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内科护理病例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神经内科疾病较为特殊,常涉及脑实质以及脑血管病变,患者往往存在躯体功能以及认知体系障碍等,临床治疗护理难度较大[1]。我院在神经内科疾病临床护理工作中介入优质护理,获得了满意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158例,其中,男102例,女56例,年龄37~82岁,平均为(54.1±3.6)岁;原发病:81例脑梗死,77例脑出血。均经脑电图以及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除外严重心肝肾脏器病变、原发或者继发性痴呆患者,均能够配合本次研究,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9例,两组年龄、性别和与犯病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包括环境护理、生活护理、用药护理、心理护理以及疾病治疗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开展优质护理模式:①加强护理培训:对参与优质护理的护理人员开展优质护理相关知识以及护理安全教育,强化护理人文关怀理念、护理安全理念,提高护患沟通技巧、护理职业道德、护理责任意识以及优质服务意识。②实行弹性排班:根据护理人员的学历、资历、职称、岗位性质等合理排班,实现新老搭配、优势互补,确保各班次护理人力资源均衡。③强化基础护理:以亲切的态度和得体的态度向患者介绍科室制度、基础设施以及主管医护人员等,并全程以微笑对待,消除其陌生感和紧张感。加强病房管理,合理调整病房温湿度,确保病房整洁卫生、床单元平整无碎屑。对于长期卧床者,应加强基础护理,协助患者擦浴、洗头、排便等,以提高患者的舒适感。④个性化心理护理: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鼓励其表达内心的感受以及想法,充分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针对性地予以安慰和鼓励等心理护理方法,减轻或消除其负面心理,协助其树立胜病信心。⑤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其安全防护意识。加强护理安全因素排查,及时发现并分析总结不良事件原因及解决措施,杜绝再次发生类似情况。⑥建立健全护理考评制度:设置护理质量考评小组,定期考察护理质量,收集并分析讨论护理问题或者投诉意见等,同时提出并全面贯彻有效的整改措施,全面提高护理质量。
1.3观察指标 以科室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调查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包括护理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心理支持、关爱患者以及健康宣教五个方面。由护理质量小组跟踪调查并评价护理质量,包括制度与标识(10分)、床单元(30分)和患者护理(60)分三个部分,总分为100分。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2.2两组基础护理质量评分 观察组的基础护理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
2.3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共发生不良事件1起,发生率为1.3%;对照组8起,发生率为10.1%,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3讨论
神经系统疾病例如脑梗死、脑出血等,可导致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及生活质量。这类患者多需接受长期治疗以及功能康复训练,对于临床护理服务要求较高。优质护理强调"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要求护理人员充分理解、应用和延伸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为患者提供全程、全方位、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实施优质护理,可有效体现人性化关怀以及预见性护理,对于神经内科患者的临床治疗、健康维系以及预后转归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周在霞[3]等认为,护理人力资源调配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着临床护理质量。通过弹性排班,能够实现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利用,转变传统被动式护理模式,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护理质量。本研究认为,开展优质护理,通过新老搭配,能够更好地完成治疗护理以及生活护理等,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基础护理在优质护理中占据较大比重,但不同于常规护理,优质护理中更加强调个性化和人性化,从患者的感受和需求出发,为其营造整洁舒适的住院环境,提高护理舒适度,能够间接性地提高其生活质量[2]。受长期住院、病痛困扰等的影响,神经内科患者普遍存在情绪低落、焦虑等负性情绪,不利于临床转归。因此,根据患者的个体特点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不仅可改善护患关系,同时也可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树立胜病信心,从而积极地配合治疗与护理。安全文化管理是优质护理的核心,由于神经内科患者病情变化较快,护理过程中不安全因素较多,稍有不慎即可发生不良事件。强化护理安全管理,对于预防或杜绝护理不良事件,提高护理质量至关重要[4]。本研究中,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仅为1.3%,较对照组的10.1%显著降低。在护理工作中,健全护理考评制度,有利于及时发现护理薄弱环节,并进行循环整改,不断提高护理质量。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制度与标识、床单元以及患者护理三方面的护理质量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
综上所述,在神经内科疾病临床护理中开展优质护理模式,有利于降低甚至避免护理不良事件,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许文华.护理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病房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4):83-84.
[2]王晖,黄润州,王攀峰,等.延续性护理在神经内科优质护理期间满意度的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z1):187-188.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内科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475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895-02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指主动脉内的循环血液经撕裂的内膜口渗入主动脉中层形成血肿,并沿着主动脉壁延伸剥离的严重心血管急症,也叫主动脉分离。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高血压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多变复杂,发病急剧,感觉剧痛,休克和压迫等症状[1]。此病的治疗方法以外科修复为主,但当部分夹层动脉瘤较小时尽量争取内科治疗。本文研究2008年3月――2012年3月我院内科收治的56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内科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对两组临床结果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56例,男31例,女25例,年龄(51±21.6)岁,确诊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按照DeBakey分型,Ⅰ型21例,Ⅱ型16例,Ⅲ型1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2方法对照组28例患者采取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28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针对性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
1.2.1加强基础护理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病情较严重,随时有夹层破裂的可能性,因此,病人一入院即需要准备好氧气、除颤仪、简易呼吸器、输血装置、等抢救设备及相关药品。同时需迅速为病人建立静脉通路,便于随时进行抢救[2]。应立即安排医生对病人进行确诊,积极配合医生做好磁共振、CT主动脉造影等辅助检查。最好让病人卧于病床上让医护人员推送,尽量避免病人自己行走,推送过程中最大程度减少震动,以免使病情恶化。详细掌握患者病情,便于与交接班人员及医生交代情况。
1.2.2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所有被确诊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必须予以急诊监护,绝对需要卧床休息,护理期间应对病人的神志、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进行严密观察[3]。尤其对病人的血压及心率。护理人员应严密监测患者血压变化,因血压的升高是扩展夹层加加剧胸痛的重要因素,开始每10分钟测量一次,血压稳定后改为每6小时测量一次。心率波动过大也会使病情加重,因此治疗中也需密切观察患者心率情况,使心率保持在60-70min-1,心率正常,可有效地控制夹层继续延伸,稳定病情。坚持24h记录液体出入量,保持出入量平衡,对夹层是否破裂需及时发现。
1.2.3饮食指导有研究表明,素食群体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常食高脂肪、高胆固醇的人群。因此应提倡患者合理饮食,多摄入低脂、低盐、低胆固醇类食物,少量多餐,鼓励以清淡半流质食物为主,防止便秘。
1.2.4加强心理护理此病重、急、危,因此患者会极易产生悲观、自卑、烦躁等消极心理。护理人员需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4]。在护理的同时,主动与病人沟通,倾听病人诉说并给予相应的解答。就疾病的相关知识做针对性的介绍,对于选择内科治疗后行动脉瘤手术的患者,可提前与患者介绍手术的步骤,让患者了解疾病的可防可控性,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28例患者经内科针对性护理后15例病情好转后办理出院,10例转外科手术治疗,3例行介入治疗,无护理并发症发生。对照组28例患者经内科护理后8例病情好转后出院,11例转外科手术治疗,8例行介入治疗,1例因夹层破裂死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起病急、发展快、病死率高,夹层一旦破裂抢救极其困难。因此如何更好地防治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及普及健康教育工作已成为临床界一个重中之重的棘手难题[5]。目前,临床上此病的治疗方法以外科修复为主,但当部分夹层动脉瘤较小时尽量争取内科治疗。因此,在内科治疗过程中,全面、周到、有效的护理工作对于患者病情、并发症的发生率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综上所述,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在内科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以针对性护理干预,在严密观察患者的疼痛度、控制血压在正常水平、观察心率变化情况、饮食、心理等多方面进行干预,提高了临床疗效、明显缩短了住院时间、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为外科手术争取了手术时机,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钟小娟,李英茹,朱颖,等.主动脉置换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J].海南医学,2013,24(2):305-307.
[2]马雨泉,郑惠萍,何淑平,等.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J].临床医学工程,2012,19(10):1822-1823.
[3]毛华娟,张雷,毛燕君,等.多层自膨式裸支架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术中配合与护理[J].护理杂志,2012,29(18):56-58.
【关键词】 呼吸科;院内感染;原因;护理对策
院内感染是指住院患者或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1],随着医学的发展,呼吸科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比率逐年上升,不仅严重影响了呼吸科医疗安全和医疗服务质量,也不利于患者的康复[2]。本文对2010年12月――2012年12月9870例呼吸科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整理总结,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9870例呼吸科住院患者资料,其中院内感染的患者50例,占0.50%。发生院内感染的患者中,男37例,女13例;年龄为21-84岁,平均年龄57.7岁。
1.2 方法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设计呼吸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表,将院内感染登记。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卡方检验,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t检验,P
1.4 结果 9870例呼吸科住院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50例,感染率为0.50%,明显低于地区其他医院的1.92%(192例)(P
2 感染原因分析
2.1 病人方面的原因 住院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呼吸科患者以老年居多,更易受病原菌的侵袭而引发院内感染[3]。加上病人经常反复住院且病程较长,病人反复吸痰,气管切开,静脉留置管,感染可能性增加。本组患者中,有3例因为发生程度不同的呼吸衰竭,借助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而导致发生院内感染。
2.2 工作人员的因素 医护人员是造成交叉感染的主要原因[4]。部分医护人员预防知识欠缺,治疗和护理操作技能及熟练水平不够,不按常规操作,这就使得医护人员的手、护士所使用的器械、手套、被服等都成为院内感染的诱因。
2.3 病室环境 空气中的微生物也是造成院内呼吸道感染的重要途径[5],呼吸内科疾病多为细菌病毒的感染,周围环境中细菌病毒含量高,呼吸科患者缺乏户外活动,因此易患上呼吸道感染。
2.4 抗生素的使用 抗生素用药时间长,起点高,更换频繁,或是两种以上抗生素联合用药易降低患者自身对病原菌的免疫力,从而引起院内感染[6]。
3 护理对策
3.1 提高病房环境质量 要定时通风、清扫和消毒;每日用紫外线灯或三氧灭菌机照射病房空气2次,消毒剂擦洗病室地面、门窗。病房间距>1米,限制探视人员、陪护人员。
3.2 提高科室人员的管理 工作人员进入病房要衣帽整齐、戴口罩,严格无菌操作;医务人员治疗和护理操作前一定要洗手,与可疑污染物或接触传染病患者后应进行手消毒[7],并严格按照生部规定手卫生洗手法洗手。定期对病室空气、医务人员的手、病人的床单、被盖进行监测,如果细菌数超标应分析原因,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3.3 加强基础护理操作规范化 复苏囊、输氧面罩,每用1次即应更换,用后彻底消毒,患者吸氧用一次性鼻塞每班更换,湿化瓶内水每天更换,听诊器、血压计,用含氯消毒剂擦拭;雾化器需补充液体时,弃去剩余液体,清洗后重新放入无菌液体;尽量减少各种侵袭性操作,若病情需要,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加强对病人的基础护理,多给病人翻身、拍背,鼓励病人咳嗽,协助排痰,尽量减少吸痰的次数。
3.4 加强抗生素管理和控制 慎用抗生素,根据患者痰培养结果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剂量不可过大,也不可时间过长;严格掌握抗生素联合应用和预防应用的适应证,根据病人的病情及时调整用药方案。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的患者,指导其保持口腔清洁,必要时行口腔护理。
3.5 加强对病人及病人家属的宣传教育 护理人员可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和开展座谈会的方式对病人及病人家属进行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知识宣教,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卫生,提高遵医行为,加强营养,提高自身对疾病的抗御能力。
3.6 加强呼吸机的管理 对用呼吸机的病人应加强对呼吸机管道的消毒,并经常进行监测。教会病人作呼吸功能锻炼,尽快脱机。
4 总结
呼吸道疾病院内感染很大程度上与护理条件有关,患者来院就诊,却发生了院内感染,这会增进护患矛盾,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和医院的发展。为此,我们首先要对医院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其发生的原因,结合适当的护理措施,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率,本文的研究中,呼吸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率为0.50%%,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最多,其次为上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泌尿道感染;感染主要原因有病人因素、工作人员因素、病室环境、抗生素的使用等。
作为护理工作者首选要提高对院内感染因素的认识,认真严格执行院内感染的预防原则,加强基础护理操作规范化,对于病区应及时通风、和消毒,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和传播。在抗生素的选用上,应根据患者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药物,应尽量少用广谱药物和联合用药,还要在治疗过程中根据病人的病情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同时要加强对病人及病人家属的宣传教育,告知病人注意保持个人卫生,增强自身免疫力,才能更好的抵御病原微生物的侵害。通过以上途径,才能提高护理质量,切断院内感染传播途径,降低院内感染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谢婉花,何通杰.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呼吸道医院感染的分析及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1):27-28.
[2] 李善华,涂明利,刘为舜,等.呼吸科疾病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郧阳医学院学报,2009,28(3):295-296.
[3] 龙燕,马凤葵.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院内感染中的作用[J].探析当代医学,2011,17(36):44.
[4] 夏玉萍,姚福兰.剖析护理管理在院内感染中的作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9):242-243.
[5] 范伟,张溪林.老年病科呼吸病区院内感染调查统计及预防控制[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5(2):235-237.
【关键词】呼吸内科;肺部;真菌感染
【中图分类号】R318.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2)08-0054-01真菌感染是临床医学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从医学的角度来看,真菌属于条件致病菌。条件致病菌主要是在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菌群失调时才引起感染。随着临床医学上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的使用,导致患者自身的抵抗力逐步下降,这在很大程度上诱发了系统性真菌感染。下面,笔者就我院2011年5月到2012年5月的69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这些资料,就肺部真菌感染的易患因素、临床特征以及预防和治疗措施进行阐述。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1年5月到2012年5月的69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情况。其中,男42例,女27例,年龄27~79岁,平均年龄69.3岁。所有患者肺部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
1.2方法: 本论文的研究主要是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作为依据。在这个基础上对患者的病史资料、易患因素、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总结和分析。
2结果
我院自2011年5月到2012年5月呼吸内科住院患者一共有552例,在呼吸内科的病房,院内肺部真菌感染发生率为20%,白色假丝酵母菌是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上述69例发生了院内肺部真菌感染,42例使用氟康唑治疗,29例使用伊曲康唑治疗,死亡15例,死亡率为22.9%,。呼吸内科病房肺部真菌感染可发生在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基础上,本文提到的资料中主要是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主。
3讨论
3.1感染的易患因素
3.1.1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 内科患者一旦出现低蛋白血症情况时,医生会让患者使用广谱抗生素。从理论上来说,广谱抗生素是抗菌范围广泛的抗生素,其能够抵抗大部分的细菌。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会降低患者自身的抵抗力,容易受到感染。
3.1.2患者自身身体素质: 患者自身的身体素质是感染的易患因素之一。呼吸内科病房肺部真菌感染更多的是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自身患者的身体素质较低,存在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等多种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发生院内肺部真菌感染。
3.2临床特征: 就笔者的工作经验来看,呼吸内科病房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其临床特征主要是有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有无色透明的“拉丝”样痰的症状,也有严重的患者会出现口腔内颊黏膜、舌表面可见白色斑点等特征。
一般临床上遇到患者出现咳嗽、咳痰、发热的普遍症状时,我们就需要对患者进行X线胸片或者是胸部CT检查,以确诊是否被感染。
3.3预防和治疗措施
3.3.1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主要是在对患者易患因素的分析之下进行论述。就笔者的工作经验来看,老年患者广谱抗生素使用较为频繁。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在日常的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正确的抗生素,一定注意控制抗生素使用的数量。同时,在对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需要严格掌握糖皮质激素的用药指征,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纠正患者的低蛋白血症的情况。可以提高患者身体免疫功能,这样对于提高肺部真菌感染的治愈率有很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要从饮食上加强锻炼,患者要多食用高蛋白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等,以提高自身身体的免疫力。另外,养成正确的生活作息和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预防呼吸内科病房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生有作用。
3.3.2治疗措施: 就目前的临床治疗来看,主要是通过药物对真菌感染进行治疗。就笔者的工作经验来看,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主要是,比如,临床医学上比较常用的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多烯类。国外资料认为对于严重的真菌感染病例特别是全身真菌感染者应首选两性霉素b治疗,这类药品治疗效果较好,但是副作用很大,对患者身体损害程度较重。本文提到的69例患者中,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酵母菌属。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69例患者采取较高的抗菌活性治疗,治疗效果较好。
从临床医学的角度来看,呼吸内科病房预防和控制肺部真菌感染工作极为重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高度重视肺部真菌感染工作,针对肺部真菌感染的易患因素,积极控制原发病和易患因素,以降低肺部真菌感染情况的发生。参考文献
[1]史金英、张丽娟;呼吸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病原谱及临床分析[J];河北医药;2009年04期
方法:采用对比护理的方法,将我院收治的内科病患按照1:1的人数比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病区采用层级责任模式进行管理,对照组病区仅按照常规方法进行管理,实验期结束后,比较两组病患的护理效果。
结果:实验组病患对于护理的满意人数为71例,满意度95.9%,医生满意人数有69例,满意度为93.2%,护士满意人数有66例,满意度为89.1%。
结论:层级责任模式对于提高内科病房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护理水平以及病患满意度具有明显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层级责任模式 内科病房 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433-02
随着医疗护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内科病房处于医院医疗服务的前沿,接诊病人众多,工作强度大,难度高,还有可能遇到许多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护理人员长期在高压状态下工作,容易产生不良反应,其护理质量管理颇为困难[1]。为此,我们研究了层级责任模式在内科病房护理管理中的作用。贡献愚智,以兹学界讨论。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我们将我院内科于2012年1月至2012年11月间收治的148例病患作为研究对象,病患年龄分布区间为34~81岁,平均年龄为(56.1±10.9)岁。其中男性病患79例,年龄分布区间为34~79岁,平均年龄为(54.2±10.6)岁。女性病患69例,年龄分布区间为36~81岁,平均年龄(56.8±9.1)岁。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因、病程、生活环境和家庭背景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本次实验采用对比护理的方法进行,实验人员将我院收治的148例内科病患按照1:1的人数比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4例,对实验组病患所处的病区采用层级责任模式进行管理,对照组病患所处的病区仅按照常规方法进行管理,实验期结束后,比较两组病患的护理效果[2]。
1.3 治疗标准。本次实验结束后,实验人员自制调查问卷,统计了实验组和对照组病患、医生以及护理人员自身对于护理质量的满意度情况,并将此作为评价两种管理模式优劣的指标。统计内容包括:入院评估情况、护理诊断情况、护理措施落实情况、危重患者护理落实情况和患者健康教育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将所得到的数据输入电脑建立数据库,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比较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整理和分析,进行t检验,P
2 结果
实验期结束后,我们统计了实验组和对照组病区的护理满意度情况,采用层级责任模式的74例实验组病区病患对于护理的满意人数为71例,满意度95.9%,医生满意人数有69例,满意度为93.2%,护士满意人数有66例,满意度为89.1%;对照组病区病患对于护理的满意人数为62例,满意度83.7%,医生满意人数有60例,满意度为81.0%,护士满意人数有79例,满意度为79.7%。
3 讨论
层级责任模式的核心理念就是层级分明,各负其责。即让从护工、实习护士、责任护士和护理组长各个不同护理层级的护理人员分工负责不同层面的护理工作,从而提高护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护理质量和病患的护理满意度。本次实验中层级责任模式的实施情况包括[3]:
3.1 建立层级。本次实验,内科病房按照层级责任模式的要求明确每位病患的护工、实习护士、主管护士和护理组长。护工负责生活起居,实习护士负责简单护理操作,主管护士负责生理监测,护理组长负责护理指导。我们还建立了病患情况统计制度、护理情况报告制度以及护理满意度调查制度。病患在入院时,就填写护理情况统计表,明确需要护理的事项以及需要注意的特殊情况。入院治疗期间,按照制度要求定期想主治医生汇报病患的护理情况,出院时,由护理组长组织调查医护患三方对于该病患护理满意度的情况。
3.2 责任层级模式的实施。在本次实验中,护理组长主要是负责检查指导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偏重于医嘱。除此之外,她还要管理护理人员的交接班情况、评估病患身体情况、宣传医疗知识,监督药物依从性,指导下层级的护理人员开展护理工作。责任护士是具体护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本次实验中主要是以医嘱为根据,全面按照护理流程和质量要求执行每位病患的护理工作。实习护士的主要工作就是要配合与帮助责任护士实施护理工作,护工主要负责病患的衣食起居。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发现,在内科病房实施层级责任模式之后,医护患三方都明显感觉到了护理质量的提高。护理方案的执行更加全面,人力资源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对于病患的了解更加透彻,病患更加信赖护理人员,医患关系更加融洽。这说明层级责任模式能够有效避免以往护理管理过程中权责不清,相互推诿的现象发生,激发了护理人员的潜能,提高了他们主动服务的意识和责任心。充分调动了从护工、实习护士、责任护士到护理组长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到病患的护理和抢救中,从而提高了护理的质量,有助于病患护理体验的改善。
总之,层级责任模式对于提高内科病房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护理水平以及病患满意度具有明显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骆惠娟,黄琴,胡琼华,等.层级管理结合APN排班在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9,23(11B):2978-2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