量学生的集聚,可能会使一些商家违法提高商品价格,侵犯学生权益。为避免学生受到财产损失,应及早采取维权措施。若商家属于军区自营,应在委托合同中明确约定不得违法提价;若属私人营业,应与之进行沟通或联系当地价格主管部门。

2.2 学校与学生之间的风险防范

学校和学生之间既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行政法律关系,也是事业单位法人和个人之间平等的民事关系。实践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从理论上来说,学校可自由安排。但在教育基地不是学校的情况下,学校应履行告知义务。在学生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时,应告知学生的监护人。学生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时,原则上只需通知其本人,但为了增强学生家长与学校的配合,防止出现意外时,学生家长与学校产生纠纷,建议学校告知学生家长。告知的形式以书面为宜。既可以是纸质协议、也可以传真、电子邮件等的书面形式。除告知义务外,学校应尽到相应的教育、管理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