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想文化的认识

思想文化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想文化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思想文化的认识

思想文化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礼 仁 文化 精神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9-0018-02

仁与礼是孔子学说的主体思想,学界对于仁与礼的先决关系往往颇有异议。在孔子看来,礼与仁是不可分割的,仁属于价值理性,礼属于实践理性,离开了价值理性,实践理性就无从建构;同样,离开实践理性,价值理性也得不到落实。以同构互动的关系去理解礼与仁之间的相辅相成似乎更合乎情理。儒家思想始终作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贯穿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现以儒家礼仁思想对中国书法的渗透进行一番文化思想的剖析,以期以一个全新的角度阐释礼仁思想赋予艺术文化的深刻内涵。

中国书法是一个时代传统哲学理念与内在构成机理交融的文化符号,它是一种复杂的艺术现象与文化现象。它本身自觉地超越了装饰艺术阶段且包含着中国传统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我们惊羡于它神话般的缩影,使其自然而然地晋升为一个时代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这个文化符号中包含的儒家“礼”与“仁”思想将使其深刻地划归于古典艺术与传统文化交融的审美范式之中。它通过自身的语言与整个民族进行着紧密的交谈,并为之建立起复杂独特的意义体系,每个时代都在为这一体系的扩展而竭尽全力,因为它是中国传统艺术中受近代思想影响较小的一门艺术,起码在近代之前它的体系基本保存完好,所以这便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阐释机制提供了深刻而完整的现实依据。

孔子在《八佾》篇中着重强调了“礼”的重要性,可谓是全书的重心。在过去的观念中,文化更偏重于人文――人伦的道德,即伦理的道德、政治的伦理与社会的伦理。全篇的精神在于文化,在于一种伦理秩序。以“季孙氏八佾舞于庭”“三家者,以‘雍’彻”“季氏旅于泰山”等揭示了周王朝诸侯违反周礼、犯上作乱的丑恶行为。面对典型的破坏周礼,孔子表现出极度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吾不欲观之矣”是孔子对于诸类事情的基本态度。“礼”在孔子思想体系中代表的是一种秩序与规范,这种秩序一定是建立在一定合理的范畴之中,天地宇宙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规范体制,不可亵渎与逾越。中国文化这个“礼”字作为本体论,是哲学最高的问题,也是宗教哲学最高的问题。在中国书法内在构成机理中,也存在着其自身的“礼”文化。书法艺术是一种线性艺术,只有当线条获得足够的表现力时,书写才能上升到艺术,线条组织才能上升为艺术语言。然而线条极为复杂的内部运动却只为毛笔书法所独有,其他任何一种书写工具所作出的线条都不可能形成如此复杂、如此丰富的内部运动。这种内部运动是使中国书法发展成为一种含蓄深厚的独立艺术的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书法艺术的表现力源于线的质感与线条丰富的结构变化以及对于空间的把握。崔瑗的《草书势》认为草书的自由表现受到严格的形式限制,甚至精确到“就而察之,一画不可移”的程度,“一画不可移”说明了草书是一门有着严格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追求的艺术,并将书法艺术与一般文字书写严格区别开来。书法艺术所创造的诉诸视觉的“纯粹表象”,难怪会引发张怀先生发出“纤维向背,毫发死生”的感慨。子夏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这个“绘事后素”答得实在巧妙,他回答说,绘画完成以后才显出素色的可贵。这句话的意思以现在的人生哲学观念来说,是一个人由绚烂归于平淡,而就书法的整体风格而言,也同样印证了孙过庭所言“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书谱》)的思想。当然,因为孔子的礼仁思想是相联系的,所以我们从孔子所讲的“人而不仁如何礼”可以推想到这句话还有一层含义,便是孔子和子夏所想的正是一样,仁在礼之前,礼在仁之后,犹如绘画,素底在前,绘画在后。在书法艺术中则体现为心性人格修养在前,而艺术语言锤炼在后。

诸葛亮在《诫子书》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指的是人的养德与修身治学之道。推及政事上来,就出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的“换心术”。孔子重视养德,明说是重“礼”,归根结底还是讲求“仁”,“仁”是一种自处之道,即随时随地要把修养、精神放在“仁”的境界。他在《里仁》篇中着重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等都强调了仁的重要性,讲了仁的体与用,体,是内心的修养;用,有推己及人的精神,心胸宽大,包容万象。推及书法之道,则是讲究人品和书品的统一。书法艺术必须表现人的情志、怀抱、才性、寄托,并以此为书旨。清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而以。”这是典型的书品与人品统一观。古代书家所谓如其学、其才,主要指如其儒学之深浅高下,他们以君子风范作为理想人格范式,以仁义道德为核心价值观念,以文质彬彬、美善统一为最高目标。所以对书法品鉴往往成为对书家本人品德的伦理甄别和道德评判。黄庭坚评苏轼书时认为:“东坡简札,字形温润,无一点俗气。”已达到温润雅逸、文质彬彬的儒家君子境界。这正契合了《里仁》篇君子的品格特质――“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做人真诚、爱憎分明、审美趣味高雅的人才能创作出高雅脱俗的作品。作为一代草圣的林散之先生,虽没有创造经天纬地、经世治国之伟业,确是按着儒家道德传统规范来培养和完善自己的人格,是一个待人真诚、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尊师重道之人,是一个不虚伪、不矫饰的谦谦君子,生活中许多事例足以佐证。由此可见,重视人自身的学术修养与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八佾》),一个真正有志于仁的人,看天下没有一个人是可恶的,对好的则爱护他,对坏的也要怜悯他、慈悲他、感化他,如此将会促成书画艺术界的和谐发展。当然,推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都是十分有益的。

“中和”是儒家中庸之道的外在体现与审美原则。孔子在《八佾》篇中写道:“《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他认识到无论哀或乐都不能过分,“乐而不,哀而不伤”体现的是一种儒学中庸思想。中国书法艺术也深受中庸思想的影响,在书艺审美中多强调中和之美,即讲究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上的诸多问题,强调对立面的协调与平衡,要求做到有节制、不偏不倚,达到互相渗透、彼此通融的更高层次。明代书法家项穆曾将风格万千的书法归结于“中和”二字,认为“人之于书,得心应手,千形百态,不过曰‘中和’”(《书法雅言》)。

儒学思想中的“仁”与“礼”思想是相辅相成的思想体系。它揭示了超验与经验、价值理性与实践(工具)理性的关系。仁作为价值理性属于超验层面,礼作为工具理性属于经验层面。孔子意识到,一方面实践理性必须由价值理性统率,换言之,经验必须由超验收摄。实践理性作为规范理性和程序理性,必须包含价值理性之内涵,为价值理性所充实。另一方面,价值理性必须在实践理性中得以落实,即超验必须在经验的层面展开,实践理性是价值理性得以实现的保证。儒家重视书法教化作用的原因在于书法的性质与礼乐相仿,可以淳厚人心、移风易俗,而且书法往往与礼乐之教互相结合渗透,使书法打上了儒家伦理主义烙印,构成儒家修养论的重要实践环节。书品成为人品的反映,人之品德决定了书品的高下优劣。因此,注重培养个人品德修养之于“仁”的境界对于感化渗透书法内在机理呈现之于“礼”的范式,是整个文明时代赋予礼仁思想以新的内涵的特殊体现。

参考文献

[1]南怀瑾.论语别裁(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萧元.中国书法五千年[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4]何炳武.书法与中国文化[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5]齐开义.中国书法家全集――林散之[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思想文化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政治教育;内涵;价值;策略

坚持“以理服人、以“文”化人是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价值理念,也是高中授教育人的办学宗旨,即为社会培养出真正有文化、有修养的专业人才。从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视角来看,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当下社会发展各领域需要重点建设的内容。

一、以“文”化人为导向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逻辑内涵

1.坚持以物质文化为基础

因为高中思政教育管理工作本身就是为整个教学管理工作来提供辅助服务的,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所以,物质文化作为社会各行各业劳动过程中创造的有形成果,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必须要重视以“文”化人所起到的环境育人的作用。通俗点讲,就是文化本身所具有的育人属性。只有通过文化教育,才能让学生不断认清自己、认知自然。

2.是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以“文”化人,核心在于“化”,因为化是一种措施和手段,同时还是一种实践的途径与过程。当然,对于其内质的认知,文化就是学习文化,第一靠学习者的自觉自发,以此来形成一种日常习惯;第二靠互帮互促。就目前而言,以“文”化人、文化强国是新时期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的一项重大策略。正如总书记在大会上所讲述的那般“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二、以“文”化人为向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

以“文”化人为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贯入式理念,是当代教育的大发展趋势。

1.有助于塑造高中生养成高尚的品格

在新时期,尤其是在当前新常态背景下的社会各领域发展的关键转型阶段,高中学校作为高中教育的一个新的重要领域,在对各专业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中,更应该贯彻落实理论实践立体化教学,坚持灌输与渗透相统一。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学中,只有“教”没有“学”的问题现象非常普遍,即教师满堂的理论灌输,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下接第81页)

(上转第80页)

学进去。在以“文”化人为导向的教学架构设计之下,将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即追求理论知识的渗透,通过物质文化这一实践基础,实现灌输与渗透相统一。比如,坚持两大既定原则,突出四个主题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规范教育、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强化对学生的专业实践教育,以未来职业道路规划与发展为主要内容,不断督促着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引导高中生养成良好学习和文明习惯

学生行为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必须一学生为本,体现对学生人文关怀的价值理念,从而使学生对自身的发展形成较强的内在推动力。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相应而言,学生的性格很有可能决定着命运,尤其是对于正处在关键发育期、性格生成期的当代高中生。换言之,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目前社会文化气氛、道德规范等方面的环境塑造很重要。特别是在当下各类非主流文化充斥着的新时代多元化社会,将中国上下五千年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修身养性之品德融入到思政课程体系中,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缓来自外部的挑战以及内部改革的难度,最终促使着文化育人的道德行为不断规范和约束着学生的行为举止。总之,坚持德育为先、与时俱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文化实践活动,意义非凡。

3.激励高中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以“文”化人为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可最大限度地贯彻落实国家、省级政策导向,进而为高中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环境,以及一个积极健康的学习平台,不断激励着高中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如此一来,才能将思政政治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专业课程学习联系在一起。这里提到了“政策导向”,其具体是指政策所偏向的方向。关于这一点,早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就曾明确指出,以培养和教育处对社会负责、具有责任感态度的高中生。关于这一点,也正印证了以理服人、务求实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初,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正如上述所言,以“文”化人,核心在于化,目的则在于人。对此,笔者以为,高中在该领域发展建设中,尤其是在物质文化建设中,摒弃以往过多形式化色彩,注重环境育人的真切性和实效性。校园就如同一个小型的人类社会,物质文化本来就是以人为中心的,它是人创造出来的,同时也在不断影响着人。

三、以“文”化人为导向的高中政治教育践行策略

坚持“以理服人、以‘文’化人”是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价值理念,也是高中授教育人的办学宗旨,即为社会培养出真正有文化、有修养的专业人才。从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视角来看,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当下社会发展各领域需要重点建设的内容。总的来说,学校是教书育人的文化场所,强化以“文”化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观,这也是我党在十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时代要求。

1.坚持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

对于学校、对于思政老师来说,教学的目的非常明确,即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文化品位。对此,首要的任务就是确立一个统一化的指导理念。换言之,什么样的教育理念, 往往会直接决定着在思政教育工作中采取什么样的方法、选择什么样的途径,以及可能取得什么样的效果。正因如此,必须将人本教育理念贯彻落实下去,想法设法融入一些高中生实际所需的文化内容,突出内容的新鲜感、时代感,同时又要尽可能多的融入传统的优秀儒家文化,以此来 政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该部分内容,旨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于精神文化塑造的重要性。精神文化有着其他文化形态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最大凸显点就是活跃而又可循的思想性,其内部是一个较大的框架体系,蕴含着特定的精神追求。正如上述所言,对于高中思政管理工作来说,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快构建与社会时代、高中教育、学生追求相吻合的价值观念体系。比如我们的学生,他们将来也是要步入到社会中去的,现代社会中的人需求愈加多元化,因而在精神层面的需求也变得更为丰富,包括内容上、形式上等。也就是说,在教育中,效率之所以不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该方面的施教无法吸引到学生。

2.理论实践相结合,注重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在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始终都要以高中生的实际需要作为出发点,以此来促进学生的文化生成。而不是只站在教师教学的视角来片面的看待问题。因为在教学中,质量、效率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兴趣,而这种兴趣大多又是建立在学生自身对文化内容的需求基础之上。所以,在新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应从高中生的需要出发,确定教育目标,制定教育计划,实施教育过程。正如《世界人权宣言》中所宣示的主旨,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正如上述所言,笔者以为,在教书育人中,也格外突出价值导向的作用,具体可通过制度文化的构建来凸显出来。当精神文化内容及存在形式逐u与学生的需求吻合之后,就需要加以规范化,因而,制度文化就可以用来规范学生的文化形式。

3.改进校园文化环境,为学生创设一个最佳的主流价值思想文化氛围

这里所强调的是人与文化的对立统一关系,即以“文”化人。人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人既可以创造新的文化,同时也可以享受这些文化,更重要的是,还会受到这些文化的影响。正如上述所提到的三点内容建设,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这一领域也是当下高中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中最容易忽略的一点,进而直接造成了思政教育内容单一、实效性差等。对此,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思政教育所处的文化环境,切实抓好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内容建设与实施。比方说,在高中政治教学中,首先,制度文化本身就蕴含着价值导向,因为制度是相对于群体性而言,而不是针对个人。相应而言,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和服务的对象也是一大特定群体,所以,制度文化具有较强的群体性,这一点也充分体现出来高中学生群体在接受思想文化教育中的意志和价值取向。其次就是制度文化的价值引导作用,它的存在更像是一个平台系统,不仅规范着学生的行为,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价值引导。

总之,要做到知行合一,其中,“知”是前提,“行”是表现。通俗点讲,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绝不仅仅是内容和形式上的传导,重要的是这种观念、理念的渗透。也就是说,人的行为是需要指导的,因为教育的本身就是教书育人,这种一种指导意识。包括在政府机构里、在国家军队里,所有的人,均需要一定意识的指导,方能做到知行合一。形象一点说,在实践中,理性认识和情感认同很关键,春风化雨才能润物无声。

【参考文献】

[1]刘博.以文化育人为导向,全面推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时代教育,2014(11):262-262

思想文化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文关怀;无障碍设计缺失;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物质上的极大满足仅仅是外在的表象真正体现社会文明程度的是人民在精神文明上的高度。对于城市规划也是一样真正的人文关怀已经不仅仅是在形式上去契合,对于设计者而言真正的以人为本,是要树立无障碍的设计观把它变成一种意识,关爱社会弱势群体,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便利构建无障碍空间应当是我们对于人文关怀的最好诠释。

1.“无障碍设计”再理解

1.1 “无障碍设计”受众的再理解

最早“无障碍设计”一词是1974年,联合国组织提出的设计新主张.它强调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一切有关人类“衣、食、住、行”的公共空间环境以及各类建筑设施、设备的规划设计,都必须充分考虑具有不同程度生理伤残缺陷者和正常活动能力衰退者(如残障人士人、老年人)的使用需求,配备能够应答和满足这些需求的服务功能与装置,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关怀,切实保障人类安全、方便、舒适的现代生活环境.目前大部分的无障碍设计是针对残疾和老年人群的,但是基于对联合国组织提出概念时提到的关于使用人群的范围的理解“无障碍设计”的受众范围应该包括所有具有不同程度生理伤残缺陷者和正常活动能力衰退者。因此具有以上特征的人群包括残障人士、老年人、儿童。

1.2 “无障碍设计”对应人群的需求

对于这四类人群在对于“无障碍设计”的需求方面有重合的部分同时也有各自特殊需求:

(1)共同诉求:以更加完善的规划理念以设施来弥补自身原因给生活带来的不便。

(2)不同需求:残障人士:在视觉、听觉、语言、肢体等各方面存在残缺无障碍规划应当应对各种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考虑。老年人:老年人可能有行动缓慢、体力差、视力差等问题在进行无障碍设计时也应当综合考虑。儿童:儿童对于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的认知还不完善,对于潜在危险缺乏预判能力因此无障碍规划设计才儿童这块应当更加侧重对于安全的考虑。(表1)

2.我国对无障碍规划缺失问题

对于无障碍规划设计现状存在的问题对400名市民进行了调查问卷。以下是问卷以图表形式呈现的调查结果。

表2 无障碍设计使用现状比例图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不难看出目前我国无障碍规划设计的缺失主要体现在物质和意识两个方面。从物质的层面上讲:我们的无障碍设计并不完善首先散乱分布在生活中的各个部分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建设得不够完善,没有办法发挥使用功能。其次对于无障碍规划设计的投入不够没有得到重视。从意识层面上讲无障碍设计在规划阶段就存在缺陷,并没有充分考虑使用者的需求,再者公民对于无障碍设计认识度以及认可度都不高。无障碍设施被占用的状况也屡见不鲜,下面针对以上调查结果从交通、公共设施、休闲空间、以及公民意识四个方面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

2.1道路交通对无障碍规划设计的忽视

交通的便捷式性残障人士老年人出门的保障。残障人士在城市空间中的艰难处境与交通密切相关。对于这些人群无障碍交通设计的合理性至关重要。对于残障人士而言他们要赶上公交或者地铁需要更慢的速度,更加清晰的引导标识,在国内组织交通的时候并没有完全考虑到残障人士老年人以及儿童的需求。目前在道路交通的组织中常常出现盲道被占用不连贯,残疾人坡道坡度不合理等问题。而作为残障人士出行选择的公共交通也并不真正适合残障人士的出行。上下班高峰期的大量乘客,快速的上下车,残疾人专座被占用,地铁无障碍电梯数量不足等问题都制约着残障人士以及老年人的出行。

2.2公共设施无障碍规划细节处的不足

现在的公共场所由于设计规范的约束公共设施都设置了无障碍设施。例如无障碍电梯残疾人坡道等,但是在真正的使用中依然不合理。除了高档场所有专门的无障碍洗手间外,通常公共卫生间中一般都是在厕所中设置残疾人蹲位,但是无障碍洗手盆等配套的设施没有跟进在使用中依旧不方便。对于残障人士而言,如何顺利找到公共空间的无障碍设施,使用是否方便是影响到出行与否的关键因素。

2.3休闲空间无障碍规划设计缺失

在广场还有开放性的公园并没有无障碍停车位,正常宽度的停车位残障人士上下车很不方便。在休闲空间针对第三种人群-儿童的无障碍设计相对比较少,儿童活动区域的大量硬质场地,尖锐的花坛。对于儿童的脚而言并不合适的镂空草坪格等等都不够完善。

3.公民意识对无障碍设计认识的缺失

表3 无障碍设计公民认识比例图

根据调查可知对于无障碍设施的态度大部分人体现出冷漠不关心的态度,甚至有厌烦的情绪,对于无障碍设施的设置觉得会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如认为盲道对正常道路有阻挡作用,影响床高跟鞋的女士行走等。对于无障碍设施的占用的现象也常常出现。对于残障人士的出行大部分人觉得对自己没有影响有一部分人认为并不方便,有极少数比较反感。可见目前市民对于残障人士的理解与尊重相对还是比较少。对无障碍设施的设施也不够,还没有尊重弱势群体的意识。

4.基于人文关怀的无障碍规划设计的措施

4.1“私人定制”

通用设计的概念是由美国学者Ron首先提出的,是指为健全人设计的设施也应兼顾行动困难者,是方便所有人的设计,但实际上它不能同时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只是一个可以无限靠近的理想状态,是无障碍设计发展的方向和追求的目标。因此针对残障人士出行生活需求的无障碍规划设计才是一种比较合理理念,规划师应树立无障碍意识。近期一部“私人定制’的电影热播大荧幕针对每个人不一样的想法定制专属的梦想计划。无障碍设计也需要这样的理念,在规划中为残障人士定制专属的“无障碍世界”。目前在无障碍规划的设计中很少有残疾人完整的参与,只是在使用过程中,才会发现各种各样的设计问题,由此引发改建,造成人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这种单向提供设计成果的做法是不合理的,若是在对残障人士的行为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再来做无障碍设施规划设计并且让残障人士参与验收的全过程,使无障碍环境切实为所有使用者服务,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

4.2“细部关怀”

公共空间无障碍设计,除了对于外部环空间要素的宏观把控以外,还必须对一些通用的硬质景观要素做更加细致的设计,如出入口、道路、台阶、坡道、小品这些细部决定着残障人士出行的舒适性,所以只有粗线条的设置时满足不了使用要求的。

出入口宽度的设置应当至少在120cm以上,有高差时,坡度应控制在1/10以下,两边宜加棱,并采用防滑材料。出入口周围要有150cm*150cm以上的水平空间,以便于轮椅使用者停留。入口的标识指示牌等,字体以及大小在满足美观的基础上应满足视力较弱者“老年人或者弱视者”的观看要求,文字与底色对比要强烈,最好能设置盲文便于盲人阅读。道路 路面要平坦防滑,尽量减少高差。如果因为设计的需要或者出于整体性对的考虑设置高差时,高差应控制在2cm以下。路宽应在135cm以上,以保证轮椅使用者与步行者可错身通过。纵向坡宜在1/25以下。另外,要特别注重无障碍设计环节中的引导标识的设置对于道路的起止道路是否通常以及安全疏散等都应当有明显的标识要醒目易找;对于有潜在危险的地方,除设置危险标志外,还须加设护拦,护拦扶手处应注有盲文说明。 坡道和台阶坡道对于轮椅使用者尤为重要,最好与台阶并设,以供人们选择。坡道要防滑且要缓,纵向断面坡度宜在1/17以下,条件所限时,也不宜大于1/12。坡长超过10cm时,应每隔10cm设置一个轮椅休息平台。台阶踏面宽应在30cm-35cm,级高应在10cm-16cm,幅宽至少在90cm以上,踏面材料要防滑。坡道和台阶的起点、终点及转弯处,都必须设置水平休息平台,并且视具体情况设置扶手和照明设施。

公共空间的无障碍厕所应当设置在容易到达的位置,除了无障碍蹲位外其余配套都应该是适合残障人士的,例如镜子的高度应当以轮椅上看见的高度为准,洗手池也应当有无障碍的角度而区别于正常的洗手池。(如图1、2)在公共交往空间也应当设置无障碍停车区域方便残障人士上下车。

图 1图 2

4.3“全民协助”

对于残障人士的无障碍出行除了物质世界的无障碍空间以外扫除公民对残障人士的歧视倡导公平与尊重也是一种无障碍。对于残障人士而言,别人的不理解以及嫌弃甚至会比自己身体带来的不便更加烦恼。医务人员曾经对汶川地震的受害者做过调查当病人在医院时通常能保持开朗而回到正常生活环境则会抑郁不想见人。原因是在医院周遭的人都是身体有不同程度的残疾,而正常生活中自己则是异类。因此应当对残障人士给予更多的理解与尊重,不要把他们当做异类。当有困难的时候全民协助从心里上做到无障碍。

4.4“政府提倡”

在提高公民意识提高设计者设计素养的同时政府的宏观把控也很重要。首先我们应当有更加细致的设计规范给出更加具体的工程数据。对于工程数据应当是对残障人士的行为进行研究真正满足使用的数据。其次政府应该在公共交通上为残疾人开通专线,配备无障碍的公交车,方便轮椅的上下以及固定,也能够满足盲人聋哑人的使用。最后对于健全的公民政府应该有更多的关爱弱势群体的宣传,积极提高公民意识,对于有残障的公民可以组织心理辅导无障碍设计使用的培训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同时能够为残障人士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实现他们的价值。

5.结语

对于无障碍设计理念的真正落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真正关爱弱势群体,不是把他们当做异类,而是从使用人群的需求出发在无障碍设施的辅助下减少生活中的障碍,作为设计者应当树立无障碍意识。除此之外社会的关爱,市民的理解与支持,政府的提倡都是无障碍设计落实的重要保障。城市规划的发展需要多元素的融入,不能仅仅为一小部分人服务,社会中的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需求都是实现社会公正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希望无障碍设施能够投入使用而不是形同虚设成为一个噱头。

参考文献:

[1] 维克多・巴巴纳.为真实的世界设计[M].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史论部.设计真言.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史论部,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844-86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50763-2012无障碍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思想文化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化自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继先生于1997年在社会学人类学高级研讨会上就中国人如何保持文化认同问题提出了文化自觉概念以后,相关学者就这一问题,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展开相应的研究。其目的主要在于使大学生在西方文化不断冲击我国民族文化的背景下,让大学生保持应有的文化判断能力,坚定自己的民族自信心,保持大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文化认同。同时尊重西方文化,正确选择西方文化中值得学习的精华变成世界性的东西,植入我国文化之中,使我国的民族文化得以创新并文化发扬光大。因此,在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着走进大学校园的今天,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1 西方文化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冲击

随着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碰撞,一方面丰富了以学校氛围和传统为基础的校园文化,一方面也使生活在校园文化中的大学生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受到强烈的冲击。

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主张通过个人努力奋斗来发展自我,强调个人自由和个人的权利。将个体的利益放在比集体利益更重要的位置。导致了大学校园中,出现了大学生缺乏集体观念,责任心不强,道德感削弱,过分追求个人利益等消极思想。过分注重个性发展的倾向往往易于割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无视个人对社会依赖的一面,不顾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合力对个人的制约作用。【1】还有一些西方国家,利用其全球经济地位的优势向我国传播许多与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发展相悖的文化。大学生由于受到的传统文化教育有限,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使得大学校园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传播霸权思想的有利土壤。再加上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发展过程中显现的一些社会问题,使大学生容易对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怀疑,造成理想信念认同危机。

2 文化自觉与大学生文化认同

大学生从西方文化中所获得的价值观,与大学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价值观产生的差异与碰撞,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明确的大学生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容易出现错误的文化选择。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片面的以经济发展状况衡量文化的优劣,导致了大学生文化认同感的缺失,造成文化认同危机。

先生在《文化与文化自觉》书中说到,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他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认识自身文化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础”。[2]在全球文化一体化的过程中,我们要与异文化平等对话,确保我国千百年来博大精深的中化文化不被“西化”,必须用文化自觉意识去认识我们的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激烈竞争的今天,我们不能在西方发达国家面前,再被“洋枪”、“洋炮”吓得腿软,而应该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呼吁世界各国建立符合全球共同和谐发展的核心价值体系。

要培养文化自觉意识,需要对民族文化有深刻地认识,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我们所生活的文化。同时,面对西方文化,我们也充分的尊重,从西方文化中选择有价值的东西,通过学习借鉴应用于解决我国现实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思考如何避免将民族文化“西化”,而是将西方文化中适合全人类共同发展的优秀文化“中国化”。大学生作为国家知识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自身文化自觉意识,努力学习认识传统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担任着尤为重要的角色。

3 加强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培养的实效性

(一) 营造良好的大学文化氛围

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打破了大学校园的封闭状态,使各种先进文化优秀思想不断地在大学校园中涌现,不容忽视的是其中也掺杂着一些极端的消极思想。要想使大学生在高校生活中避免受到不良文化的侵害,需要净化校园的文化空气。营造健康、和谐的大学文化氛围需要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因此,大学生要养成良好的文化自觉意识,教师也要加强自身对文化自觉的认识,以更好地向大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同时应该在大学教育中,多做传统文化的宣传,使大学生正确分辨传统文化中需要客观认识的封建糟粕和积极向上的应该世代传承的优秀精华。避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片面否定。

(二)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3】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大学生的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认可。因此,在大学校园中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将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大学生对思想道德、理想信念走向生活,真正融入大学文化氛围之中。

(三)客观认识西方文化

大学生之所以容易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大学生对西方文化并不是真正了解。多数只是通过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表象来认识西方文化的合理性。同时,民族文化要发展,要通过文化转型适应世界文化的发展节奏,也需要向不同的文化学习,取其精华作为我国民族文化新鲜血液。因此,对西方文化我们也应该有相应的学习和客观的认识,实现与异文化和而不同。真正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5】

参考文献

【1】【5】,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

【2】邱素珍,文化自觉和个体认同――多元文化冲突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代青年研究[J],2009.

思想文化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血站文化 精神文明建设 质量管理

一、血站文化及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及作用

血站文化是一种在医院文化上衍生出的文化,其核心内容依然在于提升自身影响力和竞争力,保障自身工作、活动的安全性,其主要内容是血站在其长期的运行中所凝聚出的行为准则和基本价值观,是一种以血站工作人员的主观观念为主体,以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为基础的一种综合体。血站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则是在血站内部进行的广泛的、长期的科学知识和思想文化建设工作,是一种主动进行的宣传内部积极性和鼓励性等心理培养的一项内容,区别于血站文化的个体特色,精神文明建设的方针是广泛适用于各个血站的发展目标,同样以培养和凝聚一种积极、健康的价值观而努力,侧重于知识和精神的方面。

血站文化是对血站经营宗旨和整体的行为准则等的反应,同时也是一种默认的内部影响力,其最主要的作用者是血站的管理层,因此其发展成熟之后的形态也反应了血站整体的管理水平和管理特色,这样血站文化建设才能够从血站的各个发展方向不断提升血站的总体运营水平。血站的精神建设要求管理者对于工作内容进行督促和示范。考虑新时期血站的发展,其管理水平、供血质量、创新能力都急迫的要求血站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升,其作用之关键不可忽视。

二、基于质量管理的血站文化建设

综上所述血站,血站文化所反映的整体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对血站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一个证明,文化的核心主要是对于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提升,竞争力提升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质量提升,而血站的运营和发展中,质量更是关系到安全运营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合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必须融入到血站文化中,并作为核心内容来重视。

1、对于质量管理的重新认识

血站中质量相关的主要内容主要在三方面:第一是血站对于献血者献血过程的保障;第二是血站对于供血质量的保障,这也是最为重要的部分;第三是对于献血者和患者的服务情况。这三个方面基本能反映一个血站的整体质量水平,但当今社会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种更注重服务感受的高度,也就是说单一的供血质量和医疗状况并不能完全满足患者的需求,患者更多的开始注重服务状况、情绪关注等内容,而且血液管理在国内来说还是属于同业的竞争,因此血站质量管理的内容也应当适当进行方向性的转移。因此对于质量管理的认识上也要有几方面的认识:首先是时代进步所形成的思想进步,患者的需求成为重中之重;其次是客户要求的多样化要求血站服务中的应变能力和反应速度。

2、质量管理的模式及质量文化的确立

综合来说血站的质量管理模式要涵盖传统的供血质量和医疗质量的要求,还要满足新时期的患者要求。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对于血液质量的保障,满足基础行业规范和要求,在根本上满足发展和运营的需求;第二,更多的顾及患者感受,分析患者需求,从而把握服务方向,确立最优化的服务策略,获取更好的口碑;第三,内部管理和教育上的重视,对于质量管理的新认识要及时的进行推广,在一线员工中及时的开展培训教育活动,使新时期的血站质量管理重点深入到员工中。

基于质量管理的血站文化确立也基本遵循上述三点,首先是质量规范的整体认识在血站的普及和深入;其次是运营宗旨的发展提升;最后是服务于患者的思想认识的提升。

三、基于思想素质提升的血站精神文明建设

血站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集中在思想认识和整体水平提升上的,思想认识的提升是以常规的员工思想道德教育培训工作为基础的。常规的思想意识培养应当注重的是员工的岗位责任认识和工作心态等基本内容,结合到血站工作的实际中,其思想文化的侧重又有所不同。

依据血站工作的实际总结出以下五个思想认识提升的重点方面:第一,加强员工对于执行力的认识,尊重与服从是其中一个最为基本的内容,而且一个团队最为基本的凝聚力就来自于这种简单的服从,下级对上级的服从,上级对下级的尊重,这能够形成一种很好的团队凝聚力,为机构的整体运行提供坚实的基础;第二,注重团队协作,重视加强宽容与合作,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员工间的交流,减少一些不必产生的矛盾,促进团队效力提升;第三,加强爱岗敬业精神的思想灌输,只有热爱一个岗位才能更好的在这个岗位上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因此员工爱岗敬业思想的培养不但是促进工作效果的关键点,更是对员工未来发展的一种推动;第四,端正工作心态,积极向上的心态才是从业者的工作基本,血站工作的特殊安全要求也迫使管理者必须重视员工的工作心态问题;第五,教育和引导员工进行目标制定,进行非强制性的工作目标规划,建议员工自行安排并实施个人计划,通过这种方式来加强员工的自信心,提高员工工作的细致程度,侧面促进血站的质量水平。

四、总结

从整体的分析来看,血站的文化建设及精神文明建设不仅仅能够促进血站的竞争力提升,更能形成一种内部凝聚力,形成积极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其必须作为血站在社会中口碑建立的关键来重视。

新时代下的血站建设必须与血站的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不断进行丰富和发展,以高效的服务、安全的供血为基础向社会提供服务,在内部进行认识深化和教育加强,在外部宣传上注重血液安全推广,使血站建设和发展符合新时代的文化特征和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让血站的发展走上持续稳定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徐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丰富疾控文化建设[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