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水务一体化; 农村; 水管理; 水务市场
Abstract: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water supply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rural water management study.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ortance of rural water management can make a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reform of the water affairs.Key words: water affairs; rural areas; water management; water market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水务是指以水循环为机理、以水资源统一管理为核心的所有涉水事务。水务一体化管理是指对所有涉水事物的统筹协调和统一管理,即对区域的防洪、排涝、抗旱、城乡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污水处理及回用、水土保持、城市节水、农田水利、农村水电等城乡水务实行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全球最大的水危机是水管理危机,我们必须更高效的管水、用水。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的概念已然成为大势所趋,然而由于远离城市,农村的水务管理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1 加强农村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必要性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突出了农村社会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协调和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必然要求。同样,研究城市水务一体化管理,离不开对农村水务管理的研究,农村地区占有大部分的面积,相应的水务工作内容繁杂,正确认识农村水务管理的重要性,才能使水务一体化全面、协调和可持续。
1.1 加强农村水务一体化管理是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国干旱及半干旱地区的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内蒙古、华北及青藏高原的绝大部分地区。这些地区的地表水资源比较缺乏,城市的高速发展普遍大量开采地下水资源,过量开采,引起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造成地面下沉、海水入侵等不良后果,使生态环境恶化。至于同一河流上、同一水源地内,由于不能统筹兼顾,使各种水利设施的布置杂乱无章,破坏合理的水循环而酿成的种种灾难在国内外更是常见。因此在考虑城市需水的同时必须兼顾农村的水利设施,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中就必须树立与贯彻“三水(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统观统管的思想和措施,只有统筹兼顾的实行水务管理一体化,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2 加强农村水务一体化管理是提高水务工作效益的需要
由于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农村水利设施重建轻管,以往的农村水务工作难免失之片面,比如打井不管供水、供水不管排水、管农业的不管水资源、管节水的不管农作物。这就造成了全都负责、可全都不负责的局面,只有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明确职能,统筹建设管理,合理调配,在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同时又不破坏水资源环境,从而降低水资源利用成本、提高水务管理效益。比如机井管理,机井建设使用管理和水资源管理的有机结合将是节水、节能、合理利用地下水的有效途径。
2002年新修订实行的《水法》规定“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后,有利于克服部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办事效率低下的弊端,有利于制订统一的水务规划,使水资源综合规划与水源、供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中水回用有机结合,有利于统一制定合理的水价,明确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和供水排水价格政策,统一征收有关规费,加大征管力度。同时也能更好的发挥水务工程的经济效益,区分公益性项目与经营性项目,确定不同的投资机制与运营模式,推进水务工程建设、运营、维护、管理的市场化进程,使水务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2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在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的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2.1 相应管理体制还没有理顺
主要表现为上下、左右、内部不协调,分工不明确的问题。很多工程项目的实施涉及到多个部门,工作协调难度加大,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工作效率,无形中给各方造成很多损失。同时,水务一体化改革要打破水务管理上原有的条块分割,要重新调整相关涉水部门的管理职能,会触及到一些部门的既有利益,如何理顺水利、农业、城建、环保、卫生等部门的分工合作关系,这是一个困难的过程,需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调整。
2.2 相关政策法规体系还没有完善
一些过去的行政法规和政策已经不能适应现状,急需修订完善,同时,新的形势还要求制定新的政策法规体系来保证改革与发展的有序进行。一个新项目的提出,往往是有时间安排的,既需要从上到下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来保障,也需要制定的政策能够及时和有可操作性。比如,个别政策法规中,只是定性的说明若干部门的责任,而没有定量的要求,就很难有约束性,很容易造成重复建设。
2.3 水务市场管理和运行还有待提高
在水务市场管理方面,水务行政部门与水务企业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水务市场监管还比较薄弱,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在改革过程中,一些地区政府机构职能发生调整和变化,导致水务基础设施政府投资主体缺位问题更加明显,原有的投资渠道没有了,新的投资渠道又没有建立起来。水务基础设施对社会资金、外资以及金融资本等吸引力不强,市场化机制不健全,水务市场多元化、多渠道投资格局尚未形成。另一方面,水利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缺少市场经济的灵活性。中央的政策往往是统领性的,而地方简单的将中央政策加以延伸,导致实际上往往一个省或一个市都只有一个标准,更加导致基层县级水务管理工作受省、市政策制约,市场经济灵活性不能得到体现,基层水务工作在上级条条框框中疲于奔命。
2.4 农村水务管理技术和管理队伍还有待提高
水务管理改革的进行,需要从事水务工作的人员在各个环节管理实践中不断的发现问题和改革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目前水务管理实践当中普遍存在管理人才缺乏,管理现代化程度不高,公众参与管理和监督不够等等。农村基层水务管理方式普遍仍然是农民群众和集体自发的管理模式,系统的现代化的农村水务管理体系尤为缺失。要实现水务一体化管理,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基层水务管理队伍,这样才能使农村水务管理工作得到不断实践和总结。
3 深化水务一体化改革的措施建议
应该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思路,完善体制,创新机制,开拓进取,因地制宜地开展水务一体化改革工作。
3.1 内部职能的转变是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关键
以水资源统一管理为核心,根据现有的法规和技术标准及市场规则和企业服务标准,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公共服务和监督企事业单位运行方面来,对各类水事活动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将农村纳入到统一管理范围,逐步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产业发展市场化,行业监管法制化的运行机制,实现水务政务公开、公正、公平,树立水务新形象,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2 加强部门协调,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
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涉及面广,难度大,在改革过程中积极争取有关方面的理解、支持,勇于探索和尝试,及时总结改革经验,加快推广行之有效的水务管理模式,才能不断理顺城乡水务管理体制,实现“一龙管水,团结治水”的好局面。注重城乡水系综合整治和水网建设工作,加强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的一体化建设和管理,对城乡防洪、水源、供水、排水、节水、污水处理与回用以及农村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等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协调并进。
3.3 加强水务基础性工作,保障各项政策法规的制定和落实
要进行必要的观测调查,做好了这些基本工作,就为研究水,进而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水资源应做出科学的考察评价,进行统一规划。特别是要对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对水质、地层等方面进行考察研究,为科学统一规划和开发利用保护好水资源提供依据。积极开展节约用水、供水、排水、防洪、农田水利、水污染防治等专业规划的编制,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水务规划体系,为水务建设和发展奠定基础。要通过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保障和规范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确保水务市场公平竞争,有序发展。
3.4 推动水务市场产业化发展
随着水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和完善,水务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保证水务市场的健康发展,必须要建立健全水务市场管理和运行机制。水务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规范水务市场,在水权配置和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开放水市场,通过开展水务特许经营,确立城市水务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对投资者的投资实力、技术水平、管理机制、管理人才有明确的规定;统一内外资进入城市水务行业的待遇和政策;加大对水务企业服务质量的监管,监察水量、水质、水压、水价等主要指标,查处违法行为。加大对水利经营的扶持力度,引导水利企业利用水务一体化改革的优势,挖掘潜力,加快发展。
关键词:城乡水务;一体化;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一、水务及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含义
(一)、水务的含义
水务是指以水循环为机理、以水资源统一管理为核心的所有涉水事务。水务主要包括:水资源、城乡防洪、灌溉、城乡供水、用水、排水、污水处理与回收利用、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等涉水事务。
目前我国使用的水务的概念有别于水务公司的服务形式,也不同于把分别由建设、交通、环保部门分别进行管理的城市防洪、城镇供水、排水、污水处理、航运等方面的事务简单地水利的管理范畴,而应该以水循环为机理、以水资源统一管理为核心的涉水事务。
(二)、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含义
指水务管理所涉及的各项职能和各个环节之间协调、统一的管理机制,即对区域的防洪、排涝、供水、需水、节水、水资源保护、污水处理及其回用、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地下水回灌等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取水许可、统一配置、统一调渡、统一管理。也就是说由一个部门对水质和水量负责。
二、水务一体化的优越性
(一)、理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体制保证。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对区域的防洪、排涝、蓄水、供水、排水、节水、水资源的保护、污水处理及其回收利用等实行统一管理,改革“多龙管水”为“一龙管水”。这样才能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促进了城镇的防洪与排水工程建设。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既可以从区域上统盘考虑防洪与排水,也可以根据有偿使用的原则,解决部分工程的投资和运行费用,促进城镇防洪排水工程的建设。
(三)、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水利基础产业。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可以使水利从以防汛抗旱为主的纯公益性基础设施向同时兼顾城乡供水、旅游、养殖和排水治污等经营性产业发展,以促进水利基础产业的良性运行与发展。
(四)、强化了水行政执法工作。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可以强化水行政执法工作,丰富水行政执法的内容。切实解决以前由于是多个部门管水形成的困难,如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费征集制度等实施都可迎刃而解。
三、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在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一)、改革认识不到位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地区改革的主动性和深度不够,有些地区改革进展较慢,而在已经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地区,也可能存在着改革目标不明确,改革浮于形式的问题,改革后工作思路和工作内容并没有从根本上发生变化。
(二)、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主要表现为上下不对口、左右不协调的问题。如部分地区上下级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步伐不一,带来了行政机构上下不对口、工作协调难的问题。同时,水务一体化改革要打破水务管理上原有的条块分割,要重新调整相关涉水部门的管理职能,会触及到一些部门的既有利益,如何理顺水利、城建、环保等部门的分工合作关系,这是一个困难的过程,需在实践中不断适应调整。
(三)、投资渠道不畅,水务市场多元化、多渠道投资格局尚未形成。在改革过程中,一些地区政府机构职能发生调整和变化,导致水务基础设施政府投资主体缺位问题更加明显,原有的投资渠道没有了,新的投资渠道又没有建立起来。水务基础设施对社会资金、外资以及金融资本等吸引力不强,市场化机制不健全,水务市场多元化、多渠道投资格局尚未形成。
(四)、国有水务资产管理改革滞后,水务市场产业化程度不高。水务国有资产兼有公益性和经营性的特点,以及相关经济政策还不配套,使国有水务资产管理改革面临着一些难题。在推动水务市场化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上水务市场发育还不完善,继续加快推进城市水务产业化市场化进程,仍然是许多地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五)、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亟待完善。一些过去的行政法规和政策已经不能适应现状,急需修订完善,同时,新的形势还要求制定新的政策法规体系来保证改革与发展的有序进行。
(六)、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高水平的管理人才缺乏,管理信息化、现代化程度较低,公众参与管理和监督不够,水务技术规范标准有待补充完善。
四、解决措施
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思路,完善体制,创新机制,开拓进取,因地制宜地开展水务一体化改革工作。
(一)、提高认识,加快水务一体化改革步伐。要适应发展形势,进一步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这项改革是统筹城乡发展和落实治水新思路的必然要求,要从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解决我国水多、水少和水污染问题的高度,提高对改革工作的认识,切实加快改革步伐,真正实现城乡涉水事务的一体化管理。
(二)、加强部门协调,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涉及面广,难度大,在改革过程中只有积极争取有关方面的理解、支持,勇于探索,及时总结改革经验,加快推广行之有效的水务改革模式,才能不断理顺城乡水务管理体制,实现“一龙管水,团结治水”的好局面。
(三)、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对现实需要但还缺乏的政策法规要加快建立健全,对一些过时的要及时修改完善。要通过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保障和规范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确保水务市场公平竞争,有序发展。
(四)、健全水务投融资体制。按照有进有退的要求,调整政府财政投资范围,加大公益性水务基础设施建设的政府投入力度。水务企业的国有资产出让收益、经营权出让转让收益等,要用于水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水务投资环境,加快形成向水务产业倾斜的投融资优惠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加大水务设施利用信贷资金、社会资金以及外资等力度。
(五)、推动水务市场产业化发展。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应准确定位,要从直接管理企业向市场监管转变,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加强政策引导,间接调控,强化监管,组织制定全面的产业发展规划,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引入公平竞争机制。
(六)、深化水务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改革。按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实行政资分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在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水务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推进水务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促使水务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切实保证落实水务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任务。
绵竹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是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市,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县重点县。2016年6月14日,绵竹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与博川水务投资有限公司正式签订了“绵竹市城乡供排水一体化PPP项目合同”,标志着绵竹市城乡供排水一体化PPP项目正式落地。此次签约的绵竹市城乡供排水一体化PPP项目总投资约5.65亿元,设计污水和供水日处理能力18.23万吨。
“城乡一体化的好处,在于实现管理变为一个主体实施,在整个管理的协同上,包括成本的降低上具有很大的好处。”这种方式可以解决长期以来,四川省农村饮水和污水处理单打独斗的问题,博川水务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顺这样表述。
该项目率先在全省水务行业提出城市与乡镇、供水与排水、存量与增量“三个一体化”的操作思路,实现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新模式,成为水务PPP项目的新标杆。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是四川省PPP引导基金参股的首个PPP项目。该项目实施后将成为四川省城乡供排水一体化示范项目,今后将逐步在四川全省推开。
项目背景
四川省内最低水费价格 绵竹水厂运营困难
绵竹市有城市供水厂5座,由绵竹市供排水公司运营。目前基本能实现自收自支,每年制水量在3.5万吨~4万吨/日,售水量约在2.2万吨/日,漏损率在43%左右,漏损率偏高。绵竹市居民水价1.2元/吨,为目前四川省内最低水费价格。绵竹市乡镇供水厂22座,由绵竹市水务局委托各乡镇运营。目前乡镇供水厂每年制水量在2.3万吨/日,实际售水量在1.1万吨/日,漏损率超过50%,漏损率较高。绵竹市乡镇供水由乡镇人民政府直管的有4处,由村集体管理的有6处,承包或委托经营管理的有11处。各供水厂(站)通过简易听证会,制定区域内供水价格,执行水价从0.8元/吨到2元/吨不等,水价不统一。
据当地水务局统计报表显示,绵竹市各乡镇供水厂(站)运营较为困难,绝大多数乡镇供水厂(站)处于亏损状态。由于乡镇运营困难,部分水厂存在水质不达标的情况,造成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乡镇供水厂管网长度约2100公里,管网长期无专人管理,存在私拉乱接现状,也是漏损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2015年6月,绵竹市正式出台《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建立了“三条红线”目标控制指标和责任落实制度,公布了绵竹市用水总量、用水效率、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控制目标等。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了“三条红线”。一是确立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至2030年,绵竹年用水总量控制在3.03亿立方米以内。二是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到2030年,用水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27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以上。第三条“红线”则是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到2030年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同时,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
项目概况
总投资约5.65亿元 3~4年建成
基于此背景,绵竹市政府提出构建绵竹市城乡供排水一体化项目。基本思路是整合现有供排水资源体系,统一规划立项,采用PPP模式运营,提高城乡供排水的系统性、协调性、共享性与经济性。
绵竹市城乡供排水一体化PPP项目的实施机构为绵竹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民营资本方为博川水务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博川水务”)。项目总投资约5.65亿元,其中:存量资产评估价值3.5亿元,涉及22座乡镇供水厂、5座城区供水厂、5座乡镇已建污水处理厂和1座园区已建污水处理厂,拟采用TOT方式(转让―经营―移交)运作;拟新建项目投资约2.15亿元,涉及新建13座乡镇污水处理厂、3座园区污水处理厂、1座乡镇供水厂,拟采用BOT方式(建设―运营―移交)运作;存量项目中设备老化、管网漏损、管线连接不合理的资产拟由社会资本进行更新改造,采用ROT方式(改建―运营―移交)运作。项目总投资中资本金比例约50%,其中:政府指定机构出资占比10%,社会资本出资占比90%;总投资中另一个50%拟通过融资渠道解决。 绵竹城乡供排水一体化效果图
绵竹市财政局组织并聘请来自项目管理、行业、财政、金融、工程技术、风险管理、法律领域8位专家形成专家组评价意见。专家组建议应有计划对项目规模进行整合。在融资方面,项目投资总额5.56亿元,其中10%由政府平台公司出资入股,社会资本股本金占比90%;拟贷款比例50%,约2.8亿元。“本项目涉及多个子项目,需要考虑到每一个子项目的可融资性差异,进行均衡,让每个PPP项目都具有一定的可融资性,最终实现整个项目的可融资。”中国水环境集团四川公司总经理王东尔建议。
根据专家测算,政府不仅通过与社会资本合作实现了3.5亿元存量收益,每年还可通过项目公司实现对其他基础设施工程的投资。同时,本项目政府可行性缺口补助平均每年支付4763万元,支出峰值出现在2020年,金额为7735.8万元,年度财政支出占比控制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2.5%以内,未突破财政部提出的每一年度全部PPP项目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应当不超过10%的要求,并随着绵竹市年公共预算支出基数增长,PPP项目占比会进一步降低,财政承受能力论证通过。
示范项目亮点
四川省PPP引导基金参股首个PPP项目
目前,绵竹市各乡镇普遍缺乏污水处理设施,水体恶化,居民用水水质得不到有效保障,水务部门亦多次接到群众上访反映,整治呼声日渐强烈。经测算,此次供排水一体化项目中新建污水处理厂项目全部建成和正常运行后,可削减化学需氧量3590.54吨,氨氮374.45吨,能有效改善水体缺氧状态,遏制水体富营养化和底泥沉积等问题,起到控制污染扩散,整治黑臭的治理效果。
城乡供排水一体化模式,是未来水务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在经济发展较快、城市化率较高的沿海地区已经广泛开展,如博川水务的参股股东――苏伊士中法水务公司,在江苏常熟市实施的全域供排水一体化项目就非常成功,获得政府和用户的一致好评。
[关键词] 干旱缺水地区 水务一体化 改革 实践
我国水务一体化的改革实践近二十年,30余个省、自治区、自辖市开展了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各地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或自行摸索总结,或借助于咨询机构的帮助,陆续探索出了一系列的具有不同适应性的改革模式[1],成立了各级水务局,水务企业。通过对水务资产横向或纵向重组,以资本为纽带,实施以城市供水企业为主体的对区域集约化经营 [1]。在西部缺水地区也进行了这种模式的实践。文中以西部某市为例,分析实践水务一体化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并提出现实的意义。
1.案例
1.1 某市基本情况
该市位于我国西部地区,2009年城镇人口11.54万人,农村人口15.79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94元(全国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171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61元(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该市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属全国少数民族贫困区之一,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很大差距。社会经济发展以草畜、马铃薯为支柱产业,工业发展缓慢,主要依托当地自然资源发展马铃薯加工业集群、草产品和清真肉制品加工业集群、热点联产产业集群、建材化工产业集群等产业。近几年该市新发现储量较大的岩盐资源、煤炭及石灰岩等矿产资源,截止2007年底,探明该市煤炭储量13.3亿吨,远景预测112.7亿吨;石灰岩3.1亿吨,石英砂16亿吨,岩盐储量丰富,初查储量10亿吨,远景储量100亿吨。市政府拟通过利用优势资源,实现资源就地转换和增值,大力发展工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该市干旱少雨,多年平均年降雨量430mm~560mm,蒸发强烈,多年平均年蒸发量950mm,当地水资源可利用总量4000万m³,人均占有量为146m³,水资源严重短缺。随着经济的发展,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之间的争水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保证居民生活用水需求的前提下,为了满足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用水,优化配置当地水资源显得尤为必要,水资源必须高效利用,这也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相符,转变现有水资源管理模式是解决该市水资源短缺、大力发展区域经济的客观需要。
1.2 原水资源管理模式
该地的原水资源管理模式见图1。
图1 原水资源管理模式
该市在水资源的使用和处理过程中,主要有市水务局、住建局、环保局等政府部门直接参与灌溉、防汛、污水处理等涉水事物管理,用水对象包括居民生产生活、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用水比例依次为17%、9%、74%,具体用水量见表1。
图1中水源1、水源2为地表水,水源3为地下水,该市水资源利用以地下水为主,含矿量高,可利用水资源的利用程度较高,水资源利用程度见表2。
1.3 原有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该种模式管理在一定范围内解决了居民生产生活用水,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如表1该市工业用水仅是居民生活用水的53%。
(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有供水量满足不了城市用水需求。工业生产与农业灌溉争水现象时有发生。地方政府为有效开发地方矿产资源,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提高居民人均生活水平,水资源短缺成为最主要制约因素。
(2)在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中,多个政府部门参与管理,存在职责划分不明确的问题,容易形成重复投资,且基础设施不能共享,导致社会资源被浪费,这是国内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3)该市城市供水以地下水为主,矿化物浓度高,受地方财政、人力、技术水平等因素的限制,水厂处理后的饮用水,硫酸盐、浊度均等项超标,达不到安全饮用水标准,影响居民的安全饮水。
(4)城市水厂资产规模小,市场规模小,单位能耗大,实际经营不经济,水污染得不到很好的处理。
现有水资源管理呈现多龙管水、政出多门,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水污染加重[2]。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用水量,必须通过改革现有管理模式,统筹调配区域内外的水资源,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同时符合现行的水务一体化改革及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要求[3]。
2.水务一体化实践
2.1 实践模式
该市采用成立水务公司、整合水务资产的方式施行改革,统筹水资源调配。该种管理模式已施行半年,并不断被完善。现有管理模式见图2。
图2 水务一体化实践模式
该市的供水企业单一,改革前,供水业务仅由一家公司管理,如图2中的水厂1、水厂2、水厂3及供水管网。本次水务一体化改革采用分步的原则,由一家具有良好管理平台和技术力量的大型水务公司对原水、供水的资产进行纵向整合,后续将对排水、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等业务逐步整合。图2中的水源1仍在建设程序中,由水务局继续管理。经过资产、债务、业务、人员的整合,该市供水总量上有所增加,如图中的水源4及水厂5。水务公司在管理该市供水业务过程中,接受当地政府、水务局、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监管,这从职能划分上明确了涉水部门的职责。
2.2 效果分析
(1)增加城市供水总量。依靠大型水务公司项目储备,该市供水系统增加两个水源,均属跨区域调水,水源4将相邻地区丰沛水资源调送至本市,增加41%供水量;在满足所在区域用水需求的情况下,将相邻行政区域水源5(未在图2中标出)调至本市,增加70%供水量。可缓解该市水资源短缺问题,为该市矿产资源就地转换、增值提供支撑条件。
(2)提高服务水平。大型水务公司具有良好的管理平台,能够进行专业化管理,增加水处理等环节投入,加强人员专业素质的培训,有利于提高供水水质、降低漏损、改进服务水平。
(3)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经过业务整合,减少了涉水职能的交叉,可实现对输配水网的科学调度,节约大量电力,区域供水可实现统一规划和减少,减少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避免城乡供水分布不均[1]。
2.3 存在问题
新的模式管理依存原有的管理格局,其固有的某些问题没有随着资产的划转、体制的转变而消解,尚待解决。
(1)图2中的水源1、水源2、水源3承担农业灌溉、城市绿化等公益性的任务,划转到水务公司的资产涉及的债务较多、还本付息任务较重,水费相对较低,公司盈利能力弱,仍处于亏损局面[4],需要当地政府以及行业行政主管部门的优惠政策给予支持。
(2)图2中水源1还在建设程序内,仍由市水务局管理,水源4、水源5建成可为该市增加40%(在该市2007年供水量基础上)供水量,但目前距建成需要四到五年。此外,现有水务公司管理的水源受降雨量影响较大,因此城市供水量暂时性短缺问题依然存在,这就需要当地行政、行业主管部门统筹考虑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格局。
2.4 发展策略
水资源作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本土性很强,取之于当地,用之于当地。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推行水务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除了考虑通过实行工程措施增加供水量,还需要将水务公司的利益与当地居民、政府、企业的利益统筹考虑,使水务公司与当地形成共生关系,以实现双赢[5]。水务公司仅是从融资、技术、业务、人员管理等方面,提高水资源管理效率,政府需明确监管职责,加强取水许可管理等水行政执法工作,加强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的宣传,监管规范供水市场,用户需加强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理念。
3.结语
推进区域水务一体化是遵循水资源自然属性和利用规律的客观要求,对于解决干旱缺水地区水资源利用尤为必要。对西部某市水务一体化改革前后模式的对比分析表明,水务一体化改革可通过统一调配区域内外水资源增加城市供水总量;通过加强供水企业人员专业素质、增加供水环节财力投入提高供水水质、提升供水企业服务水平;建立居民用水、农业用水、生态用水的优先原则较好地缓解争水矛盾。水务一体化改革的顺利进行还需政府部门进一步明确监管职责,加强对用户保护水资源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国融大通水务改革研究课题组.我国水务一体化改革的理论和实践[C].第四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暨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19-22
[2] 卢新民,贾鹏飞.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0,(S1)
[3] 陈克森,王春安,刘宁,倪化秋.新水法对深化水务一体化改革影响的必然性分析[J].水利发展研究:2003,(09)
[4] 王永林.太仓水务一体化管理实践与探索[J].中国水利:2010(22)
[5] 李化,翟.基于人水和谐理念下的城市水务管理[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0,(02)
关键字:常熟中法水务城乡供水管网管养一体化管网管理
Abstract: water supply enterprise changshu for 40 years of development, create the urban and rural water supply during the integration of regional water supply "changshu model", made the changshu population's "life project".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network GuanYang more will push the water service standard in changshu citywide carried through and unity. Changshu in network management category method including: planning management, project management, operation management and maintenance management.
Key word: changshu sino-french water urban and rural water supply network GuanYang integration pipe network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8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常熟中法水务有限公司(常熟中法)服务区域面积1265平方公里,服务人口180万,主要服务常熟城区、10个行政镇、滨江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和东南省级经济开发区,用户水表超过36万个。常熟中法目前拥有三座水厂,设计日供水能力67.5万吨/日。第三水厂和滨江水厂供水能力60万吨/日,位于常熟市东北角的长江边;第二水厂供水能力7.5万吨/日,位于城区西南。
1、城乡实现供水一体化
1.1发展背景
40多年前,当时常熟自来水厂的日供水能力仅为800立方米,随着乡镇企业的快速崛起和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1986年建设完成了7.5万立方米的第二水厂。各乡镇也实施农村改水工作,30各乡镇相继建立了30个小水厂,小水厂大多采用地下水水资源。然而,由于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地下水的过量开采,现有的水厂供水能力日显不足,常熟要解决供水瓶颈,出路在何方?
1.2打造常熟“生命工程”
经过三年的水资源调查,13各月的奋斗,在 1997年12月28日,投资3.5亿元、日供水20万立方米的第三自来水厂一期工程和20多公里网城区的通港路主输水管道竣工通水,饮用长江水的梦想成为了现实。
2002年,常熟市自来水公司确立“发展供水管网扩大市场;发展自来水用户占领市场;提高产品质量赢得市场;发展供水能力满足市场”的经营策略,自筹资金2.3亿元实施“三水厂续建和全市区域联网供水工程”。2002年底20万立方米的三水续建工程和200多公里DN500以上输水干管圆满完成,使常熟的日供水能力达到47.5万立方米,服务全市包括30个水厂全部实现统联网供水。在江苏省率先完成区域供水,使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打造了供水行业的“常熟模式”。
2005年自来水公司有投资1.4亿元建成滨江水厂,增加日供水能力20万立方米,使常熟日供水能力达到了67.5万立方米。
1.3乡镇管理一体化
在实现全市区域联网供水的基础上,2003年公司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的要求对全市供水市场进行整合,将分属各乡镇和水利、电力系统的30个小水厂全部划归自来水公司,改为营业所,并成立独立安装队,实现一体化管理。从而杜绝了各小水厂混供水的现象,保证了全市供水安全和供水水质。
2.城乡管网管养一体化
乡镇管理模式经历了由1998年前个小水厂独立运行;1998年乡镇成为二次供水单位独立核算模式;2003年成立营业所二级核算,与当地安装队签订服务协议,经营费用考核的过程。在运行管理中发现各乡镇签约安装队基础、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公司对外形象。
常熟中法DN100以下的管道总长5302千米,DN100以上管道总长2617千米,DN500以上管道510千米。1996年常熟市在开始推进区域供水工作时,主要输水干管大量采用了缠绕式玻璃钢管,至今仍在运行的233千米。常熟中法将管网分为两大区域:城区所有管网、区域供水管网和各乡镇考核计量表内的DN300以上的管网由公司管网部进行管理;乡镇行政区域内的N300以下的大量管网的管理职责由乡镇负责。特别是各乡镇区域内5161千米的DN100以下管道80%是80年代农村改水工程时敷设的,大量的采用PCV管、镀锌管,这类管道由于使用年限长,材料质量较差,因此对全市管网管理特别是乡镇管网的管理任务十分艰巨。
2006年12月份,常熟通过引进外资,成立常熟中法水务有限公司,成为中法水务在国内唯一从事城乡全面供水服务的合作公司。为进一步贯彻“以客户为中心,注重履行公众义务、提供高品质标准服务”的理念,在全市管网形成统一的服务标准,在2008年在辛庄镇进行管养一体化改革试点,计划在09年全面推广。并成立独立法人的子公司―格瑞水务工程有限公司,根据乡镇营业所建制组建项目部,承担管网管理职能,包括了管网巡查检测、维修维护、DN100以下给水管道工程的施工、周期换表等工作。并且在对工程外服务做到城乡统一预决算、统一材料供应、统一收费标准。
3、管网管理科学化
常熟中法把管网管理的范畴包含:管网规划管理、管网工程管理、管网运行管理和管网养护管理。
3.1管网规划管理
常熟中法拥有一个专业的给水排水设计室,满足城乡个类客户给水工程的专业设计,从源头控制了城乡管网的布局和给水工程中管道材料和附属设施的规格和质量。2000年后DN100以上基本上采用球墨铸铁管和钢管,小口径管道采用钢塑复合管。
3.2管网工程管理
工程管理是是确保管道安装质量的关键,常熟中法经长时间考察和综合评估在众多施工单位中选择了两家技术力量雄厚、施工经验丰富的施工单位作为合格承建商,主要负责改造工程和用户工程,大口径管道工程都采用公开招标。
3.3管网运行管理
“常熟市供水管网信息管理系统”维护和完善已有1000多公里管线的基础上积极推行城乡管网信息一体化管理,将各乡镇DN50以上管网逐步进行普查录入管网信息系统。
3.4管网养护管理
常熟中法在满足日常管网维护维修的同时积极采取各类措施降低公司产销差,根据城乡管理不同成立专业的检漏队伍,将城区151平方公里划分28片区检漏,而乡镇管网主要以枝状网形态,主要以在各枝状节点安装检漏考核表,通过同期抄表来进行漏损控制,目前,检漏考核表数量为2100只。另外,常熟中法每年委托专业检漏单位对城区管网进行检漏,有效地降低了管网的漏损。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