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校楼层管理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延误;拥堵;人流诱导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国内中高等学校大规模增加招收人数。生源的指数式增加瞬时增大了教学楼人流压力,使得教学楼楼梯在上下客期间承受巨大人流冲击,并且楼梯内会出现上下人流冲击矛盾从而增大了事故发生概率,给学生老师进出带来了很多麻烦,也造成了时间上的浪费,因此这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当今各大高校教学楼千差万别,但在内部结构上大同小异,尤其是在楼层交叉口方面。在课间人流高峰期阶段容易造成人流拥堵、踩踏事件,对师生的上课学习时间造成延误。国内对此方面采取过某些措施,主要是事故后从加强安全管理方面来避免教学楼学生踩踏事故,由于存在很多人的不良行为因素,所以收效甚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
对于教学楼内的拥挤现象,国内主要采用设立一些管理制度的方法来缓解拥堵,保证学生集中上下楼能够安全、有序、迅速,避免踩踏事件的发生。
1.学生上下楼由专人负责疏导
学生集中上下楼应当遵循“排队右行,脚步要轻,不推不靠,不吵不闹”的原则,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有序下楼。每个班级按照时间分组,错开各个班级的上下楼时间,避免学生拥挤,确保学生的安全。
2.学生集中上下楼的管理制度
加强对学生在楼道和大型活动地方等拥挤场所活动的行为规范教育,强化其安全意识。学校应定期对教学楼楼梯、扶手、楼梯间照明设施进行检查,及时清理楼道、楼梯间堆积物、确保楼梯通畅。要随时家故意损坏的楼梯扶手。广播站配合播音,知道全校师生的集中上下楼。
(二)国外研究
国外,目前对拥挤人群的研究,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将行人抽象为微观粒子的方法: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Helbing的分子动态性模型[1],他把行人视为相互作用的粒子,在研究紧急疏散时着重考虑了恐慌系数对人员疏散的影响;另一种研究的比较多的是日本提出的格子气(grid2gas)模型[2―3],它把行人视为在格子上(将研究地点细化为格子)活动的粒子,然后通过概率统计的方法来研究拥挤人群的特点,与Helbing模型最大的不同是它没有考虑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另一类就是将拥挤人群抽象为连续介质,采用流体力学的方法[4―5]:即忽略个体间的差异,把行人视为连续流动的流体,利用现成的流体力学的研究成果,如用流体中的物质守恒定律来推导人流的密度与速度的关系。
拥挤人群的波动特点:
自然界各种形态的物质运动都含有波动现象,波动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人们可以在任何技术水平上研究它。直观的观点认为:波是以可识别的波动速度从介质的一部分传到另一部分的任何可识别的讯号。这个讯号可以是扰动的任何特征,只要能清楚地识别它,并且能够确定它在任何时间的位置就行。这个讯号可以发生畸变,它的大小可以改变,并且它的速度也可以改变,只要它仍然是可识别的就行。
在人群密度比较低时,人群为自由流动,不具备连续介质的基本特点,人群中的任何扰动都不可能以波的形式在人群种传播,不会发生拥挤事故,但在人群拥挤时,可将其视为连续介质,人群中产生的任何扰动(直接表现为密度的变化)都将以波的形式在人群中传播,同时由于人群中个体间的差异,导致波发生非线性畸变。[6]
(三)研究方案
以山东科技大学一号教学楼东侧楼二楼层为例,在二楼层设立一个半圆形的诱导设施,作用与公路交叉口环形岛作用类似。以二楼层东侧为例(见图1),当选择直行时,选择稍靠左的位置直接通过,右拐顺着弧形设施逆时针上三楼,同时走到半圆形边角处左拐即可下到一层。三楼层到一楼层直接靠右行驶即可,到二楼层西侧可与一楼上楼人流合流靠右行走进入,同时与由西向东的人流到达二楼东侧教室。一楼学生上楼到达三楼层需绕过弧形设施逆时针行走半周即可。二楼西侧学生可以与上楼层人流合流共同进入三楼,从而完成4×3=12个行走方案。
图1.疏导方案示意图
另外,鉴于下课时上下人流数量不一,半环形设施可根据学生流上下楼情况自动调节位置,例如下楼人数大于上楼人数时,半圆形设施自动沿槽口向南移动,提供更大的行走区域。
诱导设施特点:
①简易,轻动灵活,不需要的时候可以取出,放置于他处;
②可实施性强,针对学生群体,较易产生显著的好的影响;
③巧妙地利用了人流行走靠右的原则,将人流有效的进行了分导,较其他一些疏导设施,产生更好的效果。
(四)可行性分析
此方案总体来说具有较高的可执行性,但也有一些地方值得商榷。设计关注点很好,针对各高校或多或少存在的上下课间拥挤状况,提出了创新的解决方案。
此设计能有效避免踩踏等恶性人为事故的发生,但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如果学生不遵循规则,很容易加剧拥堵。再好的设计也需要人去执行,所以也需要一些强制性措施来督促同学们养成习惯。
(五)课题意义及推广价值
此项方案的研究有利于缓解科大教学楼课间人流高峰期拥堵情况,提高师生的工作学习效率,最大限度的减免踩踏事故,提高校园交通的安全性,并可提升学校整体面貌。除此之外,该方案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在人流大,人群高度密集的场所,如商城、写字楼等公共建筑,一旦生突发的公共安全事件,如果人流疏导不当,家就会给人名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设计的半圆形诱导设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流拥堵问题,所以该课题的研究还具有极大的社会安全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D.HelbingD.,I.FarkasI.,T.VicsekT.,SimulatingDynamicFeaturesofEscapePanic[J].Ature,2000,407:487~490.
[2]T.Nagatani,DynamicalTransaitioninMergingPedestrianFlowwithoutBottleneck[J].PhysicaA307,2002:505~515.
[3]Y.Tajima,K.Takimoto,T.Nagatani,PatternFormationandJjammingTransitioninPedestrianCounterFlow [J].PhysicaA313,2002:709~723.
2021学校文化建设心得体会范文
校园文化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特色、文化底蕴和精神面貌。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的校园文化日新月异。我校紧紧围绕“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突破口,实现校风学风的整体提升”的工作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已卓见成效。
一、领导重视、措施到位
学校领导班子对活动开展高度重视,校长在把握全局的同时经常过问,还亲自参与拟订活动方案和指导活动,其他班子成员各司其职又团结协作。在上下共同努力配合下,全校师生投入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热潮中。开学初的学校工作计划中,制定了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具体方案,通过召开行政会、教师会、校会班会,进行国旗下的讲话、常规课堂、知识讲座等形式向全校师生大力宣传,组织师生收集素材,交流学习、活动心得。
二、加强学校校容、校貌的建设
1、各班教室都贴有《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各楼道的醒目处都贴有警示标语:嘘!我喜欢安静、走路学花猫下楼静悄悄、轻轻地走悄悄地来?
2、以楼层为单元,每个楼层一个方面的内容,彰显我校的德育特色。
3、成立了科技活动教育基地,购置了大量的科技大型器具,组织学生底气的参观。以上这些,不但给学生美的熏陶,还能从中学到很多艺术方面的知识;从环境和科技单元教育学生们热爱环保,我们的生活只有一个地球,从小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的习惯,并且为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丰富多彩的活动:
1、抓好每周一升旗仪式,开展了以德育校长为起始的国旗下的讲话、出“时事要闻”和“生活小常识”专栏等系列评比活动。
2、广泛开展创建“诚信校园”活动,使队员明确在校做诚信学生,在家做诚信孩子,在社会做诚信公民。
3、通过值日检查逐周逐月的评比和奖惩、开展班队间的学习竞赛或评比、两个“窗口”(广播站和宣传栏)宣传等形式,切实抓好了队员的养成教育。
4、手抄报、板报。手抄报和板报定期更换,有环保、健康、法制、科技等主题。全部由学生自己创作、搜集、整理、制作而成,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思维创作和动手绘画的能力。
5、加强了法制、卫生以及安全知识的学习,组织了全体同学学习《安全教育手册》、《道路交通安全提示》、《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条文内容,听专题讲座和形势报告等。
6、落实“三操一课”工作,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作为值日检查必检内容,并进行评比。
7、切实开展了学科知识竞赛活动,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兴趣。
8、组建了学校环保小分队、科技活动小组、文艺队、体育队,并定期开展活动,安排专长教师进行指导。
四、和谐的人文精神
好的环境约束人也造就了人。我校的人文管理造就了一个有特色的和谐的团结向上的文明集体。教师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学习、起早贪黑、任劳任怨、团结一致、共同奋进。拥有一个嶄新的精神面貌和高尚的师徳修养。学生的自身行为已成习惯:好人好事蔚然成风、环保意识已经形成、学习读书的兴趣浓厚、有很强的爱国意识和自立精神,有正确的坐、立、行姿势,见面问好礼貌待人,有团结的集体主义精神。
环境吸引人,文化影响人,习惯造就人。我校的校园文化正在不断更新、不断丰富,力求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021学校文化建设心得体会范文
校园文化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特色、文化底蕴和精神面貌。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的校园文化日新月异。我校紧紧围绕“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突破口,实现校风学风的整体提升”的工作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已卓见成效。
一、领导重视、措施到位
学校领导班子对活动开展高度重视,校长在把握全局的同时经常过问,还亲自参与拟订活动方案和指导活动,其他班子成员各司其职又团结协作。在上下共同努力配合下,全校师生投入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热潮中。开学初的学校工作计划中,制定了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具体方案,通过召开行政会、教师会、校会班会,进行国旗下的讲话、常规课堂、知识讲座等形式向全校师生大力宣传,组织师生收集素材,交流学习。
二、加强学校校容、校貌的建设
1、各班教室都贴有《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各楼道的醒目处都贴有警示标语:嘘!我喜欢安静、走路学花猫下楼静悄悄、轻轻地走悄悄地来!
2、以楼层为单元,每个楼层一个方面的内容,彰显我校的德育特色。
3、成立了科技活动教育基地,购置了大量的科技大型器具,组织学生底气的参观。以上这些,不但给学生美的熏陶,还能从中学到很多艺术方面的知识。从环境和科技单元教育学生们热爱环保,我们的生活只有一个地球,从小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的习惯,并且为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丰富多彩的活动:
1、抓好每周一升旗仪式,开展了以德育校长为起始的国旗下的讲话、出“时事要闻”和“生活小常识”专栏等系列评比活动。
2、广泛开展创建“诚信校园”活动,使队员明确在校做诚信学生,在家做诚信孩子,在社会做诚信公民。
3、通过值日检查逐周逐月的评比和奖惩、开展班队间的学习竞赛或评比、两个“窗口”(广播站和宣传栏)宣传等形式,切实抓好了队员的养成教育。
4、手抄报、板报。手抄报和板报定期更换,有环保、健康、法制、科技等主题。全部由学生自己创作、搜集、整理、制作而成,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思维创作和动手绘画的能力。
5、加强了法制、卫生以及安全知识的学习,组织了全体同学学习《安全教育手册》、《道路交通安全提示》、《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条文内容,听专题讲座和形势报告等。
6、落实“三操一课”工作,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作为值日检查必检内容,并进行评比。
7、切实开展了学科知识竞赛活动,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兴趣。
8、组建了学校环保小分队、科技活动小组、文艺队、体育队,并定期开展活动,安排专长教师进行指导。
四、和谐的人文精神
好的环境约束人也造就了人。我校的人文管理造就了一个有特色的和谐的团结向上的文明集体。教师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学习、起早贪黑、任劳任怨、团结一致、共同奋进。拥有一个崭新的精神面貌和高尚的师徳修养。
为进一步落实国家对应急疏散演练的要求,加强对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工作的指导,提升学校应急疏散演练的组织和管理水平,我部研究制定了《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现印发给你们,供各地各校在日常安全管理和集中组织应急疏散演练时参考。
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
为加强对中小学幼儿园(以下简称学校)应急疏散演练工作的指导,提升学校应急疏散演练的组织和管理水平,强化师生安全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安全素养,特制定本指南。
一、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与调查处理条例》《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
二、目的意义
本指南立足于提升应急疏散演练的实际效果,明确应急疏散演练的适用范围、基本原则,涵盖演练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等全过程,供学校在日常安全管理和集中组织应急疏散演练时参考。通过实战型应急疏散演练,进一步增强师生安全意识,提高逃生自救能力,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能有序、迅速地安全疏散,确保师生的生命安全。
三、适用范围
本指南对演练的各个环节、步骤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意见和规范性要求,适用于全国普通中小学幼儿园在开展针对地震、火灾、校车事故等的应急疏散演练时参考。
四、基本原则
(一)精心准备,科学组织。学校要确保参演师生的生命安全,严防拥挤踩踏事故发生。要提前谋划,提出预案及早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尽量避开雨雪等恶劣天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通过科学、合理的组织,保证疏散演练既安全有序又有效快速。
(二)着眼实战,注重细节。演练要立足于模拟紧急事件发生时的真实情景,要着眼于提高学校应急指挥人员的指挥协调能力、各部门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师生的应急避险、自救互救能力。学校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演练方案并将其细化、落实到演练的各个环节,保障演练的整体组织及每个环节科学合理。
(三)明确目标,循序渐进。地震、火灾等灾害留给人们的逃生时间是有限的,一般是2分钟左右,应急疏散演练应明确最终的时间目标,原则上中学生2分钟以内,小学生3分钟以内完成。要从学校实际出发,设定合理的时间要求,通过经常性的演练逐步提升,最终达到设定的目标。
(四)立足实际,务求实效。演练要紧密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明确演练的主题,合理确定演练的时间、地点、参演人员、形式、内容、规模、疏散路线和保障措施等。要重视对演练效果及组织工作的评估、考核和总结,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务求到达实效。
五、演练准备阶段
演练准备阶段应包括:制定演练方案,成立演练组织结构,演练前安全教育及其他准备工作。
(一)制定演练方案
应急疏散演练方案应根据学校自身性质、地理位置、周边环境、教职工和学生人数、校园内建(构)筑物类型和数量等实际情况,依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等相应应急预案制定。
演练方案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演练主题、演练目的意义、演练时间和地点、参与演练人员、演练组织结构及人员分工、演练准备工作、疏散路线、演练流程、保障措施、善后处置和信息报告等。演练方案应做到:内容完整、简洁规范、责任明确、路线科学、措施具体、便于操作。
相关要求:
1.应急疏散场所:通常利用操场、广场等设立应急疏散场所,应通风通畅,相对宽阔。应急疏散场所应远离高大建(构)筑物,与建(构)筑物的距离应大于其高度的三分之一;应避开有对人身安全可能产生影响的地段,如毒气体储放地、易燃易爆物或核放射物储放地、高压输变电线路等设施;避开陡坡等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段;疏散场地应有方向不同的两条以上与外界相通的疏散道路。
2.应急疏散通道:保持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禁止占用疏散通道;禁止将安全出口和教室、实验室、宿舍等安全门上锁或堵塞;应将房间的老式内开窗户改成外开式或平移式窗户,一楼窗户的防护栏应符合消防要求,应急情况下防护栏能迅速打开。
3.应急疏散路线:根据学生分布和建筑物结构,合理确定各班级疏散路线,合理分流。要建立规范,细化措施,保障大量学生在楼道相遇或意外情况发生等情况下不发生拥堵甚至踩踏。疏散路线要避免穿越公路、交通密集和易发生危险的路段。
4.应急疏散用语:教职工在组织学生避险、疏散的整个过程中,应使用规范、简短、明确的疏散用语。
5.应急警报信号:警报信号应具备很强的覆盖性、独立性和差异性,并考虑在断电等特殊情况下的备选方案。覆盖性:警报信号能有效地覆盖到学校的每个地点;独立性:在无法或不能及时采取广播等辅助手段的情况下,警报信号能独立向师生传递准确信息;差异性:与学校日常的铃声、广播声等声音要有所差异。避险信号和疏散信号也应有明显区分。
6.疏散时间:从疏散信号发出到全体师生(除伤病师生外)疏散完成,原则上楼层较低(4层以下)、安全出口合理、通道通畅的学校应控制在2分钟之内。
7.应急演练次数:中小学校每月至少要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幼儿园每季度至少要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应急疏散演练可与学校升旗、课间操、集体活动等相结合。在校生较多的城镇中小学、农村寄宿制学校要适当增加应急疏散演练的次数。应急疏散演练工作基础较好的学校要加强随机性应急疏散演练。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有住宿学生和晚自习学生的学校要重点加强就餐时间、午休时间和夜间应急疏散演练。使用校车的学校,还应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校车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演练。可根据演练内容,以组、班或年级为单位进行小规模应急演练。
(二)建立演练组织机构
学校应根据演练方案的要求,建立健全演练组织机构。成立由校长、有关校领导及工作人员组成的演练指挥部(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演练活动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指挥工作,同时落实每位成员在演练中的具体工作。设总指挥、副总指挥及相关成员。
主要职责:
1.全面负责应急疏散演练工作。总指挥要亲自组织,现场指挥,确保演练效果。
2.执行上级有关指示和命令,领导小组成员按其所在部门的职能、职责各负其责,认真做好应急疏散工作。
3.合理划定学校及周边应急疏散场地(避险场所)、疏散通道,明确应急疏散信号,设立应急疏散指示标志,教育学生熟悉和掌握应急疏散方案。
演练指挥部应下设若干小组,明确职责,落实人员。
1.组织协调组:负责演练方案的制定;演练过程的协调指挥;信息的上传下达、对外联系等。
2.宣传报道组:负责安排演练前的宣传教育、演练的摄影、记录、计时、总结等。
3.疏散引导组:负责科学编制和张贴学校应急疏散路线图、班级应急疏散路线等;引导、组织师生安全有序疏散;帮助伤病学生疏散并妥善安置;疏散完成后协助其他各组工作。
4.抢险救护组:负责第一时间组织实施自救互救,抢救遇险师生,视情况抢救重要财产、档案等;检查学生身心状况、进行临时救治和必要的心理疏导;演练中发生意外事故,负责将受伤师生尽快运送到指定安全区域,并迅速联系急救中心或拨打120,在专业医务人员到达之前,救护组应对受伤师生采取必要的救助措施,为救治伤者赢得时间。预防次生灾害发生。
5.后勤保障组:负责治安保卫工作,布设演练场地,维护演练秩序,拉响演练警报;通讯、标识、广播、救助等演练所需物资装备的准备;检查、恢复学校水电、通讯等后勤保障设施。
各小组应设立负责人,统一协调本组工作。各小组演练前应充分了解本小组职责,并将职责落实到每位成员;演练中按照职责开展工作,在疏散完成后各小组负责人应及时向总指挥进行反馈、汇报。学校可视演练主题和学校实际情况调整演练组织结构,以保证演练质量。
(三)演练前宣传教育
学校应根据演练的主题,在演练前要依托校园网、校园广播、宣传橱窗、板报等传播载体,通过专题会议、班、校会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向全校师生宣讲疏散演练方案,让师生明确演练的必要性和基本步骤,熟悉疏散程序、疏散信号、疏散路线、疏散顺序、疏散后的集合场地和时间要求等。有针对性的组织师生学习安全知识,掌握避险、撤离、疏散和自救互救的方法、技能。
(四)演练前师生身体问询检查
演练前要对师生身体情况做一次问询检查,凡有特异体质(先天性心脏病、癫痫等)的师生,演练前发烧、腿受伤等不宜进行紧张和奔跑活动的师生,要给予特殊考虑和安排。
(五)其他准备工作
1.加强协调宣传工作。演练前学校应向教育主管部门报告。根据不同演练主题,教育部门、中小学要加强与公安、交管、地震、消防等部门的沟通协调,邀请专业人员到校指导,帮助学校完善方案,加强过程指导。学校可视情况通报相关部门和周边单位,并通过广播、网站、横幅标语等方式,预告演练的时间、地点、内容,避免发生误解、谣传和恐慌,保证演练安全顺利进行。
2.印制演练相关文件。包括演练方案、演练人员手册、演练脚本等;酌情配备需要的装备器材,如:胸挂式应急工作证和指挥员、安全疏导员标志,手电、应急灯、口哨、对讲机、手持扩音器、医疗急救箱、灭火器材、警戒线等。
3.张贴疏散线路图和指示标志。在每个教室、宿
舍、办公室内或门后张贴应急疏散示意图,在教学楼、宿舍楼、办公楼、实验楼等场所疏导通道的适当位置张贴应急疏散示意图和到达避险场的指示标识,避险场所应设置标有文字说明的指示标识、平面图和疏散示意图。指示标识、平面图和疏散示意图应当清晰完整、简洁规范、美观大方。
4.准备演练器材。演练前后勤保障组要提出演练经费申请计划,根据需要购置或准备演练所需的烟雾发生器、警报器、场地标志等物品。
六、演练实施阶段
演练实施包括避险科目、疏散科目。一般情况下,防震疏散演练依次实施避险科目、疏散科目;消防疏散演练直接实施疏散科目;其他应急疏散演练应结合实际进行具体安排。学校可根据实际,酌情增加或强化医疗救护、卫生防疫、人员搜救、治安维护、火灾处置、危化品处置等科目及内容。
(一)避险科目
1.总指挥宣布演练开始,广播响起:“现在地震来袭,实施紧急避险”,同时避险警报信号(电铃声、警报声、哨声等)响起,长鸣60秒。
2.听到信号后,在教室、实验室、宿舍的教职工应第一时间通知学生地震来袭,进行避震。在实验室等地点的教职工应迅速关闭火源、电源、气源等,处理好易燃、易爆、易起化学反应的物品等。
3.师生避险要求:保持镇静,头脑清醒;就近蹲或躺在课桌、实验台、床铺的旁边或承重墙的墙根、墙角;用手或其他柔软物品等保护好头部,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缩小面积,不要靠近窗口,避开灯扇,避免被砸;视情况就近关闭火源、电源等。避险动作原则上在12秒内完成。
(二)疏散科目
1.火灾发生后或者地震暂停后,需要进行疏散时,广播响起:“现在发生火灾(现在紧急避险结束),全体师生立即疏散”,同时,疏散警报信号(电铃声、警报声、哨声等)长鸣,长鸣60秒,停30秒,反复两遍为一个周期,时间共3分钟。
2.在教室、实验室、宿舍等地点的教职工立即告知学生“按照疏散路线,快速疏散”,组织学生从前后门有序进行疏散,并且根据教室、实验室、宿舍等的位置,按照不同楼层,就近从疏散楼梯向下疏散。
3.学生立即向避险场所疏散,要求:沉着冷静,服从指挥;所有学生应做到快速、猫腰、护头、掩鼻(遇到浓烟时,可利用衣服、毛巾或者其他可利用的东西捂住口鼻,并尽量降低行走姿势,以免烟气进入呼吸道。如果烟气特别浓而使人感到呼吸困难,可贴近墙边爬行,因为近地处往往残留清新空气);不拥挤,不推搡他人,不起哄,不高声喧哗,不争先恐后,不拉手搭肩,不嬉戏打闹,不弯腰拾物,不逆流而行;在拥挤的人群中,注意双肘撑开平放胸前,形成一定空间保证呼吸;当发现自己前面有人摔倒了,马上要停下脚步,同时大声呼救,告知后面的人不要向前靠近;当自己摔倒时,应尽快爬起;当被踩踏时,要两手十指交叉相扣、护住后脑和颈部,两肘向前,护住双侧太阳穴,双膝尽量前屈,护住胸腔和腹腔的重要脏器。
4.中高层楼房消防疏散逃生的有关要求:在7层以上中高层建筑物进行消防疏散时,严禁乘坐普通电梯(有条件的可以乘坐消防电梯)或跳楼逃生;处在10楼以下的学生可视情况利用楼梯道走廊向下逃生;12楼以上的学生,可视情况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后向天台奔跑或尽快寻找阳台等安全的地方躲避,等待专业人员的救援。有条件的学校可自备高空缓降器或救生绳,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设施离开危险楼层,也可用身边的绳索、床单、窗帘、衣服自制简易救生绳,并用水打湿,从窗台或阳台沿绳缓滑到下面楼层,从而逃离起火层。
5.疏散引导组在第一时间赶到指定位置(楼梯口、转角处、楼门口等)引导疏散,指挥学生保持秩序,控制速度,逐次疏散。同时视实际情况可喊“大家注意脚下,防止滑倒;保持秩序,不要拥挤;注意保护头部,小心坠物;有人摔倒了,大家小心;不要向回跑、不要捡东西”等提示语。帮助有困难的人员疏散。如出现拥挤摔倒等突况,负责疏散引导的老师应立即向指挥部报告,等险情排除后,再组织学生有序撤出。待学生疏散完毕后,方可撤离。
组织协调组做好演练指挥、协调等工作;宣传报道组做好演练的记录(摄像、摄影等)和计时等工作;后勤保障组做好报警等工作;抢险救护组做好伤员救治等工作。
6.学生疏散到避险场所后,应按照班级形成队列在指定位置站好,避免混乱。班主任或负责统计的人员进行班级、年级人员统计;抢险救护组检查学生身体、心理状况,进行临时救治、心理疏导;后勤保障组检查学校各项设施、物资等。完成后,各小组负责人及时向总指挥报告,并根据总指挥的指令采取下一步行动。
7.总指挥宣布演练结束。
七、演练总结阶段
(一)总指挥对演练进行现场总结讲评,内容主要包括演练组织情况,演练目标及效果,演练中暴露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
(二)结合演练的主题和目的,可适当开展相应的安全教育。
(三)对演练场地进行清理恢复,回收整理演练物资装备。
大冶二中
2017年9月18日2017年大冶二中防空疏散演练活动总结
根据市教体局的有关文件精神,为了切实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国防意识中,提高全校师生的安全防范能力,保障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我校积极行动,于2016年9月18日上午10时,组织全体师生开展了防空应急疏散演练活动,地点是学校教学楼,全校9个班级,353名师生在演练指挥部的组织下分别从不同楼层、不同通道,由平时演练的疏散路线有序、快速撤离到安全地带,有效提高了师生对应急情况的处置能力,加强了师生的安全应急意识,提高了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和自救逃生能力。现总结如下:
1、学校成立由学校校长为组长,全体教师参与的防空防灾疏散工作领导小组。校政教处具体负责制定、组织和实施演练方案。领导小组负责落实对紧急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并根据情况分析制定适合本校情况的落实工作方案,同时负责安排、审查疏散的演练工作方案,协调学校各部门之间出现的问题,负责对紧急情况发生时的救助、联系、协调等工作。
2、以演练指挥组为核心,成立现场指挥组、场地安置组和救护组等相关的组织工作机构,分别负责制定和完善安全保卫、宣传教育、组织管理、发送信号、紧急救治等工作机制,确保各工作机构能够在紧急情况下正常运转。
3、方案详实,师生教育富有成效。为了搞好这次演练活动,校政教处和县人防办制定了详细的《防空疏散演练方案》,科学规划学生疏散路线,并将疏散路线与防震、防火演练路线结合,确保最优化路线能深入学生记忆深处,确保学生第一时间能疏散到安全区域。
4、宣传工作及时有效。在学校开展紧急疏散演练后,县电视台记者第一时间对整个疏散演练活动进行了宣传报道,深挖活动的教育意义;学校还通过广播、黑板报等形式向学生灌输遇到危险时的自我保护措施,强化防灾防护能力及爱国精神,将活动的教育意义加以深挖、拓展。
5、组织有效,总结及时。学校在组织之初,细致排查各疏散通道的安全隐患,在每个楼梯设置安全疏散点,专人负责,在活动结束后,学校对学生在疏散中的行为进行及时点评、总结、反思,切实提高我校师生应急处置能力。
6、本次演练的主题是:“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增强防空防灾意识”这次演练活动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7、这次演练呈现如下特点:耗时短、速度快和效率高,用时仅2分17秒,演练中没有一名学生受伤,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我校历来十分重视学生的安全工作,这次演练是继防震、防火演练之后的又一次成功演练,将应急疏散演练纳入常规教育活动,并不定期开展,从而不断强化学生的忧患意识和防护能力,向学生灌输遇到危险时的自我保护,将安全教育落到了实处,打造安全、和谐的文明校园。使学生的安全意识、防灾意识和国防意识大增强。
一、负荷容量的确定
在以前的学生宿舍中,除了必需的照明电器外,基本上没有任何改善生活的家用电器,对电能的需求也比较小。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量的家电设备随之进入了学生的生活中,以前的电气设计容量和设施已不能满足今天的用电需求。因此,在当前学生公寓的电气设计中,有必要在电力负荷容量确定时,既满足目前的负荷需求,又保证今后5―10年内不落后的原则下适度超前。以下按四人标准间学生公寓列出主要电器设备(见表一),作为电力负荷容量确定的依据。
根据上表所列,四人标准间学生公寓家电配置的总功率约为7―8kW左右,综合各种家电的正常同时使用情况,一般每间公寓设备使用系数为K=0.4―0.5之间,每间公寓平均负荷容量约为3―4kW,综合功率因数取0.80为宜。下面以一栋七层的学生公寓(22间/层)为例进行负荷计算:每间公寓容量:Pe=3―4kW,cosФ=0.8,Ue=0.22kV,则系数为K∑p=0.8,cosФ=0.8,Ue=0.38kV,Ie=∑Pe/(1.732×Ue×cosФ)=100―133A,每层公寓的进线采用70―进线。上述负荷计算的依据是适度超前,考虑到现阶段的外部用电不足的实际情况和投资方对一次投资的控制,笔者认为设计人员在设计中宿舍和楼层干线进线截面按超前值预留,每栋总进线和变压器选型可以适当地减小,但应考虑远期总线和变压器的增加或调整的可能性,为适应今后的发展留有余地。
二、用电管理
学生公寓的用电管理包含电费的收费管理、用电容量的控制管理和限时供电控制管理。高校学生公寓的用电管理问题,一直是摆在高校学生公寓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在以前的电气设计中,大多数设计人员采用传统的电表分散或集中布置的方式,这样势必给学生管理人员带来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学生公寓用电管理方式,信息反馈慢,工作效率低,管理质量差等缺陷。为了弥补上述设计缺陷,我们可采用三种解决方案。方案一:采用IC卡电度表来进行电费管理,采用预付费管理方式,可解决电费收缴问题但无法实现用电容量控制和限时供电控制管理。方案二:采用远传电表管理系统,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来完成电耗量的收费和未付费的用户报警及切断,该系统能解决上述的缺陷,但存在投资相对高和布线量大等不足。方案三:采用智能集中电能计量管理系统所提供的一体化解决方案,该系统集电能计量、负荷控制、双重保护、收费管理、用电资料统计分析功能于一体、使抄表和收缴电费等工作被省略;采用信用卡技术进行预收费,实现了用户“先交钱、后消费”的现代消费模式,并可以通过用电资料统计分析来提高管理水平,在布线方面只需一控制线将所有的各层管理机柜和管理室主机相连。经过上述比较,笔者认为采用方案三最适合学生公寓的用电管理,能很好地弥补传统管理中的不足。
三、接地及防雷保护
学生公寓一般都属于三类防雷建筑,防雷保护一般均采用在屋面安装避雷带和避雷小针作为接闪器,利用结构柱内二根大于?16或四根?12的主钢筋作为引下线,上与接闪器焊接连通,下与基础地梁及桩基内的钢筋相互焊接连通,基础地梁及桩基内的钢筋相互焊接连通作为基础接地体,要求接地电阻小于1欧姆。
每栋学生公寓楼均应在底层设置一―二个总等电位联结端子箱(MEB),所有进出建筑物的各种金属管道、铠装电缆的金属外皮、弱电系统的接地、PEN线等均应与总等电位联结端子箱联结,并通过总等电位联结端子箱与接地系部等电位端子箱连接,实现卫生间内的局部等电位联结。对于局部等电位端子箱位置,笔者认为应该设在卫生间的台盆柜下或门后较为隐蔽和便于检修的部位。此外,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型学生公寓的出现,多种弱电系统纷纷在学生公寓中出现。因此,在设计中我们应充分考虑弱电系统的防雷接地工作,在电源方面要求总电源、楼层电源、机房电源均分级设有过电压浪涌保护装置。弱电机房内应设置等电位端子箱,由等电
四、智能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公寓已经变成了课堂学习之外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中心,智能型学生公寓的出现正好适应了这个社会需求。作为智能型学生公寓的基本硬件设施,每间学生公寓内应包含以下三种弱电子系统,分别为电话通讯系统、有线电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或互联网宽带接入系统)。整栋公寓楼还应包含以下几个系统:背景音响广播系统、楼道监控安防系统、电能计量管理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等。
五、与建筑和结构专业之间的配合要求
1.在设计中我们应向建筑专业提供智能化子系统弱电机房和强电相关的变配电设备用房的配置要求。在工程设计中应考虑的弱电机房有2个,一个是用于监控系统、广播控制系统、有线电视系统、电量计量管理系统的物业管理用房,它可以和公寓中底层的值班室合用,面积考虑30―40m2;另一个是用于计算机网络、电话交接机间,作为信息控制中心的设备间,一般设置在二、三层,面积考虑20―30m2。在工程设计中应考虑的强电设备用房是变配电室和配电间,一般位于自行车库层和底层,设备用房面积大小在设计中应按具体工程的设备布置情况和建筑平面来确定。
2.在设计中我们应向建筑专业提供强、弱电竖井的设置要求,根据规范要求强、弱电竖井应分开设置。弱电竖井的位置应保证至平面任何一点位置的计算机信息点的线缆距离不大于90米,每个竖井的面积一般按综合布线规范的要求定,通常弱电竖井并不是单纯的用于敷设弱电电缆桥架,而要考虑放置网络机柜,弱电竖井的门应选用防火门并向外开启。考虑到学生公寓楼层用电量的增加,以前通过由底层直接埋管引至楼层配电箱的做法已经不适合,我们建议在设计中考虑强电竖井,主要用于敷设强电电缆桥架和有利于今后的管线调整,其尺寸根据具体设计的管线布置来定。
3.我们向结构专业提供有关设备用房的荷载情况、进出建筑物管线穿越地下层剪力墙孔洞大小、数量和位置,另提供竖井内的楼板留洞尺寸和定位。
六、结语
笔者仅对大学生公寓电气设计作了一些粗浅的探讨,水平有限,不足之处敬请赐教。
参考文献:
[1]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8-01-31.
[2]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