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康复护理相关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方法 2001年1月至2007年6月对行双侧全髋关节同时置换术22例,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常规护理基础上按“全髋关节置换术护理程序文件”进行护理。结果 22例病人术后关节脱位、感染及血栓性静脉炎等并发症发生,按Harris系统评分,优17例,良5例。结论 护理程序文件对促进双侧全髋关节同时置换术后康复效果明显,可以推广应用于其他疾病的护理,是体现人性化优质护理服务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双侧全髋关节;同时置换术;护理程序文件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6-0679-02中图分类号:R 318.170.47文献标识码:A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应用于髋关节疾患如股骨头坏死的治疗已有多年,双侧全髋关节同时置换文献报道逐步增多,但双侧同时置换技术要求高,易出现并发症,术后护理难度大。自2001年以来我们运用护理程序文件对22例双侧全髋关节同时置换术病人进行全方位护理,病人康复效果满意。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001年1月至2007年6月在我院行双侧全髋关节同时置换术22例,男17例,女5例,其中强直性脊柱炎12例,男性10例,女性2例,病程10~18年,平均年龄38.5岁,髋关节屈曲位强直畸形0~150°,平均66°,X线片见关节骨性强直;双侧股骨头无菌坏死10例,7例男性为酒精性,2例女性为激素性,均为股骨头坏死晚期,平均年龄为47.6岁,1例女性为成人先天性髋关节半脱位,鸭步态,疼痛不能行走10多年。上述关节因疼痛不能完成检查,或屈伸、内收外展、内外旋等功能明显受限。不能行走,生活不能自理,生活质量下降。22例均采用一次气管插管全麻下完成双侧全髋关节置换,取髋关节外侧入路,切口长约15 cm,平均手术时间为3~4.5小时,两侧切口均放置引流管。
2.方法 我院护理部组织外科护理骨干运用ISO9000族标准的管理理念,在全髋关节置换术护理常规的基础上,根据循证医学,参考国内外文献精心编写“全髋关节置换术护理程序文件”,由院内骨科专家修改审定,成为护理双侧全髋关节同时置换术病人的指导性文件。护士在执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按程序文件的要求对病人实施护理,实行责任护士24小时负责制,从入院到出院动态连续观察、指导病人;责任护士和主管医生负责病人出院后的康复指导和随访工作。
护理程序文件实施
1.术前护理 ① 心理适应及术前访视:恐惧、焦虑是同时行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主要心理问题,与惧怕同时手术造成巨大的疼痛、担心手术效果不理想等有关,主要表现为既要求尽快实施手术又害怕手术时刻的到来,情绪焦躁,严重影响食欲和睡眠。因此,责任护士应主动与患者沟通,介绍同期双髋关节置换术的优点。手术室护士访视病人时详细介绍手术的基本过程、术中的配合等,指导患者配合治疗护理的方法,使其在身心上都做好充分准备,增强对手术的认识和信心。②躯体机能调整及手术区皮肤特殊准备:对合并有慢性基础病时按医嘱执行各项措施,将机体生理指标控制在能适应手术的范围内。术前3日严格备皮,剃除术区毛发,范围包括整个髂骨区、大腿、会,用2%碘伏消毒、无菌敷料包扎。③术前用药:按医嘱使用抗生素及预防血栓形成的药物。
2.术后护理 ①搬动和:患者术后回病房时需四人正确搬动过床,取平卧位双下肢中立位外展15~20°,穿防旋“丁”字鞋,两腿之间放一梯形垫或三角海绵,不可侧卧位,避免髋关节内收、外旋导致脱位。②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疼痛:用多功能监护仪,动态监控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变化,使用自控镇痛泵或合理使镇静、止痛剂,防止疼痛性肌痉挛导致脱位,保证病人休息。③切口和引流管:术后切口按文献[1]介绍方法给予冰敷,达到止痛、减少出血,有效地缩短拔除引流管的时间;保持敷料清洁、干燥。引流管放置24~48小时,严密观察引流液颜色、性质、量,定时挤压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有效。 ④血液循环及神经功能:严密观察双下肢末梢血液循环,注意髋关节屈伸功能有无障碍,小腿有无疼痛、麻木,伸足、伸趾功能是否正常,是否有麻痹、足下垂,大小便失禁等,以了解患者是否有神经损伤。⑤并发症的预防:前瞻性观察有无假体脱位、感染、血栓性静脉炎,发现异常立即处理。指导并协助患者定时抬臀运动,即患者两手分别握住骨科床上的手环,两位护士面对面双手相接置于病人髋部下,嘱病人作引体向上动作,患者、护士三人同时用力将病人髋部抬离床面3~5cm,每日5~6次,每次3~5分种,以预防压疮发生。
3.功能锻炼 指导患者有秩序、合理、科学地进行功能锻炼。术后当天麻醉清醒后即可行小腿关节跖屈和背伸动作;第一天起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踝关节屈伸运动,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减轻肿胀,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利于下肢功能恢复。第一天可将床头摇高30°,尽量伸直双下肢,进行股四头肌、臀肌、绳肌的等长收缩锻炼;第2~3天适当延长运动时间及运动量,在X线证实假置良好后开始髋关节、膝关节小范围屈伸练习,同时进行上肢肌力练习,为使用拐杖做准备;骨水泥固定型2天,非骨水泥生物型5~7天开始使用下肢功能锻炼器(CPM)辅助锻炼膝、踝关节屈曲运动,从20~30°开始逐渐加大运动角度至90°,每天2次,每次1小时;骨水泥固定型3天,非骨水泥生物型1周后帮助患者在不负重的情况下站立练习,并开始扶拐或借助行器练习行走。
4.出院指导 日常生活中遵守“三不”即不跷“二腿”;不坐低于40 cm的矮凳子或沙发;不侧身弯腰或过度弯腰;教会患者正确使用拐杖或助行器,坚持做下肢肌肉舒缩锻炼,髋关节维持于外展伸直位,术后6周内不负重,不作跑跳等剧烈运动,8周内禁止过性生活,严防髋关节脱位。
结果
22例病人术后无神经血管损伤、关节脱位、感染及血栓性静脉炎等并发症发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髋关节畸形明显矫正,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股骨头坏死患者髋部疼痛消失;先天性髋关节半脱位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良好,行走基本正常。随访3~36个月假置正常,无移位及松动,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17例恢复正常工作,按Harris系统评分,总分为100分,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可,低于70分为差,本组22例中优17例,良5例,优良率达到100%。
讨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髋关节疾病终末期治疗的有效方法,双侧全髋关节同期一次手术可同时解决两个关节的病变,缓解关节疼痛,关节功能明显改善[2],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同时具有避免二次麻醉、输血、用药及功能锻炼,缩短住院时间,降低费用等优点。但手术创伤大,时间相对较长,病人疼痛,活动严重受限,心理负担重,护理难度大,要求高。假体脱位是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并发症,会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和经济损失。护理重点是术前全方位的准备;术后有效的止痛、正确及术后床上功能锻炼。精湛的手术技术只有结合适时的术后康复治疗护理,才能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护理程序文件是借鉴ISO9000族标准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在经验管理的基础上以程序文件的方式逐步形成的趋于规范的管理方法[3]。ISO9000族标准的指导思想和特点与整体护理服务理念相一致。全髋关节置换术护理程序文件是我院根据ISO9000族标准的管理理念,在全髋关节置换术护理常规的基础上,针对疾病的专科特点制定的个性化护理流程,是我院护理双侧全髋关节同时置换术病人的指导性文件。护士在执行护理常规的基础上严格按程序文件规定的步骤及程序实施规范化的护理。实践证明护理程序文件的优点在于内容针对性性强,流程清楚,步骤明确,护士实施时指导具体不易遗漏,病人依从性好。为了落实护理措施,保证治疗效果,我们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护理程序文件,对22例行双髋关节同时置换术病人按程序文件的要求进行规范化护理,通过按程序文件进行护理,本组病人无一例出现并发症,按Harris系统评分,优17 例,良5 例,康复效果明显,病人满意度达99%。
运用全髋关节同时置换术护理程序文件对双侧全髋关节同时置换术的护理目前文献尚未见报道。通过对22例病人护理的探讨,我们认为护理程序文件比机械执行护理常规效果好,对促进双侧全髋关节同时置换术后康复具有积极的影响。医院护理程序文件管理方法的实施,能重视护理人员主观能动性,发扬民主,共同参与,从而全面提升了护理质量[3],可以推广应用于其他疾病的护理,是体现人性化优质护理服务的发展趋势。但由于我们观察的病种及病例较少,未能进行统计学分析,今后将进行一步拓宽研究领域,以探讨更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更新护理手段,适应日益发展的医学护理学及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参考文献
[1]黄芳艳.冰敷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减少出血的体会[J].医学文献,2003,22(5):755-756.
[2]王培信,庄 永,廖春来,等.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观察[J].实用骨科杂志,2007,13(7):392-394.
方法:对我社区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登记在册的60例脑卒中患者行针对性的社区康复护理,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60例患者经针对性的社区康复护理后其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康复护理前(P
结论:给予脑卒中患者针对性的社区康复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能力,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脑卒中 社区康复 护理措施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475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308-01
我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为探讨脑卒中社区康复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提高脑卒中的治疗效果,对我社区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登记在册的60例脑卒中患者行针对性的社区康复护理干预,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次研究选取的是我社区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登记在册的60例脑卒中患者,其中男42例,女18例,最小年龄44岁,最大年龄75岁,平均年龄59.8岁;其中脑梗死45例,脑出血15例。
1.2 方法。以患者的实际机体功能状态、自我照顾能力、活动能力、自理状态及环境状态等为依据,为患者指导针对性的社区康复护理方案,其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心理护理。由于脑卒中患者多伴有意识障碍、语言障碍、偏瘫等症状,且恢复期较长,因而极易导致患者产生紧张、烦躁等不良情绪;而这些不良情绪则极易导致患者是丧失康复的欲望及动力,使得患者消极对待治疗,严重时会因患者缺乏训练而措施最佳肢体康复期;此外,多数脑卒中患者在住院期间往往会形成依赖心理。因此,护理人员首先应耐心的和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给予患者关心和帮助,并且要耐心的倾听患者倾诉,使患者不良情绪得到发泄,从而逐渐获得患者的信任,了解患者的真实心理,从而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同时护理人员还可通过暗示、认知疗法等逐渐提高患者对脑卒中的认识,逐渐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激发其对抗病魔的信心和勇气,从而使患者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社区康复治疗及护理中。第二,家庭康复锻炼。护理人员应以患者肢体互动情况为依据为其制定针对性的康复计划。社区护理人员应定时上门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同时还应指导患者家属掌握康复技术,从而确保患者家属掌握康复技术及相关训练方法;待患者掌握相关训练方法后社区护理人员还应定期进行上门检查及指导,确保家庭健康达到有效的落实。另外,社区护理人员应以患者需求为依据合理的对其居住环境进行改造,从而确保患者在舒适的环境下进行家庭康复。第三,家庭健康教育。社区护理人员应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对其进行双向交流式的健康教育,耐心的向其介绍脑卒中的相关知识,比如该病的发病原因、治疗方式、康复锻炼注意事项等,尤其要加强对患者心理卫生教育的重视,从而使患者逐渐改变患者的不良情绪及行为,使其更好的进行家庭康复。另外,社区护理人员还可通过专题讲座、集体培训的方式向患者家属传授相关医学知识及服务技术,使患者家属及早掌握康复锻炼的相关知识及技能;待患者恢复至一定程度后可鼓励其参与社区的相关活动,比如唱歌、社区服务等,从而为患者的生活增添乐趣。
1.3 疗效判定。以Barthel指数为依据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以FMA积分为依据对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分[1]。
2 结果
本组患者康复护理前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为(41.5±10.5)分,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为(13.8±10.2)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为(15.7±8.8)分,经针对性的社区康复护理干预后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为(74.5±9.7)分,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为(27.5±11.3)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为(30.5±7.6)分,患者经针对性的社区康复护理干预后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及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康复护理前(P
3 讨论
脑卒中又名中风,是临床上的常见病,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为219/10万,而死亡率则高达116/10万,且研究表明存活的脑卒中患者中约67.8%患者丧失或部分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2]。因此,及时给予患者行之有效的治疗就显得非常重要。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后往往需要度过较长恢复期,然而由于脑卒中患者恢复期多伴有语言障碍、偏瘫、感知感觉障碍、意识障碍等症状,因而通常需要患者家属及护理人员照顾。但由于长时间住院极易给患者的生活造成影响,同时医院环境也不利于患者康复。因而多数患者及其家属希望回社区进行治疗[3]。相关研究表明,给予脑卒中患者行之有效的康复治疗对改善其预后有着非常有效的作用,因此,为确保脑卒中患者在回社区后可得到持续性的护理,对我社区登记在册的60例脑卒中患者行针对性的社区康复护理干预,且研究结果表明本组60例患者经针对性的社区康复护理后其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康复护理前(P
参考文献
[1] 崔立军;胡永善;沈国光,等.我国脑卒中社区康复治疗模式研究现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185-189
【关键词】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康复护理
作者单位:450002 郑州,河南省煤炭总医院 早期康复护理有益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远期预后,2010年9月至2012年4月我们对老年AMI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4例患者中男44例,女30例,年龄61~70岁,平均65.5岁,均符合国际疾病分类AMI诊断标准,其中广泛前壁19例,前间壁15例,下壁梗死26例,后壁梗死14例,均无心力衰竭、休克、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无其他器质性疾病及精神障碍。随机将74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康复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患者均知情并签字同意。两组患者年龄、文化程度、心功能分级、冠心病危险因素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硝酸醋类、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同时进行心理评估。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功能护理,当班护士交代患者康复内容;康复组采用2w康复护理程序,由责任护士建立康复档案,入监护室第1~2 d患者卧床休息,被动活动肢体2次/d,10 min/次,责任护士根据老年人心理特点,做好心理护理,介绍环境及心脏康复基本知识;3~4 d床头抬高,协助患者主动活动上半身及深呼吸,3次/d,3 min/次,介绍早期康复的益处及必要性;5~6 d协助患者主动坐位,床边站立、吃饭,10 min/次,介绍疾病、康复相关知识及饮食注意事项;7~8 d患者床边静坐,2次/d,20 min/次;逐步床边行走,50米/次,2次/d,责任护士示范动作,严格限制活动量,讲解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控制;9~10 d床边行走逐渐增加,以300米为限,可上下一层楼,1~2次/d;11~14 d步行300~500米,可上下2层楼,逐步增加室外活动,2次/d,讲解限制活动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做好出院指导。责任护士每日记录效果并进行评价。
[关键词] 康复护理;格林-巴利综合征;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9(c)-0137-03
Influence of stage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Guillian-Barre syndrome
GAO Xin
Department of Neurology,the Frist People′s Hospital of Shenyang City,Shenyang 11004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stage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Guillian-Barre syndrome. Methods Eighty patients with Guillian-Barre syndrome were selected.In observation group,stage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was applied,while in control group,conventional nursing like general nursing,health education,and drug intervention nursing,etc.was provided.Time of ventilator weaning and total hospital stay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complications related to nursing during treatment were also calculated. Results Time of ventilator weaning and total hospital sta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oth shorter in comparison with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Rehabilitation nursing;Guillian-Barre syndrome;Clinical effect
格林-巴利综合征是目前急性软瘫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其起病特点为急性、对称性、弛缓性肢体瘫痪,并伴有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严重情况下往往因呼吸肌麻痹而引起患者临床死亡[1]。针对本病的护理,主要在急性期基础护理及药物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本研究主要总结本院对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在整个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采用的康复护理方法,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护理工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症状、生化检查等确诊,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申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按照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男31例,女9例;年龄18~40岁,平均(23.5±2.6)岁;病程1~5年,平均(2.1±0.3)年。对照组男29例,女11例;年龄18~40岁,平均(23.6±2.8)岁;病程1~5年,平均(2.1±0.4)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关键词:中医康复护理 常规内科护理 脑梗死患者功能康复效果
在实际的生活中,脑梗死患者功能康复是目前社会发展研究的最主要的难题,一旦研究成功则对于人们的身体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生活中,很多脑梗死住院患者由于病情刺激环境变化,其他不良因素等影响,往往会出现一些不良现象,不利于后面的治疗和干预,因此必须及时地进行干预护理。而该文采用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2种方式的对比实践,逐步理解其中的护理方式的不同所带来的效果的某些差异。
1 护理方式
1.1 情志护理
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中,护理工作中最主要的就是要做到情志护理,情志护理符合中医内经中所提出的思想,逐步根据现有的喜则气散和怒则气上等原则,针对原有的脑梗死疾病的患者采取针对性的亲切和蔼的态度,这样可以逐步揭开患者的心结,树立起其面对疾病的信心,缓解心中的不良心绪,提高患者的积极性,使其提高积极面对生活的热情,这样可以与患者之间建立起相互沟通的渠道,提高患者的配合度,使其了解并所获取的专业性的护理知识。
1.2 饮食护理
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中,必须要根据实际需求将由于脑动脉血管硬化引起脑梗死疾病患者的饮食进行严格控制,减少其中脂肪的摄入量以及做好蛋白质纤维的饮食管理,使得患者能够得到全面的营养均衡效果,提高对外界的病菌的抵抗力,使得原有的疾病能够尽快痊愈,能够减少由于饮食问题所造成病情恶化的概率。不仅如此,对于护理工作来说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饮食需求来对其进行调整和管理,这样可以加强其足够的功效,充分体现设计因素,做到最好的饮食管控结果。
1.3 运动护理
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中,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可以通过运动护理的方式对其进行有效管控,与实际的患者活动进行有机结合,促进其四肢血液的循环,为恢复四肢的功能和患者的行走活动奠定基础。在进行护理时还需要根据患者病情的具体情况将患者的锻炼事项进行调整,告知患者注意事项以及其锻炼强度,逐步地帮助恢复患者的基础性的身体功能。
1.4 起居护理
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中,必须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指导患者合理有效地安排休息时间,保证患者具有充足的休息时间,逐步地促使患者体内的阴阳得到平衡,保证身体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增强患者对外界不良因素的抵御功能,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患者的自身恢复效果。而与常规护理不同的是,中医的辨证治疗能够保证患者在进行治疗时逐步了解患者的身体内部的各项指标,根据患者的实际检测结果制定针对性的处理方式,提高其护理效果。
2 护理方式相关讨论
在中医学的治疗管理中,必须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将脑梗死疾病进行有机分类,一般来说,其应该是属于中风类疾病。在实际的治疗中,还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将每一个阶段进行有机划分。一旦患者体内的阴阳产生失调就会产生一定的真气脱散情况,四肢也会出现麻木瘫软的症状。脑梗死患者疾病的产生是医学治疗与护理上的一大重要难题,也是社会管理中重要的、全面性的要点因素,必须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提高患者的积极性与配合性,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与机体免疫力,制定好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实践能力,以此来对护理方案进行创新,这样才可以将不同的护理工作进行有机的开展。
3 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存在安全隐患的原因
3.1 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人员的综合素养不足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经过详细地调查研究分析,我国现阶段的医院普遍存在安全隐患的原因主要还是由于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人员自身没有做好具体的工作培养和岗前培训,综合素质水平不足,未能照顾到患者的病情需求,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实际的工作中,医院部分的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人员没有进行基本的岗前实习培训,对于基本知识的理解不足,在护理过程中一旦遇到不会的知识就容易脾气暴躁,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准水平较低,基本的工作职业道德缺乏,容易与患者之间产生一些矛盾。不仅如此,这样的医护工作者还容易使得患者对其产生不信任,患者病情难以得到有效的平静和修复,这会严重影响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也会造成整体的护理效果低下。
(2)在实际的工作中,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以及相应的证书。并且在实践中有专业的老前辈进行基本的授课,保证自己能够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这样的话,不仅可以及时在工作中获取患者的信任,也能加深与患者之间的默契,保证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质量的有效提升。经过实际的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现阶段的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患者大部分在进行具体的工作中都没有及时地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未能充分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而且很多时候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人员对于基本的护理技术掌握不扎实,往往会出现一些明显的错误,这样会严重影响实际的工作形象和医院的声誉。
3.2 脑梗死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原因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大多数患者都会惧怕治疗所带来的疼痛感。在这样的情况下,护理工作很难在患者具有抵触情绪下进行开展。但是一旦这种情况出现,患者的家属容易把患者现阶段情况恶化产生的结果的责任推卸到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人员身上。因此,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者必须掌握熟练的技术,具备专业的知识理论,给患者带来安全感,使得患者能够给予护理工作人员信任,进一步推动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进行治疗时,很多家属都不理解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者的具体内容,往往把很多责任都推卸到护理工作没有做好,对于患者的实际情况不理解,偏向于自己的家人。
3.3 医院的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环境原因
在实际的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中,医院的周边环境也会对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安全产生一定的问题干扰。一般来说脑梗死患者总是要寻找护理技能较好的护理工作人员来进行疾病的治疗。但是就我国现阶段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的情况来看,医院的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人员,技术熟练的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人员不算太多。因此,工作人员的有限性,也使得脑梗死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往往要等待过长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求医院安排合理的护理工作人员进行陪护工作,避免患者等待时间过长,而造成一些不良后果。
4 对策
4.1 建立健全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人员的护理体系
在实际的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中,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避免出现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安全的隐患,首先要保证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者具有较高的护理工作知识或者丰富的护理经验。这样可以在实际护理中能够解决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完成具体护理工作不会出现差错。对于新入职的员工要进行基础知识的考核,加快工作人员的思想变革和加深知识的巩固理解,考核合格后需要进行1~3个月的岗前培训,加强新员工对于知识的理解和科室的文化认同感。与此同时,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举行相关的讲堂知识培训,培养护理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建立起相关的制度体系培养重要的人才。不仅如此,针对实际的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必须及时加强与患者的沟通,理解现阶段患者的实际需求,减少部分隐患的产生。
4.2 优化医院的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环境
在实际的工作中,必须要及时解决工作中所出现的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医院也要定期的优化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环境,为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提供一个有效干净的场所。不仅如此,对于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人才也要及时进行招聘、培养和挖掘,进一步提高整个医院的人才资源队伍质量。在进行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工作时必须要及时教导相关人员学习新进的知识、掌握进鲜的技能以及和工作相关的技术。与患者进行交流的同时,及时了解患者新阶段的病情,并且针对现有的病情及时查找相关的资料文件,对某些症状进行特定性的分析,进一步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在进行护理时,了解患者病情产生的原因,针对不同的情况,与医生相互讨论,为患者的有效治愈增加助力。
4.3 加强护理工作人员和患者及家属的沟通
根据现阶段的研究调查发现,很多护理工作安全隐患产生的原因就是护理工作人员与脑梗死患者以及家属之间的沟通有效性不足,并且时常会出现一些分歧矛盾。针对这些情况,护理工作人员必须要进一步改善自己的服务工作态度,及时对每一天的工作进行总结,让患者和家属都认识到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的价值与作用,并且能够让他们认可这种工作的实际效用。不仅如此,在后续的护理中也要加强与脑梗死患者家属之间的联系,及时反馈一些患者在医院的现状以及现有的情绪波动问题,根据自己的专业素养,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及时地从根源上排除患者的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安全隐患,为患者能够有效治愈奠定基础。
4.4 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安全意识
在实际的工作中,应该积极组织护理工作人员,学习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进一步学习医院的护理工作条例,加强护理工作病历的书写规范。从具体情况出发,理论上降低护理工作安全隐患。不仅如此,还可以与其他医院进行交流合作,定期组织相应的专家进行知识的传授,以专人代教的方法,保证每个护理工作人员都能达到国家规定的考核标准。与此同时,还需要积极鼓励护理工作人员加深自身的思想学习觉悟,主动学习和深造,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和能力。建立专门的学习小组,定期对相关知识进行学习考察,明确基本的规章制度,减少人为因素对护理工作造成的威胁,进一步提高护理工作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和工作积极性。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国家越来越重视脑梗死患者功能康复的管理工作。为了进一步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水平,必须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将其疾病的变化情况及时记录,逐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活水平,促进该项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瑾.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功能康复的效果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 2016, 8(7):115-116.
[2]毕茹,李娜.强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名医,2019(8):202.
[3]李成香.中医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5):218-219.
[4]王萍,汪芳.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功能康复效果的比较[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6, 29(11):1723-1724.
[5]张娜.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7):314-315.
[6]吴春妍,谭玲,赖春燕.时间康复护理方案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19,26(11):1585-1586.
[7]康志娜.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后肢体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J/OL].四川解剖学杂志,2019(4):162-163
[8]刘连红.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评价[J].心理月刊,2019,14(23):105-106.
[9]邱伟红.家属参与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36):5273-5274.
[10]刘芳.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功能康复效果对比[J].中医药导报, 2014(11):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