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子信息产业招商

电子信息产业招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子信息产业招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电子信息产业招商

电子信息产业招商范文第1篇

关键词: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比较;策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0-0038-02

一、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陕西是国家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生产、研发基地,是西北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集聚区域。目前陕西省共有电子信息业企业1 300余家,从业人员约19万人,产品涉及电子信息设备、材料以及软件服务业等十二个行业上万种产品,形成了以西安、宝鸡、咸阳3个中心城市为聚集地的电子信息产业带,电子信息产业竞争优势与规模效应初步形成。具体表现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势头良好;产业聚集初具规模,集聚效应彰显;产业特色逐步明显,陕西电子元件、电子器件、通信设备、卫星导航、雷达和电子材料等产业特色明显,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是全省发展的主导力量和支撑产业规模提升的重点行业;产业转型和优化升级逐步推进新兴产业逐步形成,物联网发展基础雄厚,产业链较为完善,下一代通信网络产业发展基础扎实,新型平板显示部分产业和技术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地位,高性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软件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等方面。

二、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比较分析及结论

广东是珠三角的核心,也居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首位,四川是中西部的代表,陕西虽与四川同属西部城市,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较之四川仍有很大的差距。选择三地进行横向比较对陕西电子信息产业找准问题,对症下药有效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现实意义。

1.创新能力的比较分析。创新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动力,因此产业创新能力也是衡量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通过选取能代表电子信息产业创新竞争力的四个指标: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科技活动人员数、专利申请数以及新产品销售收入等指标的比较分析得出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研发投入较高,与广东省相差不大,说明在人力资源和科技发展水平等影响产业竞争力的主要指标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在专利申请数量、新产品销售收入上与其他两省差距较大,可见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的创新能力较其他两省有明显的不足。

2.产业集聚程度比较分析。目前陕西已形成了以西安软件园为基地的软件产业集群;以美国应用材料公司、陕西电子信息集团、深圳光伏能源股份公司、西安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骨干的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集群雏形;服务于航天航空的卫星导航应用产业集群;以英飞凌等为龙头企业的集成电路封装与测试产业集群;以大唐电信、海天天线、嘉载通信、西电捷通、华为技术、中兴通讯等80 多家企业的通信设备产业集群;聚集了西京电气、创联电器、富士达、科耐特、彩虹股份、康鸿电子、瑞联、天和集团等40 多家企业,重点发展射频连接器、厚膜电路、新型表面贴装元件、半导体发光器件、热敏电阻、压敏电阻等产品的电子元器件产业集群。

从表1三地电子信息产业聚集程度指标比较可以看出,陕西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区位熵明显低于比较省市,说明电子信息制造业专业化程度较低。在软件及信息服务业方面,陕西的区位熵与广州相等,与四川基本相当,说明陕西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专业化程度较高,在集聚规模上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在反映产业聚集动态变化的产业聚集指数中,陕西电子信息制造业较落后于比较的省市,说明陕西电子信息制造业的集群发展速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3.科教资源的比较分析。四川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教育、研发中心,拥有40多所高等院校,2 700多个科研机构,每年能培养大批的高层次科研人才。此外,四川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海外留学人员和大学生来此工作,并保持着较高的人才稳定性,较之沿海城市具有长期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据统计,四川目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0万人,其中,拥有硕士以上学历占4%,大学生占30%;软件从业人员65万人左右。在校大学生近50万人,其中软件及软件相关专业专科以上在校学生超过10万人。广东省高校数量较少,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所、大学。广东省作为东部沿海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经济发展迅速,能够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及生活待遇,且其毗邻港澳、华人华侨众多这一地缘、人缘优势,每年吸引着大量的高新技术人员和在校大学生,但同时也表现出人才稳定性较差,流动性较强特点。

陕西是中国科教大省,拥有80多所高校、近千家科研机构、100多万科技人才,每年有2.5万大学生和研究生毕业,有30多家境外企业,以及华为、中兴、神州数码等在西安设立了研发中心,拥有着雄厚的研究开发、基础装备的优势,沉淀了大量的科技成果。陕西信息产业人才整体上呈现出结构不尽合理、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尤其是在人才结构上,处于高端的高级人才相对来说还是数量不足,专业技术人才及管理人员所占比例较低。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陕西具有相对的科教资源优势,但其由于经济发展与环境方面的不足,导致大量人才外流,使得人才相对匮乏。

4.比较分析结论。产业规模优势尚未形成。电子信息产业总体规模相对偏小,产业的规模效应明显不足。产业总量仍然偏小且增长不大,“十一五”期间,与全国20%的增速存在一定差距。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省GDP中的比重逐年减小,在陕西省支柱产业中排名靠后。

投资有限,缺乏重大产业项目支撑。每年争取到的国家投资以及省内投资力度不大,难以在资金密集的行业领域有所突破。平板显示产业亟需增加投资规模,做大产能。新一代通信企业目前集中在研发领域和产业建设期,还未形成规模化。缺乏高增长的投资类和消费类终端产品的项目投资。

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不高。在与西部、中部其他省份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中,主动出击进行目标明确的招商活动较少,由此吸引到的制造业重大引进项目十分有限。

缺乏带动产业成长的龙头企业。与发达地区相比,缺乏具有带动作用的大企业和优势企业,缺少成长性和爆炸性增长的知名品牌。同时,省内许多大企业受传统思想的制约,市场竞争意识和市场开拓能力严重不足。产业资源分散,难以在龙头企业周围形成配套企业集聚,产业链短,省内配套率低。

军工电子特色优势与民用技术融合能力不足。虽然陕西省军工电子优势明显,但长期以来相对封闭的发展格局,目前企业仍然高度依赖国家指令性计划,企业自我独立发展的能力不强,公司对所投资的民用产业管理机制不够完善,投资项目自我造血功能不强,企业发展缓慢。军工电子企业应不断推进机制体制改革,创新管理模式,深化军民融合,加强与资本市场结合,大力发展民用产品,做大产业规模。

人力资源欠缺。陕西虽然具有相对的科教资源优势,但一般人才资源过剩,高级人才资源还是相对欠缺。

三、提升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的策略选择

1.完善投融资制度,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跟踪国内外信息产业发展态势和产业转移动态,完善招商政策和投资软硬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组团招商、部门招商、企业招商、网上招商、以商招商等各种形式,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广泛结交国内外同行业客商,攀结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特别是鼓励世界五百强企业和国内上市公司积极参与省内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研究。进一步完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创业投资公司的风险投资基金和区域性新兴产业的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向物联网、高性能集成电路和高端软件、新一代通信设备、新型电子元器件、新型显示器件等领域的倾斜,有效解决企业筹资难问题。鼓励民间资本向中小型企业进行风险投资,扩大投融资渠道,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的资金扶持力度。

2.完善信息产业人才政策,强化智力支持。要采取措施制定留得住人才的政策,如建立高新技术人才公寓中心,高新技术人才可以低租金或免租金入住,解决他们的暂时性住房问题,吸引省外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到陕西高新技术园区办研究生院,补充陕西省在一些高端技术上的研究实力不足问题。加大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奖励力度,增大对科技产业化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同时也要加强对科技人员的重视程度,保证科技人员的研究经费,解决科技人员的后顾之忧。建立有效的产权激励机制,鼓励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创业或以专利、发明、技术等要素入股,参与分配。加大对信息产业人才政策的宣传力度,克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人才流失。

3.完善基于企业间分工合作的产业集群,优化产业布局。在产业发展模式上,形成企业间严密分工与合作的产业集群,实现主导产业、上下游相关配套产业和支撑产业以及专门化基础结构的集群,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加强宝鸡航空电子基地、西安电连接器基地、专用机械生产基地、防空雷达生产基地、汽车电子生产基地、咸阳磁性材料生产基地建设,促进产业整合,优化产业布局,发挥基地辐射带动功能。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资源整合,形成合力,做成区域品牌,推动基地硬件建设和基地集聚效应的形成。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产业集聚的方向,逐步做大做强光电子产业。抓住机遇推动“国家(咸阳)显示器件产业园”园区建设,促进产业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

参考文献:

电子信息产业招商范文第2篇

一、年工作总结

截止年月,全市信息产业企业达15家,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10家,软件企业3家,系统集成企业2家,预计实现销售收入6.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1%,利税1.9亿元,同比增长158%,出品交货值3.94亿元,同比增长26%。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政务信息化、社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全面铺开。信息产业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形成了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一)电子信息产业实现新突破

市委、市政府把电子信息产业列入了全市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之优先位置,在全年100项重点工作中,有六项为电子信息产业。以此为契机,我们按照“一点驱动、两翼辐射、全面突破”的产业发展总体思路,大力实施园区带动战略,积极膨胀优势企业,引导传统企业发展信息产业,使全市信息产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1、我市自主研发的接口芯片成功面世。由芯元微电子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低电压差分传输信号(LVDS)接口芯片于今年初流片、封装成功。在省信息产业厅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认真筹备,月2日,通过了专家鉴定,认为该芯片技术水平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月7日,在南郊宾馆举行了新闻会,省信息产业厅、发改委、财政厅、科技厅、教育厅和市六大班子领导出席了会议,市市长安世银、省信息产业厅副厅长、省科技厅副厅长作了重要讲话。新华社、人民日报等26家媒体40多名记者参加了新闻会,新华网、大众日报、电视台等20多家新闻媒体作了重点报道。“芯”的研发成功,是全省集成电路设计的重大突破,标志着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已向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方向发展。

2、信息产业初步形成“一点驱动,两翼辐射”的战略布局。电子信息产业园作为全市信息产业发展核心驱动平台,重点发展RFID产业、光伏太阳能产品项目,目前,“RFID读写机具产品产业化项目”已经省发改委立项,并通过了国家发改委组织的项目答辩,正在实施过程中。马来西亚显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创锋金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资成立创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建设RFID产业园,计划明年建成RFID读写器生产线。光伏太阳能项目已建成投产,产品已打入外地市场;南翼邹平高科技产业园重点发展高比能锂电池、氢镍电池项目,拥有2家新型环保电池制造企业,锂电池、氢镍与镉镍电池年产量6000万只,铭波电源有限公司氢镍电池技术水平国内领先,是我省二次电池重点生产厂家;北信电子工业城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数字机顶盒项目,已拥有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两家,其中长威电子生产规模达到17亿只,是我省十大台资企业,最大的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数字机顶盒生产企业四达时代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已于9月份实现产品下线,最大产能可达100万台/年。

3、通讯工程建设顺利实施。六大通讯公司全年实现投资6.31亿元,完成了固定电话扩容改造、宽带网络覆盖、移动网络基站扩容和网络覆盖工程,实现业务收入9.8亿元,全市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达2.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46.07万户,有线电视用户60万户,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4、全省信息产业年经济运行暨年工作调度会议在召开。省厅对我市发展信息产业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继今年第一季度安排我市在全省信息产业经济分析会议上作典型发言之后,又将全年经济运行分析会议安排在召开。会议期间,省厅领导及兄弟市对我市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对近几年发生的巨大变化,尤其对“四环五海”城市总体框架,新城区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与赞赏。

(二)信息化建设进程推进显著

1、“中国”门户网站荣获全省“十佳”优秀政务网站。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强对门户网站建设的领导,关心并协调解决网站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市信息办、信息产业局把门户网站建设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克服了人员、经费、信息源不足等诸多困难,组织信息网络中心工程技术人员连续奋战,短时期内完成网站三次升级改版。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在省政务网站绩效评估暨第二届政务网站检查评议活动中,“中国”在全省各市推荐的110家优秀网站中脱颖而出,获得十佳“优秀政务网站”称号。目前,“中国”汇市情、政务、新闻多种信息于一网,融公开、办事、交互多种服务于一站,集音频、视频、图文多种功能于一体,已成为我市对外开放的统一门户,宣传舆论工作的新型媒体,便民、利民的服务窗口。

2、政务信息化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建成了以市政大楼为核心、覆盖市六大班子、六县两区和130多个党政部门的电子政务平台。通过建立政务信息共享考核机制,初步实现了办事程序、审批事项、政策法规、重大决策上网,有力地推动了政务公开。建立了345市长公开电话、市长公开信箱政民互动平台,通过投诉、受理、督办、反馈的闭环工作流程,建立了分工明确、相互监督、协同高效的工作机制,成为党委、政府与群众沟通的重要渠道。

3、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加快。集团的现场总线系统,亚光集团的电脑设计、配色、机织自动化生产线等均达到了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渤海活塞对主要设备、生产线进行了大规模信息技术改造,实现了产品设计、制造、营销、企业管理全方位信息化应用。华纺股份领军全国印染行业信息化,全面启动“数字华纺”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计算机监控技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等信息技术在全市科研机构、大中型企业得到了广泛应用。

4、制定完善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规划。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规划,规划分析了信息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明确了发展思路与对策,确定了主要任务与重点工程,规划的制定为我市信息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必将有力地推进信息化进程。

5、积极筹备成立市信息化协会。为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促进企业和单位间信息化建设经验交流合作,在政府和企业间架设交流沟通的桥梁,加强行业自律、协调、监督,进一步促进我市信息化工作健康发展,由信息产业局牵头,筹备成立市信息化协会。目前,筹备工作正按有关程序进行,已有多家单位、170余名个人报名参加。

(三)信息产业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1、落实了县级办事机构。年初组织召开的全市信息产业工作座谈会,督促各县区成立了信息化领导小组,确定了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理顺了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管理机构和体制。

2、局机关建设得到加强。一是选拔调入了4名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充实了局机关队伍,实现了局机关队伍的知识化、年青化、专业化。二是加强中层干部队伍建设,采取竞争上岗和民主推荐的方式,选拔8名年青同志充实中层干部队伍。三是通过将全年重点工作分解细化落实到人,形成了工作落实督办机制。四是建立完善了局机关的各项规章制度,实现了局机关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

(四)招商引资及帮扶阳信工作扎实开展

一是帮助镇有关企业争取信息产业专项扶持资金20万元。二是协助河流镇制订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指导其招商引资宣传画册、光盘的策划和印制等工作。三是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帮助河流镇建设招商引资网站,利用互联网宣传河流镇,提升其知名度。四是积极帮助河流镇招商引资。在我们的大力协助下,三维汽车商贸有限公司积极与河流镇进行项目洽谈,就有关优惠政策进行协商。积极邀请好世界纺织有限公司到河流镇商谈投资建厂事宜,因资源、环境等因素制约,公司选址县落户。目前,好世界纺织有限公司第一期厂房建设2万m2已竣工,公司占地面积350亩,注册资金2200万元,总投资将达到3-5亿元,成为年县招商引资重点项目之一。

二、年工作计划

继续按照发展信息产业、推进信息化、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的任务要求,突出重点,强化落实,力争使年全市信息产业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1、继续大力实施园区带动战略。按照“一点驱动、两翼辐射、全面突破”的产业发展总体思路,重点抓好RFID电子信息产业园、邹平高科技产业园、阳信电子工业城三大产业园区建设,在发展壮大原有产业集群的同时,积极引进培植新的信息产业项目,通过产业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全市信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2、筹备召开全市第一次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和全市信息化工作会议。适时召开市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调整信息化领导小组组成人员,研究当前及今后全市信息化建设的重大问题,实现领导小组会议经常化、制度化,为今后市信息化建设确定思路,明确任务,制定对策。召开全市信息化工作会议,总结前段工作,安排下一步工作任务,对在信息化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

3、电子政务建设实现新突破。贯彻落实全省电子政务座谈会精神,出台我市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意见,理顺电子政务建设管理体制,具体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继续加强“中国”门户网站建设,不断充实功能、完善服务、扩大影响,努力建成全省乃至全国一流政务门户网站。二是管理维护好电子政务平台,在保证平台安全、稳定运行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平台功能。三是做好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逐步实现政府非信息的完全公开,推动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工作的开展。

电子信息产业招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南京,电子信息产业,重庆

南京是江苏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重庆是西南地区唯一的直辖市,也是西南地区的工商重镇,一条长江把这两个城市连接起来。同时,历史文化色彩也跟这两个城市罩上了相同的颜色,它们都拥有悠久、特殊的历史背景,都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南京以“六朝古都”著称,重庆是巴蜀文化的发祥地,几千年悠久的文化底蕴使两个城市有着相似之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两个城市在各方面却有了很大的差异。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潮中,南京鼎立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其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升级,南京已发展成一个现代大都市。而重庆则是大农村、大城市、大工业、大农业并存,二元化特征鲜明的城市,信息化程度低,电子信息产业力量薄弱。那么二者同为长江沿线历史文化名城,为何南京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如此之快而重庆此产业的发展却显得如此单薄呢?通过对南京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的探讨,将给重庆提供很大的借鉴意义,以加快重庆信息化产业发展。

一、南京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近几年南京电子信息产业一直保持着猛烈的增长势头,从其所占该市GDP比重(2005年占42.6%)来看,它已成为拉动南京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产值仅次于石化产业,跃居南京五大支柱产业的第二位。2004年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达到697亿元,同比增长54%,增速创南京历史新高。2005年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突破千亿元,高达1028亿元,增长了47.5%。预计到2010年电子息产业规模将达到1800亿至2000亿元,跃居五大产业规模之首。

2005年南京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呈现的特点:(1)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历史性的突破。2005年电子信息产业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生产总值突破千元大关,创历史新高;(2)产品生产形成优势布局。在产品生产上,南京形成了以电子通讯和信息类产品链为龙头的优势产品布局。其中,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和移动通信手持机(手机),以及以平板显示器为代表的显示器增长迅猛;(3)产品出跃。2005年,在全市年出口达5亿元以上的18家工业企业大户中,电子信息就有10家,累计出口59.60亿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8.7%,拉动全市出口增长48.6个百分点。2005年,电子信息产品成了南京市销售和出口的主要力量;(4)软件业贡献份额大。近几年,南京软件业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贡献力度均位列第一,2005年仍是南京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5)龙头企业作用明显。2005年乐金飞利浦液晶显示(南京)有限公司、南京爱立信熊猫通信公司的年产值都超过50亿元。

二、南京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和途径

南京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之所以如此之快,与政策的引导以及各种有效措施是密不可分的。

1.产业政策的引导。南京是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之一,交通便利,城市聚集力和辐射力较强。并且其人才资源雄厚,大企业、大院所、大集团密集。政府把握住这些优势条件,选准发展重心,着力开发电子信息产业,加大支持力度以加速信息产业发展。在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园内,政府制订了许多优惠政策,如税收的优惠、房租优惠、设立个人股、设立专项发展扶持资金和创业风险基金等等,吸引了大量企业入园,形成产业集群趋势。

2.注重科技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培育。充足的人才资源和强有力的科技力量是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南京大力培养科研人才同时也不断吸引外来高科技人才,拥有科研机构500余所、高等院校40余家、近6万名相关专业人才,建有各类研究与开发机构543家,计算机及通信类国家开放实验室3个,这些使得南京软件研究和开发机构具有坚强的科研后盾。

3.重视骨干企业的培育。培育“骨干软件企业”是南京发展软件产业的一大策略。骨干企业能产生很强的示范引导作用,通过其孵化服务能促进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形成聚集效应。目前在熊猫集团、五十五所、LG—飞利浦和南京长江机器集团等骨干企业的支撑下,南京的软件企业数量和产业规模均占全省第一,并且在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百强中,南京就有4家企业入围。

4.重视软件基地建设。长期以来南京都致力于软件园建设,如今建成的南京软件园和省市合建的江苏软件园,产业规模已非同一般,吸引了大批国内软件开发和集成电路研发机构入园,目前入驻企业已有近600家。在产业集群思想的引导下,南京软件基地初具规模:已形成由软件园区、大学科技园区、珠江路科技园区、南京IT产业园区等构成的软件孵化及产业化基地;形成了电力系统自动化及管理系统软件、电信系统软件、制造业信息化应用、嵌入式软件、教育软件、系统软件等6大软件产品群。同时,南京珠江路软件产业基地、江宁IT产业园、溧水中山软件园区也在加快基础建设和招商工作,成为南京软件产业的新增长点。

5.注重交流与合作。南京电子信息制造商注重产品技术在国内外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强调破除地方保护,降低准入门槛,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鼓励外资及非国有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目前,南京引进了统宝光电、瀚宇彩欣、新华日液晶、LG飞利浦、LG电子、中华映管等一批国际一流的LCD、PDP重量级项目,使其成为规模全国领先的平板显示器生产基地。

6.强调特色。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不一定全国最大,但一定要最特——这是南京发展其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思路。他们在自主核心技术研发、软件产业开发、科研成果转化上力求有所建树,发展自主品牌。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电力、电信、教育、企业信息化等软件产品为龙头的一批特色软件产品群。三、重庆市在电子信息产业上的薄弱环节

1.地理环境上的差距。由于历史原因,重庆地处我国西南部,它不像南京那样处于中国东部沿海开放带,也没有邻近金融中心上海和政治中心北京,某种程度上使得其高科技水平与南京存在一定的差距。

2.高科技人才匮乏。重庆高科技人才与南京比较也存在着差距:其高校和相关专业人才的数量比南京少,从事高科技研究与开发的科研所、重点实验室也没有南京多,同时还有个更严重的现象,重庆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光电子等科技人才和高校毕业生存在“东南飞”现象,无疑加大了重庆科技人才匮乏的缺口。

3.技术层次偏低。重庆电子信息产业主要生产的是末端产品(整机组装),其中端产品(核心零部件)小,尤其缺乏前端产品(专利设计与自主开发),并且成果转化率、产业转化率也偏低。

4.行业龙头企业及自有品牌少。重庆电子信息产业中龙头企业较少(知名的有四联集团、朝华集团、东软金算盘和博恩科技),并且在高科技上自主创新能力较低,电子信息产品的自主品牌少。

5.电子信息产业总量小,规模小。2005年重庆占全国GDP比重为1.62%,而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GDP的41.74%,可见电子信息产业占全国比重不到0.5%。

四、启示

重庆可以通过后发优势,向南京市“取经”,从较高起点着手,实现跨越式发展,提高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水平,扩大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具体来说,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1.强化思想观念。电子信息产业污染小、效益高、盈利潜力大,同时还能创造大量的就业和创业机会,重视该产业的发展可以降低重庆环境污染指数,保护生态环境,缓解就业压力,优化传统工业,加快重庆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因此,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该产业巨大的经济价值,加大支持力度。

2.聚集人才。聚集人才的途径大致分两种:一是本地培育;二是从外界吸引。首先依托教育资源培训各类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并注意留住人才,防止人才“东南飞”,同时要大量吸引外来高科技人才,内外兼修,打造一支高素质、多领域的信息技术人才队伍。

3.充分利用人力成本低廉优势。电子信息产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而重庆同等程度的人力资源成本相对低于我国东南部城市。据调查,重庆IT行业平均年薪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4.9%,软件人力资源成本低于东部发达地区30%~40%。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通过相对较低的产品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4.以软件业为发展的核心。南京软件业的发展强有力的证明了软件业在电子信息产业中地位的关键,它是电子信息产业创收的核心力量。故重庆也应重点发展软件业,加强对软件业人、财、物力和技术、政策支持,加强软件学院、软件评测中心建设,为软件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5.培植骨干企业。应通过引资嫁接等方式,培育更多骨干企业,扶持大型企业的发展,鼓励中小企业发展,逐渐形成庞大的产业体系,最终实现产业集群化。

6.打造产业集群。一方面,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内加强招商引资,加大对外技术引进与合作,推出重大对外合资合作、嫁接改造项目,广泛引进具有带动性的电子龙头企业,构建完善的配套协作体系和产业链。另一方面,通过在政策引导和服务保障上的倾斜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为实现产业集群铺路,以保持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7.提高创新能力。在引进和吸收的同时要坚持独立性原则,开发特色产品,发展自有品牌,减少和避免与其他城市撞车或重复建设问题。

8.打造特色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重庆市在光电子、微电子、通信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和产业基础,以光电子、微电子、软件技术成果产业化为切入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打造“数字重庆”。

参考文献:

1.,王良元.南京市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江苏通信技术,2005,(6):21-22.

电子信息产业招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井开区 电子信息产业 SWOT分析

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下文简称井开区)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城南,辖区面积46.5平方公里。2010年,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本文就井开区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进行SWOT分析,以期能更好指导井开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一、优势分析

(一)区域产业发展制高点的位置,使电子信息产业获得吸纳资源的广阔腹地

井开区的信息产业处于整个吉泰工业走廊产业发展制高点的位置,有利于吸纳资源,扩大发展优势。一是由于电子信息产业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发达地区的资金和技术进入工业走廊时,会首选产业基础较好的井开区。二是有利于形成区域内产业资源聚集的状态。由于井开区电子信息产业的优势地位,区域内相关自然资源、人才资源会选择井开区聚集。

(二)国家级开发区地位,强化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综合优势

2010年,上升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不仅是井开区全面发展的良好机遇,也使区内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综合优势得到进一步强化。有利于扩大对国家现有优惠政策的利用范围,并积极争取新的支持;有利于进行产业政策、人才引进政策的创新和实验,对产业管理的体制机制实施改革,完善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优越的区位优势

井冈山区是江西对接珠三角、长三角、海峡西岸经济区、武汉城市圈的重要阵地,区位优势明显。素有“吴头、楚尾、粤户、闽起”之称,目前已形成了一个机场(井冈山机场),一条水道(赣江航道),两条铁路(大京九、衡茶吉铁路),四条高速(大广、泉南、樟吉、泰井)”为构架的“水、陆、空”交通网络。

二、劣势分析

(一)区内产业发展互动效应有待提升

区内其他产业与电子信息产业互动性较弱,相互促进作用有待提升。信息化与电子信息产业的互动发展有待深化,信息化的推进没有促进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也还未能为信息化提品和服务保障。

(二)区内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层次较低

尽管历经多年发展,井开区电子信息产业区域集聚、集群化发展态势逐步显现,但总体而言,井开区电子信息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是一个较低层次的模式。产业集群缺乏一个以品牌、技术、创新、服务为联结功能的龙头企业。

三、机遇分析

(一)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被纳入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范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多次提到与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相关的内容,明确指出了信息化和电子信息产业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2010年3月份,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大力推动电子信息、轻工、纺织等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加快转移。

(二)产品市场前景广阔

电子信息产业代表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在当今信息时代,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电子信息技术及其产品的应用。同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电子信息产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市场前景广阔。

四、挑战分析

(一)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及产品层次有待提高

井开区电子信息产业产品研发投入不足,科技型人才匮乏,技术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此外,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产品层次有待进一步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具有核心技术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的重点企业和项目不足,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标准。产业产品研发层次还不够高,这将对井开区电子信息产业建设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在国内不同省市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的同时,省内不同地市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尤其是南昌、新余和九江等地由于电子信息产业基础较好。如果井冈山不继续完善政策措施、改善投资环境,将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

五、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井开区电子信息产业规划建设具有很好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井开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必将进一步推进工业井开区迈上新的发展阶段。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目前井开区建设还存在很多不利因素,特别是加工制造特征明显,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层次较低,产业链条缺失,投资环境和沿海一些城市相比相差较大,人才短缺,行业竞争更加激烈,面临着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工业井开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因此,井开区要想突破发展,取得领先地位,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创建力度,尽快将电子信息产业打造成为井开区主导产业,建设特色井开区,形成招商品牌,从而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电子信息产业招商范文第5篇

1影响电子信息产业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1.1技术是关键性因素

技术由于具有相互依存、累积和不可逆转的特征,从而影响了生产过程的性质、结构和组织,进而影响了区位决策[8].技术变化是非线性的,其有螺旋式循环波和加速度[9],每一个技术波都会带来产业区位的重大变化,近代的工业技术波和运输技术波导致大工厂集聚的区位;20世纪以来的高技术波导致扩散的工业区位;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波必将带来信息产业的新区位.先进技术创新的生命周期极为短暂,因此,依赖于信息技术的生产活动区位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1.2传统区位因素的延伸

1.2.1决策者的行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政治宏观调控的加强,政府和大公司成为生产组织形式的主导因素.集团决策、政府和大公司的行为在电子信息产业区位的选择和确定中的影响逐渐扩大,高额利润仍是政府和大公司在区位决策中的主要目标,但也重视社会-文化因素的考虑.

1.2.2集聚因素集聚区位是相对于分散区位而言.创新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原动力,智力资源是创新的根本.高质量劳动力在良好的综合环境中可尽显其才,同时优越的综合环境接近于大城市及其邻近区域.由此产生电子信息产业的集聚区位,而先进制造业、低技能装配和测试的分工所需的一般技能劳动力的地理分布较为广泛,形成比较灵活的产业区位选择.

1.2.3市场因素电子信息产业有多重生产工序的特征,生产过程的地域分工使得产品的生产与客户需求的关系成为产业获取高额利润的一大因素.电子信息产业的需求方规模经济效益突出.因此,在区位决策中,产品与客户需求的关系和市场特征的分析成为前提.

1.2.4对通讯网和运输网的易达性发达的通讯网和运输网结合而成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设施环境减少了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化效益所适用的城市规模差异,集聚化效益在较小规模城市甚至农村地区也可获得,从而降低了大都市的集聚性.因此,通讯网和运输网在越大范围内可达,产业区位选择越具有弹性[10].

1.3新区位因素由于电子信息产业与传统工业在特征上的差异以及其对电子信息技术的依赖,出现了影响电子信息产业的新区位因素.

1.3.1技术创新信息的易达性技术创新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先获得技术创新信息者可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同时,技术创新信息的来源主要是大公司的R&D机构、工业综合体R&D机构、政府R&D机构以及大学和科研机构等.故电子信息产业形成了在大学和科研机构和各种R&D中心附近的集中布局.

1.3.2风险资本的可获得性电子信息产业是一个创新与风险并存的产业.风险资本的获得是产品创新的必备条件,风险资本的投资区成为产业的集中区,而易获得风险资本的是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各种R&D中心等技术创新信息源地.

2福建沿海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空间结构分析

2.1空间结构特征根据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相关数据统计,采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池制造和电力家用器具制造业,这三个代表福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年度部门产值为指标.根据福建省2004年和2009年的统计数据,计算出福建沿海地区六个地级市的电子信息产业区位商(表1).根据电子信息产业在福建省发展的实际水平,将电子信息产业区位商大于1的地区定为优势区,0.8~1之间的地区定为潜在优势区,小于0.8的地区定为劣势区.从整体布局上,福建电子信息产业有90%以上分布于沿海地区.2004年沿海地区六个地级市区位商差距较大,最大和最小区位商的差值达3.75;区位商大于1的地级市有厦门市和福州市两个;除福州和厦门外的四个沿海地级市的区位商均小于0.8,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在这些地区处于劣势,其中区位商最小的是宁德市,表明电子信息产业区域专门化水平差异较大.到2009年,区位商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增至4.07,最高的厦门为4.14,最低的宁德增至0.07,莆田市的区位商变化最大,达0.77;电子信息产业区位商变化值大小基本上与区位商大小成正相关.区位商大于1仍为厦门和福州两个市;0.8~1的地级市从0个增加至2个,分别是漳州和莆田,填补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潜在优势区的空白;0.8以下的有泉州和宁德,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劣势区.福建沿海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区域专门化水平普遍提高;福建电子信息产业极端差距增大的同时,各区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水平差异在逐渐减小.2009年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潜在优势区在五年的内的发展速度较快,专门化水平最低的宁德市发展最慢,省会城市福州发展速度虽低于沿海平均水平,但其与厦门同时成为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的集中区.分析结果表明,福建沿海地区六个地级市电子信息产业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化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电子信息产业空间分布差异逐渐减小,区域内部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布局已成雏形,福建沿海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布局呈哑铃状走廊.

2.2空间结构存在问题

2.2.1电子信息产业空间集聚度区域相差悬殊福建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省内最有活力和最具潜力的支柱产业,福建沿海六个设区市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占全省的90%以上;福州、厦门软件业实现销售收入占全省90%.福建沿海的福夏IT走廊已成为我国主要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地之一.近5年来,福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平均递增率为16.7%,2008年电子信息产业累计完成产值637.18亿元,净增51.41亿元,累计完成销售产值达622.01亿元,初步建成电子信息产业基地[11].福州市电子信息产业主要分布于马尾经济技术开发区、福清融侨技术开发区以及福州市内的福州软件园.厦门市电子信息产业主要分布于厦门岛内.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厦门市的重点支柱产业之一,2010年电子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32.41亿元,占厦门地区生产总值的64.9%.2009年,漳州电子信息产业完成总产值127.7亿元,位于全省第三,泉州、莆田、宁德的电子信息产业生产总值都居于其后,四个市电子信息产业分布只占沿海地区的10%~20%.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共同促成了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空间分布格局.福州市是省会城市,厦门市是我国经济特区之一,两个特殊区域获得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1)两市的基础设施环境较优,拥有便捷的交通和通讯网络,接近本省最大的交易市场,为市场经济下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利的空间.(2)劳动力资源丰富,且高质量的劳动力多来源于大城市的高校及科研机构.厦门和福州的高校占了全省的64%,较有知名度的高校全部集中于这两个地区.福建省的两个软件园分别是福州软件园和厦门软件园,集中了大部分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科研机构.(3)风险资金和创新技术信息的获得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原动力.福州、厦门更容易得到产业发展的风险资本,同时两市处于创新技术信息源地,拥有了充足的原动力.

2.2.2电子信息产业空间集聚经济效益偏差福建沿海六个设区市电子信息产业初步形成了福州以显示器件、网络终端为主,厦门以电脑、移动通信、数字视听、LED为主,泉州以微波通信为主,漳州以智能小家电、数字视听、LED为主,莆田以电子计算器和中小屏液晶显示器为主的发展格局.如华映光电、冠捷电子为龙头的显示器产业集群,以戴尔、实达为龙头的计算机及外设产业集群;以华夏、日立数字媒体为龙头的数字视听产业集群,以夏新为龙头的移动通讯产业集群以星网锐捷为龙头的网络通讯产业集群,以灿坤为龙头的智能小家电产业集群.2009年沿海各市的电子信息产业区位商大于1的地区福州、厦门成为电子信息产业集中区,电子信息产业有一定的园区布局.如福州市电子信息产业主要分布于马尾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国家(福州)显示产业园和福清融侨技术开发区的国家(福清)显示产业园,以及福州市内的福州软件园.其中国家(福州)显示器件产业园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福州市科技园区“一区三园”中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园,目前已开发面积只有6km2,2008年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637.18亿元;完成销售产值622.01亿元;完成出口产值417.00亿元;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和产业销售利率分别为5%和7%,表明电子信息产业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偏低.泉州、漳州、莆田内部IT产业的园区布局已成雏形,但空间集聚效益远低于福州市.泉州电子信息产业主要分布于江南片区和南安光伏电子信息产业园.漳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园分布在龙海龙池开发区、南靖万利达工业园、漳州金峰北斗工业区,其中漳州龙海龙池开发区已有一定规模.莆田市于2002年成立了莆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7年园区电子信息产业创造产值62.5亿元,占园区总产值的48%.宁德市该产业相对较薄弱,分布较零散,不成规模.福建沿海电子信息产业空间集聚虽已初步形成,但受地方政府单一考核机制和行政分割的影响.各市为自身的经济发展,只顾及发展速度而不讲效益,只顾及局部而不顾全区域整体发展,加剧了地方投资、项目争夺矛盾,从而促成了地区间的产业布局基本雷同现象.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与全国其他几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相比,总体水平处于靠后位置,同时其协作配套、生产制造环节十分薄弱,电子信息产业产业链短小,电子信息产业空间集聚经济效益较低.

2.2.3电子信息产业区域发展的环境支撑力度弱目前,福建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总量虽然已跃居全国第七位,但无论从经济效益、企业数量等方面与全国其他几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相比,福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都处于较靠后位置.这与福建省的地理环境、历史因素、经济状况有较大关联,电子信息产业区域发展的环境支撑力度薄弱.福建省地形闭塞引起交通不便、物流不畅等问题.且与台湾岛隔海相望,过去台湾与大陆处于紧张局面.目前局势缓和,但全省的经济发展起步晚,经济水平较全国其他几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区相比滞后.2010年福建省三次产业比例为9.5∶51.3∶39.2,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的比例偏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相对落后.电子信息产业中,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处于行业的高端部分,是电子信息产业在市场竞争中长足发展的关键所在,对风险资金和高质量劳动力的需求大.而闵地软件创新专业人才和集成电路专业人才极缺,企业发展的领头人更是凤毛麟角.全省集中于沿海80%以上的高校中,电子信息产业的相关专业的设置少且不成熟,设立与电子信息产业相关的科研机构短缺,风险资金的获取量少,创新研究力度不足.智力资源的短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福建省绝大部分外资企业的科研机构都设于境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2000年福建电子信息产业经济和环境的约束因子隶属度分别为0.669、0.5131,都处在轻警状态[12].产业的科技、经济和环境的关联作用偏小,未能较好地结合并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起促动作用.在政策方面,政府部门每年都有出台产业相关文件.如2007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业的意见,政府给予了一定的产业发展资金配套扶持.虽然政府层面有做出相应的宏观调控,但是政策体系还是不够完善,出台的政策落实不够到位,中小企业的融资存在困难.

3福建沿海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空间结构优化思路

3.1优化建设专业园区,协调各区内部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布局可分为以专门从事新产品创造生产的集中式布局和以装配工序生产为主的分散式布局.对于各区内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应选择一种较优的模式,即以专业园区的建设为载体,选择与各区实际情况相匹配的电子信息产业类型入驻园区,定位好各市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主导方向,发展成相应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3.1.1集中式布局区福建沿海六个设区市中,集中式布局区应位于基础设施环境相对优越、智力资源较为密集的福州、厦门两市,同时两市相对处于创新信息源地和风险资本易达的区域.结合两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原有基础之上,重点发展半导体、集成电路设计等软件业、芯片制造业等:(1)2007年,国家(福州)显示器件产业园(位于福州市区)和国家(福清)显示器件产业园(位于福清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福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两大重点园区,销售收入占全市电子信息产业的85%以上.两个园区主要发展计算机及网络产品,显示器产业链相对较完整.福州市应以这两大园区及福州软件园为载体,加大对计算机及网络产品企业和显示器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设立相关重点发展项目.(2)2010年厦门市电子信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32.41亿元,占厦门地区生产总值的64.9%.厦门市是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光电产业产业链相对完整,光电产业的发展基础较为优越,通讯产业在厦门电子信息产业中也占有很大份额.2007年厦门市的动漫产业企业由2006年的21家增至36家,同比增长71.4%,发展迅速.厦门市可延续原有的两个重点产业的发展,同时可以将近年来发展势头较好的动漫产业设为又一个电子信息产业的重点,形成以厦门岛内为核心连接岛外同安区的空间格局.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发挥厦门市信息港及重点大学的优势,进一步建设好厦门软件园,为全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环境支撑.

3.1.2分散式布局区泉州、漳州、莆田、宁德四个设区市应在原有产业基础之上,重点发展以装配工序生产为主的产业,发展劳动密集型电子信息产业:(1)2007年,漳州市小家电行业实现产值58亿元,占漳州市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近一半,是漳州电子信息产业的支柱.漳州市应将智能小家电作为电子行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建设以漳州龙海龙池开发区、南靖万利达工业园、漳州金峰北斗工业区为核心区域的电子信息产业园.积极引入相关的配套产业,完善产业链,将全市的电子信息产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2)电子信息产业是泉州市新兴产业,微波通信和光伏产业是泉州电子信息产业的大部头,相关的骨干企业占了全市电子行业的65%以上.可加强江南片区泉州微波通信园和南安霞美镇光电信息产业园建设,同时带动部分新电子信息产业园的发展.政府部门应加强宏观调控,给予政策与资金扶持,更加重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改善投资环境,力争建立“基础技术研究-新材料-功能模块-通信整机-系统优化”较为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3)莆田市的基础设施环境辐射能力弱,可在莆田市区发展技术含量低的产品.莆田市已有的小型消费类电子产业如电子表、计算器、小型液晶显示器等.目前,应当立足根本做好装配工序环节,并逐步向高端电子产品生产靠近.(4)宁德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总体经济水平低的情况下,其电子行业中成规模的企业寥寥无几,可从低端消费类电子产品发展起来.

3.2紧密连接沿海IT走廊,增强产业空间集聚效益针对福建沿海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存在区域支撑不强、产业总体规模偏小、产品配套能力弱、产品的产业链存在同质现象[13],建议从产业集群层面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的空间结构.以电子信息产业园区的建设为载体全面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大量关联企业在一个区域的集中形成产业发展的协同效应.在其产业发展的初期,注重园区的建设,合理选择园区所适应的产业,进而确定个园区的主导方向.整合区域内部资源,优化区域产业链.具体包括:加大对技术的投资力度,最大程度缩小行业间的技术差距,加强协调不同行业间关系,科学整合并有效利用内部资源.同时,整合当前福建沿海电子信息产业的几大产业链,实现区际分工合作,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避免各区产业重复建设.在市场定位上拉开档次,避免同一细分市场过于集聚[13].立足于各地区原有的优势发展更特色的产业,建议福州重点发展计算机、显示器及其配件产业.厦门重点发展光电和通讯产业,泉州重点发展微波通信和光伏产业,漳州重点发展智能家电产业,莆田和宁德市重点发展小型消费类电子产业.各地以重点电子产业为主导,引入具有带动作用的缺链和弱链使产业链趋于完整,形成有特色和侧重点的产业群,整个沿海区域构成相互衔接和相互配套的电子信息大产业链,增大沿海电子信息产业的空间集聚效益.提高福建沿海的电子信息产业密集程度,创造具有福建省特色的品牌.以园区的建设为载体全面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大量关联企业在一个区域的集中形成产业发展的协同效应.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加快专业化园区的规划建设.重点建设科学工业园,如福州软件园和厦门软件园;产业专门工业区的合理建设,如国家(福州)显示器件产业园和国家(福清)显示器产业园的融合,厦门市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泉州微波通信产业园、漳州智能小家电工业园、莆田小型消费类电子产业园等建设.

3.3扩展产业网络,增大板块效应从大区域范围考虑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应打破行政分割的局面,各区域互相协调,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共同发展,发挥区域产业的集聚效益:(1)在省内经济层,一是要充分发挥福州马尾和福清地理位置相近的优势,打破各自为战的局势,加强二者的经济、政治联系,以产业链的广泛整合为导向,使两地产业跨出行政区界而融为一体.如两个园区的龙头企业共同建立了一个资产达5000万美金的合作项目,更多的合作可促进组群式发展的实现.二是要强化福州和厦门两个产业集群的网络联系.避免两地在产业和吸引投资上的重复现象,应实行大区域产业统一规划、地域分工合作,走错位发展道路,建立具有各区特色的产业链.福州主要发展显示产业,厦门主要发展光电和通讯产业.(2)在省域经济层,一是要与台湾建设跨海峡网络.抓住近年来台湾省电子信息产业外移的机遇,充分利用“五缘优势”,注重产业链招商,主动承接台湾电子产业链,引入其产业的高端部分.福州以显示产业为基础引入台湾的显示产业,厦门以其光电产业和通讯产业的雄厚基础,重点做好相关产业链的对接.在福厦设立以台资企业为主的IC产业园、电脑产业园、光电产业园和显示器产业园等.二是要与长三角和珠三角构建海西网络.福建沿海IT走廊位于珠三角和长三角两大电子信息产业板块的中部.利用这一地理优势主动强化与珠三角和长三角IT产业的合作互动,承接两大中心的产业的转移,进行更深层次的区域间产业的协调、分工合作.

3.4提升环境支撑力度,为产业发展提供保障电子信息产业的区位选择决定其产业的环境支撑力度.台湾作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最发达的区域之一,其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有着较优的模式,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台湾电子信息产业以园区为载体,科学工业园的选址则更加接近于发达大城市及重要的科研机构.台湾新竹园区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而得到了高科技产业发展的4个基本要素———技术、市场、劳动力、资本.

3.4.1优化区域软环境大力发展福建省经济,提高整个区域的经济水平,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雄厚的经济基础,为产业的发展设下第一手保障.电子信息产业是高度依赖信息技术的新兴产业,对智力资源的需求量极为庞大,应提高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大整个区域的信息化程度.根据福建省当前高级人才严重短缺的人才结构应:一是省内高等教育应优化学科结构,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和精度,设置专门学科体系,加大对此专业的招生力度,培养出一批实干型人才.二是政府应当营造优待、尊重人才的环境,对外来闽地高级人才实行精神鼓励和物质激励,特别是对台湾来闽创业的人才.政府对本省到外地求学的相关专业人才提供奖学金,待学成归来时为本省的信息产业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三是要注重技术创新环境的建设,为研究专家提供良好生活环境,每年设置专门的技术创新奖项,对创新给予大力表彰,促成该领域创新意识的扎根.四是政府对技术产品的研究进行评估后,对于有价值的研究项目给予风险投资,鼓励大公司自行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政府对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资金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