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是在审判、执行工作中,高度重视与经济发展相关案件的审判。及时审结了工业园区内政策性关停企业的涉诉案件,运用庭外协调、庭上和解、入厂调研等工作方法,救活了一批企业,维护了职工的权益;及时审理了中川公司开发先锋小区商品房引发群体性、集团性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确保党和国家各项政策的具体实施;及时审理了亿阳冶炼公司等数百件劳动争议、物业管理合同纠纷及水电暖合同纠纷案件,有效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培植了物业管理的新型市场经济利益关系,促进了水电暖等供需关系由“福利型”向“市场型”、“商品型”转变,促使供应方规范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二是发挥刑事审判职能作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平安乌达。充分发挥刑事审判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重要作用,全面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审结故意伤害、抢劫、等暴力犯罪案件30余件,切实增强了群众的安全感;依法从快、从重惩处犯罪案件28件,净化了社会环境;依法审结危险驾驶案件50件,维护了交通安全。
三是加大执行力度,努力让群众满意。有效运用指定执行、交叉执行等措施,采取有效方法,认真开展执行工作,受理执行案件185件,结案162件。对涉及农民工、低保户等弱势群体的案件,开辟了执行工作“绿色通道”;对索取赡养费、抚育费、人身损害赔偿、农民工工资等案件,实行优先立案、优先执行、缓交执行费的办法,有效提升了司法裁判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先后为260多名农民工讨回劳动报酬150余万元;多次在湖南等地跨省执行,为8名企业职工追回社保费、生活费等45万元;对梁军军等104人申请执行亿洋公司拖欠工资案,对祝建强等25人申请执行华银公司劳动报酬案,都以和解方式结案。全院执行标的到位率为84.04%,实际执行率达到94.44%。
四是加强调解工作,完善落实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维护社会和谐。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原则,采取社区法官工作室和诉前调解相结合的模式,不定期安排民事法官到社区办案,开展法律咨询和调解。2013年以来,审结婚姻家庭、继承纠纷案件216件、权属和侵权案件142件、合同纠纷案件561件,有效化解了矛盾纠纷,一审服判息诉率达93.67%。
五是延伸司法审判职能,积极参与社会治理。针对行政部门、社会组织、公司企业存在的管理漏洞,研究、制发司法建议40份。向劳动保障和建设部门发送司法建议,建议加大对建筑市场的监管力度,加大非法转包 、违法分包,挂靠承揽工程行为的查处力度,严格落实工资保障金制度,确保欠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组织法官深入辖区企业,走访事关民生的水、电、暖、物业等公司,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针对企业存在的管理漏洞、服务瑕疵,研究、制发司法建议。
六是因地制宜,因企制策,有针对性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法院领导班子率班子成员及庭室部分法官深入企业走访调研,有针对性地提出法律建议。如在内蒙古宜化公司,法官将近几年受理的涉及该公司的案件逐一作了分析说明,为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法律难题提出建议,企业负责人深表感谢,希望法院进一步加强诉前调解,企业将积极配合。
摘要:对高等院校而言,开展社会服务是其基本职能之一。本文以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为例,着重研究了高等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 :高等院校社会服务途径方式湖南汽车工程职院
1 高等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基本分类
社会服务是高等院校最主要、最核心的功能之一,也是其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高等院校只有积极进行社会服务,不断提升其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实现跨越式发展。总体来看,当前高校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时,主要有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推动社会发展两大目标。因此,高校只有发挥自身优势,勇于迎接挑战,才能更好地担负起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进而提升其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有关研究结果显示,当前在功能定位上,高等院校主要有人才服务、技术服务、培训服务、文化服务和咨询服务五大类。其一,高等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服务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制定切实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积极发挥其专业和课程体系优势,培养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基础。
其二,高等院校要善于利用学校的科研平台、科研能力优势,以及专业教师对口领域内实践技能强的特点和优势,开展以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性研究,以更好地满足行业发展和技术改造的实际需求,推动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其三,建立起政府、企业、社会一体化开放式培训机制,高效整合资源,提升其资源利用效率,建立起系统完善的网络信息平台,不断提升其社会服务能力。目前社会服务培训主要有高新技术人才培训、城市职工就业培训、企业转岗人员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新技术培训与推广等。其四,以校企合作和社区联合为核心,定期开文化进企、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等活动,加快建立校企文化融合机制,充分挖掘和开发地区文化资源,积极打造自主文化品牌,增强品牌辐射力。其五,高等院校还可以通过建立社区服务站的方式,组织开展相关各项社会服务活动,利用寒暑假期组织学生参与各项管理、技术、决策咨询服务活动。在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高等院校充分发挥其服务主体作用,勇于担当,积极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2 高等院校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要求
为保证高等院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工作的顺利开展,不断提升其工作水平,国家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启动了国家示范职业院校建设项目,明确了高等院校在社会服务当中的主要责任与义务,即“要积极为社会提供技术开发与服务,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努力为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以及转移农村劳动力提供服务;积极开展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对口支援与交流,主动为区域内职业院校培训师资,促进地区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2.1 强化意识
高等院校要想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工作理念,强化其服务意识,推动其社会服务类型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一是要变主动为被动,树立科学的社会服务观,制定科学有效的服务计划和方针,因势利导,加强社会服务信息交流平台建设,提升其决策水平;二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培养高质量的科技应用新人才作为其主要目标,强化政策导向作用,积极适应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2.2 夯实基础
高等院校要突出其办学特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其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一是加快培养一支高质量的专业科研教学人才队伍,坚持“质量第一”原则,将教学工作作为其发展的重中之重,并制定相应的教学方针;二是培养“双师型”教师,坚持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并重,定期组织开展专业培训活动,并鼓励和引导教师广泛参与,使其能够更好地胜任学校科研和教育的实际需求,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后备人才;三是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加快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不断完善硬件和软件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校企人才培养合作基地,积极提升其社会服务水平。
2.3 机制保障
目前,许多高校还没有将拓展社会服务职能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还缺乏有效的促进社会服务职能拓展的体制机制。社会服务机制的构建是高等院校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必然要求。因此,要想充分发挥其社会服务职能,不断提升其社会服务水平,高等院校就必须加强社会经济服务机制建设,将社会经济服务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学校的工作计划中,并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以保障各项相关方针政策落实到位。同时,高校还应加强社会服务工作的宣传力度,强化学校教职工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并将其作为职称评定和评优评先的主要标准和依据之一,充分激发教职工的社会服务热情。另外,学校还可以成立专门的社会服务工作基金,以保证其社会服务工作的圆满完成。
2.4 政策支持
高等院校在进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时,亟需政府、企业、社会的广泛支持。高等院校受资金、技术、管理、设备等方面的限制,自身实力有限,无法顺利完成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任务,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只有政府、企业、社会积极给予多方支持,高校才能更好地生存发展,并为地方经济的发展繁荣作出应有贡献。
3 新形势下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途径探索要要以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从调查和文献研究可知,不同的学校在开展社会服务时,应该紧跟时代的潮流,进一步了解社会需要,结合自身实际,通过最合适的途径去实现有效的服务,提高服务效果。这就要求高等院校一要形成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共识;二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为区域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三要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四要推进高等院校与地方企业深度的合作;五要实现教育培训资源与社会共享。目前,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在提供社会服务时所采取的有效途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适应产业升级,调整专业结构
目前,株洲正在打造五大“千亿产业集群”,主要包括航空技术装备产业集群、服装加工产业集群、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等。“十二五”期间,轨道交通产业成为了株洲市首个超过千亿价值的产业。而汽车整车生产及零部件加工产业正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为此,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审时度势,牢牢把握湖南汽车产业发展优化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强劲需求,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此外,学校还深度对接长株潭地区的“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和汽车产业发展需求,将学院专业链有机融入区域合作发展产业链,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年来,先后完成四次专业整合和结构优化,形成了以汽车类专业群为主体、以电子信息类和经济贸易类专业群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专业发展格局。目前,6 个专业院系中有4 个系以开办汽车专业和培养汽车人才为主,学院设置招生的27 个专业中有16 个与汽车产业相关联,其中以汽车命名的专业有9 个;初步建成了汽车制造、汽车服务专业群,形成了整体面向汽车前、后两个市场,覆盖汽车中、高端两级人才需求与技术岗位的专业布局。
3.2 开展横向合作,丰富办学模式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多年前就与国内知名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深度合作,一直以来,借助华大菁英教育有限公司的平台,制定了科学明确的职业教育系列标准和科研产品开发标准,专门为同类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提供相关服务。同时,学校还积极致力于成人教育,通过与省内本科院校合作的方式为社会从业人员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近几年来,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与宝马、大众、通用、福特和北汽等知名企业通力合作,校企共同建成“宝马BEST 培训中心”、“大众SCEP 培训基地”、“上海通用汽车ASEP 教学中心”和“北汽BESP 培训基地”等一批校内教学、培训和实训基地,如上海通用汽车ASEP 教学中心主要用于上海通用汽车ASEP 项目主讲教师培训、上海通用汽车ASEP 项目学员培训、湖南区域经销商三大核心岗位(汽车机电技师、服务顾问、销售顾问)铜级认证与培训等,深化了“工学结合、订单主导”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汽车维修类专业构建了“嵌入式课程体系”。2012 年,苹果学院在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成立,这是经由苹果公司授权的湖南省首家进行高端专业的iOS 开发培训和影视后期特效剪辑的机构。IDUP 和AATCE 培训项目主要为苹果、百度、新浪、网易、亿信通讯等知名企业进行学员培养。
3.3 整合优势资源,拓展服务内容
如何拓宽高校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途径,还应当在拓展服务内容方面下功夫。目前,比较常见的高校社会服务内容有:教育拓展服务、科研服务、产学研联合体以及高校资源服务等。高等院校可以结合和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拓展高等院校的资源服务项目。如提供物质资源服务、信息资源服务、技术服务、人才服务等。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通过实施百名专家(名师)团队选聘工程,建立企业和学校人才柔性流动机制,汽车类专业建成尹万建、朱军、朱双华、裘文才、陈永革等一批名师(专家)引领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通过该教学团队的人才资源优势,为湖南汽车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单位提供人才资源服务。
3.4 理顺运行机制,提高服务效率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逐步建立起了一套较为系统完善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运行机制,统筹规划,明确了教务处、实训中心、校企合作处、各专业系部的责任范围,极大地提升了其综合服务水平,受到了当地社会的一致好评。在运行机制建设上,学校积极参考和借鉴了国内外一些院校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有效地提高其运行机制建设的专业性和科学性。2014 年,为优化职能与结构,提高社会服务效率,学院将原项目办的职能分别并入科研处和教务处。另外,学校还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双方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优势,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3.5 参与技术攻关,提高服务品质
如今,自主创新已成为株洲的新“名片”,成为株洲企业的共同追求。全市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了技术开发研究中心,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 个,国家级技术中心7 家、省级技术中心21 家。全市每年研发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超过200 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2%,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达44.4%。在这种形势下,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高层非常重视,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专业人才参与到社会事务尤其是企业技术攻关中去。目前,已与合作单位立项横向课题多项,同时通过人员借调的方式把人调到有技术攻关项目的企业中去,实质性参与前沿技术的研究,提高了社会服务的品质。
高等院校如何更好地利用其服务济社会发展的智力平台,提高学校本身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这是许多高校都在积极思考的问题。目前的高等院校,市场化办学程度越来越明显,办学的竞争和压力越来越大。许多高校开始在社会服务方面做文章,以彰显自己的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梁幸平.关于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若干思考[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5).
[2]刘明星.地方高职学院社会服务模式建构———以株洲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教论坛,2012(02).
[3]李逢春.高校科协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以南京晓庄学院科协为例[J].职业技术,2013(12).
[4]杜宁,周春明,常运琼.浙江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科学发展路径[J].湖洲师范学院学报,2011(08).
基金项目:
当前,我国县域基层存在农村社会发展缓慢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等问题,这些都与我国县域财政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优化财政管理,以更好地服务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县域政府的重要职能,也是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对此,作者从以下五方面提出优化县域财政管理的措施,以促进县域财政更好地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理顺县域财政管理体制
县域要积极总结省管县的改革经验,进一步完善与县域财力相适应的省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深化对县域财政管理方式改革,继续理顺省、县的财力分配关系,适当调整省、县间税收分享范围、分成比例,增加对县域的税收分成比重。同时, 适当下放县域管理资金事权,优化转移支付结构。
一是将适合市县管理的专项资金逐步下放,如主要用于城乡发展规划编制、高端人才引进、职业教育、县乡特色产业、旅游规划建设、特色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资金下放到县,增加县域资金安排的自主权,发挥县域管理的优势,自治区加强监督,确保管理使用合法合规科学高效。
二是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完善县域基本财力保障制度,结合考虑县域财政的负担水平和承受能力,均衡各县间财力分布,切实减轻县域财政负担。同时进一步优化转移支付结构,通过存量调整和增量倾斜,将清理压减的专项资金,调整用于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
二、加强财源建设,加快增强财政实力
县域财政管理部门要树立持续开展项目建设的理念,不断开辟新兴特色财源。县域财政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会同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国家政策导向,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不断整合优势资源,持续推出与国家产业政策相对接的大项目,争取资金的支持,加快项目建设,按期竣工投产发挥效益,确保县域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同时,坚持财源建设主体与优化结构兼顾。
一是加大工业扶优扶强力度,设立相应的发展基金,运用贷款贴息、垫息等方法对有发展前途和市场竞争力的县乡工业企业进行重点扶持,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扶持配套中小企业,推进产业纵向延伸和横向配套,形成产业集群。
二是大力推动第三产业发展,重点推动现代服务业、交通物流、旅游业、城镇化等的发展,从整体上推动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转化为财源优势。三是稳固农业基础财源,加快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就业增收,扩大农村居民消费。
三、优化县域财政支出结构
一是实施“一保三控”,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性支出、国家机关正常运转经费等基本支出,严格控制行政事业性经费增长、人员编制及机构增长、财政供养范围,财政供养人员控制在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标准之内;
二是在结构上补齐“短板”。加大财政对以公共安全、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节能环保、住房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打造安居乐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是在政策上放开搞活。该由社会办的事交给社会办,制定相关制度,明确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具体措施和指导目录,通过推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四、加大财政资金监管体系建设力度
加大对县域财政资金监管体系的建设和力度。一是继续完善并扩大国库集中支付,加强动态监管建设,完善资金拨付审批环节的管理,实现全过程、各环节中的审查、稽查与监督检查,加强单位财务管理,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二是加强政府采购管理。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法和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执行县域以上政府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和采购限额标准,完善政府采购“三库”建设,提高政府采购的效率和质量; 强化物资采购与资产存量联结机制,加强采购预算约束力,无预算不采购; 规范政府采购方式和程序,阳光采购,确保政府采购公平、公正、公开。
三是完善县域财政监督机制,继续发挥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作用,加强县域财政管理监督,建立财政收支与财政监督相连接的网络系统。
同时,加大力度整顿财经秩序,严惩违法违纪行为,为推进财政支出改革、构建公共财政框架消除阻力和障碍。
四是完善县域财政绩效评价机制。制定完善县域财政绩效考评管理办法,健全县域财政绩效评价机构,建立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公共收支绩效评价体系。同时,建立预算资金使用的问责机制,将预算资金的管理、使用和绩效考评情况纳入对部门、单位领导的经济责任考核范围。
五、提高县域财政管理透明度
最后,要提高县域财政管理的透明度。一是明确公开渠道与方式,采取在政府信息网信息公开平台和财政信息网。二是明确公开的内容,公开的内容包括财政制度、预算编制信息、预算执行信息、决算信息、绩效评价结果、财政监督结论等,内容繁杂,需要分门别类和分别考虑公开的策略。
三是提高公开内容的质量与效率。主要是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绩效评价、财政监督、财政政策、财政项目、补贴发放,公开内容要经得起审计和监督以及社会公众参与质疑。预算执行与安排情况报告在县域人大通过后的法定时间内公布,县域决算、部门决算应在县域人大常委会审批后的法定时间内公布。
四是建设县域财政电子信息平台。通过互联网公开财政政务信息,提高财政透明度,促进财政管理提高质量、推动政府高效廉洁运作。
总而言之,县域财政是国家财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经济联结的纽带。县域财政管理的水平关系着县域财政状况的好坏,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加强县域财政管理对于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夯实国家治理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模式;实现途径
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经济社会,作为高校的三大职能,已成全世界的共识。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科学研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而服务经济社会是高等教育职能的延伸。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是一个动态的历史演变过程,不同时期的高等学校实际完成着不同的社会职能;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承担此三项职能的侧重点和具体内涵也同样有所不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作为生产知识的重要基地,高校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站,其服务经济社会职能的发挥与社会的发展进步密切相关,服务经济社会职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应充分发挥其社会服务职能,从而更好地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求。对地方高校而言,服务社会这个职能主要体现在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上面。而高等职业教育以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直接为产业部门培养各类劳动力为办学宗旨,与普通教育相比,服务经济社会的功能尤为明显。因此,如何加强和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实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职能,是高职院校必须面对和思考的现实问题。
一、实现模式
知识经济的到来使世界各国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源泉。为此,各国纷纷进行高等教育改革来突出和强化高校服务经济社会的职能,并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合作模式,以促进高校与经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不同于普通高校的教育类型,决定了其自身的特点,服务模式定位有别于普通高校。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模式进行探讨。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科技工业园区模式
科学工业园又称工业科学园、科研工业区、新产业开发区、高技术园区、科学公园和科学城。是一种以加速新高技术研制及其成果推广应用、服务于本国或本地区工业现代化以及开拓国际市场的需要而设置的新兴产业开发基地。是以开发高新技术、开拓新产业为目标,促进科研、教育和生产相结合的综合性基地。大都设在大学和研究所周围。其实质就是知识密集区和技术密集区。园内企业主要从事科研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政府在税收、金融等方面往往给予优惠待遇。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属科学工业园的性质。从其兴建的形式分析,该模式又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企业组建型,如著名的波士顿128号公路高新技术开发区;政府组建型,如北卡罗来纳研究三角园(RTP);高校组建型,如硅谷。
2、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顾名思义,是学校与企业或行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包括教育行业,大中专院校等职业教育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抓好教育质量,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校企合作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为教育行业发展带来了一片春天。该模式因行业、地方和企业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具体合作方式,如“研发带动型”、“实体融合型”、“智力合作型”、“岗位培训型”、“订单融入型”、“继续教育型”、“双师指导性”和“借船出海型”等类型的校企合作模式。
3、学校、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四方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是政府搭台,校企唱戏,是一个以市场需求为“目标”、政府为“舵手”、行业、企业为“龙头”、高校和科研机构为“躯干”的综合性的“四驱互动式”人才培养模式。韩国、澳大利亚较为典型。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已经落实了四方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例如: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通过采取学校加强与政府的合作,制订行业岗位标准,密切双证融通教育;学校密切与行业协会的合作,使该校物业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的专业水平处于行业的领先水平;通过不断地深化与物业服务企业的合作,创新了校企人才培养的模式。
4、高校服务社区的多样式模式
该模式是指高校根据区域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求,为社会提供各类服务。主要形式有:高校为政府或企业部门咨询,或者担任顾问,以及开展社区服务等。如:学校的体育馆、影视院、图书馆等一切设施免费或廉价对社会全面开放;向当地居民开设技术课程、扫盲等;鼓励学生参加社区公共服务,以此作为增强学生公民意识和提高学生社会服务能力的基本途径。高校开展社区服务是促进高校与社区互动发展的一种双赢活动。一方面,高校可以赢得其所在区域的尊重,获得相关研究和发展的有用信息,以及为教师和学生创造相当多的实践机会;另一方面,社区公民的受教育机会和综合素质也可以得到提高。[1]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 社会服务 研究综述
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非常紧密,其宗旨和生命力在于主动并有效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比较重视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特别是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对高职院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以来,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成为国内职教界的热点论题,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提出了许多极具价值的观点。本文通过对这些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借鉴。
一、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具有教学、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强调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高职教育具有高教性、职教性、地域性三大特征,立足和服务于所在区域是其重要的价值取向。杨虹认为,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杜祥培认为,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是地方高职院校的神圣使命。他从三个方面来解读:一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地方高职院校存在价值之所在;二是服务地方经济是高职院校发展动力之所在;三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地方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标志之所在。
二、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定位与内容研究
1 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定位。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内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的社会功能和角色,包括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以及直接为社会服务等。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以各种形式为社会发展所做的经常的、具体的、服务性质的活动。学者们对于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定位的论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服务功能定位。廖惠卿认为,社会服务在高职院校发展中的功能定位为:学校对接社会的纽带,教师水平提升的途径,学生成长成才的平台。高维峰从高职院校与社会有效互动的角度,认为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可分为实现基于资源互补的社会服务、扩展至校外教学的社会服务、推动人才养成的社会服务。(2)服务区域定位。霍丽娟认为,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主要任务是向区域和行业提供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的人才培训与培养,提供技术创新、推广和服务,实施先进文化的传播和辐射,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行业性特征。张效民认为,普通高职院校的服务区域,或只为本地区服务,或最多在以服务本地区为主的同时兼顾全省;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区域则要广泛得多,大多在以服务本地区为主的同时还面向全国。(3)服务层次定位。以技术服务为例,在低层次技术、中间技术、高新技术三个层次技术中,普通高职院校通常以提供中间技术服务和较低层次的技术服务为主;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应可开展高新技术的开发和转化工作。(4)服务形式定位。霍丽娟认为,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主要任务是使学校成为区域的技术技能培训中心、新技术的研发推广中心、区域学习型社会中心。张效民认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除了成为上述“三个中心”之外,《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又赋予了新的内涵:一是超越了区域性的空间范畴,要求增强高职院校向区域外的辐射力;二是增加了新的社会服务内容,明确了高职院校要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开展对口支援与交流,提供师资培训和促进区域内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等内容。
2 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容。国务院的有关文件对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容阐述得非常明确:“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学界据此进行了更广泛却也更具体的多元性阐释,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四种观点:(1)三元说。邱开金认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文化服务,二是技术服务,三是科研服务。杨光宇认为,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满足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各类岗前、职后、转岗培训需求,为行业、社会开展各类培训服务;二是满足区域或行业的技术创新、技术开发需求,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类应用技术服务;三是满足周边院校、中西部院校的发展需求,以自身优势资源开展交流、服务,达到资源共享。(2)四元说。吴一鸣、哈满林认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的要求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提供人才支撑;二是提供技术支持;三是参与新农村建设;四是促进地方教育协调健康发展。张琼、桑雷认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责任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服务企业发展;二是服务社区建设;三是服务区域文化发展;四是服务新农村建设。仇雅莉认为,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的内涵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二是开展职业培训,为社会、行业、企业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三是开展技术服务,为行业和企业解决应用技术难题;四是对口支援与交流,促进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3)五元说。苏文锦认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职责的内涵应包含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二是技术传播;三是技术推广;四是技术培训;五是技术服务。周世青认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应该突出“五个重点”:一是专业服务,以调整学院专业结构,重组专业体系为重点;二是科技服务,以参与行业、企业的课题研发为重点;三是培训服务,以具有突出优势的岗位培训为重点;四是志愿服务,以顶岗实习、社会实践、行业或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为重点;五是文化服务,以参与所在社区、区域的文化建设活动为重点。
三、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与模式研究
1 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刘志范认为,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主要有七种:一是明确服务理念;二是调整专业结构;三是丰富办学模式;四是拓展服务内容;五是理顺运行机制;六是参与高新技术攻关;七是提供送教下乡服务。王一群对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更详细的阐述:一是高职院校要形成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共识;二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为区域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三是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四是推进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深度合作;五是服务区域经济,实现教育培训资源社会共享。
2 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刘锡奇、崔承刚认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模式主要包括: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模式、职业技能培训与开发模式、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模式、校企合作联合研发模式。邱开金认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范式主要有:一是基地式服务型,就是以基地共建为平台,着眼新兴行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通过与共建行业或企业的合作,实现服务社会之目的;二是项目式服务型,这是依据行业或企业的生产、研发之需要,学校发挥学科和专业人才的优势所开展的互助活动;三是教育集团式服务型,这是社会教育资源和高校教育资源高度整合并优化重组机制下的服务模式;四是活动式服务型,这是动态化、高灵活性的一种借助“活动”完成的服务方式。黄生文、张文波、张小平认为,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运作可采用:一是跨越式发展模式;二是集团化、规模化、连锁化发展模式;三是企业办学或企业管理学校的发展模式;四是职业教育与区域特点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五是社会力量办学的发展模式。 转贴于
四、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研究
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府的大力推动,我国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影响力逐步提升,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王一群认为,当前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不强,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效果并不明显,职业院校的教育资源没能充分利用,课程内容陈旧、科技含量低、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没有突出实践教学,高职教育的培训方式过于单一。叶华认为,高职院校服务能力缺失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高职院校服务方向的游离;二是高职院校服务群体和目的单一;三是高职院校服务深度和能力不足。周世青认为,高职院在社会服务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发展不够平衡;二是工作不够主动;三是联系不够紧密;四是服务不成系统。任君庆、王义认为,近几年示范院校的社会服务大多停留在技能鉴定培训和企业职工培训上,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项目不多。周世青认为,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因素,原因一是认识上的不到位,二是能力上的不适应,三是机制上的不完善。
五、提升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对策与途径研究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既是高职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方美君认为,提升我国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措施主要有四条:一是转变服务观念,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服务的主动性;二是明确服务定位,突出服务特点,提高服务的针对性;三是加强内涵建设,培育服务能力,提升服务的有效性;四是加强法制建设,争取政府、企业支持,强化服务的规范性。祖天明认为,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途径主要有四条:一是明确培养目标,理清办学理念,树立为社会服务的办学思想;二是构建科学的课程和培训体系,打造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环境;三是进行“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为社会服务的人力资源;四是进一步完善校企共育人才的有效机制,成为社会服务的基地。顾丹霞从六个方面对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进行了阐释:一是主动对接产业和行业需求,增强专业办学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二是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零距离对接;三是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加大社会培训力度;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广大教师在科研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五是牢记社会责任,努力促进社会和谐;六是构建辐射网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六、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案例研究
1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贺修炎、欧阳培城总结和阐释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有高职院校特色的社会服务模式,包括以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为平台的“三位一体”模式、校企合作的科技服务模式、对口支援社会服务的“贵州模式”、课程班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和以社会实践基地为依托的学生社会服务模式等。
2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陈建新等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案例,探讨了高职教育如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四个适应”即办学方向适应经济发展需求、人才培养适应市场变化需求、专业设置适应区域发展需求、教学改革适应就业转型需求,“三个联动”即学院发展与区域发展联动、学院发展与城市建设联动、学院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联动,“两个承接”即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承接区域工业化发展的科技创新重任,实现“一个打造”即打造高水平示范院校促进地方高职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3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廖惠卿等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案例,阐释了高职院校要走颇具自身内涵特色的服务社会之路。文中总结了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主动服务社会的实践经验和办学思想,“主动更新观念,树立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为社会服务的保障能力”“建立服务机制,营造为社会服务的内部环境”“拓宽服务内容,构建为社会服务的开放模式”,科学构建了“一依托三适应”即依托行业,适应学生、适应社会、适应政府的开放办学模式,探索和实践了“产教一体、寓学于工”的人才培养模式,闯出了一条从订单培养到“教学工厂”颇有自身内涵特色的服务社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