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苗木调查报告

苗木调查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苗木调查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苗木调查报告

苗木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1 调查方法

1.1 调查目的及目标

通过基线调查,了解和掌握我市乙肝疫苗接种情况、疾控部门和接生单位乙肝疫苗接种管理情况、医务工作者和孕产妇对乙型肝炎预防知识的了解度和对预防措施的依存度。分析影响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的主要因素,制定相关策略,通过适宜策略的推广,提高项目地区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降低项目地区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和发病率。

调查所要达到的目标主要有:1评价在医院出生的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2评价在家出生的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3评价接生机构乙肝疫苗接种管理情况及在医院分娩孕妇的乙肝HBsAg筛查率;4评价乙型肝炎及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5评价各级管理机构乙肝疫苗接种管理情况。

1.2 调查表格和数据库的设计及资料分析

根据本次基线调查的目的设计旗级疾控中心/乡(镇)接种管理单位调查表(基线调查表-1),接生机构情况调查表(基线调查表-2),孕妇/新生儿母亲调查表(基线调查表-3),接生/接种人员/村医调查表(基线调查表-4)。按照表格要求,用Epi-data软件设计数据库,整理数据库后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资料。

1.3 调查范围与时间

调查在鄂尔多斯市所辖8个旗区进行。2011年1-2月完成现场调查;2011年3-4月完成数据录入、整理和分析;2011年6月完成基线调查报告

1.4 组织实施与质量控制

成立基线调查技术小组,分工职责明确;选聘流行病学知识丰富,职业道德水平高,工作积极,态度认真的专业人员参与调查;所有调查员经统一培训后方可上岗,培训内容包括调查方案和工作职责。培训后需进行现场工作的演练,以确保工作程序和工作技巧的掌握。统一标准,统一方法;调查做到实事求是,对调查表各项内容,认真询问核对填写,无漏项。不弄虚作假,不诱导受访者回答问题。

1.5 调查样本含量

1.5.1 疫苗接种与管理情况:

每个项目旗区调查7个单位,分别为旗区疾控中心、3个旗接生单位(医院、保健院、所在地个体医院各1所)和3个乡苏木镇街道卫生服务机构。乡级单位的选择按照兼顾城区、农区、牧区和不同经济水平随机确定。

1.5.2 知识、态度、行为(KAP)调查:

对旗区级医院(3人)、3个乡镇卫生院或街道社区的接生/接种人员(各2人)、每个乡镇街道所辖2个村(嘎查居委)的村医/接种人员共计15人进行问卷调查。

各旗区在上述每个调查村(嘎查居委)各查5个1岁内婴儿的家长和5个孕妇(调查人数不足5人可合并到临近村进行),共计60人,了解人群乙肝的知识、态度、行为情况。接种率调查含在本表中。

1.5.3 孕妇产前检查及HBsAg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乙肝免疫策略调查:调查所有承担住院分娩的医疗机构是否开展孕妇产前HBsAg筛查,及对HBsAg阳性产妇所生婴儿所采取的乙肝疫苗免疫方式,是否对HBs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进行随访,了解乙肝母婴阻断措施的实施情况。

表1 鄂尔多斯市提高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接种率项目基线调查样本含量分布

2 结果分析

2.1 人口出生及接种、接生单位分布

全市2010年报告总人口数为175.47万人,当年出生2.41万人,住院分娩率98.56%。

全市有乡镇苏木街道57个,村嘎查居委870个。共有预防接种单位184个,其中城镇32个,占17.4%,覆盖人口占全市53.6%;乡镇90个,占48.9%,覆盖人口占全市34.6%;村接种点62个,占33.7%,覆盖人口占全市8.7%;尚有少数村级接种点入户接种,覆盖人口约占3%。全部承担乙肝疫苗的接种。

图1 鄂尔多斯市2010年预防接种点分布及人口覆盖构成

全市共有接生单位59个,全部承担卡介苗和乙肝疫苗的首针接种。接生单位中有36个分布在城镇地区,占61.0%,乡镇有23个,占39%。村(居委)级目前无接生单位。调查的35个接生单位2009年有98.1%的孕妇集中在旗区级以上医院分娩,2010年这一比例上升为98.8%。

全市8个旗区均实施了“降消”项目,均施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保率达到95%以上。调查的31个接种管理单位有77.4%能掌握孕期大于7个月的孕妇数,数据的来源有80%是通过妇幼部门,12%是通过村医摸底报告,8%是通过计划生育部门。

2.2 报告出生数及乙肝疫苗接种情况

表2 鄂尔多斯市2009-2010年报告出生及乙肝疫苗接种情况

2.3 报告乙肝疫苗接种率和首针及时接种率见图4。

图2 报告乙肝疫苗接种率和首针及时接种率

2.4 调查接种率及免疫服务

2.4.1 总的接种率

本次调查婴儿243人,乙肝疫苗接种241人,接种率99.2%,及时接种218人,及时接种率91.6%。

2.4.2 不同旗区接种率见表3。

表3 不同旗区接种率

乙肝接种率:x2=6.29,p>0.05 乙肝及时接种率:x2=16.32,p>0.05

2.4.3 不同出生地点婴儿接种率

在县级以上医院出生214人(占调查人数的88.4%),乙肝疫苗接种213人,接种率99.5%,及时接种198人,及时接种率92.5%;在乡镇医院出生21人(占调查人数的8.7%),接种21人,接种率100%,及时接种18人,及时接种率85.7%;在家出生7人(占调查人数的2.9%),接种6人,接种率85.7%,及时接种2人,及时接种率28.6%。不同出生地点婴儿的乙肝疫苗接种率(x2=15.98,p<0.01)和及时接种率(x2=47.12,p<0.01)有高度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图2 不同地点出生婴儿乙肝疫苗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

2.4.4 免疫服务

孕妇和婴儿家长共计482人接受调查,451人做过产前检查,检查率93.6%;有358人被告知要到专门的接生机构进行分娩,占74.2%。

459名孕妇和婴儿家长中,被告知过新生儿要及时接种乙肝疫苗者351人,占76.5%。在被告知者中,59.6%是产前医生告知,亲戚朋友告知占23.1%,村医告知占17.9%,其他告知者不足10%。有70.3%的孕妇和婴儿家长看到过有关预防接种的宣传画,44.5%的孕妇和婴儿家长收到过预防接种宣传单。

2.4.5 在医院出生新生儿未及时接种原因

调查的接生单位共登记未及时接种乙肝疫苗新生儿233人,未种原因如下:低体重儿118人次,占50.5%,早产儿34人次,占14.6%,发热22人次,占9.4%,窒息20人次,占8.6%,家长拒绝接种11人次,占4.7%,严重残疾10人次,占4.3%,黄疸9人次,占3.9%,疫苗短缺、接种人员不在、疫苗管理人员外出各8人次,占3.4%,其他原因17人次,占7.3%。

图4 鄂尔多斯市新生儿乙肝疫苗未及时接种原因分析

2.4.6 乙型肝炎血清标记物检测及阳性率

调查的25个旗区级城镇接生单位均开展孕妇乙型肝炎血清标记物五项指标检测,孕妇检测率达到100%。10个乡镇农牧区接生单位有7个开展孕妇乙型肝炎血清标记物五项指标检测,占70%。

2009年在住院分娩的16958名产妇中,检出阳性标记物250人,检出率1.47%;2010年在住院分娩的19413名产妇中,检出阳性标记物263人,检出率1.35%.

3 讨论及建议

3.1 总体印象

鄂尔多斯市乙肝疫苗接种正式纳入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已经10年,经过各级免疫专业工作者的努力,通过实施乙肝疫苗常规免疫,新生儿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与2006年底相比有了大幅度提高,截止2010年底已经达到91.6%。

新生儿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旗区之间存在不平衡,牧区旗高于农区旗区。受在家出生率影响,不同出生地点(旗区医院、乡镇医院和在家出生)存在高度显著性的统计学差异。

3.2 新生儿未及时接种乙肝疫苗的原因

除在家出生占一定比例外,在医院出生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低体重儿、早产儿,2种原因占所有原因的64.9%,因此进一步提高住院分娩率和提高住院分娩低体重儿和早产儿的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是提升乙肝疫苗总体及时接种率的重要措施。

3.3 孕妇乙肝血清学标记物的检测

在我市已经基本普及,少数乡镇医院未开展此项工作,但所占比例不大。我市孕产妇乙型肝炎血清学标记物的阳性率处于较低水平,总体在2%以下。这与内蒙古整体处于我国乙肝标记物低流行区情况相吻合[2]。

3.4 接种管理单位的情况

宣传工作总的管理情况处于中等水平,比如尚能按时开展定期的宣传工作。但宣传形式较为简单,广播电视媒体利用较少,宣传单和口头宣传是主要的宣传形式。这与宣传工作经费投入较少,与宣传部门沟通较少有关。各管理单位每年尚能保证一定次数对下级的培训和督导,但培训和督导效果尚待提高。疫苗管理情况基本符合管理规范。值得提出的是,有22.6%的单位(主要是乡村级)发生过疫苗断货短缺现象,影响了疫苗的接种工作。

3.5 接生机构管理情况

绝大部分医疗接生单位有专人负责乙肝疫苗接种工作,并且了解国家“谁接生,谁接种”的政策。在登记管理和信息报告方面能够认真履行职责。

疫苗管理情况存在问题较多,管理地点不统一(产科、药房、保健科等),无专用冰箱,冰箱温度记录不全,甚至发现有冻结现象发生。

宣传工作薄弱,收到和发放宣传品的单位和数量有限。

培训和督导:旗级以上医院26.9%的单位未接受过专项督导,接种人员有31.6%未接受过专项培训。表明日常的培训和督导忽略了旗级以上接种单位。

3.6 接种人员

调查表明,我市预防接种人员的分布基本合理,但年龄中位数偏大,为40岁左右,说明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有待于补充年轻人员。绝大部分接种人员能够按照规范进行预防接种工作。

有84.1%的接种人员接受过上级培训,86.4%的人员接受过上级督导。对乙肝相关知识的了解度总体水平为76.3分,说明有待进一步提高。

3.7 孕妇和新生儿母亲调查

本次共调查孕妇和新生儿483人,调查对象分布均衡,代表性强。相关分析表明家庭年收入水平与职业、文本化程度呈正相关,居住类型和职业、户口类型呈正相关,均具有高度显著的统计学相关性。

调查对象(18-40岁,平均28岁)的头胎率为63.1%,二胎及以上率为36.9%。回顾性乙肝疫苗接种率为40.1%。乙肝知识知晓率为41.9%,乙肝预防知识的知晓率为64.5%。总体表明人群乙型肝炎知晓率仍然很低,有待于加强宣传工作,提高人群的知晓率。

3.8 新生儿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影响因素研究

对20种可疑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归研究结果表明,家庭因素中户口状况、文化程度具有极高的相对危险度;乙肝及其预防知识知晓程度因素中是否听说过乙型肝炎、是否知道乙肝具有传染性和是否曾被检出乙肝具有极高的相对危险度;宣传动员因素中是否做过产前检查和是否看到过宣传画具有极高的相对危险度;婴儿性别胎次出生地点和接种点距离因素中接种点距离具有极高的相对危险度。上述结果与我市1999年调查结果基本一致[3]。提示加强人群文化素质培养、加强对流动人口的住院分娩管理、加强对孕产妇进行乙肝预防的宣传教育、提高产前检查率和住院分娩率(特别是二胎以上生育者)、合理分布接种点是提高新生儿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的关键措施。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AVI)合作项目办公室.关于下发提高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综合示范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2010年11月3日.

苗木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1918年9月,直隶公立农业专门学校(1912年直隶高等农业学堂更名为直隶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在继承《北直农话报》、《农话报》的基础上创办了《农学月刊》,校长郝元溥在发刊词中写到:“农学之设,欲人重农,法理既得,实施是从”[3]。现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见藏1~19期,除18期和19期间隔一年八个月外,其余均按月出刊。现见存的19期《农学月刊》出刊时间集中在1918年9月至1921年10月,共开设了论说类、著述类、报告类、农事丛谈、成绩报告类、调查类、试验类、学校行政类、农家余兴等10多个栏目,每期设五六个栏目。相比较《北直农话报》,在栏目内容上主要以论说类、著述类、报告类为主,在学术上由过去译介东瀛农学为主,转而引进西方农学,同时也有“农家余兴”类通俗栏目,可以应答质问。其交流互鉴、发表成绩、联络农者、助农事改良的初衷没有变,可以说月刊的规范性增强,已经初具现代农业科普类期刊的特点。如:“论说类”刊登了“世界四大养蚕国之比较及其将来”、“论农业不发达之原因”、“我国林业不进步之原因”、“农业为富强之母论”、“种植美棉说”等50多篇文章;“著述类”刊登了“夏秋蚕饲养法”、“制丝论”、“作物通论”等;“报告调查类”刊登了“法兰西农业教育记略”、“调查保定闫梁村银条菜报告”、“调查满城一亩泉之荸荠报告”、“赴易县造林实习报告”、“试种各树种子成绩报告”等;“学校行政类”刊登了“招生简章”、“招生广告”、“毕业生名籍表”、“公函件”、“决议案”、“致日本各场会之谢书”等。《农学月刊》第三期还以专辑形式报道16周年校庆暨农展会的情形。“”前后,全国农学期刊不过六七种,北方仅有《农学月刊》、《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杂志》(出刊3期)和《北京农业专门学校丛刊》(出刊1期)3种,《农学月刊》也是当时全国农业高校唯一连续出刊的期刊[4]。因此,《农学月刊》不仅在中在农业教育、科技思想传播方面作用独特,也为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一方面强调法理结合,增强指导生产实践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开设学校行政类栏目,介绍和宣传学校的管理政策、制度、重大活动信息,探讨学校管理,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

二、《河大农刊》、《河北农学丛刊》:研究农学,促进农业改良

1921年2月,直隶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并入河北大学,改称农科。1928年7月,河北大学农科创设推广部,专事推行农业新法于乡间,12月,推广部发行半月刊《河大农刊》。至1929年8月共出刊14期,现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见藏2~10期。刊物不分具体栏目,每期刊登6~10篇文章,内容以论说、方法技术、成绩报告、校闻为主。如:“解决民生问题的一个方法———农家副业”、“甘薯之收益增进法”、“作物病之普通预防法”、“果品贮藏之要诀”、“劝各县提倡农民施用肥田粉”、“农场简章”、“气象观测月报”等等。在多期农刊扉页上刊有学校森林苗木价目表、农场售品所出卖物品价目表。其中,森林苗木包括合欢、侧柏、黄金树、美国白杨、橡树等19个不同年份的品种;种子包括果树、森林、花草、蚕种、桑种等60多个品种;所售农产制造品有番茄酱油、葡萄酒、果酱等。《河北农学丛刊》是河北大学农科农学研究会(当时共有会员68名)于1929年12月创办,系不定期刊物。内容分论著、译述、调查、讲演报告、质问应答、会事记载等。第一期见藏于南京图书馆,八开本140多页。任孟龄在发刊词中写到:“欲依照各种学理,体察本地情形,一一研究实验,俾渴望新学理新方法之农民,将此研究应用于实地,而对于农校之意义,亦不至于终于误解”[5]。在第一期刊物“论著”中刊登“人造肥料之研究”、“白僵病菌在蚕体内寄生之状态及组织病变之研究”、“蜂群屋外越冬法”等7篇文章,还配有照片和画图,论述详尽;“调查报告”刊登“定县东乡普通作物之调查报告”等3篇报告;“专载”中刊登“省政府令建设厅颁布的农业推广规程”、“农场工作摘录”等;“问讯”中登载了答复2个农友的一封信。

三、《河北通俗农刊》、《农民须知》:叙述科学事实,介绍农林技术

1931年9月,河北大学停办,农科改组为河北省立农学院。《河北通俗农刊》创刊于1934年12月,为季刊。院长薛培元在发刊词中写到:“叙述科学的事实和理论,以期促进农林科学常识;介绍科学的农林技术,以期普遍采用;披露农业现状,藉贡蒭议”[6]。现在国家图书馆见藏第一卷1~4期。刊物不分具体栏目,每期刊登文章14篇左右。现存4期刊物刊登的文章篇幅较长,见地深刻,不乏当时在全国很有名气的农学大家。如:当时被称为全国园艺三杰、园艺系主任谌克终教授先后发表“谈我国的园艺”、“果树漫谈”、“河北省果树的重要害虫及有效防除方法”等文章;农学系主任孙醒东、林学系主任邵维坤、育种专家杨允奎、化学专家余兰园等都纷纷撰文。每期《河北通俗农刊》上均刊有学校管理、行政类内容,现存4期中,分别刊登有:省政府委员梁子青在学院大礼堂的讲演稿———“河北省立农学院之使命”、“本院史略”、“本院过去3年度之经常支出决算报告表”和“本院暑期学生实习规程”。1936年6月,省立农学院《农民须知》社开始编发《农民须知》半月刊,免费发送、交流。以“增加农民知识,促进农业改良”为宗旨[7]。至1937年6月,共编发4卷24期,现国家图书馆见藏第二、三、四卷计17期。《农民须知》为32开本,每期20多页,主要刊登一些实用技术,文章短小精悍,深受农民和交流单位欢迎。如:江苏吴江县图书馆在回函中写到:“惠赠定期刊物《农民须知》,深纫厚意,当即陈列阅览,深得阅者赞许”[8]。当时,政府官员、社会知名人士纷纷题词,宋哲元题词:图绘幽风;魏书香题词:稼穑领师;李书华题词:稼穑先声。《农民须知》也刊登学院杂闻类内容,包括院长的新年致辞等。同时《农民须知》社还在刊物上刊登启事,开展一些服务项目,包括:介绍简明农业知识;解答一切农事问题;代购优良苗木种子;代购各种农具;代购优良鸡种、猪种、蜂种;代购各种杀虫药剂;代购各种化学肥料,等等。

四、《气象季刊》、《河北农林学刊》、《园艺季刊》:研讨问题,相互砥砺

1932年3月,河北省立农学院气象观测所创办《气象季刊》,现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见藏1932—1936年出版的第一至五卷计20期。院长薛培元在弁言中写到:“保定有气象观测之记载自民国二年始。任斯役者,即本院前身之农业专门学校……本学院成立继续前功,以普及农用及增高效率为旨,以每日观测所得,刊印成册,汇为季刊”[9]。1913年气象观测仅有气压、温度、风向、雨量、湿度5项,1924年观测事项增至10多项,报青岛气象台、济南建设厅和南京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其总结果以年刊宣布。1933年始,《气象季刊》既刊有保定每月天气概况,又有详细记载每天各项气象数据的月报,并形成各要素变迁图,以利于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1935年5月,河北省立农学院出版委员会创办《河北农林学刊》,不定期出版。现在国家图书馆见藏第一卷(创刊号)。学刊没有发刊词,主要发表学术著作,如:第一期发表了孙醒东教授撰写的“华斗花不孕情形之新发现”,杨允奎撰写的“对于平均数之偏差法一新公式建议”、“论数种测算试验误差方法之应用”,华兴鼐翻译的“棉及其亲属细胞之探讨”,路保青翻译的“雏鸡先天颤抖之遗传研究”等理论文章。1937年3月,河北省立农学院园艺系同学会创办《园艺季刊》,现在国家图书馆见藏第一卷第1期(创刊号)和第2期。园艺系主任谌克终在发刊词中写到:“以师生素日研究译辑之所得,汇刊成册,公诸社会,从此相互砥砺。俾资贡献,庶不致有负国人之殷望也”[10]。季刊16开本,每期130~160页,创刊号配有11幅园艺作物新品种插图,形象生动。主要刊登园艺科学研究、调查、报告和译著文章。在刊物封底还在有书、刊讯息,如:在第一期刊登了谌克终教授著作———《果树园艺学》、《果树剪定》的书讯。

五、结语

苗木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林业技术档案的分类及归档范围

    为了更好的对技术档案进行管理及便于查阅,根据塞罕坝林业生产的作业项目特点主要分为4大类:育苗技术档案、工程造林技术档案、营林技术档案、森林病虫害防治档案。

    育苗技术档案。对育苗材料整理归档可以提高育苗管理水平,积累育苗技术经验,掌握各树种苗木生长规律、合理制定育苗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为重点工程造林项目提供优质壮苗。其档案归档范围:各林场苗圃年度施工设计方案,全场年度计划、完成面积及产成苗量、存苗量统计表、施工卡片。

    工程造林技术档案。工程造林特别是重点工程项目造林(生态防护林工程、“再造三个塞罕坝林场”项目)是国家重点投资项目,工程建设要求高标准、高质量。为确保工程造林出精品,充分发挥塞罕坝在工程建设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必须加强工程造林技术档案的管理。其归档范围包括以下几方面。对工程有指导性的文件。主要包括:领导讲话、会议材料、项目规划、实施计划、上级下达的文件等。主要包括工作总结、典型材料、简报、进度报表等。主要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申请书、项目批复文件、施工设计方案、扩初设计、施工卡片、承包合同、成活率调查报告、竣工报告、管护措施、工程规划图、竣工图、声像、照片等资料。项目申请书、科技成果、成果鉴定等。世行贷造林、迹地更新、首都绿化工程造林档案整理分年度进行装订,包括年度施工设计方案、竣工报告、施工验收卡片等。

    营林技术档案。营林档案的建立健全目的是掌握森林资源的消长、土地变更的动态数据依据,监测、控制消耗蓄积,掌握间伐次数、亩次、产材量、产材率等,以便更好地为森林经营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其归档范围:按年度、作业类别(间伐、次改(抚)、经采、修枝)进行整理。主要包括上级批复的年度施工设计方案、竣工报告、林权证等。

    病虫害防治档案。森林病虫害是一种严重危害森林的无烟火灾,严重地危害着林木生长。近些年由于自然气候因素的影响,虫种逐年增加,不仅危害成林,而且也危害幼林地。因此近几年来林场对各虫种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方法、防治效果进行了搜集整理,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系统的防治体系。这些经验和材料的积累在指导病虫害防治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归档范围包括年度防治施工设计方案、竣工报告、防治效果、“四率”评比材料、上级来文以及年度预测预报资料。同时将防治规划图、虫种种类、形态特征、发生、发展规律图及主要虫种发生面积分布图制成图板上墙,做到清晰、完整,一目了然。

    林业技术档案的归档与管理

    按照林业生产建设项目,按年度、类别逐卷进行,编制档案归档号、档案卷内目录,然后加备考表、装盒。同时在微机的档案软件中录入案卷档号、题名、责任者、文件开始和结束时间、总页数、保管期限、归档日期,形成电子档案。档案整理完毕后,分项目建立一个清晰、明了的索引,索引中包括类别(项目类、指导类、综合类、科技类)、归档号、题名、材料的起止年度及各类别的卷内目录各一份。归档存放时按其性质分长期、短期、永久3种形式保管。将编制好的档案放在专室、专橱、专柜或兼室专柜中,并设专人进行保管,同时定期对档案进行防潮、防尘、防日晒、虫蚀等的检查和技术处理;对档案中需进行更改、残缺不全或字迹不清的及时进行整理、修补、复制,保证档案的清楚、完整、准确和有价值性;建立健全档案的移交、借阅、使用制度;履行制度规定、手续,借阅人员按期归还借阅档案,如有丢失,追查借阅人的责任;各类技术档案在管理中实行双重管理,建立文书档案和微机档案。

苗木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一、加强组织和制度建设,提高师生环保意识

为了实现创建省绿色学校的目标,学校成立了创建省绿色学校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后勤主任任副组长,成员由总务组、校务办、政教务、团委等有关处室的负责人组成,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创建工作,落实创建计划。

二、营造绿色氛围,优化绿色环境,创建绿色校园文化

学校建立了一林:桦树林;二区:健身休闲区、苗木繁育区;三带:红花锦带、金丝垂柳带、樱桃带;四园:草药园、果菜园、示范园、植物园。

三、绿色课程、绿色评价,保障绿色教育的深入开展

学科课程渗透。立足主渠道,注重各学科中绿色教育的内容和知识的渗透。环保教育是绿色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学科教学中所占比重最多。丰富学生环保知识是提高学生环保认识和自觉性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爱护家园的情感是绿色教育成功实施的保障。为此,学校根据各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结合学校提出的各年段绿色教育目标,对有关的教学内容进行全面规划和整合,制订了各年级绿色教育计划,在各学科中渗透绿色教学,形成庞大的学科渗透体系。例如:理科学科主要渗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空气污染、安全用火、节约用水、水的消毒、水域污染、食物链、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水土流失、地球、地理知识等。思品与社会课主要渗透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方法、行为和法律法规要求等。语文课渗透环保的情感教育,指导写好环境调查报告、环保征文、种植日记;数学课则在应用题上巧妙渗透环保的教育思想;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更以艺术的形式围绕“绿色教育主题”让学生唱、画、演、做,深受学生的欢迎。各任课教师根据学科渗透目标和要求,进行有机的学科环境教育渗透,全方位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加强了学生的环保行为,大大增强了绿色教育的力度。

校本课程强化。根据我校的特点,我们以热爱家乡、环境教育为主题,自编《家乡在我心中》和《实用种养技术》校本教材,为我校绿色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效措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支撑。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班队课相结合,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在年级组老师的精心安排下,定期活动,定期展示。活动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寓教于乐,寓教于玩,激发学生热爱生活,保护环境的热情。

四、开展创意活动,倡导绿色实践

创意活动,倡导实践,突出实效,班团队活动为创绿增添精彩。活动是提高绿色教育实效性,增强师生全员参与绿色教育的最有效形式。学校以绿色教育为核心,开展一系列切实有效、令人难忘的活动。

1.植绿护绿行动

学校开辟了劳动实践基地,制定了实践基地轮值表,学生轮流到指定区域进行种植护理等活动,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习到蔬菜的栽种技术。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共同栽树种花,美化校园,还给校园花木都挂上了牌,学校相应发起了“认认我校的植物”等活动,这些活动通过学生亲手种植,亲自参与实践,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品尝到了成功的乐趣,增强了我校绿色教育的实效性。

2.环保活动

在校团委和少先队的精心组织和策划下,全校学生开展了“3・12植树节”“6・5世界环境日活动”等环保系列活动、环保讲座、环保调查、环保填报、环保手抄报等活动。尤其是春秋时节,学校组织学生以标语等多种形式向家长宣传不烧秸秆,保护环境,人人参与,激发了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环保的热情,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提高了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

3.节约行动

苗木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土地调查;内容;程序;重要环节

农村土地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国土资源管理更为合理,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农村土地调查的质量,使之能够更好地为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土地资源评价、建设用地审批等提供快速、高效、准确、直观地服务。

1.农村土地调查的的概念及内容

农村土地调查是指对城市、建制镇以外的土地进行调查。按照调查内容,农村土地调查分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农村土地权属调查两部分。

1.1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县(区)为基本单位,以一定的比例,按照统一的土地调查技术标准,以正射影像图为基础,实地调查城镇以外的每块土地的地类、位置、范围、面积、分布等利用状况,查清全市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农村居民点等各类土地的分布和利用现状。

1.2 农村土地权属调查。农村土地权属调查主要是查清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公路、铁路、河流以及农、林、牧场(含部队、劳改农场及使用的土地)等国有土地的使用权状况。充分利用土地调的成果,加快推进土地登记发证,使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更加准确、真实。

2.农村土地调查程序与步骤

县级农村土地调查主要分为准备阶段、权属调查阶段、外业阶段、内业阶段、成果检查验收和核查等阶段。

2.1准备阶段

调查准备工作包括技术准备、人员准备,资料准备和仪器设备准备等。采用综合调绘法进行调查的地区,依据调查底图,参照原有土地利用数据库或土地利用现状图,对影像进行解译。调查准备工作做得越细、越周到、越充分,调查的质量和效率就越高;未准备充分就开展调查,容易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增加不必要的返工和重复工作。

2.2权属调查阶段

权属调查阶段主要工作内容是按宗地开展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国有土地使用权调查,将权属界线调绘或标绘在调查工作底图上或直接标绘在土地利用现状较长上,筛理和调处土地权属争议,签订或继续使用原签订的《土地权属界结线协议书》或《土地权属界线争议原由书〉

2.3外业地类调查阶段

在确定的行政区域界线、土地权属界线范围内,经实地核实确认,将地类、界线、权属以及必要的注记等调绘、标绘、标注在调查底图上或《农村土地调查记录手簿》上。

2.4内业阶段

内业阶段主要有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外业阶段的调查成果进行整理,形成原始调查成果;二是依据原始调查成果建设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通过数据库形成土地调查的各种图件、数据成果;三是编写土地调查报告,全面记录、反映调查的组织实施全过程,分析土地利用程度,总结土地利用经验和存在问题,提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建议等。

2.5成果检查验收和核查阶段

调查成果的检查验收是保证调查数据真实、可靠的主要手段之一。

3.对农村土地调查几个重要环节的探讨

3.1确认地类首要原则应以土地所发挥的功能为依据

根据土地所发挥的具体功能和用途来确认地类,这是地类确认的首要原则,是与土地覆盖分类的本质区别。近二十余年来,基于RS的土地覆盖分类与信息提取已为广大从业人员所熟知。土地覆盖是指自然和人工营造的地表覆盖状况和不同类型的覆盖特征,突出反映地表的自然属性和物理属性,遥感图像最能够直接反映的是土地覆盖。基于RS的土地利用调查绝不能直接按照土地覆盖特征来确认地类。利用类型相同的土地可能表现为多种覆盖类型,同一种土地覆盖类型也可能表现为多种土地利用类型。举例而言,同样是沙棘林,若为采摘果实之用,该片地应确认为园地;若该片地沿河分布,作为护岸林,则地类应确认为林地。无独有偶,主要用于采集果、叶、根、茎、汁等的各种乔木、灌木林,则应确认为园地而非林地;而山坡上,粗放经营核桃、板栗、柿子等干果果树的土地则确认为林地。园地中,直接为其服务的土地,如晾晒场、粗加工场所、简易仓库等,亦应确认为园地;林地中,修筑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设施,如培育苗木(苗圃)、种子生产、存储种子等的土地应确认为林地。种植农作物的路、渠、堤、堰等的边坡、斜坡地、田坎等不能确认为耕地,须按照地块发挥的主要功能来确定相应的地类。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墓地,据其功能,显然不能确认为林地。

3.2实地调绘是使土地调查最接近真实的有效方法

实地调绘法就是携带打印的底图到实地进行调绘。到实地调绘前要做好准备工作,比如打印底图时不要用相纸打印,因为相纸不便携带,最好用普通打印纸打印,但普通打印纸打印的底图不能湿水,淋雨、溅水后影像就会模糊,所以要做好防雨等工作。同时要设计好调绘路线。现场将实地的线状地物、图斑、零星地物和补测地物与影像图加以对照,按照土地调查所规定的线划、符号及数字标绘方法在影像图上标绘出来,将补测地物的形状及所需要的数据进行详细记录,以为内业地籍数据库建库提供真实、有效的依据。

3.3权属调查是农村土地调查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权属调查就是对集体土地所有权以及公路、铁路、河流和国营农、林、牧、渔、企事业单位等用地权属状况的调查,即确定土地产权的归属进行确认,包括土地位置、界址点、界址线、界标、权属性质、权利主体等的认定。在土地调过程中,应将行政界线和权属界线清楚地标绘在调绘底图上。

权属调查的基本原则是①沿用性原则。已有确权资料经过核实未发生变更且与实地一致时,原资料可继续沿用,不需重新调查。②完善性原则。已有的确权资料手续不完善时,应补办相关手续,不需重新确权。③重新确权。已有确权资料发生变化的应重新确权,一方无明确使用者的单方指界,填写《土地权属界线确认书》;有明确使用者的双方指界,签订《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地权属界线有争议的,协商或由上一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暂时划定一条工作界线并签定《土地权属界线争议原由书》。

权属调查的最小单元为宗地,宗地划分原则:①被权属界线封闭的地块划为一宗地;②同一所有者的集体土地被铁路、公路、河流、沟渠等线状国有或其他集体土地分割的,应分别划分宗地。对线状地物狭窄、图上难以准确反映其实地状况的,也可不单独分宗,但应予以注明,并相应扣除其面积;③有争议的土地,不得划入任何宗地,待争议调解、处理、确权后,再划入相关宗地或单独立宗。

结语:土地资源调查涉及大量的时间、空间、属性信息以及其他各种数据,是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农村土地调查的目的是清查土地利用情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因此,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升农村土地调查质量,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