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务管理和金融学

财务管理和金融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财务金融;财务管理;学科;必要性;架构

财务管理学是对企业的资金进行规划运筹和控制的一项管理活动,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奖金流动及所体现的经济关系。该学科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企业内部的财务问题,主要是从内部管理视角来解决如何筹集投资所需的资金,如何进行有效的投资以及如何进行企业盈余的分配等问题。在企业理财环境已经发生重大变化,金融已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方方面面的情形下,这样的分析视角是缺陷的,它无法完整地理解和分析企业价值的来源问题,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改革、发展和重建。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分析我国财务管理学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构建财务金融学科的设想,以适应企业金融活动实践和教学要求。

一、构建财务金融学科的必要性

在我国,资本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日趋完善,企业的财务活动已开始全面融入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外资金融机构进入的范围和区域限制基本取消,进入速度大大加快,这必将使我国金融市场发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从而对企业的财务活动产生直接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财务理论的研究必须突破传统财务理论研究的局限性,将研究视角从企业内部延伸到企业外部,用外向型的研究视角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研究。基于这种认识构建一门新的专门研究企业财务金融活动的财务管理的学科――财务金融学,是非常必要的。

1.以金融市场为核心的开放式的研究视角

从西方发达国家财务管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随着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在一国经济体系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财务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已经从注重组织内部财务活动的内向型分析视角转向以金融市场为核心的外向型分析视角。诸多学者已经充分认识到金融市场的特质贯穿于公司的财务决策。美国著名财务管理学家罗斯在“Corporate Finance”第六版序言中集中体现了这一观点:“公司财务(Corporate Finance)的教学和实践从未像今天这样富有挑战性和令人振奋。在过去十年,我们目睹了金融市场的变革和金融工具的创新……全球的金融市场也未曾像今天这样一体化。公司财务(Corporate Finance)的理论和实践在快速地变化,因此教学必需与之保持同步发展。这些变化和发展给公司财务这一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根据最近出版的西方财务管理学教材可以发现,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财务管理学的研究范式已发生了重要变化,如何使企业等微观金融主体获得最大化的价值成了财务管理学的主要关注焦点。这为我国财务管理学科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2.增强企业财务活动与金融环境的适应性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其生产经营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特别是在一定的金融市场环境中进行的。尤其是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宏观和微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使企业面临各种各样风险日益加剧,如利率、汇率及重要原材料价格的剧烈波动,为了有效的规避和解决这些不确定因素,企业必须有效的利用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市场经济的实质是货币化的经济,金融手段全面介入经济的运行,金融活动牵引着商品的生产、交换和生产要素的重组,发达的金融市场在市场体系中居主导地位。这就决定了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对企业资金的筹措、运用的社会化具有重大的影响,它使企业的财务活动从内部扩展到企业外部,与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交融在一起,并动态的联系在一起。从金融的角度看待公司财务,就不会关起门来,只作公司内部的财务分析和财务预算,而会把公司财务管理与整个社会的金融运行联系起来,把个别企业的财务活动看作整个社会金融的一个细胞、一个作用点、一个基本要素;也只有将公司财务纳入到金融理论体系,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金融学科的构建,可以改善与增强财务管理学与现代金融环境的适应性,并更符合现代企业财务活动的现实要求。

3.注重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实践性

传统的财务管理学主要关注各种财务技术的完美程度,诸如财务预算技术、财务控制技术等等。在其分析框架中,金融市场、人力资源、公司治理等都被视为外生变量,即对财务技术的影响是唯一的,因而可以称其为一种技术主义财务管理学,它割裂了企业的金融行为与“企业”现实和“金融”现实的内在联系,导致了传统财务管理学的理论与现实缺失以及学科体系的不完整,并进一步引致了财务理论与企业财务实践的脱节,财务管理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脱节。如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在金融市场环境中进行的。这些宏观和微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使企业面临各种风险,如利率、汇率及重要原料价格的剧烈波动,为了有效的规避和解决这些不确定因素,企业必须通过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进行风险管理,而传统的财务管理学基本未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因此,财务金融学科建立应当在关注企业金融活动实践,在注重实际应用基础上,系统地总结当代财务学、金融学、管理学、社会学、数学等学科理论的重要成果,并将与企业财务金融活动密切相关的公司治理理论、信息经济学理论、有效市场理论、行为金融理论、委托理论、投资组合理论、金融衍生工具等纳入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全面反映该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使得该学科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善,内容更加丰富,更贴近与企业财务活动的实践与应用。

二、财务金融学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财务金融学是关于企业价值创造的学问,是指企业从事的金融活动,贯穿于企业内部和外部,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并与整个经济环境相适应,与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良性互动不断发展、深化和完善的学科。该学科具有显著的动态性,是连续的、动态的企业财务管理,具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完善的理论体系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财务金融学作为一门正在逐渐形成并发展的交叉学科,它的建立涉及到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诸多学科。从财务实践看,财务金融学科可以看成是传统财务管理学以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为依托进行的改革和创新的产物。从渊源来看,财务与金融原本就是一体的,企业财务理论所研究的对象即现金流是置于金融市场中的现金流,股票、债券等概念属于财务还是金融学的范畴,并不能做出清楚的区别。在英语中,财务与金融都用同一个单词“finance”

来表示,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佐证了财务管理与金融之间的密切关系。因此,笔者所提出的“财务金融”的范畴,是对财务理论的还原,重现了财务管理和金融之间的一体关系。

2.财务金融学的研究对象

财务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可以从内涵和外延两个角度加以阐述,前者是财务金融学的本质内涵,后者则指财务金融学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界定。

首先,从内涵上来讲“财务金融学”是由“金融学”衍生而来的。黄达(2003)将金融界定为“凡是既涉及货币,又涉及信用,以及以货币与信用结合为一体的形式生成、运作的所有交易行为的集合。”从其发展历程看,金融范畴的萌芽、初步形成、发展等各形态的演变历程本质上是一条“经济价值拉动型”的路径。由此,可以认为金融学是一门专门研究经济价值创造的学科。企业组织形式的演化,特别是现代公司制度的形成、发展和完善,是与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发展相辅相成的。而现代公司制度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创造了许多新的金融资产,使得企业投资、筹资、营运资本管理、风险管理方式的多元化和复杂化,从而促进了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这就是现代公司制度、金融市场与企业财务管理的共生互动性,也是财务管理学科建设的基础。然而传统的财务管理学已经偏离了共生互动性的要求。与现行财务管理学科不同,财务金融学科专门研究以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为依托的企业价值创造的各类经济活动。

其次,从外延上看,财务金融学科的建设涉及到与相关学科的界限如何划分的问题。财务金融学的相关学科比较多,在此主要探讨财务金融学和财务管理学、会计学的关系。财务金融学是在对传统财务管理学进行创新而发展起来的,虽然两者在研究角度上有一些区别,但两者可相互借鉴甚至合二为一,即财务管理学作为分支学科列入财务金融学科体系。尽管学术界对于财务和会计两个学科的关系仍然众说纷纭,但我们认为两者之间虽然存在密切联系,仍然属于两个独立的学科。财务管理学科侧重于通过研究企业再生产过程的资金运动来探讨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其核心内容包括投资、筹资、营运资本管理与风险管理。而会计(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则侧重于研究核算和监督,并向各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有用的信息,尤其是现金流量的信息。从本质上看,企业价值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因此,如果说财务管理学科研究现金流量,那么它研究的是现金流量本身,而会计则研究现金流量信息,两者是有区别的。如前述及,财务金融学作为研究以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为依托的企业价值创造活动的学科,就其研究对象来说和财务管理学是一致的,只是财务金融学的研究视角更富开放性和动态性。因此,财务与会计的上述区别同样可用于区分财务金融学与会计学。

3.财务金融学的研究方法

从学科的研究方法看,财务金融学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其研究方法也是综合性的。主要包括:①实证方法。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从企业金融活动的实际出发,才能把握国内外企业金融活动的现状,并对实际工作起指导作用。因此,财务金融学科将涉及较多密切联系实际的案例分析;②定量分析方法。采用计量经济学、数理统计学、会计学、投资学、证券学和市场学等方法及数学模型,对企业的金融活动进行定量分析,如企业价值分析、风险与收益的计量与分析、投资收益与融资成本等的分析、利用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和价值创造等。③其他方法。为了财务金融学科的完善,对企业的财务金融活动进行深入、全面地分析,在具体的研究中还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采用演绎法和规范研究的方法,对以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为依托的企业价值创造的各类经济活动进行分析。

三、财务金融学科的内容架构

财务金融学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在理论上应当具有完整性,在结构上具有系统性。王化成(2000)指出,财务管理学的理论结构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构成系统或物质的基本要素或元素;二是这些要素或元素在整体中的作用及其排列组合,即要素之间的联结关系。本文所构建的是以研究对象为逻辑起点、以财务金融目标为导向,包含公司治理、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投资、融资、风险管理等一系列相互统一的研究要素的财务金融学理论结构。就学科内容而言,财务金融学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公司治理与财务金融

公司治理理论与财务理论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财务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有效的公司治理。传统的财务管理将公司治理视为外生变量,从而将制度因素排除在财务理论的分析框架之外。在将研究视角扩展到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后发现,传统的研究方法存在缺陷。史莱佛和韦斯尼(Shleifer&Vishny,1997)曾对公司治理下了一个经典定义,即公司治理“就是安排各种手段以便那些公司资金的提供者可以以此保证他们能够投资收益”。公司治理的目标,除了逻辑一致性意义上的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还在于推动企业形成企业竞争制胜所需的组织能力方面创造潜在的价值机制。有效的公司治理能够提高企业一系列财务金融决策的科学性,从而为企业价值创造提供了保障机制。

2.信息不对称与财务金融

金融市场的企业价值评价机制依赖于市场的信息处理功能。因此,财务金融学作为一门金融视角下企业价值创造的学问,就有必要将信息条件纳入财务理论的分析框架。尽管传统财务管理理论已经吸收了部分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但还不全面和系统。信息不对称作为财务金融决策的约束条件,贯穿于财务金融活动的方方面面,包括融资、投资和风险管理决策等。因此,充分重视信息变量对财务金融决策的影响,可比传统财务管理理论更加全面和真实地考察企业价值的创造过程。

3.金融市场、金融中介与财务金融

这部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介绍金融市场和中介组织的类型和功能,其中主要包括与企业的财务金融活动密切相关的类型和功能;另一方面,阐述金融市场和中介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相关性。这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现代企业的沿革历程看,企业价值的创造和金融市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共生关系。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金融业与经济同步发展,金融活动不断深入到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企业等各经济主体创造价值的速度和效率。同时,企业等经济主体的成长又反过来作用于金融业的发展,促进金融体系的改革和不断完善。从金融市场的功能角度看,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创造、风险规避、资金融通和控制权市场等功能与企业价值创造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

4.金融视角下的企业投资

该部分从金融的视角重新阐述了企业的投资活动与企业价值创造之间的相关性。企业的投资活动是要把所取得的资金投向能创造尽可能多价值的方向和领域,而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可为企业价值创造提供有效率的平台。金融体系的创造具有投资功能的金融产品的功能为企业寻求投资机会、创造企业价值提供了条件。金融市场的投资功能源自市场内生的企业价值评价机制,而这种机制总是建立在一定的信息条件基础之上。金融市场中的信息是严重不对称的,为了更真实地考察企业的投资活动,应着重论述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企业的投资决策。

5.金融视角下的企业融资

该部分从金融的视角重新阐述了企业的融资活动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相关性。企业的融资活动需要持续地取得成本尽可能低的内部或外部资金来源。不同来源、不同方式的融资渠道,具有不同的财务风险特征和融资成本,并形成不同的资本结构。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为企业构建最优化的资本结构提供了可能性。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创造了具有不同收益和风险特征的金融产品。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驱动下,企业通过发行不同的证券加以融资组合,以期在融资成本和风险之间做出合理必要的权衡。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企业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的配置将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正是财务金融学所要着重考察的。

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1

自1998年被教育部列入《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与专业介绍》以来,财务管理专业取得了飞速发展。高校专业排名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高校共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点315个,到了2013年,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院校更是高达443所。

财务管理专业的社会需求量大,需要的办学条件要求简单,办学的成本也相对低廉,因此,财务管理专业在很多高校应运而生。众多高校也结合自身特点,专业特色和师资力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优秀财务人员。然而,由于办学时间短,经验不足,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很多问题:例如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人才培养模式没有跟上经济环境的变化速度等,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讨和研究。

目前,我国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理念滞后

现阶段国内多数高校对学生的培养仍以专业知识的灌输为主,财务管理专业也不例外。大多数高校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仍然停留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则明显不足。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对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很高,因此,我们应该变更传统观念,侧重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专业定位模糊

由于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开设时间短、经验不足、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缺乏,导致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

在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方面,调查发现,即使是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也有很大比例难以从实质上区分财务管理和会计专业的不同(黄虹等,2007)。陆正飞(1999)比较了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差异,发现差异并不明显。

在就业方面,黄虹等(2007)采用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尽管人们普遍看好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但市场对财务管理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无明显区分,认可度有时甚至不如会计专业,直接导致财务管理专业在学生和家长群体中的受欢迎程度明显低于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葛文雷等(2007)发现,实际中最好的财务管理人才往往来源于会计专业,而非财务管理专业,这无疑说明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与目标还存在很大差距。

3.课程内容交叉重复

财务管理与会计学、金融学互相交叉延伸,在课程设计、研究范式、培养机制、执业模式和就业去向等方面互相融合重叠。多数高校针对财务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与会计学和金融学的课程几乎没有差别,甚至合班上课。这也是导致很多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都无法从实质上区分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的重要原因。要改变财务管理专业面临的尴尬处境,突破财务管理专业目前的瓶颈,需要构建财务管理专业独有的课程体系,将专业课程分成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如将财务管理核心课程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或者分为学科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和专业必修课等,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兴趣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陆正飞,1999;刘淑莲,2005)。

解决方案

鉴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为了加强财务管理的人才培养,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一)更新培养理念、构建前沿的专业课程体系

针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应从传统的灌输知识为主转变为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面对复杂问题的应变能力的培养上来。随着人们的消费、理财理念等快速从“大众化”向“个性化”“多元化”发展,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也更加严苛,以前“一刀切”和“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已不再能够满足人们的灵活要求。因此,Σ莆窆芾碜ㄒ等瞬诺呐嘌也必须转变思想,更新培养理念,构建科学的前沿的专业课程体系,突出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

(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培养出一流的财务管理人才,需要一流的专业课程体系相配套,更需要科学的教学方法相辅助。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因此,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是关键。因此,高校的教学方法应从传统的理论教学中“跳”出来,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活学活用的能力。

(三)改革考核机制,构建科学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为缩小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目前,国家对于高校传统的考核机制进行了长足有效的改革。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总体方案,改变了过去“211工程”和“985工程”等对高校的评价体系这,这也为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契机。通过此次改革,构建一个科学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对于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论

综上所述,尽管我国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培养理念、课程体系设计、专业定位和教学方式以及人才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更新培养理念、找准专业定位、采用更为合理的课程设计,改进人才评价体系,将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葛文雷,吴丽贤,常珊珊.财务管理人才建设的市场需求分析与培养设想[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291-298.

[2]黄虹,章惠,张征,朱惠军.财务管理与会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比较与分析――以上海市为例[J].生产力研究,2007,14:140-142.

[3]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05,12:36-41.

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业市场定位课程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自1998年被教育部列为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以来,许多高校尤其是财经类大学,陆续开始招生,目前已经有几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走向人才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财务管理专业虽然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各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进而导致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设置没有充分体现出财务管理的专业特色。因此,有必要进行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以便更好地满足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

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

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市场的需求。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被人才市场接受,那么这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就存在问题了。写作硕士论文那么,财务管理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财务管理人才呢?在2000年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指导性教学方案中提出,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与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

笔者认为,上述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过于抽象。结合目前人才市场对财经类大学生的需求,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可以定位为成为未来的工商企业的财务总监(CFO)、证券公司的财务分析师(CFA)以及金融部门的财务策划师(CFP),其中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CFO为主要目标。

财务总监、财务分析师与财务策划师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呢?虽然这三种职业服务于不同的单位和行业,但是都要求掌握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会计以及资本市场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悉国际财务管理惯例。也就是说,虽然这三种职业的实务工作有很大不同,但是知识结构却是基本相同的。以CFO的知识体系与业务技能来说,一位合格的CFO要有四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资本运作(投融资)、内部控制、纳税筹划与财务分析。这些知识和技能也是CFA与CFP所必备的。这四个方面的知识要分别与相关的课程一一对应,而技能则主要通过案例教学与开展财务管理竞赛等手段来培养。有了清晰的人才市场定位,在制定或修改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选用教材等具体教学工作中,就可以有的放矢。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要根据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市场定位来安排专业课程体系,具体来说,应当根据CFO、CFA和CFP需要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来制定教学计划和安排专业课程体系。

二、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现状与课程体系建设

自从1999年高校开设财务管理专业以来,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做法。财经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会计学院下面,这样财务管理专业就被打上会计学的烙印,课程设置以会计学系列课程为主,再加上高级财务管理等课程。综合类大学和理工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或商学院)下面,与会计学专业并列,比如复旦大学设置财务金融系,招收财务管理专业学生。

培养模式和思路的不同具体体现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主干课的设置上。笔者通过对上海财经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对比来研究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海财经大学的专业必修课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公司财务(上、下)、审计学、电算化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复旦大学财务金融系的专业必修课包括管理学导论、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运营管理、财务分析、财务会计、金融市场、金融计量分析、投资学、国际财务管理、创业投资。从这两所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来看,上海财经大学是在会计学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而复旦大学是在企业管理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笔者吸收这两所大学设置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经验,结合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市场定位,提出财经类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建议(详见下页表)。

在表中,笔者将必修课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两类:专业基础课是所有一级管理类学科专业的学生都必修的,课程安排在大一和大二学年;专业主干课安排在大三和大四学年的上半年。写作医学论文将选修课也分为两类:一类是类别选修课,是专业主干课的延伸或补充,为达到限选的目的,给出不多的可选项供学生选修;另一类是专业选修课,有较多的可选项,供不同兴趣的学生选修。

三、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不同的院校甚至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思路,存在较大争议。主要争议有:如何在教学计划中明确区分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区别,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国际视野;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否应该专门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1.如何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财务包括公司理财或者财务管理、投资学、金融市场学三个部分。财务管理专业侧重于公司理财,金融专业侧重于投资学和金融市场学。对于财经类大学来说,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往往设置在会计学院下面,因此要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CFO为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在市场定位明确之后,还要设置比较灵活的教学计划,为不同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份可选菜单。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主要围绕培养未来的CFO而设置,但是考虑到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相近,可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部分主干课程,比如中级和高级财务会计、投资学等课程,为一部分喜欢会计学或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份可选菜单。总之,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一方面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学计划和专业课程设置上。

2.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不少院校借鉴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经验,开设财务管理原理、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目的是使学生的学习能够循序渐进。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财务管理原理课程与中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很难泾渭分明,存在很多重复的部分。因此,笔者建议将财务管理原理和中级财务管理合并在一起,开设财务管理课程。另外,还要对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进行划分。对这一问题的处理,可以将教学内容和教材使用结合起来考虑,首先制定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大纲,可以考虑以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财务成本管理课程中的财务管理内容为基础作为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

关于财务管理课程的教材使用,建议采用国际经典财务管理教材的译本。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又克服了学生的语言障碍,便于学生更多、更有效率地学习财务管理知识。国内翻译比较好的国际经典财务管理教材主要有两本:一本是吴世农、沈艺峰等人翻译的《公司理财》(StephenA.Ross等著);另一本是方曙红、范龙振等人翻译的《公司财务原理》(RichardA.Brealey等著)。由于这两本教材内容充实,足够一学年使用,所以可将其中与国内财务管理教材内容大致相同的部分,作为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讲授,剩下的内容作为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讲授。在这两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一方面,鼓励英语基础好的同学对照英文原版教材学习(机械工业出版社同时出版了这两本书的英文版本),培养学生直接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提高专业英文水平;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可有意识地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一些财务案例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如何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很重要。但是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时间比较短,缺少历史经验积累,教学实践环节比较薄弱,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点力不从心。写作留学生论文再者,不同的财务主体,其财务活动有很大不同,强调在学校里培养出较强的实践能力也不太现实。因此,在教学中还是着重利用案例教学以及财务管理知识竞赛等手段,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结构性思维习惯。

4.是否需要单独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针对现代大学教育中存在的“重术轻道”问题,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毫无疑问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减少社会贪污舞弊、提高社会诚信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有教师建议开设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这门课程。

笔者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应当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教师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首先,任课教师兢兢业业的教学态度,让学生耳目一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都可对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准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其次,在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这门课程中,可以对一些财务舞弊案例进行分析,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基于以上考虑和安排,笔者认为没有必要专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主要参考文献

①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会计研究,2005;12

②向德伟.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会计研究,2003;3

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范文第4篇

1.1专业定位不明确由于财务管理专业是从会计学、财政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专业分离出来的,我国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仍带有这些相关专业的特点,自身特点不明显、不突出。

1.2教学内容不合理,课程相互交叉目前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内容交叉重复已是普遍问题,这种情况不仅极大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而且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发展也长生了不利的影响。

1.3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在国内,传统的教学以教为主,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传统教学方法仍占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极少采用,或由于学生的应付态度效果不佳;与实际的社会生产接触较少,教学内容与现时经济生活脱节,注重知识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忽视知识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也较少地考虑国际竞争的需求。

1.4考核不全面在考核上以期末卷面成绩为主,忽视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表现。成绩不能全面反应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传统教学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能力的培养。而财务管理的实践性强,注重能力的全面培养。

2我国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目标专业定位分析

财务管理教学应该根据社会的需求设定合理的培养目标。

2.1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办学思想财务管理专业对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要求较高,即要有较全面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而选修课应有所拓展。以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

2.2适应现代化企业管理的需要财务管理专业应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的人才要能够满足企业的要求,要将现代化的企业管理融入教学,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2.3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作为财务管理人员,具备基本的技能是很重要的,但财务管理人员更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是基本的行为规范,只有具备职业道德的人员才能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

3我国教学方式的优化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包括金融学、管理学、会计学和理财学四个分支。

3.1课堂教学方式的优化

3.1.1推广案例教学的应用

案例教学是现代管理教育的一种基本方式,高职高专财务管理专业的案例教学从内容上应区分为三类:一是案例分析,即教师例举和教学内容有关的案例进行讲解分析;二是案例设计,即根据一定的背景资料设计出决策方案;三是案例收集,由教师给定知识范围,让学生找相关内容的案例,并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对自己的案例进行讲解说明,可以增强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也可以使学生更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平时的学习中,有少数案例教学,但也因为学生的应付式,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可把案例分析的课时加入到教学计划中,并把案例分析课程中学生的表现于期末成绩直接挂钩,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案例课程的重视程度,使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其中。

3.1.2改进考核标准

在考核上应更重视学生能力的表现,香港特区教育统筹局局长罗范淑芬女士认为,教育改革的目标,是着重个人本质的发展和发挥创意,需要发展九种能力,即协作能力、批判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运用资讯科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创造力、运算能力及研习能力。考核标准能引导学生重视相应的能力培养。在我校奖学金评定的一个辅助标准为综合素质测评的成绩,学生对综合素质测评的重视程度与其的重要性有关,若奖学金的评定全由综合素质测评的成绩为依据,则学生对其的最为重视,所以应制定相应合理的考核标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进行指导,严格按照标准执行,且信息应对学生公开,以便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现在我们的考核以平时分、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其中平时分由作业,出勤,期中考试组成,期中考试所占比重较大,可作适当的调整。降低期末考试成绩在考核成绩中的比重,平时分可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表现。

3.1.3实现财务管理与金融的交叉融合

在国外有很多高校设置财务管理和金融学的复合式专业。这两个方面在市场中,是相辅相成的。金融市场、投资、融资等问题需要财务管理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处理。因此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中可以设置与金融相关的课程,结合实训,提高学生的财务管理、金融管理的能力。

3.1.4加强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程,学生并没有很好的吸收。可并适当增加一些人文社科基础课程和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如《学习方法导论》、《财经写作》《、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学》《、社会学》、等课程。

3.2实践教学的改进

财务管理实践性强、综合性强,专业实习是实践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3.2.1模拟实习的推广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张,安排所有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已不是易事,专业实习很容易成为形式。这时模拟实习可作为专业实习的替代或补充。通过模拟实习,使学生模拟环境中具体应用财务管理的相关知识分析企业的环境,竞争能力等,以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实践能力。

3.2.2财务软件的改进

在基础实验上,可增设会计手工及电算化模拟实习,利用EXCEL工具的各种功能及基本操作分别设计若干个实验项目;在综合实验上,可增设项目投资决策实验,证券投资模拟实验,ERP沙盘模拟实验,ERP综合项目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更好地掌握知识。学校在选择软件时,应征集授课老师和学生的意见,学生是软件的直接使用者,对软件的操作等方面最了解。

3.2.3实习基地的建设

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工作实习,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通过实习单位,培养学生的财务工作能力,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但是,由于财务管理工作的特殊性,不少高校该专业没有相应的实习基地。所以,高校应改变观念,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可以推荐优秀毕业生、采用培训员工的方式进行培训、支付费用等。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实习。

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宏观金融;微观金融;金融学科;本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2-0230-02

一、金融学的发展趋势

20世纪80 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金融深化进程得到了快速发展,导致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工具以及金融制度等领域的剧烈变革。通过考察发现,在西方国家金融学科体系的发展中,出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金融学科体系向微观化转变

20世纪初期,金融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货币、银行、信用三个方面,从宏观经济学视角研究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功能以及金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核心作用。后来随着凯恩斯主义的兴起又加入了货币政策、金融调控的内容。总体来讲,当时的金融学侧重于宏观层面的研究,也就是现在国际学术界所定义的“宏观金融”。直到20世纪中期,随着以直接融资模式为主的资本市场的兴起,市场对关于公司理财、资产价值评估、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人才需求也变得非常强烈,这就直接促进了“微观金融”的产生和发展。“微观金融”是从微观的角度,以资本市场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金融与金融体系、时间和资源分配、价值评估模型、风险管理与投资组合、资产定价、公司理财等内容。涉及公司金融、投资学和证券市场微观结构等三个大的方向。发展至今,金融学的内容大体包括两部分,即“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但是,西方国家的大多数学者认为“宏观金融”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经济学内容的一部分,没有充分的理由把“宏观金融”作为一个单独的学科或专业来开设。因而,国外的高校大都把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挂在经济系或经济学院。这事实上等于是把金融学中关于宏观的部分剥离出去,而赋予“微观金融”以金融学的定义。

2.数量化在金融学中占据了日益重要的地位

当代微观金融理论的核心理论基础是公司金融理论和资本市场理论, 而资本成本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又分别是公司金融和资本市场理论的核心。资本成本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何投资(项目价值决策) ;如何融通资金(资本结构决策) ;为投资人提供多少回报(股利政策决策)等 。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在马科维茨的均值―方差方法的基础上主要分析在不确定性条件下, 资产收益的决定, 资产收益与风险的测量以及任何一种资产的预期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函数关系等一系列基本的微观问题。因而成为金融经济学中的一个主要模型,被广泛应用于测定投资组合绩效、证券估价、决定资本预算以及公共事业股票管理中。

以上所介绍的这些金融理论都需要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大量的数学、统计模型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技术。因此,要学好“微观金融”的理论知识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微积分、线性代数、数理统计等基础。西方国家的高校为适应这一变化,纷纷在金融专业的本科教学内容中增加或强化了这些方面的培养。

3.金融学已逐渐变为一门交叉性学科

目前,金融学与数学、统计学、工程学、心理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的紧密联系,产生了一些金融学新的分支学科,如金融工程学、法和金融学、行为金融学等。目前,金融工程学已经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正在西方各国迅猛发展。法和金融学是自20 世纪70 年代兴起的“法和经济学”在金融领域的延伸。法和金融学有两大研究方向:一是以金融学为中心结合法律制度来研究金融学问题。二是利用金融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法学问题,如金融立法和监管的经济学分析。法和金融学对于金融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当今金融创新不断涌现的时代,如何为金融创新提供有效的法律支持,或在现有的法律环境下如何进行有效的金融创新等问题正是法金融学研究的领域。行为金融学是把心理学纳入投资行为分析,自产生以来,成功地解释了金融市场中许多不能被传统金融理论解释的异常现象,并逐渐被用来作实践指导。因此, 行为金融学成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兴学派。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社会经济、金融的进一步发展,金融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的现象必将得到深化和广化。

二、我国高校当前的金融学科建设状况

1. 对于金融学的内涵界定不能适应时代要求

目前,国内学界对“金融学 ”的理解大多还停留在“宏观金融”的层面,即主要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两大代表性科目为主线。因此,金融学被定义为“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专业大多设在经济学科门类下。而国外对Finance (金融) 的一般解释为:“金融以其不同中心点和方法论而成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基本的中心点是资本市场的运行、资本资产的供给和定价。其方法论是使用相近的替代物给金融契约和工具定价。”由此可见,中西方学者对金融学的界定有着明显的差异。正是由于对金融学理解的这种取向,导致了我国目前的金融学科发展滞后,其研究和教学工作与金融实践的需求出现了严重的脱节。

2.教学内容陈旧,不能有效地达到培养目标

由于在金融学内涵界定上的限制,我国高校在金融专业教学内容上存在诸多的问题。这集中体现在:首先,有关“宏观金融”方面的课程过多。一方面,造成课程内容交叉重叠,且传统陈旧,落后于日新月异的金融实践;另一方面,使得与金融学有高度相关性的课程,如管理学、数理统计、财务管理、法律课程等的课时不足,有的干脆就不开设。其次,在教材建设上,我国当前的金融学教材质量普遍偏低,相当多的教材缺乏“教学大纲”依据,缺乏前瞻性,对现实金融活动创新现象,不能从理论上作出充分、完整的阐释,教材内容高度雷同,缺乏新意。最后,实践教学环节没有得到重视,学时分配过少,且大多的实践环节只是流于形式,学生对金融的感性认识与基本操作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3.教学方法、手段落后

绝大多数国内高校仍然使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常常是一门课程从头到尾都由老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对于这种现象,有人形象地称之“教师念讲义,学生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如模拟教学、案例教学、讨论教学、多媒体手段、网络手段等一类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相当高程度上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因素而未被纳入到教学体系中来。这是造成我国高校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

4.金融教学师资队伍亟待充实完善

现在我国高校中的金融专业教学师资队伍都是传统金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普遍存在着知识结构与能力不适应当代金融学科发展的趋势。很多高校的金融专业教师甚至是半路出家,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学专业出身的教师不多。很难想象在这样的师资条件下能培养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金融人才来。

三、 国内高校金融本科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应重视金融学内涵的界定。在金融学向微观化发展的趋势下,国内的金融学科建设也应该作出相应的调整,尤其是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开放,资本市场的规范化发展迫在眉睫,直接融资对中国的特殊重要意义已使“微观金融”的全方位研究势在必行。首先,应对金融学的内涵做出明确的、与我国金融实践发展相适应的界定。这是对我们的科研和教学进行准确定位的基础。

2.关于金融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确定。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把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与金融相关的各个岗位上的‘高级专门人才’”,这在金融市场以间接融资模式为主、金融机构单一、金融工具简单的时期,是基本适用的。但是,按照目前的金融发展,要在四年的本科期间培养出某金融领域的专才,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因此,对培养目标应该作出相应调整。鉴于金融学科发展的特点,对本科阶段的教育应该淡化专业,强化基础,强调学科的金融理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在社会化生产和活动中的团队协作精神,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各种需求。

3.在教学内容上,应该紧紧围绕培养目标统筹安排课程,对出现交叉重复的课程进行果断的删并处理。可以相应增加计量经济学、数理统计、金融法律知识等相关课程。

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专业必修课。可开设货币金融学、金融市场学、投资学、财务管理和各类金融机构的介绍等课程,这一层次可以根据各高校的具体目标小范围地作些调整。二是专业选修课。可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和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特长,相应地开出大量的金融学专业选修课。这样的专业课程设置为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专长提供了选择的空间,对提高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常有益。

对于实践环节应予以足够的重视,这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适应能力,是从书本知识到实际应用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在培养计划中加大其学时和学分的比重。

4. 革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于一般的理论解释,而应更注重对现实问题的认识和判断。对于像货币金融学、金融市场学、国际金融学等宏观类课程,可以引进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在着重讲授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基础上,通过组织课题讨论、撰写小论文和学术报告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而对于像公司融资、金融机构经营与管理、投资理论等微观类课程,应突出其应用性、操作性和前沿性等特点,可通过案例教学、聘请业务人员授课、模拟实验等手段,增强学生对业务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5.充实和提高金融学的师资队伍。现在在各高校担任金融教学的教师大多是传统金融教育背景,如不加以改造和提高,将难以胜任现代金融的教学工作。因此,需要采取引进、培训或鼓励进修等多种措施并举,来提高现有教师的金融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走出校园与社会接触,多参与社会实践,以此来缓解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困境;鼓励教师研究现实金融世界,尤其是要加强对“微观金融”领域的研究,紧跟现代金融发展的前沿领域,并积极把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来,以此带动教学水平的提高。另外,出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任课教师客观上很难了解和掌握各类繁杂的金融业务最新发展状况。因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适当聘请富有经验的实际部门的业内专业人士授课,也不失为一个好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 张亦春.金融学专业教育改革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王广谦,等.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 张新.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J].金融研究,2003,(8).

[4] 王广谦. 经济发展中金融的贡献与效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