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法制教育教学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C语言 案例教学法 高职院校
C语言是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计算机语言之一,是国内外大学都开设的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C语言功能丰富、表达能力强,应用面广,但C语言牵涉到的概念比较复杂,规则繁多,使用灵活,容易出错,导致学生无法深入理解。
一、目前高职院校C语言教学模式
在高职院校,C语言通常的教学模式是先介绍语法,然后围绕语法举一些例子。一般大致上是根据教材章节内容,按照“数据类型-基本结构-数组-函数-指针-文件”这样一个顺序来组织的。在课程的起始阶段,系统地讲述C语言的各种数据类型和输入输出格式,极为琐碎,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又没有足够多的例子来映证这些内容的重要性。再加上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学习认知能力不够强。因此许多学生在这个阶段就失去了学习的耐心和兴趣,造成了后续学习的困难。因而,有必要引进新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对C 语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挖掘学生思维创造潜力,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给出精度较高的算法、编写程序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在C语言教学中的实施
1、案例的选择
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关键点是案例的选择。既要能把教材提供的知识和学生本身具有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又要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所在,即要围绕教材的基础理论,又要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考虑到高职学生的知识水平比较低,选取的案例的难度和大小要适中,比较好容易理解。难度和规模太小,难以丰富编程内容,达不到应有的效果;难度和规模太大,又会超出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与能力,使学生产生挫败感,同样影响教学效果;其次是指要在案例教学中贯穿编程风格的训练。编程风格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它是编程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反映了一个人的思维品质。编程风格的训练应该从一开始就加以重视,并贯穿整个课程的始终。
一般而言,具有图形界面的问题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能有一个基于C语言、简单易学的图形界面编程框架,是最理想的。但目前在Windows平台上,学习设计一个具有图形界面的程序,涉及许多操作系统相关的知识,需要较长的学习曲线。因此,案例的设计要以字符格式的输入输出形式为主,而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力争建立易于使用的图形界面编程框架。同时,应建立案例库,实现资源共享,以提高案例教学的实效性。
2、案例教学的实施
在教学的最初阶段,应该以较快的速度,让学生接触程序基本结构、数据类型、数组、函数等编程基本概念,但不必追求系统化和细节化。这时就应该精心选择提出一两个较大的案例程序,让学生对C语言编程的概貌有所了解,进而通过解释程序中各个语句的作用,使学生掌握程序语言的一些细节知识。在这些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应加以梳理和总结,使之达到一定程度的系统化。
在具体细节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可精心选择与大学生生活息息相关而又易于理解的案例,合理的把教学内容整合到案例程序中来,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主动获取新知识,带着目的性去分析算法编写程序。例如运用“案例:学生奖学金评定”来向学生介绍选择结构程序设计中if 语句及嵌套使用;运用“案例:教师工资所得税计算”和“案例:自动饮料贩卖机”等案例来讲授switch 语句break 语句的使用;运用“案例:银行钱币兑换”和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逻辑游戏来使学生掌握循环结构程序设计中while 循环、do while 循环、for 循环、break 语句、continue 语句以及循环的嵌套等知识点;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心理,设置一些能够解决他们曾经在其他学科中遇到的难题,运用循环语句变成就能快速而方便的解决了。
在学生具备初步的编程经验后,应尽快进入提高阶段。这时可以延续前面的教学模式,用少量的时间对知识要点进行大致的讲述,不过多涉及细节问题,然后提出较大的案例程序进行分析和练习,最后在适当的时候总结所学到的知识。在案例教学阶段,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要求学生看懂程序,能够修改程序的片断,观察程序的运行行为,然后要求学生模仿已有的程序去作相似的问题,最后提出完全陌生的问题让学生去解决。
采用上面的教学模式后,我们发现,许多原来花费大量时间也难以讲清的问题,现在学生很容易就接受了。比如数组和指针作为函数参数的传递问题,由于实际案例本身在实现时就需要涉及这些内容,学生领会和理解这部分知识就相当自然,应用的能力也提高了。
3、案例举例
(1)案例导入:现要统计学生期末总成绩,每个学生的总成绩等于课程设计等级(A,B,C,D) 加上期末考试成绩(占80%),先要将课程设计等级换算成对应的分数 (A-20,B-15,C-10,D-5),然后加上期末考试成绩的80%,请你帮助老师设计一个小程序,计算某个学生的总成绩。
(2)算法分析:
① 输入一个学生的课程设计等级和期末成绩;
② 如果输入的是小写字母a、b、c、d, 将其转换成大写字符;
③ 根据课程设计等级,确定应换算成什么分数;
④ 计算学生总成绩= 课程设计等级的对应分数+ 期末成绩*80%;
⑤ 输出学生总成绩。
对于算法的第二步,可以在开始分析算法的时候并不只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先尝试编程,在调试过程中,学生主动发现输入的字母大小写不同对程序的影响,进而主动思考并分析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在此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主动分析、解决实际应用中问题的能力,又能够把前期“字符数据”一节中大小写字母ASCII 码不同及转换等问题联系起来,逐步建立一个更加完备的学习体系,使学生的知识架构得以明晰,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参与性。
(3)课程教学:讲授“if 语句”、“switch 语句”的格式及执行过程,同时对将要涉及到的前期相关知识点“关系运算”、“逻辑运算等”进行回顾。
关键词:案例教学;特点:使用方法
案例教学,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法。在职业学校的德育课教学中。实行案例教学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适应新课程的教改要求,有利于展示学生个性,活跃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益。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该如何运用好这一方法呢?
一、要注意案例与举例的区别
有人认为案例与举例相同,其实不然,虽然两者都是一种教学手段,都是为了说明某个问题,但两者有较大的区别:
1、两者的作用不同。举例是教师讲评知识点的手段,是教师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如教师在讲到“爱岗敬业”时,举了李索丽的例子,学生从例子中理解了爱岗敬业的含义,但毕竟是被动地接受来的知识,老师给予的是现成的知识,学生少了主动思考的过程。而案例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动地学习和思考。如同样是李素丽的例子,案例教学能让学生自主地总结出“爱岗敬业”的含义、要求及意义。
2、两者的地位不同。职校德育课程的内容是以案例贯穿的,整个教学过程都应该围绕案例展开,因此案例教学是教学的核心:而举例则是一种单纯的论证问题的辅助手段,充其量是文中观点的一种佐证。
3、教学的方法不同。举例是知识型教学。是为了解释社会问题和现象:而案例教学是创新型教学,是通过教与学的互动,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形成独特见解,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要注意案例的选择
1、案例要有教育性。德育课是对职校生进行品德教育和基本常识教育及国内国际形势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开展职校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德育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把有教育意义的、积极向上的案例贯穿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如讲“职业道德五条基本规范”,每一规范都包含三方面的问题:含义、基本要求、意义。这些内容虽然重要,但浅显易懂,教师如果照本宣科地讲述。容易流于肤浅,缺乏趣味性,学生不爱学,这就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运用案例教学。可以使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因为实行案例教学,可以将课本知识通过学生自己讨论后讲出来。对学生来说。这既是一次认识与思维能力的锻炼与提高,更是一次思想教育的提升。
2、案例要有“新颖性”。德育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德性成长与其生活、社会实践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选取案例要鲜活,要贴近职校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案例内容要有具体的细节。这样的案例学生讨论起来才能真正进入情景,发现具体问题所在,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如果案例不切合学生生活、思想实际,或者内容空洞,那么学生提出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会空泛、肤浅,没有什么实际价值。如在讲“树立积极合理的消费观”时,教师用“豪华生日宴与简朴过生日不同消费观念”的案例对比,让同学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互相质疑。在争论与质疑中逐步认识到了哪种消费观是积极合理的。通过这样对比、辩论,再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这样。学生就能学到经过自己思考的、活的知识,使学生更容易认识到问题的实质。并学会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和创造性。
3、案例要有“趣味性”。人常说“兴趣是智力之母”,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就会丧失学习的自觉性。因此。教师在案例的选择中应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如耐人寻味的故事。精彩有趣的游戏,幽默风趣的语言,紧张刺激的竞赛,形象具体的操作,饱满真挚的情感等等,激发学生的探求欲,引发学生的兴趣。把课堂打造成一个充满趣味的知识园地,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接受知识。
三、要注意运用案例教学的方法
设计教学方案是案例教学的主要环节。案例教学大体分四步:
1、划分团队。案例教学的主要环节是案例讨论。如何开展讨论?这里面有一个组织技巧的问题。组织得不好。可能表面上热热闹闹,实则离题千里。有的学生参与,有的学生根本没有兴趣。为此我们可以把班上的同学分为几个“团队”,让学生给自己的团队起一个名字。同时告诉同学们每个人的发言要记入团队成绩,成绩好的团队将给予鼓励。而且,观点越深刻、越新颖。得分越高。这些措施为积极开展讨论,提高讨论效率奠定了基础。
2、展示案例。先让同学们阅读案例,理解案例。
3、开展讨论。讨论时,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层层逼近教学重、难点。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档案 档案管理工作
201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作出了顶层设计,成为助推职业教育再认识、再改革、再发展的强劲动力。作为学校管理不可缺失的学生档案管理,如何尽快适应这一新情况尤为关键,这就要求我们要紧跟发展需要,科学分析问题,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用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思维,大力推进高校学生档案工作同步发展。
高职院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基本情况
1.机制和队伍状况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档案管理最普遍的形式是划归学生处集中管理,由专人主管,各分院配合做好学生在校期间综合表现、奖惩情况、参加社会实践等档案材料的提供以及学生档案的移交、发放工作。有些学校划归教务处或招就处分管,其形式和前者基本形同。只有极个别学院将其纳入学院档案管理范畴,建有专门的档案馆,配备先进的设施和专业管理队伍。
2.归档内容和管理手段
高校学生档案包含两部分,一是高中以前的原始档案,由中学负责建档并封装。二是在高校期间的综合表现和评价。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主要包括学生二三学年的综合素质测评表、学生成绩登记册、毕业生登记表、毕业生分配就业报到证存根、体检表、学生奖励评优表、违纪处分表以及党团组织材料等。目前大多数院校的建档手段依然以人工为主,分为平时建档和新生入学、学生毕业前集中建档。毕业生档案由分院下发学生自行携带或由分院统一邮寄转交,遗留档案交回学生档案管理部门,造册登记,封存保管。
高职院校学生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各级人员的思想认识不到位
一是学校层面普遍对档案工作的认识和定位不高,没有足够重视;二是大多数毕业生对档案持无所谓的态度;三是一些用人单位没有正规的档案流转和管理机制,对学生档案托管制度不够完善。
2.学生档案管理机制不顺畅
高校学生档案管理至今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管理机制和考核标准,许多学校只顾扩大规模,无暇顾及学生档案管理,既没有专门的库房、存储设施、基本的人员配备,更没有具体的管理制度和机制,导致学生档案归存无规律,内容不完整,流转程序不规范。
3.精细化程度不够
目前大多数高校学生档案依旧以纸质档案为主,管理手段仅限于手工操作,管理模式、技术手段都滞后于信息时代。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很大,效率不高,特别是每年毕业生离校前,档案的集中转递时间紧,归档环节多,工作繁重繁琐,很难确保精准化、精细化的效果。
4.积压和丢失现象严重
随着人才流动、学生就业等条件和环境的不断宽松以及一些单位对人事政审工作的不重视,致使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档案不闻不问、转入转出不及时,甚至个人保管时间过长,私自打开和丢失现象日趋严重,有好多学生直到需要政审、调资、职称晋升等时,才来学校查找补办,给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和学生个人都带来了极大不便。
加强学生档案管理的对策
1.提高认识,更新管理理念
学生档案是学生在不同阶段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思想政治表现所形成的原始记录,具有法律凭证作用。我们必须通过学习和宣传档案制度,提高广大师生的思想认识,确立学生档案在学校工作的重要地位;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管理理念,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事业心;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档案管理方法和措施创新。
2.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和完善档案管理程序
依据《档案法》、《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等有关档案管理的制度法规,修订完善档案收缴、移交、查阅、补办以及积压档案管理制度和细则;根据学生档案归档程序、归档内容、标准、渠道和时间,编制简明扼要的工作流程;加强对档案分类、著录、编目和标引分门别类、规范存放方面的日常管理,将学生档案管理纳入学校档案统一管理,按照档案理念和标准实行规范管理。
3.重视队伍建设,加强对学生档案精细化管理
要建立一支政治素质硬、业务能力强、热爱档案事业,热心为学生服务的专、兼职管理队伍;要定期开展业务培训、专题讲座、专题研讨会等活动,加强人员业务能力培养;要鼓励档案管理人员踊跃探索研究档案管理方法,总结经验,凝练成果;要关心工作人员成长,同步提高工作待遇,鼓励其不断晋升技术职称。
4.适应发展需求,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
要主动适应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和档案利用的网络化的发展趋势,按照发展需要和档案建设标准,加强软硬件基本条件建设;加强档案管理人员信息化收集、归档、转送、借阅等管理水平和能力的培养;改进服务方式,引进或购置档案管理工作官方软件,加强开发和利用,加强与学校其他数字平台的对接,实现共享资源。
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对高职学生档案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全体中小学教师(含幼儿教师);截止到*年6月31日,男55周岁,女50周岁以上者,鼓励自愿参加。
二、培训目标
通过本周期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和校本研修,着力提高全体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专业技能水平,达到以下主要目标:
1、树立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准确掌握本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编写特色与内容,运用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进行教学。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敬业爱生,为人师表,举止文明,以学生为本,依法施教。
3、信息技术未达到初级水平的教师经过培训,全部达到初级水平。已经达到初级水平,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中小学教师,省、市级骨干教师达到高级水平,并且进一步提高已经达到高级水平的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4、拓宽学科知识领域,更新学科知识结构,使广大教师的学科水平,教育教学能力明显提高,并努力提高教学研究的能力,力求成为创新型教师。
5、指导教师学会自主学习。立足校本,积极主动地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教师自主成长,逐步建立起有利于教师自主成长的培训机制和必要的规章制度,提高专业化水平,促进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6、使教师立足本地,放眼全国和世界,逐渐适应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三、集中培训内容和学时分配
本周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分集中培训、校本研修和教育实践活动、远程教育等形式。其中集中培训的时间不少于240个学时,具体内容和培训学时分配为:
1、师德教育:32学时,4学分,这是贯穿整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首要内容。主要通过举办讲座,组织优秀教师报告团,看《师德启思录》,开展师德师风大讨论及师德教育论坛等形式,加强对教师爱岗敬业教育、法制教育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抓好文明礼仪教育。所学课程为:《教师礼仪》《探究教学论》《中小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若干意见的读本》。
2、新课程培训:42学时,5.5学分。这是本周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精心组织,使教师在进入新课程之前接受不少于42学时的集中培训,在此基础上,转入校本培训。所学课程为《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走进新课程》和各学科课程标准、课标解读及教材。
3、信息技术培训:60学时,7.5学分。按照省市有关文件要求,继续做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和考核工作,不断提升我区教师信息技术的层次和水平。信息技术已达到高级水平的教师,可以参加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培训,发挥在信息技术培训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所学课程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上、下册》。
4、学科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培训:88学时,11学分。具体内容包括新知识、新理念在本学科教育技能训练中的培训。按照基础教育课程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最新的知识为基础,针对不同学科的要求,开展素质教育理论和新知识的学习,使教师不断拓宽知识领域,更新知识结构,更好地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结合我区的教育教学实际,重点抓好教师的基本功训练和课堂教学技能、学科教学技能的训练工作,把教学技能与课程改革结合起来,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所学课程为:
(一)小学教师用书:
语文:《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新课程教学论,小学语文》、《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指导,小学语文》。
数学:《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改革》、《小学数学参与培训教程》、《新课程教材教法》。
品德:《新课程教学法丛学》(品德与生活)。
体育:《体育新课程教学法》。
音乐:《音乐课程与示范教学案例》。
美术:《美术教学实施指南》。
(二)中学教师用书由市教育局和培训院校确定
5、地方课程:24学时,3学分。培训教材由市教育局根据教师的需要另行选定。
四、培训时间安排
根据省市新课程改革工作的部署,*~*年,全区中小学教师已有90%参加了新课程通识性培训,1、2、7、8年级各学科教师已参加了课标、教材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区教师运用新理念推进教学改革的能力。为确保我区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工作的顺利圆满完成,拟定于:
1、*年4月23日开始举办小学教师新一轮继续教育培训班,首先组织小学1~3年级全体教师分语文、数学两个学科进行培训。中学教师由市教育局组织开始分批分专业的新周期继续教育培训。(中学教师的通识培训由区师训中心负责)
2、*年暑假对走入新课程的1~3年级、9年级教师进行课标教材培训。并按照新课标、新教材逐年推进的安排,有计划地组织完成小学4~6年级教师的新课标、新教材培训。
3、定期组织教师到中小学听课、评课,开展课题研讨,加强学习反思,有效指导我区课程改革的实施。
4、组织教师开展校本研修,制定我区校本研修的指导意见和评估管理办法,确立校本研修培训基地,并认真总结推广经验。
五、培训要求
1、树立先进培训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终身学习和教师专业化理论为指导,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师培训理论和实践,总结以往教师培训经验,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重视教师主体参与、开展实践反思、加强合作学习、体验成果分享,突出研训一体,发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学习型团体建设和学习型组织建设,使教师培训的过程成为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的过程。
2、更新培训手段,变革培训模式。以信息化带动教师培训的现代化,充分发挥网络在教育培训中的作用,坚持培训与教研、教改相结合,集中研修与分散研修相结合,短期面授和长期跟踪指导相结合。集中培训要把理论学习与教学观摩、案例分析、技能训练结合起来,把讲授与研讨交流、教学反思结合起来,采用灵活多样化的方式、方法,不断完善推广专题讲座式、“菜单式”、“自助餐式”,送教下乡等培训模式。校本研修的学时数与集中培训学时数的比例应达到2:1以上,针对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新问题,通过自修反思,研讨交流等形式进行,把学校建成教师终身学习的学习基地。积极探索以参与式为主的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师培训模式,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六、保障措施
1、加强培训基地的师资、设施建设,整合培训资源。
根据省市新一轮教师继续教育的有关规定,卫东区教师培训中心承担全区中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的培训任务。多年的师资培训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在新的培训任务中,师训中心将在先进培训方式的实践、新理念与中小学实际的联系、校本培训的实施、反思型教师的培养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为适应教师教育发展的需要,师训中心、局教研室、电教站的资源有必要进行有效整合,不断更新培训观念,变革培训方式,优化培训手段,大量运用电化教育设施和计算机网络等多媒体技术开展培训教学。同时为提高培训者的素质,师训中心还将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教师参加省级培训者培训,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通过听课指导、学习反思、课题研讨、切实增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的圆满完成提供保障。
2、严格培训的管理、考核登记制度。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长,要支持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止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学习。中小学教师应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努力探讨教育教学规律,提高自身的政治、业务素质。
考核坚持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查相结合,平时考查与作业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估相结合。
考核内容包括培训要求的各门课程,以开卷考试,闭卷考试,撰写论文、课题研究、教育教学实践等方式灵活进行。学员学完全部课程,考核合格,经市教育局审核验收后发给继续教育培训合格证书。
3、落实各项措施,保障培训经费。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是各级政府的职责,要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按照教育经费管理体制,分级负责,确保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投入。逐步完善中小学继续教育经费由政府、学校、教师个人共同负担成本经费的机制。按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解决办法》的规定,本区参加新一轮继续教育的教师需交纳的培训费如下:
1)、中学教师参培院校由市教育局决定,其培训费用由所培训院校确定。
2)、小学教师参加新一轮继续教育培训按照省市有关文件规定为,预交书费、证书费160元,培训费240元,(除政府补助外应交160元)(已参加通识性培训者交书费100元,培训费110元)
七、有关政策
1、接受继续教育的教师进修期间在原单位享有的一切待遇不变,学员学习期间各单位要按有关规定酌情给予生活费和交通补助。
2、新一轮继续教育培训费原则上由学员所在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书费、证书费等由学员个人负担。
3、持有新周期继续教育合格证书者,在晋升职级、评先表优等方面各单位应给以优先照顾。
《经济法》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要求理论基础夯实,综合性较强,涉及民事诉讼法、民法、商法等方方面面,内容庞杂,知识点多且零散。面对严谨枯燥的法律条文和司法解释,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理论基础差、自制力不足,容易产生厌反情绪。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就曾指出:“教学方法最优化程序中一个最重要、最困难的问题是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使之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教学方法的运用对学生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高职作为高等教育中的职业教育类型,主要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以“理论够用”为尺度,侧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本文结合作者本身的教学实践,在《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中,融入了一体化分小组案例教学模式,并创新性地采取了“1+1+1”三方考核评价系统,就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一点看法,供探讨与交流。
一、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经济法》课程内容庞杂,与会计专业契合度不高
在高职院校的《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中,涉及的法律种类较多,内容庞杂,但课时却非常有限,少的仅有42个课时,因此在课堂上无法同时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只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高职学生普遍对基本的法律、法?没有足够的了解,这样就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真正吃透法律的基本原则、精神以及各单行经济法条文。另外,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普遍采用不分专业、授课内容统一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并没有突出其与各自专业的结合,无法体现学生在本专业基础上的法律优势,这也往往使得学生在心态上,习惯于将经济法当成非专业课程对待,忽视其重要的地位,加之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所以学生学习热情也不高,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
(二)《经济法》课程教学实践普遍缺乏条件
《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但目前的高职院校在《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中,仍以教师单方面灌输、学生被动接收为主要形式,教学上更是偏重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法条的讲授,这是典型的“灌输式教学”。因此,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性难以实现。更为突出的另一方面,是普遍都缺乏可实践的教学条件,这就导致一些事务所咨询、实地法律调研、模拟法庭等实践教学方式很难开展,其结果就是,学生虽然学习了相关法律法规,但并不能因此解决实际生活工作中的经济法相关问题,不利于实践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利于实践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经济法》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过于单一
目前的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中,仍以单一的闭卷考试形式为主,缺乏专门针对该课程特殊性做出的新尝试和新探索。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考核不能仅仅体现在对法律概念、法条的背诵记忆上,更高层次的考核应该是体现在其实践中的应用,因此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多元化、过程化的考核思路,瞄准学生未来工作的实际需要,注重分析能力测试,进行综合考评。
二、一体化小组案例分析与“1+1+1”三方考核评价体系的教学思路
美国法学家霍姆斯在《法律之路》一书中提出:“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一个个的案例就是人类法律生活经验的结晶。这说明了具体案例对于学习法律的重要性。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在《经济法》课堂中运用了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但是非一体化的分小组案例分析方法过于零散,无法实现《经济法》课程中各章节知识点的串联,且容易造成学生只见树叶不见森林的短视。而基于一个统一的企业背景下的一体化案例分析,能让全体学生有身临其境融入企业经济环境中,去实践经济法的运用,真正地做到寓教于学、工学结合的目的。
其次,对于一体化分小组案例分析实施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学生评价配套体系改革。此前,《经济法》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中,仍以单一的闭卷考试形式为主,且平时成绩部分,也都依靠任课老师的主观印象给分,有失公允。哪怕是课程中运用了案例分析后的评价,也是单一的由教师评分作为考核评价,这个是比较片面的。因此,本文作者在这里引入“1+1+1”三方评价系统,从组内自评、小组互评及教师评价三个角度均衡地去评价学生的一体化案例分析成果,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大家地积极性,也有利于公平地打分。
三、一体化小组案例分析与“1+1+1”三方考核评价体系的实施路径
(一)教师需要研究一套用于小组一体化案例分析的背景资料
教师需先根据所教授的《经济法》课程章节内容,即哪些章节可以进行分小组案例分析,再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日常,研究一套适用于分小组一体化案例分析的背景资料。本文作者在《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以当下非常热门且深受学生喜爱的一档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作为一体化案例分析的背景,学生可以根据老师安排的相关知识点任务,结合背景知识,模拟甚至演绎相关的案例,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强化知识点,实现真正地寓教于乐。
(二)对《经济法》课程学生划分小组。
在《经济法》课程的第一堂课上,就要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根据男女比例、性格差异、能力层次等不同的指标,科学地进行分组。每组选出一名小组组长,对该组的案例分析进行统筹安排,同时通过抽签,决定各个小组案例分析的顺序。小组组长负责组织本小组成员分析目标任务、制定实施计划、分工实施任务。这样能保证教学活动正常开展,将合作与竞争机制有机结合,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新格局。
(三)课堂一体化分小组案例分析实施
根据课程进度和分组顺序,每个组会在下堂课前知道本小组要围绕此展开案例分析的知识点。比如,教师本次课堂上讲授了关于“公司法”中“有限责任公司”的相关知识,那相应小组成员就要围绕这个大的范围,以“奔跑吧兄弟”为案例背景,构思相关的案例,将跟“有限责任公司”相关的知识点嵌入其中。案例展现的形式多种多样,小组成员可以选择根据各自分配好的角色,对案例进行演绎分析,也可以通过PPT的展示讲解,进行案例分析。
该环节需要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其中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在学生准备的过程中,可以指引他们如何有效地去组织案例,从哪里查找相关的案例资料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还应注意提示学生注重团队配合,培养整体协作能力,当然,如果出现有的学生浑水摸鱼,搭便车的情况,需要与该学生及时沟通,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适当的约束。
(四)开展“1+1+1”三方考核评价
大部分学生都是第一次尝试这样的案例分析课堂教学,在最后的呈现过程中,肯定会有做的出色的可以让别的小组学习借鉴的地方,也会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最后案例分析结束后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教师会邀请别的小组的成员对该小组的案例分析发表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后,教师要对案例分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同时对凌乱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并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考核评价摒弃了一贯的教师单方评价原则,引入“1+1+1”三方考核评价体系,分为组内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分别对学生的参与态度、参与能力和完成状况进行评价。最后,通过50%的组内自评分数、25%的小组互评分数和25%的教师评价分数,作为学生最后的平时考核分数。
四、实施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