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政策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宏观经济;战略转型
【中图分类号】G648.6【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1)07-0088-03
2009年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7.1%,投资同比增长33.5%,消费同比增长15%,进出口同比下降23.5%。从统计数字看,中国经济确实回升,但基础尚不稳定。针对2009年前8个月经济回暖的宏观经济形势,现在有人开始讨论经济到底呈“V”型、“W”型还是其他型探底回升。研究经济回暖轨迹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在正确研判当前经济形势的基础上,研讨下一阶段经济政策。按照经济发展周期波动规律,宏观经济总会见底反弹,因此我们更要前瞻今后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考虑经济企稳后的经济政策,甚至“十二五”规划的中长期政策制定。笔者认为未来的政策重点应是:(1)实现战略转型,培育新竞争力;(2)推行产权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3)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增收节支,科学、精细理财;(4)培育资本市场,加强国际金融合作;(5)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和工具更好相互协调。
一、国际宏观经济基本走势
(一)全球经济失衡,全球化进程放缓。
全球经济失衡主要体现在一些国家出现大量贸易赤字,与之相对应的是一些国家大量贸易盈余。之后,全球经济失衡的范围扩大到整个经济领域。当今世界,全球经济失衡的表现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持续出现贸易逆差和资本逆差,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主要产油国家经济增长却保持较快速度,持有巨额外汇储备。随着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演变,主要发达国家需求还在下降,尤其是消费需求低迷,经济失衡仍将持续,全球化进程减缓。
(二)全球增长模式转型,凸显新增长点。
人类文明起源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开始吃熟食,前提是人类掌握了取火技术。人类取火始于钻木取火,实际上取的是碳基能源。从木材到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都是碳基燃料。在既定的技术约束下,碳基燃料对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碳基燃料增加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使全球气候变暖。为了应对气候变暖,一些专家建议未来能源开发的重点应该转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一些大国正在新能源领域开展大量研究,力图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这些国家在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将占领新能源标准的制高点。客观上,这些探索促进了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一些专家认为这也是未来世界经济的新增长点。
(三)国际金融体系改革,重现金融新秩序。
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未能发挥应有作用,尽到应有的责任。国际社会开始通过对话建立一个新型的国际金融体系。无论是超货币体系,还是其他金融秩序,都将对美元主导格局形成挑战。在此背景下,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正逐步得到增强。中国本着负责任的立场,在国际金融危机中起到了稳定器作用。
(四)金融与实业并重,构建新的宏观监管体系。
此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失衡。金融创新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在启动国内消费需求替代、弥补国外消费需求不足的同时,根据本国比较优势发展一些制造业,带动国内就业,把金融发展落到实业上。也有专家认为,错误的宏观政策是本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在危机来临时,美国过度扩大消费信用以及过度相信市场都是金融危机的重要根源。因此,世界各国将会重新审视过去的宏观政策决策程序和机制,构建新的决策程序和机制,通过建立新的监管机制加强宏观政策管理和微观领域监督。
二、中国经济宏观形势基本判断
据世界银行《中国经济季报》(2009年6月)报告,工业化国家金融市场开始出现趋稳迹象,全球经济初步呈现回升趋稳态势,但是仍然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复苏速度不可能太快①。该报告还指出,目前断言中国经济快速稳健复苏尚早。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经济出现回暖迹象,有望率先实现经济复苏。但是,中国经济仍然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结构不平衡问题。
(一)GDP小幅增加,财政收入回升。
2009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3.99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1%,比第一季度加快了1.0个百分点。第一季度全国GDP总量6.57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1%,第二季度7.41万亿元,同比增长7.9%。6、7、8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分别为6867.47亿元、6695.91亿元、5237.4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6%、10.2%、36.1%。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增长显现出经济回暖迹象,但是中国经济复苏的根基仍然不牢。
(二)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消费增长潜力凸显。
1~6月,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转移性收入增幅较大。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9667元,人均可支配收入8856元,同比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2%。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733元,增长8.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居民消费价格继续下降,生产价格同比降幅较大。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1.1%(6月份同比下降1.7%,环比下降0.5%)。8月,工业品出厂价格环比上涨0.8%,已连续5个月上涨。前8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8万亿元,同比增长15.1%,比前7个月加快0.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提升,消费能力提高,凸显消费潜力。
(三)发电量和用电量双回升,人民币存贷双增长。
6月,全社会发电量同比增长4.7%,用电量增长4.3%。发电量和用电量上升既有经济回升的因素,也有气温上升的因素。2009年8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7.67万亿元,同比增长了28.53%。2009年8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8.52万亿元,同比增长34.11%,环比增长了0.16%;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57.37万亿元,同比增长27.43%,环比下降1.13%。货币供应量增长28.53%。
(四)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房地产价格小幅上涨
2009年1~8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1.3万亿元,同比增长33.O%。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2009年前8个月累计新增信贷规模8.15万亿元,同比多增5.04万亿元,比中国所有银行过去两年的贷款总额多,其中7、8月份分别为1650亿元、4104亿元,受央行政策影响,增速减缓。2009年5月、6月、7月、8月,七十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环比分别上涨0.6%、0.8%、O.9%、0.9%。从200个主产县8月20~31日主要农产品价格变动情况看,包括肥猪在内的5种肉产品均上涨。房地产价格上升和主要农产品小幅上涨表明,过度的、甚至投机性的恶性货币投放,可能对未来形成温和的通胀压力。
(五)经济结构不平衡仍然存在,潜在隐患不容忽视。
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不平衡,消费、投资与储蓄不平衡仍然存在,“短板”要素制约经济平衡增长。以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例,1978年城乡收入之比为2.57:1,2007年提高到3.33:1,不平衡进一步扩大。经济结构不平衡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这种不平衡不断积累,将会降低经济社会发展系统的整体协调性,一旦超过临界点就会形成失衡状态,激化潜在矛盾,甚至可能造成系统性风险和危机。
三、科学研判经济形势,及早规划前瞻政策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医治好重病后,调养很关键。近期,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从“两防”到“一保一控”,再到“保增长”,与之相对应,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由稳健的和从紧的转向积极的和适度宽松的。经济危机总会过去,那么,下一步中国应该思考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将“十二五”规划与“十一五”规划稳步对接。
(一)实现战略转型,培育新竞争力。
一是产业政策方面,以新能源、环保汽车、生物工程等为突破口,占领新兴产业制高点,发展低碳经济。重点开发可再生生物质能源和风力、水力、太阳能等新型能源。二是区域发展战略方面,加快制定城市群发展战略,提升城市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加深,中国的城市群参与国际分工越来越广泛。研究表明,国外资本对中国投资将主要依据现代城市群的经济结构和竞争力进行战略布局。今后,应提高中国城市群发展速度和质量,配套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空间规划和管理制度,在城市群内,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企业和产品。三是决策机制方面,构建科学、民主决策机制,降低决策风险,提高政府行政管理竞争力。现代社会的公共风险需要政府及时、有效、低成本地化解,对政府科学决策机制提出了挑战。政府应科学论证、合理规划,提高决策效率、降低决策成本,并致力于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二)推行产权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中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多种所有制市场结构。但是,仍然有部分垄断行业和公共服务部门产权结构单一,进入门槛高,民间资本进入空间窄。除行业外,无论是自然垄断行业,还是行政垄断行业,提高市场化程度,推行产权多元化改革,是实现产权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比如铁路、电信、电力等;另一方面,今后,政府应打破行业垄断,推行公共事业单位改革。政府应主要通过制定市场规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一些社会事业部门,比如体育、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也应允许更多民间资本进入。
作为工业化中期的国家,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在第二、三产业。在美国,到工业化晚期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超过80%。2008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0.1%,低于第二产业比重。2009年上半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1.3%,低于第二产业比重。中国离工业化国家的产业结构尚有距离。
(三)培育资本市场,加强国际金融合作。
继续加大推进资本市场培育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资本市场创新。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力度,扩大三板市场试点范围,解决创业投资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是健康的金融体系。进一步建立双边货币互换、多边外汇储备库建设等多种形式的区域金融合作,并适度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三是增强金融机构和体系风险防范能力。一方面,充分利用危机后的恢复时机增强中国金融机构和体系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实现外汇资产保值增值。
(四)转变政府职能,增收节支,科学、精细理财。
经济复苏后,过渡时期应逐步转向实施适度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而转向稳健的财政政策。未来财政工作的重点不仅仅是切好蛋糕,更应该注重做大、做强蛋糕,在财政收入方面做好文章。树立大财政思想,既要有财,更要有政。既要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又要不与民争利。正确处理政府收入与居民收入关系,做到国民收入分配比例合理化。从税收收入看,今后工作的重点是扩大税源,保证税收增量渐进发展。一是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为了改变长期以来实行的资源低价政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资源,资源税改革应在经济复苏后扩大征收范围。二是试行个人所得税转型,探索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有中国特色的个人所得税制。当前的个人所得税征收主要是以分类征收为主,没有达到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需要。个人所得税改革应着力减轻中低收入阶层的税负。三是试点物业税。在继续物业税试点评估“空转”的基础上,进行分层价值评估,适时推出物业税。四是继续做好增值税转型工作。增值税转型有利于改变重复征税,减轻企业税负,提升企业竞争力。
在开源的同时仍需节流。从财政支出看,明确财政支出重点,增收节支,防范财政风险。一是转变政府职能,缩减行政开支。在经济复苏后,政府应该“瘦身”,调整政府机构,建设高效廉洁的政府,提高政府供给公共服务效率。二是继续提高财政预算透明度,保证精细化、科学化。信息透明是现代文明的一个基本准则,财政预算信息透明是实现人的基本人权,也是保证正确履行公民委托责任的需要。在美国,一次预算编制就相当于一部法律的制定过程,预算制定、执行、监督三权独立,相互监督,并实行全过程公开。尽快实现财政预算透明法制化,加快政府预算信息公开改革步伐,达到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的需要。三是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医疗、社保、就业等领域的投入力度,促发展,保民生。明确财政支出重点是提高财政支出效率的前提。同时,这些领域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四是构建财政风险识别、评估和防范的全方位调控体系。财政风险防范要与金融结构风险防范紧密结合,不可单线作战。
关键词:区域经济;财政政策;财政体制
区域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是确保我国社会经济整天水平稳步提高的关键因素。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制定和实施,现阶段我国已经形成了东部现行、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以及东北振兴的整体经济发展新格局。
1.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因素
1.1自然地理存在差异
在我国中西部地区,集中了我国部分的沙漠、石川、冰川、草原等地理环境,而这些复杂的地理环境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无法像东部沿海地区那样拥有平缓的地势,进行港口和海陆空交通网络的建设。这一现状不仅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增加了经济活动开展的成本。
1.2市场经济体制
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东中西部之间的经济差距就呈现出逐步拉大的趋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我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开始,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投入力度和发展速度都成了吸引海内外投资的集中区域。所以,就导致了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无法留住优秀的人才,同时也无法吸引外来资本的投资。
1.3区域开放政策的发展
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优先实行对外开放,我国实行这一经济开放政策,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对于外资,可以很快速地吸引,同时随着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的兴起和发展也有效地促进了区域内经济的快速增长。
2.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2.1不断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就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而言,要想从根本上缩小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大地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力度。改变现阶段采取的财政政策,加大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经济政策支持的力度,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目标。为彻底改变我国中西部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偏低,人力资源匮乏的现状,政府部门必须加大对这一地区的财政支持的力度。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则应该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首先,建立完善的专项补助拨款制度。简化现行的财政支付形式,实行以纵向转移支付为主、横向转移支付为辅的财政支付制度;其次,中央财政必须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根据实际的情况上调财政分配的额度。
2.2对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给予宽松的财税政策
首先,税收制度必须完善。只有建立完善的税收制度,才能吸引优秀的人才和资本投身中西部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制定优惠的税收政策,积极地与企业和人力进行全方位的合作,鼓励企业参与到中西部地区的建设和发展中;其次,加大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投入的力度,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改变目前中西部地区无法留住优秀人才的现状,为中西部地区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氛围。同时,中央财政部门必须对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予以大力的财政支持,积极的鼓励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教育培训工作,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全民文化素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为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3地方公债可以尝试发行
很多地方的经济建设,以及发展都需要有着充足的资金,将其作为支持,当前我国债务问题,对于区域经济而言,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我国地区经济的发展,中央转移支付能力出现了不足,因此,整体上就导致出现了资金不足的问题。所以,这些人口的经济收入问题已经与县级城市经济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很多县级城市所出现的财政赤字问题,不仅对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制约了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所以,政府部门必须采取鼓励地方政府发行地方公共债务的方式,向全国人民筹措地区经济建设的资金,才能在解决经济建设资金的同时,为民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
2.4划分制定优惠政策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其区域开发的划分,一般可以分为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以及重点开发区等不同功能的区域。在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主要是以优化开发区为主,而随着其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趋于饱和,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高新产业减税,才能确保地区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不受影响。而重点开发区,则是现阶段政府部门给予中西部地区城市的定位,而这一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对基础设施的建设予以充分的重视,实行减税优惠政策的同时,积极吸引优化开发区的产业进入本地区,从而达到带动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目的。对于现阶段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在实施经济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必须在保护生态以及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的基础上,对地区内的特色农产品的生产予以税收和政策上的支持,才能确保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加大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投入力度,不仅可以缩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同时也是确保我国地区经济利益关系进一步协调的重要措施,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周莉婷 单位: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国际经济发展;产业政策;协调
自从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导致冷战烟消云散,与此同时,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彰显,无疑推动了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前进。经济全球化催生了全球化治理的问题,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不可避免地卷入该浪潮。许多国家通过各种产业政策应对,例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然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让每一个国家的产业政策变得日益复杂,因为,在日益互相依赖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的产业政策将会影响到其他国家经济和政策的发展,从而带到政策“齿轮旋转”。作为我国日益开放的经济领域,如何制订有效的产业政策?本文以为,基于全球经济协作发展的趋势,通过产业政策的有效协调,从而能够驱动或引导全球或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方向,有效发挥产业政策的功效。换言之,我国的产业政策应该与国际经济发展相协调,使得我们的政策更具有强大的包容性。
一、国际经济发展与产业政策协调的理论基础
从二者关系的理论探讨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国际经济发展与产业政策协调的理论,我们可以最早追溯到“米德冲突”。作为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德在上世纪50年代就探讨了在经济领域逐步开放的趋势下,如何实现相关政策有效搭配的观点。所谓“米德冲突”,即在固定汇率制下,政府无法依靠单一金融政策同时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丁伯根也认为,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之间的数量关系需要满足丁伯根法则。蒙代尔进一步提出以财政政策实现内部均衡,以货币政策实现外部均衡的思想。经典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描述了不同汇率制度下,国际资本流动约束情形与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性问题。克鲁格曼针对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提出了“三元悖论”,即固定汇率制度、资本自由流动和独立的货币政策无法同时实现。他们讨论了开放经济条件下内外均衡政策搭配问题。多恩布什将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拓展至两国,指出两国之间的政策协调可以提高彼此的福利水平。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博弈论作为一项指导方针日益渗透到二者关系中来,日本著名学者哈马达,基于博弈论思想,在对三种行为决策模式有效的分析与对照,从而探讨国际经济政策方面有效协调的进程以及不同结果,从而在理论维度论证了二者有效协调的价值。80年代,克鲁格曼则基于简单有效地以博弈支付矩阵为概念框架,探讨了英国和法国货币政策的差异和功能,并得出相关结论,两个国家需要避免在政策上出现鸿沟,应该合理地制定相关的协议,进行政策协调,从而达到双赢局面。随后,坎佐尼里等人的博弈模型考虑了不同的博弈模式、不同的均衡条件下国家之间经济政策协调的福利收益。这些博弈模型的论证对二者关系作出有效的论证,但是论证模式是自上而下,缺了微观经济基础,为此,许多学者日益改良,从宏观维度论证二者关系,为此,第二代模型呼之欲出。20世纪90年代,奥博斯菲尔德和罗格夫则创设了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New Open Economy Macroeconomics)框架,从而成为第二代国际政治经济政策协调模型的典范。该模型基于动态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在垄断竞争和粘性价格假设下最大化经济主体的行为,探讨了一个国家政策的迁移功效,并论证了协调后的国际福利效益,从而指出国际经济与政策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作为国际经济发展的有效政策供给,经济政策制订的如何则与国家经济走向、发展模式等方面息息相关。特别是当前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语境下,国家贸易往来、资金流动、信息交换、资源整合以及劳动力交流的态势日益明显,国家依存度日益提高,经济往来频繁,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不仅仅要根据国内的宏观与微观环境来制定,也要对国际经济发展走向合理地把握,从而有效地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
二、国际经济发展语境下产业发展走向
作为经济政策的龙头之一,产业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制定有效产业政策需要有效地分析当前语境下,产业政策发展的新趋势。从当前国际经济发展的态势下,其对产业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产业运行全球化。伴随着国际贸易频率加快,资金流动速度加快,生产要素在不同国家之间交换,从而带到了全球产业链的发展。在此背景下,产业呈现出新的特征:第一,产业结构升级从国内走向国外,并呈现出双元化的特征。产业结构既在国内进行不断的调整,也在全球环境中蜕变。同时,国内产业已经不能简单的视它为民族工业,因为,在当前全球化语境下,国内产业由于受到国外资金资助或管理,从而让本国产业上升到国际产业。可以说,当前产业已经形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可分割的局面。第二,产业组织活动的全球化。从许多产业活动走向看,如果仅仅局限于国内区域的话,则该产业的生命力将不会得到提升,许多有竞争力的产业其活动已经跨越国界,纷纷涌入国际市场,许多产业已经充斥到其他国家,当然,国家产业也被外资所突破。
二是产业发展融合化。许多未来学者曾经预言,国家之间的经济将以融合化的趋势变为一体。在当前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经济浪潮席卷全球的情况下,对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在该发展进程中,由于高新技术不断的融合与渗透,推动了产业之间融合半径,也加速了产业重组与融合的趋势。产业融合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产业创新力度,并不断衍生出新的产业、产品和市场,从而衍生出许多产业新型活动。这种趋势也加快了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拓展了产业的商机和市场容量。基于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许多国家在产业政策上也呈现许多新的特征。许多国家不再把产业政策局限于扶植和保护上,而是把焦点和中心转移到如何为产业发展塑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不断适应产业高度分化与融合的趋势。
三是产业演进生态化。在当前经济发展融合趋势下,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全球理念已经达成共识,并在各个国家政策和经济领域体现,为此产业如何生态化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潮流。因此,产业发展中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话题,需要全球各个国家共同来完成。为此,国家在产业发展上向生态化逐步引导,并构建相关的发展机制,同时,在产业政策中,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篇章逐渐增多,例如法律、法规都强调产业绿色化和生态化,从而实现与国际经济发展一致性,加快产业生态化的步伐。
三、国际经济发展语境下我国产业政策协调思考
产业政策出台为何?其实际上是有效地实现资源配置均衡与效率提升。在我国,虽然市场经济逐步成型,但是政府的作用需要得到有效发挥,从而规避市场失灵所带来的损失。我国产业政策制定不仅要实现赶超发展战略,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也要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实现产业政策的有效协调,从而规避消极功能,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关注政府角色转变,强化间接扶持性角色
如何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塑造良好境内环境与有效的制度体系被认为是核心手段。在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间的竞争与合作交相辉映。各国政府、企业都清楚的意识到,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的终极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关的条件和境遇。在当前彼此联系的世界,政府在产业政策中扮演的角色应该有所改变,如果依然按照传统的计划经济思维实施政策干预,则产业竞争力无法得到切实提升,虽然传统的措施对于产业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但充其量是保健因素,而非激励因素。从全球政府产业政策发展趋势看,政府在政策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宏观调控,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提供,为产业提供一个有效的竞争市场和环境,为产业技术创新等提供有效的服务,做到政务公开,提升政府工作效率。在面对国际经济发展的走向,政府的协调型产业政策应该向间接扶持转变。当然,间接手段在一定时间内是很难以看到效果,但是从长远来看,它有利于我国企业的发展取向和提升国际竞争力。作为宏观的政策,它的支持缺乏专项性,往往不容易被其他国家以相关手段进行制止,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二)强化国际经济发展与产业互动,制定差异性产业政策
从比较优势理论来看,我国要想合理地构建产业优势,产业政策方面应该有所调整,特别是面对当前快速变化的世界经济,基于产业动态比较优势原则,我国产业政策应该得到有效的调整,本文以为其需要从三个维度入手:第一,根据国际竞争原理,制定适应性较强的国际竞争规则。我国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需要构建一个产业政策体系,基于全球分工和比较优势构建的理念来明确发展战略。我们只有采取积极的措施,全面融入全球性产业分工与重组当中,制定和实施一种立足于长期发展的、开放和竞争的,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有利于迅速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发展思路,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比较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第二,基于产业差异化,制定差异性的产业政策。根据资源禀赋的差异,企业发展差异,以及不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优劣,基于“国际游戏规则”的基础下,适当对对各类产业政策进行有效的调整,避免产业政策的一刀切现象,从而保护不同产业的冲击力适当。第三,利用产业政策引导构建产业内的比较优势。在当前经济发展的语境下,贸易模式不断发生改变,贸易的方向由外向内转变,从而对产业比较优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政府需要有效地调整产业政策的方向,与其建立普遍性的产业,还不如在部分重要产业建立相关的比较优势,这样,有利于我国产业从局面向整体走向过渡。
(三)强化全球竞争意识,制定协调性产业政策
作为我国产业发展的目标,实现产业经济资源的全球化配置是一个重要议题,并成为国际分工体系的重要组成要素。中国的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在境内与境外与各国企业实现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为此,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大国,中国产业政策好坏与中国产业发展息息相关,特别是在当前产业逐步转型的情况下,产业政策的转型成为一种趋势。面对全球化语境,我国产业政策首先目标是国际协调性,这也是当前我国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作为协调性产业政策,本文以为,其特征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产业目标以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声誉为要义,在产业政策的推动下,逐步实现我国产业水平能够在世界迸发出自己的声音,并通过产业内部的调整,逐步提升竞争力和国际地位。 第二,政策如果要发挥相应的功能,就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干预面从国内走向国际市场的失效领域,从而发挥我国企业的核心作用,避免由于政策盲目性所导致的偏差。第三,如果政策要想发挥功能,就必须以“开放混合型”的产业政策为导向,我们需要快速对战略性主导产业进行有效培育,从而在短时间缩小与发达国家在重要产业上的差距,并为企业提供健康、公正且竞争的全球政策环境,既要设计和实施“倾斜型产业政策”,也要采取“竞争型产业政策”,还要有以面向世界、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合理配置的“开放型产业政策”,从而有利于实现我国产业政策的各项功能。第四,在产业政策效果取向上,在基于东亚的基础上逐步拓展到全球。从我国产业发展的基础看,如果切实盲目的夸大目标,则有可能事倍功半。因此,从全球发展环境和我国发展基础上看,我国产业政策首先应该立足于东亚或亚太地区,然后逐步向全球辐射。 最后,产业政策的实施手段应该从传统的行政干预向服务专转向,通过各种财政、货币、金融等手段,发挥其功效。当然,在实施不同手段是,切忌出现不同手段互相矛盾的引发的逆袭,从而为我国产业政策提升竞争力打造优质环境。
参考文献:
[1]朱明春:《产业结构·机制·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年版。
[3]胡代光:《西方经济学说的演变及其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
[3]吴彤:《自组织方法论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4]陈富良:《放松规制与强化规制》,上海三联书店,2001 年版。
[5]Donald A. Hay, Derek J. Morris, (1991), Industrial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Evide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Foster, C.D., (1992), Privatization, Public Ownership and the Regulation of Nature Monopoly, Blackwell.
奢侈消费课税之经济效果与经验
科技公共服务支出的区域差异研究
税收征管服务外包风险及对策研究
台湾中小企业的贡献与未来发展方向
基础设施投资、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失衡
中国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研究
高校教师收入差距研究进展
公共预算管理中的激励与约束分析
关于参与式预算改革的研究与思考
日本预算监督机制及其经验借鉴
股息税的股利效应研究:来自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印度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与地方税:经验及启示
促进自主创新的税收激励政策分析——以四川省为例
财政分权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度的影响实证分析
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县域公共品供给的影响
幸福感视角下清洁空气定价的研究
过度医疗成因分析及遏制对策——基于经济学视角
京津冀协同发展循环经济问题研究
论构建适宜的税收治理体系——英国SAO法案的启示
企业所得税逃税影响因素:理论与实证分析
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
试论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制度重构
澳大利亚地方债及预算管理的国际经验分析
税收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以武汉市为例
国际税收情报交换的国际经验与政策研究
新《财政组织法》之下法国国家预算制度的改革与特色
地方官员、任期与教育支出:来自省级的经验证据
基于VAR模型的我国财政货币政策比较研究
社会性别预算问题研究
发达国家政府会计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构建
四川省县区城乡居民收入与财政透明度相关性的研究
腐败是FDI的沙子吗——来自中国的证据
对中国城市交通拥堵现象的外部性研究
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综述:基于财政理论发展的视角
我国农户主导型集体土地流转模式特征、动力与趋势研究
消费税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地方财政预算监督的强化路径分析——基于博弈论视角
PPP模式对地方政府融资负债行为的影响研究
PPP模式下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公租房项目的路径选择研究
云、贵、川三省县级财政健康与转移支付匹配度分析
农民工养老保险不同模式的比较分析——以深圳、北京、上海为例
“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企业税负的影响: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分析
营改增改革对银行业税负的影响分析——基于投入产出表和损益表的模拟测算
财政分权增加了公共品供给的不平等吗?——基于1999—2010年地级数据的分析
转移支付与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行为——来自2003—2009年四川省地市级的证据
一、地区经济竞争力的涵义和比较
自资本主义产生以来,竞争一直是市场经济的主题。所谓地区经济竞争力,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的时期内,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地区单位进行资源配置来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地区经济竞争力可以从发展水平竞争力、发展潜力竞争力、发展活力竞争力三个方面体现。
发展水平竞争力主要反映地区的发展程度,它包括经济发展规模、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水平四个方面;发展活力竞争力主要是反映地区的发展能力,包括经济发展速度、贸易、外资、投资等;发展潜力竞争力主要反映地区的发展后劲,它包括资金、生产效率、基础设施、环境、文化。
(一)丽水经济综合实力的总体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丽水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提升势头明显差于全省平均水平。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5.1亿元,比1978年增长37.8倍,年均递增16.5%,比全省平均增速慢2.3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434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44.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1978年增长31.9倍,年均递增15.7%,比全省平均提速慢2个百分点。
丽水经济结构层次也逐步迈向高级化和合理化。产业结构上,农业份额下降,第二、第三产业份额上升。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由1978年的58.2∶21.5∶20.3转变为2002年的20.4∶42.9∶36.7;组织结构上,规模经济发展较快,小型化、分散化状况有所改观,2002年末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占53.7%。
(二)丽水与温、台、金、衢、舟5市比较优势对比分析。
丽水、温州、台州、金华、衢州、舟山6市的2002年经济竞争力主要指标如下表所示:
项目 单位 丽水 温州 台州 金华 衢州 舟山
生产总值亿元 185.1 1061.0 858.3 680.4 200.3 146.0
人均生产总值元/人 7434 14217 15615 15169 8214 14710
一产增加值占比% 20.4 5.3 10.5 7.9 18.8 22.5
二产增加值占比% 42.9 56.7 57.3 55.5 45.5 36.5
三产增加值占比% 36.7 38.0 32.2 36.6 35.7 41.0
生产总值增长率 % 13.4 13.0 13.8 12.9 12.9 12.5
财政总收入亿元 20.9 126.3 86.8 66.5 18.5 15.7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12.1 68.8 43.1 32.1 10.7 9.0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01.7 387.8 274.4 295.1 110.0 64.5
出口总额 亿美元 1.8 26.5 18.0 13.7 1.2 4.4
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 989 8023 11790 10259 1590 1124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元/人 9900 14591 11817 11264 9330 10985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 2920 5091 4970 4157 3595 4659
各项存款总额亿元 239.7 1414.3 811.8 849.7 245.9 211.0
储蓄存款总额亿元 132.9 746.0 436.3 440.1 131.6 110.4
各项贷款总额亿元 158.8 932.6 571.6 605.8 177.1 140.0
综合实力方面。从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GDP总量看,在温州、台州、金华、衢州、丽水、舟山6个市中,最高的是温州市,达1061亿元;其次为台州市,达858.3亿元;金华市居第三位,达680.4亿元。丽水、衢州、舟山3市相差不大,丽水比衢州少7.6%,差距不到1年的GDP增量;但比舟山多26.8%,约领先2年的GDP增量。
产业结构方面。这6个市表现出来的一个最大特点,是经济较发达的温州、台州、金华3个市,第二产业占比均达55%以上;而经济欠发达的衢州、丽水、舟山3个市,第二产业占比均40%上下。第二产业比重最高的为台州,达57.3%;温州、金华分别为56.7%和55.5%。丽水第二产业比重42.9%,比衢州低2.6个百分点,但比舟山高6.4个百分点。同时,在这6个市中,除温州为特例外,其余5个市皆呈现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占比成反比之现象,即第二产业比重高的市,其第三产业比重低;第二产业比重低的市,其第三产业比重高。这5个市的第二产业比重排序为台州、金华、衢州、丽水、舟山,而第三产业比重排序恰好相反,即排序为舟山、丽水、金华、衢州、台州。2002年,丽水一产比重为20.4%,排在第二位,比舟山低2.1个百分点,但比温州、台州、金华、衢州依次高15.1、9.9、12.5、1.6个百分点;丽水三产比重为36.7%,排在第三位,比舟山、温州依次低4.3、1.3个百分点,比台州、金华、衢州依次高4.5、0.1、1.0个百分点。
财政实力方面。产业结构的优劣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着地区财政实力的强弱。在温州、台州、金华、衢州、丽水、舟山6个市中,温州是唯一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元的市。2002年,温州市财政收入达126.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68.8亿元,均处于第1位。财政收入列第2至第6位的分别是台州、金华、丽水、衢州、舟山,其财政总收入为86.8亿元、66.5亿元、20.9亿元、18.5亿元、15.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43.1亿元、32.1亿元、12.1亿元、10.7亿元、9亿元。由于各市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经济增长,因此,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均呈现高位提升趋势。从2002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高低排序看,温州市这一比例最高,达13.5%;丽水次之,达11.3%;舟山、台州、金华、衢州市依次为10.8%、10.1%、9.8%、9.2%。
投资规模方面。投资规模决定着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与后劲。虽然丽水市近两年在市政设施、旧城改造、运输、工业技改等方面大规模推进、大力度投入,投资增长速度领先于其它市,但相对而言,丽水市的投资总量还是明显偏低。2002年,丽水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1.7亿元,相当于温州市的26.2%、台州市的37.1%、金华市的34.5%、衢州市的92.5%,但比舟山市多71.6%。
外向程度方面。对外贸易依存度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出口贸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它是衡量国家或地区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的指标。按外贸出口总量大小列序,丽水居第五位;温州领先,达26.5亿美元;其余依次是台州、金华、舟山、丽水、衢州,分别为18亿美元、13.7亿美元、4.4亿美元、1.8亿美元、1.2亿美元。按实际利用外资多少排位,丽水居末尾,台州领先,达11790万美元;其余依次是金华、温州、衢州、舟山、丽水,分别为10259万美元、8023万美元、1590万美元、1124万美元、989万美元。
居民收入方面。在温州、台州、金华、衢州、丽水、舟山6个市中,2002年,丽水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其余5个市差距不大,但农民人均纯收入差距很大。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看,丽水9900元,排在第五位,比衢州高106.1%,分别相当于温州的67.9%、台州的83.8%、金华的87.9%、舟山的90.1%。从农民人均纯收入看,丽水2920元,排在末尾,分别仅相当于温州的57.4%、台州的58.8%、舟山的62.7%、金华的70.2%、衢州的81.2%。再从衡量地区综合实力、发展水平以及富裕程度的重要标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2002年丽水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434元,分别仅相当于台州的47.6%、金华的49%、舟山的50.5%、温州的52.3%、衢州的90.5%。
资源方面。在温州、台州、金华、衢州、丽水、舟山6个市中,2002年的从、贷款总量可以分为三个层面,排在第一层面的是温州,高于第二层面约50%;排在第二层面的是金华、台州,高于第三层面2.2~3.1倍;丽水、衢州、舟山排在第三层面,且这3个市差距不大。丽水存、贷款总量均处于第五位,存款总量239.7亿元,相当于温州的16.9%、金华的28.2%、台州的29.5%、衢州的97.5%、舟山的113.6%;丽水贷款总量158.8亿元,相当于温州的17%、金华的26.2%、台州的27.8%、衢州的89.7%、舟山的113.4%。再从人均储蓄存款看,2002年,丽水人均储蓄存款余额5338元,排在末尾,只相当于舟山的48%、温州的53.4%、金华的54.4%、台州的67.2%,比衢州低1.1%。 二、提升丽水竞争力要素
(一)丽水经济的相对竞争优势分析。
比较优势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竞争优势,还必须通过有效的市场环境加以转化从而获得竞争优势,求得竞争胜券。竞争优势体现了一个地区经济的真正竞争力。
1、资源优势。丽水地区的矿产资源充沛,生物多样性丰富,和大还赋予丽水地区丰富多彩的资源。丽水地区人均土地拥有量较大,劳动力相对充裕,劳动力廉价、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低廉;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较低,有利于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价格优势。
2、生态优势。专家预言,绿色经济将成为21世纪国际经济竞争的制高点。这是因为绿色壁垒已经成为贸易壁垒的重要形式,它是由那些发达国家构建以对付不发达国家的,是通过制定复杂、要求严格的环保标准、、法规,以阻止或限制外国商品进入的一种市场准入制度。相对于发达地区来讲,丽水市生态优势明显,由于化水平低,工业废水、废气、工业固体废物排放较轻,因而发展绿色产业是极有竞争力的。而且,丽水地区的后发工业化可以有借鉴地克服别的地区工业化的盲目和无序,将生态优势保持下去,就会不走或少“先破坏,后治”的老路。
3、后发优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后发”往往也包含着一些优势,后发可以通过向别人、模仿、技术引进,省去大量的研发成本和漫长的尝试与摸索阶段,可以借鉴经验少走弯路,还可以借鉴东部沿海地区先进的管理经验。但是,经济竞争中,没有免费的午餐,世界各国已经非常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学习、模仿、技术引进已经受到重重限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少已是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二)丽水经济发展的相对竞争劣势分析。
开发区建设起步晚,正处于大建设、大发展的起步阶段,却又遇到了中央整治开发区时期,扩大工业园区用地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全国紧缩银根,对开发区建设资金将形成更大缺口;中小融资难更是雪上加霜。
电力供给将严重制约着工业经济增长。近年来,丽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电力作为经济增长的关键性生产要素,在供给上显然慢了“半拍”。2003年入夏至11月,全市共发生1906次10千伏线路的拉限电,拉限电负荷占总用电负荷的40%以上,众多企业为了让电于民,纷纷被迫停工停产。今明两年,大多数入园企业都将建成投产,加上2003年全市新建或扩建的7家高耗能企业以及和城市居民用电的快速增长,势将造成制约丽水经济发展的“瓶颈”矛盾更加尖锐。如果电力得不到根本性解决,到时,入园企业就不是能不能得以快速发展问题,而是能不能得以持续生存下去的大问题了。
劳动技能较高的人员外流严重,出不去的绝大部分是劳动技能低的人员,企业招工非常困难。
三、提升丽水经济竞争力的战略选择与政策建议
提升经济竞争力和整体素质是丽水实现富民强省的决定性因素。丽水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争取自身收益的最大化,根本的途径在于加快调整和改革,创造有效率的市场环境,以放眼全球的高度制定自身竞争力的发展战略,实现从现实的和潜在的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跃迁。
(一)深刻领会十六大精神,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在深刻体会中发现政策机遇。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五统筹”的改革要求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改革、发展、稳定紧密结合、相互统一的新的改革思维,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的不断深化,廓清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思路,同时也隐含着许许多多有助于经济发展的良好政策机遇。中央实施“五统筹”改革,必将出台一系列有利于欠发达地区加快经济发展和减轻财政负担的相关配套政策,作为发达地区的浙江省将会先行一步实施“五统”的改革,其实已经“五统”改革的某些方面先行一步,这对于处于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地区的丽水市,确确实实会带来不少良好的发展新机遇。然而,具体有哪些政策机遇?就需要我们通过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决定》及其配套文件,去发现和捕捉。市场经济是信息经济,是机遇经济。谁抓住了机遇,谁就能趋利避害,谁就能更快发展;谁失掉了机遇,谁就将抑利张弊,谁就会掉队。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要抓紧政策机遇;越是欠发达地区,越要抢抓机遇机遇。
(二)优化结构,增强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1、积极实施农业结构调整。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区域优势和优势,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强化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实施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经营服务。
2、重点突出工业结构调整。优先扶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技术创新及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构建高新技术产业的群体优势和局部强势。着力重组和改造传统工业,立足存量资产的优化重组,依靠信息技术及先进适用技术,提升附加值,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扶植壮大支柱行业,形成特色产业。要正确认识和理解省委提出“把丽水、衢州培育成浙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含义。根据丽水市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方向以及现有的资源条件,工业要加快发展和壮大正在成长中的洗涤用品、金属制品、竹木制品、皮革制品、绿色食品等重点行业,并使之成为五大支柱产业。
4、加大力度发展电力产业。解决丽水工业经济发展的电力奇缺问题,应当短期与长期并重、治标与治本并举。(1)中长期治本之策略措施,一是要抓好滩坑电站建设;二是抓好火电的规划建设。(2)近期治标之策略措施,一是鼓励用电量不大的企业,使用柴油发电机自助发电;二是实行居民生活用电优先、入园企业用电优先、餐饮业用电退后的政策;三是适当提高高耗能企业和餐饮业用电价格;四是加强与省网、周边市网的互利合作。
5、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水平,积极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经营业态的创新与整合。以区域性城市和交通枢纽为依托,大力重组物流资源,壮大现代物流业。积极稳妥地发展保险业,鼓励业务创新。
(三)抓住经济发展的关键部位,千方百计加强项目投资建设。
1、对于区域经济而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以成功的项目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就是以成功的项目建设为第一要务。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没有项目就没有发展。项目建设是发展区域经济常抓常新的核心之举,要在国家的宏观政策框架内找项目,在区域性经济规划内找项目,在本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上找项目,在市场需求上找项目,在高新科技领域上找项目。要坚持政策性投资项目与招商引资项目并重,以招商引资项目为主;传统产业项目与新型产业项目并重,以新型产业项目为主;政府主导型项目与市场主导型项目并重,以市场主导型项目为主。抓项目建设要切实在跑、抢、创、争这几个字上下功夫,要“”进京、抢抓机遇、创造条件、多方争取。没有机会,要通过争取创造机会;没有产业,要通过立项创造产业;没有优势,要通过项目创造优势。要牢固树立依据政策报项目、适应市场选项目、抢抓机遇争项目的指导思想。要建立不同的产业带、产业区和产业群,优化资源配置,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
2、要认真宏观政策变化后的相应对策。(1)集中力量加快已批准工业开发区的建设进程。要举全市之力,切实加大确保“入园率、开工率、投产率”的政策和工作帮促力度,以提高开发区土地产出率。目前,重点是开工率和投产率。建议实行限期开工、限期竣工、限期投产有奖,到期不开工则收回土地、到期不竣工则重罚、到期不投产则取消优惠政策。(2)采取超常规路径和手段排除工业开发区扩建政策障碍。在当前政策条件下,碧湖区块独建开发区获得批准的可能性极小,应作为水阁工业区的扩展面,分割成若干块,以水阁工业区扩建之名义,分年上报省政府审批。如今年下半年或明年初中央政策松动,即申报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3)采取改革手段解决开发区建设和入园企业融资难问题。一是建议允许个人投资开发区建设,鼓励社会各类投资主体或经营管理主体采取参股、控股、独资、收购、租赁、转让等多种方式参与区内包括标准厂房、道路、广场、公园、城市绿化、水电汽讯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二是组建工业园区经营公司,以工业园区经营公司为主体,向社会筹集民间资金,期限1-3年,年利率12%-15%;向银行贷款建造通用工业厂房,出租给企业使用,以解决中小企业固定资产建设融资难和建设周期长问题。三是建立利益分享和风险分担的担保贷款机制,入园中小企业的担保贷款资格由担保公司和贷款银行共同审定,担保公司只担保贷款额度的75%,并且在贷款损失超过25%的部分,才承担偿还责任;银行承担25%以内的贷款风险损失;企业贷款额度根据其销售额或上交税收数额确定。
(四)积极培育和加快产业集群,扩大区域经济发展新亮点 。
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区域内大量集聚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国内外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培育和加快产业集群的实现形式有两种,一是由分散办企业到集中办企业,这是企业在空间布局由分散走向集中。开发区的产生和发展,使得不少企业逐步向开发区、工业小区集中。企业由分散到集中布局,有利于共享公共设施、吸引优秀人才、获取市场信息、集聚生产要素、取得规模效应,从而释放发展潜能。但是,企业这种集聚还只是空间上的集中布局,企业之间基本上没有建立起太强的产业关联和分工协作关系,处于一种地理空间上的集中、产业关联上的离散状态,企业集聚效应还没有真正充分发挥出来。二是由集中办企业到集中做产业,这是由企业集聚走向产业集群。由分散办企业到集中办企业并不必然带来区域竞争力的增强,只有通过产业链将企业紧密有机的集聚在一起,增强企业间的产业关联和协作效应,形成产业集群,才能促进区域生产力和竞争力的真正跃升,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基本路子是以追求集群效应为目的,自发形成生产协作体系,群体中的龙头企业、品牌企业不断将一些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一批配套企业,而一些生产同类产品的中小企业也走向专业化,整个企业群落围绕特定的产业生产,通过群体协同效应获得综合成本,供销集中等竞争优势。
从丽水是一个欠发达地区的实际出发,丽水市在培育和加快产业集群中,要以建设专业化工业园区和 “一地一品”特色产业为突破口,紧紧围绕特色产业,集聚一批以特色产业为品牌的企业,强化专业市场功能,延伸产业链,逐步形成产业集群。一是培育特色产业。产业群的竞争能力与产业的性质并无直接的联系,关键是选择本地的特色产业,发挥区域的核心能力。各地要因地制宜,选择本地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加大引导和投入力度,聚合各种生产要素,进行重点培育,尽快把企业群体做大,把产业链拉长,完善产业体系。全力扶持和培育特色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使之做强做大,成为集群的核心主体。积极发挥特色产业的整体效应,打造区域性品牌,营造竞争优势,为不断拓展产业空间和提高区域竞争力打下基础。二是建设专业市场。专业市场与产业发展有着内在的共生关系,专业市场的兴旺能够带动产业的发展。各地要创造条件,围绕特色产业办市场,强化专业市场与特色产业的配套,通过市场建设加速产业集中,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市场空间。市场的建设与发展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等先进手段,不断完善市场功能,扩大市场交易规模和辐射半径,建立虚拟信息市场,发挥信息传播作用,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三是完善发展环境。特色产业的培育,继而逐步形成产业集群,有赖于完善的发展环境和各项服务。有条件的乡镇可以建立特色专业小区,提供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鼓励企业集聚。强化体制环境建设,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健全市场竞争的规则和制度,推进特色产业的市场化进程。完善各项服务,发展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信息传递、技术咨询、创业指导等服务,开展各类特色商品展览活动,形成商品的产业区声誉,帮助特色产业扩大市场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四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有机结合。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工业化程度低、城市化水平低是丽水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础,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区域经济发展要突出工业化为重点、围绕城市化为核心来开展,要真正把工业化与城市化有机结合,通过工业化促进城市化,通过城市化提升工业化。没有工业化就不可能有大批企业成长起来,产业集群也就无从谈起,没有城市化,工业化、企业成长、产业生成、产业集群也就没有载体。加速丽水地区工业化进程,既要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又要主攻支柱产业优先增长,还要力促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加快丽水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要以丽水为中心,县域城镇为依托,小区为单元,以工业为支撑,结合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布局,规划,强化城市的综合功能。
(五)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创造持续竞争优势。
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取得并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前提。所谓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建立与发展起来的一种资产和知识的互补体系,是获取、配置资源,形成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
1、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是前提,要重新制定鼓励引导私营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体系,抓住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机遇,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尽快上规模、上水平,在技术创新上实现质的提升。积极引导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发展,新建企业原则上进入工业小区和小城镇兴办,引导有条件的老企业向小区集中,易地改造。提高企业自主开发技术产品和市场的能力,形成具有发展前景的特色产业。
2、增强企业研发能力。加大技术进步投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集聚企业的竞争优势基础。以知识和信息的“转换过程”为内容的技术转换能力将成为丽水经济竞争力的核心,也是丽水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高的根本途径。
3、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新经济,信息化对于提供企业整体运营效能的具有倍增效应。必须以充分的制度、组织保证来推动信息化的进程,积极运用这一手段拓展竞争力提高的新途径。
4、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大力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手段,建立科学管理体系,创新管理方式。着力提高企业的国际化战略管理能力,通过对未来国际市场和环境的把握,明确企业发展目标与方向,对企业发展过程进行规划和控制。
(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提升资本竞争力。
1、狠抓招商引资工程。招商引资是加快产业更替和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利用外资的质量高低和规模大小,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地区经济能否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近年来,丽水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工作力度,开放型经济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水平都有了重大突破,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还很大。分析国际上吸收外资的趋势和走向,大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依靠减税、免税等财政、金融优惠政策,吸引外商的直接投资;第二阶段主要是根据产业化政策和目标,有针对性地寻找合作伙伴,并提供优良的基础设施和便利的商业环境;第三阶段则主要依靠良好的产业集聚效应和强大的协作配套能力,以适应跨国公司投资战略的转变。从丽水的实际情况分析,丽水经济的长处在于制造业,而制造业的特点就是配套能力及其相应的集聚效应。因此,丽水要适当调整吸引外资的政策,在注重投资软硬环境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同时,仔细分析本地的产业基础和产业特点,找准本地的优势定位和产业定位,有目的、有重点地发展配套企业,形成良好的产业集群和强大的配套能力,以吸引龙头企业来丽投资兴业。
2、重视民间资本吸纳问题。要遵循内外资并重的原则,高度重视民间资本的吸收和利用,放开手脚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取消一切对民营企业的歧视性政策规定,在产权改革中鼓励“民有”,在经营机制上支持“民营”,在投入机制上实现“民资”,在竞争性领域和一些基础性、公益性领域大力发展民间投资,并向民间资本开放国家鼓励投资的所有领域,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集体企业的改革,鼓励民营企业以多种形式利用外资,鼓励有条件有实力的私营企业通过上市募集资金,并加大对私营个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主动帮助协调和解决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民营经济成为常州经济重要的支柱和增长极。
3、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要提高重组风险结构,有效解决商业银行、担保公司的贷款风险损失承担与收益对称问题。
(七)抓住人才,提升经济核心竞争力。
经济竞争力的提高必然依赖于人员素质的提高。人力资本投资能提高人的知识、技术和能力,使物质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并决定着人类掌握和运用新技术的能力,是一种最基本、最有价值的生产性投资。要建立人才获取、培养、使用、激励机制,为人才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环境。努力提高企业决策者素质,培育其全新的观念、卓越的能力、不断超越自我意识和健全的心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