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呼吸系统疾病诊疗技术

呼吸系统疾病诊疗技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呼吸系统疾病诊疗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呼吸系统疾病诊疗技术

呼吸系统疾病诊疗技术范文第1篇

在新型医学生物工程技术和方法不断产生、新的医学观念与研究模式不断涌现的今天,王辰认为呼吸学界在敏锐、积极地运用新办法、接受新观念、实践新模式等方面仍显迟钝,学科发展仍显薄弱,研究欠活跃,以致在新形式下与其他先进学科的差距似有进一步扩大之势。

据悉,呼吸系统疾病是我国的常见、重大疾病,其发病率、死亡率长期居我国城乡居民各系统疾病发病率、死亡率之首,疾病负担巨大,已成为国家极为突出的公共卫生与医疗保健问题。另外,由于吸烟、空气污染、人口老龄化、新病原与耐药病原等因素的影响,未来我国呼吸疾病发病形式将更加严峻。然而,现阶段我国呼吸疾病防治与研究体系建设严重滞后,难于应对日趋严重的发病趋势,整体防治能力亟须加强。这一严峻形势赋予了我国呼吸学界重大的历史使命,也为呼吸学科发展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机遇。

建多学科交融体系

在呼吸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中,王辰认为,呼吸学科的发展方略应构建多学科交融的立体架构的学科体系,合纵连横。“多学科交融领域的‘游戏规则’是哪个学科能够以更积极的姿态与作为投入其中,更多地承担起发展该领域的责任与使命,哪个学科就会更多地‘主宰’该领域的业务与发展。”王辰说道。因此呼吸学科需努力体现自身优点与优势,倍加重视与其他学科有广泛交叉的领域,承担建设与发展交叉领域的主导责任和使命,努力深化研究,提高预防与诊疗水平。

首先,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PCCM)有机结合、捆绑式发展才符合呼吸学科的良性发展,才能培养更专业的人才。而人员队伍建设是内科ICU建设的关键之所在,应切实推动PCCM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建立。2013年,上海市已开展PCCM专科医师培训,作为全国第一批PCCM培训单位之一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翟介明认为,PCCM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通过推动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学科的发展,形成专科医师培训的骨干教师队伍,从而培养具有呼吸病学与危重症专业素养的青年医生,形成全国呼吸危重症专科培养体系,最终实现呼吸与危重症学科发展和专业人才的培育。

其次,提高肺癌早诊率也是呼吸学科努力的方向之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认为,找到更理想的肺癌早筛方法,让更多患者在疾病早期诊断,是提高肺癌治疗的希望所在,相关研究值得更多医务工作者投身其中。此外,为避免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成为影响“桶中”生命之水积聚的“短板”,“我国呼吸学科被动、消极的文化必须要改善。我国呼吸学界应当清醒认识自身承担的重大任务使命,以呼吸学科发展带动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王辰如是说。

学科防治需携手基层

面对如此庞大的患病人群,仅依靠三甲医院之力无法有效防治全国慢性呼吸疾病。需携手基层医生来共同完成。“我国很多社区医生连慢阻肺这样基础的呼吸系统疾病都搞不清楚。”王辰说道。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全科医学教研室主任迟春花同样也这样认为,她反馈我国基层呼吸疾病防治体系与能力建设现状堪忧。

而在欧美发达国家,英国国家卫生服务体系(NHS)已建立近70年,目前用于医疗支出的费用占GDP的9.4%,其突出的特点是具有一个面向全面、看病免费的初级卫生体系,即全科诊所。全科诊所只用20%的总医疗资源,却提供了超过80%的总诊疗人次的服务,日均住院成本足够全科诊所为一个患者服务一年。全科医生的职责包括解决轻症、自限性疾病、慢性病管理等,还为患者提供基本医疗相关的预防手段,以及与综合医院进行合理转诊。从英国对基层医疗考核的项目来看,哮喘、慢阻肺等均占比重很大。

相对而言,我国呼吸疾病防控方面,未得到足够重视。首先在卫生层面上,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里没有涵盖呼吸疾病;国家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里没有将呼吸疾病纳入管理;国家慢病综合防治示范区考核标准里没有呼吸疾病的内容。其次在基本用药和医保层面上,缺乏呼吸疾病常用药物。常用药物中没有支气管扩张剂、吸入或雾化吸入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必不可少的药物。呼吸疾病未列入门诊慢病。再次从基层医生诊疗层面上来看,基层医生知识观念陈旧。我国10省市农村基层慢阻肺诊治现状调查显示,门诊及住院患者常用检查中没有肺功能检查,疾病早期诊断不足、误诊和漏诊率高。同时,公众对常见呼吸疾病认知不足,疾病知晓率低。

所幸,中国已开始高度重视慢性呼吸疾病,已将慢阻肺首次纳入国家慢病监测体系,同时被写进国家慢病防治工作规划中。提升基层医生呼吸疾病诊治能力,指导基层医生搭建呼吸疾病诊疗体系将是今后非常重要的工作。

呼吸门诊综合治疗室

对于呼吸门诊综合治疗室,国外已有多年丰富经验。以瑞典为例,在20世纪90年代初瑞典发现许多慢阻肺和哮喘患者控制不佳,原因不是医生没有诊断,也不是医生没有恰当的药物治疗,而是没有人对患者进行有效的疾病管理。随后瑞典设立了慢阻肺和哮喘门诊,由专职护士负责,主要任务是对患者进行肺功能筛查和监测、控烟知识宣教、患者自我管理的培训等。卫生经济学评价显示,将有慢阻肺、哮喘门诊和未开设门诊的地区进行比较,前者总的医疗花费为3万多瑞典克朗,后者则需要5万多瑞典克朗。在医疗资源使用方面,包括患者住院次数、住院时间、急诊就诊次数、非计划门诊就诊次数等均有明显差异。

呼吸系统疾病诊疗技术范文第2篇

【关健词】 住院患者;疾病构成;统计分析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disease constitution of inpatients, strengthe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ommon and frequently occurring disease, rational allocation of health resources for the hospital, and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Methods Disease classification relevant data of in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2010 to 2012 were statistical analyzed . Results The first 5 system diseases inpatients is 70.75 percent of total inpatients,it is a major source of our hospital patients. Conclusion The hospital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changes in disease constitution, rational allocation of health care resources,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key departments, strengthen the professional advantage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level of medical technology and service quality.

【Key words】 Inpatients; Disease constitution; Statistical analysis

为了解本院住院患者疾病构成特点, 探讨本区居住人群发病规律及常见病、多发病, 寻找发病的主要原因, 以便有针对性的加强疾病的防治工作, 提高本区人民的健康水平, 为医院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医院特色科室的建设等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就本院3年来住院疾病及年龄性别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本院2010年~2012年住院患者疾病分类报表。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分类, 资料完整准确可靠。

3 讨论

3. 1 住院疾病前5个系统疾病占住院总数的70.75%, 是本院住院疾病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 这些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应成为本院医疗工作的重点和研究发展的方向。

3. 2 呼吸系统疾病主要以肺炎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为主, 主要分布于5岁以下儿童。由于儿童呼吸系统发育尚不完善, 处于生理性免疫功能比较低的状态, 对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抵抗力不够强, 据统计资料显示, 每年春夏季节为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期, 儿科住院病床经常爆满, 因此, 医院管理层应了解疾病的发病规律, 在其高发季节做好相应的医疗护理准备工作, 增加医疗护理技术力量, 提高诊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相关部门应加强预防保健宣传工作, 做好春夏季节的儿童卫生保健工作, 增强儿童监护人的自我保护意识, 减少呼吸系统疾病的感染机会。

3. 3 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以梗阻性分娩为主。本院妇产科专业技术力量配置比较合理, 加之本市是粤东片经济较发达地区, 外来人口较多, 这些人群生育多选择收费标准较低的区级医院。

3. 4 损伤和中毒的主要疾病是骨折, 内部构成比是48.52%。损伤高发的原因主要是各类车祸和各种伤害事件增多。近年来, 私家车激增、交通管理水平和道路设施相对滞后等原因引起意外交通事故频发[1], 再者, 现代社会人们生存压力大、多数人群心理浮躁, 各种伤害事件和意外事故相对增加, 由此造成的各种损伤患者数也就相应增多。针对这种情况, 医院管理层应加大相关科室的医疗设备和人员配置, 引进人才, 注重培养相关专业技术人才, 提高骨外科的诊治水平, 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医疗业务发展的需要。而有关部门也应注意改善道路交通状况, 加强各种车辆的管理和严格驾驶员的培训考核, 加强全民心理健康教育和法规教育, 提高全民安全意识, 减少人为事故的发生。

3. 5 循环系统的常见病为脑血管病、高血压和缺血性心脏病, 内部构成比为77.98%, 主要发病人群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心脑血管病是21世纪威胁中老年人生命的主要疾病, 并随着人口老年化越来越突出[2], 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群体, 是许多慢性疾病的高发人群。如何提高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是医疗机构的工作重点和研究的方向。心脑血管病由于病程长、医疗费用高等因素, 给社会和家庭造成很大的负担, 所以, 尽早发现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尤为关键。本院是一所区级医院又是社区服务中心的双重性质的机构, 充分利用优势, 对本片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建立健康档案, 同时针对老年人发病规律和特点做好常见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工作, 提高老年人防病、治病的自我保护意识。

3. 6 眼和附器的主要疾病是老年性白内障, 近年来, 本院开展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全称是: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 是目前治疗老年性白内障较常用的手术, 效果好, 是本院眼科的特色项目, 3年来收治患者共280例, 占眼和附器疾病的77.35%。

通过对住院疾病的统计分析, 了解疾病构成现状, 对疾病的防治工作具有指导意义[3]。医院应密切关注疾病构成的变化, 合理配置卫生资源, 加强重点科室的建设, 巩固专科优势, 鼓励新技术、新项目的研发和利用, 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 进一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为医院生存和发展提高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日孜万古丽.10922例出院病人疾病构成分析.中国病案, 2012,13(10):48-50.

呼吸系统疾病诊疗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死亡病 疾病谱 病死率 顺位

我院是一家拥有1400张床位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集医疗、教学与科研为一体。2000年至2005年6年间共收治住院病人178387例,其中出院病人176241例,病死人数2146例。现将死亡病例资料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来源于我院2000年1月1日~2005年12月31日6年《卫生部门医院住院病人疾病分类报表》及死亡病案。

1.2 方法

以病案首页为依据,疾病诊断、损伤与中毒外部原因分类均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标准进行。死亡疾病均按主要疾病即第一诊断统计,并发症和伴发疾病未统计在内。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2 结果

2.1 病死率

表1显示,住院病人病死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表1 2000~2005年出院人次、住院病人病死率(略)

2.3 死亡年龄分布

由表2可以看出,20岁以内各年龄段病死率较低。而40~、50~、60~岁三个年龄组病死率逐渐增高,60岁~年龄组病死率高达23.11%,详见表2。表2 各年龄段死亡人数及构成(略)

2.4 住院病人死因顺位 死因居首位的是恶性肿瘤,第二位是循环系统,第三位是损伤及中毒,第四位是消化系统,第五位呼吸系统,第六位传染病和寄生虫,第七位泌尿系统,第八位神经系统,第九位内分泌系统,第十位血液系统。

3 讨论

3.1 分析结果显示各年病死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与姜月宜等报道的结果相近[1];2003年病死率相对较高,可能与当年SARS的流行有关。表明随着临床诊疗技术的提高,使伤病者受益。

3.2 性别与病死原因的关系 住院死亡病例中,男性占总病死人数的69.11%,高于女性2倍之多,与袁健萍等报道一致[2],可能是由于男性在社会、家庭中担任的角色与责任所造成的精神和心理压力比女性大;工作的风险性、社交活动及不良生活行为(吸烟、嗜酒、违章驾驶等)等都会加大伤亡机会。另外男性对疾病的防范意识差,预防观念薄弱,就医不及时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因此,合理调整男性公民的社会、心理压力和家庭负担,树立科学的生活、饮食观,参加适宜的运动,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可防止和减少某些伤害或疾病的发生。

3.3 不同年龄段病死情况 各个年龄段均有死亡发生。但1~20岁人群因病死亡人数较低,与这个年龄段多处在家庭、学校的安全环境中有关。死亡高发年龄段为40~69岁,占总死亡人数的55.55%;该年龄段又以恶性肿瘤、循环系统为主要死因,说明这两种疾病已经成为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较袁健萍等报道的死亡高峰年龄提前10岁[2]。本组资料显示80岁以上老年人病死率最低,为3.89%,主要死亡疾病依次为恶性肿瘤、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疾病。符合老年人生理病理特征。

3.4 疾病谱及死因顺位结果表明,2000~2005年的住院死亡病人疾病谱与上世纪末相比有明显不同[3]。住院病人死因顺位前五位依次为恶性肿瘤、循环系统、损伤与中毒、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与杜春花报道基本相同[4],说明地域差异对死因顺位基本无影响。各个年龄段均有恶性肿瘤死亡病例,31岁年龄段开始渐进入高峰。小于10岁年龄段有6例因恶性肿瘤死亡,最小年龄仅5岁7个月,恶性肿瘤死亡年龄趋向低龄化,可能与空气、水、土壤的污染有关,尤其是城市住宅装修、日用品、食物的污染与肿瘤发病率升高有直接关系。居第二位的是循环系统疾病,中、老年人为高发年龄,对中老年人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等以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损伤与中毒跃居第三位,并集中在21-51岁年龄段,主要是这年龄段的人群因工作和生活的关系,与外界接触机会多,交通事故、生产安全事故和社会暴力等伤害的发生几率高有关。本组资料分析显示,孕妇、围产期、新生儿及先天畸形病死率较低,反映了我市医疗单位在医疗水平提高的同时,重视妇幼保健工作,人们对优生优育知识的认知及重视程度均有极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姜月宜,唐赛贞,周继云.1998~2004年住院病人死因分析[J].中国病案,2005,6(10):41-43.

[2]袁健萍,黄明霞,易强英.1995~2004年住院病人死亡病例统计分析[J].中国病案,2005,6(9):41.

呼吸系统疾病诊疗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住院病人 死亡分析 疾病发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诊疗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条件日趋改善。以及生活环境日渐破坏,死因谱也相应地发生变化。我们调查本地住院病人死因情况,旨在探索威胁市民生命的主要疾病及影响其寿命的主要因素,是制定卫生保健措施,确定当地卫生工作重点,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的主要依据。

一、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我院2004-2009全部住院病例,共89421例,其中死亡病例1663例。死因分类根据《国家疾病分类》ICD-10分类原则

二、结果分析

1、2004-2009年该院住院死亡病人死因及顺位(见表1)

表1 2004-2009年该院住院死亡病人原因构成及顺位

由表1可见,死亡顺位前五位的疾病依次是;循环系统、肿瘤、呼吸系统、损伤中毒、消化系统、前五位死因累计构成86.46%

2、具体疾病死因构成(见表2)

由表2可见,死亡病例排在前五位的具体疾病依次是:脑出血(占所有死亡病例的12.27%)、冠心病(8.84%)、气管支气管和肺恶性肿瘤(8.18%)、颅内、体内损伤(4.15%)、胃恶性肿瘤(3.49%)。

三、讨论

1、我院2004-2009年住院病人89421人次,其中死亡病例为1663例。2004-2009年病死率依次为2.4%、2.29%、2.44%、1.75%、1.70%、1.38%呈逐年下降趋势,一方面反映了我院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医疗、保健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这是病死亡率下降的原因。男女死亡性别比为1.87:1,男性死亡人数多于女性死亡人数,这可能与男性病人的职业种类、劳动强度、工作压力有关,同时也可能与男性的生活习惯、对待疾病的态度有较大关系。死亡病例存在的性别差异,给了男性以警醒,男性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强调安全生产、健康体检,并注重健康教育和自我调节。

2、本院死亡病例的年龄分布中,60岁以上年龄段的构成比最大,高达66.48%。其病死率为3.12%,经卡方检验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该年龄的病死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国际上规定一般认为60岁以上为老年人口,我国已于是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建议从以下两方面降低老年人的病死率,一方面充分发挥社区服务中心的作用,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关注老年人健康;另一方面医疗机构要加强老年人常见疾病的研究,增强医疗资源向该领域倾斜力度。

3、循环系统疾病居死因顺位的第一位,其中脑血管疾病是该系统的主要原因,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健康。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因素,其原因与遗传因素、饮食结构的改变、工作与生活压力的增大、运动量的减少等有关。所以要加强健康教育,学习保健知识,合理改变饮食结构,适当增加运动量等,有利于减少循环系统的发病率,从而降低循环系统的病死率。面对日益增多的老年人口,应加强老年人的卫生保健和疾病防治。

4、肿瘤居死因顺位第二位。主要是气管支气管和肺恶性肿瘤。肿瘤是威胁人类生命的另一主要因素。我们无法改变肿瘤的细胞形态,但可以防止肿瘤的发生,要注意饮食习惯,杜绝家庭装修污染,加强体育锻炼,自查与定期体检相结合,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呼吸系统疾病诊疗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医患沟通;应用技巧

1医患沟通的重要性

医患沟通,就是医患双方为了治疗患者的疾病,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在诊治疾病过程中进行的一种交流。作为医学发展的动力源泉之一,医患沟通是医学实践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1]。医患沟通不良是医疗安全不良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良好的医患沟通对保障医疗安全起到重要作用[2]。

与一般的人际沟通不同,医患贤ㄒ求更高。对于患者而言,有时不仅存在躯体方面的疾病,还可能合并有心理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在医院的陌生环境影响下,患者期待得到更多的关心、爱护。对于老年患者,往往长期受到慢性疾病的困扰,他们对于疾病恢复的期待更加强烈,但是又往往受到经济、家庭、传统风俗等影响。需要医护人员会运用沟通技巧,对患者及他们的家属有深入的了解,并使他们能以平等的合作者的身份接受医疗方案。

对于医生职业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通过沟通使患者真正理解医生的意图是不容易的,成功进行有效医患交流对医务人员的沟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当然,要真正持久地改善医患关系,还需要社会诸多方面的关心、理解和支持,还需要医患间的真诚相待[4]。

2多媒体技术在医患沟通中的应用

随着电子病历系统在二甲及以上医院的应用,办公信息现代化条件水平逐步提高,医院各科室均配备有相应的电脑和办公系统,应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医患交流、健康教育等活动,成为相对容易实现的事情。

2.1"分门别类",解决沟通中的重点 根据呼吸系统疾病诱因、临床表现、主要诊治要点、预防措施等方面,应用动画或图片的形式总结下来,特别是强调需要医患配合的方面。如何正确认识这个疾病?如何预防这种疾病的发生?如何正确用药?等等,带着这些问题总结性的PPT内容会给听者带来很直观的效果,往往会引起患者及家属的共鸣。主要可以应用于集体沟通、健康宣教等形式的医患交流中,如采用公休座谈会,根据季节性特点,将某一季节发病率高的疾病对患者及家属开展宣教,通过简单明了的文字、喜闻乐见的故事、形象生动的动画等,让大家获得各自需要的知识,从而达到沟通的目的。

2.2"一针见血",解决沟通中的难点 在有些患者及家属的观念中,"咳嗽、发热、喘息"等症状不算严重,呼吸系统疾病不像心血管疾病凶险,不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往往打打"消炎针",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事实上,很多疾病以"发热、咳嗽"等为临床表现,但症状背后隐藏着不同的病因,需要医护人员去发现。在这个发现的过程中,有时需要一段时间和过程,这就容易在这段时间里产生误会和不理解。我们将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沟通问题总结下来,特别是患者及家属不理解的方面,作为沟通难点,应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给患者及家属,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包括需要医患配合的方面,从而让医患双方得到更好的理解。例如,对于收治的胸腔积液患者,为什么需要多次的胸腔穿刺并送检胸水。主要因为病因复杂,不同病因引起的胸腔积液,病情发展过程亦不同,如为肺炎旁积液,积极抗感染治疗,可以吸收,若感染严重也可能合并出现脓胸。如为结核性胸膜炎出现积液,需规律抗结核治疗。如为恶性胸腔积液,预后差。通过应用PPT,将胸腔积液的形成、诊治思路、可能存在的风险、胸穿的过程等向患者及家属给予演示,将受到很好的效果。

2.3"拨开迷雾",解决沟通中的疑点 在日常诊治过程中,有时会遇到患者不理解诊治方法,对诊治效果存有疑虑。这个时候需要为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性工作,让他们充分认识疾病及诊治方法的必要性。例如,对于胸片中发现的占位性病变,患者及家属往往很期待医生能够立刻判断出病变的性质,是良性?还是恶性?这个时候需要进一步检查CT、纤维支气管镜、穿刺活检等,只有取得病理学的依据才能对病变性质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可以列举几个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资料,通过讲解告知患者及家属,同样是占位性病变,可能存在的性质不同,接下来的诊疗方案也不同。

3注意事项与应用技巧

3.1内容简洁,注意条理 根据呼吸内科常见多发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诊疗计划、潜在风险等,按疾病种类进行分类整理,每一种疾病都应该突出沟通要点,特别是患者最关心的问题,如诊断、用药、费用等。

3.2图文并茂,辅以动画 对于讲解中存在一定难度,或沟通对象特殊等情况下,为了便于理解,采用图文相结合的方法,形象地展示沟通内容,必要时可采用动画形式,充分演示。如慢阻肺患者如何正确使用吸入剂、初入院患者如何留痰配合诊治等等。

3.3反复操练,熟悉应用 只有不断练习,讲解内容内化于心,才能更好地展示沟通的主要内容。同时,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制作更多更精彩的PPT、动画等,将有利于展示沟通内容。

3.4情感投入,用心交流 明确医患沟通中应以"以病人为中心",围绕这一主题做好服务,注重医务礼仪,加强医务人员的医德修养,践行仁心仁术,将极大提升服务质量,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5-6]。再好的多媒体内容只是我们用来沟通的媒介,在与患者的交流中,需要真心相待,换位思考,多从患者及家属的角度出发,不仅将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疗计划等向患者及家属告知,而且要让他们能够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和爱护,取得患者的信任,才能真正配合诊治。

4评价

加强医患沟通,改善医患关系,将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诊疗环境。通过对2015年1月~12月的住院患者进行调研,与单纯的言语交流相比,应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医患沟通,患者及家属反映:直观性强、交流内容简单明了、能够较好地消除患者及家属的顾虑,增进医患之间的信任。在传统言语沟通的方式上,应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而且还可以广泛应用于健康教育、术前谈话等领域。此外,现代信息技术的进展,为医患沟通开辟了新的领域,如应用微课、微信在线交流等,需要我们医护人员思考如何更好的借助这些媒介或平台,营造更加和谐的医患就医环境。

参考文献:

[1]王锦帆.关于我国医患沟通内涵与目的的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3):27-29.

[2]杨正志,刘稀伟,安贵霞,等.加强医患沟通,保障医疗安全[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11-13.

[3]沙悦,方卫纲,黄晓明,等.北京协和医院内科住院医师医患沟通负面经历调查[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7):41-42.

[4]卢仲毅,唐时奎.实施医患沟制,改善医患关系[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12):726-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