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城乡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BT是英文Build(建设)和Transfer(移交)缩写形式,是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来进行基础非经营性设施建设项目的一种融资模式。即政府把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任务交给社会资本,在社会资本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后,再由政府出资分期付款和利用补偿措施等方式完成对基础设施的收购,该模式是执行《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在促进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提前实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BT模式的运作流程
1、项目准备阶段:根据立项,完成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筹划报批、征地拆迁、失地农民安置等前期工作,负责确定项目的设计、监理单位并承担相应的费用,将项目融资和建设的特许权转让给BT项目公司,政府授权财政部门依据同级政府常务会议决议列入财政预算并出具还款承诺,授权有关业主单位与BT项目公司签订BT投资合同;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根据项目未来的收益情况对BT项目公司的经济等实力情况为项目提供融资贷款,BT项目公司在建设期间行使业主职能,对项目进行融资、建设、并承担建设期间的风险。
2、项目建设阶段:投融资、业主、建设、监理等参与各方按BT合同要求,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政府有关部门在BT投资全过程中行使监管,保证BT投资项目的顺利融资、建设。
3、项目移交阶段:移交项目竣工后,按BT合同,BT项目公司将完工验收合格的项目移交给市政府,政府按约定总价(或计量总价加上融资利息)按比例分期偿还投资方的融资和建设费用。
三、运用BT模式的积极作用
1、缓解政府财政压力。要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BT模式以其突出的融资优势能缓解政府财政性资金的暂时短缺,因为政府投资项目的公共品特性以及资金需求量大、回收期长等特点,使得政府投资项目必然出现财政资金供应的暂时缺口,而BT模式的分期回购正是弥补财政资金供给缺口的有效方式,并且引入社会资本,使多方共同承担风险、获取收益,从而缓解政府债务的风险压力。
2、使未来的财政性收入即期化。推行政府投资项目BT模式,能放大限定资金额度下即期消费更多公共产品的购买能力,发挥政府建设资金的先期乘数效应。在新一轮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经济快速发展期,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对市政公共工程的巨大需求与政府的有限财力总是形成强烈反差。通过推行BT模式,将公共产品的使用功能与货币价值适度分离,无疑是解决政府在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对城建资金“燃眉之急”的一剂良方。
3、有助于政府职能转变。传统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既负责提供资金,同时又担负着项目的建设、监督、管理、维护等职能,扮演多重角色,时常陷入繁杂的事务管理,难以集中精力解决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核心问题和突出矛盾。而BT模式是将项目建设职能从政府手中分离出来交由专业的投资者实施,使政府由公共工程的直接“生产商”、“制造者”,成为公共工程和服务的“消费者”和“买单人”,既实现了建设管理的市场化、社会化与专业化,提高了建设效率。
4、城市基础设施环境加快改善。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领域,资金问题一旦解决,地方经济发展步伐就会加快,BT模式解决了资金的瓶颈制约,对改善城市硬件环境,优化城市投资环境乃至整体环境无疑具有强大助推力量。
四、调研中发现的BT模式应该注意的问题及建议
1、应用的法律环境的相对缺失。BT模式当前可谓无法可依,它从订立的相关合同文本,到BT建设项目在特定期间内的权属,再到招标、融资、建设、移交、回购等环节等方面都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予以明确和规范,也没有可供参考的合同文本。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加快制定有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对BT模式的相关方面予以规范和约束.重点是对BT项目决策的程序和决策失误的问责制度的确立、BT项目投融资人和建造人的公开招标程序、BT项目合同文本格式的规范、BT项目建设期和回购期的确定、回购价格的内容和投资回报率的规定、项目投资和建设过程的监控等方面做出明晰的规定。
2、有可能造成双重征税。在BT方式下,项目竣工验收后移交给业主在学术上认为是一种资产转让行为,业主向建设方支付的项目回购款时,按现行税法,项目建设方需要缴纳资产转让的营业税金。由于在施工环节,建设方已经缴纳了建筑营业税,如果再缴纳转让资产的营业税金,等于是双重计税,无疑将加大项目的运作成本。
建议:鉴于BT项目的特殊性,有关部门尽快明确BT方式下的税收征收体制,避免重复纳税。这方面可以借鉴安徽省宣城市地方税务局的思路:“鉴于BT项目的特殊性,经请示省局并经市局研究决定暂按下例规定执行:1、以项目的建设方为纳税人,在取得业主支付回购款项时以实际取得的回购款项为计税营业额,按建筑业税目征收缴纳营业税等税费附加。2、若建设方将建筑安装工程承包给其它施工企业,则该施工企业应为建筑业营业税纳税人,计税营业额为工程承包总额。建设方在取得业主支付回购款项时按扣除支付给施工企业工程承包总额后的余额缴纳建筑安装营业税。”
一、领导重视,认识到位。开展机关效能年活动以来,我局领导十分重视机关效能建设活动,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班子成员任副组长,纪检组长任常务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任组员,全面负责局效能建设工作,并在监察室成立了局效能办,具体负责效能建设工作的部署、督查和考核。我局在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下发了局机关效能建设实施方案,1月20日召开全局大会进行动员部署。明确我局机关效能建设活动的目标任务,紧密结合年度工作任务,强化思想教育,突出建章立制,规范行政行为,严格考核奖惩,突出解决机关存在的突出问题,以达到增强干部能力、提高工作效率、争创人民满意单位为目的,努力建设用心想事,踏实干事,规范办事服务型、效能型机关。
二、落实责任,加强监督。我局明确局长为全局效能建设第一责任人,各科室负责人为本科室效能建设的第一责任人,日常工作坚持效能建设和业务工作两手抓,把效能建设作为年度考核工作的重要内容。平时局效能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督查,确保每个阶段工作落到实处。
三、注重结合,力求实效。加强效能建设是转变机关作风,推进机关全面建设的重大举措。我局在效能建设活动中,坚持做到结合实际,不走过场,从点滴做起,从工作抓起,从内部管起,从解决问题入手,从效能看结果。力求机关作风有明显改进;干部职工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机关整体建设有明显进步。具体工作有:
一、情况
建区初期,由于当时区划不合理性,给我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困难:比如,将土地、规划、交通等重要部门划归市直所辖,将老城区和近郊划归琅琊区,而将原市的大部分乡镇划归区,导致了我区这种功能不全,有区无城的状况,这严重制约了区的发展;再比如,确定区是滁城的菜篮子、米袋子、肉案子,使我区成为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区、工业小区、财政穷区,给我区今后的建设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建区十七年以来,区委、区政府和城建、土地等部门破难奋进,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千方百计争扩权,一心一意谋发展,使我区向工业强区、农业稳区、科技兴区和东向发展目标迈进,为我区经济发展争取到了来之不易的空间。
设区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城乡规划工作,组建区建设局具体负责全区城乡规划管理,各镇办设立城建办公室负责辖区内的规划管理。全区各镇办都编制和报批了城建发展总体规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不少村庄还还结合新农村建设编制了村庄建设规划,建成了红山、白庙、新塘、联合、石庙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在市内外产生较好的影响。在滁城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全区城乡建设健康发展。在强力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城镇建设规模由设区时的7.8平方公里,发展到1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由设区时6万人,发展到9.5万人,城镇化水平由20%增加到30%。近五年来,经过不懈努力,我们还建立了省级工业开发区(即一区三园),工业园区从小到大,建成区的面积达到6平方公里,奠定了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随着民生工程的推进,路网、给排水、亮化、美化等设施逐步齐全,城镇集聚和服务功能得到增强;随着工业园区和招商引资的推进,一大批招商引资项目经市规委会批准入驻工业园区,如今已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集聚区。我区的工业园区、政务新区和乌衣新区改造等建设项目已经获得了市政府的批准,为我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在顺应滁城总体规划,又好又快发展经济地进程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调查情况表明,在顺应滁城总体规划,促进经济发展中取得显著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由于少数同志对城市规划和城乡建设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学习得不够,执行得不力,有法不依的盲目建设状况时常出现,加上总体规划也在不断变化和提升,使不少违建工程趁机钻空子。
(二)市级规划管理部门对相关法律法规和市级各类规划的宣传力度不够,不少报建单位不了解上级政策,以致所上报的项目较难在市规委会得到批准。这种因缺乏沟通而造成断层的现象影响工业项目的入驻和城乡建设的发展。
(三)由于市规委会部分成员对我区的具体情况掌握的不细,而以前开会研究我区项目入驻的往往是在没有我区领导参加的情况下进行的,难免会出现“知情的不做主,做主的不知情”。在开会的时候,如果哪个部门提出不同意见,马上可能存在“卡脖子”现象。因此,上下之间时常出现相互埋怨的状况。市级规划在不断的调整和提升,而变化了的内容不完全符合区实际,使我们无所适从,难以执行等等。
(四)我区农村一些符合建新房的条件的群众要求建房,但由于审批程序太繁杂,群众建房难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大家对此意见很大,有的形成了不稳定因素。
(五)工业园区管委会、政务新区及区建设局等单位,工作牵扯面广,业务性强,而熟悉规划和城建的专业人才匮乏,难以适应我区城市建设及规划的需求。
(六)一些地方的干部群众规划意识淡薄,违建现象比较严重,执法和对抗执法的矛盾时常出现,加大了行政执法的难度。
二、建议
近两年来的“大滁城”建设使市的整体规划进一步拓展,“131工程”把乌衣作为市的副中心来规划。随着乌衣副中心的建设,一个门类齐全、宜人宜居的新区将展示在世人面前。滁城建设总体规划也随着“131工程”的推进进一步得到提升,滁城路网工程建设、绿化工程建设、上、下水工程建设相继开工,为我们的城市建设带来了发展的契机,实现了资源共享,使我们“背靠大树好乘凉”,有力地推动了我区政务新区的建设。
矛盾普遍存在于事物之中,事物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而不断发展、进步,因此,我们必须正视矛盾、解决矛盾,使事物发展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哲学道理。然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编制者、管理者往往会出现考虑实际情况少一点考虑市本级自身利益多一点的问题,时常会出现利用他们控制的审批权制约我区发展的区域范围及项目申报,使一些本来不错的项目因为规委会未通过而走掉,致使我区失去了不少好的发展机遇,诸如此类的实例,每年都会出现。要解决好市、区发展争利、争地盘的现象,建议区领导及相关部门不断的向上多反映、多争取,多使上级更多地掌握实情,及时调整和不断完善市级的规划和管理规定,使市、区两级共同发展,和谐发展,相得益彰。
近两年来,市委、市政府在“大滁城”建设中,将我区十个镇办全部列入城市建设规划区域的控制区域,将乌衣镇30多平方公里面积作为“大滁城”的副中心来建设,对我区城乡建设规划和管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在这时不我待的形势下,加强区级规划顺应滁城总体规划显得更为重要。为了更好的执行市级规划,做到上下相互呼应、相互促进,在听取各界意见后,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学习,不断增强规划意识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基本建设的蓝图,它是经广大城市规划工作者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精心编制出来的。还要经各类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多次评审,最后报请政府和人大常委会批准。所以,规划具有可行性、科学性和权威性。我们编制规划过程中,必须要执行和顺应市级规划。市区之间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和谐的、相互促进的氛围,是我区经济稳步发展的前提。
规划一经出台即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执行的指令性,在执行规划的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还需要有一个不断的修正和调整的过程,使之更加完善,这才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我区与市本级混为一体,按照局部服从全局的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宣传市级规划,才能使我区经济建设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调查情况表明,不少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建设用地管理办法》和城乡规划建设知识知之甚少,对城市规划和管理的具体内容及项目申报程序不太清楚,以致申报建设项目上会以后,往往得不到批准。还有的人在未办理批建手续,即开工兴建一些项目和住宅,成为违章建筑。如此等等的教训告诉我们,服从和顺应市级规划对促进我区又好又快发展十分重要。因此,要利用各种手段经常不断地向干部群众宣传城乡规划法和城乡建设管理条例,增强规划意识,不断提高依法管理建设的自觉性。同时,在市级规划的提出评审过程中,区相关职能部门,要尽量地提出自己的合理意见,使规划更加符合我们的区情,在规划执行的过程中,发现缺陷和不合理的部分,要积极地与市规划管理部门及市政府协调和汇报,为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争取应有的空间,这就是对经济建设的负责和对人民群众的利益负责。
(二)认真执行和顺应建设总体规划
制定规划难,执行规划更难。管理与被管理的矛盾是永恒的。由于多方面原因,错综复杂的违章建筑交织在一起,时常形成一个扯不开的网,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大难处。我们在大滁城建设执行拆迁调查中的大量资料表明,各种类型的违章建筑给日后的经济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给国家的财产造成极为严重的损失,让一些私欲膨胀的人钻了空子。这类教训是深刻的。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从今以后,必须严格执行城乡建设规划,做到有章必循、有法必依。
1、明确报建程序,进一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规划和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管理的手段是通过相关的行政许可来实现的,如建设项目规划报批时,一般要履行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出让土地为规划设计条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等行政许可手续。所以说城乡规划是一项多专业、政策性强、内容丰富的公共政策。因此,认真学习,明确报建程序,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并且将制度内容安民告示,使报建人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使执行规划得到保障,这才可以避免违反城乡规划法律法规的现象出现。
2、建立健全报建项目的服务体系并且“安民告示”。市级规划控制的范围广,要求高,而我区建设局承担着市级多个管理部门的承上启下的任务。如何变堵为疏,使报建单位按规定程序尽快的获得批准,不让违章建筑找到理由,做好系列化的服务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建立健全报建项目的服务体系,配齐工作人员,为项目报建工作做好服务。
3、加强执法检查,将问题解决于萌芽之中,不要等房子盖好了再扒,形成群众的对立情绪。
(三)加强协调,使市区规划更加合理与和谐
时代在发展,需求在提升,因此,任何规划都有一个修正和调整的过程,特别是规划管理权在市级政府,区建设局对规划只有报批权、执行权而没有批准权的情况下,及时做好各类规划的修正及调整协调工作显得更为重要,为此,我们认为:
1、要敢于负责。只要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我区实际需要、有利于关注民生的情况下,对一些不切合实际的管理和条款和内容都应该及时如实的向上级政府和规划部门提出修正和调整的建议,并且争取获得上级的认可。这就是对人民负责,也是对规划本身的负责。
2、及时反映情况,努力协调好关系。对一些符合区情,有利于发展我区经济的好项目,就要及时邀请市里相关领导和部门来我区调研,如实反映我们这里的实际情况,在规划的修正和调整出台前、制定中、出台后都要不断地反应具体情况,使之能符合我区的实际,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与群众利益的一致性。
3、逐步完善区内的各类规划,并逐级评审和报经市政府批准,安民告示,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四)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建设用地管理的法律法规,认真抓好土地置换,为我区建设提供更大的空间。
据调查表明,我区上报建设项目许多因用地不规范而被“卡脖子”,究其原因:一是03年设立永久性农田制度时,我区上报的基本农田面积过大。二是04年以后,上级要求可以调整基本农田时,我们又失去了机遇。三是我们对相关政策宣传得不够,不少人不知道基本农田的规定与范围,这方面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最近,国家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出台了相关的土地调整政策,因此,我们建议:一要加大对保护农田和使用建设用地政策的宣传。二要充分用好国家调整土地置换的政策,争取将土地调换面积达到五万亩左右,以适应全区经济建设和东向发展的需要。三要认真研究好“土地置换带动经济发展全局”的课题,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落实措施。
(五)统一思想,加强领导,认真执行,和谐发展
随着大滁城建设的推进,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已调整为95平方公里,作为滁城的副中心—政务新区规划面积也调整到了30平方公里,随着东向战略和琅琊山风景区的扩大,一些新的规划和调整方案也将相继出台。在这种日新月异、时不我待的形势下,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执行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显得更为重要。我区与市区融为一体,规划矛盾难免会出现,为了解决好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认为:
1、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利用多种形式认真学习,坚决执行城建规划管理、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把它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认真抓的格局。
2、对区建设局、园区管委会和政务新区专业人员匮乏的问题,要尽快充实,多渠道、多机制地引进专业人才,以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3、要努力协调好在城建和规划中所产生的矛盾,使市级相关部门及时了解实况,调整政策,给我区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4、对于因市、区规划相抵触致使项目单位造成损失的,各级政府都要给予高度重视,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确保投资者利益。
5、尽快争取到乌衣镇的规划审批权。乌衣镇是大滁城三个副中心之一,但不属于9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中心城区。在服从滁城总体规划和执行经市政府批准的乌衣镇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把乌衣镇城市规划的审批权下放给我区,是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扩权强镇的政策规定的需要,是落实市委领导现场办公会议纪要的需要,同时也是又好又快的发展政务新区的必要,能够减少政府管理层次,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激活自身发展潜力,必须抓紧抓好抓落实,以尽快使我区能够拥有责任与权利相一致的工作环境。
6、积极争取将我区镇办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道路、给排水、公交、园林绿化等纳入城市建设的规划,由市本级统一规划、统一安排资金、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实现资源共享。
7、要加强城建、土地、市容等部门的自身建设,建立起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精湛,作风踏实的工作人员队伍。
蜀道既是首批国家风景名胜区,又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是省级自然保护区,201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2018年8月,省委书记彭清华在考察调研剑门蜀道保护开发及乡村振兴工作时要求,要将剑门蜀道核心区延伸到昭化。2019年4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经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意见》,要求坚持高水平规划、多功能配套,建设“大九寨、大峨眉、大熊猫、大香格里拉、大贡嘎、大竹海、大灌区、大蜀道、大遗址、茶马古道”等“十大”文化旅游品牌。2020年9月,省文旅厅牵头,由我区发起成立了大蜀道文化旅游发展联盟,并当选第一届理事长轮值单位。2021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四川省“十大”文化旅游品牌建设方案(2021—2025)》。四川“十大”文旅品牌,是四川文化旅游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优势资源,最具巴蜀文化影响力、市场吸引力和综合带动力,更是我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实现大文化融入大景区、大景区推动大旅游、大旅游带动大发展,建成剑门蜀道国际旅游目的地核心中的核心、重点中的重点。
一、大蜀道(昭化段)基本情况
大蜀道(昭化段)东起桔柏渡,经昭化古城、天雄关、牛滚凼、大朝驿、松宁桥、高庙铺,西至与剑阁县交界处界牌梁,全长27公里,保留有最原始的古石板路、古驿铺、古关隘、古柏树群、古村落等古代文化遗存,共普查登记旅游资源153处,其中五级资源2处、四级资源7处,是蜀道“关、山、驿、路”核心资源体系现存最为完整的集中展现区。蜀道遗产31个遗产区中,我区的昭化古城遗产区是广元市四个遗产区之一,共有6段23.85公里驿道和12处遗产点,也全部位于该区域。
为加强蜀道遗址遗迹保护,传承蜀道历史文化体系,丰富蜀道历史文化内涵,推动蜀道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助推蜀道沿线乡村振兴,更好地推动“大蜀道”品牌建设。我区已先后建设昭化古城、牛头山等景区,白龙湾景区、天雄关、中军帐、大寨水库等重要节点正在加快建设中。
二、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坚持科学规划。结合中央、省、市文旅产业发展思路,以丰富蜀道文化内涵、推动大蜀道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为目的,根据剑门蜀道(昭化段)文旅资源分布特点,先后编制了《昭化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昭化古城保护总体规划》、《昭化古城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广元市昭化区牛头村乡村旅游总体规划》等,将文物保护、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建设等全面科学融入规划,形成了“一核、一城、两带、三区”的文旅产业发展格局。
(二)完善基础配套。建成广元市区至昭化古城快速通道,提升宝轮至昭化古城旅游公路等级,建成剑昭旅游风景廊道,开通广元至昭化古城、大朝旅游专线2条和宝轮至昭化古城公交线路1条,新建改造大蜀道沿线生态停车场5个。全面提升昭化古城游客中心功能,在昭化镇高速出口、剑昭沿线设立旅游咨询服务点5个。新建了昭化区文物保护消防中心,完成了改造昭化西市、天雄关生态环保示范旅游厕所2座,更新完善大昭化古城景区导视系统。在昭化古城安装智能终端查询机,实现景区免费WIFI、通信信号、视频监控全覆盖。
(三)丰富特色业态。昭化古城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昭化镇创建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天府旅游名镇。昭化古城被世界研学旅游组织认证为首批合作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荣获全省“夜景观”人气前十强。建成昭化西市特色文化商业街区、《葭萌春秋》沉浸式演艺、马战、乐楼演艺等旅游新业态7个,开通嘉陵江“水上高速”客轮旅游航线,环湖旅游公路“一桥一景”模式成为嘉陵江山水人文廊道建设的样板。成功争取大蜀道(昭化段)文旅融合债券项目资金2.4亿元,完成天雄关段古蜀道修复,目前正在加快推进昭化古城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和怡心园、益合堂古院落修复项目。
(四)创新宣传营销。建立政府、行业、媒体和社会多方参与的营销机制,先后主办和承办了第十届大蜀道文化旅游节、大蜀道国际山地马拉松赛等国家、省级大型赛事、活动;推出蜀道自驾二日游精品旅游线路,常态化开展县衙审案、走蜀道活动、牛头登高、大朝年猪节、牛头村柿子节等活动。邀请新闻媒体、网络大V、旅游达人等83人次走进大蜀道,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宣传昭化旅游,全年累计推送图文、视频700余条,网络点击量突破3000万人次。昭化古城先后被央视、人民网、四川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30余次,拍摄影视剧近20部、省级以上专题片近30部。大蜀道的知名度、美誉度显著提高。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启动中止的剑门蜀道风景名胜区昭化古城至高庙铺段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修订和报批,为大蜀道昭化段开发建设提供上位规划保障。
二是请相关领导和专家团队对昭化古城进行考察,确定创建范围,明确创建思路和方向,启动昭化古城创国家5A景区规划编制;
三是启动创建区域的地形图设计。需要邀请专业地形测绘公司设计制作大蜀道(昭化段)地形图。
四是组建大蜀道工作专班。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压实工作责任,有序推进大蜀道改造提升工作。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规划;资源配置;土地;新乡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ociety,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communities gradually become one of the key issues of concern in this stage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social planning, not only conducive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economy, but also conducive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he national economy can be described as significant. This paper planning building new rural community in Henan Province, and discussed in detail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communities, problems and solutions, and Xinxiang City, for example, describes the initial results obtained.
Keywords: new rural communities; planning; resource allocation; land; Xinxiang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前言
所谓新型农村社区,是指打破原有的村庄界限,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村或行政村,经过统一规划,按照统一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搬迁合并,组建成新的农民生产生活共同体,形成新的居住模式、公共服务管理模式和产业格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通过新社区建设,改变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快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河南省一直是走在全国新型农村规划建设的前列,做法得到中央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的肯定。河南省安阳市、郑州市、洛阳市、许昌市等省辖市也在积极探索适合当地特点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路子,已经有了良好开端。总的看,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已成为农村改革发展的大趋势之一。
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的意义
(一)优化村镇空间布局、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
从河南省各地行政村构成和布局上看,普遍存在村多、型小、分散的问题,都缺少科学的规划,就村建村,自然形成。如果不重新进行科学规划,就会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发挥不出应有的效益。合理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积极稳妥推进撤村并村,将农村的路、水、田、林、村等项目资金整合使用,可以集约利用资源,提高使用效益,尽快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改变农村生产生活面貌。
(二)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现实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的就是要通过农业和农村经济加速发展,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不断缩小与城市之间的差距,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通过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共享,能够最大程度地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尽快缩短与城市之间的差距。特别是近年现代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加快,也为进一步解放农村劳动力带来了有利的契机,促进了土地的进一步流转,也为农村人口的重新整合布局奠定了新的基础。
(三)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
在城乡一体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随着进城务工农民的增多,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人口不断减少,受人口等变化因素的制约,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出现相应的缺位或难以形成规模,也给农村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农民难以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能够形成相对集中的新的农民生产生活聚集区,公共资源可以实现整体优化配置,合理利用有限的公共资源,为更有效地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质量提供了载体和平台。
目前农村在规划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农村环境“脏、乱、差”
由于长期缺少规划,农户任意选址盖房,村内建筑参差不齐,道路高高低低,垃圾乱倒、污水乱排、柴草乱垛、牲畜乱放、车辆乱停,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严重影响了农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近几年来尽管各地都开展了“清洁家园”活动,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农村土地浪费多
农民富裕起来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改变居住条件,翻盖新房,青年农民结婚也必盖新房,这是不可阻挡的潮流。由于没有统一规划,农民一般选择在交通便利的村头和乡间公路旁边盖房,再加上部分农民长期进城务工,全家已搬进城市定居,这样一来老宅基地大量闲置,“空心房”、“空心村”逐步增多,这必然造成土地的严重浪费。
(三)基础设施投入大
建设新农村,必然需要对农村道路、电、供水、通讯、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卫生、文化、社保、治安等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大量资金,由于村庄小而分散,现有的资金只好“撒芝麻盐”,很难满足各个方面的需求,这样就使本来不充裕的建设资金更趋紧张。同时,这样做也大大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产业结构调整难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工作已经开展很多年,但由于多数农民还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方式,土地零碎,决策分散,经营理念陈旧,很难形成专业化生产和规模经营,很难开展社会化服务和推广农业科技,很难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因此,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做好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的建议
(一)提高规划意识
规划就是超前的谋划、计划,把理想的未来、美好的憧憬描述在蓝图上,通过努力逐步实现。一个人若没有规划,那么他的人生将是浑浑噩噩、碌碌无为的;一座城镇若没有规划,那么这座城镇的建设发展将是杂乱无章、裹足不前的。因此,要切实树立规划是城乡建设的龙头意识,坚持“富规划”,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更多的精力做规划。建议政府对各乡镇新型农村社区进行统筹规划,整合资金,委托具有相当资质高水平的设计单位,按照各乡镇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编制社区规划,做到一处一景、一村一品。
(二)以集约利用土地为宗旨从区域角度来分析新村社区的土地价值,提高整个社区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在新村社区的规划中,要本着不同地段土地赋予不同使用功能的原则,使土地价值最大化;农宅占地的分配则应根据农户从业及兼业情况,综合考虑生活、生产的实际需求,有效集约利用土地。通过土地利用功能的调整,做到地尽其用,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最大限度地提升土地的价值。通过迁村并点,提高居住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对于节约的土地,可以进行产业开发,建设集中的工业园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也可以进行商业开发,建设商业街,提高农村的区域地位和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对于新村社区的规划用地,也要注重挖掘不同地段的经济价值。
(三)注意对乡土文化的保护
新村规划应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既要与新村周围的自然山水环境有机融合,保护好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又要注重延续地域原有的建筑文化特色及乡村旧有的空间格局、特有的民俗文化活动,随着城市风貌的趋同,乡村担负着传承我国地域、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作用,在新村规划中,应将对其地域、乡土文化仔细研究,反复推敲,并逐项落实到新村的空间布局、景观规划、活动场所设计以及建筑风格和功能设计之中。使新村既成为自然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发挥出延续地域乡土文化的积极作用。
(四)注重环境友好、资源节约
新村规划应尊重生态自然环境,与自然界和谐共生,包括合理的社区规划选址,适当控制容积率、建筑密度及日照间距系数等规划技术指标,科学的社区建筑规划布局,以及社区规划建设中新技术的大量应用。同时,注重资源节约,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加快农村能源建设的步伐。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十一五”期间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在这里“节约”并不意味着仅仅是节省,而应该是强调建设的效率,资源使用的合理性。要体现农村社区的发展效率,最大限度地以较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五)构建农村社区服务体系
1、加强服务设施建设
办公和报务用房是农村社区开展各种服务的基础,通过新建、改建、开发商提供等多种方式,使每个农村社区都有一处不少于300平方米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包括“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民政和社会保障室、计生指导室、社区警务室、图书室、村民学校等基本服务设施和室外健身活动场所。同时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到农村社区兴建幼儿园、敬老院、卫生所、便民超市、餐饮店等社会设施,为发展社区服务搭好平台。
发展社区服务
建立健全政府“一站式”公共服务网络,整合政府各部门在农村的资源,将政府公共服务延伸到社区,民政、劳动、计生、卫生、体育、科技、农业、金融、物业管理等部门全部进入社区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通过投资入股、合作经营等方式投入农村社区服务业,大力开展面向全体村民和驻社区单位的便民超市、农资农技、信息中介、邮政通讯、金融保险、养老托幼、餐饮、家政服务、家电维修、物资配送等便民利民服务项目。
以河南新乡为例看新村规划的初步成效
新乡市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农村新社区时间虽然不长,但已取得初步成效,主要表现为:
(一)增加了土地资源
新乡市农民户均宅基地为1亩左右,新社区户均0.6亩,建新拆旧户均节约用地0.4亩。旧村改造的土地首先用于复耕实现占补平衡,剩余土地的10%仍用于复耕,确保耕地不减并有所增加。2009年耕地面积达605万亩,比2004年增加25.6万亩。启动建设的369个新型农村社区,建成后可节约土地近30万亩,节约率达40%以上。目前已累计拆旧宅基地1.17万亩,复耕1571亩。长垣县常村镇同悦社区由7个村整合而成,原来的村庄占地1604.55亩,新社区规划用地450亩,建成后可节约土地1154.55亩。
(二)改善了农民生活条件
新乡市农村新社区住宅全部按照高标准设计,寿命至少达到50年,变过去的“一代人盖三次房”为“一代人盖房三代人居住”,既节约了资源,也节约了投资。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新社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长垣县的38个新社区共修建道路92公里,自来水系统14个,学校25所,标准卫生室22所,服务中心8所,文化大院11个,配套电力设施全部完成。在新型社区居住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根本改变,居住环境、公共服务、就业结构、消费方式等方面与城市趋同。
(三)提升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程度
通过村庄整合,打破了原有村组界限,实现农村社区建设标准化,雨水经下水道及时排放,改变了农村以往“有新房无新村”和延续几千年的生产生活方式。群众之间因建房高低不同、雨水流向等而引发的矛盾,也从根本上得到化解。
结语
综上,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关系民生和民心的大问题,是党和政府在新时期关于存进农村发展的伟大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和举措。这种做法符合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可以作为今后农村工作的方向和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延信,闫辉,李伟毅.建设农村新社区――河南省新乡市统筹城乡发展的调研报告[J].农村工作通讯,2010.15.
[2]李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