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政政策类型

财政政策类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政政策类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财政政策类型

财政政策类型范文第1篇

关键词:稳健财政政策立法

        纵观世界各国的财政政策,大致可分为紧缩的财政政策、扩张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三种类型。稳健的财政政策既有利于财政的需求管理,又有利于财政的需求供给。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一种典型的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政策,其核心和内容都是围绕激励需求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当前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问题不只是消费需求不旺,还包括供给需求结构不合理。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可以克服积极的财政政策时代那种以国债投资为主的单一的财政支付手段。而稳健的财政政策能够采取综合性的财政手段,如:财政补贴与政府性基金,固定资产投资与国有资产转让、保值、增值、财政转移支付、政府采购、税收、国债、行政事业性收费、税式支出等。

        1.稳健的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性质、地位

        我国实行稳健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概括地说:控制财政赤字、推进改革、调整结构、增收节支。这四项内容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稳健的财政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根本不同点是:稳健的财政政策不仅包括财政收支供给与需求总量的调控平衡,而且还包括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结构的调整与均衡发展。

        我国实行稳健财政政策的性质。稳健的财政政策既不是扩张的,也不是紧缩的,而是在财政预算收支上有压有保,有保有限,有严有宽;在项目建设上有上有下,有长线有短线,压与保、严与宽、下与上相结合,适度在其中;始终保持预算收支基本平衡、结构均衡。稳健的财政政策是平衡的、匀称的财政政策,它既不“缺位”,也不“越位”,可以称之为“中性”财政政策。

        稳健的财政政策是一个国家根本性的、长期性的、基本的,而不是保守的或停滞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是规模与效益、速度与质量相统一,是高水平、高质量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同“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相适应,具体解决的是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这个全局性的财政政策问题。

        2.稳健的财政政策需要严密的、持久的法制保障

        稳健的财政政策既为财政法制建设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又为提升财政法制建设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所谓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是由这种基本的财政政策的内在结构的严密性、发展的协调性以及操作的可靠性所决定的。所谓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是由这种基本的财政政策的长期性、根本性所决定的。财政法制建设不是朝令夕改的暂时规定,而是具有经常性、持久性的财政规律在法律上的反映,也是与稳健的财政政策的长期性、根本性相一致、相符合的。

        按照稳健的财政政策的要求,必须加快财政法律的制定、修订步伐。稳健的财政政策是一个系列或系统的财政机制,它注重的是综合效益,因此要求相应的财政立法必须完善,财政法制环境必须优良。

        事实证明: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发展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关系和作用方面,远不如稳健的财政政策更为重要。而公共财政体制不仅是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必然选择,也与稳健的财政政策一拍即合。公共财政既能完整地体现党和国家的施政方针和政策,又能全面体现政府的职能,还能按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运作,因而更有利于依法治税、民主理财;更有利于调节国家与社会分配,构建和谐社会;更有利于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环节获得良性循环发展。

        3.按照需要与可能,着重做好三个层面的财税立法执法工作

财政政策类型范文第2篇

一、相机抉择财政政策的成功实践

财政政策一般分为“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和“自动(内在)稳定的财政政策”两大类。前者根据宏观经济不同情况和对总需求的不同影响,又分为扩张性(又称积极)、平衡性和紧缩性三种财政政策。其中平衡性(又称中性)财政政策通常指维持财政收支大体平衡,不影响总的社会需求状况,既不新增政府支出和增发国债或减税,人为地进行扩张;也不降低政府支出或增税,人为地制造紧缩。自动稳定器是指税收(主要是所得税等直接税)和政府部分支出(如失业保障与社会救助等转移支付)的自动稳定功能。中性财政政策与自动稳定器属于不同政策类型。前者是当局的积极行为,可以在不影响总需求情况下,对财政收支进行内部结构调整和对冲性政策组合;而后者是当局真正的“不作为”,让财税制度自动发挥平抑经济周期的作用。

在我国1993年和1998年两轮宏观调控措施中,“逆经济风向而动”的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在熨平经济周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成功的经验。1993年到1997年主要是治理通货膨胀,实施适度从紧(即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宏观经济运行形成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局面。1998年以来主要是应对通货紧缩,实施积极(即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增加财政赤字、扩大政府支出(特别是投资性支出)等来扩大需求,通过调整税收政策来刺激需求,通过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来改善居民消费心理预期。这对带动投资、刺激消费和促进增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有力促进了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2003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开始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并呈现加速发展态势。但另一方面,又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一是部分行业和地区投资增长过快,煤电油运供求紧张,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制约越来越明显,出现经济局部过热;同时,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连续多年减产,粮价逐步攀升,带动居民消费品价格的明显上升,通胀压力逐渐加重。二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能源、交通、农业、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许多薄弱环节,经济又并非全面过热。尽管及时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避免了经济出现大波动;但是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主要表现为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机制尚不稳固,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压力很大,能源、运输等瓶颈约束依然突出,物价上涨压力明显增加。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质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当通胀逐渐成为影响宏观经济发展的压力时,继续实施这一政策,不利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甚至易于形成逆向调节;不利于减缓通胀趋势,而且易于加剧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程度,加大经济健康运行的风险和阻力。再加上目前投资规模很大,税收保持较快增长,也为调整财政政策取向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财政政策从2005年开始由“积极”转向“稳健”。这符合当前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宏观调控的客观需要,是又一次科学的相机抉择。

二、相机抉择财政政策的成功基础

我国近几年来扩张性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方面呈现出的显著效应,与现行的固定汇率制度和非市场化的利率制度密切相关。

第一,现行的固定汇率制度安排是扩张性财政政策能够发挥显著增长效应的关键原因。实行增加政府购买或减税(如多次提高出口退税率)以扩大国内支出,促使汇率上升,形成人民币升值压力。央行为维持固定汇率,需买进外汇以干预外汇市场,自动引起货币扩张。可见,在固定汇率制下,财政扩张的增长效应明显。相比之下,货币扩张的增长效应不太明显。央行增加货币供应量,导致汇率下降,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央行为维持固定汇率,需在外汇市场上出售外汇,回笼本国通货,自动引起货币供给减少,增长效应部分抵消。

第二,非市场化的利率制度确保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有效性不因挤出效应的发生而受到削弱。所谓挤出效应,是指政府通过向企业、居民和商业银行借款来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全社会对借贷资金的需求增加,从而引起利率上升,或引起对有限信贷资金的竞争,导致私人部门投资减少。这将使扩张性财政支出的效应部分地甚至全部地被抵消。挤出效应的结论是基于充分就业假定状态下得出的。根据我国近几年的实践来看,挤出效应不太明显:

一是从增发国债对利率的影响来看。自1996年以来,我国名义利率多次下调,但实际利率是上升的,这并非财政扩张带来的结果。由于尚未实行名义利率的市场化,积极财政政策不会影响名义利率的升降。实际利率的上升主要是因为物价下降,而央行出于种种考虑没有及时随物价变动调整名义利率所致。进一步看,物价下降也不是财政扩张的结果,相反,积极财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物价下降。

二是从增发国债对借贷资金量的影响来看。增发国债没有与民间竞争有限的资金。近几年来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率较高,存在较大的存贷差额。资金过剩主要是风险意识增强、企业投资收益较低、预期不好及产业政策调整的缘故,而这种过剩是在满足了政府借款需求之后的过剩。从实际经济运行看,民间投资主要受到民间资本的边际产出和公共投资影响,民间资本边际产出上升会引起民间投资规模增加。国债投资领域主要是基础设施等社会公共支出领域,对民间投资不会形成挤出效应。相反,基础设施建设还可改善民间投资的外部环境,提高民间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推动民间投资。

三是从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来看。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具有替代关系,即财政增加政府支出可能挤出居民消费。但要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具体分析:某些财政支出(如招待费)的确是私人消费的替代品;公共设施支出则是私人消费的互补品。总体上看,我国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是互补关系,扩大政府支出对需求总体上具有扩张效应。

因此,在经济景气度较低、出现通货紧缩趋势,尤其是利率尚未市场化的前提下,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并不突出,政策的增长效应没有受到明显削弱,从而保证了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三、 相机抉择财政政策的稳定功能将日趋减弱

随着汇率制度和利率制度的变迁,在经济过热现象出现的情况下,相机抉择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将日益减弱。

第一,随着我国现行的固定汇率制逐步转向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将日益减弱。通过增加政府购买或减税以扩大国内支出,将使汇率上升,贸易余额减少,从而抵消财政扩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见,相对于固定汇率制度条件下,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将大大削弱。

第二,随着我国利率的市场化推进,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问题将日益凸显,势必影响政策的有效性。这已在近几年的实践中表现出来。一方面,在财政扩张的中后期,随着国债发行额和累积额的扩大,国债投资开始挤占部分民间贷款,使社会资金更多地储存在短期经济效益不明显的公共项目上,造成民间投资资金的紧张。另一方面,非公有制在全社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中扮演着愈益重要的作用,其投资增长速度已经远远高于其他类型投资主体。在此背景下,市场利率的传导与调节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发挥。赤字财政所产生的挤出效应将日益明显,相应地,其所产生的增长效应将受到进一步削弱。

显然,鉴于目前宏观经济形势变化,财政政策由扩张性向中性转变是必需的;进一步看,在中性财政政策的基础上,公共财政功能和自动稳定功能也应受到足够重视,并通过财政政策的规则约束来实现,这也应体现在“稳健”含义之中。

四、财政政策的目标选择和功能归位

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履行政府职能的基本工具。在科学发展观视角下,财政政策目标至少包括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方面,既包括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等经济发展目标,也应包括促进经济公平(含收入分配、减少贫困、资源分布等)、社会公平(含公共服务、补偿机制、生活质量、发展机会等)、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等社会发展目标。经济发展目标是首要目标,核心是通过经济稳定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社会发展目标要依托经济协调发展,核心是明确财政的公共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财政政策目标缺失是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我国财政政策基本上是“生产建设型财政”,对社会事业发展支持明显不足。一方面表现为政府对社会事业财政投入不足,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供需矛盾尤为突出;另一方面表现为社会事业内部分配不合理。资源分配不均是财政政策目标取向不合理和GDP过度崇拜引发的。

财政政策规则缺失也是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的重要原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阶段,由于缺乏规则约束,一方面表现为公共财政功能“缺位”,如上所述;另一方面表现为财政作用范围“越位”,担负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功能过大,而担负经济增长“自动稳定器”的功能过弱,在宏观调控中直接用于经济冷却或经济加热的频率过高,其负面效应影响经济稳定。

显然,在经济发展的新时期,要通过健全财政政策的约束规则,“归位”财政公共功能,发挥“自动稳定器”作用。也就是财政政策从原来直接刺激或抑制经济增长的框架转向运用适当政策工具维持经济增长的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是稳健财政政策的最终目标。

五、稳健财政政策是相机抉择与规则约束的有机结合

如何理解稳健财政政策的主要内涵和政策取向。

第一,包含“适度、避险、公平”三重主要内涵,公共财政功能和自动稳定功能必须得到体现。其政策核心是松紧适度,着力协调,放眼长远。具体是要注重把握“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

控制赤字,就是适当减少财政赤字,适当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同时继续保持一定的赤字和国债规模,以促进发展和保持一定宏观调控能力。

调整结构,就是要进一步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公共财政的要求,逐步完善公共财政框架,着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资金投向结构,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退出或减少直接用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越位”投入;加大公共财政范畴“缺位”领域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如农业、就业和社会保障、环境和生态建设、公共卫生、教育、科技等薄弱环节,努力促进全面协调发展。

推进改革,就是转变主要依靠国债项目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继续安排部分国债项目投资、整合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保证一定规模中央财政投资的基础上,适当调减国债项目投资规模,腾出一部分财力,用于大力推进体制和制度改革创新。包括完善税制改革,推进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收入分配等改革。为市场主体和经济发展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财税环境,建立有利于经济自主增长的长效机制。

增收节支,就是在总体税负不增或略减的基础上,严格依法征税,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同时严格控制支出增长,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二,包含相机抉择与规则约束有机结合的政策取向。

从理论上讲,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无外乎相机抉择和遵循规则两种。国内外都曾倾向于相机抉择的政策取向,由于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问题,导致当局政策不确定性和市场参与者行为与预期不确定性的相互强化,人为地制造和加剧了经济波动,丧失了公众对政策制定者的信任,严重影响了宏观调控的效果。由此,又倾向于遵循规则优于相机抉择的政策取向。但是,遵循规则需要成熟而稳定的市场体制和公众对市场的理性参与。然而,在我国,经济体制正处在变革之中,经济结构变化异常剧烈,整个社会仍然缺乏广泛达成妥协的能力,遵循规则的政策难以具备坚实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处于体制变革和市场建设时期的经济政策取向可能更需要相机抉择,以随时适应经济运行的变化而作出政策调整。因此,要把一定的政策规则与相机抉择相结合,避免相机抉择的任意性和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和可预见性。

财政政策类型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资产价格 稳定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部分国家将控制通货膨胀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资产价格的波动会通过多样化的渠道影响实体经济,甚至还会诱发银行信贷危机,引发社会宏观经济的衰退问题。为了更好地维持资产价格稳定,这需要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出发,探讨资产价格与其他经济变量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促进资产价格的稳定发展。

一、资产价格的相关概念

资产价格在金融定义范畴包括证券资产价格和房地产价格这两方面概念,这一概念中所涉及到的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资产价格中的证券资产价格对于利率的敏感性较强,其波动主要来自于短期股票投资回报率的影响,极易受到货币政策及市场因素的影响,因此证券资产价格的波动与相对应的实体经济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其上涨和下跌往往伴随着实体市场经济的上升和下滑。资产价格中的房地产价格则与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密切相关,需求方面依赖于当前收入水平、现金流状况以及平均折现率,在供给方面则依赖于土地面积或建筑的可用性,以及现有住房的质量水平。实质上资产价格发生波动,这将直接影响当前社会的金融系统和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基于此特征,探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与资产价格稳定具备极为深远的现实应用意义。

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与资产价格稳定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正不断发展和深化,房地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所在。同时包括土地出让金等房地产相关税费已成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这也成为影响了我国金融体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房地产开发进程不断加快,抵押贷款以及购房行为处于快速增长进程之中,资产价格中的金融资产属性不断增强,同时资产价格正处于不断波动之中。这不仅造成了资源配置不当的问题,同时也增大了社会居民的经济负担,对于社会层面而言也制约着发展方式的优化转变和产业升级的发展进程。因此维持包括证券资产价格和房地产价格等内容的资产价格稳定,有助于更好地促进金融产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一定的积极社会影响。资产价格稳定与货币政策,以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合力作用都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

(一)维持资产价格稳定中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作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流经济学界较为奉行的一种宏观调控理念为“一个目标”和“一个工具”。“一个目标”为保持物价稳定,通过单一的物价稳定目标可以有效平抑通货膨胀预期;而后者“一个工具”则为短期名义利率,通过一定规则的利率调整可增强财务政策的透明性,从而现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基于此理念可发现,财政政策较为有限,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则有助于实现社会经济稳定。在不同时期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对于资产价格的波动能带来差异化的影响,财政政策可更为直观地反映资产价格的波动变化。在我国房地产业发展初期,居住房屋类别依赖于我国福利制度,在这段时间财政政策能更为直观地反映资产价格的变化。随着房地产业市场增长不断加快,货币政策在资产价格变化过程中有着更为直观地体现,同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之间的容差率也有着极为明显的变化。为了维持资产价格稳定,需要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两者实现协调发展,统一配合,才能更好地实现资产价格的科学合理控制。

(二)资产价格中的货币政策反应模型

货币政策的实施目标在于维持物价稳定,即维持商品价格的稳定。货币政策的制定需要将资产价格泡沫膨胀和破灭对于经济产出和货币通胀的影响纳入考量范畴。资产价格中的汇率波动会对货政策带来一定的影响,这主要来自于货币流动以及市场交易等方面对于货币供给政策的影响,货币升值会直接影响货币兑换过程中的等额价格波动,国家银行需通过货币供给的不断提高来改善这样的现状,但同时货币升值的预期提升会促使国际资金流入我国货币市场,客观层面引起货币扩张,这会直接影响物价及资产价格等方面的提升波动,这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应用资产价格中的货币政策反应模型,通过缩小货币市场流入,有效改善货币扩张的金融状况。

(三)资产价格中财政政策反应模型

“一个目标一个工具”的宏观经济调控理念在过去似乎取得了成功,然而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却对这一理念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与资产价格稳定之间的关系也有了更为深层次的理解。我国央行明确宣传,资产价格稳定并非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的主要依据。在财政政策反应过程中也需时刻关注和掌握资产价格的波动状况。财政部门不仅需要维持政府债务的持续发展,同时还需促使产出稳定,基于此税收比例将成为政府债务缺口和产出缺口的重要函数,对于资产价格中财政政策的反应模型需体现债务和产出的持续发展和稳定运行,通过两方面的综合协调和控制,合理实现资产调配,从而实现资产价格的稳定发展。

三、结语

在不同经济发展时期,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于资产价格的稳定会带来差异化的影响,在探讨三者之间的内在机制及关系的过程中需有所侧重,通过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促进资产价格趋于稳定。

(作者单位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贾俊雪,秦聪,张静.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稳定[J].世界经济,2014

(12):3-26.

[2] 邓创.中国货币政策应该盯住资产价格吗?[J].南京社会科学,2015(07):33

-39+53.

[3] 刘哲希,韩少华,陈彦斌.“债务―通缩”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财经问题研究,2016(06):3-11.

[4] 王劲松,韩克勇.资产价格、货币政策调控目标与金融稳定研究――一个理论研究述评[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0(03):63-69.

财政政策类型范文第4篇

信息经济学研究范式在分析货币政策调整对公司投资决策的影响时,认为公司的资产负债表是一个整体,左右两侧相互影响,公司的资产状况会影响公司的融资能力,而公司外部资金的可得性反过来影响公司的投资决策,其机理在于投资者和公司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由于信息不对称,债权人与公司之间就会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即相对于外部债权人,公司的所有者(实际控制者)对公司投资项目拥有较多的信息,或者是当债权人把资金借给公司后,公司的管理者可能会发生败德行为。债权人为了控制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会限制信贷资金的供应量,对小公司会出现信贷配给,对大公司会出现债务积压,限制了公司外部债务资金的可得性,此时资金市场就不能由资金供求调节而出现均衡,而是债权人根据自身期望收益最大化确定均衡价格,均衡价格确定资金的供给量和需求量。这种研究范式是从市场主体最优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而不是从市场均衡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本文主要是基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范式,考察货币政策影响公司投资的融资约束渠道的存在性,即货币政策调整是否会改变公司外部融资约束程度,进而影响公司投资支出。

二、假设的提出

研究表明,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对全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省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郭庆旺、贾俊雪,2005)。这意味着扩张性财政政策不仅可以改善经济环境和投资环境,在量的方面增加公司利润,而且可以在质的方面提高公司效率。另外,由于扩张性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增发国债等方式扩大购买支出,通过转移支付方式调整收入分配,借以刺激消费和投资增长;通过税收政策减少税收支出,进而刺激公司再投资,拓展资本规模。因而,扩张性财政政策有利于公司会计业绩的增长。而扩张性货币政策通常意味着货币供给增加和利率下降,信用也变得更加充足,新的投资项目将更为有利可图;与此同时,在扩张性货币政策下,每一利率水平下的需求也会增加,这些都会导致公司有更好的盈利机会和盈利水平。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假说1:假说1:扩张性货币政策与公司的会计业绩显著正相关。

三、模型设计

1.模型设计。为了检验不同货币政策下的公司绩效之间的差异,本文使用绩效的托宾Q模型,此模型是近来研究公司绩效的学者常使用的模型(Fazzraietal,1988,KaplanandZingales,1997,Duehinetal,2009)。具体模型如下。AP代表会计业绩包括三个指标:营业利润率、利润率、净利润率(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除以年度平均总资产),t代表时间下标,i代表公司下标,TobinQ代表公司成长机会,LDBL是财务杠杆,MP表示货币政策类型哑变量。

2.货币政策类型的界定方法。根据对2007年至2014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解读,我国货币政策根据经济发展需要进行了相机适应性调整。虽然由于篇幅的原因,没有列示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及其类型,但是,我国自2001年第1季度至2007年第1季度一直使用稳健性货币政策,中间虽然也存在一些微调,但都没有更改基本的货币政策类型。货币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是从2007年第二季度开始的。为了控制经济增长过快,公司绩效过度,国家及时采用了适度从紧货币政策,适度从紧货币政策实施了两个季度后,政府认为经济增长速度依然过快,货币政策改为紧缩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实施了三个季度,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从增长过快转向趋冷,自2008年第3季度开始采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总的来说,从2007年第2季度至2008年第2季度实行的是紧缩的货币政策;从2008年第3季度到2010年第4季度实行的是宽松的货币政策;从2011年第1季度至2014年第3季度实施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

四、样本选取及假设检验

本文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公司财务数据使用2007年第一季度到2014年第三季度报告数据,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剔除下列公司数据:(1)公司财务数据中存在缺失值的数据,(2)季度销售收入增长两倍和减少一倍的数据,(3)总资产季度增长一倍和减少一倍的数据:(4)金融行业公司数据。为了保持更多样本观测值,将主要研究变量的上下1%的数据使用1%分位和99%分位值替代。考虑到季度数据可能存在季度变化特征,在设定研究视窗时,既要考虑货币政策的变化,又要考虑数据季度特征的影响。因此,本文将研究视窗设计如下表。

1.描述统计。从上图中可以看出,所研究变量的均值基本都大于中位数,说明这些变量都存在右偏。由于篇幅原因没有列出主要变量各季度均值变化表,表中可以看出,托宾Q值和流动比率成周期性的,反向变化。从2007年第二季度到2008年第二季度中央银行实施紧缩货币政策,在此期间,公司托宾Q值都高于均值,其它季度公司托宾Q值都低于均值,这表明紧缩货币政策主要是为了抑制经济增长过快。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受货币供给的影响,公司的价值在逐渐减少。

2.相关性分析。因为篇幅原因没有列出各个变量的相关性分析,从表中发现各变量之间相关系数都显著低于0.5,说明各变量之间没有显著地相关性,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财政政策类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内需结构;调控

一、调整内需结构性失衡的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性分析

研究财政货币政策对于内需结构调整的作用,必须要对投资、消费与财政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然而这些经济量之间是一种动态变化关系,基本不可能给出一个明确的因果关系。但我们可以利用已有的历史数据,分析不同经济量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在什么时候发挥作用和在市场中所能够持续作用的时间长短。所以本文将建立一个VAR模型,以深度分析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对于投资需求以及消费需求的影响程度,并研究宏观经济政策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旨在能够为宏观经济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提供可信的结论以及合理的解释。

所谓VAR模型,即是向量自回归模型。该模型实质上是对被解释变量与自身、其他被解释变量之间,若干周期所滞后的值进行回归。在VAR模型中,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区别,所以利用该模型可以准确的分析任意一类经济变量的历史数据,与模型中其他类型经济变量的历史数据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影响程度,以及这些经济变量之间所存在的相互动态作用。

二、解决内需结构性失衡的财政政策措施

财政政策具有着非常广泛的结构性调控手段,但是因为我国财税政策体系的不完善,使得财政政策在治理内需结构性失衡问题中并未发挥其应用的作用,达到应有的政策效果。基于此,本节就针对内需结构性失衡问题,提出几点财政政策的改善意见。

(一)实施反周期粮食补贴增加农民收入

虽然我国农村消费需求在近些年有着一定程度的增长,但是增幅还是比较低。加之我国长期以来农民收入水平低、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的因素,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困难重重。只有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收入,才是解决农村居民消费需求问题的关键,才是解决农民增产不增收问题的关键。早在2004年,我国政府就对重点地区、重点粮食品种实行了最低收购价政策,以保证粮食生产安全,稳定粮食市场,增加农民收入,切实保护农民的实际生产生活利益。但通过这些年的实施效果上看,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最低收购价政策虽然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农民收入预期,但同时也弱化了粮食产量与粮食价格之间的关联性,特别是在粮食丰收的年份,政府财政支出的负担过重;第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执行主体是国有粮食企业,收购的主体非常单一,造成了粮食国有库存对社会库存的挤出效应,大大削弱了社会库存对市场供求的调节能力;第三,政策的执行主体是全国各地的国有粮库,这就势必会导致区域性的粮食价格差距较大,大大局限了农民受益范围。所以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必须要不断地完善粮食补贴政策,实行反周期性粮食直接补贴政策。该政策是以粮食市场价格与目标价格的偏离调整作为政策作用机制的,当粮食市场价格高于反周期补贴目标价格时,农户可以按照市场价格在任意的粮食企业销售粮食;当粮食市场价格低于反周期补贴目标价格时,农户仍然可以按照市场价格销售粮食,国家启动补贴机制,直接向农户补贴差价。这样就更利于发挥市场机制的导向作用,更有利于农民增收。

(二)完善税种结构增强其经济调节功能

税收政策是国家财政政策的一种,在宏观经济调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我国的税种设置,对于调控内需结构性失衡而言,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必须要对现有税种及征收手段进行改革,以增强税收政策的适应性。

第一,改革增值税制。我国当前所执行的生产性增值税,存在着企业固定资产重复征税的问题,这对于企业的技术进步以及经济结构调整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处于第二产业的资本密集型企业而言,生产性增值税会大大降低企业参与技术革新的积极性。所以必须要尽快实现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变,扩大增值税征税的范围,避免产业营业税与增值税税基争夺问题的出现,有效保证增值税链条的完整性。

第二,改革个人所得税制度,大力缩小社会贫富差距。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对于解决社会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作用不明显,高收入人群所执行的个人所得税申报制度,并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所以我国个人所得税应该实行家庭征收制,这样不仅能够扩大税收的税基,而且还可以进一步的清除应税人税外收入征管盲点。

第三,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投资效率。当前我国财政支出政策主要表现为:经济建设型财政支出倾向明显,政府财政投资效率较低。要想解决我国内需结构性失衡问题,必须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投资效率,发挥财政政策的有效性。政府要加大公共服务事业的建设支出力度,推进基本医疗保障体制的建设,促进全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逐渐均等化。政府投资虽然能够一定程度上拉动我国经济,但是完全寄希望于政府财政支出上效果毕竟有限,政府必须要最大限度的发挥政府性资金的使用效益,逐步推行以效率为目标的投资方式。

(三)重视银行间债券市场资本属性增强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银行间债券市场是传导货币政策的关键环节,央行在实行货币调控政策时,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业务回购,吞吐基础货币,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情况,实现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影响。针对于我国当前内需结构性失衡的情况,央行所实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再贴现率调控政策效果并不明显。所以,央行在今后货币政策的制定中应该更多去考虑银行间债券市场属性的变化,分析该变化对于货币政策传导效力的影响程度,通过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发挥利率在资源配置中所起到的作用,不断提高利率变化对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程度,实现货币政策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高效传导。

参考文献:

[1] 蔡志远. 财政政策的周期性及有效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