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的基础知识

经济的基础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的基础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的基础知识

经济的基础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继续教育;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7-0163-01

1 知识经济社会的特点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密集的智力资源为基础的经济。它的特点是以信息的生产和利用为核心,以人力资本和技术为动力,以高技术和服务产业为支柱,以强大的系统化、高新化、高效化的科学研究体系为后盾,以追求知识价值不断更新为目标。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智能将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一种无形的资本。

2 知识经济社会继续教育的主体地位

不同的经济时代总是伴随着不同的教育形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加速与信息的爆炸性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这一时代任何教育机构或教育形式都不可能一次性地解决终身教育问题,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知识经济揭示了教育与经济这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具有更为紧密的联系,突出地显示出教育的经济价值。知识经济所依赖的智力资本是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生产能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知识创造和创新能力的开发,主要依赖教育。教育是生产、积累、传播、使用知识的主要手段,也是知识向经济过程融合和转化的桥梁和纽带,知识经济必须以教育发展为基础、为后盾、为保证、为动力。教育是知识经济竞争的基点,谁抓住了教育谁就抓住了知识经济竞争中制胜的根本。

3 知识经济推动继续教育的发展

知识经济的到来将引起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也将导致社会各个方面发生相应的变革,这种变革将给继续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为继续教育的发展带来强劲的动力,主要表现在:

(1)人力资源开发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占有量是决定经济增长。现代社会的竞争能力主要转移到三种能力竞争上:即获得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当今社会,只有拥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智能人才,各种经济资源才能得到有效的深层次的开发和利用,从而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2)调整劳动力结构。知识经济的兴起标志着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产业结构也将进行大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导致社会劳动生产力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简单劳动将被复杂劳动取代,知识型劳动者将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体。这种变化意味着绝大多数国民必须适应知识劳动的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在社会劳动力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形势下,传统的一般劳动者将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面临下岗转岗的危险。

(3)迎接知识爆炸的挑战。知识社会的特征是知识生产快速,形成知识的爆炸以及知识寿命的缩短。随着知识产业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成果日新月异,新的知识不断涌现,知识更新周期加快,新知识将产生新的产业和职业。一方面,新产业不断出现、发展、壮大;另一方面,传统产业逐渐发展、转移、异化,甚至消失。许多新兴职业、交叉职业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比较高,许多老的职业将被淘汰,即便是一时还保留的职业,也可能由于新科学技术的不断注入,要求专业人员和技术工人掌握新的技能。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设备陈旧,周期愈来愈短,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与产品换代加速相对应的是职业的更替。

(4)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知识经济对社会的影响是全面的,不仅触及生产方式,还包括价值观念、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分配方式等,人们的社会生活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在主要以知识创新为中心的知识产业背景下,绝大多数人从事智力劳动,其消费将由物质性消费为主转向以知识消费为主,社会分配转向基于知识的占有程度的分配,智力劳动将是绝大多数人谋生的手段,知识的占有量将是人们富裕程度的标准。同时,知识不仅给个人带来挑战,它也给人们带来生活、工作、消费等方面上的享受和乐趣。

4 知识经济时代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教育也必将随着社会变革产生一次革命性的变化。社会对继续教育产生了巨大需求的同时也对继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的特殊要求, 继续教育应该不断创新和加快发展。

4.1 树立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观

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动力的创新化、资产投入无形化、经济决策知识化、经营活动国际化、科技发展高新化等要求决定了继续教育必须树立以学会认知、做事、 合作和生存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观。知识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知识创新,劳动者只有以良好的整体素质为依托,才能不断释放自己的潜能,迸发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信息时代,知识是成指数级速度增长和积累的,知识的保鲜期越来越短,每个人都要不断的接受新知识,包括知识的传授者。而社会实践是具体的,各有自身的特点和差异,我们要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4.2 树立通才教育的教育内容观

知识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综合化、整体化,而知识的综合和集成最能反映这一特征。在信息产业中,许多产品都是集各门学科的知识于一身而获得的成果,在科学研究领域,综合性的探索将成为主要方向,在技术领域,更多的将是科学与技术的综合或技术与技术的综合。知识经济社会最需要和最受欢迎的是集科技,文学,经贸,外语等知识于一体的通才。“没有综合化就不会产生伟大的文化和伟大的人物。”知识经济时代,继续教育应该树立通才教育的内容观,宽广的知识不仅可以使人从容应对复杂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开阔人的视野,启迪人的智慧。通才教育的有效途径就是在教育内容上加强基础知识的铺垫,避免过分专业化,尤其加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整合,注重文理科知识的相互渗透与交叉。一方面,人才的成长和素质的提高需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综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另一方面,在知识经济社会,一个人只有既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又具有雄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具有竞争力,开发复合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继续教育的重要使命。

4.3 树立个性化教育的教育方法观

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发展个性。工业社会的特点是标准化,知识社会的特点是个性化、多样化。个性化教育是指尊重人本身的价值,使人的一切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包括人的兴趣、特长、身心健康、创新能力和自我实现。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继续教育应该遵循个性化的原则,根据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和他接受教育的独特方式而采取相应的教育,因材施教,积极为他们提供参与,表现和创造的机会,提供自我选择、自我学习、自主创新的条件,调动起每个人所蕴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走上一个最能发挥个人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人生之路,使社会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达到最佳的状态,推动知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经济的基础知识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环境艺术设计是现代科技与美学高度统一的学科,它的主要的职责和任务是研究人在环境中的行为和需求。本文分析了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以及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在初期的知识结构体系,并指出其必然适应时代的发展向多元性的转变,从而形成一个在科学、技术、艺术,以及经济等领域相互关联的新的体系。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在这样的发展机遇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知识结构亟待适应行业和社会的需求。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者必须对本行业的工作性质深入分析和研究,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知识结构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

本专业培养的环境艺术设计师既不是单纯的艺术家,也不是单纯的工程师。这是因为环境艺术设计是融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为一体,为人类创造新的、美好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环境。一方面,设计师既要研究人在环境中的行为和需求,即人与物的关系,又要了解当代科学技术,还要熟悉施工工序,并且能判断市场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环境艺术设计的最终效果是以产品的形式展现给人们的,它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在教学中除了专业必备的知识体系外,还应该加强学生的市场价值观念,这是当前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进行知识结构调整的重点之一。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要素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的产品以个性化、标准化的形式出现,但又必须体现出产品所具有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它是实用、美观、经济的三大要素的综合。因此教学中知识结构也必须是双重的、多元的。

1、实用性要素的分析

设计首先是满足人对物质的需求,它是第一性的。精神需求是建立在物质需求基础上的更上一个层次的需求,也就是感官的需求,它是第二性的。

环境艺术设计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可使学生掌握解决设计适用性的基本方法。基础知识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制图知识,主要掌握设计施工语言;材料知识,掌握材料的性能、加工方法;加工工艺知识,各种机械的使用方法、加工工艺的程序和特点;人机工程学知识,研究人的生理特征,诸如人体尺度、动作分析、感觉分析等;计算机辅助设计知识,帮助分析、研究设计。除了要熟知上述的知识外,还需具备一定的数理化基础。

当然,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文化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人们的注意力向形式感方面倾斜。人们更习惯用个人在行为、心理、生理等方面的经验去衡量一件设计作品的优劣,从而加重了艺术设计的含量。这在客观上要求环境艺术设计师具有良好文化素养、学科常识和丰富的生活体验,并能把握一定的民族特点、经济、地域文化和社会意识,去更好的统一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从中获取创作灵感。

2、文化性要素的分析

任何设计在满足了物质功能基础上,还必须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才具有生命力。单纯追求物质功能的产品,只能是工作原理的物化而谈不上美。由于环境艺术设计受到当地文化和环境的制约,所服务的对象不同,各民族各地区的宗教文化信仰不同,还需要让学生了解一定的历史知识和人文常识,了解各民族的传统,才能设计出符合特定环境要求的优秀作品。

因此教学中相关的美学知识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相关知识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绘画基础知识,提高素描、速写、默写能力;色彩知识,色彩的构成和色彩的运用能力;构成设计基础,二维和三维空间构成的能力等。

3、经济性要素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最终以产品的形式出现,它通过市场和经济规律体现其价值。因而要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设计前期针对诸如现状、需求、材质工艺等方面进行的市场调研,并研究产品价值和成本的关系,选择最合适的材料、结构和施工形式等。因此教学中还必须让学生具备市场营销学、设计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另外,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健全,社会也要求设计与国际接轨,因此依法制定合同、依法设计和施工等是保障主雇双方合法利益的关键因素,这也要求学生必须了解合同、建设安全以及知识产权等相关法律法规的知识。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知识结构的展望

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开始,高等学校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面前,高校必须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看,知识结构体系的发展方向也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些综合素质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转贴于

(一)设计表现能力

设计表现的内容包括构思草图、效果图、模型等,它们都是表达设计思维的辅助手段。设计者掌握的表现方法越多、技术越精,就越能有效展现设计思想。另外文字表述条理清晰和语言表达逻辑性强的能力也很重要,它可以深入、详细地说明设计构思和细节等方面,帮助设计构思转化为产品。

(二)思维创新能力

有人说:“设计是一种创造行为,创造性是设计的生命”。设计师的创造性劳动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和踏实的实践积累的基础之上。创新能力被认为是观察力、理解力和想象力的综合。它是人类所独有,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而发展的。

(三)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现代社会更注重团队协作精神,专业实践活动所面临的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专业知识的应用,而是更加注重设计师具备满足环境需求的、综合各种相关知识的能力。同时,理想与价值是个体存在的意义和目的,在教学中正确的引导,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设计品格,这对于一个未来的设计者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因而在专业教学环节,对理想与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始终贯穿于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看创新意识的培养,我们亟待加强的是世界观、新个性的塑造,除了应加强意志品格的特殊锻炼外,更多的是如何解除学生的束缚,恢复学生应有的创新个性的问题;对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在加强学校实践技能课的教学同时,家长、社会各界应该有意识地多给学生提供一些自己动手做事的机会。

上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与大众文化方面的联系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并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理论和实践。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面对世界多元化的文化和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中国现有的设计传统及设计教育受到了强烈的影响。作为培养环境艺术设计师的摇篮——高等院校,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如何迅速调整教学机制与方法,完善知识结构体系以适应这种发展潮流,在专业教育中真正地将艺术、科学、技术三者进行横向融入,以适应21世纪市场经济对环境艺术设计行业提出的要求。

当今社会处在快速发展中,人们的审美观和能力也在不断的变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需要主动把握时代的脉搏,培养学生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紧跟时展的步伐,站在时展的前沿,不断接受新生事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习参考资料[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张居生.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经济的基础知识范文第3篇

“可是,当理想与实际拉平,其结果就会停滞不前。尤其是,只要我们把智力教育仅仅设想为获得机械的智能,或仅仅在于系统陈述实用的真理,就不可能有进步……我所渴望给你们的印象是,尽管知识是智育的一个主要目标,但知识的价值还有另一个更模糊但却更伟大,更居支配地位的成份,古人把它称为‘智慧’。没有某些知识基础,你不可能聪明;但是你也许能轻而易举的获得了知识,却能让你缺乏智慧。”

缺乏智慧的教育导致教育活动同学生当下的鲜活生命脱节,导致知识同智慧脱节,导致科学与人生脱节;缺乏智慧的教育剥夺了学生自由、快乐的童年,教给了学生知识却没有教会学生生活;缺乏智慧的教育扼杀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不能赋予学生真正的人生幸福!

一、 知识经济需要各类知识创新的人才,呼唤“智慧型”教师

从20世纪90年代起,知识对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其他生产要素贡献率的总和,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这意味着人类已迈入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应用之上的新型经济,它的核心是知识生产,本质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的主要资源。它是一种知识密集型和智慧型经济,是对以土地等自然资源为主的农业经济及以资金、能源、机器为主的工业经济的超越,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又一次重大转变。

1.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人才需求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知识总量成倍增长;高新技术不断被刷新,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随着计算机网络和交通工具的发展,人们的交往不断拓展,日益虚拟化;社会生活日趋复杂、变化。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一个人要适应变化,主宰命运,进而建功立业,必须具有高智能。

一是需要知识创新人才。知识经济是一种知识密集型和智慧型经济,它带给我们的将会是一个智慧大竞技的时代,在智慧竞技时代,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东西,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着,只有领先变化才能“制变”,只有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只有知识创新人才可能引领社会,可能开创一片新天地,成就一番事业。不会创新的人不要说做杰出人才,就是做个平庸的人安稳度日也很难。

二是需要走向世界历史的人。知识经济又被称为“无疆域的全球经济”,它必将带来全球的合作和竞争,需要具有国际理解力,能进行国际交流,合作的国际型人才。“地球村”需要人们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知识经济时代最根本的是需要知识创新人才,因为知识创新人才必然具有高智能,能迅速高效收集、处理、加工知识和信息,必将走向世界历史,创造人类辉煌。可以乐观地预见,创新人才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宠儿!这传递给教育的信号就是:教育应迅速转型,在培养目标上由过去主要培养知识技能型人才转变为主要培养知识创新人才。知识创新人才的培养呼唤“智慧型”教师。

那么什么是“智慧型”教师呢?

“智慧型”教师是指拥有教学实践智慧的教师。而教学实践智慧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关教学整体的真理性的直觉认识。”教学实践智慧是对教学经验和教学理论的超越。教学实践智慧是在教学经验基础上通过理性直觉实现由教学知识经验向教学智慧的飞跃;教学实践智慧将教学理论的普遍性与经验感觉的特殊性有机结合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从而使教学理论富于情境化和个性化。

2.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智慧型”教师的特征

首先,具有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娴熟的技能技巧。扎实的知识技能是“智慧型”教师的必要条件,是“智慧型”教师的根基。具体而言,“智慧型”教师应精通本学科的知识技能,做到驾驭自如;掌握了科学的教育和心理学理论,能做到因材施教;拥有较为广博的文化知识、开放的知识结构,能纵横开合,触类旁通。反之,知识技能残缺的教师等于缺乏生成教学实践智慧的根,即使外部条件很优越,也无法成为“智慧型”教师。

其次,具有较为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是“智慧型”教师成长的沃土,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反思,才可能凭借知识技能不断生成教学实践智慧,教学实践智慧的积淀升华就可能成就“智慧型”教师。

“智慧型”教师正是凭借拥有的知识技能,不断进行改造教学现实世界的自主活动,并在认识教学实践活动和认识教师自己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知识技能向教学实践智慧的飞跃,这是一个动态生成、直觉领悟的过程。从这个意义来说,“智慧型”教师是学校教育无法直接培养的,必须在教学实践中经受锤炼、领悟、生成。

再次,有较强的理性直觉能力。实现从教学知识技能向教学实践智慧飞跃的关键是教学的理性直觉。可见,“智慧型”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理性直觉能力。

理性直觉看似神秘,其实也很实在。“艺术家运用想象力把形象结合成有机整体,以创造意境,往往出于‘妙语’;科学研究中不乏灵感不期而至、豁然贯通而有所发现的事例,都是理性的直觉的表现。”“哲学的理性直觉的根本特点,就在于是具体生动地领悟到无限的、绝对的东西,这样的领悟是理论思维和德性培养的飞跃。”

理性直觉是理论思辨的结晶,同时也是教师德性自由的表现,需要教师在言行一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体味、验证、调整。

最后,具有自由的人格特质。在教学实践中,从知识技能向教学实践智慧的飞跃,是有限对无限的超越,是暂时对永恒的超越,这个飞跃过程是教师发扬高度的自主性,凭借理性直觉不断挖掘教学知识技能中蕴涵的智慧因子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在认识教学实践的同时反观自我,认识自我意识中内在深层的思想、观念、策略的过程;在认识教学实践与认识自我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教师德行不断深化;在教师德性深化的过程中,教师获得了更明晰的教学理性,获得了更自由的教学意志,获得了内在的情感满足,总而言之,教师获得了更自由的人格特质,这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真、善、美的统一。

二、“经验型”教师、“知识型”教师与“智慧型”教师之比较及知识经济背景下“经验型”教师与“知识型”教师的弊端

哲学家冯契认为,认识过程是从无知到知,从有知到智慧的运动,据此,我们可以总体上对教师作一个较为宽泛的分类:“经验型”教师、“知识型”教师和“智慧型”教师。其中“经验型”教师是指仅拥有生产、生活经验没有获得系统科学知识的教师,其认识特征处在从“无知”到“知”的运动区间;“知识型”教师是指拥有科学系统的专业知识,其认识特征处在从“知”到“智慧”的运动区间;而“智慧型”教师则是指成功实现由知识到智慧的飞跃,并且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教学智慧的运用居主导作用。根据以上描述,“知识型”教师在教师队伍中占绝大多数,“经验型”教师比例较少,“智慧型”教师则稀缺。

下面将“经验型”教师、“知识型”教师与“智慧型”教师综合比较如下:

“经验型”教师本质上同农业社会相适应,缺乏系统专业知识技能,凭借具体、感性的生产和生活经验从事教学活动,属于生活世界中的教师,如不少私塾先生及人们现代常说的教书匠等。一般而言,此类教师往往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大都没法学到系统知识、技能,常常只能获得具体、感性、机械的经验。

“知识型”教师本质上同工业社会相适应,拥有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能够自觉运用教育和心理学理论,从事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活动,属于科学世界中的教师。一般而言,师范院校毕业生或经培训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都可归入此类。这类教师能够按相同标准,预定流程成批量培养掌握一定知识、技能的人才,满足机器大工业生产的需要。

“智慧型”教师本质上同知识经济社会相适应,不仅拥有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而且拥有教学实践智慧,能从事培养知识创新人才的教学活动,属于创新世界中的教师,如魏书生、钱梦龙等优秀教师。此类教师能机智处理教学事件,帮助学生打通知识与智慧,科学与人生,形成自我教育人格,往往是学生“丰富精神世界的榜样”。只有“智慧型”教师才能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为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各类知识创新的人才。

根据以上分析,“经验型”教师、“知识型”教师和“智慧型”教师呈逐级发展的关系,三者关系如图所示:

“经验型”教师、“知识型”教师属于非“智慧型”教师,这两类教师在特定历史时期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他们培养的人才基本上能满足农业时代和机器大工业时代的人才需求,但是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其弊端日益明显,表现如下:“经验型”教师仅凭借具体、感性的知识性经验不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形成科学概念和科学命题,更谈不上掌握系统的科学理论和实践技能;其结果是不能有效促进学生理论型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的发展,容易使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停滞在经验型抽象思维阶段,从而极大限制学生智能开发,即从深层次上制约了学生的创新和自我完善,这在本质上不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知识型”教师虽然可以培养大量知识技能型劳动者,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生产的需要,却不能承担为知识经济培养知识创新人才的时代使命。在科学世界里,“知识型”教师注重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流程培养相同规格、相同型号的成批量的“产品”,学生往往被“知识技能化”,学生的主体性受到明显制约,创造性遭到扼杀,在这种教育环境下,许多学生最终难以成为知识创新人才,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主流需要。

综上所述,“经验型”教师与“知识型”教师都不能提供富有智慧的教育,无法培养知识创新人才,应积极向“智慧型”教师转变,才能适应知识经济对人才的主导需要。

三、 培养“智慧型”教师的思考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培养“智慧型”教师关键是帮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从教学知识技能向教学实践智慧的飞跃,这主要是教师凭借自己的理性直觉能力如同“顿悟”一样豁然贯通而把握的,是教师在教学实践基础上认识教学事实和认识自我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实现的,既要求教师凭借教学知识技能努力获得教学整体的真理性认识,又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诚践行,反复锤炼,努力达到一种对教学整体的真理性认识的直觉反映。这两个方面有机统一,共同催生“智慧型”教师。

经济的基础知识范文第4篇

1.1 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现状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国内高校面向全部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所开设的计算机公共必修课程,其教学内容更新快,知识覆盖面广,影响范围大。《计算机基础》课程包括理论和实训教学模块。理论教学模块主要讲授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内容涉及到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程序方法学等学科内容,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为学生参加国家二级计算机考试奠定理论坚实的理论基础。实训教学模块主要提高学生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其内容涉及到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Photoshop、Flash、IE和常用工具软件的基本应用。

1.2 分级教学实施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已经对大学英语课程实施分级教学,但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分级教学研究的较多,真正开展分级教学的高校确很少。在已开展英语分级教学的情况下,如果开展大规模的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拆开自然班,会增加排课难度,对自然班的其它课程冲击较大,这是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难以真正实施的重要原因。

2 实施分级教学的必要性

2.1 学习基础参次不齐

目前,城市地区的中学普遍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相当多的学生在入学前就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少部分学生对计算机非常精通,而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生情况则刚好相反。水平较高的学生觉得课堂教学内容太浅,没有吸引力,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水平较低的学生又存在跟不上、难以理解教学内容的现象。学习基础的参次不齐,给正常教学实施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尴尬,迫切需要开展分级教学。

2.2 教学内容过于系统

计算机作为一种使用工具,在教学过程中要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实用性。而目前教学使用的教材,因考虑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过于完整和系统,从进制转换、操作系统、网络应用,理论内容庞杂且难以突出重点。另外,在授课的安排上,因学生首先接触到的内容不是面向应用的,而是一大堆的概念和术语,使学生原本认为非常有趣的得十分枯燥乏味,影响了学生应有的学习热情。开展分级教学即注重知识点的应用性和实用性,也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

2.3 教学模式陈旧

目前,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模式普遍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难以适应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不利于因材施教,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2.4 与专业结合的程度较低

高等学校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对计算机应用水平要求也不尽相同。如何与专业结合,更好地为后序专业课程服务,充分发挥计算机这一工具在专业领域的应用,是分级教学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分级教学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按照“因材施教,分级指导,能力为先,重视基础,强化应用”的教学观念来组织分级教学,以“精讲多练”、“任务驱动”的教学形式来实施分级教学,才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和创新能力。

3 基于知识树的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模式

在高校大规模普及英语分级教学的基本情况下,因排课难度、机房机器设备和数量等原因的限制,开展全校范围的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根本就不现实。计算机基础理论教学模块相对学时较少,教学内容多,并且大部分学生对此部分内容不够熟悉,不进行分级教学。实训模块采取基于知识树的分级教学开展分级教学,即不打破原自然班的情况下,不增加学时,也不增加师资,在原教学班型的内部开展小范围的分级教学。

3.1 与专业结合构建知识树

发动与组织全体一线教师,对计算机基础实训模块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把全部知识点按构建包含基础操作、高级应用和综合应用三个等级结点进行分类,并构建好知识点树,并对每个级别的知识点设计相应的与专业相结合的实训实例,提供实训用的原始文件资料,并做好便于学生自学的操作要点提示。

3.2 摸底考试,划分级别

在计算机基础实训的第一次课,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摸底测试,设计一些基础理论和操作题进行水平测试,达到75分以上成绩的学生可允许申请免修本门课程,成绩以考核成绩为准,最高记80分,并取得本课程相应的学分。

对于不摸底不申请免修的学生分为ABC三层。测试成绩合格且高于75分为A层次学生(综合应用级)。A层次学生已具备一定计算机操作能力,达到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以自学为主,能独立创新并完成一个作品。75至60分之间为B层次学生(高级应用级)。B层次学生主要学习Word、Excel、PowerPoint、办公软件的高级应用课程。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通过工程训练的方式,完成一到两个有一定综合性的实际项目,学以致用,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考试成绩不及格的学生为C层次学生(基础操作级):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和技巧的应用。

3.3 分级管理

实训过程中,组织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选择知识点树结构中相应综合应用级、高级应用级、基础操作级的实训知识点完成实训,并生成电子版实训报告,进而实现因材施教,个性发展。

对于进入A层次学习的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辅导答疑。教学过程中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多提供上机和上网在线学习的机会,使这些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和网络化学习的方式,完成知识树中综合应用级别的实训项目。

对于BC层次学生,采取教师机房授课、学生上机练习和教师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完成学习。尽量缩短上课学时,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本门课程的设定的相关实验。B层次学生,完成高级应用级的实验项目。C层次学生,加大学习内容的辅导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完成基础操作级的实验项目。

基于知识树的分级教学模式仅增加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劳动强度,即考虑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际情况,节省了师资和教育经费,也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更与当前计算机应 用技术的发展相适应,将会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4 分级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4.1 加强学生对分级教学的正确认识

经过分级后,被分到慢班低层次的学生或许会产生自卑心理,再加上同班同学的层次较近,缺乏一种互相激励的环境,他们中有些人可能会自暴自弃。因此,课前加强学生对于分级教学的正确认识,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惑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教师需要让学生意识到分级教学是为了他们的学习,也要让他们明确经过努力学习后,低层次进入高层次学习的机会绝对是有的,分级教学对于每个学生是公平的。

4.2 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分级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要起到引导、辅助的作用。采用班级授课与学生自主网上学习相合的教学模式。教师将多媒体课件、相关教学资源的链接到网络,为学生提供网上学习的环境。同时减少理论授课学时,鼓励学生课后上网自主学习,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的选择权。

4.3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中,不但可以学习知识树中已框定的课程内容,也可以通过网上查询,链接到相关网站,获取相关的学习信息。学生在学习课程的同时,还不同程度的提高了计算机应用能力。

4.4 教学内容和专业知识结合

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设计一些练习和作业,而不必采用教材中的例子或作业。如针对财会专业在讲授Excel部分时,侧重多讲些财务函数、财务报表和账单的制作;法律专业可以做一些公文排版和文字表格处理;网络专业可以适当加大网页部分的制作内容;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意识。

4.5 分级考核

计算机基础实训模块为考查课,要根据分级的不同层次,分别制定适合的实训考试方案,进行全面的考核,进而保证考核结果的公正、公平。考核结果最终由实训的机考成绩、出席率、实训报告的排版及完成情况、以及实训创新作品的完成情况和实训作业提交情况等方面来综合决定。

5 结束语

分级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分层次是教学的手段,不是学习的目的。分级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和心理冲击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精心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优化和丰富知识树的内容和结构,将会取得越来越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蒋兰玲,张爱国,宋平.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模式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11(9).

[2] 乔晓华,关于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探讨[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0(8).

经济的基础知识范文第5篇

----市场经济并不是新东西,它早就存在于计划经济之前。传统的市场经济有两个特点:(1)合同的执行靠声望与关系而非第三者;(2)国家或政府在对企业和产权的关系上不受制度的约束,政治和经济没有界线。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斯和罗森伯格最早把西方的崛起归于国家在对个人和企业的关系上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英国光荣革命开始,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政府与经济开始保持距离,这就是我们说的基于法治基础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起源。

----现代市场经济是以法治为基础、以自由企业为主体的经济。在这个意义上说,计划经济与传统的市场经济不是基于法治的。

法治的两层经济含义

我们这里讲的是经济体制作为一种游戏规则(rule of game),而现代的规则就是法治的规则(rule of law)。法治在这个意义上有两层含义:首先是为了约束政府对经济活动的任意干预;同时也是为了约束个人与企业的经济行为而创造一种环境:有秩序、稳定、公平竞争、产权界定、合同执行。这两个方面讲的都是在制度上如何定义国家与企业/个人的关系。

----首先,法治的第一个作用是约束政府。这就是“以法治国”与“依法治国”的根本差别。前者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并不新鲜,皇帝可以通过法令的形式来约束老百姓,而后者的重要成分是老百姓通过法治程序约束政府。这是本质差别,因为只有后者才可保障经济自由。

----下面从经济学角度讲为什么约束政府是第一重要的。第一,政府的权力天然地大于个人;第二,政府对经济随意干预的倾向是不可自我抑制的;第三,一旦老百姓理性地预期了政府的这种行为,便会不愿投资,或做扭曲投资(短平快),或贿赂官员,这是经济没有活力的首要原因。事实上,这是“双输”局面,这种情况下政府的税收反而会减少,经济学家称之为“不可信承诺问题”。

----反过来,通过法治约束政府的行为可以达到“可信的承诺”,并造成“双赢”:第一,政府受法律约束,不能对经济随意干预;第二,这就造成了“政策稳定”的环境,个人与企业可以放心投资;第三,由于经济增长政府反而可以从中得到更大的好处,即收取更多的税。

----这就是“权力的悖论”。政府的权力越大,越是我行我素,它的许诺就越不可信,结果是老百姓不相信你,没有生产的积极性;反过来,法治限制政府的权力,使得政府的承诺可信,结果是政府也因此受益。英国17世纪的光荣革命削弱了皇家收税的权力,权力转向议会,结果在后来的英法战争中,英国反而可以发行国债,法国就难以做到。

----法治的第二个作用是政府在不直接干涉经济的情况下,应起到公平执法的作用,包括定义产权、维护公平竞争、反垄断、执行合同。不能由政府随意定义什么是不正当竞争、什么需要加强管理。只有当政治比较超脱的时候,执法才会公平,也就是常说的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关系。任何执法都有可能出错,因此,法治必须使个人和企业可以对政府提出挑战,可以告政府执行失误。

----执法的一大障碍是司法腐败。显而易见,司法腐败造成的合同和产权的不确定性迫使企业回到传统市场经济的交易方式,而不是使用法律手段。这是经济停滞的原因之一。从制度上解决的办法只能是给人民上诉的权力。

两个与当前有关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近来“规制”、“加强管理”、“许可证”、“证书”等等,打着“规范市场”的旗号来势汹汹,除了少数是必要的外,多数是与法治精神相违背的。法治的经济意义,是尽量减少寻租、加强竞争。在西方,许多政治的管制不成功的原因是政府被商业利益集团“俘虏”,至少在那里,政府的初衷是维护消费者利益,但经受不起商业诱惑。而我们就走得更远了:民航管理局本应代表乘客利益,鼓励竞争,相反,却理直气壮搞价格垄断;各城市纷纷限制农民进城,造出各种“证”来――我们的粮票、油票已经进了历史博物馆,现在是开始收集许可证、上岗证的时候了。更为恶劣的是,一些部门借国家安全之名,行谋取垄断利益之实。

----现在企业、个人被压得喘不过气,根本原因是政府在“加强市场管理力度”的旗号下,开展大规模的“造租运动”。这样下去,就会成为拉美或印度的“制度性腐败”,那就真的成为坏的市场经济了。

----需要提出的是,我同意不能一卖了之。俄国的例子很说明问题:私有化后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没有根本变化,政府依然不断骚扰企业,使得企业无法有活力。

----第二个例子是分配不均。这不仅是公平问题,也是效率问题。过度不平等会造成社会动乱,但对此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解决办法。一种是加强政府干预,增加累进税,抽肥补瘦,这是很危险的,又回到吃大锅饭的时代。另一种看法则不同,在当前,人们对分配不均最不满的是腐败和权力造成的分配不均。美国硅谷产生亿万富翁没有什么人抱怨,而通过腐败和权力,那怕只有几十万,人们也会愤怒。腐败的根源是政府权力过大又不受约束,解决的办法只能是减少干预,减少造租和寻租的机会。因此,法治是减少腐败、减少收入分配不均的重要手段。

现场点评

茅于轼

(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

----

----交换与劳动一样是创造财富的,因为交换使双方都得利,而不是使财富从一方转到另一方。但交换创造财富有一个前提:双方必须是平等的自由人,如果一方受制于另一方,则交换无法创造财富。使双方得利的交换早在有文字产生以前就有了。为什么市场制度直到300年前才建立?根本的原因在于,特权的存在使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地位被破坏,有人可以侵犯他人的所有权和自由。在中国,这种特权就主要地表现为政府特权,举例来说,农民减负这个概念本身就是政府特权的表现。在这里,农民负担变成了橡皮泥,想减就减,想加就加。法治的根本是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进一步说,就是取消特权。

樊纲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

----有两个不同的词,法制和法治。中国目前还是“法制”,“制服”的“制”,以法律制服别人,而不是依据法律治理国家。

----我想换一个角度来更好地理解钱颖一所讲的问题。市场经济存在两种物品: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公共物品中最重要的是法制结构,即法律、执法、秩序或者说规则。如果说企业生产私人物品,那么政府是提供公共物品。规则应该是超乎于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之上的共同使用的规则。也就是说,政府应该代表公共利益提供公共物品,但政府往往却在谋取自己的私利,首先是政府官僚的私利,其次是企业集团的私利。

----中国的这种问题尤其严重,因为传统官僚体系非常发达,官僚的权力不受约束,而同时我们有一个非常大的国有部门。国有企业作为利益集团,非常名正言顺地以国家的名义谋取私利。于是就有了公权导致腐败的问题。改革的目标首先是发展独立的私营经济,其次是改革国有部门,使之不能再打着国家的名义谋取私利。

段永基

(四通集团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