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口腔医学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我国口腔医学专业在向纵深、跨学科、专业化发展,但专业人才培养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表现在实践内容较少、涉及的口腔医学知识与技能与临床关联较弱,培养模式也非常的落后,仍然以课堂教学、理论教学为主,跨学科教学明显不足,培养的质量差强人意。口腔医学人才存在巨大的供需矛盾,这就要求口腔医学专业需要培养绝对数量更大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口腔医学专业;教学现状;职业发展;大学生就业
作者:刘腾达(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护理系,浙江杭州310000)
1口腔医学专业的发展现状
口腔医学专业与其他绝大多数医学科一样向纵深、跨学科、专业化发展,包括口腔颌面外科、口腔美容医学、口腔保健、口腔内科、口腔医学技术科等。在我国口腔医学科发展历史较晚,但是发展速度非常快,绝大多数的医学院校、涉医院校都开设了口腔医学相关专业。每年为我国输送口腔医学专业人才2万名左右,这一数字仍然在逐年上升。从专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国内的口腔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仍然遵循传统的医学培养模式,以5年制为主。教学的目标、内容尚不成熟,但教育部初步明确了口腔医学专业领域的基础课程,各个院校都会根据学校的教学目标、教学资源灵活的增加相应的课程。
目前国内针对口腔医学专业的培养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实践内容较少、涉及的口腔医学知识与技能与临床关联较弱,学习的理论知识、技能都相对落后,无法跟上当前的口腔医学前沿领域。如针对口腔畸形的矫正中矫治器,学习的内容仍然以弓丝矫治器为主,涉及了隐性矫治器内容较少。又如对于牙根填充治疗,目前广泛的应用根尖显微镜、超声预备技术,而教材上涉及的内容较少。口腔医学科所使用的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而教材的编写耗时长、使用时间长,有时专业学生学习的知识已非常落后,与临床实际脱节[1]。
除此之外,当前我国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非常的落后,仍然以课堂教学、理论教学为主,受限于实践资源不足,实践课程非常少,如对于种植牙冠的制作,完全理论课程是不可取的。口腔医学专业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治疗效果也往往容易受到医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影响。学生实践经验少,在参加实习后,能够进行的实习操作也少,从开始学习,到能够独立的完成治疗需要较长的时间,可以说培养一名合格的口腔医学专业人才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2]。
2口腔医学专业的发展前景
口腔医学人才存在巨大的供需矛盾,中国人群对口腔保健的需求增长迅速,存在巨大的口腔医学专业人才缺口,我国口腔医学专业医护人员的密度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在发达国家许多居民都有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保健治疗都习惯,而在我国尽管定期检查率较低,但是绝对数量在飞速增长。我国常见的口腔疾病就诊率并不高,如龋齿、口腔溃疡、牙龈出血、牙列不齐等,但在未来,这些疾病就诊率将有很大的提升。这就要求口腔医学专业需要培养绝对数量更大的专业人才。
当前,我国口腔医学专业人才的去向仍然以与医疗机构签订合同为主,约占80%以上,口腔医学专业的人才流失率相对较低,但取向比较集中,自行创业者较少,但从绝对数来看,私人口腔诊所增长非常迅速[3]。在一线城市,几乎每个社区都拥有口腔私人门诊,但这仍然无法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口腔医学专业天然上具有保健属性,扎根于基层非常必要。这就要求口腔医学专业需要明确培养的目标,重视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口腔保健能力,如龋齿筛查以及窝沟封闭治疗、基本拔牙治疗、普通牙周病治疗、口腔黏膜疾病诊治、转诊等,能够评估治疗的需求、风险。如对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拔牙对象,基层医院治疗风险高,往往需要转诊,这就要求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时,需要重视口腔治疗风险评估能力、沟通能力培养。
社会大众对于口腔医学的认识仍然是非常片面的,一知半解的,有口腔医学专业就诊经历的对象,往往认为口腔医学就仅仅包含就诊方面的工作,如有拔牙经验的对象,往往认为口腔医学是治疗牙病的专业,口腔溃疡就诊的对象认为口腔医学科是治疗口腔黏膜疾病为主的专业。实际上口腔医学科是一门跨专业的学科,涉及内科、公共卫生、社会心理、微生物、免疫学、影像学、医学技术、医学材料、药学等学科,服务内容包括口腔黏膜病变治疗、牙髓牙体疾病治疗、牙齿美容、口腔颌面畸形矫治、义齿种植等领域。许多人出现口腔方面的问题后,往往不知晓是否到口腔科就诊。
社会大众对于私人口腔门诊的态度往往并不友好,私人门诊往往被贴上不正规、昂贵、不安全的标签,实际上一方面我国对私人口腔诊所的管理特别是服务质量的管理存在明显的不足,另外一方面私人口腔门诊确实存在价格相对昂贵问题,这与私人门诊经营成本相对更高有关。
4小结
我国口腔医学专业发展迅速,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专业毕业生流向也开始发生显著变化,流向私人机构的比重明显上升。在今后需要重视教学的目标改革,重视校企合作,为学生增加更多的实践机会,重视培养跨学科专业人才,重视培养基层口腔保健人才。
参考文献
随着口腔医学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口腔医学技术逐渐从口腔修复学中独立出来的一门学科,具有交叉、综合应用性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在我国的起步比较晚。目前国内义齿制作公司的口腔技师的学历普遍较低,培养模式也大多停留在传统的“传、帮、带”,基础理论知识薄弱,操作上也只能“依葫芦画瓢”,缺乏创新性。高级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口腔技师水平低下的现状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普及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高等教育,改变口腔医学技术传统培养模式,提高口腔医学技术教育水平,加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员的理论素质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也是推动我国口腔技师行业和口腔医学发展的重要举措。然而,在湖北省二〇一〇年口腔医学教育研讨会上,多名代表提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存在学生转专业率高、毕业后转行率高等问题,反映出当前高校学生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低认同的状况,这说明加强学生专业思想教育、提升专业认同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本研究就是通过分析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探索口腔医学技术教育培养模式,提升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形成与发展,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具备专业素质的优秀口腔技师,推动未来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长足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湖北省内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大专生(共四所院校)。2.研究工具。调查问卷由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大学生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认同量表、高等教育对口腔医学技术学生影响量表3部分组成。①一般人口学特征。一般人口学特征包括学生的年龄、性别、民族、生源地、年级、高中学习类型、学历、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月收入、身体健康状况等10项基本信息。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认同量表。主要参照由西南大学秦攀博编制的《大学生专业认同量表》,共23个题项,4个维度:情感性专业认同(专业的情感喜好程度,共8个题项)、适切性专业认同(专业与自身的匹配程度,共4个题项)、行为性专业认同(专业行为表现,共6个题项)、认知性专业认同(专业基本情况的了解程度,共5个题项)。量表采用Likert5点评分(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③高等教育对口腔医学技术学生影响量表。自行编制量表。量表涉及内容为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优秀教师和学校文化,这四个因素反映的是高等教育中的课程、教师和校园文化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大学生的影响。3.资料分析。量表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处理分析,主要统计内容及统计方法如下:①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大学生一般人口学特征,专业认同现状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大学生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对专业认同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③专业认同和高等教育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的影响两者的关系采用相关性分析;④以高等教育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的影响为自变量,专业认同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二、结果
1.一般人口学特征。湖北省内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大专生年龄一般为18~23岁之间,性别女性偏多,生源地均为湖北省内,独生子女少见。2.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大学生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对专业认同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专业认同的总体分值较低。一般人口学特征中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及家庭收入四项信息对专业认同情况有显著性影响。具体表现在男性、生源地为省内郊区、非独生子女进而家庭收入偏低的学生的专业认同相对较高。四个维度的平均分中情感性专业认同最高,其次是行为性专业认同,适切性专业认同最低。这说明情感性认同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认同中最为重要。由于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工作强度大,作息时间昼夜颠倒,学生的兴趣、对专业的喜好程度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其在专业学习中的行为表现、对专业基本情况的了解程度、对专业与自身的匹配程度的认识。3.专业认同和高等教育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的影响两者的关系采用相关性分析,以高等教育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的影响为自变量,专业认同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等教育能够显著影响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具体表现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前,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存在着理想的看法与期望,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希望,专业认同高。接触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后,对课程设置、专业方向等方面有了更多的了解,认识到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与口腔医学专业的差异,专业认同水平有所下降。进入实习阶段,学生切实感受到职业氛围,心理落差更大,专业水平进一步下降。
1 口腔美学知识与牙体缺损修复的关系牙齿各种类型的缺损或缺失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的美观、发音和咀嚼等功能,尤其前牙的缺损和缺失,若长期未得到修复,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造成影响[3]。口腔牙体缺损修复教学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知识传授,其一在于口腔基础知识,即口腔解剖的生理学知识,它是容貌美的基础。通过对正常人体口腔解剖形态的医学研究,可以让学生了解容貌美的解剖生理特征,找出容貌美的形态学规律,例如面部黄金比例、牙体牙根的形态特点等,从而进一步掌握口腔颌面部的美学标准,以此让学生对面部美有一个基础的认识;其二在于口腔美学知识的教授,这部分要求学生充分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审美能力。口腔美学知识与口腔医学专业技术的联系紧密而广泛。授课内容包括美学、医学美学、口腔美学、牙齿美容学的基础知识和口腔美学的临床应用等,通过对人的头、面部的组成结构进行观察,发掘构成美学的主要范围和特征,从而寻找到使人的口腔呈现完美状态的最佳表现形式。要想提升对于口腔美学的评价标准,必须通过实际感知的手段来实施。如在对牙体缺损修复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相关的教具、模型以及实物等,使学生形成具象的认识,同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彼此评价,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课堂知识,巩固对于美学的认知水平。教师在教学中实现美学知识与口腔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4]。
2 前牙修复中的口腔美学知识前牙处于面部十分突出的位置,若出现缺损或缺失会对患者的心理状态造成影响,因此在修复过程中不仅需要关注前牙功能的恢复还需要注意美观。牙体本身的形态和牙的排列都会影响面容外观,下颌姿势位时、微笑时、大笑时上下前牙外露量也是容貌美的重要参数[5]。教师在进行前牙修复知识的讲解需充分结合口腔美学知识,使学生从前牙缺损原因出发,观察患牙的形态、大小、排列、比例、颜色,以及牙龈的位置、形态、颜色等,根据患者脸型、下颌骨的形态等综合考虑前牙修复的方案,确保在修复完成后能够进一步提升整体的美观度。此外,前牙和后牙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差异,在临床实践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全面了解二者之间的区别。在对前牙的修复中,要充分运用自身的口腔知识和美学修养,借助各种高科技的仪器,全面的对患者的牙齿结构进行分析,寻找最佳的修复方案。将患者现有的牙齿结构与符合美学标准的牙齿结构进行对比,找出二者之间的不同或不足之处,提出既符合美学审美又能实现患者前牙修复的方案。当然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患者本人的意愿,以追求自然为前提,达到最佳的修复效果。
3 义齿比色中的口腔美学知识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牙齿的颜色是带给人的首要直观印象,也是牙齿美学的外在具象化,而不同的人种、不同的地区之间对于牙齿的颜色追求不同,如何寻找最符合大众审美的齿色,是口腔修复领域一直关注的问题。在试验课的模拟训练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互相之间观察不同牙位、不同性别牙齿颜色的差别,对天然牙齿的颜色变化规律进行了解与掌握,对同一牙位上的彩度、色相的差异进行分析。除此之外,学生还需要掌握基础的美学知识如视觉原理、色彩学原理,其中色彩学原理的知识主要包括色彩、视觉的基本原理、视错觉在美容牙科中的作用、前牙审美的视觉规律和义齿形式美的视觉特征等[6]。上述的基础知识学习完毕后,教师可以采用比色板指导学生进行义齿比色训练,要求学生根据学习到的口腔美学知识,在自然光条件下,于明亮的可视环境下进行,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4 发育畸形牙体缺损修复中的口腔美学知识导致牙体缺损的牙齿发育畸形是在牙齿的发育、形成过程中牙体形态、结构出现异常所致。临床常见的由于发育畸形造成的牙体缺损包括四环素染色牙、牙本质发育不全、釉质发育不全等情况[7]。发育畸形造成的牙体缺损一般是长期伴随患者存在,过度的畸形会导致患者产生心理上的自卑与抵触,对于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患者对于修复后的美观重视程度更高,必须提高从医者的口腔美学审美,增加相关的美学知识,才能帮助患者更好地修复牙齿。因此教师在发育畸形牙体缺损修复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指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需充分考虑患者的美观意见。并在教学实践中对发育畸形造成的牙体缺损修复后进行颌面部检查、美学和微笑评价,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加强对口腔美学知识的掌握。
论文
【关键词】口腔修复科;进修医师;教育质量
口腔修复学是研究用符合生理的方法,通过人工修复体来修复口腔及颌面部各种缺损的一门学科,它是口腔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属于生物医学工程范畴。口腔修复学是以医学、口腔医学、口腔临床医学及应用材料、工艺、材料力学、生物力学、工程技术学以及美学等为基础的专门学科。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口腔健康越来越重视,对口腔医疗单位以及口腔医疗工作者的诊疗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各基层医院纷纷派送各层次人员来我院进修学习。这一方面是基层医院医师进一步深造、提高自己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也是医学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修医师的培养不仅是医院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进修医师业务能力的提高也能反映医院的综合水平。本文将近年来我院口腔修复科进修医师培养中实行的教学管理方法进行总结。
在进修医师教育中我们实行“三段式”教学方法,即将进修医师学习时间不均匀地分为3个阶段。
(1)第一阶段:基本训练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讲解、示教及手把手示范,使进修医师掌握修复基本理论及一些基本操作。
作为教学医院的口腔修复科,我科每年都承担来自部队和地方大量进修医师的教育工作。为了保证科室进修医师的整体水平和保护患者的利益,我们对申请进修的医师的学历、职称、所在医院、专业、工作经历以及是否取得口腔医师资格证进行严格审查,杜绝一些非口腔医学专业、未从事过口腔修复临床工作、未取得口腔医师资格证的医师进入临床,接诊患者。但由于进修医师大部分来自基层,其原有的教育程度、工作时间不同,原单位所担负的医疗任务也有所区别,因此,进修医师在知识背景、工作能力、年龄层次等方面差异很大。
根据这种情况,在进修医师进入科室后,我们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学习环境,针对个人制订进修计划。口腔修复科临床操作多而精细,同样的牙体、牙列缺损,可以进行不同修复设计,需要应用多种修复材料。在临床操作中大多需要医师对患者口腔内的牙齿进行磨改,这属于创伤性治疗,存在潜在的医疗风险,一旦发生医疗差错,很难更正和弥补。因此,这一阶段教学要求带教教师不放眼也不放手,更多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椅旁示教教学、手把手示范、仿真树脂牙操作训练等教学方法,重点在于基本技能的培训和基础知识的巩固。治疗典型修复病例时带教教师要系统讲解理论知识,组织并鼓励进修医师进行病例讨论,在强化其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临床思维能力闭。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将临床专业知识与临床科学研究证据结合起来综合考虑,为每个患者制订最佳口腔修复方案。重视进修医师的发展与创新,通过指导模拟病例书写,使他们的临床经验得到进一步积累,为下一步的学习、工作打下基础。
(2)第二阶段:综合提高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重点在于培养进修医师的分析、判断、综合处理能力,要求带教教师放手不放眼,使进修医师在理论上得到提高、临床工作能力上过关,实现“匠一师”的转变。
在教学中,建立“提问―讨论一实践”学习模式,充分调动进修医师的主观能动性。鼓励进修医师提出问题,在处理典型口腔修复病例时对进修医师多提问,对重点问题多示教、多讲解。然后组织进修医师对问题进行讨论,将讨论的结果与临床相结合,运用于实践中,既提高了进修医师的临床技能,又充实了他们的理论知识。我们除将有关基础理论知识、临床技能、经验传授给进修医师外,还教授他们如何获得知识、总结经验,使进修医师实现“牙匠一牙科医师”的转变。引导进修医师学会如何实践循证医学、查询和应用他人从事循证医学的结果、采用他人指定的循证医学的方法,使进修医师的临床知识和技能及时得到提高和更新翻。针对进修医师多数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技能,临床操作敢于动手,但操作流程多不规范、临床思维比较单一的特点,将学习目标定为对缺牙设计的宏观掌握和临床实际操作的标准化。为了学进度、集中示教、把关,我们采用由高年资本院医师脱产带教进修医师的方法。前期,带教教师选择典型病例进行标准化示教、讲解,进修医师将接诊患者的检查情况、诊断以及初步治疗方案报告给带教教师,经确认后由进修医师进行临床操作,在这一过程中强调临床操作步骤的规范性,避免进修医师盲目追求治疗患者的数量,忽略临床操作的标准化。后期,安排进修医师观摩科室中有业务特长的专家、教授的诊治操作,细心揣摩,对照提高。
(3)第三阶段:飞跃提高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重点在于提高进修医师的综合理论水平和临床疑难问题处理能力。要求带教教师根据进修医师前2个阶段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做到放眼、放手,不放心。
1“文献讨论讲座”的由来
“文献讨论讲座”是以国外医学期刊联谊会(Jour-nalclub)为雏形,结合具体实情组织的集合研究生定期探讨前沿期刊和文献的讨论讲座。医学期刊联谊会(Journalclub)最早是由一群医学工作者发起的定期聚会,其目的是严苛评论最新发表的有关基础研究或临床应用的科学论文。后来英国外科医生威廉·奥斯勒爵士以“给那些订阅不起的读者购买并传布医学期刊”[2]为宗旨于1875年在蒙特利尔的麦吉尔大学建立了第一个正式的“期刊联谊会”。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期刊联谊会”被定义为一种教育性质的研讨会,即由一特定人群定期在一起组织讨论近期发表的文献。其通常是围绕一个与临床或基础试验研究相关的特定主题,主要目标是促进某个特定领域的回顾性研究或讨论当前的研究工作在临床应用中的潜在可能性[3]。现代医学教育中,这种方法又被改进应用于研究生教育中,是欧美大学常用的一种学术交流和教育手段。
2“文献讨论讲座”的组织结构及运行流程
“文献讨论讲座”是以研究生为中心,其目的主要是发掘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并培养其语言表达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活动的核心是充分挖掘参与者的学习潜能,提高其对相关研究的兴趣并加深了解。讲座一般两周举行一次,由所有口腔修复科导师及研究生参加,也可有本科生、临床医师、主要研究者和实验技术人员参加。每期轮流由不同的研究生作为主题或文献报告人,报告由教学秘书整理记录,导师或课题组负责人最后评价并总结。主讲研究生首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或科研兴趣选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后以PPT形式与大家分享讨论,以期达到提高研究生创新意识与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讲座应尽量安排在人员均可以参加的时间段和地点,时间一般是40-80分钟;主讲研究生应将提前一周准备的讨论文献资料发放给参与人员,以确保会议时每个参加人员都能积极参与讨论,并同时鼓励研究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下面即是讲座的基本流程:第一,主讲人介绍(5-10分钟):由主讲人简单的自我介绍,宣布本次的讨论主题,并概要地简述所涉主题的基本内容;第二,主讲人宣讲(20-30分钟):报告人首先对本次讨论主题的研究意义和角度进行阐述,然后按照文献内容,依次陈述文献相关背景,讲解研究设计、实验方法,结果及结论等;第三,发表观点、参与讨论(20-30分钟):待主讲人陈述完相关内容后,一般组织参与者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①文献的前言或问题陈述是否清晰?所选题材是否与临床密切相关?②文献所研究问题或假说是否清楚?文献回顾是否全面且具说服力?是否支持研究目的和问题?③研究设计和数据收集的方式方法?研究的样本量大小和样本的特征?所用的统计方法是否合理?④所得结果否真实可靠,讨论是否全面?所得结论能否应用于各种情况或人群?当然,参与者可对文献的结果和结论进行评价,也可对主讲人的陈述方式方法提出个人意见,主讲人可同时进行解释和补充。第四,总结(5-10分钟):由导师或科室年资较高的医师对主讲人的报告和参与者的发言进行补充、评价和总结,同时对本次讨论文献的知识点、关键点及疑难点作简要陈述与引导;并对报告人的逻辑思维、语言组织和PPT制作等进行全面总结。
3“文献讨论讲座”的必要性
定期组织、带领科内研究生进行“文献讨论讲座”的实践表明,这种方法对口腔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口腔研究生综合科研能力的培养,而且有助于学生尽快熟悉新的学科领域。同时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讨论技巧、批判性评价技巧的培养也是非常有帮助的[4-5]。就宏观方面说,医学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国家最高层次的精英教育,其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医疗人才和发展学科技术的双重任务。随着口腔医学的飞速发展,对高层次、高质量口腔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需要不断完善教育、教学体制以适应口腔基础医学和口腔临床医学的发展。现行的医学教育体制导致基础研究与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出现了明显的脱节。基础实验的研究不能及时应用于临床,甚至是对临床无意义的研究,或者只是一味的照搬国外的科研思维,毫无创新意识。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改变现行的教育模式,搭建临床与基础的桥梁,真正实现基础为临床服务,临床为基础导航。现阶段大多数研究生都觉得事基础研究枯燥乏味,不愿从事基础课题的研究,更不用说发现和创造新的科研思维了。而“文献讨论讲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对于相关课题的兴趣,督促学生对该学科邻域进行科技查新,通过讨论不同的参与者进行对话与交流,使不同的经验与思想交叉传递,常形成更深层次上的认识,从而达到科技创新的目的。就微观方面说,通过“文献讨论讲座”的锻炼,参与者可通过对话和辩论,接纳吸收不同的观点,提炼适合自己的信息,完善自己的观点,同时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构建对自己有意义的、新的认知体系,以达到共同进步,这都符合了现代口腔医学发展和教育的要求。与此同时,研究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这就锻炼了学生的统筹和机变能力。在讲座中,学生互相讨论,向老师请教,体现了团队交流合作、团结互助的精神。传统单一的讲授式教育教学方式,注重对普遍的客观知识灌输,强调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理解和运用,使学习结论具有同步性和同一性,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很可能局限学习者的知识范围和研究热情,还可能阻碍医学科技的进步与创新[6];不能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意识,使越来越多的医学生缺乏开拓和创新的精神,导致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而“文献讨论讲座”的教学方式对于扩大研究生知识范围、活跃其思维方式、培养其创新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也为研究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供了锻炼的平台,从而为其以后撰写类似学术报告和主持会议打下了基础。同时,通过这种讲座讨论的形式,更加有助于导师对于研究生的全面认识,可以增加师生间的互动,有助于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科研思路能力的提高,对整个课题小组科研水平的提高也具有促进作用。
4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