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教师读书交流材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幼小衔接计划、实施方案的制定
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必须要制定详细可行的计划和方案。碰头会后,家、园、校立即分头行动,着手查找幼小衔接的有关资料。我们除了组织教师进行幼小衔接方面的学习、讨论外,还对小学课堂进行了一日跟踪,观看小学教师上课,学习《小学生守则》,了解小学对学生的要求及小学的一些情况;小学教师也走进幼儿园,在园长的指导下学习带幼儿游戏,为幼儿上课等,亲身体验到了幼儿园与小学管理方式上的区别;幼、小教师还就对孩子的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交流,进一步明确了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由幼儿园园长、教师、小学业务校长、幼儿家长组成了“幼小衔接研究小组”,共同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幼小衔接计划和实施方案。
二、幼小衔接计划的实施
1.建章立制
(1)建立健全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和奖惩措施。幼小衔接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单纯靠教师和家长是不行的。因此,我们把幼小衔接工作列入幼儿园的年度重点工作中。一是制定了《幼小衔接工作考核评估体系》,加大了对教师落实“幼小衔接工作考核评估措施”的考核力度,把幼小衔接工作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二是制定了《幼小衔接工作奖惩办法》,对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进行奖励,激发教师对幼小衔接工作的积极性。
(2)设立宣传阵地。我们根据本园实际,设立了“幼小衔接宣传栏”,办起了家、园、校信息交流站等等。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合作,形成“家园”教育合力,推动幼小衔接工作稳步提高。
(3)发放家长、教师问卷,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2.对症下药,促进幼小良好衔接
针对调查中幼儿的各种不适应,我们对幼儿着重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培养。
(1)培养任务意识及完成任务的能力。①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是非常有效的途径。让幼儿清楚地记住各个活动中教师要求自己做的事情,学会把教师要求做的事情一定做完,形成责任感。如:冬天到了,教师要求每个孩子回家冻冰花,第二天早晨一定带到幼儿园,强化了孩子的任务意识。②为增强大班幼儿的任务意识,做好升小学的准备,进入大班后,我们有目的地引导幼儿用简单的符号记录每天的任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幼儿经常需要参与搜集、查阅主题信息或材料,老师请每位幼儿准备一个“任务记录本”,学习使用自己能够读懂的符号记录这些资料;原本需要给家长的通知,我们不再用文字通知家长,而是指导幼儿用简单、形象的符号记录下来后,请孩子当小传令兵,把任务回家转达给家长。这些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幼儿执行任务的能力,并养成认真专注做事的习惯。
(2)培养规则意识与执行规则的能力。让幼儿认识、理解教育环境中的有关规则。如:不在室内大声喧哗、追跑;学会安静认真地听讲,说话要举手;听讲时不做小动作;按时上学、有事要请假等,并养成按规则进行活动的好习惯。同时还让幼儿学习制定活动的有关规则,如幼儿自己制定的阅读区活动规则:一页一页翻书;不要大声喧哗;安静地看书等。春游时,组织幼儿讨论游园规则,如不掉队、不乱扔果皮、不破坏树木花草等,使幼儿自觉执行这些规则,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培养独立性与生活自理的能力。
由于幼儿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其独立性与生活自理能力很差。为此,我们通过家园配合,加强幼儿独立性与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凡是幼儿能做好的事情,尽量让他们自己做。如:小班的幼儿学会自己穿衣服,系扣子、刷牙、洗脸;中班幼儿在此基础上学会系鞋带、自己整理床铺;大班幼儿在掌握以上技能的基础上学会自己梳头、自己洗小手绢、小袜子等。到了大班后,还要每天自己整理书包,带齐学习用品并摆放整齐,自己挑选游戏材料,选择游戏内容,帮家长收拾碗筷、擦桌子等,有效地提高了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4)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孩子入学后,进入新的“大家庭”,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接受新老师,结交新朋友。交往能力强的幼儿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融入集体中,与小伙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反之,交往能力差的,就容易与同伴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若处理不当,最终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因而老师和家长应特别注重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如:开展“认识刚入园的小朋友”、“小记者”等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相互交往,和睦相处,主动接近老师,关心和参与集体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创造出友好合作的氛围,增强孩子们的交往能力。
(5)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加强早期阅读的培养:喜欢读书,对图、文、字发生兴趣;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我们创设了图书区,并由幼儿讨论制定了图书区的读书规则,通过读书活动,培养幼儿能按顺序观察画面,理解画面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并能有条理地表述;培养幼儿一定的读书技能,如按页码翻书、横排版与竖排版的阅读顺序、翻页的注意事项等等。
3.搞好几个互动
家园校的良好互动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条件,因此,必须要搞好几个互动。
(1)家园互动(即家庭和幼儿园的互动)。每年的期初与期中,我们召开一次“幼小衔接工作”的家长会,首先请小学教师向家长介绍小学生的常规训练要求,使家长知道幼儿园与小学一年级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幼儿园以发展口头语言为主,学习周围环境和日常生活中的粗浅知识技能,不强调系统性,教师常用直观教具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而小学以学习书面语言为主,强调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和读、写、算的基本训练,儿童必须勤奋地学习,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取得良好成绩。然后由幼儿园教师向家长介绍幼小衔接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做法。大多数家长都能认真地训练孩子完成一定的任务,及时与老师沟通信息,共同帮助孩子克服困难。
(2)教师互动(即小学一年级和幼儿园大班教师的互动)。每年的三四月份和六七月份定期进行大班教师和一年级教师的双向观摩和座谈活动,互相交流,熟悉对方的教育手段和特点,使大班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逐步接近小学一年级,小学一年级教师继续重视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继续采用儿童喜爱的游戏形式,把学习与游戏结合起来,以减轻儿童在这两个不同的教育过渡期内生理和心理不适应的程度。在教学交流活动中,教师深刻体会到幼儿园与小学在教学方式上存在的不同,进一步商讨进行衔接的切合点。
(3)师幼互动(即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一是入小学前一、二个月大班教师应及时地向幼儿“吹风”,告诫他们快要做小学生了,让他们知道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生活特点及“小朋友”与“小学生”的差异所在。二是在互动中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帮助、引导孩子分析成败的原因,增强其获得成功的信心,锻炼其意志品质。三是学期即将结束时,请小学教师来园讲解小学生的行为准则,并按小学上课的模式组织教育活动,强化进行纪律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逐渐改变作息时间上的差异。而幼儿园教师则在小学一年级开学前帮助一年级的老师为一年级的教室创设充满童趣的学习环境,户外活动也采取活泼的师生互动模式,使孩子们逐步适应小学生活。
(4)生幼互动(即小学生和幼儿的互动)。在大班下学期,定期组织幼儿参加小学生的图书阅读活动、体育活动、音乐活动、美术活动等等。使幼儿在互动中养成爱看图书的习惯、做事认真的习惯、注意力集中听老师讲话的习惯和保持文具、书本整洁的习惯等等。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自我突破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5-0102—02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目前人们已达成共识: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如何是制约课程改革能否有效进行的主要因素。为此,教育管理部门和中小学校都在采取措施以优化教师专业成长的环境,调动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性。笔者是从事农村基础教育教学的教师。根据笔者的研究和亲身体验,笔者认为,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说,他们在其专业成长过程中必须设法实现自我突破:从盲目随意地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向科学合理地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突破,从只注重教法研究向同时也注重研究学法与学法指导突破,从任务式的低效阅读向有针对性的专业阅读突破,从浅层次的教育随笔的撰写向系统探索的教育论文的写作突破。
一、自我认知的突破:科学而明确的发展目标定位
前段时间,我们在走访我们学校所在地区部分乡镇和市级名师培养对象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在其专业成长方面还存在着较多的困惑,其中最大的困惑就是对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与途径觉得不好把握。
现状:缺乏科学而明确的发展目标。目前,许多稍有资历的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均已进入了自己的职业倦怠期或困惑期。他们对教学内容已比较熟悉,教学方式基本定型,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也已走入“高原期”。多数中老年教师明显地感觉到自己在精力和观念上已比不上年轻教师,因而只求平稳,不求创新,仅凭感觉来对待自己的专业发展。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和热情比较高,但对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发展中应走的路径却感到比较迷茫,即不知道该从哪里做起,不知道怎样做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突破:专业发展目标的科学定位。一段时间以来,很多专家和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都已有较多的研究,认为教育思想、教育智慧、专业精神和专业人格是骨干教师应具备的四大素养;价值观引领下的教育理念与专业精神的不断重构与塑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定向;基于广泛学习的专业和非专业知识的不断拓展,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根基;建立在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基础上的教育智慧的不断提升,是教师走向卓越和优异的催化剂。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目的是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引领学生科学而高效地学习,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生命的质量,提高自己服务社会的意识。据此,笔者认为,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说,他们专业发展的目标应是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引导和服务学生健康和谐成长”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定位于学习多少教育理论、阅读多少专业书籍、撰写多少教育随笔等。
二、研究方向的突破:着重研究高效学法与学法指导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农村中小学教师致力于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方面的研究较多,而对于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方面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这不仅会制约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进展,也会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进程。
现状:过多地关注教学方法的研究。在调研中我们发展,目前多数农村中小学的教师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理解新课程内容、如何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运用多媒体来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等方面。他们关注较多的是对教学内容的组织,是教学方式的选择、运用以及对教学结果的评估,而对如何科学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良好的学习习惯、较强的学习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方面的探索则较少。
突破:多层面地探索高效的学习方法与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对所学知识在自己的头脑中进行建构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指导与训练。应设法使不同年龄、有不同性格特点和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都能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1)应重视学习观念培养的研究,引导学生体味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学习是一种享受,学习就是快乐成长,学习过程就是良好品行的修炼过程,学习过程就是活泼开朗性格的形成过程,学习就是不断地提高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和监控能力的过程,学习也是一个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的过程……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一个首要课题就是要研究如何将上述观念渗透到自己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从而提高自己育人的能力和育人的效果。2)要重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引导学生自觉而高效地学习。首先,应重视培养学生明白学习的基本程序: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一自主学习新知一遇到困难求助老师或同学一回顾、总结和提炼一复习一练习与巩固。学习过程中离不开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和自己对自己的超越,所以要引导学生使之具备自我监控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对制订学习计划和对学习进行回顾和总结这两个环节的指导与训练。每个学期中的各门课程在每一个月、每一周、每一天乃至每一节课应该如何进行安排,应该如何按计划有序地进行学习,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回顾与巩固等,都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必备能力。其次,应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交流,帮助他们在交流中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以提高学生自我认知、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的能力。3)重视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的研究与培养,引导学生提高自己学习的品质。学生学习的品质主要是指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理的学习方法。教师应对各年龄段的学生各应具备什么样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有所认识,应积极探索有效培养这些能力和习惯的方法和途径;应认真研究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之下学生的哪些能力与习惯得到了有效的培养,而哪些能力与习惯的培养却长期地被忽视;要分析哪些能力与习惯是学生在前一个学段所缺乏的,哪些能力与习惯是在后一个学段需要予以巩固和提高的;要探索如何将这些能力和习惯加以细化,从而可以被运用到对学生的考评之中去的办法。
三、专业阅读上的突破:结合教育教学研究的高效阅读
教师的专业阅读无疑是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保证。但是,当前不少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阅读的效果还很不理想,原因是他们缺乏高效阅读的策略。
现状:任务式阅读的实效性不佳。目前,不少农村中小学在对教师的培养、管理与考核中都把专业阅读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并且常见的措施是给教师规定要阅读的书目和阅读的时间,要求教师要摘抄、要写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甚至这种笔记或心得体会还有字数上的要求。这在教师专业成长的初期能起到促使教师多读书的作用,但在教师专业成长的中后期,效果却并不理想。调研中我们发现,一方面,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老龄化和结构性缺编状况严重,多数教师不得不同时肩负多门课程的教学或班级管理的任务。再加上批改作业、加上要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进行辅导和处理家务,所以真正能够静下心来进行专业阅读的时间和精力就是十分有限的。另一方面,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少教师要么兴趣不浓,应付了事;要么效率不高,将完成阅读任务当成了一种负担。因此,总的来说,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阅读并没有起到助推他们的专业成长的作用。
突破:结合学法研究进行高效阅读。笔者建议,农村中小学教师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阅读、由点带面式的阅读和整体回顾式的阅读等阅读策略。1)应结合研究进行重点阅读。在农村中小学,对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对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的研究、对学生思维品质的研究、对学生动手意识与动手能力的培养的研究、对如何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研究、对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研究、对如何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责任感的研究等,都涉及到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新课改前沿的理论。这些理论对于教师对相关概念的把握、对于他们的研究方案的制定、对于他们的实际的研究工作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样,如果他们的专业阅读能够根据研究的需要而进行,那就不仅可以提高他们阅读的兴趣,还可以提高他们阅读的效果。2)应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进行阅读。可以结合工作与自己的实际先阅读那些自己最感兴趣的或者最有借鉴或参考价值的书籍或材料。要认真阅读,深入思考,并设法把它运用到自己对学生的教育与教学之中去。随着阅读量的增多,自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就会加深,阅读的欲望也会进一步增强,阅读的层次自然也会逐步提高。3)应采用整体回顾的方法进行阅读。传统的阅读是将要阅读的材料从前到后顺次地进行阅读。这种阅读方法,速度比较慢,提取关键信息的效果也较差。整体回顾法要求教师在阅读某些内容时要从目录或标题人手,先阅读和理解其整体框架,然后再阅读其中各部分的内容。当各部分的内容都阅读完以后,还要回头对其中的重点再进行梳理。这种阅读方法很适合成年人,适合教师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阅读内容进行理解和把握,有利于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地阅读和掌握阅读材料中的主要内容。
四、专业写作上的突破:撰写实践探索的科研论文
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教学反思、校本教研、网络研修、课题研究等都离不开专业写作。农村中小学教师无论是写作兴趣、写作习惯还是写作能力,相对都比较要差些。因此,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说,必须设法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提高写作水平也是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加快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别人眼中,她是一个“草根教育家”,而在她自己看来,“是一个且读且行且思的书虫而已”。
走进她的居室,最显眼的就是那几架整齐排列的大书柜。作为语文教师,她喜读文学书籍。作为一个教育的思考者,她更爱读的是那些洋溢教育智慧、蕴含教育哲理的经典。《给教师的建议》《学校无分教育三部曲》……她如饥似渴,一本本细细地研读。一本《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被她反复咀嚼多遍,书页上密密麻麻的都是阅读时的旁批。她说:“读着这些书,我的思想渐渐有了些深度,教育的自觉意识逐渐浓厚,教育实践有了行动指南。”
不仅仅是自己阅读,段静还把教育研究的目标定格在让孩子爱阅读、教孩子会阅读上。“将学生带进那浩瀚的书海,将他们培养成一只只喜欢读书的小书虫,用书香浸润出一颗颗高尚的心灵是我的教育理想。”
为了甄选阅读材料,她稍有时间便扎进学校里的两个“阅读·梦飞翔”图书室,把图书室里8000余册图书阅读完后,又进行了分析、比较、分类,以便有针对性地安排阅读教学。2011年段静接手一年级,针对学生年龄小喜吃零食的特点,段静带孩子们读《点点要长大》,让孩子知道了要好好吃饭,健康长大;六七岁的孩子,要换牙了,段静和他们一起读《牙仙女》,用美好的童话故事,帮他们缓解不适和尴尬。“我孩子现在生活中遇到些小问题,也知道用读来的小故事化解,这让我们家长感到高兴。我们很感激段老师!”学生家长李青说。
晨诵午读,她带孩子们吟诵经典,朗读儿歌,读绘本、听故事;放学铃响后,她安排孩子们和家长一起回忆故事内容,描绘阅读感悟;主题班会上,她安排绘制“阅读地图”、阅读报告会、读书广播、书友交流等活动。在她精心设计的多样化阅读活动中,孩子们的阅读兴趣盎然,想像与思维能力得以迅速发展。段静从床底捧出一个摆满了花花绿绿大小不一作业本的纸箱,幸福地与笔者一一品享学生的佳作。“这个纸箱是我的宝贝,这些都是孩子和家长合作的‘童书’。它是亲子阅读给家庭带来和乐的见证,也是我以后送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段静激动地说。
一、加强教师师德建设
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应自觉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同时学校也要把师德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去抓。加强中小学师德建设能够树立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激励教师热爱教育事业,提升教师育人的实效。
(一)规范师德具体要求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同样,教师的行为也应受到约束,那么要约束教师的行为靠的就是法律和规定,学校应制定教师师德量化考核方案,通过对教师的师德量化考核让教师知道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在考核的过程中应遵循合理、公平、公开的原则实施,但是在执行过程中还是要靠教师的自觉遵守。教师师德量化考核方案应该参照《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师德八条》中的规定,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最终使广大教师做到以“学生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三大原则去教书育人。同时要建立以“师德档案卡”为主要内容的师德档案,坚持做到师德档案填写真实、全面;实行一人一卡,单独立卷,随同教师个人成长记录袋一并装入教师个人业务档案;坚持每年对师德档案制度落实情况检查一次。这样不仅规范了教师师德的要求,也可以合理去评价,促进中小学师德的建设和发展。
(二)开展师德多样培训
全员进行培训,重点对中青年教师进行培训,特别是青年教师,正是学习和奉献的最佳时期,是教师队伍的后备力量,对青年教师要采取岗前培训、以老带新、师德讲座、师德论坛等有力措施进行思想教育和业务培养。特别是现在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能够活跃师生的思想;另外就是采取走出去学习名家教育风格和教学理念,拓展教师的视野,这样就为教师思想和情感的沟通拓展道路,也调动了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同时,教育工作者通过学习,能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获得启迪,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智慧、有境界的人;又要教书育人,躬亲示范,为学生做好榜样,为社会做好典范,带头传播中华文明,带头引领社会风气。
二、聚焦教师专业成长
(一)开展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是教学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发挥重要作用。教研活动应以“四课活动”作为主体,即“备课、说课、授课、评课”,扎实地推动教学常规工作。
一是由县教研室组织各科教学优质课大赛。鼓励每位教师积极参与,可以先在学校比赛,对优秀者推荐县、市级比赛,这样既锻炼教师的教学能力,又为每位教师提供了交流学习的机会,共同进步。
二是城关各校可以以校为单位、乡镇可以以中心校为单位开展“四课活动”,每人每期至少讲授一节示范课,并整理好四课材料。这样同校教师可以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二)注重培训工作
通过培训可以提升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驾驭课堂的能力,结合实际情况可以采用网络和实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教师进行新课标、教材、教学理念、教育技术等进行培训。
每年暑假由县教研室邀请教育名家对全县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具体包括:新课标和教材培训,示范课的展示等。大家可以聚集一起,共同学习、交流讨论、总结和反思,力求在教学能力上共同提升。具体到科学课、信息技术、劳技课,由于大部分教师不是专业的,学校缺乏实验器材,教师实验操作能力低。针对这种现状,可以由县教研室组织到条件好的学校进行实验操作培训,以规范教师的操作方法,提升今后驾驭课堂和指导学生的能力。
利用教育技术可以优化教学,提升教学的质量。教育技术使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模式转变,促进了教育教学的改革。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体现了教师教学能力与时俱进,也是一种提升素养的方式。对于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有两个方式:由县级统一组织,暑期集中培训、分批实施;各校可以利用学校微机室和信息技术教师自己组织培训。通过以上方式,力争能让教师通过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初级和中级测试、甚至达到高级,并能很好的把教育技术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
(三)自我提升能力
1.潜心学习。学习是不断完善自我的有效途径,我们给学生讲解做人的道理,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那么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和指导学习的能力。教师的自学,主要还是靠阅读,阅读资料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教学理论等,阅读后逐渐把知识融会贯通。利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后提升教学实践的有效性,可见教学理论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只有学习新的教学理论,才能有效指导学科教学,才能走在学科的最前沿。
2.不断反思。反思教学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一课之后的教学得失,也可以是对某一教育教学问题或现象的感触而引发深思,这样就可以以论文的形式写出来。反思教学能够提升教学实践的有效性,拓展视野,活跃思想。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对教学某一问题或现象,写一写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好,下次如何改进等,这样有利于提升下次教学的效率。拓展视野,只反思自己教学的优缺点是不够,还有了解别人对这一问题或现象看法以及解决的方法,弥补不足,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知识,在借鉴他人经验时也拓展了自己的视野。活跃思想,反思教学也是一种大胆改革,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只有通过改进才能趋于完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吸取他人的优点,最后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从而提升了自己的教学能力,也活跃了自己的思想。
三、关注教师人文需求
人文关怀作为一种人本文化,一种人文情结,强调对人的尊重、理解、关怀和爱护,重视人的作用,发挥人的自由创造精神和人的主体性。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就要给予教师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同时也要关注教师的读书,让教师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一)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交流
以打造高素质师资团队为目标,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可以组织教师到外地进行业务学习。外出可以参加“现代与经典全国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这里有很多的教育名家的授课、评课以教学新理念的解读,参加“现代与经典”,学习“现代与经典”,借鉴“现代与经典”。根据目前的课堂现状,师资水平,找出差距。用“现代与经典”的思想引领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打造情智的课堂、灵动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根据教师需要提供适当的培训,真正让教师在培训中得到提升,为打造高效课堂,实现减负增效,培养终身学习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关注教师的读书
开展读书活动,也是对教师的人文关怀。这样可以宣扬社会主义高尚的道德风尚,抵制不良的社会坏习,推动广大教师自重、自警、自立、自强,激发其投身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的热情,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当然读书的范围还是要与师德、专业成长有关的书籍,从书中体会师德修养是作为教师不可缺少的一门学习功课,如何让自己树立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如何更好的得到专业化的发展是很重要的。我们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学生,我们是他们除了父母之外所直接接触的最主要的对象,是学生最亲近和尊敬的人,他们的可塑性强,行为模仿性强,正处于长身体,增知识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情感、意志、行为都需要我们去培养,所以我们的道德人格面貌是学生学习的最直观的榜样。因此,教师必须努力学习进取,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加强思想品德修养,认真研究教育科学,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书育人的自学性,积极主动地做好教育教学的工作。多阅读,多思考、多反思自悟,相信自己会成为一名具有良好师德修养,合格的专业教师。
四、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一)授予荣誉称号进行评价
“鼓励是行动的动力”,任何教师在工作上都需要鼓励。上级和学校更应该做好对师德高尚和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鼓励,这样教师才能把热情投入到教学当中。根据每学年每位教师的师德修养、班级管理水平、教学科研能力、教学质量等情况,推荐给上级,授予个人相应的荣誉称号。
(二)利用职称晋级进行评价
随着中小学职称改革的推进,未来小学教师也能晋级正高,这充分体现了政府对教师的重视和关爱,是对教师价值的肯定。可以利用职称晋级对教师对教师进行评价和鼓励。通常教师职称晋级是根据教师任现职期间的德、能、勤、绩的综合业绩作为依据的,其中绩的分量要占到综合业绩的要过半,绩是按着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计算。利用德、能、勤、绩的综合业绩进行评价教师,能够全面地客观的反映一个老师的师德水平,教学能力,因此在晋级职称时以此为评价的依据,这也与中小学职称评定的规定相符合。
(三)嘉奖教科研成果进行评价
依据xx区教育局颁布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方案》,从我校教师队伍素质现状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出发,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改革,优化组合,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致力于培养和构建一支“师德高尚、爱校敬业、真诚奉献、严谨治学、业务精湛、教风优良、团结协作、廉洁从教”的师资队伍,为创建“教育生活化”特色学校,实现办学品位的再提升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新跨越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二、工作目标:
通过培训力争使我校教师具有以下素质: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使之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新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使之具有综合教育的能力和锐意创新的能力;进一步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使之具有鲜明的教育、教学个性,并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和特色;进一步拓宽文化视野,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理论功底和科研能力,使之成为学科骨干,为教师的成长和成功铺设方便之路。培训以抓师德、抓教改、抓科研为主要途径,树立典型,引导中青年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同时逐步构建校本培训模式,形成校本培训体系,建立校本培训机制,使校本培训逐步科学化、规范化、系列化。
三、工作要点:
1、抓师德教育,树立师表形象。“教育生活化”创始人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中包含着重要的师德建设理论,陶行知先生本人又是实践师德理论的“万世师表”。学校将组织教师学习学校将组织教师阅读《教师的师德修养》《陶行知生活教育丛书》、《陶行知论著百篇》等,使全体教师深刻了解“师爱”的真谛和生活教育理论的精神实质。同时开展以“爱的奉献”为主题的学术沙龙、征文撰写等富有教育性的活动来发扬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来实践陶行知先生的崇高师德风范,自觉转变教育观念,不断促进我校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师德修养的提高。
2、内部挖潜,择本校之能人,训本校之教师。即充分发挥我校那些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各级骨干教师的带头示范作用,通过讲座和示范课向其他教师传授课堂教学经验、展示教学基本功与教学技能,促进全体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3、继续进行“一人学习,众人受益”式培训。学校要求外出学习、考察培训的骨干教师,必须写出学习汇报材料,并利用校本培训时间对全员教师进行培训,传达学习精神。培训可采用作专题讲座、经验交流、讲汇报课等多种形式,产生一人学习,多人受益的效应。
4、做好“请进来”工作。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普遍出现的疑难和困惑,尽可能地邀请学科教研员、校外专家、学者来校开展专题讲座,进行“临床会诊,现场诊断”,找出问题及原因,制订对策措施,帮助教师解答疑难。
5、围绕不同主题深入开展“同研一节课”活动。9月份,青年教师汇报课--寻找教育的遗憾,10月份骨干教师示范课--抓住教育的契机,11月份全员参与提高课--享受教育的幸福。着重进行案例研究,使教师从中获得启迪,开拓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式。
6、以学科为单位开展“交流日”活动,通过案例交流、经验交流、论文交流、教育教学日记交流等,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逐渐形成我校民主、开放、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格局。
7、组织任课教师开展教育教学业务技能大赛,如教学设计竞赛、课堂教学大赛、优秀论文或优秀案例评比、课后反思交流、课件大赛等活动,着力打造名师,促进教研活动的开展和教师业务技能与水平的提高。
8、立足年级组教研活动,大力开展校本教研。除“同研一节课”之外,各教研组在每周的教研活动中要围绕课题,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结合课堂实践,把实践中的疑问、困惑进行归纳、筛选,确定一个讨论专题,组织交流讨论,使教师沿着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这一互联互动的螺旋式的渐进过程,求得问题的解决。真正“开展自己的教学研究”、“解决自己的教学问题”、“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