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互联网传播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要开展网上营销,首先要上网,否则网上营销无从谈起。上网有两种方式:一是上网寻找别人放在网上的信息和电子邮件通信;二是同时将自己的信息放到网络上去,让别人来调阅。应该说,使用两种方式中的任意一种都可以开展网上营销。但是,前一种方式没有自己的网站,在展示商务信息的力度和深度方面都大大弱于后者,是一种不够全面的方式。所以我们下面所谈的网上营销,主要立足于后一种方式。
立足于网站的网上营销主要涉及两大领域:即网上营销传播和网址宣传。
互联网的营销特性
将互联网视为传播媒介已是不争的事实,其跨时空、覆盖全球、以多媒体形式双向传送信息和信息实时更新等特点,是其他媒介所无法比拟的。作为媒介,就一定具有广告功能,这正是网上营销者所追求的特质。
借助互联网,商家可以将产品的属性及价值信息传递给目标消费者。把握互联网的虚拟市场特性,调用一切在网上可行的营销手段促销并实现网上销售,这个过程就是网上营销传播。
在进行网上营销的策划时,营销人员要认识到互联网与营销有关的几个特点:
由于互联网是媒体,所以开展网上营销首先要将网站作为媒体来经营。也就是说,首先要靠网站中的信息将访问者吸引住,使之成为回头客,"藏"在站点中的广告才能产生持续的作用。互联网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交互性,在设计和策划营销时,要充分地考虑到这个特点。
放在互联网上的信息是可以实时更新的,所以利用互联网配合时效性很强的营销活动有很大的优势,而且可以随时配合整体营销计划的调整。与传统媒体相比较,互联网上存储信息的容量非常大,只要结构安排合理,设计精彩,就有充足的空间可让你自由地腾挪。
互联网能够帮你实现很多需求,但它不是万能的。因此,商家对互联网的利用程度和营销诉求的定位要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无论人们上网做什么,都要预先知道对方的地址,这个特点决定了一个新的站点诞生后,要有一定的宣传期和经营期才会逐渐产生效果。互联网跨时空和地域的特点,为企业加入到国际经济体系提供了足不出户即可实现的快捷而经济的途径。这一特点要求企业的营销策划人员在规划信息内容时,不仅要考虑到语言的因素,更要考虑到地域间文化和消费的特点,尤其是不同国家的网民的文化和消费行为的特点。
网上营销传播
在对互联网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后,营销人员就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要求来制订网上营销传播的计划。营销人员应注意的是:在充分考虑到互联网特点的基础上,很多传统营销理念都可以应用到互联网中,特别是目前流行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
整合营销传播要实现的第一个目标是刺激反应,即想方设法将消费者、潜在顾客、使用者甚至非潜在顾客的反馈收集上来。互联网的实时交互性,为收集反馈提供了最好的方法。在互联网上怎样做出特色,使访问者做出适当的反应,需要策划者具备相当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这些想像力和创造力在互联网上最终都要由网页的形式来体现。因此,网页的设计与制作其实是网上营销传播工作中重要的一环,是受整体营销方案所制约的。
在营销传播的过程中,商家欲导引的受众就是其传播目标。这个目标一旦确定,任何营销手法的策划都不能离开这个目标,否则传播将会因为"药不对症"而导致效力的减弱。在互联网上开展营销同样不能离开预先设定的传播目标这个核心。
开展网上营销实际上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传播计划执行了一个时间段后,会激发出消费者的回应;商家根据这些回应调整原来的计划再执行。如此循环往复,将营销转化为传播,传播转化为营销,商家与消费者在传播的作用下有机地交融在一起,从而达到双赢的境界。
网址宣传
作为传播媒介,互联网站本身也存在着再宣传的问题,这是由上网要预知地址的运作机制所决定的。当一个新站点诞生后,没有人来看,再好的内容也无人知晓,传播无法到达受众,网上营销就无从谈起。所以,宣传网址是开展网上营销的重要前提。
宣传网址的方法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
传统媒体 广播、报纸、电视都是很好的方法。现在很多在传统媒体中的商家广告就是以网址为广告内容的主体。此外,商家所有的印刷品,包括名片,都是宣传网址的良好介质。
利用互联网本身的方法 诸如导航台、新闻组、电子邮件群组、图标广告、分类广告等等。
网上营销管理
在开展网上营销传播的同时,需要网址宣传的配合,二者之间是互动的。例如导航台注册时要求对站点内容进行描述,此时的描述就必须符合整体营销方案中规定的定位和诉求。而在什么时候,调用哪个手段,同样需要统筹规划,这就是网上营销管理,即对网上营销传播和网址宣传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
“互联网”之“互”
互联网第一个字是“互”,这指的是互联网与受众的交互性,互动性,这是互联网最独特和富有价值的传播特点,离开这个特点,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及效果将面临传统媒介的强烈冲击,其效果将大打折扣。互联网构建者及互联网媒体使用者必须注意到这个问题。
广告主需优先考虑网络与受众互动性效果的好坏。互联网的使用者既是被传播者,也是传播者。他们的角色可以方便地、频繁地交替互换。此时此地是传播者,彼时彼地又是被传播者。在浩若烟海的互联网群体里,如果失去了网络本身与受众的互动性,而单纯从信息接收载体的角度讲,单纯期望受众的被动性信息接收来达成传播效果,往往会事倍功半,甚至毫无效果。
因此,互联网的构建者必须充分考虑网站的互动性,设计相应的版块和受众进行互动性的接触与沟通;互联网传播的使用者必须将网络传播的互动性作为传播的灵魂。广告主更需充分审视投放方案与互联网互动性的优先和紧密结合的可能性,实现线上、线下的互动整合,这样才能做出对互联网的优先选择。否则相比于传统媒体,互联网并不一定是最佳的传播方式。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站的互动性收入必将远远超过单纯的广告收入,同时网站互动性内容的加强与丰富将带动网站广告传播收入的上升。比如腾讯网,就是将互动性发挥得很好的网站,其QQ会员群体服务和一些其他互动的推出使得网站的盈利模式和收入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许代表着网站构建的发展趋势。企业传播者更需要深度的介入到这些互动性内容中,去挖掘和利用机会,扩大互联网的传播效果。
互联网之“联”
互联网的“联”是指网络平台与受众的联系、连接,是网络与受众的沟通渠道和交流方式。在网络的构建中,其内容板块需要深入到受众的工作和生活习惯中去,不管是活动设置还是话题设计,都要能来源于生活、紧扣消费者的生活习惯,这样方能引起消费者共鸣。与此同时,网站更需要建立广泛的、便于和受众沟通的渠道和方式,方便受众快捷、简单的参与,实现对网络的关注,并产生较大的传播效果。如果在网络传播中,网络与受众联接方式单一,其传播价值就会下降,甚至丧失互联网固有的传播优势。
互联网之“网”
移动终端依赖
移动智能终端的命运
传播媒介依赖症是人和传播媒介之间关系的集中呈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逐渐形成了对于包括移动电话在内的移动智能终端的依赖。这种移动终端依赖症的程度超过了传统媒介时代人们对于传统大众媒介的依赖程度。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如果我们有机会远离了现有的移动智能终端,是否可能形成新的终端依赖,新的终端依赖将形成于何时,依赖于何种终端心态,对未来的信息传播产业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在未来,人们对于移动智能终端的依赖症将逐渐得到加强还是有朝一日会逐渐减弱或衰退?这是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国《2015年通信运营业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我国4G移动电话用户新增28894.1万户,总数达38622.5万户,在移动电话用户中的渗透率达到29.6%。可以预见,随着移动通信4G网络和4G+服务的普及,随着具备高带宽、大容量、低时延特征的5G技术的渐次商用,4G及5G移动智能终端渗透率的强势提高即将到来。在更为快速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环境之下,人们对于移动智能终端的依赖还将进一步加强。
在大数据、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背景之下,移动智能终端依赖背后所蕴含的是综合的技术创新的驱动。可以断言,没有技术创新,就不会形成新的终端依赖。与此同时,只有当移动通信网络、移动互联网、人际关系网络等多重网络深度融合的时候,作为连接以上多重融合网络的终端媒介——移动智能终端,才具有了使作为传播主体的人产生深度依赖的有利条件。
当然,所谓的移动智能终端依赖,其实主要是对于移动智能终端传播平台上创新的应用和服务的依赖。如果没有基于移动互联网传播平台的创新服务、应用的大量涌现,移动智能终端是无法孤立地对作为传播主体的人产生强大的吸引力的。
移动流量消费
被悄然改变的游戏规则
我国《2015年通信运营业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我国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消费达41.87亿G,同比增长103%,比2014年提高40.1个百分点。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到389.3M,同比增长89.9%。手机上网流量达到37.59亿G,同比增长109.9%,在移动互联网总流量中的比重达到89.8%。固定互联网使用量同期保持较快增长,固定宽带接入时长达50.03万亿分钟,同比增长20.7%。
截至2016年3月底,我国2016年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累计达17211.2万G,比上年同期增加125.3%。这些数据说明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数据流量的消费发展势头依旧强劲,用户每月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将不断提高并最终进入数据流量消费的G时代。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传统话音和短信业务量的持续下滑。2015年,全国移动电话去话通话时长28499.9亿分钟,同比下滑2.6%。2015年,全国移动短信业务量6991.8亿条,同比下降8.4%,降幅较去年收窄5.6个百分点。移动短信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0.4%,收入规模减少58.1亿元。这意味着,传统的通信业务被替代,传统的业务规则被替代。
在传统通信时代,计费规则是由电信运营商主导和确定的。短信一条一毛,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本地电话、长途电话、国际电话都按分钟数计费。但是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通信业务计费的规则却被移动互联网悄悄改变了。比如,相对于通信业务的短信业务和话音业务而言,微信平台的文字聊天、语音聊天、视频聊天都是以流量的方式呈现的,其费用统一体现在用户总的流量套餐之中,并不按照传统的通信业务方式进行计费。也就是说,传统通信业务的计费规则已经被数据流量的计费规则慢慢替代了。
这一现象还说明,数据流量业务对于传统通信业务的替代还将继续,传统通信业务的衰落趋势不可阻挡。随着技术创新和网络演进的步伐,移动数据流量业务的资费还将继续下降,这一点也将继续促进移动数据流量业务的发展。
当移动数据流量业务成为新一代通信服务的主流,当新的通信业务计费规则发生深刻变化的时候,围绕着各种数据流量业务或数据流量消费所衍生的服务冲突和服务矛盾就必然多了起来。这种移动数据流量消费的冲突现象的日益增多为我国电信运营商变革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新的动力。
移动数字权利
开放自由网络背后的烦恼和侵犯
互联网是开放的,互联网是自由的。开放的互联网世界可以容纳人类社会的海量信息,自由的互联网世界可以赋予作为传播主体的人更多的传播自由和传播权力。但是当这一切都从设想成为现实的时候,人们在享受传播自由和传播权力的同时,也遭受到了互联网传播所带来的数字权利方面的烦恼和威胁。这方面的烦恼和威胁所涉及的问题一是数字信息的被遗忘权问题,一个是大数据所带来的整合隐私保护问题。数字被遗忘权问题的提出说明互联网传播平台相关各方具有遗忘和删除用户特定信息的责任。
有研究者认为,大数据隐私包括财务隐私、互联网隐私、医疗隐私、政治隐私和信息隐私等,并认为只要隐私数据在数据生命周期之内,都应对该隐私数据进行准确描述和量化,并加以全面保护。当前,英国《数字经济法案》已明确表示要加强对公民数字世界的保护。2016年6月2日欧盟和美国签署的《数据保护总协定》也明确了双方在刑事执法合作方面的数据保护框架。我国对于大数据隐私的保护也应形成完备的方案和具体的规则。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产业;安全隐患类型;控制办法;金融风险预警;监督管理
互联网金融产业根据字面的理解是互联网以及金融服务产业相互结合并同时具有两者属性的新型产业。这一行业的发展需要依靠数据服务中心的数据作为行业运行的基准信息资源。此外,还需要依靠互联网的力量,通过互联网的数据管理平台的信息统计以及相关的传播功能,最终把互联网金融用户的操作终端当作金融控制的手段。想只靠这些来带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远远无法实现的。还需要利用互联网的金融机构等作为其正常运行的外部环境。互联网金融行业由于融入了互联网这一新鲜的血液使得其与传统模式的金融行业具有很大的区别。互联网和金融行业的完美结合使得互联网行业的内容更加丰富,同时也使得金融行业不再单调。这种新型的商业模式将带动互联网发展的同时,给予金融行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并转变人们对传统行业创新的理念。
一、新型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安全隐患分析
1、互联网的网络技术操作带来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风险。互联网技术是21世纪发展最快的信息技术,但是互联网行业与金融行业,所需要遇到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还需要应对金融行业的金融风险。互联网技术网络系统的设计由于金融行业的进入,加大了其工作的难度。在运行过程中表现出很多困难。比如互联网金融行业在整个系统的运行过程中需要充分的依赖计算机或者其他移动设备的硬件设施以及软件相互匹配,所以在运行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具有很大的系统风险性。互联网金融行业企业的融资支付方式是利用互联网金融的多方信用来建设支撑的,所以存在多个错综复杂的网络节点,具有明显的双向互动联通的特点,在进行整个网络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很容易由于一个节点的风险而给整个金融体系的网络带来风险,严重的甚至会使得整个金融体系的网络崩溃。在进行互联网金融网络系统的设计过程中要考虑硬件设置的完善,确保数据的全部保存。2、互联网金融行业技术方案设计的不够完善带来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风险。若金融机构的整体实施技术方案与当前互联网金融行业所处的环境不匹配,或者满足不了外部环境的考验时,往往会使得金融机构的互联网交易系统和外部交互的效率有所降低。大部分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是利用互联网的集成方式来实现系统的搭建。但是在选择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技术解决方案时要同时考虑技术问题以及金融业务本身的发展。互联网信息系统都是相互关联的整体,不是一个单独金融机构。若建设互联网金融系统的平台延展性不够,就会使得其被淘汰于技术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平台。3、互联网金融行业面临黑客攻击带来金融行业的风险。目前黑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产生,黑客对互联网系统的攻击使得互联网金融系统发生运行障碍机率增大。致使很多重要的数据被黑客篡改或被删除,这些数据的更改使得金融客户承受了巨大的损失。如何维护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安全性值得互联网技术人员考察和探究。4、新进入互联网行业的人员对传统的金融行业认识不足带来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风险。互联网行业的思维理念会使得互联网金融行业产生安全隐患。互联网行业与金融行业具有很大的差别性,这使得互联网金融行业在构建时,不能对金融行业的行业内部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使得互联网技术人员的金融知识不足,进而导致对各种金融网络风险认识得远远不足。由于金融风险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并且其潜在的危险性很大,互联网技术人员若不能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就很容易使得金融行业受挫。5、传统金融业务的特点带来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风险。由于金融行业的本身属性使得其与互联网行业结合后产生经济风险。互联网和金融行业的叠加效应使得其加大了金融行业的风险因素。互联网金融行业新提出的互联网产品创新模式等使得金融行业整体防御性降低。互联网的融入使得金融行业的内部消息传播的极为迅速,但是正是有很多不法分子,利用这一点使得其散布谣言导致金融秩序的混乱。6、互联网金融行业从业人员的道德问题带来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风险。互联网金融行业作为一个新发展起来的行业,正处于业务快速膨胀期。短时间内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由于时间比较短,所以加入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人才良莠不齐,对互联网金融行业产生了大大的威胁。互联网金融行业根据大数据引入的理念对金融客户分析其信用类型,并进行归类评测。但是这种模式的发展使得信息的真实度以及全面性有待考察。7、未来法律制定的不确定因素带来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风险。由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比较晚,所以其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获得了相对较为宽松的法律环境。这使得其目前的发展受到法律制约比较少。但是由于很多法规正在制定中,未来出台什么样的法律还未曾知道。8、互联网金融行业专利竞争危险加剧,带来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风险。互联网的加入使得金融产品的革新换代速度逐渐变快,各种各样的金融行业产品陆续面世。所以,互联网金融行业需要专利保护来保证金融产品的安全。但是我国目前在这一方面的布局不是很完善,使得其起不到切实的保护作用。专利保护在互联网金融行业仍处于大面积的灰色地带。此外,互联网金融行业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大,使得很多国外企业大量参与到我国的金融行业中来。然后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对于自身专利的保护力度还远远不够,保护意识也不够完善。
二、新型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安全风险防范办法
完善当前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部署,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特征的认识,需要各方面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认识程度,使得业内人员根据市场的走向来调整自身的发展。1、为了避免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网络技术操作风险,需要进行互联网技术的创新,提高企业自身防范风险的能力。为了实现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自身防范能力,需要互联网金融机构加强其风险的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互联网金融行业技术的监管部门需要根据当前互联网金融行业所面临的各种技术风险,进行相应的防范,并制定符合规范的行业风险应急预案。对于可能发生的互联网金融行业风险进行预测,并根据以前发生的案例,制定新的防范措施。2、为了防止技术方案的设计不完善带来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风险,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技术部门需要在面对金融技术风险时,制定详细的解决方案,并选择合适的来执行,避免技术方案出错导致金融客户的利益受到威胁。3、为了应对好互联网金融行业中黑客的侵入。需要利用相关法律政策为主要约束办法来执行。有关部门需要颁布相关的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法律法规,对于非法侵入金融数据库内部的人员进行惩罚。此外,互联网金融行业需要提高自身技术,防止被入侵。4、为了避免新进入互联网行业的人员对传统的金融行业认识不足造成风险,需要提高互联网金融行业人员的风险意识。作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需要充分地认识到互联网行业的安全隐患。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需要扩充自身关于传统金融行业的知识储备。充分认识到互联网行业与金融行业相互结合之后的风险因素。并同时避免自己的工作失误,所带来金融风险。5、提高企业的互联网技术手段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来减少传统金融行业的特点所带来的风险。虽然金融行业的本身属性使得其与互联网行业结合后产生经济风险,两个行业的叠加也加大了金融行业的风险程度。互联网金融行业机构需要从技术手段出发,收集整理市场的金融信息,在收集的过程中要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互联网的金融产业使得金融机构在各种监管体制下所接受到的信息更加的具体化。保护金融互联网行业的安全,提高互联网技术在金融行业应用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互联网金融行业需要实现金融数据系统的建立,进而对于捕风捉影的信息进行筛除,避免恶意信息带来的风险。6、为了避免互联网金融行业内部的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互联网金融企业需要提高互联网金融行业人员的入行标准。同时对企业内部的人员进行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培训,使得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需要充分地认识到互联网行业的风险隐患。由于互联网金融行业起步晚,发展又十分的迅速,使得其从业人员的风险操作意识不够强。这给互联网金融带了很大的安全隐患。作为互联网金融公司职员更加需要提高自己的风险意识。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投资者要阐明其风险投入的大小,要根据实际的市场走向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同时要加大互联网金融行业内部的互相监督,使得不符合行业标准的机构尽快解体。7、为了提高互联网金融行业机构的应变能力,避免未来法律的制约。在进行互联网金融的设计发展过程中,要设计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总体规划方案,并使得设计方案具有延展性,可以适应不确定因素的制约。此外,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需要积极的关注当前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有关法律制定,并对企业内部计划进行及时的调整,以便适应外部的法律环境。8、提高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专利保护能力和完善专利保护制度。互联网金融企业要提高自身的保护意识,在提出新创意,获得金融收益的同时要形成专利保护的概念,要把专利当作自身抵抗外部竞争的有力工具。在进行互联网金融企业内部的专利保护预案的同时要控制自身研发创新的周期,保证自身专利的保护策略可以使得企业专利在整个申请阶段都得到有力的保证。国家需要根据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得申请专利的流程更为透明化,这样才能切实的保证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安全。
三、结论
互联网金融行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其发展的影响是不可逆转的,但是风险与收益并存,所以需要各部门加大风险投入意识,完善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制度。
参考文献
[1]韩壮飞.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以阿里巴巴集团为例[D].河南大学,2013(5):55-57.
从广告公司跳到互联网公司,从乙方变成甲方,李琦做这个决定只花了一个晚上―经过之前的每一次腾挪,他越来越清楚自己需要补足和学习的是什么。
“在腾讯我负责Qrobot,等于是既做互联网,又做硬件商品,我可以用互联网思维结合原来关注的餐饮、消费品领域的经验,是非常有意思的收获”,8个月过去后李琦总结说。
2007年大学毕业后,李琦加入了4A广告公司李奥贝纳。因为对音乐的热衷,他被派到“蒙牛酸酸乳”这个依托音乐行销的项目组。之后的两年为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做了很多大项目,还参与过宝马中国的广告竞标,并且获得快速升职,成为客户经理。
但接下来的3年,李琦经历了两次跳槽。一次是跟随前老板,一次是自己主动选择。这期间,为了学习新媒体互动营销,他也有意识地把客户从消费品转向电商品牌和商业地产。
随着跟互联网的接触越来越多,李琦兴趣也越来越浓厚。而另一方面,在体验过广告业的各种形态后,尽管也得到业界认可,但他还是感觉到了瓶颈的到来。“我当时想法就是得去互联网大公司真正感受一遍”,李琦最后在百度和腾讯间选择了后者,“我觉得自己未必适合做软件,但硬件算是消费品,而且当时这个部门关注用户研究和交互,有我学习和发挥的空间”,他解释说。
李琦在到达深圳的第二天就投入了新的工作,但真正的适应是在三个月后。大公司的流程与制度,软硬件结合的技术和产品,包括互联网公司如何利用数据来进行营销,都是他要重头学习的东西。
李琦觉得自己以前的工作方法和逻辑都能派上用场,但现在得更拼想法了。他刚到两个星期就连夜为腾讯Qrobot旗下的一款互联机器人和一款触控投影重新拟定了市场方案,包括产品定位、市场突破口、品牌的传播―就像他之前操作某款消费品一样。
“之后就是传播了,互联网软件以前没有特别多传播的必要,它很多时候可以免费。但如果作为消费品就意味着你必须得把它卖出去,而我需要知道怎么去打动消费者,让用户去玩,这个就是我的优势。”李琦说。
同时他还利用之前的资源去寻找执行力够强的营销团队,包括和其他品牌的跨界合作。不过在公司内部,他也要学习如何在腾讯这个大平台下向其他部门寻求资源支持,比如跟视频谈内容合作,跟游戏谈搭载产品,跟微信谈营销合作,这对他是一个新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