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紧缩的经济政策

紧缩的经济政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紧缩的经济政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紧缩的经济政策

紧缩的经济政策范文第1篇

关键词:纳税筹划;会计政策;工资;存货

中图分类号:F810.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8-0040-02

一、纳税筹划与会计政策概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纳税筹划日益成为企业经营管理整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税筹划是指纳税人为达到减轻税收负担和实现税收零风险的目的,在税法所允许的范围内,对企业的经营、投资、理财、组织、交易等各项活动进行事先安排的过程。纳税筹划不同于偷税、漏税,而是通过非违法的避税行为、合法的节税行为、税负转嫁方法来达到涉税零风险、减轻税收负担、获取税收款项资金时间价值的目的。纳税筹划的前提是不违背税法,纳税筹划的目的是少缴税款。它包括采用合法手段进行的节税筹划、采用非违法手段进行的避税筹划、采用经济手段进行的税负转嫁筹划。

会计政策(AccountingPolicies),是指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会计报表时所采用的具体原则、方法和程序。中国的会计政策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强制性会计政策:如会计期间的划分、记账货币、会计报告的构成和格式、各种资产的入账价值的规定,收入确认的原则等。这些是企业必须遵循的,不受纳税筹划的影响。另一类是可选择的会计政策:如存货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坏账准备和财产损失核算方法、长期投资折溢价的摊销方法、长期投资核算方法、成本费用的摊销方法、收入确认和结算方式等。这些可以选择的会计政策为纳税筹划提供了可以执行的空间,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和税收的相关法规在权衡利弊的前提下,选择能够节税的最优会计政策。

会计政策的选择主要包括某项经济业务初次发生时的选择和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更原会计政策,转而采用新的会计政策。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可以达到递延纳税,获取资金的时间价值效果;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可以缩小应纳税所得额,达到少纳税的目的;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可以充分享受税收优惠,实现税后利益最大化。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不容易受外部的经济、技术条件的约束,筹划成本低,易于操作,一般不改变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经营方式,所以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纳税筹划会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在各种纳税筹划中,会计政策的影响是最为明显的,可以说企业进行纳税筹划的过程也是一个会计政策选择的过程。

二、企业选择会计政策进行纳税筹划的原则

1.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进行纳税筹划时,必须遵守会计法规和会计准则,不仅要充分考虑企业内部管理的要求,也要顾及企业外部各方面的利益和要求。

2.以企业的经营目标和政策为导向,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的发展目标,都有其达到目标所采取的政策。可以说,会计政策选择中的纳税筹划是完成企业目标和贯彻企业政策的一种手段。

3.企业应当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会计政策进行纳税筹划。会计政策一经确定,除特殊情况外,不得随意变更。企业纳税筹划的目的是在法定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自身的纳税支出并获得最大的节税收益。为此,企业一般是通过选择低税负的纳税方法和递延纳税期这两种方法来获得节税利益。

三、新税法下选用会计政策的纳税筹划

新企业所得税法于2008年1月1日施行,由于新法税率由33%降为25%,且广告费,业务招待费等费用的税前扣除限额也有所变化,工资支出也从按照计税工资标准限额扣除调整为按实扣除,那么在新法施行之际,制定新的纳税筹划方案该如何选用合理的会计政策呢?

新法的颁布必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等各方面产生影响,作为财务人员应对税收政策的调整具有敏感性与前瞻性,应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会计政策进行纳税筹划,即为实现税后收益最大化的财务目标,在既定的税法和税制框架内,通过对企业涉税事项会计处理原则,方法的预先确定和谋划,对不同会计政策选择及会计核算方面应把握尽量延后收入,同时将计提及摊销的费用提前,以达到少缴或延缓纳所得税的目的。

下面就选择几个方面的会计政策选择中的纳税筹划方法来分析,来增加对这种纳税筹划方法的认识。

(一)销售结算方式的纳税筹划

企业销售货物的结算方式有多种,不同的结算方式其收入确定时间不同,纳税期限也就有差异。新税法规定:直接收款销售以收到货款或取得索款凭据,并将提货单交给买方的当天为收入确认时间,采取托收承付和委托银行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为发出货物并办妥托收手续的当天;委托代销以收到代销清单为收入的确认时间,赊销和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以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作为收入时间;预收款销售时以货物交付使确认收入的实现。

(二)投资性房地产的纳税筹划

新会计准则允许采用两种方法计量企业的投资性房地产: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鉴于土地的稀缺性和建筑行业的高风险高投入,投资性房地产价格近年来持续快速走高,并且在可以预计的未来回落的可能性很小。如果企业采用了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无疑是在无形中增添了企业的税务负担,还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状况。然而在成本模式下,企业就不会因为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增加而加重税收负担,而且可以降低企业的会计处理成本。故投资性房地产应采用成本模式计量,以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

(三)存货计价方法的纳税筹划

存货计价方式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期末存货价值和本期发出存货成本,从而对企业盈亏情况及所得税产生较大的影响,新税法规定,纳税人各项存货按实际成本价计算,计算方法可以在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等方法中任选一种。计价方法一经选用,不得随意改变。确实需要改变计价方法的,应当在下一纳税年度开始前,报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因此,企业特别是新办企业,在选择存货计价方法时,应当慎之又慎,长短期利益兼顾。同时在比例税率下,对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必须要充分考虑市场物价变化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当物价持续下降,宜选用先进先出法,以达到延缓纳税的效果,当物价上下波动时,企业宜选择加权平均法或移动平均法对存货进行计价,可以避免因存货成本的波动而影响各期利润的均衡性,进而造成企业当期应纳所得税额上下波动,增加企业资金安排的难度。如果企业正处所得税的免税期,选择先进先出法,会减少成本的当期摊入,企业在免税期得到的免税额也就越多。

(四)折旧方法的纳税筹划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采用的折旧方法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虽然在固定资产的有效使用期内,不同折旧方法计算的折旧总额是一致的,但在使用期内计入各会计期或纳税期的折旧额会有差异,因而对应所得税额产生影响。因此,折旧作为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税收档板”的作用。但是,税法规定,大多数行业和企业,对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只能采用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税法对可采用加速折旧法的企业机器固定资产作了严格限制:第一,固定资产在计算折旧前,应当估计残值,从固定资产原价中减除,残值估计越少,对企业节税越有利,但残值必须控制在原值的5%以内;情况特殊的,企业可以报主管税务机关批准更多的残值比例。第二,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按照税务机关的有关规定执行,年限越短,折旧额越大,成本相对较大,资金回收快,计税依据相对较小,对企业节税来说相对有利,此外,由于资金受时间价值因素的影响,企业会因为选择的折旧方法不同,而获得不同的资金的时间价值收益和承担不同的税负水平。这样每个企业在比较各种不同的折旧方法所带来的税收收益时,需要采用动态的方法来分析。先将企业在折旧年限内计算提取的折旧按当时的资本市场的利率进行贴现,计算出各种折旧方法下的规定折旧年限内计提的折旧费用的现值总和,然后进行比较,在合乎税法规定的前提下,选择能给企业带来最大抵税现值的折旧方法来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五)费用摊销方法的纳税筹划

企业在选择费用摊销方法的时候,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对于已发生的费用应及时核销入账。如存货的盘亏及毁损的正常损耗部分应及时列入费用,对非正常损失及时报税务机关审批财务损失。二是对于费用、损失的摊销期有弹性规定,企业应选择最短的摊销年限,以获得递延纳税。如低值易耗品可选择一次摊销,长期待摊费用等的摊销期企业现在税法规定的最短年限(五年)为好。三是对于限额列支的费用,如业务招待费及公益,救济性捐赠等,应准确掌握其允许列支的限额,对照应具备的条件,作好统筹安排,争取以限额的上限列支。

(六)无形资产摊销的纳税筹划

新税法实施细则第67条规定,无形资产按照直线法计算的摊销费用,准予扣除;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不得低于十年;作为投资或者受让的无形资产,有关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了使用年限的,可以按照规定或者约定的使用年限分期摊销。据此企业可以在十年、法律规定年限、合同约定受益年限中孰短者作为无形资产摊销年限。企业应合理选择、进行筹划(这一条从税法本身来说明是不严谨的,如土地)。

综上所述,会计政策选择的纳税筹划对所得税的影响较大,筹划实现的主要途径是缩小税基和递延纳税。此外,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中,进行纳税筹划还表现在很多方面。如记账汇率、分开核算和合并核算、坏账损失的核算方法的选择、债券折价溢价的摊销方法的选择等等,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叶翔.关于企业纳税筹划的探讨[J].交通财会,2005,(4).

[2]毛长珍.对企业纳税筹划的思考[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5,(2).

紧缩的经济政策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经济周期,经济政策

一、经济周期理论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是国民收入或总体经济活动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西方学者一般将经济周期分为扩张和收缩两个阶段,波峰和波谷是经济周期的转折点;或者划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

由图1,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周期曲线是围绕斜线FE上线波动的,现代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周期发生在实际GDP相对于潜在GDP上升(扩张)或下降(收缩)的时候。每一个经济周期都可以分为上升和下降两个阶段。上升阶段也称为繁荣,最高点称为顶峰(如图1所示的A点和E点)。然而,顶峰也是经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经济就进入下降阶段,即收缩。收缩严重则经济进入萧条,收缩的最低点称为谷底(如图1中C点)。当然,谷底也是经济由衰转盛的一个转折点,此后经济进入上升阶段。经济从一个顶峰到另一个顶峰,或者从一个谷底到另一个谷底,就是一次完整的经济周期。在扩张阶段,即CE的阶段,是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日益活跃的阶段。此阶段,市场需求旺盛,订货饱满,商品畅销,生产趋升,资金周转灵便,经济发展处于较为宽松有利的外部环境中。而收缩阶段,即AC的阶段,是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日趋紧缩的季节。这时,市场需求疲软,订货不足,商品滞销,生产下降,资金周转不畅。企业在供、产、销和人、财、物方面都会遇到很多困难。经济发展处于较恶劣的外部环境中。

二、经济周期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

在经济学界,很多学者试图解释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20世纪50—60年代,菲利浦斯曲线理论流行,其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是:当高失业率的时候可以减少通货膨胀,当高通货膨胀时可能降低失业率。20世纪60—70年代,更多的学者开始质疑菲利浦斯曲线是否能正确放映两者的关系,特别是弗里德曼,受“时间一致性”观点的影响,他认为预期的宏观经济政策通常是无法实现的,因为时间一致性的基本观点是: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者所指定的政策要有一个前提量的选择,这些政策能够影响居民的消费、厂商的投资预期。目标常常不能够真正实现,陷入决策制定者的悖论。“时间一致性”揭示了20世纪70—80年代西方经济高失业率、高通货膨胀率的问题,从那时这种概念就逐渐变成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一种重要理论和依据。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时间一致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如图2所示,原本的经济周期的波动曲线为ABCDE,其中BC段为衰退期,CD段为萧条期,DE段为复苏期,EF段为繁荣期。如果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所带来的影响保持一致,那么在经济周期本身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双重作用下,经济周期每个阶段将会加速发展,使得经济周期由ABCDE变为A1B1C1D1E1,使得原本的经济周期变短,而且新经济周期的波动较原有的波动更大,不利于稳健的宏观环境的形成。

另一方面,我们假设原有经济周期的波动曲线为A1B1C1D1E1。由于宏观政策的实施到产生作用需要一定的时间,在此我们假设宏观经济政策从实施到产生效果的时间为一整个经济周期的四分之一时间,也就是说,当我们在A1B1段实施的宏观经济政策,在B1C1段发生作用,这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时滞效应,由于宏观经济政策的滞后性会对经济周期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冲抵作用使得经济周期的整幅变小,使得经济总体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影响,但是会减少某些时期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

参考文献:

紧缩的经济政策范文第3篇

收益率曲线是由不同期限,但具有相同风险、流动性和税收的债券收益率连接而成的曲线,其不仅反映了不同期限债券收益率的变化,还反映了货币政策的意图,并且包含信用市场条件的诸多信息。从功能上来说,收益率曲线不仅可以作为金融产品定价的基准,并且还可以与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相互作用。本文在此选取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对其与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的关系进行分析。

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分析

在美国等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国债市场收益率事实上已成为金融市场的基准利率,并成为投资者判断市场趋势的风向标。其作为基准利率的最大优势在于期限的多样性,由各种期限国债交易所形成的利率能形成一条完整的收益率曲线。

典型的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是由到期时间从1个月到30年的点组成的。根据美国1970——1997年间的国债收益率曲线与经济周期关系的分析发现,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的不同形态反映了宏观经济周期的运行情况。在大部分情况下,当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表现出短期利率高于长期利率时,说明美国经济即将进入衰退和萧条阶段;反之,当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表现出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之间的利差由负值逐渐趋向于零,或者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之间的利差日益扩大时,说明美国经济即将进入复苏和繁荣阶段。

总体来说,长短期国债之间的利差关系变化体现在国债收益率曲线上,使国债收益率曲线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形态,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宏观经济发展周期的变化趋势。由此可见,国债收益率曲线不但可以作为判断和反映市场对未来利率走势、未来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率趋势预期的工具,而且可以成为货币当局进行货币政策措施选择的本文由收集整理有力依据。

宏观经济的发展也会使收益率曲线发生变化。当经济增长时,收益率曲线呈现陡峭态势;而当经济衰退或下滑时,收益率曲线呈现趋平态势。作为市场利率的基准,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风向标。

同时管理机构可以通过一些具体措施,来改变基准收益率的形状,为经济发展服务。例如2012年美国经济复苏势头不稳,就业引擎也日渐乏力,美联储于6月20日结束为期两天的货币政策例会,宣布将原定于6月底到期的“扭转操作”延期至2012年底,在不扩张资产负债表的前提下,卖出3年期及以下的短期国债2670亿美元,同时购买6-30年期限的长期国债,并将机构债和机构mbs到期收益用于再投资。美联储通过的这一政策措施,称为“扭曲操作”(operation twist),扭曲操作的目的是压低较长期利率,从而刺激抵押贷款持有人进行再融资,降低借贷成本,刺激经济增长。具体来说,卖出短期国债,将导致短期国债价格下跌,短期资金市场供给紧张,短期资金收益率上升。而买入长期国债,将使长期国债价格上升,长期金融市场资金充裕,国债长期收益率下降。通过这一操作,将短期利率提高,同时压低长期利率,相当于对收益率曲线进行一次“扭曲”。

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与未来通货膨胀的关系分析

在理论上,收益率曲线的两个主要特征——收益率差和收益率水平都包含着通胀与通胀预期的内容。收益率差反映了未来短期利率的变化,未来的短期利率包含着未来真实利率和未来通胀的内容。由于真实利率在长期中的波动是比较小的,未来短期利率的上升主要反映了通胀预期的上升,在较长的预测时期尤其如此。收益率曲线的水平也包含着通胀与通胀预期的信息。短期利率除了反映货币政策态度之外,也反映了当前通胀水平和货币市场的供求。中长期利率反映了资本市场的供求,也反映了预期的未来通胀水平。

从美国短期利率与通货膨胀的历史数据来看,短期利率确实提供了未来通货膨胀的信息。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负短期真实利率确实先于其后的严重通胀的出现。80年代中期与90年代初期的高短期真实利率之后也确实出现了通胀率的下降,最好的解释是,短期利率比收益率差更清晰地反映了货币政策的态度,由于通货膨胀在长期中是一个货币现象,更好的反映出货币政策的态度,自然就会对未来的通货膨胀有更好的预测能力。

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与宏观财政政策的关系分析

收益率曲线与宏观财政政策也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实施财政政策可以对收益率曲线产生影响,如实施紧缩的财政政策,从短期来看,可能在短期内影响就业从而降低市场信心;国债收益率仍将在低位徘徊,但财政赤字的减少,有助于美国收支稳定,从长远看来,紧缩的财政政策配合宽松的货币政策还是整体有利于美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帮助美国经济复苏,保持市场投资者信心。加上配合实施的宽松货币政策,在中长期内将促使美国国债收益率逐步回升。

下面我们主要结合美国实施财政紧缩政策的实践来具体分析。财政紧缩是指通过增加财政收入以及减少财政支出以抑制社会总需求增长的政策,主要目的还是增加财政盈余。因此,紧缩性财政政策也称盈余性财政政策。在此以克林顿政府时期所采取的财政紧缩措施为例,研究收益率曲线与财政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

1993年以来,克林顿政府时期形成的经济增长无疑是美国历史上执行财政紧缩政策的优秀案例。克林顿执政伊始,决定采取与前任不同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即:以增加经济增长潜力与削减非生产性支出并举为特征的结构性财政政策,大刀阔斧地展开以减少财政赤字为核心的振兴经济计划。将公共支出和私人开支的重点从消费转向投资,并支持对美国人未来的就业和收入进行投资,同时增税节支,提高效率。克林顿签署的削减赤字法案规定,自法案生效的5年内削减赤字4960亿美元,其中增税2410亿美元。

克林顿政府经济政策的核心是:合理增加税收,控制财政赤字,推动经济增长。其理论基础是:政府财政状况良好,自然吸引大量债券买家,包括海外投资者;国库券畅销,自然将推低国库券利率;国库券利率下降,便可以带动以长息为指标的市场利率向下。这样,消费者信贷、按揭利率、企业用资成本普遍下降,整体经济发展趋势稳定。结果,美国经济享受了10年的高速增长。

(一)实施紧缩的财政政策短期内使收益率曲线趋平

税收的增加,将提高财政收入,增强偿付能力,增加债券的吸引力;债券需求的增加,将促使收益率下跌。美国政府增加税收的方案,能够提升美国政府债务的偿还能力,而不是拉出印钞机来直接向市场提供流动性,不仅能有效控制本国通胀,还可以在欧元区国家增强投资者的注意力,增加对美国国债的认购,扩大的买需使收益率下降。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效果明显。1992年,美国的财政赤字曾高达2900亿美元,1997年已经降至23年的最低点,为220亿美元,1998年美国出现29年来的首次联邦财政盈余,约630亿美元。财政赤字的减少,增加了市场的资本供应量,促进了长期利率下降并保持较低水平,从而刺激了企业投资和生产的扩大。同时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对其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带动了经济持续增长,并使美国经济在发达国家中保持领先地位。 财政赤字的削减将缩小国债的发行规模,在全球仍然资金需求庞大的情况下,供应的减少会进一步导致需求的增加,导致国债价格上升,收益率下降。

(二)财政紧缩及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中长期内促使美国国债收益率逐步回升

90年代以来,美联储一直以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和适度的长期利率作为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实行中性的稳定的货币金融政策,适时对利率进行微调,并使利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上,不仅避免了利率大幅波动对经济的过大冲击,而且有利于扩大私人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美国股指稳步上升的同时(见图1、图2),经济政策的稳定使企业对宏观经济环境充满信心,也使得全球市场环境回暖,对美国经济增长的看好使美债发挥魅力,吸引了更多投资者的目光,更多地着眼于实施长远发展战略。从中长期来看,将使美国国债收益率维持逐渐回升的态势。

紧缩的经济政策范文第4篇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关联性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0-01

自2000年开始,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我国的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促进其进入了繁荣发展的阶段。房地产业作为我国的第三产业,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与居住条件,还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宏观经济政策在我国的逐渐落实使房地产业的发展更加趋于理性,而房地产自身具有的商品特性、对社会财富的创造性以及与其他行业的相关性决定了其必然会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并形成一种经济周期。经济周期的波动会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对房地产经济周期与宏观调控经济政策关联性的探讨研究非常有必要。

一、影响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的因素

在房地产业的发展中出现的过热现象实际上就是其经济周期波动的表现,所以,研究影响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的因素非常有必要。影响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

1.内生因素

内生因素包括房地产价格、需求、收入、政策以及市场的预期变动等,同时,房地产的供给总量会在劳动力、技术水平以及资金管理等方面变化的影响下而不断扩张或收缩。这些因素在本质上决定着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周期性和持续性。可见,房地产供给、需求任何一方面出现失衡,将会影响房地产业的持续发展,从而引发房地产的经济波动。因此,必须加大对房地产经济的调控,保持房地产供给和需求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平衡。

2.外生因素

外生因素是引起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初始原因和初始推动力,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经济体制改革政策、技术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等,其中政策因素对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较为直接,较为显著,房地产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增长的高度成正比,宏观经济增长率越高,房地产业的发展就越快。另外,自然灾害比如地震、洪水等,以及战争、社会突发事件、科学技术的变革等对房地产经济的波动有直接、突发、猛烈的影响,这些因素中有的持续时间较短,有的则较长。

二、房地产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联性

我国房地产经济周期的波动是房地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现象,这种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宏观经济政策对房地产进行调控能够防止房地产业出现大幅度的经济波动,使房地产周期性波动在可控范围,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经济周期波动对房地产业和社会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下面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提出几点建议,以更好促进房地产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联和协调。

1.处理好房地产业发展周期差异性与宏观经济政策统一性的矛盾

由于我国各个地区的发展程度是不一样的,加上房地产业具有区域性的特点,所以各个地区房地产业的发展程度也是不一样的,这就决定了房地产经济周期既有全国性的周期,又有区域性的周期。因此,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要根据房地产业发展的全国性和区域性特点,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采用科学的发展观,既要避免“一刀切”,也要保证地方政府对政策的有效执行。

2.根据经济形势灵活调整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要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调整,力求政策与经济发展相适应,防止房地产出现过热或过冷情况,还要对利息率进行适当的调整,在调控方式和松紧程度方面应连续微调。同时,要在控制货币政策的调整幅度、谨慎控制金融市场流动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房地产的经济增长点作用,扩大内需,延缓周期波动,使房地产经济市场的发展更为活跃,为实现我国房地产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3.保持财政政策调控的稳定

实践证明,积极和稳定的财政政策在治理经济衰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鉴于当前的经济形势,可适当的减弱财政政策力度,同时使政策的调整向中性、稳健的方向发展,比如可以适度紧缩财政资金所支持的投资项目,主动进行结构性调整等。这就需要政府谨慎权衡扩张财政政策、紧缩财政政策和稳定财政政策之间的关系和影响,避免财政调整幅度过大而引起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的不稳定。

4.加大对房地产产品的改善力度

目前,我国的住房供应体系仍然不合理,房地产供应市场与房地产需求市场严重失衡,要根据这些实际情况,适当引导市场形成一种梯级消费;政府要建立健全居民住房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其在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中的作用;保持合理的住房投资建设规模;调整住房的供给结构,并促进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的合理化。比如,严格控制大型别墅的供给数量,适当的将大户型、高价位、高配置的高级公寓工程建设比例降低,提倡中小户型、中低价位的商品房数量。同时,价格因素与房地产行业内的其他因素具有关联性影响,对房地产业的影响尤为突出,因此,必须合理规制房地产产品的价格,政府应当对各个时期的房地产的经济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判断房地产市场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借助于房地产产品价格评估和指导,其住房价格更为理性,这对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结语

房地产业作为我国的第三产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能量来源,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在宏观经济政策下,房地产经济周期具有波动的特殊性,因此,要加强对房地产经济周期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关联性的探讨研究,根据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因素,处理好房地产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适当调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并合理规划住房建设、消费模式,控制住房价格,只有这样,房地产的经济周期波动才会更趋于理性,房地产的发展环境才会更加健康,其发展前景才会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王建斌.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分析[J].江苏商论,2008,7(05):154-156.

紧缩的经济政策范文第5篇

以日元贬值带动出口的政策显然落空。“安倍经济学”实施两年多来,日本经济仍未摆脱低迷,其设定的长期目标也遥遥无期,“安倍经济学”还能走多远?

经济不容乐观

“安倍经济政策初期还是对日本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外交研究室主任吕耀东说,“但到2014年4月份,消费税的提高导致了日本经济的整体下降,所以从目前来看,安倍的经济政策效果不是很明显。”

尽管日本央行一再祭出量化宽松的“绝招”,但2014年4月上调消费税后,日本经济增长明显受到影响。日本政府将2014财年的经济增长预期由增长1.2%下调为收缩0.5%。

此外,日本能否摆脱通货紧缩也不容乐观。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日前表示,截至今年4月的2014财年,日本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通胀率不可能升至2%,至少需要到明年3月下个财年截止才有可能。有分析认为,国际原油价格低迷还将进一步阻碍日本央行实现2%通胀的目标。

经济迟迟没有好转,日本民众对安倍的经济政策也逐渐失去信心。据日媒舆论调查显示,关于安倍经济学对日本经济的影响,60%的受访者认为日本经济“没有变化”,21%认为“变得糟糕”,而认为“变得更好”的仅占15%。

政策未触实质

事实上,国内经济和社会的结构性问题依然是日本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

日本《世界》杂志日前发表文章认为,安倍经济学将通货紧缩视为经济停滞的原因,一开始就选错了方向。通货紧缩不过是表征,真正的原因还在于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的结构性薪资下降。

以2014年10月份为例,平均每人固定工资上涨了0.4%,但核心CPI同比上升2.9%,工资上涨幅度远低于物价上涨幅度,这意味着百姓的实际购买力下降。其结果必将影响私人消费的扩大,使国民经济陷入恶性循环。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日本制造业的“空心化”令日元贬值难以从根本上改善日本经济,高额的负债则让日本财政如履薄冰,增加消费税或许可以缓解负债压力,但无法实现安倍经济学政策的预期。

根据日本内阁府的调查,目前有将近70%的日本企业在海外设厂,这些海外企业的税收并没有交给日本政府。对于日本国内的中小企业来说,日元贬值导致的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利润反倒减少了。

同时,陈凤英认为,老龄化是日本社会重要的结构性问题。老年人消费能力较弱,而日本社会不如欧美国家开放,对外国移民有根深蒂固的抵制情绪,这使得如何扩大劳动力这一核心问题一直没有重大进展。

改革还需深化

尽管日本出口总额在2014年12月增长了12.9%,被视作经济不景气背景下的一个积极信号,但是安倍政权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日本社会的“顽疾”,经济好转只会是昙花一现。

《东京新闻》发表社论称,安倍经济学最缺乏的就是对弱者的照顾和通过再分配来缩小贫富差距的努力。对日本社会而言,最重要的是支撑消费的、为经济社会带来稳定的中间阶级,因此不应该使社会两极分化。

德国《明镜》周刊也认为,安倍要想通过结构改革复苏经济,就必须与官僚、运营商等强有力的利益集团开战。

专家指出,与邻国的领土问题、历史问题的不断摩擦,也让日本没有搭上亚洲经济的“便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