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新意识是指具有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作出贡献的远大理想,为科学与技术事业的发展而献身的高尚精神以及进行创造发明的强烈愿望;创新能力则是指具有把上述理想、精神、愿望转化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体现校企融合的校本教材开发具有很强的意义。
近些年,中国的呼叫中心行业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行业都开始建立或者运用呼叫中心来进行客户服务或市场营销,呼叫中心的人才需求缺口逐渐增大,随着用人需求问题的凸显,客户信息服务专业应运而生。目前,湖南省已有三所中职学校来我校考察该专业的建设情况,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该专业还没有国家规划性的教材,至今,只有华唐教育集团开发了部分培训教程,还有部分课程没有任何可参考的公开资料,教学资源极其匮乏。在客户信息服务企业的参与下,我们开发中职客户信息服务专业校本教材,弥补企业培训教材的不足,对开设该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来说,是解决师生教与学之急需,也可供其他开设有该专业的兄弟学校提供参考教学资料,在开发与使用、交流的基础上,不断修订出版,可以丰富中职教材种类。
二、校本教材开发的意义
校本教材是学校为了适应自身环节和学生个性发展,根据国家教学目标、课程计划,相对于国家教材而自主开发的教材,是校本课程的载体。教育部颁发的一些文件要求为校本教材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也是学校开发校本教材的义务和责任。
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课程必须为学生进入未来职业世界提供某一工作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使学生得到职业世界的认可。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校本教材内容应注重“知识、技能、态度”三个要素的融合。彻底改变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的传统,真正以“能力”为基础设计课程,符合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岗位技能,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基于以上价值取向,我校在客服信息服务专业的教材建设上进行大胆探索。
三、校本教材开发的标准
参考华唐教育集团的教材资源,以学生就业岗位标准为指导大纲,在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结合专业教师进企业实践的体会,在客户信息服务企业的参与下,编写适应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适应社会职业需求的客户信息服务专业校本教材。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围绕中职教育的特点,通过文献研究,以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理论为基础进行适合中职生就业的校本教材开发。
(1)首先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探讨中职教材开发的背景和意义;其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客户信息服务服专业校本教材进行开发。(2)通过文献法和问卷法对我省和部分外省中职学校客户信息服务专业教材现状进行调查。(3)校本教材开发的内涵和过程,从教材开发的组织者和教材开发的内容进行陈述,分析目前校本教材开发的问题所在。(4)结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特点和教材开发理论,采取就业为导向原则、实用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和注重学生素质培养和个性发展的原则,分析客服专业听力课校本教材开发。
四、校本教材开发的过程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不断提高。教师应该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开发校本教材,选择符合学校办学特点和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
现阶段,因开发机制不完善给职业学校校本教材开发造成很大困难,这是校本教材开发面临的当务之急。职业教育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有选择地参照普通教育教材的开发体系,但不应一成不变地照搬,从而泯灭职业教育的特色。教育部门应加强研究,并逐步建立健全机制,使中职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更加规范化、实效化。
校本教材的开发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以适应社会需求为根本目的。同时,能够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运用知识能力更为灵活。从教师成长与发展的角度看,教师开发出的校本教材,是教师教改的自学笔记和课程研究总结。在课程研究 、校本专业教材的开发过程中,能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形成学校的品牌,能强化特色专业建设有利于打造品牌学校。
【关键词】高中生物 课程教学 教学途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032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对于课程教学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高中生物课程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等方面,也随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调整,虽然使得生物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依然存在着诸多教学问题,需要该门课程的任课教师继续努力,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改革和建设。在现阶段的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教师虽然在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提升了学生的课程学习效率,但是很多地方的高中生物课堂,仍然存在着较为浓重的应试教育色彩。学生在进行生物知识的学习时,往往习惯于学习的重点放在对各种生物原理和生物知识机械式的记忆上,很少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从而使学生的生物课程学习缺乏现代意识和自主探究意识,最终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成为“高分低能”者,影响生物学科教学效率的提高,不利于学生在生物学科方面的学习和发展。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仍然较为陈旧和单一,不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一言堂”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教师的生物课程教学处于一种尴尬的“瓶颈”状态,教师可能已经意识到这种传统教学方法的缺点和不足,但是却无法找到突破口对其进行有效的改革,从而遏制了教师的创新自信心和创新意识,使教师局限在狭小的教学框架之内,进而影响了生物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针对这些教学问题,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和解决,改革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树立清晰的课程教学目标。
首先,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高中生物课程教学时,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生物学科专业知识的讲解和分析,使学生能够系统性的掌握生物学科知识,提升学生的生物课程知识储备,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使学生能够参与到课程教学过程中来,使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和探究意识,并且独立自主的进行生物知识点的分析和挖掘,从而使学生能够掌握生物学科的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成为合格的生物学科研究者,为学生今后在生物学科方面的学习和发展创造各种可能性。
可以说,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就是要转换教师和学生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的位置,将学生的学习地位凸显出来,使学生能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进行独立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索,使学生从繁重的、复杂的生物课程学习任务中解脱出来,进行生物学科知识的科学性探究,使学生从考试机器转化为生物学科的专业性人才,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注重讲解知识、分析原理的同时,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去感受蕴含在生物学科之内的科学性和探究性,使学生能够清醒地认识到,生物学科知识不仅仅只是局限在生物教材中,它是发散性的,并且是不断发展着的,而不是停滞不前的,从而使学生能够树立起正确的生物课程学习意识,掌握合理的学习方法,将提升自身的生物学科素养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激发学生的生物学科探索意识,端正学生的生物学科学习态度。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于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的营造,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内,更加放松的进行生物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学生只有以一种轻松的心态,才能真正的融入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中去,才能静下心来进行知识的分析和吸收。在传统生物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更加充分的利用课程教学时间,常常采取一种权威性的高压政策对学生进行教学,这种具有强迫性和压迫性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长时间的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情绪里,根本不能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知识点的学习,同时这种学习氛围还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厌倦疲惫的学习心理,使学生对生物课程和任课教师产生偏见和狭隘的认识,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敌对”的状态,影响了课程教学质量。
针对这种教学问题,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程教学时,应该充分认识到良好的教学氛围对教学的辅助作用,减轻教师身上所具有的权威性和压迫性因素,将课堂氛围从紧张转化为舒缓愉悦,使学生能够放下内心的紧张和防备,更加轻松的和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配合教师顺利的展开生物教学,和教师进行良好的互动,在互动中解决自身在生物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生物课程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参与到生物课程教学氛围之中,自由主动的进行生物问题的思考和分析,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树立学生的生物课程学习自信心。
学生在进入高中学习阶段之后,由于有了初中阶段的生物知识积累,在进行高中生物课程学习时,往往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生物课程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程教学时应该从学生的生物课程学习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感受,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想法,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物学习状况,对自身的学习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更加符合高中生物课程的学科特点,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知识点的学习和积累。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物学科知识储备,将高中生物知识与初中生物知识进行有效的衔接,使学生能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现有知识进行探索和分析,从而得出相应的生物学科新知识,在提升学生生物知识储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一、合理构建高中生物教学的知识结构
随着教育部对高中生物教学工作的改革,在最新颁布的高中生物教学大纲中,更加注重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高中生物教学要求中,教学工作的重点不再仅仅局限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同时强调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与爱好,以及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简单的科学研究能力等。这些新大纲中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能力,既是高中生物教学中要求学生具备的,也是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应该具有的基本能力。从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中也可以看出,主要考查学生对生物学科主干知识的掌握情况,注重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表述能力、对简单实验的掌握和探究能力及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而在平时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具备上述能力,就需要在教学中合理构建学科的知识结构,深化学生对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
1.生物学科知识结构及其教学意义
所谓生物学科的知识结构,就是指在生物学科的知识体系中各要素的构成形式以及其内在的关系。由于高中生物教学内容中有很多的小知识点,如果让学生一个一个单独地去理解、记忆、掌握这些知识点,一则工作量很大,很难收到成效;再则由于知识点之间相对分离,导致很多知识学生难以理解,这样的学习必然事倍功半。因此,教学中很有必要帮助学生将细小的知识点进行整合,使其形成一个互相关联的、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由于将各知识点之间相互关联形成体系,所以既有助于学生发现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又易于学生对其的理解和掌握。
2.生物学科知识结构的合理构建
(1)对各章节的知识要素进行提炼、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将各个分散的知识要素进行提炼、整合,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归纳,既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另一方面,对于知识要素的整合,形成知识体系,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各个知识要素之间存在的联系,既便于学生从宏观上对于知识体系的把握,又易于形成联想记忆。
(2)注重对于“交叉性”知识的整理。
随着生物学科的不断发展和高中生物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有很多不同的知识要素之间产生了交集,而这些交叉性较强的学科地带往往是现在高考试题中最容易考查的地方。所以,在知识结构的优化上,应该注重对这些交叉性、综合性较强的知识进行整理。
(3)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背景资料,深化知识结构。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有关该章节生物知识研究的背景材料,其中有很多经典的生物实验过程和研究历史,还有生物研究中的趣事等,这些材料都有助于学生提高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二、高中生物教学的课堂优化设计
1.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新课改后,学校教育更加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还要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与爱好,以及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简单的科学研究能力、科学思维等。
2.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既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往的能力,又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上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在高中生物学习中有很多需要学生进行合作的地方,如很多的实验课程就要求学生进行分组合作才能完成,还有些课堂内容需要学生进行共同讨论学习等。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合作学习提供条件,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进行交流、探讨,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3.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通过实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知识讲授阶段;四化课堂教学流程设计
良好的课堂教学流程设计在日常教学中,对于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设计怎样的课堂知识讲授阶段的教学流程,才能有效地够提高日常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一直是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孜孜以求的教学策略之一,通过长期的实践,本文中论述的“五化”课堂教学流程设计,成为一种较为实用的知识讲授阶段课堂教学流程设计。
1初中生的认知特点
进入初中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起始阶段,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渐建立,在与小学阶段相比较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反应强烈,求知欲望旺盛。对于接触到的新事物本能的表现出“追根溯源”的天性。认知具有明显的有意性和目的性,能主动地对课本内的知识进行自主地揣摩和识记。在认知的过程中,能够对新知识和原有知识自发的进行内在联系构建,在知识构建中还表现出一定的精确性和概括性。但他们受到认知年龄、经历、经验等原因的限制,对知识构建过程中所要达到的精确性和概括性还不是很准确、很到位。而初中这一阶段,初中生在认知过程中对知识的记忆亦变得主动起来,记忆能力也明显增强。在认知的过程中,他们对新接触到的知识具有较以前更大的关注度,课堂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段明显加长,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得当,必将在学习认知方面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初中生物学科知识的特点
初中阶段的生物学科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强调概念教学,致力于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倡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培养。内容设置贴近学生身边的生活,活泼、有趣、涉及面广范,《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共计10个单元模块的内容。知识点的层次浅显易懂,但不失学术性和科学性。通过日常的课堂教育教学过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学生从小学进入到初中新学习认知阶段时,引导学生将生物学科知识认知从自己思维中原有的“大而阔”的自然科学知识认知范畴中,分离出来重新构建新的、较为完整的、独立的生物学科知识体系,就成为初中生物学科知识承载的重要使命。
3构建有效的初中生物课堂知识讲授阶段教学流程,即“四化”流程设计
3.1知识问题化
教师在备课阶段,“知识问题化”是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通过知识问题化,教师可以将一节课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炼出来,对于教师而言,提出的问题,首先要兼顾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以及课文中必要掌握的重点词汇和生物学重要概念,如果教师多加思索和创新,提出具有概括性和引导性且兼顾趣味性的问题,那将有助于教师在一节课中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较好地达成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和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在设计问题时,按照目前的初中生物课本内容的安排,以及初中学生的认知过程来看,量的把握应该以每节课3~5个问题为宜。问题设置过多时,课本知识点易于被分散,对学生进行课内知识总结活动产生影响,不便于他们进行构建课本知识体系;其次过多的问题也不便于教师课堂内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3.2问题过程化
“问题过程化”就是教师基于之前设置的知识问题,具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活动,比如,讨论、实验、观察、调查汇报、归纳总结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众多的生物学概念知识点,在问题进行回答的过程,应该引导孩子进行大量的举例环节,这样会更好的促进他们对重要知识点的识记和理解,使他们的学习效果会更加显著。在问题活动设计的过程中,针对于某一问题的教学活动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该问题所要呈现的知识点本身的特点,即某个知识点设计怎样的教学活动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和掌握,其次要把握活动的设计在实际课堂中的可操控性和实效性。使问题解决的过程效果最大化。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6章第二节《生物的进化历程》中,有关“化石”的学习,我们将这一知识点在课文中,有对于化石概念的描述,和举例,但对于化石对生物体进化的证明,提出的并不是很明显,我们通过备课,将这个概念剖析成三个部分:①化石的定义;②化石的分类;③化石证明生物是进化的。设计活动时,教师先举例大量的化石图片,让学生感知化石,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化石的定义和分类;再通过展示不同地层中同种生物化石和不同种生物化石的埋藏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化石对生物进化的证明作用,教学效果达成良好。
3.3过程结论化
鉴于初中生对事物认知过程的精确性。每一个解决问题的活动结束后,都要有一个较为合理的结论,即知识点的概括。关于知识点的概括,必须注意这两点:一是必须要以学科专业术语进行描述,以便建立他们的学科意识,培养他们的学科素养;二是在知识点的概括过程中,要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知识权威”意识,教师就学生针对于某个知识点的概括要进行纠正、完善甚至重复,以便告知全班学生就某个知识点的概括更为准确的描述。对于实验性质的活动过程结束后,我们必须把握必要的对实验结果或结论的总结以外,还必须要注重对学生在实验技巧和技能方面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这样他们不仅获得了必要的知识,还同时获得了额外的技能,更能突显教学效果的达成。
3.4结论体系化
初中生物教学大纲为初中阶段的生物教学规定了如“探索生命的奥秘”等10个相对独立的模块化单元知识。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单元章节内的知识联系,引导学生构建学生知识储备中的生物学科知识框架体系,在每节新课知识学习结束时,进行一节课的知识框架体系构建,章节单元以此类推,最终构建起整个初中阶段的生物知识框架体系。值得注意的是在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时,首先要注重课本知识点之间的隶属关系,其次要注重教师在最后的纠正与补充。来帮助学生构建出较为完善的生物学科知识体系。
作者:滕春利 单位:甘肃省白银市第十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汪忠.新编生物学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5).
(1)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是一项以学生为主体,具有较强的主动性的教学方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到课堂中,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学生一起动手,将以前单调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变成学生实践的乐园,让学生得到锻炼,真正做到师生平等,共同学习,让学生更加喜爱自己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让教师与学生能够共同学习,一起研究生物学科。在传统的中学生物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忽略了他们的创造和研究能力,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让学生们能够自己动手进行研究,并在过程中发现问题,最后在实验中得出结果,找出问题的症结方法,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能够与教师一起学习,共同进行研究,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拉近距离的同时还在学习效率上得到了提升。
(3)增强了学生在生活中对于生物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学到的生物知识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从生物学科在生活中的运用以及日常的实验中,学习到学科知识的规律和在生活中的作用,与传统的生物教学方式相比较,研究性学习更能够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在生活中的运用能力,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实现学科本身的使用价值。
2.研究性学习的模式
(1)实验探索型。所谓的实验探索型就是从实验着手,教师针对学科知识点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实验。
(2)情景创设型。教师针对于当天所学的内容,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其中包括许多环节,比如列举出背景资料,延伸对知识的阐述,提出相关的问题,展开相应的学生研究活动等。
(3)调查研究型。所谓调查研究型,就是教师根据本节课学习的需要,找出要解决的问题,与学生共同进行探讨,明确研究的方向,然后共同进行调查研究,利用调查中所获取的资料,再进行一定的实验与讨论,最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4)社会课题型。教师针对学过的学科知识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将其与现代的科技知识结合起来,并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中去,社会型的教学模式旨在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综合和联系,加强学科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3.初中生物实行研究性学习的实例
在进行生物教学中,随着大量的课题研究的进行,能够充分感受到学生对于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明显活跃起来,下面就利用我们曾经研究的“糖尿病”进行举例。目的:对血糖调节的知识进行研究掌握,对糖尿病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步骤:①对有关血糖调节的知识进行学习;②对糖尿病的诊断进行了解;③调查大家对糖尿病的认识;④总结糖尿病发病的原因以及医学界对其治疗手段的研究。研究结果: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①肾性糖尿。由于某些肾病引起的肾小管对于糖的吸收机能降低。②病理性糖尿。比较常见的原因就是由于胰岛B细胞受到损害而引起的胰岛素分泌不足,进而引发糖尿病。糖尿病的主要症状:多饮多食、尿多、体重下降。糖尿病所造成的危害:容易导致血栓、糖尿病高渗昏迷以及高血脂等并发症。糖尿病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的同时,病人必须控制饮食方法。学生们通过对糖尿病的研究性学习,对糖尿病以及人体内血糖的调节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其做出了总结讨论,提出了很多关于治疗糖尿病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