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想政治教育核心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绩效评价;政治思想;企业管理
油田企业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正在向现代化管理模式迈进。绩效评价以先进的方法、巨大的作用和精细的过程而成为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标志。企业管理者与员工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都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这种先进的管理模式。努力塑造先进的企业文化,充分发挥政治思想工作的作用,也是绩效评价方法的开展的重要保证。下面,我们将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的含义、评价原则、评价方法的梳理,考察了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的内容的模糊性和范围的不确定性以及评价方法的单一性,在此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探讨。
1绩效评价的概念与作用
1.1绩效评价的概念
绩效评价是质量和绩效、质量管理和质量经营的系统整合,旨在引导组织追求“卓越绩效”,即通过采用特定的指标和标准,对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归类和分析得出价值判断,其核心是通过对投入与产出的比较,达到用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这也与当前与时俱进的“质量”新概念分不开,原来狭义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不但要将工作质量包含进去,而且也涵盖了实现“追求卓越的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即我们所说的有组织的在科学体系运营下的“全面质量。”
1.2绩效评价的作用
绩效评价是企业战略实施的助推剂。所谓企业战略是是对企业各种战略的统称,即企业根据本身的资源和实力,客观分析市场环境的变化,从而对经营领域和产品进行科学选择,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绩效评价通过层层分解、量化企业战略目标,使管理者、员工能根据绩效衡量标准,促进各个部门、员工按着企业预定目标努力,充分沟通,在部门和个人的绩效目标上达成一致意见,找到差异化的竞争途径,并将这些计划和目标作为对部门和员工进行绩效考核的依据,从而在绩效评价上形成合力,最终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完成,从而保证企业近期目标以及远期目标的实现。绩效评价是企业形成优秀文化的助推剂,让企业拥有共享的价值观念和管理机制,使企业不断强化优化管理方法,从而给员工营造一种积极、团结、互相信任的工作氛围和和谐向上、适于发展的工作环境,让员工树立为企业利益服务的意识,绩效得到提高、团队及个人潜能得到开发,积极主动地提升自己的绩效水平,使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进一步具体化和强化。绩效评价通过对组织指标、部门指标和个人指标的科学合理设定,指明了企业员工努力的标准与方向,从而使组织和个人的绩效得到提升。通过多种方式客观公正评价部门和个人的阶段工作,使个人和部门对组织的贡献得到明确,使绩效部门和员工受到激励和督促后有了继续提升绩效的动力,找出低绩效的原因,积极进行改善。为了帮助被考核者找到长处和不足,鼓励下属扬长避短,促进个人发展,在绩效反馈面谈过程中,考核者通过与被考核者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帮助绩效差的组织和个人制定详细的绩效改善计划和实施举措。通过这种绩效评价活动的不断循环,全面提升组织和个人的绩效。
2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体系的概念及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体系是一个指标整体结构,这个指标整体结构是由能够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各个评价指标构成。它是评价人员进行评价时所依据的准则,是由必须遵循的一定的价值标准和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转化而来的能表现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对象整体特征状态的一种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因为内容的模糊性和范围的不确定性特征,所以很难对其进行客观评价。这种困难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中所存在的评价内容的模糊性,由于容易评价,人们很容易注意那些直接的、显性的、近期的效果,而往往会忽视那些难以评价的隐性的、间接的、远期的效果;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中投入和产出的模糊性,相比财物、时间、人力这些显性投入,已经确立的教育形象或者先期获得的教育效果,或已有的教育方面的无形资产等隐性投入则很难做到客观评价;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范围的不确定性,以高校为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培育,但是塑造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属于系统工程,是课堂教学、教学管理、后勤服务、课外活动,甚至家庭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共同作用,所以不能简单地全部将这些成绩归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
3思想政治教育在绩效评价中的作用及应坚持的原则
【关键词】跨学科 辅导员 职业能力
21世纪是人类社会复杂性以及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关系复杂性日益增长的时代,学科在不断的分化并向着高度综合化、整体化的方向发展,跨学科是当代科学进步的重要标志,跨学科教育也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顺应教育“跨学科”发展趋势的同时,对辅导员职业能力的获得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辅导员工作是跨学科的工作
辅导员是高等院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一支特殊力量,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成长发展指导和日常事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其核心任务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大学生“学习上的教授者、生活上的指导者、人生中的引导者”。
1.学科的概念及界定
学科(discipline),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学术的分类,是与知识相关联的一个学术概念,另一个含义是特指高校教学、科研相关的功能单位,以一类知识为背景和核心开展活动的组织。
学科的界定,涉及知识的分类,由于知识分类并非绝对,所以学科的界定是一种模糊和流动的界定,使“跨学科”发生成为必然。
2.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本质
“跨学科”(interdiscipline)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一次会议速记的记录文字中,哥伦比亚大学著名心理学家伍德沃斯(WoodvosR S)率先公开使用了“跨学科”这个词。近几十年,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及丰硕成果的问世,出现了专门研究跨学科现象、规律和方法的“跨学科学”。
“跨学科”的本质是一种整合来自不同学科知识的能力,是在研究和教育过程中将单一学科的某个或某些元素整合在一起,产生新知识,解决和完成一个问题和任务。
3.辅导员工作是“跨学科”的工作
辅导员工作是一项教育人和培养人的工作,必须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其工作的理论基础与知识借鉴既立足于关于人的本质和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又借鉴了思想政治教育学、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人才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构成了理性发展的理论框架和知识体系,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跨学科”的教育。
第一, 21世纪,教育的主要职能是核心价值观的灌输、生活技能的传授和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培养,其中核心价值观的“灌输”是首要任务,也是高校政治辅导员工作的重中之重。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反映社会制度和时代本质的价值观,涉及道德、社会、自然、群体、政治、经济、民族等多学科、内容丰富的知识理念,辅导员的工作就是要整合不同学科里面蕴涵的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识,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理念“灌输”给大学生,不同学科里面蕴涵的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就构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跨学科”教育的知识体系。
第二,辅导员工作致力于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转型,转型时期背景下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也更加尖锐,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任何单一学科都难以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复杂问题,必须要整合相关学科里面蕴涵的、有利于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的理念、知识、方法和实践经验,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笛卡尔追求的“让心智在一切方向上充分涌流”的教育,彰显鲜活生命力。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模式是“跨学科”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是指在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需要所设计和建构起来的教育目标、内容、方式、方法、手段、结构等方面的综合性理论模型和实践范式。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多元、文化多元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滞后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必须要紧紧围绕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构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把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根本问题,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概念、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可所用,构建“跨学科”教育模式。
二、跨学科背景下的辅导员职业能力
职业是指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职业能力是个人从事职业的能力,包含职业技能、职业素质、知识结构等影响职业活动的主观条件。构成职业能力的各要素之间既相对独立又普遍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统一于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职业能力既是衡量个人在岗位职责方面胜任与否的标准,也是影响个人成就感获得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讲,职业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构成可以包括:基本职业技能(任职资格)、专业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和关键职业技能(职业综合能力)。
学科背景下,辅导员工作始终围绕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基本矛盾开展,着力解决现代社会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要求和大学生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这一特殊矛盾,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职业化、专业化的根本途径,形成相应的管理体制。因此,学科背景下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管理的意义上来讲,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可以从职业化管理和专业化管理两个维度来界定。
从职业化管理维度来看,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构成有三个方面:职业理想、职业形象和职业技能。崇高的职业理想和政治信仰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大的内驱力,也是职业能力的根本。职业形象也是职业能力一种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包含四项要求:严谨的思想作风、良好的精神状态、坚韧的意志品格和健康的身体素质。也就是说,辅导员要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出发,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心,以对思想政治教育坚定的信念和自信心,以强健的体魄、良好的思维和创新思想、充沛的精力,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理智谦和、淡泊名利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状态,树立辅导员完美的职业形象,赢得大学生的支持、信任和尊重。职业技能是指实际工作能力,主要包括:调查研究的能力、思想宣传的能力、组织协调的能力等。辅导员要具备善于接触、观察、了解、分析大学生群体和社会环境,做出正确决断的能力,善于结合实际运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理论的能力,善于总结实际工作经验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能力。辅导员要具备较强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要善于抓住要领、突出重点、富有鼓动性地开会讲话,要热心、耐心、细致地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具备深入浅出、思维严密、理论联系实际地说服教育大学生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社会性的教育活动,辅导员既要具备组织面对面思想教育活动的能力,还要有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的能力,既能通过深入细致的谈心谈话教育学生,又能充分利用教育载体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从专业化管理的维度来看,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构成有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两个方面,在知识结构方面包括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辅导员必须具备合理的知识构成,在专业理论知识方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理论素养,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史等基本知识基础。同时还要熟悉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科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做到既懂知识,又懂业务,思路才能更加开阔,优势才能更加突出,才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能力结构方面辅导员应具备决策能力、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现代化手段的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决策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职能,集中体现辅导员的智慧、能力和才干,科学决策是辅导员职业能力的重要方面。辅导员还必须具备运用现代化手段的能力,学会在信息高速公路上与学生对话、沟通和交流,借助高技术群体快捷、高效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大学生是一个知识群体,具有现代意识和独立人格特征、崇尚科学与理性,善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辅导员的另一个重要能力结构就是要具备学习能力,要善于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善于深入研究,善于实践。
【参考文献】
[1]王沛民,顾建民,刘伟民. 工程教育基础. 浙江大学出版社,1994:32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理论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中无法回避的重要研究内容,对近年来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进行及时整理,避免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的简单叠加,克服该问题研究过程及内容的感性化倾向,是相当有必要的。其实自0世纪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起步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和探讨。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粗略统计,从989年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中直接指涉文化问题研究的论文有300多篇,专著、博士论文4部,有0多部专著进行了专节研究,这凸显出这一研究问题的现实价值。但是,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的研究热潮,我们更需要热问题冷思考,一方面,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的内涵和逻辑结构,另一方面,要对其研究的重点和盲点进行反思,这对于推动这一研究的系统化、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的总体审视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有的学者从文化底蕴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沃壤之中,并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激荡中获得发展的文化动力。有的学者从文化环境的角度去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就是指围绕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的思想的文化要素的总和。进而对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结构、特征、功能和运行等。有的学者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入整个文化系统进行思考,努力从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大背景观察思想政治教育。有的学者是从文化整合功能视野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发挥文化整合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也是促使社会文化体系关系和谐、增强和提升社会自身有序性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并进而讨论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整合功能的路径选择。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体系是一个由众多衍生功能组成的复杂结构,精神文化功能是核心功能,物质文化是作用对象、外显、载体和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精神文化,发挥文化建设功能的外显和结果,是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物质平台。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引领功能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活动对一定时期、一定社会的文化的建构、塑造和导引的作用、影响、能力及其结果[7]。有的学者甚至提炼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的概念,认为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品类所具有及发挥的作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人的本质与整体,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双向互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之力;它是教育者借助人性通悟而启发受教育者对生活意义追问与反思所形成的精神生产之力;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整合文化场力对人们的影响而激发出来的意志创造之力[8]。还有的学者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9]、高校网络文化视野[0]等角度去探讨思想政治教育。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上述观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看做是两个相对独立但内容有所交叉的系统,进而讨论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或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定场景中去看文化,或从大文化的特定场景中去讨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理论内容。这就忽视和遮蔽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身的内涵和逻辑结构。而本文则试图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本身的逻辑内容。
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的领域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的领域旨在回答研究对象及其研究范围是什么。它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概念为核心构成的一组概念体系,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性和专属性。要想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首先必须先了解文化的内涵。我国学者占主导地位的观念是将文化视为人类活动的结果和产物。我国学界的“文化”概念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广义的文化观将文化定义为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义的文化观是将文化定义为精神财富;狭义的文化观将文化定义为意识形态。在这里,我只认为最可取的是广义的文化观。广义的文化相对于“自然”而言,“文化”即“人化”,是人活动的成果及其活动的模式。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具体内容时,许多学者往往从某一种具体的文化形态进入这一领域,并研究其功能、特征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如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网络文化、文化安全的关系等。但如果仅仅局限于这种宏观和表层的研究,将使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研究形式化和感性化,因此,需要从微观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进行理论建构。
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是指:人类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创造的文化,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运作的过程和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有其自身的逻辑结构,主要包括三个层次:()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内容的有形客观存在,其表现为看得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则、原则以及技术层次等。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中最表象的、为人感知的层次。这个层次即通常所讲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第一个层次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精神或价值以及这种精神内涵得以表达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以及过程。()思想政治意识或者观念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这第二个层次是第一个层次的萌芽及其观念化。它承担着双重的任务:一是将社会总体文化精神转换成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一个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又表现客观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使客观文化发挥社会功能,即它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体系中输入和输出的双重功能。(3)运转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叫做思想政治教育的手、脚、牙齿及其活动方式,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实施、运转方式。这个层次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中生存的方式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调整的方式。
三、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特点与功能
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特点与功能的理解和把握,可以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具体内容,推动本学科领域理论体系的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具有差异性和流变性。不同个体和社会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和评价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异中有同。同样,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流变性也不是毫无连续性的变动着的,而是动中有静,变中有不变,表现为文化发展的连续性。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与其他文化是相互渗透和影响的。道德观念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也是不可分割的,道德观极大地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具有三大功能:认识功能、创造功能和践行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功能指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认识、了解、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人们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简单的表象的过程,而是能动地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以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为前提的,人们只能在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结构中才能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
思想政治教育的创造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创制、完善、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规范体系等的功能。创造功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将社会需要转化成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需要,并设计、选择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调整方式,而后在社会实践中创制新的规范或者改变旧有的规范,从而达到更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目的;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学者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可以提出新的调整方法和方案,或者是吸收外域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精华并内化到现有的理论中去,从而达到本学科理论体系的再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践行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指导人们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推动其实现的功能。当人们选择某项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行为的具体行为方式时,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及其评价便会参与决策的过程;当人们选择某项目标时,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便会做出相应的评价,从而决定取舍。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代视角之一,是理论命题和实践命题的统一。学界之所以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是希望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能够更好地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更好地利用科学的方法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这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内容及其逻辑结构的微观把握,它需要在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上,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式进行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唯有如此,才能凸显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的学科属性和独特性。
参考文献:
周琪.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的再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007,(8).
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006:69.
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006:397.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005.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J].理论学刊,007,().
王革慧.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J].理论导刊,007,(5).
[7]刘先进,李经纶.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引领功能[J].求实,007,(5).
[8]李焕明.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05,(5).
关键词 认识导向 情感激发 行为规约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在全社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要取得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在高校中,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教育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在实现这样的目标的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功效和能量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作为提升社会成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认同的切入点,充分发挥其认识导向、情感激发以及行为规约三个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始终保持内在的一致性,才能最终实现提高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认同的目的。
1以教育的认识导向功能增进核心价值体系认知认同
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对社会群体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方式,使其具有与社会要求相符合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当前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主要体现在引导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客观、理性认识的功能属性上,这既是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承载的基本任务,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认同的逻辑基础。因此,要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就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性导向和认识的理性导向两种基本形式的认识导向功能。
2以教育的情感激发功能增进核心价值体系情感认同
在全社会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不仅要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从而形成认知认同,同时也要实现对其的情感认同。因此,在当前社会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增进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认同。情感认同的实现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激发功能,即思想政治教育在实现教育目标过程中的各内在要素潜在的情感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包括调节、评价、强化三方面的现实功能。
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各情感因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来实现情感激发的调节、评价和强化功能。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教育者要通过构架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情感沟通桥梁,激发和捕捉受教育者的情感兴奋点、调动受教育者的情绪,发挥各情感要素的作用,达到引导其情感因素向道德体验转化的目的;另一方面教育者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投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中,用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受教育者,实现最大限度地情感共鸣,使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强烈的情感认同。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不仅要立场坚定地弘扬正气,营造和谐稳定、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还要引导全社会形成求真务实的社会风气帮助社会成员形成“求真趋善”的社会品德。
3以教育的行为规约功能增进核心价值体系行为认同
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除了要实现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外,同样要实现其行为认同。这种行为认同是社会成员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所确立的主导价值原则、价值选择标准和行为道德规范的直接体现。实现社会成员的行为认同,要在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明确认同主体自身的目的性,认识到这是一种于主体目的地主动过程。从这个角度分析,也证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规约功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行为认同规约的指向性是一致的。
当前社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引导全体社会成员始终坚持指导思想不动摇,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断提升对民族自豪感、时代价值观以及道德价值观的认同,在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基础上,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实际工作中要通过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规约功能,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价值取向彻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使其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目标一致起来,最终达到增强社会成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规范性的目的。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中,不仅要教育其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牢牢把握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深刻理解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还要引导他们明确自身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自觉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社会成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民生调研立项课题,名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讨,课题批准号:201501433。
参考文献
[1] 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党建,2014-02-01.
[2] 管廷莲.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政治认同的实现逻辑[J].求索,2011(5).
论文关键词:青年亚文化;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
一、青年亚文化的概念界定
(一)亚文化的概念界定
“亚文化”一词最早在1886年以前就已经被提出来了,一直到现在,对它的概念表述还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但是国内与国外有关“亚文化”的研究都是基于“主文化”相对层面的研究。戈登曾经指出,“亚文化”就是指民族文化的一个分支,它是地域差异、宗教归属、种族背景和阶级地位等一系列社会要素的综合,从而构成一个功能性的整体,对综合性地影响着它们的所有成员。美国的科恩分别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分析了“亚文化”的概念。从广义上解释“亚文化”,它是指一个文化整体中的各种从属文化,在这些从属文化中,有一部分是与“主文化”相吻合的,也有一部分是与“主文化”不相吻合的,而与“主文化”的价值观相吻合的“亚文化”被称为同一“亚文化”,与“主文化”的价值观不相吻合的“亚文化”被称为不良“亚文化”。从狭义上解释“亚文化”,它是专门针对不良“亚文化”而言的,主要强调与“主文化”之间的不同内容,如存在于一个社会的某些群体中的与“主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近几年来,国内学者也逐渐从不同的侧面对“亚文化”进行了研究,他们对“亚文化”的概念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观点。我国的学者朱力就比较认可美国学者科恩对“亚文化”的概念。分别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亚文化”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另外,我国学者王荣科从政治“亚文化”的角度进行研究,得出,政治“亚文化”不仅具有自身的个性与特性,同时还包括与自身相关的各种“反文化”。
(二)青年亚文化的概念界定
“青年亚文化”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学者帕森斯最早提出来的。然而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才真正开始对“青年亚文化”进行相关研究。目前国内外对“青年”的界定还没有统一的意见,英国的伯明翰学派对“青年亚文化”的研究比较早,且取得了非常多的理论成果,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它的研究中,认为“青年”一般是指十三岁至二十多岁的年青人。因为十三岁至二十多岁的年青人在我国是正在学校学习的学生,且包括了我国的在校大学生,因此本文研究的对象就是包括在十八岁至二十多岁之间年龄的在校大学生。
二、青年亚文化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方面的影响
文化环境一般是指一系列客观要素的综合,这些客观要素是受由社会生产方式所决定的意识形态所支配。这些客观因素对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但是,文化环境与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环境是有一定差异的。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指影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大学生的一系列文化要素的综合。
(一)青年亚文化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注入了新的活力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与环境内的构成成员及其活动发生直接的关系的,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环境里,“青年亚文化”不仅是高校大学生之间的互动形成的,也是由一些实体所生产出来的。如作家,创作“青年亚文化”文本的作家往往都是一些表达能力极强的。他们有些是一些非常极端或者另类的方式创作引起关注,有些是以反叛主流文化而获得知名度。经过网络炒作和宣传之后,这些作家很快就成为了高校大学生们所崇拜的偶像。如郭敬明和韩寒,他们在当前的高校大学生中的影响力不低于娱乐圈的明星们。
(二)青年亚文化会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产生连锁反应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中“主文化”一直是占据主流,但是“青年亚文化”也与“主文化”同时并存,彼此相互影响。具体表现在:“主文化”力图采取各种方法去引导“青年亚文化”,而“青年亚文化”不断地对高校的“青年亚文化”进行渗透,并与“主文化”进行对抗,在不断的对抗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鲜明风格。但是“青年亚文化”又不能跳出高校“主文化”的大框架,它必须依赖于“主文化”才能不断地生存下去,因此,有些具有积极意义的“青年亚文化”最终会被高校“主文化”所融合,并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青年亚文化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与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
(一)青年亚文化严重干扰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的特色国情要求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去教导广大高校大学生。然而,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受到了来自很多方面的干扰与冲击,影响了我国广大青年受教育者的认可与接纳。目前我国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主要受到“青年亚文化”的价值观的严重干扰。1、目前“青年亚文化”中出现不尊重历史、虚构历史以及扭曲历史的现象,这种现象对我国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影响巨大,使得很多高校大学生不能客观而正确地对待我国的历史;2、“青年亚文化”中的消极观念与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如目前很多高校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缺乏对自己人生的规划,缺乏理想和信仰,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团队合作能力,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而攀比心理严重,物质欲望强烈等。受当今社会“青年亚文化”中诸多不良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正是这种多元化的现象往往使得高校大学生变得很迷惘,并逐渐迷失自己。
(二)青年亚文化弱化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
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因此,意识形态在一定历史时期具有阶级性,它代表着统治阶级的利益。虽然有些国家不直接打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名号直接对自己的国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相关的国民教育里往往一定会体现其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因此,在任何阶级社会里,都会或多或少地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体现着一定的意识形态、阶级、政治等方面的内容。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面非常明确,主要就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在意识形态方面教育上,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突出强调思想。之所以坚持,1、因为它经过实践证明具有实践性与科学性,被我国广大人民所广泛接受;2、因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家政权决定了我国要坚持,并结合中国的历史与实际情况,提出了中国化的重大口号。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从我国历史的角度出发去引导我国的高校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到它在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历史必然性。
“青年亚文化”的产生、推广以及到被广大高校大学生所消费,当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被人操纵的印记。它主要以广大青年为主要切入口,借助我国当代高校大学生比较宽裕的物质购买能力,我国社会的转型以及网络传媒等,对我国当代高校大学生产生影响。在意识形态方面,“青年亚文化”弱化了“主文化”的意识形态性,使用一些“即时性”的感官刺激来引起广大高校大学生的注意力。目前,在我国社会的“主文化”中,出现很多“青年亚文化”与文化产业的联系,这在很大程度上给广大高校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如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与“快乐男声”选秀比赛,它在我国的主流媒介中迅速有了知名度。“青年亚文化”与文化产业相互融合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广大高校大学生采取实际行动,而这种需求其实不是我们人类的真正的需求,而是虚假的的需求,这种虚假的需求会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消费需求产生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