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突发事件的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 突发事件应急推演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简论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 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体育馆火灾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 论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 档案工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的几点思考 面向社会突发事件的档案部门应急管理体系研究 档案部门面向社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 面向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急联动探究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国内外突发事件驱动的应急决策情报研究现状及展望 论公共突发事件与应急能力建设 突发事件与媒体应急机制建设 浅谈高校突发事件与应急管理 突发事件应急决策快速响应情报系统研究 突发事件的应对与新闻媒体应急机制的构建 突发事件中党报的导向和应急能力 突发事件的档案工作应急机制 浅论银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的建设 城市交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8] 陈祖琴, 苏新宁. 基于情景划分的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策略库构建方法[J]. 图书情报工作,2014,58(19):105-110.
[9] 杨丽英, 李红娟, 张永奎. 突发事件新闻语料分类体系研究[A].中文信息处理前沿进展――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二十五周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 北京: 中国中文信息学会,2006:403-409.
[10] 张会昌. 基于领域词典的中文文本相似度匹配[D].济南:山东大学,2014.
[11] 高锐. 基于Web的领域词典构建技术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12] 陆文豪. 基于关系数据库的专业领域语义词典构建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9.
[13] 江磊. 领域词典的构建及其在语法分析中的应用[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1.
[14] 国家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试行)[EB/OL].[2015-02-10].http:///zwgk/ ShowArticle.asp?ArticleID=61914.
[15] 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EB/OL].[2015-02-20].http:///jswwzz/zwgk/yjgl/webinfo/ 2010/11/128884932
7699257.htm.
[16] 广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EB/OL].[2015-02-20].http:///zt/2013fangxun /yjya/201308/t201
30823_184486.htm.
[17] Steven Fink, Crisis Management: Planning for the Inevitable[M].New York: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1986:20-21.
[18] Ian I. Mitroff, Gus Anagnos,Managing Crises Before They Happen: What Every Executive and Manager Needs to Know about Crisis Management[M].New York: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2001:30-33.
[19] Mohamed Shaluf I, Ahmadun F R. Disaster types in Malaysia: an overview[J].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06, 15(2): 286-298.
[20] 舒其林.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情景演变及“情景-应对”决策方案生成[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12,42(11): 936-941.
[21] 田雪筠. 网络竞争情报主题采集技术研究[J]. 图书与情报,2014(5):132-137.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危机干预;网络舆情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定义及其性质特征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在高校内突然发生的,以大学生为主导、以高校师生为主体,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和生活秩序产生一定影响或危害的事件。高校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复杂性、危害性、参与主体的特殊性等特征,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类。政治类突发事件:这类事件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如大学生以爱国为名义参与非法集会、罢课、游行等活动;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如师生人身意外伤害、校园暴力、失踪、盗窃等;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如传染病、流行病、食堂食物中毒等;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指地震、洪灾等引起的突发事件;学校管理类突发事件:因高校自身管理问题引起学生对抗的行为,如群体性考试作弊、学籍管理问题等。
高校突发事件在网络舆情的推动下,近年逐渐呈现复杂化和多样化的上升趋势。“2011年上半年高校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推荐榜”显示,2011年上半年十大高校舆情热点事件都属于舆情危机事件,其影响力都超出教育系统,影响整个社会。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如何利用高速传播的网络舆情及时处理,对于维持校园稳定、构建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二、网络舆情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影响机制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是指人们在互联网传播方式下对具体高校突发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特征有:传播扩散迅速,社会关注度高;舆情效果不可控,危害性大;舆情信息失真,引导难度大。
在新媒体广泛使用的背景下,网络舆情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舆情监控能有效防范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有利于高校维稳工作、构建和谐校园;另一方面,网络舆情可直接诱导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或加速高校突发事件的恶性发展。由于大学生自身固有的心理特点,且部分学生的辨别能力较弱,在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引发他们强烈的情绪共鸣,如果不及时对负面网络舆情进行控制、引导和管理,很可能导致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演化和升温。
三、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
1.加强舆情监控,完善舆情危机预警机制
预防和预测是应对危机事件的重点。各高校结合高校突发事件特征和本校实际情况,树立集信息收集、加工、分析和预警等于一体的科学监督体系。在信息收集、加工和分析环节,高校管理者应及时全面掌握学生信息、判断危机事件可能发生的征兆,并对高校师生进行正面引导和教育。同时,高校管理部门可运用一定的网络技术和方法24小时监测各网站,尤其是重点网站和重点论坛的舆情内容,并及时了解、掌握和分析网络舆情的动态,避免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同时,各高校必须为随时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做好准备,重视应急预案及其他各项预备、预警准备工作,如设立高校突发事件管理小组或应急机构等。
2.完善信息报送机制,及时处理舆情事件
在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往往容易因沟通不畅导致信息失真,造成谣言和恐惧,耽误突发事件干预和处理的最佳时机。因此,学校要和学生、媒体形成合力,完善信息报送机制,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优势,透明公开,尊重客观事实,将事件发展向积极的方向引导,有效且快速解决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带来的各种问题。
3.加强应急知识教育,完善法律制度
目前,仍然有不少高校不同程度地缺少突发事件相关的应急知识教育、处置和舆论引导等制度规范。高校应把突发事件引发舆情危机的相关应急教育纳入教学内容,且形成稳定的教育制度规范,如加强对师生使用各类网络媒体平台及应对新闻媒体方面的规章制度引导等,此外,应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引导规章制度的建设,构建完整的引导策略法律体系,用法律法规来保障和推进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
参考文献:
[1]李佐卫,陈庆华,张学忠.论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特征及成因探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4(2):11-15.
[2]陈少平.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2(3):5-9.
【关键词】突发性事件;;突发性
一、对突发性事件的认识
有些学者认为突发性事件与群体性突发事件是一回是,但是笔者认为这两者是包含于被包含的关系,所以本文认为要真正理解群体性突发事件就必须先理解什么是突发性事件,当然,这个看法在我国也未形成一个大家公认的定论。
(一)突发事件的定义
“突发事件”事件的定义,我们可以作如下的界定: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突然发生,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和损失,需要政府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加以紧急处理的事件。
(二)突发事件的特点
我们在上文分析了突发事件的基本含义,从笔者得从的定义当中我们可以初步的总结出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
1.突发性。突发事件的最大特点首先是其突发性,即突然发生、出乎人们意料,让人措手不及。这种突发事件的因素以什么方式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都是偶然的,通常不是人们所能看得准的,这也就决定了突发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深度是难以完全预测的。
2.复杂性。突发事件的复杂性表现在它发生和处理的全过程:从发生的原因上看我们很难简单的说它是自然因素或者是人为因素造成;在控制过程中需要动员各种应急系统做好各方面的措施,有些突发事件的不正当处理还可能使危害升级或者卷土重来;而且在突发事件得到有效应对后也还需要一系列的善后工作和保健措施来稳定。
3.威胁性。突发事件的威胁性,是指事件的发生威胁到公众的生命财产、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具有公共危害性。在社会生活中,一般性的、针对个体的突发性事件,如工伤事故、交通事故、疾病突然发作,打架斗殴等情况每时每刻都可能发生,如果没有对公共安全或公共秩序构成威胁,就不属于这里所说的突发事件的范畴。
4.可控性。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对突发事件的控制和利用能力及程度不断提高。科学及时的预警机制可以防范一些突发事件尤其是自然灾害、的发生;快速的紧急处理机制可以有效的控制危机的蔓延:完善的善后协调机制也可以稳定灾情,防止危机卷土重来。总之,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可以预防、控制和减少危机。
二、群体性突发事件
(一)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基本概念的相关阐述
关于群体性突发事件,我国学界主要定义为,有以下几种:
1.相关法律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阐述。2000年公安部制定的《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规定》中,以“群体性治安事件”来界定突发性。根据《规定》,“群体性治安事件”是指聚众共同实施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其实质是从公安部门自身工作的角度来研究问题,其结果是在理论与实践上忽略了的其他方面的分析,导致处置过程中的被动甚至处置不当。
2.有学者从法律角度和社会学角度两方面结合来研究“”,指出:所谓“”,从法律角度来看,是指聚众实施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是指由社会原因引起的,有众多人参加的,并且严重破坏正常社会秩序,必须及时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处置的重大社会性事件。这一定义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该定义前后两部分所指称的在性质和范围方面存在差别,也就是说,这一定义没有一个明确的主体范围。
3.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将定义为“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指因人民内部矛盾而引发,由部分公众参与并形成有一定组织和目的的集体上访、集会、阻塞交通、围堵党政机关、静坐请愿、聚众闹事并对政府管理和社会正常运转造成重大影响的群体行为。笔者认为该定义比较符合我国的事情情况。
(二)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征
1.群体性突发事件并非“突发”性
任何一个突发事件都不不是也不可能无端的发生,虽然每个突发事件都有一个导火索,但是这一系列的反应都是在长期的积怨和利益愿望得不到满足之后发生的。作为社会风险到公共危机动态演进过程中的突发事件,群体性突发事件是社会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爆发,其本质都是贫富、阶层、城乡、地区等结构性差异所造成的社会风险的现实表现。因此是社会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而引起群体性突发事件。
2.利益群体呈多样性
近年来,群体性突发事件主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我国目前主要群体是企业下岗人员、部分离退休人员、被征用土地的农民等。尤其是在国企改革中因企业工资、奖金、失业保险金、退休金的发放拖欠或数量短缺引起的占绝大多数。参与此类的人数也最多,包括企业的下岗职工、离退休职工、在岗的生活困难职工等。
3.改革措施不到位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依然存在一些失误,主要表现为:对个体经营户和外资企业的管理工作没有及时跟上;改革后未能层层建立监督和制约网络;在市场竞争机制的基础上如何建立系统控制方面缺乏经验;改革后企业、事业单位缺乏严格的管理和监督等等。
4.群体性突发事件多源于经济利益冲突
利益矛盾既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导致一切社会冲突的总根源。据调查沈阳市绝大多数的都与经济利益有关,除蚁力神养殖户、下岗工人、拆迁户等的上访事件外,其他即使一些以政治、文化等为直接原因的,其背后真正的动机也是源于经济利益的考虑。
5.群体性突发事件主体缺乏法律知识,缺乏信任
法治知识的缺乏性,是上访群体形成“事件”的又一原因。法治知识的缺乏,使上访群体直接地形成为的不乏其例。上访群体或者对问题解决的法律知识一无所知,而盲目地选择上访;或者对问题解决的法治知识一知半解,而便利地选择了上访;或者对问题解决的法律知识知之不多,在斟酌再三、权衡诉讼成本后选择了上访;或者对问题解决的法律知识知之虽多,而累于诉讼程序选择了上访;或者对问题解决的法律知识精通旨要,而在核计了诉讼成本与诉讼效果后选择了上访等等。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1983.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突发事件;作用
一、新媒体在高校突发事件各个时期产生的作用
新媒体在突发事件的形成、爆发、扩散、恢复四阶段都有很大影响,覆盖事件发生发展全过程,当然有可能新媒体在具体的事件中在各个环节发生作用不一样,但是其显现出来的信息聚合和传播能力是巨大的。
(一)新媒体在高校突发事件形成时期的作用。新媒体为突发事件在潜伏期提供极佳的酝酿环境。任何一个事件发生都是长期问题和情绪积累的结果,不会毫无原因就突然之间就爆发。虽然有不少的突发事件在几天之内发生并达到,但是突发事件都有一个较长的、无意识的酝酿期,这个过程往往都是在新媒体中进行。新媒体的出现让高校在突发事件的形成期危机监测更困难。新媒体的传播的开放性和隐匿性,会导致突发事件在酝酿表面看起来的平静,但是实际上可能是暗流涌动。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一些突发事件的案例得知,事件发生的起因很简单,学生最初诉求也具体明确,就是要求在某一个问题及时得解决,但是如果处置不及,事件通过新媒体的再发酵,事件的性质就可能发生变化,学生群体的诉求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比如说,从单一问题演变对学校管理体制的不满,甚至是对政府部门不作为的不满,最后的结果可能大家都始料不及。所以,高校突发事件最佳的处量时期就是在它的形成期。
(二)新媒体在高校突发事件爆发时期作用。高校学生是新媒体最主要和最活跃的群体,占据多种沟通渠道,而学校管理部门和宣传部门对此类渠道却占有较少,尤其是在突发事件的潜伏期就更不会把太多的精力放在新媒体上,而是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传统媒体报道上,当学生们使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图文并茂地热议某些话题,或者某些话题已经引起群体性不满,甚至出现大家以静坐、绝食、游行等方式以促进问题解决的时候,学校很多管理部门可能还在新媒体的圈子以外。其次,学校突发事件出现后,不能很好地使用新媒体进行与学生沟通,不能与学生用平等地位、坦诚态度、客观事实去实现解决问题的目标。当前高校常用的几种处理方法都比较容易激化矛盾:一是采取回避降温办法,采用“鸵鸟政策”,清除新媒体中相关信息,希望事件能因此而降温;二是采取勒令停止办法,通过下发行政命令要求相关负责人或者涉及事件的学生停止推动事件的发展。
(三)新媒体在高校突发事件扩散时期作用。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传播的扩散是十分迅速的,这种传播是直播式的,几乎就在事件发生的同时。而且,新媒体的传播早已突破了拉斯维尔“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的、取得了什么效果”的单向传播模式,而是双向互动的,为一个焦点问题讨论提供无限空间。与此同时,高校突发事件另一种扩散方式还表现在容易引起其他高校共鸣、效仿、联动等效果。一搜索高校出现突发事件引发全国各地高校对此类问题的关注和讨论,甚至以实际行动来声援回应的时间比比皆是,特别是敏感时期的游行示威活动的 “传染力”就最强。2011年8月,事件引发广州、西安、香港、海口等先后开展反日游行。这类关于国家维护问题、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公共卫生安全的问题等共性问题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扩散速度最快、所造成的影响也最坏。突发事件扩散以后处置就会变得更加困难,虽然事件起因只有一个,但是由于参与人群多诉求也变得十分复杂了,一时间各种声音都会出现,产生了突发事件的聚变效应。
二、新媒体影响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和发展的主要特征
新媒体和手机的高使用率,使高校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时刻处于风口浪尖上,高校大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的参与度高,总是对周围发生的事情有独特的兴趣,尤其是一些突发事件,这种旁观者的心态就更加明显,了解新媒体在高校突发事件中传播的基本特征,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应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并让它为我所用。新媒体在突发事件中传播至少有如下几点特征:
(一)传播口径的不一致性。由于每个人都可以是“者”,同时可以是“评论者”,所以新媒体 在信息传播的时候总是小道消息满天飞,各式各样的谣言四起,让受众无法辨别到底哪个口径出来的信息才是权威。
(二)沟通形式的交互性。以往的传统媒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我说你听”,受众根本没有机会就此信息作出自己的回应或者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新媒体则不然,沟通渠道的畅通使受众可以轻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所有接受信息的人都可以互相讨论、沟通、发表。这也是高校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舆情难以得到控制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现在进一步认识一下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是不在预料之中的、突然发生的事情,它打破了日常工作流程、影响了正常生活节奏,可能产生不良后果。突发事件的特点包括:
1.难以预测。例如,地震、海啸、山洪等自然灾害,还有像美国9・11恐怖袭击这样的人为灾害,同时也有像“非典”这样既含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的突发事件。
2.时间紧迫。要求当事者迅速反应,越是重大的事件,决策的时间越是紧迫。
3.变化多端。事态的发展不在控制之中,必须随机应变。
4.连锁反应。由于突发事件打破了常规,对人们的心理和工作生活造成了影响,因而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5.风险性高。突发事件要求当事者基于那些正在变化的信息做出迅速的决策,这种行为本身就充满了风险。
按照突发事件的严重程度,可以把它粗略地分为5个等级:
表中把每个等级的基本特征概括为3点,如果所遇突发事件的特征表现于不同等级,则应以最高等级为准。例如,若是发生致命病毒从实验室丢失事件,尽管还没有造成人员死亡,但是它使整个辖区受到威胁,应属于特别重大突发事件。
危机,听起来要比突发事件显得严重得多,最关键的是其中增加了许多“人”的因素――记者的穷追不舍,公众的舆论压力,内部的人心涣散,以及来自上级的审查问责,所有这些都让事情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充满变数。
危机的不确定性、危险性刚好符合新闻所需要的戏剧性、爆炸性,还有里面人与人之间的恩恩怨怨更是媒体所衷情的“故事”。危机对于新闻发言人来讲是十分糟糕的事情,但是对于记者和媒体来讲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与此相反,危机到来时,政府官员或企业团体负责人受到记者的围追堵截、媒体的连篇累牍,接踵而来的是方方面面的压力。
对于政府、企业或其他组织机构来说,最容易吸引媒体注意而诱发危机的事件有哪些呢?
■ 难以迅速查明和解决的事故。例如,飞机坠毁事件,从技术上很难短时间得出结论,同时遇害者家属强烈要求“讨个说法”。公安部门、卫生部门和一些高科技机构当遇到此类突发事件时陷入危机的可能性较大。
■ 人为破坏引发的事故。例如,投毒、恐怖袭击、地震谣言等。这类事件一旦被媒体渲染,容易引起恐慌情绪。
■ 群众(消费者)反应的问题被媒体曝光。如果你所在部门真的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也许有错综复杂的内部原因或积累已久的历史背景,到底是哪一方的责任不是一时能够解释清楚的;但是媒体是习惯站在“弱势”一边的,若它执意抓住某一点不放,就算报道以偏概全,也可获得众多群众(消费者)的共鸣,而置你于十分被动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