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旅游扶贫案例

乡村旅游扶贫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旅游扶贫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村旅游扶贫案例

乡村旅游扶贫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精准扶贫 案例研究 宁夏

一、宁夏回族自治区贫困现状

宁夏地处西北内陆高原,是中国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辖5个地级市,22个县、市(区),2015年底总人口667.8万人,其中回族人口占36%。由于受历史条件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经济发展长期滞后。西海固是宁夏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自然条件极其恶劣,是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包括原州、西吉、隆德、泾源、彭阳,海原、同心、盐池、红寺堡9县(区),人口206.3万,占宁夏人口近三分之一,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宁夏38.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81.7%。西海固是宁夏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和最难啃的“硬骨头”。

二、宁夏回族自治区精准扶贫案例

(一)产业扶贫――以同心县同德村为例

同心县隶属于吴忠市,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县境内沟壑纵横,干旱缺水,日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适宜种植枸杞。河西镇同德村是同心县最后一个生态移民村,润德枸杞庄园生产基地来自于从同德村移民群众手里流转来的7500亩枸杞。目前,庄园拥有百吨级无尘制干车间,采用现代化生产流水线,对采摘的新鲜枸杞进行清洗、杀菌、消毒、速冻,包装,不仅可以当作零食直接食用,还可以煲汤、泡茶、熬粥等。通过深加工,可将枸杞做成枸杞原液、枸杞酵素等保健食品,提高枸杞的附加值。据庄园负责任介绍,他们还将向药品、化妆品等行业进一步拓展,出口欧美、东南亚等国家。仅用了3年时间,同德村从寸草不生的荒滩发展成为高效益高产出的枸杞庄园,枸杞产业成了“拔穷根”的支柱产业。庄园里2000余名工人全部来自同德村1379户移民群众,在枸杞产业带动下,同德村从移民前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发展到6000多元,户均收入超过2万元。小小的枸杞让这片贫瘠的土地变成了“致富金矿”,产业扶贫真正实现了源头“造血”。

(二)旅游扶贫――以西吉县龙王坝村为例

龙王坝村隶属于“苦瘠甲天下”的西吉县,该村有8个村民小组,404户共计1672口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208户共计840人,是全县238个贫困村之一。龙王坝村山清水秀,村民们吃自己种的杂粮和绿色有机蔬菜,是原生态的长寿村,村里有40多位80岁以上的老人,8位90岁以上的老人。该村2014年荣获“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的称号,就地取材发展旅游产业是它脱贫致富的特色。近年来,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龙王坝村依托本地的自然景观资源,成立心雨林下产业专业合作社,该社已入选全国“合作社+农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现在,村里的贫困户都成了勤劳致富的能手,他们把农村变成景区,村民变成导游,民房变成客房,产品变成礼品,摘农家菜、吃农家饭、睡农家炕,把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打造成农家生活体验系列旅游产品。此外,村里的梅花鹿养殖中心和草莓采摘中心也备受游客喜爱,该村年接待游客达6万人次。去年,村里177户737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实现了脱贫,脱贫率高达85%以上。

(三)“软文化”助力精准扶贫――以中卫市为例

中卫市辖沙坡头区和中宁、海原两县,共40个乡镇442个行政村、32个社区居委会。共有21个民族,五大宗教俱全,属典型的民族聚居地区。沙坡头区以宣传党的政策、展现脱贫决心为主题,通过30余场扶贫攻坚专场演出让老百姓了解精准扶贫政策。中宁县给山区的农家书屋补充大量图书,建起了部分乡村电子阅览室,并将“互联网+”思维融入精准扶贫,帮助留守儿童与父母进行感情沟通。海原县建成了集设计研发、加工培训、展览销售为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业孵化基地。通过引商、整合等方式,扶持了12个脱贫销号村,带动600名贫困家庭妇女稳定就业。此外,中卫市在全域旅游总体规划中明确文化为魂的思路,将海原回乡风情展示列入了特色旅游区,着力打造民俗文化游和丝路寻踪游线路。通过深度挖掘民俗资源,在“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南长滩村建设党项民俗村。此外,市政府协调鸣沙村80多名群众,通过组建驼队和花儿组合演艺团队,让他们走进沙坡头景区服务岗位。目前,该村正在建设占地60多亩的穆民风情苑,项目建成后可安排150多户群众经营创收。

(四)精准培训促进精准扶贫

精准脱贫能力培训工作被区政府确定为2016年民生工程为民办实事之一,安排两亿资金,培训十万人次。培训对象主要瞄准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和“十二五”、“十三五”生态移民;根据市场需求和劳动者意愿,培训工种主要以驾驶员、刺绣、育婴师、手工艺编织、养老护理、电焊工等工种为主;培训模式按照“企业订单、培训机构列单、培训对象选单、政府买单”的流程进行。截止年底,全区共对125732人次进行了技能培训,超额完成25.7%,其中有89732人取得了初级技能资格证书。精准培训的目标是: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引导贫困群众不断挖掘自身潜能,通过积极参加技能培训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拓宽增收的渠道。

三、宁夏回族自治区精准扶贫带给我们的启示

第一、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深度挖掘本地区资源优势,做到因地制宜。充分l挥贫困地区土地辽阔,山清水秀,污染较少的地缘优势,依据贫困地区特殊地形、地貌的特点,从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等宏观思路着手,通过产业扶贫实现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可以依托自然环境和民俗文化发展生态旅游业。

第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精准扶贫必须加强对贫困村领导班子和贫困户的教育培训,彻底打消他们“等靠要”的念头,积极转变脱贫观念,树立脱贫信心,提升脱贫能力。通过技能培训掌握至少一种生存本领,积极就业或者自主创业,从源头上拔穷根,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性作用。同时,要引入技术特派员,针对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进行技术指导。

第三、要加大精准扶贫政策的宣传力度。遵循“讲得清楚、听得明白”的原则,通过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宣传方式,让党的扶贫政策真正走进群众的心里,提高他们生产、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形成“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良好精神面貌,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王旭明.关于新常态下精准扶贫的思考――从宁夏贫困户家计特征视角分析[J].宁夏党校学报,2016(2).

[2]夏自成.宁夏农业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现状及保障措施[J].山西农经,2016(15).

乡村旅游扶贫案例范文第2篇

>> 美国城镇化发展的特点和启示 乡村旅游发展新出路:基于新型城镇化平台的嵌入式发展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述评 国际旅游岛背景下的海南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基于旅游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路径探索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论证 城镇化趋势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所遇困境及对策 吴江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及启示 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心镇发展战略研究 贵州省乡村旅游与农村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对策探讨 快速乡村城镇化背景下桂林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治理实践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策略研究 旅游城镇化背景下小企业发展对策研究 基于产业集聚的城镇化发展研究 基于规划视角的主动城镇化发展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的汤岗子新城旅游产业发展 基于城镇化背景下的商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制度完善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发展问题对中等收入陷阱的制约及对策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发展建设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0]张朝枝,保继刚. 美国与日本世界遗产地管理案例比较与启示[J]. 世界地理研究,2005(4).

[11]Brohman J. New directions in tourism for third world development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3(1).

[12]石金莲,崔越,黄先开.美国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对北京的启示[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5(5).

[13]李经龙,詹染,王亚茹. 美国国家游径系统建设的经验及其启示[J]. 旅游世界・旅游发展研究,2015(2).

[14]张鸿雁. 城市社会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15]王琼英,冯学钢. 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乡村旅游扶贫案例范文第3篇

鹤城区凉亭坳乡贺家田村辖管25个自然村组,总面积50.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400亩,可利用林地6.5万亩,可利用水域面积420亩,总人口217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97户629人, 2017年顺利实现村脱贫出列,2018年底实现脱贫196户627人,现贫困发生率降至0.09%。

2014年以前,贺家田村因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大部分组只有泥土公路,还有余家等四个组没通公路,村民生产生活极为不便,经济基础很薄弱, 2014年人均纯收入不足4000元,没有村集体经济。2015年扶贫工作队驻村后,积极开展调研,摸清村情民意,制定了贺家田村年度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特别是2017年以来,在第一书记的带领下,通过全面实施“九大工程”、“七大政策”、“五个一批”等措施,全村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2018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94580元,人均纯收入达9800元,惠诚蛋鸡养殖、鹤壹农庄中药材种植和特种养殖等七家村级产业都与贫困户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产业扶贫取得较好成效。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村主道通畅,入组道路全部硬化提质;村民安全饮水、住房、教育、医疗均有保障,低保和特困供养政策全面落实;村级组织运转有保障,党建服务设施、便民服务设施、文体活动设施、农业服务设施、医疗服务设施等综合服务平台功能完善。

一、抓党建促脱贫

认真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努力建设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本领过硬的骨干队伍、功能实用的服务场所、形式多样的服务载体、健全完善的制度机制。加强法制化建设,完善村规民约,提高村民遵纪守法意识。加强对村、组干部及党员的教育培训,提高思想文化素质,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保证村扶贫规划顺利实施。每月组织召开了支委会,研究村里扶贫和党建工作。定期召开党员大会,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组织引领全村党员治理村风文明、人情风、环境卫生、扫黑除恶。切实推行党员联系贫困户制度,大力发展村级产业,以尹尤洪、宋恩良、尹文久、尹智勇等党员致富能手带动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以尹承安、尹承照等党员脱贫示范户带动贫困户发展自主产业。

二、强化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建设

基础设施是一个地方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关键,贺家田村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基础设施很不完善。工作队和村两委根据生产生活需要,积极争取项目资金,项目实施责任包干到人,全面推进“两基”项目建设和民生项目建设。先后争取交通项目资金1184.6余万,新修道路8.6公里,硬化提质改造道路12.7公里;筹资32万元硬化院落入户道路4530米,全村所有村组级道路硬化,极大方便群众出行及农产品外销。通过扶贫资金、危改资金和美丽乡村资金,全村符合危改政策的426户农户的房屋进行了维修加固、换瓦翻新或新建。累计投入430余万元,对全村安全饮水和用电等生活基础设施进行提质改造,优化了村民的安全饮水,安装太阳能灯572杆,建成垃圾池屋31个和一座垃圾中转站,村村响全覆盖,建成电商平台一个,加强了环境卫生整治和河道治理,乡村面貌大有改变。建成了规范的村级卫生院,并配备有5名合格医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0%,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所有贫困户家庭学生都享受了教育和扶贫助学政策,适龄儿童无人辍学。贫困人口都享受了政府代缴的新农合和特惠保。人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幸福指数大幅提升,全面实现了“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目标。

三、因地制宜,狠抓产业扶贫

要实现脱贫致富,发展产业是根本。在区级联点领导的精心指导和后盾单位的大力技持下,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依托本村自然条件,着力引导村民发展种养业、入股专业合作社,全力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村民收入稳定增长。①指导帮助惠诚蛋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对养殖厂房等基础设施全面提质改造,提高生产能力,走上规模化品牌化道路,稳定合作社收益。合作社现有蛋鸡近4万余羽,日产蛋近3万枚。2016年带动贫困户42户152人入股,年人均分红收益260元;2017年带动贫困户42户134人入股,年人均分红收益240元;2018年带动贫困户18户72人入股,2019年带动贫困户32户120人入股,年人均分红收益180元。现年产值400余万元,纯利润达100万元,共带动贫困户134户478人实现年分红106240元,同时解决了我村10个贫困人口就业,就业人均月工资2700余元。②协助鹤壹农庄发展民宿乡村旅游、特种养殖和铁皮石斛种植,2018年新种植铁皮石斛100亩,养殖蜜蜂70箱并创办了一个养蜜示范点,养殖野猪扩大到276头,养殖果子狸187头,土鸡土鸭1500只,接待游客近3万人次,实现年经营收入200余万元,稳定转移就业28人,带动贫困户42户140人入股,年人均分红收益180元。因受张吉怀高铁施工影响,2019年协助农庄成功转型,引进浙江老板成立湖南欣竺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农庄附近流转土地1572亩(规划5000亩),种植铁皮石斛1100亩,并套种了白芨和黄精,现为村民长期提供就业岗位达60个,务工年收入达120万元。③引导大众肉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动村民联合散养肉牛,带动修吉冲尹明玉养牛20头,带动10户贫困户入股散养肉牛84头,实现人均年增收5000余元。④指导古溪香菇种植合作社和湘乔养殖专业合作社,合理发展生产,做好产品定位,提高合作社抗风险能力,现两合作社生产经营稳定,带动的贫困户均能稳定分红。⑤引导俊杰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转型养殖土鸡,年养殖1500余只,效益可观。鼓励引导志鸿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大力发展吴茱萸种植,2018年在紫坡山流转土地30亩种植吴茱萸,势头良好,今年扩大种植50亩。⑥指导贫困户合理发展自主产业,在全村推广蜜蜂养殖,今年有18户村民发展规模养蜂达359箱,经济效益明显,村民收入稳定增长。

四、拓展就业岗位,安置村民就业

就业可显巨提高家庭人均收入。这些年通过改善交通、结对帮扶、职业培训、转移就业、扶贫特岗等措施,2019年全村845人实现就业,其中有村级保洁特岗32人、村级生态护林员4人、村级辅警3人、村级交通协管员4人、村级合作社就业97人、附近铁路护工8人、村内其他岗位就业52人、结对帮扶安置就业16人、市内务工359人、市外务工270人,全村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就业率达69%,极大增加了村民务工收入,有效巩固了脱贫成效。

乡村旅游扶贫案例范文第4篇

Abstract: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ina slowed down the pace and entered the "bottleneck" period of the status quo, many academics, industry people and causes of their plight have been studied in this article from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ultural advantage, and grasp the "passenger experience "to strengthen the areas of tourism management on measures of the viability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thinking.

关键词:乡村旅游 生态旅游 文化旅游 旅游管理

Key words:Rural Tourism,Eco-tourism,Culture and Tourism,Tourism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5-0087-01

我国的乡村旅游是在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促动下,在发达国家的影响下,在我国特殊的旅游扶贫政策的指导下应运而生的,起步之初发展迅速。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乡村旅游业整体呈现出了从高速增长到逐渐下滑的态势。如何延长乡村旅游的生命周期,使其真正走上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将直接影响着我国旅游业整体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笔者在此尝试着对乡村旅游业的运作措施提出几点建议。

一、在可持续发展中走生态旅游路线

对于乡村旅游来说,可持续发展是其必然的选择。因为,只有在不损耗或破坏资源的情况下进行的开发过程,才有可能世世代代健康发展下去。

从生态的可持续角度说,乡村旅游的发展应与对基本生态进程、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资源的维护协调一致,这可以为项目方确定旅客接待容量提供依据,从而解决了在乡村旅游供给的分析时需要考虑的第一个难题。

从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角度说,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提高人们对其生活的控制能力。这一能力的提高要与人们的文化和价值观相协调,维护和增强社区的个性。

从经济的可持续角度说,乡村旅游的发展要能取得经济效益,并且要能有效地管理资源,以便造福子孙后代。

二、利用优势,贴近文化旅游

我国的乡村旅游应该看到自身长远发展的强大后推力――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深厚文化底蕴。这反映在乡村旅游方面,便是独特的民俗风情以及世代伴随人类繁衍、进化、充满生气的环境、氛围。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就曾经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只有贴近自然的才是永久属于人类的。在这些思想的引导下,乡村旅游才有存在的精神意义。

从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我们可以衍生出两种旅游地的构建方式:

一种是将民族聚居地建成民族文化村。这样方式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因为,它是保留在原有的生态环境中,这是其形成的根基;同时,旅游业是在原有产业基础上的附加,而不是单一的生产形式,这样的复合经济结构受旅游客源市场的冲击影响相对较小。

另一种是异地集中保护,即在旅游地集中重建。这种方式的生命力就不及第一种,容易给人一种单纯模仿、再现历史场景,只停留在观赏、采摘的表象上的感觉,而没有真正做到挖掘民族文化中丰富的营养。

三、认清本质:注重“游客体验”

游客即乡村旅游的消费者,是整个旅游项目兴衰的核心,没有长久的游客吸引力和游客体验管理,再完备的措施也不会为项目带来实际意义。因此,我们必须给予乡村旅游地中的游客体验已足够的重视。

首先,要确定游客的体验需求。乡村旅游项目在定位时最需要考虑的,是游客群的定位,即想吸引哪一部分游客。

其次,要完善游客体验的供给平台。游客持着不同的体验需求来到乡村旅游地,旅游项目应能形成有效的体验供给能力,建立多样化的游客体验平台是重要的途径。

四、加强学界理论研究

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系统而宏观的,对规律的总结、本质的认识会为实践的长远发展指明方向。目前,国内外众多学者为构建乡村旅游理论体系,对乡村旅游概念及内涵进行深入探讨,但由于对乡村旅游资源界定、客源市场定位等的理解不同,对其概念的阐述一直存在着分歧,甚至尚无一个被学术界普遍接受的定义。这种学术理论的不稳定性显然是不利于乡村旅游的现实发展的。

今后在加强旅游学界的理论研究方面,我们可以尝试:不断发展创新研究方法;重视对典型案例的研究;以及有选择地吸收、笑话国外乡村旅游研究成果。

五、加强管理,规范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及行业自身的管理和规范。对于乡村旅游更是如此,它面临的许多基础性的制约瓶颈都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引导、支持。

第一,党委、政府要对乡村旅游业有足够的重视,结合中心工作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充分认识到农村发展旅游是农村脱贫致富的好方法,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引擎,是发展旅游业的新亮点,是就地实现非农化和改造农村的新途径。

第二,整合现有的各种资金渠道保障乡村旅游建设需要。乡村旅游是一项涉及多种行业的复合型产业,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以交通、水电、餐饮、住宿、通讯等基础设施行业的发展为前提条件的,反过来,乡村旅游的发展又会促进这些行业的完善和发展。

第三,制定、实施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及社区居民的系统培训计划。乡村居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散漫、自由、不受约束的习惯,这与旅游接待服务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反差。农民从自我管理的农业生产转向服务接待工作,在心理和行动上难以平衡心态。

第四,加强监督管理,逐步实现旅游管理规范化。针对目前乡村旅游普遍存在的问题,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律规定,重点进行卫生管理、安全经营管理、价格管理,保证乡村旅游的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 何景明.中外乡村旅游研究:对比反思与展望.农村经济,2005,(1).

[2] 万青.乡村旅游探论.许昌学院学报,2004,(6).

[3] 张健华等.试论乡村旅游中的游客体验.商业研究,2008,(1).

[4] 杜江等.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旅游学刊,1999,(1).

[5] 邱海蓉.关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5).

[6] 王旭.发展乡村旅游应遵循的几个原则.当代贵州,2005,(6).

乡村旅游扶贫案例范文第5篇

**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地处云贵交界,是云南的东大门,全县国土面积*平方公里,辖9镇1乡2街道、*个村(社区)、*个自然村,2018年末户籍人口*人。**境内煤炭资源丰富,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全省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县,**魔芋和**乌猪两个地方品牌享誉全国,**乌猪是国家两个地方生猪优良品种之一。近年来,**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两轮驱动”战略,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奋力谱写经济社会发展,201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55.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34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73元。

2014年以来,**县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精准聚焦8个贫困乡镇(街道)、130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728户111138人,深入落实五个精准、六个一批,在全县干部群众的努力奋斗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至2018年末,实现22861户100821人稳定脱贫,115个贫困村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6.1%降至1.5%,2019年4月30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系列。2017年以来,上海市**区结对帮扶**县,在为期3年的沪滇协作扶贫工作中,在资金支持、人才交流、产业帮扶、劳务对接等方面给予了**县极大的帮助和支持。

一、沪滇扶贫协作工作开展情况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沪滇扶贫协作工作,紧紧围绕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援、农村建设、资金支持、携手奔小康行动六个方面,密切加强与**区委、区政府、**区张庙街道、淞南镇以及**区合作交流办、教育局、卫计委等相关部门的交流协作。三年来,累计投入帮扶资金7621万元,实施帮扶项目113个;**扶贫干部、党政干部、专技人员等共13批70人次到**参加培训、6名年轻干部到**挂职锻炼,7名专业人才到上海进修;组织了58个沪滇劳务协作招聘专场,进行了2234人“订单式”劳动技能精准培训,连续两年设置1000个公共服务岗位,实现了2650人劳动力输出;**区张庙街道与**县后所镇连续两年签订“携手奔小康”协议,上海市**区淞南镇、上海电气集团等16家企业与**县36个深度贫困村结成“携手奔小康”帮扶对子;组织搭建**农特产品销售渠道,举办对口帮扶地区展销会,召开上海电商企业与帮扶地区企业座谈会,为**县农业龙头企业产品在上海打开销路,已实现销售总额达600余万元。开展沪滇扶贫协作工作以来,惠及了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户22321户95887人,帮助8600人(含残疾贫困户953人)实现脱贫,为全县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沪滇扶贫协作“十三五”以来取得的主要经验和典型案例

(一)强化组织领导。全县2018年成立**县沪滇扶贫协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2019年按照机构改革方案对领导小组进行了调整充实,形成了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行业部门、乡镇(街道)具体落实的工作格局。通过定期专题研究沪滇扶贫协作工作,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把沪滇扶贫协作工作抓在手上、责任扛在肩上,确保沪滇扶贫协作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二)制定行动计划。为进一步推进沪滇扶贫机制的不断健全,协作领域不断扩展,**县把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交流、教育扶贫、贫困村提升、携手奔小康作为工作重点,全面编制《**县沪滇扶贫协作2018—2020年三年行动计划》,逐年逐项落实三年行动计划具体内容,确保沪滇扶贫协作各项工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三)落实考核要求。按照《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印发<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效评价办法>的通知(国开发﹝2019﹞13号)要求,将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效评价6个方面19项指标、5项创新指标进行细化分解,建立工作台账,加强沟通协调,通过信息系统督促落实各项工作完成情况,将沪滇扶贫协作工作纳入全县脱贫攻坚考核范围。进一步强化督查检查,抓好问题整改,确保沪滇扶贫协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四)加强资金监管。严格执行《上海市对口支援云南省项目管理办法》、《**区关于对口支援“自选动作”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结合实际出台《**县援滇资金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和《2018年沪滇扶贫资金“以奖代补”温氏养殖小区建设的实施办法》。严格执行项目建设公示公告制度,广泛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科学、规范、安全使用和管理沪滇项目资金,提升资金使用效益,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强化统筹安排,高效推进落实,按照确定的协作项目内容,严格过程管理、质量管理、绩效管理,实行目标倒逼、任务倒逼,确保项目早建成、早受益。

(五)促进消费扶贫。主动“走出去”,积极主动联系上海电商和企业,做好**农特产品的推广销售工作。积极搭建组织化转移就业平台,精准对接上海市企业用工需求,针对性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劳务输出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让更多群众到上海就业增收。积极“引进来”,以沪滇扶贫协作为契机,立足**资源优势,大力招商引资,积极引进上海企业到**投资兴业,共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典型案例—**镇沪滇扶贫协作黄桃种植项目成效显著。为破解贫困户无种植技术、市场销售难、增收难等问题,**镇2018年立足本地优势,在新铺农业有限公司带动下,发展黄桃种植2200亩,分两年实施。经县级多方评审论证,决定从沪滇扶贫协作项目资金中安排680万元用于发展**镇黄桃种植项目。该项目两年计划总投资1520万元,采取“贫困户+农业龙头企业+镇扶贫开发分公司+村服务社”运行模式,贫困户以沪滇扶贫协作项目资金和产业扶持资金作为股金入股,村集体参与协调管理,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务工、产业收益分红可带动建档立卡贫户1133户4740人增收,壮大18个村集体经济。

根据入股协议,建档立卡贫困户按投资占比分红当年净收益46.2%(村集体经济占10%),当年净收益53.8%为公司(合作社)盈利。为了杜绝贫困户坐等“分红”现象,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根据贫困户务工、积极参加公益活动、通过自身发展脱贫等挣积分方式实行积分制分红, 2018年起铺、挑担、党恩佳园贫困户533户分红26.43万元,户分红0至1000元不等;57户贫困户每年每亩土地流转金500元,75名贫困人口基地务工人均年增收15000元以上。项目见效后,所带动的贫困户户均增收可达5000元以上。同时,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业产业,继续扩大黄桃种植规模,力争达到万亩黄桃种植基地规模,实现种植、加工、销售、旅游“一条龙”的产业发展链。

三、沪滇扶贫协作当前和“十四五”工作中面临的形势和主要困难

我县在开展沪滇扶贫协作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受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产业扶贫方面。受自然极端天气、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部分扶贫产业出现绝收、减产等现象,或因市场价格偏低,销售困难,导致产业扶贫项目难以达到预期收益。    

(二)在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一是劳务培训组织难度大。由于在家务农的群众年龄偏大,平均在50岁以上,大部分是妇女为主,要照顾老人和小孩,对技能培训意愿不强烈,培训后效果不明显;二是培训后转移输出难。大部分培训后输出到上海地区的外出务工人员,受家乡观念、饮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在当地扎根务工,输出后回流比例较大;三是乡村公共服务岗位管理有待进一步提高。实施乡村公共服务岗位可以让贫困群众不用外出务工也有稳定收入,同时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但由于部分村、组的管理不到位,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安排的岗位人员未能全面履职,实施的效益不够理想。如安排的村保洁员未能按时打扫,打扫时敷衍了事,村内人居环境难以彻底得到改变。

(三)在消费扶贫方面。一是有好产品卖不出去。虽然多次以对接会、展销会等方式在上海推销本地农特产品,但受品牌效应弱,产品包装简单,产量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物流成本过高等方面的影响,本地农特产品对外销规模依然偏低,难以彻底打开上海市场;二是发展观念滞后。当地企业家在发展的观念、理念上依然停留在传统思维模式,同一产品多种小散品牌,各吹各打,未能抱团发展,而且市场信息不对称,商机稍纵即逝,难以形成品牌影响力,消费者认可度极低。通过消费扶贫带动贫困户增收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十四五”期间沪滇扶贫协作的主要目标、方向以及需要投入的资金情况

“十四五”期间,我县将进一步加强沪滇扶贫协作工作的领导,健全协作机制、细化协作内容,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和乡村振兴战略相关要求,全面落实东西部扶贫考评各项指标体系,全力抓好沪滇扶贫协作各项工作任务。

(一)加大产业扶贫投入力度。将沪滇扶贫资金重点投向农业产业,培育一批能形成规摸、减贫带贫机制明显、能长期见效的产业。对能形成固定资产的明确产权、股权,避免资金损失浪费。

(二)强化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组织有劳动能力、就业意愿强的贫困劳动力进行针对性培训,提高就业技能水平,同时积极对接周边、省内及上海市企业,实行劳动力转移输出。开发乡村公共服务岗位,解决外出务工困难贫困劳动力就业问题。

(三)深入推进携手奔小康行动。继续实施36个深度贫困村、2个深度贫困镇的结对帮扶,动员社会力量捐资捐物解决特殊贫困家庭、贫困生的实际困难,携手共进奔小康。

(四)进一步拓展消费扶贫领域。通过资金、政策的支持鼓励,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公司、合作社与贫困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加强宣传对接,引导政府机关食堂、学校、医院、企业等机构采购使用贫困户农产品。引进外地企业与本地企业合作生产销售、电商平台销售拓展消费扶贫领域。

(五)“十四五”期间各类项目需要投入的资金总额以及需要上海对口支援额度。根据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基本要求,"十四五"期间预计需投入58.08亿元,其中产业发展5.17亿元,农村建设7.56亿元。由于上级扶贫资金投入有限,希望上海能每年对口支援4000万元左右,五年支援2亿元。

五、完善沪滇扶贫协作体制、机制方面的建议

为了进一步增强工作中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交流与对接,为沪滇扶贫协作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有效助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在努力改进和学习的同时,提出以下三点建议意见:

一是加强两地企业交流合作。我县的农特产品大部分属于初加工阶段,产品利润不高。在深入开展企业交流对接时,不仅要加强本县农业龙头企业市场、品牌及合作意识培训和引导,更希望能引进**先进农业加工企业、农产品科技企业到我县考察,合作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