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休闲农业规划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湿地公园;规划;景观生态;研究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湿地公园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 通过人工手段对原有的自然湿地进行重建,使之成为一个以景观为主体、以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为核心, 并且同时兼顾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展示、科普教育和示范功能。其整体规划蕴含了文化和美学价值,可供人们进行科研、游玩、休憩的一块特殊保护区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脚步的较快,湿地资源受到的严重破坏,湿地类型和面积减少,湿地生物多样性逐步丧失,致使湿地的功能日趋衰退。因此,湿地保护规划问题日益受到世界各国规划工作者及政府部门的重视,其中湿地公园建设就是保护湿地的一项重要措施。
1.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
湿地公园景观的设计首先应该着重突出湿地景观,同时还要尽量维持区域内的自然风貌, 为公众创造一个零距离体验自然、享受自然的空间。因此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应该从湿地的生态功能出发,遵从湿地的净化环境、蕴涵水源和保持生态的多样性稳定性,合理利用湿地上的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其他自然资源。尽量使湿地公园的建设不对该地区的环境造成破坏。
(2)设计人性化原则。湿地公园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实现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对湿地景观的感受,尽可能在不影响或通过人工措施更有利于湿地动植物正常生存的情况下,修建必须的旅游观赏设施及缩微景观,使游人舒心悦目。因此要注意营造公园游览及休憩空间,增加公园景观的连续性。
(3)美学原则。湿地公园景观设计首先要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赏心悦目的视觉观感。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实现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丰富性、愉悦性以及奇异性等,充分利用湿地水体和生物的特点,创造湿地意境,提升湿地审美境界。
2.某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2.1规划区概况
某市处暖温带半湿润型季风气候区且文化历史悠久,规划区位于城市东南部,由于长期开采地下资源形成较大面积的塌陷区。部分荒废的村庄和工厂遗址可改造成为文化纪念场所,保留该区域的城市记忆。局部植被资源丰富,保存了一定的乡土树种。荒废的农田和分布较广的小面积水塘为开展湿地生态恢复和生态农业旅游创造了有利条件。地块北部紧邻资源丰富的县城,为生态农业规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地块中部有铁路穿城而过,需要考虑其在湿地公园建设中的特殊作用。
2.2 建设理念与功能分区
景观生态规划以“保护与利用相结合”为理念,以“生态、文化、景观、旅游”为主题,根据循环经济学和景观生态学原理,建立林农复合经营和湿地文化旅游相结合的资源塌陷区土地综合利用模式; 以生态恢复与重建为核心,充分发挥湿地公园的生态服务功能,并与生态农业相结合,开展多样化特色经营,形成基于塌陷区生态恢复的湿地公园建设模式。基于上述理念并结合场地的空间格局作出以下功能分区,如图1 所示。
图1
2.3 规划主体内容
2.3.1 植物种植规划
植物作为有生命力特征的景观材料,不仅在湿地公园生态恢复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更由于其本身形体、色彩、寓意的多样性,而成为影响视觉审美和文化表达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植物的生长受温度、土壤和立地条件等多方面制约,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创造应在尊重植物生态习性和满足不同场地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功能分区进行合理规划,力求达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以生态设计为指导思想,建设多样化生态环境,形成水生、湿地、陆生等多层次的植物景观。
2.3.2生态农业规划
塌陷区对耕地的破坏较为严重,仅仅通过土地复垦的方式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并不十分明显。湿地公园位于新老城区的交界处,可以充分发挥其城乡交错带的优势,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综合效益。如在生态农业体验区开辟特色养殖区,开展特种水产业和农业复合种植(经济林混交种植、经济林下种植药用和菌类植物、生产“森林蔬菜”);开展现代农业科技示范、观光采摘、农家乐等活动。又如在山林野趣区设置苗圃培育基地和经济果林区,结合森林探险、林中野营等活动,满足城市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2.3.3复合景观设计
(1)水系景观恢复与设计
水系景观是湿地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湿地公园发挥生态修复、娱乐休闲、环境教育功能的重要载体。在正确梳理场地积水区与周边地形、水系关系的基础上,采取挖湖蓄水、调控水位、植被恢复、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建立湿地公园水系平衡系统。湿地公园采取地表水与雨水利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生态补水,依靠区域周边较近的河流、汤河水库进行生态补水,同时考虑人工湿地与水系的连通性,保证湿地生物廊道的完整性。充分利用植物对水体的净化作用和造景作用,运用一系列工程与非工程措施达到缓解水体供给压力,实现建设湿地公园自然水系景观的目的。以生态修复技术为指导,通过水生生物、根系微生物和人工介质的吸收去污功能,保证区域水体的水质要求,同时补充了地下水。采取生态浮岛、人工湿地、生态岸线等形式,设置水禽栖息地和恢复湿地水生植物群落和湖滨植被带,丰富湿地公园本土动植物资源,创造池塘、溪流、沼泽、浅滩、沙洲等多样性的生态水系景观。
(2) 生物景观的引入与可持续利用
湿地公园生物景观主要由植物景观与动物景观构成。植物景观不仅包括由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等湿地植物组合而成的景观,还包括果蔬园、农田、茶园等经济作物形成的大地景观。动物景观包括湿地公园中的鸟类、昆虫、鱼类和小型动物。动物作为可移动生物,为湿地公园带来了灵气和生机,也为人们探究大自然的神奇和了解动物的习性提供了机遇。不同于一般的拥有较好自然景观条件的湿地公园建设,该湿地公园的基质为工业废弃地,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现有动植物资源稀缺,需要在保留场地乡土树种和动物资源的基础上,合理引入当地常见的动植物资源。设置乡土树种园和果树园; 又如在山林野趣体验区设置蝴蝶园和百鸟园等,以自然山水为蓝图,以幽静、秀丽为特色,再现“花坞蝶双飞,柳堤鸟百舌”、“朝日斜来照户,春鸟争飞出林”的生物景观。
(3)文化景观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景观是在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背景下,对土地上的各种自然资源进行改造而形成的,是一个地区自然和人文历史演变的载体和见证。因此,文化景观的塑造不仅要挖掘历史文化,体现历史内涵,更应该尊重场地的过去和发展轨迹,维护场地的乡土景观。
湿地公园文化景观的塑造主要基于当地文化、湿地文化、民俗文化等方面。如在入口景观区设置文化广场,将历代描写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的诗词场景以浮雕的形式展示出来。在开采遗址处设置文化小品,传递城市起源与发展的信息。又如在湿地休闲体验区设置水街与水上民俗体验园,开展别有风味的水上娱乐活动和民俗文化活动等。
4 结语
湿地公园的建设实现了资源城市的土地更新和景观生过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服务功能。湿地公园的建设,在改善老城区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提升老城区整体竞争力等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湿地公园的景观规划以土地的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建设湿地景观、农业景观、文化景观为主要内容,不同功能分区各具特色,相互支撑,最终形成集旅游、文化、休闲、产业于一体的特色湿地公园。
参考文献:
[1]夏海山,王凌绪,夏正伟.采煤塌陷区规划的景观策略与方法—以山西司马矿景观生态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2007(10).
[2]陈秋计,刘昌华,谢宏全,等.煤矿塌陷区景观生态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 2006,26(5).
[3]马力,胡海波,沈杰,等.泰州防空园生态景观规划设计[J].林业科技开发, 2012,26(2).
[4]罗萍嘉,陆文学,任丽颖.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矿区塌陷地再利用规划设计方法———以徐州九里区采煤塌陷地为例[J].中国园林,2011,27(6).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建设用地分类;建筑文脉;地域特色
Abstract:combined with the mountain of superior location and natural conditions, and the city of Yuyao as a whole, to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ecology first, green development strateg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untain areas, through the village of construction land classification,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rchitectural context and so on, and puts forward appropriate mountain new rural village renova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concrete measures and methods, hope to the mountain village renovatio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put forward beneficial reference.
Keywords: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village renovation;construction land classification;urban and rural;the architectural context;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TU984.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8-0062-03
1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和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大大缩短了四明山区域与长三角主要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使区域在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战略地位得到极大提升,形成了区域发展的难得机遇。余姚市四明山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为宁波市欠发达地区,人均收入较低。该区域为余姚市和宁波市重要生态功能区,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及饮用水源地,主要的山林资源保护区和革命老区,具有非常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促进四明山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余姚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的新阶段,对发展农业,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四明山区村庄整治规划是四明山功能提升主要内容,独特区位和自然环境有利于塑造特色村庄。浙江省美丽乡村行动计划(2011-2015)文件精神、宁波市关于推进四明山相对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新一轮扶贫政策以及余姚市统筹为要、城乡一体的战略导向都为四明山村庄整治规划提供了有利保障,加快四明山村庄整治规划、发展现代农业、繁荣经济是新形势下余姚市经济发展的新任务,如何稳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何在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发展经济成为四明山村庄整治的核心内容。
本文从四明山区域村庄的特点入手,全面分析,找出四明山村庄整治的共性;以余姚市梨洲街道燕窝村村庄整治为例,从实际出发,结合四明山村庄共性特点,通过对村庄建设用地分类、建筑文脉等方面的研究提出适宜四明山区新农村村庄整治规划设计的具体措施和方法,望对山区村庄整治规划与建设规划提出有益的参考。
图1
2 四明山区村庄特点分析
2.1现状区域村庄分布特点
由于余姚市四明山区域位于山区,村庄分布受地形、经济发展、交通条件等诸多因素影响,呈现出如下特点:受地形影响,区域紧邻杭甬高速以南地区村庄分布密度最高,其次为中西部山区,而位于海拔500m左右村庄数量甚少;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如梁弄等镇村庄分布密度大;反之如四明山、鹿亭、大岚等乡镇村庄分布密度不如经济发达乡镇;交通对村庄分布有较大影响、区域大多数村庄是沿道路交通线分布,且村庄的人口规模较大,仅少数村庄分布在较为偏僻的地区;
2.2 村庄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
余姚市四明山区总面积480.4km2,现状行政村多达72个(其中农村地区共有行政村64个),人口10.36万人(其中农村地区有8.8万人),平均每个行政村1438人,其中人口规模最大的村庄3903人,人口规模最小的村庄仅364人,与此同时现状大部分行政村均由1-3个自然村,有一部分行政村辖有的自然村多达10个以上。村庄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配置带来了较大难度。
2.3 村庄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程度较低
现状各乡镇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均未能覆盖大部分村庄,除供水设施配置尚好外,但也存在着管网建设滞后和消毒设施简陋等问题,大部分村庄的污水排放和处理仍处在自然排放状态,基本上采用化粪池就地渗漏或外排,对河网和地下水造成污染;环卫设施严重不足。道路等级低,配套设施不全,山间主要道路宽度约为5-7m,相向行驶的车辆会车困难,且山路转弯较多,路两侧停车杂乱无章,车辆行驶安全系数较低;宅间路宽度约为2.0m,过于狭窄,且部分路直接断头在农户院落。道路附属设施不够齐全,缺乏公交停靠站和集中设置的停车场,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在文教卫等社会设施方面主要反映出社会设施资源人均占有量少,设施设备差、服务质量低与城镇存在较大差距、设施布局与实际需求不相匹配等问题。
2.4 村庄布点不尽合理
区域内有相当部分的村庄位于山地丘陵地区,布点分散,规模偏小,交通不便,基础和公共设施共享性差,需要进一步梳理撤并;对现状处于水库、流域上游的村庄、高山村庄、地质灾害地段的村庄均需在村庄整治规划中给予适当安置。
2.5 村庄建设用地零乱、松散,人均建设用地多,土地资源浪费
从现状的1/10000地形图测算,区域农村地区村庄建设用地为2401.5hm2,人口10.36万人,人均建设用地(主要是居住用地)108.71m2/人,略偏高;同时区域内村庄建设习惯于建新不拆旧,一户占多地的情况比较多,导致建设用地不断扩大,由于旧村改造滞后,老宅基地闲置,“空心村”现象也较多。
2.6 住宅建筑布局混乱、质量普遍较差
四明山住宅除少部分沿交通线布置外,其余基本都依山而建,阶梯发展;住房建设村民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管理,布局杂乱,间距不足,日照、通风条件较差;住宅建筑翻修是农户自主行为,缺乏统一规划,因此存在着明显的新旧交杂。居住建筑基本就地取材,半数居住建筑通过毛石和木材搭建成简易住宅,不能满足人居舒适需求,还有一部分住宅无人居住,年久失修,形态破败,急需拆迁。
3 根据余姚四明山村庄共性,制定村庄整治规范
3.1制定《余姚市四明山村庄建设用地分类标准》,指导村庄整治规划
由于我国村庄分布广泛,地形地貌不同,村落文化不同、区位不同,难以制定统一的规划标准和规范;同时要保护村庄特色,防止村庄千村一面的理性要求,村庄整治规划就表现为多样性。结合四明山的村庄特性制定村庄建设用地分类标准是余姚四明山村庄整治合理规划的必然选择。以现行的《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和《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为依据,结合结合四明山的村庄特性制定《余姚市四明山村庄建设用地分类和代码》。村庄建设用地共分为8大类,28小类。居住用地(R)根据周围设施齐全、建筑质量、环境优劣分为一、二、三类居住用地,居住用地不包括宽度等于和大于3.5m的道路用地。原《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的公共设施用地(C)调为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A)和营利性的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A)分为村委办公用地、文体设施、教育设施、医疗设施、文物古迹和宗教设施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B)分为商业设施用地、商务设施用地、公用设施营业网点和其他营利设施用地。对外交通用地属于区域交通设施用地,不计入《余姚市村庄建设用地分类和代码》,村域内为农业生产的资源性道路为农林用地,不计入《余姚市村庄建设用地分类和代码》;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S)包括村庄道路,交通设施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和生产设施用地内的道路;生产设施用地(M)、仓储用地(W)和工程设施用地(U)与现行《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一致;绿地与广场用地(G)包括公园绿地、防护绿地、以游憩、纪念、集会和避险等功能为主的村庄公共活动场地。
3.2. 缩减自然村,整治保留村,明确整治措施,合理控制村庄建设用地规模。
由于四明山区经济落后,行政村包含的自然村较多,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配置配置有限,目前人们多以外出打工为主,多数自然村已是名副其实的空心村,为了确保村庄整治规划的实效性,满足村民对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基本要求,村庄整治规划把自然村分为撤并拆迁村和保留整治村。对规模小、地形地貌复杂、交通不便,基础和公共设施共享性差,以及现状处于文物古迹、水库、流域上游的村庄、高山村庄、地质灾害地段的村庄在村庄整治规划中明确为撤并拆迁村,对该类村的整治措施为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全面整治闲置住宅、废弃住宅、私搭乱建住宅,控制村民在原址搞建设,鼓励村民下山向城镇、中心村转移,让自然村自然消亡。对四明山保留的自然村村通过拆除危旧房、加强保留房的立面整治改造、村内道路硬化、重要节点景观塑造和居民庭院绿化、水库整治保洁、村级便民服务中心改造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生活污水治理、饮用水管网改造和电气化建设十大措施提升村庄面貌。同时依据《宁波市城乡管理技术规定》合理确定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和村庄建设主要用地的构成比例,合理控制村庄建设用地规模。
余姚梨洲街道燕窝村共用9个自然居民点,通过整治措施,规划为四个保留整治居民点和五个撤并拆迁居民点。四个保留整治居民点:舒家山和东湾脚、紫龙庙、外毛山。五个撤并拆迁居民点:洪家样、黄家潭、沈家弄、张家岭和里毛山。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得到最大化利用,满足了广大人们的基本需求。
4 村庄建筑整治规划要考虑文脉的继承和发扬
4.1 村庄建筑整治措施
四明山区域现状建筑划分为一类建筑、二类建筑和三类建筑,分别进行针对性整治。一类建筑:质量和建筑外观较好的建筑,不许任何整修,规划为保留建筑;二类建筑:建筑质量和外观一般的建筑,需要进行修理,规划为整治建筑,规划其对乡土风格进行保护性整修,污损部分进行修缮,立面粉刷改造保留原有建筑特色、材质肌理;三类建筑:建筑质量较差、外观破旧,且没有文化价值的建筑规划为拆除建筑,规划尊重村民意愿,有计划地进行拆除和改造。村庄建筑立面整治主要考虑整体景观的塑造,重点加强乡土文化气息的运用,根据建筑特征进行修缮,遵循修旧如旧,防止大拆大建。
4.2 住宅建筑改造与设计
村庄建筑的改造和设计遵循村庄原有的风景与自然环境,在保持乡土气息的同时追求现代感,建筑体量上考虑统一性,一层和二层结合。建筑造型简洁朴素,在色彩上做到协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在大色调下各户之间可以有微差。在建筑材料上使用砖、石块、木材、灰瓦等地方性材料,充分体现村庄的乡土气息。住宅建筑的改造和设计还应吸收传统民居特点,结合四明山当地村民的居住水准和现代生活需求,提供适应不同经济能力和家庭构成需要的套型住宅。外墙面采用粉色或白色,屋面为青瓦色,保持浙江民居特色。
规划新建的住宅以2-3层联排式为主,建筑平面注重动静分区,住宅内部的汽车库和生产用房可根据用户的需要改变使用功能,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以适应村民的多种需求。
图2
图3
5 村庄环境整治规划要突出地方特色
四明山区域资源条件得天独厚,自然和人文景观十分丰富。区内山高林密,风光优美,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丰富,是余姚市重要的生态农业和旅游基地;区内溪流湖泊众多,有四明山、梁辉、陆埠水库等中小型淡水资源十分丰富,是余姚市、宁波市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以余姚梁弄为中心的四明山革命根据地是我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明山村庄环境景观整治必须牢牢把握生态为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根基于当地村庄特色的延续和创造,从建筑、规划布局、地形地貌、产业、风俗习惯等多个方向努力挖掘特色内涵,延续原有的村庄脉络,保护乡村景观,弘扬和塑造村庄特色。有乡村旅游发展的村庄,更必须保持现有格局和风貌的基础上,使村庄环境和景观建设的特色得到更充分的体现,营造出乡村风情浓郁的自然村庄特色形象。
余姚梨洲街道燕窝村是余姚市古城游览区组成部分,是余姚市城市生态服务区、泛城郊农家乐休闲旅游区组成部分。燕窝村是典型的高山台地村,平均海拔500m,高山农业,特色林业为燕窝村的旅游资源增添了色彩,所以燕窝村的环境景观整治必须立足村庄的实际情况。燕窝村的环境景观整治主要体现为整体层面环境整治和重要节点景观整治。燕窝村整体层面环境整治就是突出区域特色,首先将燕窝村划为“一轴、一带、三区”,一轴为梁燕公路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旅游轴, 一带为六百步岭古道登山观光休闲旅游带 ,三区为舒家山生态休闲观光区、紫龙庙山水休闲游览区、外毛山生态休闲观光区,从宏观层面优化环境,体现特色;其次在村庄建筑群落布局上,主要从居住的群落形态和建筑风格的延续着手,四个整治区均在不破坏原有山形走势的基础上,形成依山而建的自由布局,和层层叠叠、高低错落有致、与山形水势完美结合的建筑天际线,这样既延续原有民居的布局,形成富有变化的建筑空间,同时也降低了土石方量,节约了工程投入,同时也突出了村庄地域特色。燕窝村重要节点环境整治就是村庄公共空间的塑造,公共空间不仅要反映村容村貌,还要反映村庄特质;如在村庄入口处设立牌坊,彰显燕窝村四明云顶、高山台地、红色古村地域文化,牌坊周围再种植燕窝特产毛竹,突出燕窝村浓郁的乡土气息; 紫龙庙水库节点景观整治不仅要对水库东边的堤坝进行翻修,还有对水库周边的环境进行整治,增设公厕、绿地、农家乐、户外文体活动场地、停车场等,使该处成为燕窝村人文要素与周边的自然生态要素紧密相关,融为一体的典范,也是村庄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流的窗口。
6 结束语
四明山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具有厚积薄发的优势,本文通过梳理四明山村庄的特点以及燕窝村的案例分析找出适合四明山村庄整治的措施和方法,有力促进四明山区域全面协调发展,也必将使余姚市通过四明山村庄整治走在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沿。
参考文献:
[1]张泉,王晖,梅耀林,赵庆红编.村庄规划.中国建筑出版社.
[2]北京土木建筑学会编.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与管理.中国电力出版社.
[3]中科地景规划设计机构编.休闲农业规划设计与开发.中国建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