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传播的途径

网络传播的途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传播的途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网络传播的途径

网络传播的途径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摄影图像 信息 网络传播 视觉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是读图的时代,摄影作为视觉符号,在视觉经验的传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极大的影响力。摄影“信息说”的观念与数字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其特点便是非线性记录与二维性传播。“所谓非线性记录,是指照片信息的获得,不像文字信息那样依先后次序逻辑地输入,而是在短暂瞬间以光化学方式整体录入,大量信息交叉、并列、综合地包含于照片平面形象中。而传播与解读时,也会以平面二维方式进行,信息有效与无效、排列与组合都允许多种选择,形成多种结果。”

1传播媒介――网络

网络是信息产业和传媒产业的结合体。网络发展极速,直接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使得传播领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Internet(互联网)作为冷战时期的产物,其诞生给全人类的生活开创了新纪元。

网络的快速普及与应用,除了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这三大主要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依据网络使用者对互联网这一媒介的使用需求。正如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的“人类需要的层次论”一说,他将其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隶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并在两年之后,又扩展了两个层次,即求知与求美的需要。并且根据20世纪40年代,对报纸、广播以及电视等各种媒介的研究表明,“人们接触媒介都是基于一些基本需求进行的,包括信息需求、娱乐需求、社会关系需求以及精神和心理需求等。”因此,网络作为新兴发展起来的传播媒介,也不会例外。虽然,从本质上来讲,马斯洛的这以理论并不能等同于人类对网络的需要,但也不失为一个有力的分析及参考依据。

如今,我们这个时代多以媒介为扩张中介,对信息进行大量而广泛的传播。与传统传播媒介不同的是,网络不仅仅是单一的传播媒介,它还是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融为一体的大众传播媒介。网络这一媒介让我们真正体验到了“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的便捷与乐趣。正因如此,网络已经成为了全球人类社会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视觉信息――摄影图像

由于网络的普及和影响,随之摄影技术的不断提高,所以摄影图像也如同文字一样,在网络传播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运用。与文字相比较,摄影图像作为更具视感性的视觉语言,包含了更丰富的多样性和形式的多元化。摄影技术作为一种保留视觉信息的科学技术,大大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模式、判断依据、研究方法和审美观念。而且,作为摄影本身,它具有极强的特性,大体概括为三种,即社会性、视感性和复制性。

其中,摄影的“视感性”又恰好说明,无论如何,它都不能脱离开视觉的直观感受。摄影图像不仅仅是现场光学信息的记录,它所反映和传播出的信息超越了文字信息带给人的意义。文字信息只能是人类通过后天的学习与接收,在视觉产生后形成的逻辑推理或概念系统的整合。而摄影图像,可以通过眼睛刺激起人的各种感官体验。“从哲学意义上讲,摄影图像具有与语言、文字同样重要的文化意义。因为图像可以作为人们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一种根本性媒介,用来思考和体证物质世界和人类本身。”

摄影图像作为传播内容,在网络这样的传播载体中,将信息更加有效快速的传递到人类视觉接收的过程里,从而更直观、迅速,感受也更为饱满。在网络中,人们可以从摄影图像中获取信息,也可以通过摄影图像交流信息和提高审美意趣。

3以LOFTER网易轻博客里的摄影图像为例

LOFTER是网易2011年8月下旬推出的一款轻博客产品,于2011年12月1日公开注册,网址:,口号为“专注兴趣,分享创作”,其别专注于为用户提供简约、易用、有品质、重原创的博客工具及原创社区,受到了互联网中众多文艺青年、摄影师、插画师的热爱。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款轻博客的其中一个定位是:“注重原创”。因此,在这样一个高品质的网络分享与交流学习的平台中,博主自己独立拍摄的图像被传播到互联网上,并被其他博主浏览到的过程里,实现如信息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及心理需要等。

例如,LOFTER对其登陆界面,有非常特别的设计,且富有创意,因为博主登陆界面的背景可以是自己的摄影作品等。LOFTER这一举措,对于博主在网络中传播自己的摄影图像给予了极大的肯定与支持,大大增强了博主们的活跃度和积极性。

4总结

如今,随着人类社会步入到了读图时代和网络的迅速传播,摄影图像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大众化的信息交流形式,并且有一定的社会性和艺术性。对于人类之间传递信息和感情的诉求,摄影图像提供了更为直接的表达方式。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还会对人类的精神文明产生更多的影响。

参考文献

网络传播的途径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网络传播权;网络侵权;法律完善

一、信息网络传播权概述

(一)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含义

信息网络传播权是指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①

(二)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我国相关立法

我国于2001年修订《著作权法》时,正式给权利人新增了一项权利即“信息网络传播权”,标志着《著作权法》已进入网络时代,而我国于2006年开始实施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保护条例》)更是开启了进一步保护权利人权利的大门,该条例对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内容作了详尽规定,对于当今计算机互联时代著作权的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法律保护的不足

(一)信息网络传播权现行立法不完善。

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现行的立法体系主要体现在2001年修订的《著作权法》及2006年公布的《保护条例》。虽然06年出台的《保护条例》起到了相当作用,遏制了不少网络侵权行为的发生,但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立法很难紧跟时代的脚步变换,因此在现有立法规定中,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主体和客体的范围及具体认定标准仍待完善。

(二)信息网络传播权利限制的立法缺失

1、合理使用制度立法不足。网络让人们获取信息更加便利,也让人们生活更多乐趣。在享受便利和乐趣的同时,也有许多人在知情或不知情的情况下侵犯了他人的权利。此时,《著作权法》及《保护条例》在对他人信息网络传播权利进行保护的同时,却也免不了限制了公众的权利。如何才能保护权利的同时又能满足公众需求,是我国立法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合理使用制度是信息网络传播权中必不可少的,而我国现行有关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立法中,对于合理使用制度的内容及范围规定不够完善,以至于投机者从中获取利益,侵犯他人权利,破坏公共利益。

2、保护立法完善的同时司法实践问题也不容忽视。由于电子科技飞速更新,互联网世界更是一日千变,难以控制。我国目前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立法保护,很难适应网络的变化莫测,现有立法涵盖面不够广泛,容易被投机者所规避。我们也应当看到,完善立法与司法实践是紧密结合的。信息网络纠纷案件的纷繁复杂,数量之多,以及法官的认识水平和能力差异,由此产生同案不同判的现象也不鲜见。

3、信息网络传播权救济措施不足。《著作权法》中确立,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及《保护条例》中并没有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救济措施作出详尽的规定,法官多根据《著作权法》及《保护条例》中的部分条款及现有法律进行自由裁量。虽然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但现有的法律规定仍从总体上提高了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司法保护水平。将侵权救济措施的加以完善,对统一司法实践,增加信息网络传播权利保护的可操作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法律完善的建议

(一)完善信息网络传播权法律体系

1、扩大信息网络传播权利主体的适用范围,明确信息网络传播权客体具体认定标准。法律的滞后性特征决定了法律很难涵盖社会生活中的所有方面,只有通过对各种社会现象的分析来寻找完善法律的思路和途径,而要跟上网络时代的脚步,则更加困难。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利客体在立法上已有了相应的规定,即所有形式的作品,如果它们能上网传播,都是信息网络传播权客体。应该在未来立法中进一步明确信息网络传播权客体的具体认定标准。将此权利与其相关权利相区别开,而将公众是否在其选定时间或地点获得作品作为版权人权利因素的标准规定为开放式的立法模式,并作为一种立法技术,包容其他出现未包含的和即将出现的现有立法无法涵盖的信息网络传播权。

2、完善合理使用制度相关立法。合理使用制度对信息网络传播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对保障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有着重要作用,也便捷了公众获取信息的需求,是平衡权利保护与公众需求的重要杠杆。由于信息网络传播具有非交互式的特点,现行立法中合理使用制度的立法规定仍有待完善。关于合理使用的范围,我国采取了列举的方式规定,虽然这样的方式使得法律条款更具有可操作性,却难以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在立法中应提高法律规定的适应能力,增大合理使用制度的伸展性。应在立法中明确规定,并明确其合理使用范围,与一般传统著作权合理使用范围相比,范围应做适度扩大。在司法实践中我们应该同时借鉴国外的合理使用判定标准,适当赋予法官以公平合理的原则解决具体实际问题。对于合理使用,在《伯尔尼公约》中多次出现“正当目的所需要范围内”,在我国的相关立法中却并未提及“正当性”,而“正当性”是区分合理使用与否的重要关键。如今的社会中,人们每天从网络获取大量信息,利用网络与他人沟通交谈。但网络浏览这一看似普通的行为,并不能等同于合理使用,因此“正当性”成为区分合理与否的标准,合理使用并不表示可以无限制任意浏览网络上传播的任何作品,只有在具有正当性途径的情况下才能被认为是合理的、合法的。

3、完善网络传播权利限制的相关立法,解决司法实践中的问题。在对信息网络传播权利限制的立法中,应当完善对合理使用制度的规定及对法定许可的规定。在将来的立法中有必要将法定许可扩大到网络环境下,既明确网络使用作品要付费,又可以减少纠纷的发生,在相关的立法活动中能够给予网络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一定的法定许可权,来解决网络环境下的利益冲突问题。通过收取使用费来弥补网络带给著作权人的损失。由具有一定资格条件并经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的享有许可权的组织对其进行许可,可通过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形式进行实际操作。面对司法实践中的问题,应增加“指导性案例”数量。的确,在如今飞速发展的科技时代背景下,立法远远不能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问题,网络更是难以规范,在实践操作中所产生的法律纠纷有时并不能从现行法律中找到准确的评判标准。因此,增加“指导性案例”的数量,能更好的解决同案不同判的问题,也增加了公众对法律的可预测性。

(二)完善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的民事救济

1、进一步明确损害赔偿方式。未来立法中信息网络传播权利人的损失计算可以建立多种模式以供选择,应通过对责任赔偿方式的具体化规定,增加实践中对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责任承担方式损害赔偿计算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使权利人的权利得到切实的保护,促使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人及相关权利人更好地保护和实现自已的著作权。

2、建立补偿金制度。在我国立法中虽然作出了制止侵权的规定,也规定了侵犯他人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行政处罚数额,但并未规定赔偿额度,更没有相关的补偿金制度,建立补偿金制度才能够更好的保护信息网络传播权利人,更好的维护自身权利。

【参考文献】

[1].乔生著.信息网络传播权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4.

网络传播的途径范文第3篇

网络的世界性与残疾人问题的地方性结合

从西方北京残奥报道的网络传播来看,网络传播具有世界性的特点,它不受电波传递、纸媒发行的限制,只要有网络,就能够清楚地看到网络内容。然而,西方网络传播的残奥会报道并不满足于这种特性,而是根据残疾人问题的地方性特点,拿到世界性的坐标中来考察。这是一种挖掘本土问题意识与发展具有本土性的理论构架,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理论态度。也就是通过残疾人生存状况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劣对比,寻求解决本土残疾人问题的途径。

《纽约时报》网站(简称“时报网”)作为西方最有影响力的新媒体,9月6日以“残奥会运动员将公平纳入目标”为题,指出美国残疾人运动员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对手相比,受到本国的不公正待遇。文中指出,美国残疾人运动员在美国国内没有得到像常人运动员的待遇,“美国残奥会选手声称,因为在加拿大和英国这样的国家,国家为残疾人运动员提供与正常运动员完全相同的待遇;后果是他们不得不与这些高训练的残疾人运动员同台竞技,故美国残疾人运动员奥运成绩一直不佳”。报道中还专门列举一位在伊拉克战争中致残的老兵科特尼・克莱蒙斯,他说:“在保护这个国家的时候,我们做出了最大的努力;但我们却得知,其他国家为自己的残疾人运动员提供良好的福利与资助,但我们国家却没有。这多么令人失望”。

纽约时报网的残奥报道的思路很清晰,把网络传播融入到美国一个边缘性的社会问题上:残疾人待遇。这种新闻思维是在报道的时候力求本地化,着眼于找出本地问题,放在全球大背景里面,与其他国家相同的人群相比较,找出问题所在,并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做探讨。这种网络传播的世界性与残疾人问题的地方性结合,还表现在对他国弱势力的关怀,多是西方残疾人问题做得较好的国家,其网络媒体的这种倾向较为明显。

德国之声电台网站9月9日以《中国人残疾事业有长足进步》为题,指出“关心残疾人在中国社会还不多见,北京残奥会有助于强化人们重视和关心残疾人事业的意识”。文中以数据说理指出,中国有8300万残疾人,其中43%是文盲,因为受到歧视从来都没有上过学;900万残疾人失业,一些人不得不以乞讨为生,这在社会文化较为多样的西方还不多见。文中还指出,因为残奥会的推动,“公民的积极倡议与中国政府过去20年的行动,确实强化了人们对残疾人事业的关心”。文中还引用《南德意志报》的评论指出,“现代化的北京建有宽敞的街道,比老北京更适应残疾人生活,故此,一种新的意识正在形成”。大框架中的比较推出问题之后,又回到寻求问题的地方化解决途径上。

残疾人状况的世界舞台展示与挖掘地方问题意识,成为西方网络媒体的显要传播思路,这也是北京残奥会在西方网络传播的现状,可能是我国未来残疾人网络传播的发展方向。

网络的平民身份对残疾人“权利”的考察

残疾人信息传播研究初期,传播管道、特别是传统大众传媒的渠道霸权与公权力优势,关于残疾人资讯所包含的观点毋庸置疑,成为树立民众残疾人观念与规避风险的重要指南。然而,网络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信息源的渠道霸权,因为网络传播改变了普通民众对于媒体信息来源的可接近性。按照美国新媒体学者安德生的观点,网络传播的背后有一个巨大的平民长尾市场。平民最接近于像残疾人这样的边缘人群,在北京残奥会的报道中,网络媒体亦充满对残疾人话语权、生存与发展权利的角逐。

与《纽约时报》纸媒一样,时报网的报道思想在西方新媒体传播中具有开导风气之先的作用。在北京残奥会前后,该网络关注残疾人运动员在美国维权的活动。它以系列报道的形式,报道托尼・伊利格斯等三名残疾人运动员状告美国奥委会,因为他们给美国常人运动员与残疾人运动员不同待遇。残奥运会结束快一个月的10月6日,时报网以“法院让权力方美国奥委会获胜”为标题,指出美国政府对残疾人运动员与常人运动员使用两个标准,残疾人运动员直接资助少得可怜,几乎没有健康保险机会。也没有多少训练费用。时报网引用托尼的话说:“判决很让人失望”。“我们会寻找其他途径继续战斗下去”。

时报网的报道并不想把此变成一家之言,最后引用美国奥委会新闻官戴利尔・希波尔的话说:“自从2001年美国残奥会成立以来,我们一直在寻求争取残疾人权利的机会”。残疾人需要有常人平等的权利,而时报网就是通过贫民的视角,把残疾人权利纳入社会框架内进行考察,使得网络传播脱离了中性的载体,成为从话语权力到残疾人人身权利的角逐场。

在北京残奥会报道中,西方网络传播把残疾人的维权话语,进一步扩展到残疾人内部的不平等。在英国的《泰晤士报》网上,9月12日刊载了路透社残奥会不平等权利的问题。文中指出残奥会本来是展示残疾人精神风貌与体能的盛会,有些运动员展现了本色,有些运动员则出现舞弊现象。有些残疾人运动员使用利器刺激自己在比赛中获胜,从而出现了残疾人之间的竞赛不平等。文中引用奥委会官员的话一再警告,这样即造成对其他运动员的不平等,也会出现死亡现象,且比赛过后一旦发现就取消比赛成绩。

西方的网络传播还善于从制度化的思维中寻求残疾人维权的途径。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网(简称箴言报网)9月9日以“残奥会暴露中国残疾人的境遇”为题,认为中国对残疾人的观念转变非常慢,官员与残疾人全力倡导者希望北京残奥会能够成为一个变化的契机。文中认为,中国政府做了很多旨在消除对残疾人歧视的法律,使残疾人在受教育与就业方面享有同等机会。并引用人权观察组织亚洲部负责人索菲・查理森的话说:“中国政府在立法方面值得表扬”。意味深长的是,在这则报道的旁边,就是托尼・伊利格斯等三名残疾人运动员状告美国奥委会的消息,箴言报网的用意明显:美国残疾人问题不妨可以仿照中国做法。

相对传统媒体来说,网络传播的声音是多元的,信息渠道是多样的。网络时代的受众更多地具有某种后现代文化的特质,对传统媒体在形象构建方面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反叛。因此, 网络时代的传播要想达到某种效果,需要适应受众的这种心理特征。北京残奥会西方媒体就注意到这种网络民主,着重残疾人权利的考察,也是对残疾人话语权利的一种角逐。

网络“中枢神经”与残疾人形象塑造

西方的传播学泰斗马歇尔・麦克卢汉有句口头禅:“媒介即信息”。麦氏认为,传统媒体的纸媒造成了人类感官的分离,思维的线性;机器把人与人际关系分割与肢解;而电子媒体是人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把人的各种感官重新整合起来。各种传统媒介因表现形式单一而作用于大脑的部分区域,从而造成人的畸形发展;而电子媒体把视听等大脑区域全面利用。重新使得人类各种感官达到平衡。也就是说,在北京残奥会的报道中,网络媒体需要利用各类表现形式调动受众的不同感官,既可以表现残疾人运动员的现场感与不亚于常人的各个侧面,还能够适应受众在网络传播面前的“中枢神经系统”认知规律,让残疾人运动员可贵特质更有说服力地传播给受众。这是网络传播的富媒体优势所在,是其他传统媒体所不具有、或不甚明显的特征。

多媒体运用首先是画面的运用。画面的网络传播不同于其他平面媒体在于,它的画面可以是静的,也可以是动的;它静态的画面容纳量是普通平面媒体或电视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且网络图片也可以被随意拉伸、停留、剪辑。9月2目的纽约时报网刊载了一组图片对比的报道:“研究发现,无论有无视力,骄傲就是骄傲”。文中指出,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与旧金山大学心理学教授,联合对37国盲人运动员无意识反应进行研究,发现“盲人运动员在获得胜利或失败时的表现,其做出的姿势与有视力的运动员姿势极为相近”。报道的结论是:“这些发现提高了这样一种可能性,与骄傲和羞愧相关行为的反应在人类中可能是一样的”。为了更形象地说明这个假说,网络运用多组图片,把盲人运动员与常人运动员庆祝胜利、沮丧失败的图片进行对比。胜利者都是把胳膊伸向天空,得意洋洋地做出一个“V”字形;失败者皆为垂头弯腰的认输状。时报网的这组图片报道用意明显:从心理机能上,残疾人与常人没有不同。

网络传播的途径范文第4篇

一、比较对象的选择

比较对象的选取是对比中外顶级科技期刊网络传播效果的前提,为此本文设置了四个遴选原则:(1)同时拥有,即对比双方均有自己独立的网站,依托数刊联合网、主办单位网、学科信息网、数据库平台设立的期刊网页予以排除;(2)同一时期,即选取2014年最具影响力的科技期刊对应的网站;(3)同一领域,即参与对比的科技期刊所处的学科领域相同;(4)级别对等,即影响因子均处于同类期刊前列,国外期刊选取“JournalCitationReports(ScienceEdition)”影响因子在专业排名前5的科技期刊对应的网站,国内期刊选取“TheHighestInternationalImpactAcademicJournalsofChina(2014)”影响因子在专业排名前5的科技期刊对应的网站。通过筛选,最终梳理10种国际顶级期刊网站以及对应的国内10种顶级期刊网站作为本次的比较对象,详见表1。

二、对比维度分析

1.关于网络传播途径科技期刊除自办网站外,还可通过专业科技类网站、综合类门户网站、社交网络、移动终端无线网络等多种方式,传播科技信息,实现论文资源共享,提高本刊影响力。国外科技期刊比较注重开拓社交网络的应用,[9]如EnvironmentalScienceandTechnology期刊网站上就有Facebook社交入口链接、Nature期刊网站上有Blogs入口链接,用户可点击链接进入相关主题讨论。从单纯的新闻媒体与社交网络的传播优先顺序来看,国外科技期刊论文更倾向于借助媒体的优势进行内容公开,并依托媒体的社交网络工具实现与公众的互动;而国内的科技论文在选择网络传播方式时,更倾向于在作者自我控制力较强的微博、博客、微信等社交网络工具首先进行公开,获取广泛影响力后再转入新闻媒体的转播视野。移动终端阅读作为一种节能环保、经济的绿色阅读方式正受到期刊网站的青睐,Cell的导航条即具有Mobile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此下载移动客户端,ChineseMedicalJournal也支持iPad阅读功能,但总体上科技期刊网站支持移动终端阅读的比例较低。在论文新闻化方面,国外期刊如Science、Nature等除通过自己的官方网站科技新闻外,还定期向各大门户网站及各科技网站推送自己依据科技论文转化的科技新闻,而国内的期刊网站在这方面做得相对不够。近几年,国内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逐步联手构建最新科研成果大众化传播的有效机制,实现多方共赢,但相对于国外多渠道的网络传播机制,目前国内的期刊与期刊、期刊与媒体、期刊与网络出版商的合作形式总体上还处于较低水平。为鼓励公众参与,国外期刊网站一般都设有论坛、群组、留言板等一系列的互动功能,公众参与度也较高,如在Nature的用户交流页面中,用户可以畅快地泡论坛,自如地添加标签,快捷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资料,而国内期刊网站的相关功能有摆设之嫌。

2.关于主页内容安排上述国内外顶级期刊网站主页均居中分布,网页布局总体分上、中、下三层:最上层大多放置反映期刊特色的logo与导航条;中间层是各功能分区,主要包括期刊介绍区、新闻公告区、检索浏览区、用户登录区、友情链接区及其他扩展功能,内容最为丰富;最下层主要是期刊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帮助等提示性栏目。在个性化要求日益突出的今天,上述三层之分也非严格限定,最上层有时也放置相对重要的信息,如广告条、重大公告等。国内顶级期刊网站中间功能区从左至右分两至三个竖条,具体内容排版由期刊根据自身特色设定,如ChinesePhysicsLetters期刊网站将通知公告放在左列,而JournalofMolecularCellBiology将事件公告放在右列。国内顶级期刊网站的当期文章目录与摘要占据整个网页的绝大部分,如ChineseChemicalLetters期刊网页几乎全是论文的简明目录,由于过多强调期刊网站主体功能容易导致其他相关功能的不足,布局略显单调、呆板,风格上也缺少国外期刊网站那种随和与自然。页面的底部区域,国内的科技期刊网站一般设有ICP备号、地址、邮编、联系方式等本土特色鲜明的信息,在设计上应当考虑增强网页内容的整体视觉效果、减少结尾部分的突兀感。需要说明的是,上述10个外国期刊网站中,Nature、NatureNanotechnology、NatureBiotechnology、NatureMaterials是同一出版机构下属的多种期刊,其主页布局风格十分相似,说明同一出版机构下属的各期刊倾向于采用相同的网站设计团队,而这种模式可大大降低网站的建设成本。

3.关于页面形式设计可视化图像比文字更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借助视觉形式动力指引人们目光移动的顺序,[11]最快速、直接地向大众解读所要传达的主题信息。国内期刊网页在可视化程度上明显比国外期刊网页低,除期刊封面、广告位图外,整个网页中很少有其他图片,论文内容可视化更是不足,10个国内顶级科技期刊网页,只有NanoResearch期刊网站在数字刊目推介中配有相应的图片,以辅助理解论文内容。而国外期刊网页,图像占比率相当高,如Cell期刊网页充满各种图片,即便是通俗易懂的内容也倾向于用相应图片展示。从设计学的角度看,国外期刊网页的图片质量较高,如Science期刊网站将2014年11月14日的封面悬挂其上,把闪电与城市的大小比例无限放大,给人们展现一种非常规的视觉体验,整个城市被一层红色的浓雾笼罩,闪电从空中画出一道道痕迹,画面以红色系的冷色调给人一种警示、恐惧的效果,通过视觉语言有力地诠释出全球变暖对闪电活动的影响,见图1;而ChineseScienceBulletin期刊2014年11月的封面则以专业化极强的学术图片搭配红色的抽象背景,普通大众很难通过视觉语言解读封面故事,见图2。国外期刊网页除有图片外,还有音频和视频内容,如TheLancet期刊网站专门设有“Multime-dia”一栏,提供各种视频、音频;而对应的ChinesePhysicsLetters期刊网站几乎没有一幅图片,更不用说视频、音频。此外,也有国外期刊网页将大尺寸、高清晰的图像专门存放在相关链接中,如Science论文页面中有专门的“Viewlargerversion”链接,可点击查看高清图片,并可以教学幻灯片形式下载。

4.关于主体功能外的扩展服务与增值服务科技期刊网站的主要目的在于推介本刊的重要科技论文,由此衍生出诸多扩展服务与增值服务,如RSSFeeds、E-mailAlert、ProfitService等。国内期刊网页大多设有“订阅指南”,提供相关纸质本的订阅信息,很少有RSS链接;而国外期刊网站RSS订阅已成共性,订阅内容的分类方式也不尽相同,Journal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期刊订阅内容分为JournalArticle、CASSection两类,Nature期刊有ScientificAmerican、NatureResearchJournals、NatureReviewsJournals、Na-turePublishingGroupJournals、NewsServices等多种类别。如今,期刊网站以E-mailAlert(电子期刊派发)方式可对自立身产品进行营销推荐,并可根据用户的需求自动地发送信息(如杂志的当期目录、摘要等),Na-ture邮件提醒服务细化了服务内容,依出版物A-Z字母索引,按用户的个性选择予以提供;而提供E-mailAlert服务的国内期刊网站只有ChineseMedicalJournal、ChinesePhysicsLetters、ChineseChemicalLetters三家。在期刊网站运营盈利方面,国内期刊网站盈利水平较低,大多处于无收入状态,而国外科技期刊网站的运营经验则较丰富,如NaturePublishingGroup为作者提供有偿英语语言编辑服务和黑白或彩色抽印本订购服务;Science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和网页广告收入等。虽然“会员制”服务模式被国内外期刊网站普遍采用,但国内大多数期刊网站在实践层面较为肤浅,注册会员除阅读电子期刊外,很少能享受到其他特色服务;国外期刊网站的“会员制”服务,则较为全面,如Journal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期刊网站除上述功能外,还为会员提供来自学会的教育、培训机会,给予项目基金资助,推送行业信息报告,组织就业指导培训,会员的求职信息等。

三、改进策略

1.增加科技期刊网络建设评价指标,促使期刊重视网络传播科技期刊的传统评价体系主要是基于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选取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等重要指标进行科学统计与分析,将各期刊排序在相应学科下,作为期刊质量的衡量标准。近年来,又增加了基金论文比、地区分布数、他引率等修正指标,改进了期刊评价工作,每年均出台新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含核心版与扩展版),但该评价体系尚未引入科技期刊的网络建设因素。因此,可将期刊网络影响力作为单独的一项评价指标,并在期刊评价总指标体系下进行相应的赋权。一套融合了网络传播指标的评价体系,对期刊网站建设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激励各期刊加大网站建设投入,努力争取较高评分。而且,在当前发展“互联网+经济形态”的风口,“互联网+期刊”建设更应受到重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息咨询和知识交易可通过科技期刊网站这一载体进行。

2.拓展科技期刊网络增值服务,树立为用户服务的理念在网络信息资源爆炸时代,科技期刊提供科技文献的目次、摘要、全文以及期刊介绍等信息的基本服务与科技信息自身价值的实现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也无法应对用户多层次、差异化、定制式的信息需求。期刊网站当务之急是要以科技期刊论文为核心开发丰富多样的服务项目,如在科技期刊网站设置用户交流社区、内容推介区、图书情报机构专家在线咨询、文献计量统计分析模块等等,[12]通过树立为用户服务的理念,在注重内容学术性的同时,也关注内容服务的高容量性、新颖性、时效性、趣味性,使用户拥有更多的选择的同时更愿跟踪了解学科最前沿信息,增加用户体验、提高互动效果,转优势为增值服务。期刊数据库,如知网、维普、万方等,可通过适当降低使用费用、降低集中式授权比例、灵活采用分散式授权方式、与信息分析单位合作,为用户提供除单纯论文下载外的情报分析信息。

3.发挥编辑的作用,提升期刊网站的管理运营能力科技期刊网络传播涉及网络科技新闻的传播、科技论文在社交网络中的传播、移动终端电子期刊的传播等各种传播途径,每一种传播途径的开拓与维护都需要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13]前述科技期刊网站的内容组织与形式设计都需期刊编辑的积极参与,也对编辑各方面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先前是期刊编辑将内容进行选排后由网站设计公司进行线上传输,而今要求编辑对即将出版的论文进行筛选和推荐,并对重点论文进行精辟点评、概括及配图,这就要求编辑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明晰的新闻传播意识。此外,多样化的文章体裁、多指向的超链接等,要求编辑做好统筹安排,严格把关层级结构关系。编辑个人的风格偏好将密切影响期刊网站相关模块甚至是整体的风格,其应当建立起与可视化图形图像设计者的密切联系,借用他人新颖的页面设计、契合的动静图像组合将严肃的科技期刊及其网站办得生动、活泼,实现协同管理。

四、结语

网络传播的途径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传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和对策

网络传播具有快捷性、时效性等特征,大学生通过网络传播可以及时收发各种网络信息。然而,网络传播也很有一定的危险性,使学生的正常身心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在网络时代下如何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应该要分析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然后提出相应的结局对策。

一、关于网络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1.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改变

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必然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在网络传播的时代背景下,人们需要利用现代化课程的授课方式来进行对学生的想教育工作,而不是仅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和一些政治知识的灌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一直是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模式较为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加上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和智能化,学生更加倾向于在网络传播中获取所需要的内容[1]。随着网络传播对社会很多方面产生重要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转变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才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2.网络对学生的意识和行为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网络世界相对于现实世界来说具有虚拟性、想象性等特征,在网络世界中,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自信,更加尽情的享乐。因此,这就造成网络时代下,学生沉迷于网络的情况。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网络传播则会在学生不断沉迷之中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例如,不少学生在网络传播中查看到社会暴力事件的发展,从而产生严重的“愤青”思想或者产生以暴制暴的想法等。这些都给以上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开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弊端,导致学生所接受的思想教育工作不能满足实际的教育需求。

3.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突出

在网络传播的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的主要工作内容从传统的思想教育知识已成为网络道德教育。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对网络技术的依赖性不断加强,在网络中的种种行为和思想也开始突显出其中的不合理之处。例如,不少学生受网络思潮的影响和网络世界虚拟性的保护,开始在网络传播中肆意谩骂,并接收网络中虚假、低俗、暴力的网络信息,这些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十分不利。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要教授学生应该如何区分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如何在网络世界中进行正确的行为,实现学生更好的网络道德素质发展。

二、网络传播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

1.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网络技术已成为人们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高校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影响,要加快创新,尤其是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的创新,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效率能够显著提高。新时期下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而开展中应该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越性,让学生建立班级QQ群或者微信群,在微信中和QQ中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教育模式的优势在于,学生不止可以在课堂中学习到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还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掌握更加相关的内容。而教师应该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学生的想法,以便于更好的开展课堂准备工作,随时观察思想政治教育情况,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性。

2.强化学生网络知识教育

随着网络传播在人们生活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大学生对网络表现出依赖性,但是网络信息中包含着大量的低俗信息和暴力信息,学生在缺乏鉴别能力和自控能力的情况下极易被网络不良信息所影响,制约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高校教师在对学生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网络知识教育,提高学生对网络技术的认识,让学生具备正确甄别网络信息判断的能力,并同时提高学生的资料能力。这样,大学生在网络传播的影响下就能够对网络信息进行道德判断,鉴别网络信息真伪,识别积极向上有用信息,进而促进高校学生思想觉悟。

3.强化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需要高校能够坚持以大学生为主体性,对大学生进行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学校需要建立校园网络文化系统,将本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以网络文化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传输,同时满足了学生网络学习的需要,还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其次,在网络文化信息的输出过程中,学校应该要重视网络信息的思想性、知识性、主流性以及丰富性的结合。也就是说,网站为学生推送的网络信息既要符合学生的主流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要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在向学生渗透知识的同时,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最后,学校需要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监管,提升自身网络文化建设,利于学生思想教育的提升。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正逐渐加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有了变化,网络影响了学生的意识和行为及网络道德教育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正确和道德素养,学校应该在该方面提高效率,让网络提高在知识教育的作用,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刘爱民.对网络心理和网络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4,03:176-179.

[2]焦连志,黄一玲,焦凤梅.网络媒介“泛娱乐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探析[J].黑河学刊,2013,05:17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