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骨质疏松症状及治疗

骨质疏松症状及治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骨质疏松症状及治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骨质疏松症状及治疗

骨质疏松症状及治疗范文第1篇

【摘要】 目的 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密度、骨钙素、尿吡啶酚水平变化及症状改善情况。方法 16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随机分为中西药组、中药组、西药组和空白组,每组40例。均经6个月治疗,观察各组治疗前后骨密度、骨钙素、尿吡啶酚值、症状改善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中西药组、中药组治疗后骨密度、骨钙素显著增加(P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密度;骨钙素;尿吡啶酚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绝经后骨质疏松(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OP)发病率明显上升,被称为无声的流行病,世界卫生组织(WHO)将POP列为四大老年病之一。激素替代治疗(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HRT) 对改善绝经期妇女更年期症状、防治骨质疏松、降低血脂、减少心血管疾病等方面有确切的疗效,但是长期使用增加了子宫内膜癌及乳腺癌的风险[1,2]。本文旨在通过观察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前后骨密度、骨钙素、尿吡啶酚值的变化情况,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治疗POP中的作用。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60例患者均为本院门诊病例,按照就诊顺序随机等分为4组,即中西药组、中药组、西药组和空白组,每组40例。4组年龄及绝经时间见表1,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参照中国老年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学科组1999年制定的《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试行)》[3],以BMD低于峰值密度M-1~2SD(均值减去1~2个标准)为骨量减少;低于M-2SD为骨质疏松。表1 各组可比性比较

1.2 病例选择

1.2.1 纳入标准

(1)年龄≥45岁,绝经6个月以上的妇女。(2)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检查,股骨上端骨密度与20~30岁的女性相比减少≥25%。(3)临床主要症状为自发性腰背痛和(或)负重性疼痛,次要症状为形寒肢冷或手足心热、腰膝酸软、耳鸣、纳呆、腹胀、大便干或溏泄、小便频数、夜尿多、舌淡红、苔白、尺脉弱等[4,5]。

1.2.2 排除标准

(1)不符合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2)代谢性骨病。慢性肝、肾疾病及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等干扰骨代谢的疾病。(3)继发性骨质疏松患者,如患严重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内分泌性疾病;肝、肾功能明显异常;曾摘除过卵巢;类风湿关节炎;骨肿瘤或Paget’s病。(4) 半年内曾使用过雌激素、钙剂、二膦酸盐、维生素D等抗骨质疏松药物或其他影响骨代谢药物者,服用过糖皮质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免疫调节剂等影响细胞因子产生的药物。患有其他低骨量代谢性疾病及其他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5) 合并子宫乳腺疾病者[6]。

1.3 治疗方法

中西药组每次口服实骨饮(主要成分:熟地黄10g,狗脊5g,羊藿10g,补骨脂5g,牡蛎10g,山药10g等[7],采用韩国产自动煎药机制成200ml的软包装)每次200ml,每日2次;钙尔奇D600片(江苏惠氏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片600mg)每次1片,每日2次。中药组口服实骨饮,每次200ml,每日2次。西药组口服钙尔奇D600片,每次1片,每日2次,疗程均为6个月。空白组6个月内未服用任何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

1.4 疗效观察

1.4.1 骨密度检测

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检查测量治疗前后股骨上端同一部位骨密度。

1.4.2 血清骨钙素

用RIA法测定。

1.4.3 尿吡啶酚

用ELISA法测定。

1.4.4 主要症状改善情况

根据主症腰腿疼痛程度进行症状评分。重度:疼痛严重、持续痛,影响日常生活、工作,为3分;中度:疼痛时轻时重,反复发作,为2分;轻度:疼痛较轻,偶尔发作,为1分;无疼痛,为0分。治疗前后下降2分为显效(显著改善),下降1分为有效(轻度改善),下降0分为无效(无改善),评分上升为恶化。

1.5 统计学处理

测量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率比较用χ2检验。

转贴于

2 结果

见表2。与空白组比较,中西药组、中药组治疗后骨密度、骨钙素显著增加(P

3 讨论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P)是临床最常见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其发病机制为绝经后雌激素分泌不足,破骨细胞过于活跃,骨转换增加,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影响骨胶原的成熟以及骨矿化,尿钙排泄增多,肠钙吸收下降,导致骨质疏松。在临床上表现为腰背痛和病理性骨折,绝经后妇女中发生率高达60%以上。骨质疏松的严重后果是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大大增加了老年病人的病残率和死亡率。积极有效的治疗对于提高老年妇女的生命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药物治疗是目前临床上针对POP的主要治疗方式,雌激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降钙素、双膦酸盐都是目前常用的抑制骨吸收的药物。对于绝经后妇女予以补充雌、孕激素及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等药物,可有效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但激素的使用有刺激子宫内膜及乳腺的危险,且可能出现血管收缩症状(潮热、盗汗等)及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危险。临床上应用雌激素在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方面效果显著,但目前常用的天然雌激素或半合成雌激素的衍生物均有一定的副作用,不宜长时间应用。因此,能够长期应用、副作用小、疗效较好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成为探讨的热点。

中医认为,肾虚是骨质疏松症发生的根本原因。实骨饮由熟地黄、狗脊、羊藿、补骨脂、牡蛎、山药等中药组成,既可补肾阴,养精血,温肾阳,强筋骨,抑制破骨细胞分化,促进骨形成;又能健脾以补后天,使肠钙吸收增加,尿钙排泄减少,防治骨质疏松。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其相对于西医治疗方法有显著优点:(1)既可以抑制骨吸收,又能促进骨生成的双向整体调节作用;(2)避免激素替代疗法可能导致乳腺癌、宫颈癌等副作用。作用机制:中药对骨质疏松症的调节作用是多方面的,大体归纳起来有:(1)直接促进成骨细胞增殖;(2)类激素样作用;(3)升高体内激素水平;(4)抑制破骨细胞生成;(5)加强肾羟化酶系统,使1-25-(OH)2D3的合成增加,促进肠黏膜对钙、磷离子的吸收;(6)调节体内环境微量元素的平衡,使骨结构力学特征得以加强[7]。

本文也证明了中药在POP治疗中的作用,中药科学地配伍能提高疗效,利于长期服用。钙尔奇D600片主要含碳酸钙、维生素D,帮助身体对钙的吸收,有益于降低缺钙症状的发生。中药与西药钙剂合用,能弥补中药补钙的不足并提高钙的利用率。当然,中药与西药钙剂合用也存在需要长期服药及止痛效果不理想等不足,如与降钙素等新一代防治骨质疏松症的西药配合,疗效可能会更好。本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能增加骨密度,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改善临床症状,可用于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疗效显著。中西药组疗效显著优于中药组,临床可考虑中药及西药配合服用,以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 Nanda K,Bastian L,Schulz K,et al. Hormone replacementtherapy and the risk of death from breast cancer.A systematic re-view.Am J Obstet Gynecol, 2002,186(2):325.

2 David FA. The effect of the duration of progestin use on the occur-rence of endometrial cancer in postmenopausal women.Menopause,2001,8(4):245.

3 刘忠厚,杨定桌,朱汉民,等.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试行).中国骨质疏松杂志,1999,5(1):1-3.

4 伍凤莉,吴宜勇,史红岩.利塞膦酸钠防治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对照试验.中国新药杂志, 2006,15(8):17.

5 马文松,刘磊,朱小弟,等.骨质疏松血清IL-6与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变化.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2,8(4):326.

骨质疏松症状及治疗范文第2篇

【关键词】暂时性骨质疏松;诊断;治疗

暂时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良性疾病,发病率较低,但较易出现误漏诊[1]。本研究中,我们从我院2009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暂时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中随机选择10例进行研究,分析暂时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从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暂时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中随机选择10例进行研究,其中男4例,女6例;年龄分布21-45岁,6例女性患者均不处于妊娠期。10例患者均无感染和外伤史。患者自出现症状到就诊的时间为2-8周,平均4.1周。排除患有感染、肿瘤及代谢性疾病的患者。经临床检查,患者为单侧髋关节受累,以髋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负重时疼痛感会加重。疼痛位于腹股沟处,10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伴有大腿前侧疼痛。7例患者为持续性疼痛。6例患者的髋关节活动范围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小,3例患者出现跛行。

1.2影像学检查对10例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其中2例患者的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均表现正常,其余8例患者可观察到不同程度的股骨头骨质疏松,骨小梁较模糊,但没有观察到囊性改变。经MRI检查,10例患者均出现广泛且均匀的信号改变,T1WI为低信号,T2WI以及脂肪抑制像出现信号一致性增高。信号的改变累及患者的股骨头和股骨颈,其中,3例患者只累及到股骨头和股骨颈,其余7例患者同时累及股骨头和股骨颈以没有表现出异常现象。10例患者均未出现股骨头坏死和感染,以及肿瘤特异性MRI表现。

1.3疗效判断标准治疗后6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Harris髋关节评分:①优:≥90;②较好:80-89;③良:70-79;④差: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统计所得的具体数据进行分析,所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如果P

1.5治疗避免患者从事重体力劳动或者长距离的行走,必要时可以扶拐来减轻负重。给予患者口服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塞来昔布,1次/d,每次200mg。治疗后6个月,利用X光和MRI对患者进行检查,了解患者骨质疏松和骨髓水肿的改变。

2结果

治疗l天后患者临床症状即开始改善,治疗3个月后疼痛症状明显减轻。对所有患者随机随访6个月-1年,治疗过程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也无症状加重现象。

2.1疼痛评分治疗后6个月,有7例患者的疼痛消失。具体疼痛评分结果,见表1。

3讨论

对于暂时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无明确的结论,一些学者认为,局部缺血可能是病变的初始因素之一[2]。目前,学者普遍认同的是,暂时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限性疾病。暂时性骨质疏松症经常会出现在髋关节,患者临床大多表现为腹股沟区疼痛,且在负重时疼痛感加重的现象,并可能会出现跛行等[3]。患者没有出现外伤或者感染病,一般在6-10个月后各临床症状会抓进减轻或者消失,关节活动恢复正常。镜影像学检查发现,在暂时性骨质疏松症的早期阶段,X线片大多表现正常;在3-6周后,X线片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现象;一些患者会在症状得到一定缓解之后才表现出局部密度减低现象。大多数患者临床表现出关节疼痛和关节积液,但经X光检查,大多表现为关节间隙正常,没有出现关节软骨下损伤。

MRI可以对暂时性骨质疏松症进行早期的准确诊断。经检查发现暂时性骨质疏松症在T1WI表现为广泛均匀的低信号,在T2WI以及脂肪抑制像出现信号一致性增高。另外,MRI检查还可以观察到患者关节内的关节积液情况。但是,由于目前人们对暂时性骨质疏松症的认识不够全面深入,所以在临床诊断中,常会与股骨头坏死的诊断出现混淆,所以,在进行诊断的时候要注意进行区别,以免造成误诊[4]。

目前,临床中治疗暂时性骨质疏松症的方法一般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是采用髓芯减压术,可以迅速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担风险较大,容易导致股骨头坏死。所以,临床治疗中,多数学者提倡保守治疗。保守治疗需要的时间较长,但通过减负和对症处理,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5-6]。本研究中,我们利用保守疗法对患者进行治疗,治疗过程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治疗l天后临床症状开始改善,治疗3个月后疼痛症状明显减轻,治疗6个月后,7例患者疼痛消失。Harris髋关节评分与治疗前也有显著差异,X线片及MRI影像均恢复正常,效果较令人满意。

本组研究样本较少,所以未设对照组,因此还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扩大样本数量,进一步予以分析研究。总之,暂时性骨质疏松症具有独特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MRI是主要的诊断方法。但在诊断过程中要注意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进行区别,以免造成误诊。治疗的过程中,采用负和药物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凤朝.李子荣.张念非,等.暂时性骨质疏松症与股骨头坏死继发骨髓水肿临床分析[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8,02(26):131-132.

[2]沙宇.王恩普.卢正楷,等.髋关节暂时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2,11(09):93-94.

[3]李锋.程少荣.王仁法,等.暂时性骨质疏松症的MRI表现[J].放射学实践,2012,06(03):29-30.

[4]王达成.张洪.8例髋关节暂时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诊断与治疗[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2010,03(01):57-58.

骨质疏松症状及治疗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中西医结合; 干预; 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322.7+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082-01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以致骨脆性增加容易导致骨折的一种全身性的退行性的骨病,中医辨证论治“肾藏精,精化髓骨依赖髓以充养”,随年龄增加病情加重,“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萎”,表现为疼痛、骨骼变形骨折严重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特别是其表现在脊柱,髋部及四肢肋部的持续性的静息疼痛,其与中医“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的病因病机相符合,故我们应用中医外治疗法对骨质疏松症的“标”症进行对症治疗以达到和血疏通经络,补益强壮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我科对门诊明确诊断为骨质疏松症患者100例(男女各50例),年龄为60-80yo,平均年龄为74yo,伴有肢体疼痛,功能障碍及心理不适应等临床症状的,随机分为中医药干预组和单纯西药干预组各为25男25女。

1.2 方法 在所有患者均维持西药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同时,处理组将患者按照中医辨证论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个体化运用中医外治法予以针灸推拿按摩,穴位贴敷治疗及膏药敷治,即对患者的标症进行对症处理。单纯西药治疗组则不予以任何中医外治法处理,在必要时处方Nsaid药品止痛。

1.3 随访及评定 治疗经疗程1年结束后,对患者疗效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以临床体征体检结合《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健康问卷》及《MPQ疼痛问卷Melzack,1987》调查问卷进行评定,对患者远期疗效及生活质量评估,门诊每3月随访一次以跟踪干预疗效稳定性。

2 结果 100例患者分组并顺利完成治疗和疗程结束后的跟踪随访。治疗疗程均为1年,随访时间皆为3月。其中处理组在目标临床症状的改善上,如疼痛、功能障碍有明显的积极性,而心理适应因个体差异性表现各异但整体有好转趋势。疗程结束后通过骨质疏松评分量表评定发现,2组患者bmd值均上升(患者治疗前后BMD改善对比非参数检验结果Z=-1.724,P=0.085无统计学意义)且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指数均改善提高,经中西药结合剂中医外治辅助疗法处理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指标均明显改善,(X2检验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骨折发生对比,X2=5.381,P=0.020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改善对比:X2=7.230,P=0.027有统计学意义)随访3月情况良好稳定,与单纯西药组对照相比有显著差异。经中医药干预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均明显改善,有显著差异。见表1,2,3。(非参数检验结果)。

表1患者治疗前后BMD改善对比

*:Z=-1.724 ,P=0.085无统计学意义,χ2检验结果。

表22组患者治疗后骨折发生对比

χ2=5.381,P=0.020有统计学意义。

表32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改善对比

χ2=7.230,P=0.027 有统计学意义。

从数据统计可以看出:中西医结合与单纯西药治疗对患者骨质疏松的治疗均有效,其骨密度值均得到改善提高,但两者对比并无统计学意义。即中医药的介入并不能对骨密度的改善起到影响,但是对患者骨折发生率和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统计分析有显著差异,这说明中医药治疗介入多患者最终治疗目标有正面积极效应,这与目前骨质疏松治疗提倡不单纯以骨密度作为疗效评估的提法相符合。

3 讨论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代谢疾病,是系统性骨骼疾病,其病因与年龄,性别,原发性继发性多种因素相关,在遭受轻度创伤或其它风险因素作用下导致骨质疏松性骨折增加了患者病残率和死亡率,目前治疗上多倾向于单纯药物治疗,对于非药物治疗方面涉及不多,而即使有所见得有些治疗也是把该病误作骨关节炎等他病进行治疗,造成了盲目治疗缺失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所以,我科以先明确诊断,维持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前提基础上,施予中医外治法干预其临床症状,从标症入手,改善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增强其生活自信心,促进骨质疏松患者心里健康。其作用机理在于中医调治的特点,如针灸有调节经络、通络止痛、补益肝肾等功效,穴位贴敷治疗和膏药外敷是具有特效的传统体外局部给药途径的优势,这些都反馈式调节人体神经疼痛敏感性(痛阈),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痛处氧代谢,有利于炎症物质消除,从而起到通则不痛,荣则不痛的疗效。而推拿按摩又可以舒缓筋骨,对患者关节活动度,肌肉萎缩等起到良好的康复作用,包括指导患者练功(如易筋经锻炼)此类运动疗法属于医患合作的积极模式,其次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医外治法医生与骨质疏松症患者面对面交流,不可排除在对患者治疗过程中在心理疏导有良性的诱导暗示作用。在对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可以体现出中医“以人为本”个体化方案,再者中医外治法在其副作用和医疗成本上也是极具优势竞争力。中医外治法属于中医医生康复学,适当将其灵活应用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辅助治疗,对该病临床症状有效干预做到标本兼顾,才是对患者来说最完美的愿景。

参考文献

[1] 赵咏芳,张弋,史万钟等.骨质疏松症中医症型初步临床报告[J].中医正骨,1998,10(5):9-10.

[2] 刘忠厚.骨质疏松症[M].第一版.北京: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2:12.

[3] 苏继承.骨伤科康复技术[M].第一版.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27.

[4] 沈霖.骨质疏松症[M].第一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217-232.

[5] 刘鲜祥,林燕萍.骨质疏松性骨折[M].第一版.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56-80.

[6] 朱冰,徐慧兰.原发性骨质疏松可控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国医师杂志,2005增刊:473-475.

[7] 杨明会.重视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998,9(4):67-68.

骨质疏松症状及治疗范文第4篇

骨质疏松症( Osteoporo sis, OP)是一种全身性的骨代谢障碍性疾病,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退化,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代谢性骨病[1]。它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2]。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PMOP)是发生于老年妇女的常见疾病。多发生于绝经后5-10年之间,其后果均是在轻微外伤或变动时即发生骨折,由此引起疼痛、活动受限、合并症、以及死亡率增加等问题, 对绝经后妇女的健康、寿命及生活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3]。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处于上升趋势,在我国乃至全球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健康问题。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全世界约有2亿骨质疏松症患者,在常见病发病率中已跃居第7位。骨质疏松症在绝经后女性发病率最高,男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仅为女性的1/6,绝经后女性患病率高达25%~50%[4]。

随着对骨质疏松症认识的不断深入,临床预防和治疗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本文就雌激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降钙素、二膦酸盐、钙剂以及维生素D、锶盐、维生素K2、中药等药物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进展进行综述。

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

1 骨健康基本补充剂

1.1 钙剂:我国营养学会制定,成人每日钙摄入推荐量不低于元素钙800~1000 mg/d是获得理想骨峰值、维护骨骼健康的适宜剂量。老年人宜适量增加到1000~1200 mg/d,老年妇女甚至1500 mg/d。超过1200~1500 mg/d,获利有限、而且增加肾结石和心血管病的风险。[5]如果饮食中钙供给不足可选用钙剂补充,我国老年人平均每日从饮食中获钙约400mg,故平均每日应补充的元素钙量为500 mg -600 mg。钙摄入可减缓骨的丢失,改善骨矿化。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时,应与其它药物联合使用。目前尚无充分证据表明单纯补钙可以替代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钙剂选择要充分考虑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要注意合理有效补充,例如碳酸钙餐中服用易于吸收,枸橼酸钙不必餐中服用,可以空腹服用。

1.2 维生素D:适量的维生素D是钙被人体充分吸收利用的前提,过量的维生素D可引起骨吸收增加,从而导致骨丢失增多, 其缺乏可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增加骨的吸收,从而引起或加重骨质疏松,可致低血钙。维生素D 类化合物对骨代谢较复杂,它是一种有助于磷、钙的内环境稳定以及参与骨矿化过程的物质[6]。成年人推荐剂量为200IU(5μg)/d,老年人因缺乏日照以及摄入和吸收障碍常有维生素D缺乏,故推荐剂量为400-800IU(10-20μg)/d;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时,剂量可以800-1200IU/d。目前临床常用的活性维生素D 类药物主要有维生素D3、罗钙全、骨化三醇等。骨化三醇( calcitrio l)是维生素D3最重要的活性代谢物之一,经肝脏迅速转化成1, 25-二羟基维生素D3, 可协同PTH、降钙素的作用, 使旧骨释放磷酸钙, 提高血钙、血磷浓度, 促进骨钙化和骨细胞功能[7]。Sosa等[8]在研究中发现, 髋关节骨折的老年女性经维生素D治疗一年后改善了继发性甲亢, 使尿中的钙排泄量增多, 增加股骨颈的BMD, 但是对新骨折的出现没有作用。维生素D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时,应与其它药物联合使用。临床应用时应注意个体差异和安全性,定期监测血钙和尿钙,酌情调整剂量。

2 治疗药物

2.1 雌激素类: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症与内源性雌激素有关。绝经后女性卵巢功能衰退引起内源性雌激素分泌的减少,对破骨细胞的抑制作用减弱,破骨细胞相对加强,破骨与成骨明显失衡,出现骨的吸收增加,骨的形成减少,导致骨质逐渐丢失。雌激素类药物适用于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的预防[9],其应用至今已有70 多年历史。

临床研究已证明激素疗法(HT),包括雌激素补充疗法(ET)和雌、孕激素补充疗法(EPT)能阻止骨丢失,降低骨质疏松性椎体、非椎体骨折的发生风险,是防治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的有效措施。根据雌、孕激素联合方式不同,又可分周期用药和连续用药两种。前者系指在雌激素用药基础上,周期性加用孕激素10~14天,停药后将有撤退性出血。后者是采用小剂量雌、孕激素连续用药,阴道出血率低,是目前广泛使用的疗法。目前临床除选用天然短效性激素外,常用其复方制剂,如雌、孕激素合成的倍美力、克龄蒙、诺更宁、诺康律;雌、雄激素合成的盖福润胶囊;雌、孕、雄激素合成的利维爱,结合雌孕片(倍美安)等[10]。单纯给予雌激素适用于已切除子宫者,常用药物为尼尔雌醇。

雌激素补充治疗的适应症为60岁前的围绝经和绝经后女性,特别是有绝经期症状(如潮热、出汗等)及有泌尿生殖道萎缩症状的女性。雌激素依赖性肿瘤(乳腺癌、子宫内膜癌)、血栓性疾病、不明原因阴道出血及活动性肝病和结缔组织病为绝对禁忌症;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有乳腺癌家族史、胆囊疾病和垂体泌乳素瘤者慎用。使用时一定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使用最低有效剂量,并且确保患者每年定期进行安全性检测,重点是子宫和乳腺。

2.2 双膦酸盐类:双膦酸盐是焦膦酸盐的稳定类似物,与骨骼羟膦灰石有高亲和力的结合,特异性结合到骨转化活跃的骨表面上抑制破骨细胞的功能,从而抑制骨吸收,提高腰椎和髋部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和再骨折发生率。

阿仑膦酸钠属于第三代双膦酸盐类药物,已被SFDA批准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其对骨吸收和骨矿化的抑制比高达1000∶ 1,其抑制骨吸收属于高效,而几乎不影响骨矿化。临床试验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阿仑膦酸钠可显著提高椎骨、髋骨骨密度,减少新的椎骨骨折发生率。几项临床试验显示,阿仑膦酸钠可有效提高骨密度4% ~ 9%,减少椎骨骨折约50%,非椎骨骨折减少约50%,甚至高达80%[11]。

阿仑膦酸钠用量为口服70mg/周,空腹,白水送服,服药后至少30分钟内避免卧床,保持直立,避免进食牛奶、果汁等饮料及任何食品和药品。卧床患者应慎用本药。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道炎者慎用。主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阿仑膦酸钠抑制骨吸收的机制是特异性定位于骨重吸收表面,被破骨细胞摄取,抑制破骨细胞褶皱边缘的形成,抑制细胞的活性。

2008年SFDA批准唑来膦酸注射液(第三代双膦酸盐制剂)用于治疗绝经后女性的骨质疏松症。5mg,静脉滴注至少15分钟以上,每年只用一次。临床研究证明,其增加骨质疏松症患者腰椎和髋部骨密度、降低发生椎体及非椎体骨折的风险。必须注意是肾脏肌酐清除率

2.3 降钙素:降钙素是一种钙调节激素,可减少破骨细胞的活性和数量,预防骨量丢失,增加骨量。同时,可降低骨质疏松症患者椎体骨折的发生率,它最突出的特点是能明显缓解骨痛,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或骨骼变形所致的慢性疼痛以及骨肿瘤等疾病引起的古铜均有效,更适合有疼痛症状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国内已被SFDA批准用于治疗绝经后女性的骨质疏松症。

常用的为鲑鱼降钙素,鼻喷剂200IU/天;注射剂一般用量剂量50IU/次,皮下或肌肉注射,根据病情每周2-7次。少数患者可有面部潮红,恶心等不良反应,偶有过敏现象。

2.4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SERMs不是雌激素,其特点是选择性地作用于雌激素的靶器官,与不同形式的雌激素受体结合,发生不同生物效应。可抑制骨转换,阻止骨丢失,是防止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有效措施。已在国内外上市的SERMs雷洛昔芬在骨骼上与雌激素受体结合,表现出类雌激素的活性,抑制骨吸收,而在乳腺和子宫上则表现为抗雌激素的活性,因而不刺激乳腺和子宫。因而用于有绝经期症状及(或)骨质疏松症及(或)骨质疏松危险因素的女性。提倡绝经早期开始使用。雷洛昔芬药物总体安全性良好,国外研究报告该药轻度增加静脉栓塞的危险性,国内尚未发现类似报道。故静脉栓塞病史及有血栓倾向者长期卧床禁用此药。

2.5 甲状旁腺激素(PTH):甲状旁腺激素可促进骨形成,增加骨密度,降低椎体和非椎体骨折发生率。适用于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特立帕肽( Teriparatide) 2002年获FDA批准上市。其为合成多肽激素,主要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皮下注射1 d20pg,是目前针对成骨治疗的最有前景的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12]。复泰奥是人甲状旁腺激素1-34,符合脉冲式给药方式,更加有利于促进新骨。患者对甲状旁腺激素治疗的总体耐受性较好,部分患者可能有头晕或下肢抽搐的不良反应。有动物研究报告,甲状旁腺激素可能增加成骨肉瘤的风险,因此对于合并Paget `s病、骨骼疾病放射治疗史、肿瘤骨转移及合并高钙血症者禁用。

2.6 锶盐:人工合成的锶盐雷奈酸锶(欧思美),是新一代抗骨质疏松药物。用法:口服2g/日,睡前服用,最好在进食2小时以后。雷奈酸锶药物的总体安全性良好,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恶心、腹泻、头痛、皮炎和湿疹,一般在治疗初始时发生,程度较轻,多为暂时性,可耐受。有极少对该药发生超敏反应的报告,多在用药3-6周出现。临床上发现服药后出现皮疹的情况应尽快停药,密切观察并及时处理,必要平时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具有高静脉血栓风险的患者或者既往有高静脉血栓病史的患者,应慎用雷奈酸锶。

2.7 维生素K2(四烯甲萘醌):四烯甲萘醌是维生素K2的一种同型物,是r-羧化酶的辅酶,在r-羧基谷氨酸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r-羧基谷氨酸是骨钙素发挥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须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显示四烯甲萘醌可以促进骨形成,并有一定抑制骨吸收的作用。常用用法为15mg,口服,3次/日。

2.8 中药:运用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方法多种多样。近年来,中医以“补肾壮骨”、“补肾健脾”、“活血化瘀”三个理论[13]来指导用药,治疗骨质疏松疗效显著。国内已有数种经SFDA批准的治疗骨质疏松的中成药。多数有缓解症状、减轻骨痛的疗效。但是中药关于改善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的大型临床研究尚缺乏,长期疗效和安全性需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近几十年来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药物发展迅速,为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缓解症状,降低骨折发生率提供了有力武器。但这些药品的使用,存在着疗效、副作用、安全性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制约,直至目前尚无一种集高效、安全、毒副作用小、经济等优点于一身的理想药物。但是我们相信,通过广大医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在不远的将来,定能征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这一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疾病。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 钟南山,廖二元,等.内科学[M]. 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835-840

[2] 刘素彩. 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社区预防[J].中国全科医学, 2001, 4(2):93-95

[3] 刘午阳,何明,曾靖.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1) 01-0162-03

[4] 于怀江,陈萍.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J].地方病通报,2006,21(4):106-108

[5] 潘琦,王晓霞,金世鑫.骨质疏松症治疗现状[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0 年2 月第12 卷第1期

[6] 王美霞,袁鹰,于沛林.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进展[J].青岛医药卫生,2010年第42卷第5期

[7] 黄火强.骨质疏松症发病机理及临床药物治疗[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0年6月第17卷第3期

[8] Sosa M, Lain ez P, A rbelo A, et a.l The effect of 1, 25-dihydroxyvitam in D on th e bone m in eralmetabolism of elderly w omenwith h ip fracture [J]. Rheum atology(Oxford), 2009, 39 (11):1263-1268

[9] Nakayama H.Activevitam in D3 therapy for Glucocorticoid-inducedosteoporosis[ J] .ClinCalcium, 2006, 16(7):1201-1207

[10] 文天林,孙天胜,王玲.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J].人民军医,2010 年9月1日第53 卷第9 期

[11] 齐万里.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疼痛40 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1年9 月第19 卷第9 期

骨质疏松症状及治疗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老年妇女;骨质疏松;预防;护理

发达国家妇女的平均寿命已达78.3岁,发展中国家约为60~70岁之间[1]。妇女绝经年龄平均在50.4岁,即妇女绝经后还有20~30年的时光要渡过。在这段时间里,由于雌激素的减少,给妇女带来了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学的变化,影响最大的是骨质疏松。

1 骨质疏松

1.1 骨质疏松 即单位体积的骨组织量低于正常,骨组织虽能钙化,但骨量不足,致使骨皮质及骨小梁变薄变少,当骨量减少到一定程度,骨密度下降到骨折阈值以下,则轻微的外伤,即可引起骨折,此时即为骨质疏松[2]。

1.2 骨质疏松症 是指骨质疏松达到一定程度出现全身骨痛症或伴发骨折等临床征象的病理状态。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没有早期警告的无症状疾病,所有妇女都会经历渐进性的骨质丢失。

1.3 女性患骨质疏松症原因 ①妇女35岁时骨骼的质量通常达到了顶点,从这时开始,骨的重造过程虽仍继续进行,但质量已不会增加,反而开始减少。因为,35岁以上的妇女因孕产、产后授乳等消耗大量钙,造成某种程度的骨骼耗损。②绝经后雌激素分泌急骤下降,雌激素在胃肠道内可促进钙吸收及合成D3,从而有利于骨形成。在雌激素不足的情况下,临床表现首先是骨量减少,骨量减少程度与雌激素不足、发病年龄和持续时间有关,而绝经后头3~5年间最迅速,以后丢失速度虽然逐渐减慢,但丢失持续进行。妇女自50岁始骨质疏松发生率上升,65岁以上妇女约有1/2患有此症,大部分80岁以上的老年妇女骨密度低于“胃折阈”,而有随时发生骨折的危险[3]。③其他:过早停经,或因手术导致停经;日常饮食钙质不足;很少晒太阳或维生素D不足;运动量不足;身躯瘦削、骨骼幼弱等。

1.4 骨质疏松症的危害 ①发病率高,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我国老年人居于世界首位,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程,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②临床症状明显: 中老年妇女常以全身疲惫无力、情感淡漠脆弱、腰背及关节酸痛而到医院就诊。疼痛、脊柱退行性变、脊柱畸形和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为骨质疏松症突出症状,常引起患者脊柱、四肢功能降碍、生活不能自理,最终出现各种并发症,严重影响了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③治疗效果不明显:随着年龄增长,骨钙在不断流失,一旦出现症状,骨钙丢失常在50%以上,短期治疗难以凑效。

2 预防护理与治疗

骨质丢失可引起骨小梁变薄和骨小梁某些成分完全丧失,药物治疗能替代消减的骨组分,但并不能令已变薄的骨小梁结构恢复正常[4]。骨质疏松症是一个进行性不可逆转的过程,一旦发生便不能恢复原来的骨质结构,故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只有做好预防,才能有效地降低发病率。

2.1 卵巢功能低落的妇女及绝经后妇女可以补充性激素预防,小剂量的雌激素可对骨质发生保护作用,使骨质溶解减慢。另外,补充雌激素,可使经肠道吸收钙量增加。

2.2 维生素D对促进钙的吸收有重要作用,更年期的妇女应每天应有一定的户外活动。户外运动及日光浴可促进皮下脂肪存在的D3前身物质转移为D3,D3在肠管内促进钙吸收,运动可改善骨内血流量,促进骨细胞成熟,增加骨量。

2.3 合理补钙。钙的摄入是骨骼代谢中的重要因素,它与骨质丧失呈负相关。绝经期前后的妇女肠道吸收钙为40%,更年期内则迅速下降, 至绝经期后为4%[5]。因此, 为预防骨质疏松, 中老年妇女应增加钙的摄入量,除在膳食中增加含钙量外, 还须补充钙剂。

2.4 注意消除骨质疏松的加速因素。如长期饮酒、吸烟、钙及维生素D吸收不良等。因烟、酒、浓茶和咖啡因会影响人体对钙质的吸收,导致骨量减少,增加患病几率和骨折的危险

3 小结

骨质疏松症是一个世界范围的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的健康问题,目前医学上还没有完全而有效的根治方法帮助已疏松的骨骼恢复原状。但是,骨质疏松症并不是衰老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它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妇女绝经后,由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低落,骨吸收超过骨形成,导致快速骨丢失而引起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对中老年妇女骨质疏松症应有必要的重视,通过补充性激素,摄入一定剂量的钙,调整饮食结构,加强运动锻炼等来促进骨量增加,减少骨折发生,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 刘忠厚.骨质疏松症.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2:138-153.

[2] 范振华.骨科康复医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275.

[3] 任蔚虹.王惠琴.临床骨科护理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