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教育思想研究综述

职业教育思想研究综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教育思想研究综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职业教育思想研究综述

职业教育思想研究综述范文第1篇

――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2015年年会综述

孟凡华 程 宇

>> 高等职业教育与创新教育 试析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创新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特征的研究与创新 建设创新型城市与构建高等职业教育的新模式 浅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高等职业教育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实践与创新 高等职业教育政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论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创新思想与能力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精品的理念与实践 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应对举措 浅谈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困惑与对策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研究 小议创新高等职业教育管理 会计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创新 高等职业教育图学教学创新实践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探讨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差异性研究 试论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沟通 高等工程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同质性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2015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7):1.

Abstract On October 24-25, 2015, the 2015 annual conference of nation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principals joint meeting was held in Wuhan of Hubei. More 900 principals from 400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ttend the meeting. The participants, centered on the topics of “action, innovation, crossing” , jointly probe how to develop and innovat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so as to provide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for major national strategies of "made in China 2025”, “public entrepreneurship, peoples innovation”, and ” One Belt And One Road”.

职业教育思想研究综述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目标;制定;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12-0011-05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即高等职业院校,它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一般简称高职(包含高等专科学校、其他各类高等学校及机构举办的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紧密,其突出的职业特性是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间最大的区别。高职教育是高层次的职业教育,为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端或高级的技术技能人才。因此,高职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职业能力和职业特性,使学生具有未来职业岗位及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思维、行动、情感、语言等职业特性。和普通高等教育一样,高职教育也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学历教育主要分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其中以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为主。鉴于此,笔者认为高职主要指高等专科层次的各类高等职业教育。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就是一种预期的学习结果。我们通常认为“课程目标”是由课程方案的目标、每门课程的目标和教学目标三部分构成。“课程目标”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博比特的《课程》一书中,并给出其内涵是“学生应该掌握及达到的能力、态度、习惯、鉴赏和知识的形式”。而奥利瓦则将其定义为:课程规划者希望学生在完成学校课程计划的部分或全部后,达到的一种可量测、具体化的能用术语表述的取向或结果。高孝传等人从本质内涵方面对课程目标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课程目标是指学生在某段特定教育时期内需要实现的培养目标,即在国家相关教育方针的指导下,结合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现状,要求学生完成或达到预先规定的教育任务、内容情况。”汤百智等将课程目标描述为:它是学生经过一门具体课程学习后,在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应达到的预期结果,而且在实际课程开发活动及实施中总会表现出一定教育的价值取向及其基本要求。

(三)专业与职业

高职教育与其他普通教育类型的不同点在于鲜明的职业导向特性,这决定高职专业课程目标的确定需要进行职业分析和社会用人单位需求调查。为了准确把握高职专业课程目标的含义,必须厘清“专业”和“职业”两个基本概念的涵义。以下是有关教育专业的几种基本概念: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的需要设立的专业类别(《辞海》);高等学校的一个系里或中等专业学校里,根据学科分工或生产部门的分工把学业分成门类;产业部门中根据产品生产的不同过程而分成的各业务部门(《现代汉语词典》);“专业”顾名思义即专门职业的意思,可以引申为从事某固定职业所需要的专门技术与专门理论(全《职业教育与课程论》)。

由上可以看出,“专业”可以理解成一种学业门类或职业。高职教育的专业是学校与劳动力市场对接的切入口,它的设置是以社会经济发展的就业需求为依据,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教育的专业可以看作是培养人才的类型,即高职教育的专业是教育部门根据劳动力市场对从事各行业的劳动者和人才的需要以及高职教育的整体可能性所提供的培养类型。

以下是有关社会职业的几种基本概念:职业是指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并以其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的种类(《教育大词典》);指在业人员所从事的有偿工作的种类(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职业是一定社会中社会成员所从事的作为自己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类型或具体工作(南海:《职业教育的逻辑》)。

以上有关“职业”的几种基本概念表明,“职业”是个人联系社会的纽带,它与社会分工密不可分,正如马克思所说:“每一种职业都是社会分工的一定部门。”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复杂化,职业分类也愈加丰富化、多样化。职业主要包含以下三种涵义:一是指“occupation”,生活中所从事的工作,如从事医生、教师等职业。二是“vocation”,以前是农业生产等体力劳动工作的专有名词,现在则逐渐泛指一切为了得到酬薪而受雇去做的一般工作。三是“profession”,一般专门指受过专门训练或从事脑力劳动的职业(如哲学家、科学家等)。

凯尔・桑德斯指出专业是人们所从事的需要专门技术的职业,它需要培养特殊的智力去完成,其目的是提供专门性质的社会服务。姜大源在《职业教育学新论》一书中将社会职业总结为群集式的工作资格、规范的工作领域、层级型的工作空间和社会化的工作价值四个基本特征,证明了高职教育的专业具有很强的职业属性,专业和职业有紧密联系和对应关系。高职生未来的职业活动涉及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能够通过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获得,高职院校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以专业覆盖的职业从业资格要求为参考,高职专业课程目标的编制需要依据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进行企业人才需求和职业分析。高职教育的专业虽然具有很强的职业性,但并不等同于社会职业。通常情况下,高职教育的一个专业可以涵盖多个社会职业。这是因为高职教育的专业数量不仅与社会职业分工的专门化水平与程度有关,还受到效益最大化和科学合理化的制约,其在划分上追求尽可能多地覆盖社会职业。

(四)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目标

从“课程即学科”和“课程即科目”的角度出发,高职课程的分类按照课程实施的作用一般可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最典型的课程类别主要按其功能划分为普通文化课程、专业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本文中的专业课程目标则主要指包含实习实训等实践课程在内的专业课目标。高职院校专业课是以科学分工或生产部门分工为依据进行的学业门类划分,目的是促进学生形成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它以教授学生未来从事职业所需的专门理论与专业技术为核心,是一种专门培养学生理论及专业技术的课程。其中,高职的综合实践课是针对高职的专业需要而开设的,是一种突出强调技术技能的实践性学习课程,主要形式表现为学生在文化课和专业课基础上以独立操作的企业实习等方式进行。并且,高职院校的课程正朝着理实一体化发展,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因此,高职教育的专业课旨在传授专业知识、提高职业技能,即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技能,提高学生就业、创业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它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高职的专业课程目标作为专业课程标准的核心,应从根本上明确“高职生为什么学”“高职生应当学什么”“学习将给高职生带来什么”等有关高职专业课程的基本要素。由此可见,高职专业课程目标是一种针对专业课做出的预期学习结果,即期望学生经过专业课学习后在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应达到的状态和水平。高职专业课程目标是专业课程开发、编排、实施和评价的依据,它通常以观念形态存在,在专业课程实施前预先产生并存在于教师和学生的大脑中,引起并指导教育者和学习者的行为,是协调、组织师生行为的准则。为了使本研究活动更具针对性,论文中涉及的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目标主要指的是中观层面的高职具体的每门或某门专业课(包括实习、实训课程在内的专业实践课)的课程目标。

二、相关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对职业教育课程领域关注广泛,相关研究成果也日益丰硕。但整体而言,专门针对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目标制定和开发的理论研究尚不多见,多在课程开发或设计等研究成果的某些章节中涉及。还有如田凤兰等人从实践导向视域等不同视角对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开发进行研究。仅有王玲、刁春好等人以“高职课程目标开发/设计”为题目进行研究。在中国知网和EBSCO中以不同主题,对2005―2015年所有相关文献进行高级精确检索,检索详情见表1。

(一) 国外研究综述

在研究文献数量上,国外相关研究成果比中国丰富很多。在影响力方面,国外学者对课程目标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影响深远,出现很多世界著名的课程领域专家。特别是美国和英国,先后涌现了一大批国际课程论著名专家,如美国的泰勒(Tyler R W)、查特斯(Charters W)、博比特(Bobbit J F)、蔡斯(Zais R S)、艾斯纳(Eisner E W)、加涅(Gagne R M)、舒伯特(Schubert W H)、波帕姆(Popham W J)、奥利瓦(Oliva P F)、约瑟夫・施瓦布等,英国的斯宾塞(H Spencer)、斯腾豪斯(Stenhouse L)、泰勒(P H Taylor)和理查兹 (C M Ricards)等。其中,博比特的《课程》、查特斯的《课程编制》以及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等都为高职课程理论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对专业课程目标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主要观点如下: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最早使用curriculum(课程)一词。博比特最早提出“课程目标”概念,对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目标具有基础性的影响;蔡斯将课程目标分为curriculum aims 、curriculum goals和curriculum objectives,即课程宗旨、课程目的和课程目标;奥利瓦的《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 (6th Edition)》融合古典和现代课程作品,详细阐述了课程开发各个过程的原则和组合等问题,认为课程目标是用具体、可测量术语所表述的取向或结果;舒伯特将课程目标取向类型分为普遍性、行为、生成性(展开性)和表现性共4种目标取向,为后续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目标的取向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在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目标的来源问题上,最终可以追溯到泰勒,他认为课程工作者对课程目标应该综合考虑“学习者本身”“当代社会生活”“学科专家建议”三个方面来源,并且这三种来源缺一不可,这对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目标的确定等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英国学者泰勒和理查兹依据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探讨课程的理论基础,并指出课程理论研究和实践必须考虑学科内容、学生、教师和环境及其相互间的组合关系;英国的斯腾豪斯提出了过程模式的课程思想,肯定课程的内在价值和研究必要性,并第一次提出并实践了教师应成为研究者的思想。

根据上述文献分析,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在研究内容、深度、影响力和探索力度上都要超越国内很多。国外研究既重视专业课程目标的实施过程,又注重其理论研究。但国外的研究经验终归只是其自身的实践探索,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非解决任何国家高职专业课目标研制问题的“灵丹妙药”。

(二)国内研究综述

1.研究时间、数量分布分析

国内高职专业课程目标的相关研究起步很晚,这不是说“课程目标”概念现在才有,而是没有在教育文件中正式使用。早在民国初政府颁布的《中小学暂行课程标准》中就已首次使用了“课程目标”一词,但对于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研究却起步晚很多,从期刊文献、专著资料时间分布上即可明显看出。高职专业课程目标研究是随着职业教育课程研究兴起的,研究历史非常短。在相关文献数量分布方面,涉及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重要专著主要有邓泽民的《职业教育教材设计》、徐国庆的《职业教育课程论》、黄尧的《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黄艳芳的《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全的《职业教育课程与教育学论》和汤百智的《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等。专门针对高职专业课程目标的期刊论文尚不多见。与外国的相关成果数量相比,我国的研究成果数量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对于高职课程目标的研究还比较薄弱。

2.研究方向分析

学者们基于不同视角对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从历史到现状、从国外到国内、从理论到实践、从目标定位到开发技术等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分析探讨研究。一些学者基于泰勒课程原理、多元智能理论等不同理论或观点展开探讨,如郭峰、饶异伦的《基于泰勒课程原理的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研究》、胡怡芳的《基于多元智能的职教课程目标研究》、蒋满英的《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的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探微》等。曹文华、张书芳和张原等人则从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求知”和“求职”角度论述。吴健从证券业从业资格证学习与实训的角度探讨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等问题。俞明、贾宏则基于“课程情境、知识分类、能力构成、社会需求以及教育目的”等几个方面对课程目标的技能化问题进行了批判性反思等。还有一些学者对已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述评,如王坤、谢长法的《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研究综述》,对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涵义、层次、类型、确立依据等方面进行了回顾分析,并指出课程目标由单一目标向多元目标整合的趋势;王鉴在《课程论热点问题研究》第三章中就课程目标的基本历程、研究热点问题及发展趋势做了详细整理、分析。

3.研究内容分析

第一,价值取向上。施良方在参考舒伯特的见解的基础上,总结了行为目标、生成性和表现性比较经典的三种类别。有的学者也提出普遍性、行为、生成性(展开性)和表现性四种经典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王小聪、郭岚对职业教育课程目标从实质和形式进行了解读,即实质取向上的知识本位、社会本位和学生本位,形式取向上的行为目标、生成性(展开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郑晓梅对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和发展趋向进行详细阐述。张红梅对课程目标的内涵和取向、确定依据和方法等进行了详细解析,对于课程目标的取向发展趋势做出由单一目标向多元目标整合发展的判断和预测。在研究深度上,由过去“几种价值取向各有利弊的一般性教育意义的比较”发展到现在“后者是基于更高的价值追求而对前者的超越”。这反映出课程的时展精神,不断追求人的价值和个性解放。

第二,基本依据/影响因素方面。目前,对于课程目标的主要来源或确定依据等问题的研究,不管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一致认同泰勒的课程目标“三来源”,即对学生、社会和对学科的研究。在职业教育课程领域中,学者们一般用主要来源、确定依据或影响因素等表述课程目标的确定问题。如邓泽民具体阐述了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依据应从学生、社会、学科以及职业发展四个角度分析;黄尧认为主要是从学习者的研究、对职业的研究和对社会的研究三方面阐述;黄艳芳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和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两方面来考虑;徐国庆认为课程目标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技术发展水平、职业教育理念、职业教育模式和生产组织模式;汤百智提出影响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确定的“四因素”: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技术发展的进步和生产组织模式的改变。

综上所述,“高职专业课程目标的依据”“确定的影响因素”或“基本来源”以及“依据”都是基于不同视角和层次对课程目标的确定进行阐述。对于“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目标的依据或影响因素究竟应该包含什么?”的回答并未达成一致共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4.对国外成果的研究

中国学者从多个角度介绍、分析国外先进理论,分享其成功实践经验。施良方翻译了泰勒・拉尔夫的《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麦克尼尔的《Contemporary Curriculum:In Thought and Action》(《课程导论》)等,系统引进了国外先进理论。余强翻译了帕梅拉・博洛廷・约瑟夫的《课程文化》,梳理了艾斯纳、施瓦布、阿普尔、古德莱德等美国著名学者的课程观,借鉴人类研究法将美国课程理论和实践分为几种课程文化,并进行实践应用的反思。孔企平对西方学者有关课程模式的讨论进行了研究综述。 全从职教课程理论基础出发,对泰勒、美国学者坦纳夫妇(Tanner L and D)、塞勒(Saylor J)、罗通(Lawton)、英国的丹尼斯・劳顿、克尔(Kerr)以及澳大利亚的史密斯((Smith K L)与罗瓦特(Lovat T J)等众多外国学者的有关课程理论的观点进行分析,并指出职业教育的课程基础问题应围绕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展开讨论。

5.研究趋势分析

从研究理论层面看,我国对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目标的理论研究,更多的是借鉴、甚至依赖国外的已有理论,本土化的研究较少。在实践研究方面,对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目标缺乏系统化的研究,涉及的问题不够全面,多是从某一个角度就事论事。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专业课程目标后续研究不可回避的热点问题主要有:专业课程目标确定的影响因素和依据、专业课程目标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专业课程目标的表述以及专业课程目标如何落实等。

参考文献:

[1]廖哲勋.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高孝传,杨宝山,刘明才.课程目标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汤百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4]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6]全,张家琼.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7]汤百智,汤棣华.基于工作过程取向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组织研究[J].职教论坛,2015(9):15-21.

[8]顾明远.教育大词典(增订合编本)(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10]南海.职业教育的逻辑[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

[11]台湾师范教育学会.教师专业[M].台湾:台湾师大书苑,1992.

[1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新论[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7.

[13]Oliva P F.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3th Edition)[M].Boston:Allyn & Bacon,2004.

[14]Schubert W H.Curriculum:Perspective,Paradigm and Possibility[M].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86.

职业教育思想研究综述范文第3篇

19823574 我国中职教育免费政策的合理性危机与调整 王星霞 《教育发展研究》 2013年第1期 8600字

19823575 理性的视角:走出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历史误区 展立新 陈学飞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3年第1期 22000字

19823576 上升期的中国职业教育及其制度创新实践 徐平利 《职教通讯》 2013年第1期 8200字

19823577 整合:职业教育应然的思维方式 张健 《职教论坛》 2013年第1期 10100字

19823578 “职业教育共同体”理论探究 赵军 马庆发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2期 8000字

19823579 中等职业教育资助体系的历史沿革 丁留宝 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3期 9800字

19823580 21世纪初我国高职教育政策范式变迁——从技术理性到政治理性 黄文伟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期 8800字

19823581 高职教育类型定位的政策意蕴 杨旭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期 10500字

19823582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与促进政策分析 和震 《中国高教研究》 2013年第1期 10100字

19823583 我国省际间高职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的实证研究——基于生均经费支出指标的分析 戴文静 《高教探索》 2013年第1期 9200字

19823584 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及机制创新 张涛 等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3期 10500字

19823585 职业教育生源分析与对策研究 黄文科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第1期 6700字

19823586 珠海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吻合度研究 邓佐明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期 6800字

19823587 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设计研究 颜玮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期 10600字

19823588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互动性研究 李志刚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期 10500字

19823589 发挥天津滨海新区资源优势 探索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实践案例 姜媛 等 《世界教育信息》 2013年第1期 4600字

19823590 高职院校长质量文化领导力及其提升路径 王振洪 《教育研究》 2013年第1期 8800字

19823591 企业一线骨干人才培养途径探索 武蕴馥 董文达 《中国高等教育》 2013年第1期 6100字

19823592 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迁的制度分析 张孝理 陈宏图 《中国高教研究》 2013年第1期 7600字

19823593 创新企业办学人才培养新模型 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以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秦祖泽 等 《中国大学教学》 2013年第1期 6500字

19823594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联盟:意蕴、属性及培育 董海燕 等 《江苏高教》 2013年第1期 5700字

19823595 探微与创新: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模式解析 郑若玲 朱贺玲 《复旦教育论坛》 2013年第1期 9500字

19823596 抗争与彷徨:高职教育层次命题的时代境遇 张衡 《现代教育管理》 2013年第1期 15000字

19823597 基于职业教育能力本位的教育观 钱乃余 王家敏 《职教论坛》 2013年第2期 6100字

19823598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测评研究 赵志群 庄榕霞 《职教论坛》 2013年第3期 8100字

19823599 技术本科教育在“跨界”中寻求特色发展之路——技术本科教育发展论坛综述 易丽 《职教论坛》 2013年第1期 6500字

19823600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及其构建 崔发周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2期 8000字

19823601 职业教育应对城镇化发展的理念及实施策略 蔡朔冰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2期 7900字

19823602 校企双主体共育SAP信息管理人才问题研究 范路桥 等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第1期 9900字

19823603 改革开放30年来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政策分析 查吉德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3期 8200字

19823604 高职生职业适应障碍现状分析及教育策略 方翰青 谭明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3期 8200字

19823605 高职院校“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思考 潘望远 王旭东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期 5300字

19823606 高职高专院校生源变动趋势实证研究 高凡修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期 8800字

19823607 创新人才培养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 吴康宁 《高等教育研究》 2013年第1期 9400字

19823608 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性课程评价 肖凤翔 马良军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年第1期 10600字

19823609 高职院校专业与市场对接模式研究 许秀林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第1期 10000字

19823610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职教师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 张天蔚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期 8600字

19823611 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性与教师责任 卢乃桂 王丽佳 《教师教育研究》 2013年第1期 9200字

19823612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群体 孟庆国 《职教论坛》 2013年第1期 8100字

19823613 中职教学质量管理政策综述 董丽英 孙二喜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第1期 6700字

19823614 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内涵及内容架构 孙翠香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3期 8200字

19823615 运用六西格玛工具完成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的衔接 赵昊昱 薛叙明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期 6800字

19823616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赵文平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期 7000字

19823617 改革征地制度与发展农业职业教育 彭干梓 《职教论坛》 2013年第1期 10100字

19823618 社会转型时期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探析 孙小会 沈亚强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3期 5400字

19823619 江西省城市与农村中职学校专业设置情况调查分析 蔚丽娟 曹晔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3期 10500字

19823620 当代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学习质量纵论 郭荔宁 《职教通讯》 2013年第1期 11400字

19823621 成人教育体系构建的几点思考 王美田 《中国成人教育》 2013年第2期 4200字

19823622 论成人职业教育培训支撑服务体系建设的保障条件 朱亚飞 等 《职教通讯》 2013年第1期 8200字

19823623 信息化环境下继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李家强 《继续教育》 2013年第1期 6300字

19823624 社区教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张永 等 《中国成人教育》 2013年第1期 9800字

19823625 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研究——以海南省为例 李倩 汤光伟 《职教通讯》 2013年第1期 9800字

19823626 远程实践教学:理念·环境·创新 方志刚 《中国远程教育》 2013年第1期 17000字

19823627 建立健全服务体系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方伟 《中国高等教育》 2013年第2期 7300字

19823628 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微型企业实践研究 杨波 冯悦旋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期 6800字

19823629 职业心理资源开发: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理念 刘星期 等 《教育发展研究》 2013年第1期 5200字

19823630 文化管理视域下的高职院校精神文化的迷失与重建 叶小明 周红莉 《中国高教研究》 2013年第1期 10200字

19823631 高职生社会支持的特点研究 杨莉萍 刘甜芳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期 10600字

19823632 杨卫玉职业教育思想探微 牛金成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期 10500字

19823633 中美两国中高职衔接机制比较研究 臧志军 石伟平 《教育发展研究》 2013年第1期 10200字

19823634 国外企业大学E-learning对我国企业大学的启示 宋艳平 秦发盈 《职教通讯》 2013年第1期 6600字

19823635 瑞士职业教育体系与管理体制 周红利 周雪梅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3期 8200字

19823636 新加坡“劳动力技能资格认证体系”述要 王祥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期 10500字

19823637 波兰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的特点及启示 柯政彦 朱迎春 《世界教育信息》 2013年第1期 6000字

职业教育思想研究综述范文第4篇

关键词:岗位任职人才;核心能力;培养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对高素质职业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基于岗位任职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随之而来也伴生出一些值得注意和深思的问题。其中表现较为突出的是,目前基于岗位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否满足了初次岗位任职需求以及任职后续发展要求。

通过调查,该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来自职业教育院校的学员,他们由于过多地进行了一些非中心或核心学习任务,因此,对自身核心能力缺乏信心;二是来自职业教育院校自身,通过对学员进行课程前、后的调查,相当数量的学员只有在教员或团队领导者的直接指导帮助下,才能执行重要和主要的工作任务。因此,教员们也认为,他们的学员缺乏专业知识与核心能力掌握和运用。究其根本,笔者认为,关键在于目前基于岗位任职的职业教育忽视了核心能力的培养。而解决该问题的起点必须从岗位任职人才核心能力的基础问题谈起,即包括对岗位任职人才核心能力的理解、对核心能力要素的界定以及对核心能力培养未来方向的把握。

一、对岗位任职人才核心能力的理解

核心能力,又称“核心竞争力”。1990年5月,美国《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了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Prahalad)和伦敦商学院哈莫尔(Hamel)合著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其本质内涵是指竞争主体为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所特有的、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知识、能力和技术的积累与整合。虽然核心能力的研究开始只针对企业,但从本身核心能力的含义不难看出,它所强调的是优势和特色,适用于不同的行业、组织甚至个人。

由于对从事职业环境属性以及是否能够完成从事职业的岗位任职需要的现实价值导向,结合上述“核心能力”理论,笔者认为岗位任职人才核心能力为成功完成任务和工作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集合最主要、主体的能力。

二、对岗位任职人才核心能力要素的界定

基于上述对岗位任职人才核心能力概念的阐述,笔者认为岗位任职人才核心能力并不是单一的、独立的概念,而是由多项构成要素集成、综合作用的结果,应包括专业技术能力、组织培养能力、思想素质能力、管理协调能力、自我拓展能力五项基本能力要素。

(1)专业技术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岗位任职人才自身所拥有的专业技术能力,越发成为其核心能力的重要因素。专业技术能力的提高,主要基于以下两点:一是岗位任职人才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素质训练与提高;二是注重加强岗位任职人才的专业技能训练,使其以精湛的技能投身岗位任职工作中。

(2)组织培训能力

组织培训能力的作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和训练单人技能和实施班组培训,为实施贯彻上级的相关决策提供支援,这本身就是岗位任职职责中一项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责;二是向其下属班组新成员传授核心技能,能够在“教育、任职、再教育”良性循环中起到“种子”作用,这应成为岗位任职人才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潜力的重要体现和生长点。

(3)思想素质能力

一名优秀岗位任职人才应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能力,为其领导、完成所属工作班组的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其必须具备令人钦佩的个人品质,能够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必须坚持行为标准,以自己的行动作出表率,按照上级的意图,准时、高标准地完成个人和集体的工作。

(4)管理协调能力

对于岗位任职人才所具备的管理协调能力,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两个环节:其一,对他人实施管理时,运用各种影响力和技巧,以获得下属的服从,提供正确的目标、动机和激励。其二,良好的沟通交流环节,能够积极倾听他人的意见,理解说话者的想法,倾听时应避免打乱对方,认真考虑或者及时记录要点。

(5)自我拓展能力

岗位任职人才的自我拓展能力,属于自身潜力的重要范畴,但往往容易被忽略。首先,需要拓展自我的知识,培养和学习在任务、技术、创新以及人际沟通等各方面的平衡能力。其次,需要拓展自我的心理承受能力,应对可预料和不可预料的挑战,保持良好的体质与健康,使自己能够承受领导压力和保持清醒的思考能力。

三、对岗位任职人才核心能力培养方向的把握

(1)坚持职业教育的方向

岗位任职人才培养本身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应遵循职业性教育方向。所以,对于岗位任职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教育的重点内容是“技术+管理”,既不在于解决“是什么”“为什么”,而在于解决“做什么”“如何做”,培养的着眼点是任职岗位的能力而非学历水平。因此,岗位任职培训院校今后的建设,要从教育观念、办学模式、教学办法、保障手段等方面,以岗位任职需求和职业需要为导向,突出技术、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

(2)坚持成人教育的方向

从教育对象的年龄和人格特征看,岗位任职人才培养又具有成人教育的属性。所以,我们不能继续延用搞基础学历教育的做法,忽视学生作为成年人的巨大人格力量和强烈个性差异。应该结合成年人学员较强的自学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就他们感兴趣的工作性问题展开专题研究和探讨。

本文初步探讨和阐述了岗位任职人才核心能力的概念,并提出其核心能力应包括专业技术能力、组织训练能力、思想素质能力、管理协调能力、自我拓展能力五项基本构成要素,应坚持从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方向对其核心能力的培养进行把握。然而,岗位任职人才核心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创新研究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还很多,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美]迪安.J.凯韦莱斯.恢复岗位任职的核心能力.炮兵杂志,2008(7-9).

[2]严勇,庄建.国外核心竞争力理论综述[J].社会科学,2000(4):77-78.

职业教育思想研究综述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8C-0014-02

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是在国家“一本”,以及部分“二本”院校依照分数由高到低统一排列录取之后录取的,在当前的教育及考试体系中,职教院校学生往往被贴上“低分”或者“差生”的标签,甚至有的已进入职教院校学习学生也把自己放在“低能”的位置上。其实,分数只是对过去接受教育的评价,对将来的学习以及走上社会的工作能力不具有任何影响。职业教育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备大学的基础知识,同时又掌握现代实践操作技能的职业教育大学生越来越受到现代企业的欢迎。所以,职教院校学生应当端正学习态度,刻苦钻研,为将要走上社会积蓄充足的实践技能。

一、接受职业教育的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

所谓素质,是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生理解剖特点,它是人的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素质应当定义为:个人的才智、能力和内在涵养,即才干和道德力量,指人的体质、品质和素养的具备。每个人的素质除天然具备之外,在后天培养中得来也非常重要,甚至可以颠覆与生俱来的东西。一个人具备的素质越高,就越想提高自己的精神品位。

(一)伦理道德素质

伦理道德素质包括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对于自我的认识,感情、意志力以及抗压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一个人的心理素质,体现在处理突发、意外事件的能力上。心理素质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可以得到提高。正确地评价自我,抛弃自卑心理,勇于承认错误并努力改正,这都是提高心理素质的途径。

人文素质是为人处事的方法,在处理事情时表现出的精神面貌。作为接受职业教育的大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要关心、爱护他人,尊重父母、老师,懂得感恩,感恩身边的人。在处理事情时要自尊、自立、自爱,宽容对待别人,对他人的要求不要苛刻,对别人要体谅,甚至原谅别人的缺点乃至错误。忽视眼前的小事,把自己的目光放长远。这样才能树立人生大理想,确立专业追求大目标,具备认识事物的大视野、处理人事纠纷时的襟、看待利益冲突时的大境界、化解矛盾时的大气度、处理特殊事情时的大手笔。

(二)身体素质

曾经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现在虽不是革命年代,但放眼当下,这句经典之语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资本论》中马克思引用威廉配第所说的“劳动是财富之母,土地是财富之父”,可见劳动对于社会财富创造的重要意义。不管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对劳动技能的掌握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一个接受职业教育的大学生来说,可能是脑力劳动居多,但每一项社会调研,每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在脑力劳动的基础上,无不对身体素质提出挑战,所以要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有一个好的身体素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是研究者经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训练。作为接受职业教育的大学生,提高专业素质,不仅要靠学校特别是老师的教育,也要靠接受职业教育的大学生个人在认识上的提高和行动上的自觉。在知识的积累上要广,可以博览群书;在专业知识上要专。即使最伟大的学者,掌握的知识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广博的知识系统是专业上提高的基础,这就是知识积累过程中所谓的广是手段、专是目的。

在专业知识学习、积累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能仅限于掌握知识,要能提出问题,对他人的观点要进行再思考,在思维上要有突破。不仅能传承别人的成果,而且要有自己的创新成果,在专业素质积累的过程中,要以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去探究科学问题,要注重自己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对社会现象的理解、观察,并进行分析、讨论,最终以自己的观点去写作,为社会、为他人做贡献。

二、需要掌握的方法

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办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在接受职业教育的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特别是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需要掌握一些看似简单,实则非常重要的方法,这些方法使用得当,会使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游刃有余。

(一)支配时间的方法

一位老师说过:人最大的差异就是支配时间的方式不同,成功者都能够合理地支配自己的时间。时间对每个人都是相同的,不同的就是支配方法的差异,所以要学会支配自己的时间。从学校对高中学生与接受职业教育的大学生的课程安排上看,接受职业教育的大学生课程相对变少了,似乎是空闲的时间更多了。但作为接受职业教育的大学生,如果还是让老师像高中阶段一样“管”着向前走,显然有违学校培养目的。这就需要接受职业教育的大学生学会支配好自己的时间,在学习、实践、人际交往等许多事情上做到统筹安排,提高效率,不要在可有可无的事情上消耗太多精力,以节省时间。在日常的生活、学习过程中不要放弃零碎的时间,一些看似无用的零碎时间,如果利用起来,积少成多,集腋成裘、也可以办许多事情。

(二)读书的方法

获得知识的途径有许多,读书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种方式。作为接受职业教育的大学生,在老师的传授、带领下,需要大量阅读书籍,而且要高效阅读,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在读的过程中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眼到就是读的过程,理解字里行间的意思;心到就是在读的过程中要多思考;手到就是要多记录。读书过程中的记录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养成做记读书笔记的习惯,记录自己感兴趣、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并标清出处,以便以后使用。

三、专业的攻读方法

每位接受职业教育的大学生,在具备基础知识之后,都需要攻读自己的专业,首要方法就是研读专业书籍,了解本专业最新的研究成果、阅读本专业最权威学术杂志,了解学术前沿。在阅读过程中要有耐心,即使自己很了解的内容,也一定要把作者的意见、观点认真读完。通过这些了解本专业已有的成果,要做好学术日记,传承已有的思想。但是,只阅读专业书籍还不够,因为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已经至少是半年前的思想,为了掌握最前沿的专业动态,最新的专业思想,必须听老师讲课,听讲座、学术报告,来了解最新学术动态,在听的过程中还是要做好学术日记,在研究过程中启发自己。在专业的攻读过程中,对于在日常上课、学习、阅读过程中发现的思想火花、触动自己的灵感、思考中新的观点要及时记录,为自己在专业上有所突破积累信息。有了新的学术思想或观点,拿出来与别人讨论也是非常重要必要的,别人提出反对意见或缺点,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借以完善自己的思想。

四、操作技能的学习方法

操作技能学习是指“运用学习方法、规则、技巧对操作技能有效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大学生和高中生不同,接受职业教育的大学生是以职业性为导向,培养生产、服务于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除学习、研究文化基础课外,还要学习职业技能,因此,还必须对接受职业教育的大学生操作技能学习策略进行指导。重点突出操作技能学习,加强操作技能学习策略的指导,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学习能力。结合接受职业教育的大学生身心特点与操作技能学习特点,应注重以下几方面学习:

1.对专业操作技术认知策略。接受职业教育的大学生在学习操作技能前,要理解技能训练项目的要求、内容和意义及基本认知理论,形成正确的分解动作姿态,了解技能操作的注意事项以及操作过程中如何自检和故障分析与处理。例如,学生进行梳棉机实训操作时,就应先了解梳棉机的工艺过程、主要机构及作用,了解梳棉机挡车操作方法、操作技术分析标准、主要工艺、棉网疵病及产生原因、梳棉机吸尘点布置、梳棉滤尘设备及专件维修保养知识。

2.在已经初步掌握操作技能知识的基础上,要通过大量、反复的练习,转化为实践中合格的动作操作技能。在操练过程中,要合理安排、分配集中练习的时间;在练习过程中,必须对练习结果进行及时总结,以便于吸取教训,排除不当的方法。

3.反思内化策略。美国著名教育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通过反复练习熟练动作后,积极地进行自我意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技能操作,不仅有助于提高操作技能的学习能力,而且能够促进未来学习的迁移 。

参考文献:

[1]爱德华.L.桑代克.Humen Learning [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2]曾秀华.关于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综述[J]. Social Sciences Review, 2011, (1).

[3]张仲明,李红.学习能力的成分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5).

[4] 周军铁,彭希林.高职学生学习能力的构成与培养研究[J].职教论坛,2006,(7) .

[5] 张黎宁,职业教育要教给学生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J].职业技术教育,20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