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程地质实训总结

工程地质实训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程地质实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工程地质实训总结

工程地质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0012701

工程地质与土质》主要学习道桥工程建设中需要的地质基本知识和技能,包含地质资料阅读,工程地质条件的分析,施工和营运过程中地质问题处理,土工试验操作等。为了突出高职高专教学特点,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介绍一下该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改革的摸索。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对道路工程建设的具体工作任务进行系统分析,确定本课程的的实际工作内容,以道路建设为载体,按照道路勘测、设计、施工和养护等各阶段地质知识应用的顺序来进行课程内容的安排。将所有的工作内容按照教育的规律对其进行合并、归类,并本着任务引领的设计思想,提炼出相应的教学任务,创设学习情境。

根据道路工程建设与发展需要,遵循职业能力培养规律,以道路工程建设项目为导向,道路工程建设任务为驱动进行了课程系统化设计。以从岩土性质的判定地质资料识读地质问题处理为主线,按教学任务构建了教学内容,创设了最佳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描述如下表1。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我们构建了“以工作任务为目标,以行动过程为导向,学为主体、导为主线,教学做合理衔接”的教学模式。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六步教学、案例分析、互动等多种方法,首先由教师进行案例导入,接下来进行相关知识的引导,根据知识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训练,在训练结束以后,让学生进行相互点评,最后由指导教师点评和归纳总结,根据归纳总结和学生学习的效果,我们来进行知识拓展,这个过程遵循了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的基本步骤(如图1所示),强调学生的主体,进而实现了学生实际能力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将理论与实践进行融合,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职业技能,理解职业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加强了学生对每个学习情境的考核,包括素质、工单、实操和期末考评,体现综合能力的培养过程,具体要求如下。

素质考评(10%):到课率/师生互动/分组讨论/团结协作,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增强自信,团结协作能力。

工单考评(20%):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后提交的成果是工作单。在完成每次任务后进行自我检查和评价,工作单反映了对基础和拓展知识认知程度。

工程地质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研究型培养体系 研究型课程 研究型实习 从业教育 地质类本科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3-0003-03

“培养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特征的研究型人才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使命”。[1]赵晓闻、林健教授系统研究了国际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总结了工程人才培养的5种模式,对我国工程人才培养中处理好数量、效益和创新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工程实践的关系、保持自我特色和国际化学习的关系提出了有益的建议。[2]林健教授还系统地论述了面向卓越工程师的研究型学习。[3]崔崇芳分析了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特点对我国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思考。[4]多所学校就构建研究型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5][6]研究型学院的特色优势专业如何进行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中国矿业大学地质类相关专业包括地质工程、地球物理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等本科专业,从1996年起,开始以培养具有大地学基础和开拓精神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构建了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大类培养方案,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7]为适应具有大地学基础的研究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从2001年开始试验和建立地质类本科研究型培养方案,从2006年开始研究型教学体系、创新教育平台和教学保障体系的研究和实践工作。通过10多年的改革和实践,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地质类专业研究型教学体系,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

一、以研究型课程为导向的核心课程体系

(一)研究型核心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是直接关系到学生基本素质、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重要内容。根据地质类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现状、行业特色,在地质类专业提出并实施了“5+3”分段式教学和三层次培养方案,教学组织形式延伸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学术科技活动”的“三元结构”教学组织形式。[7]进一步完善了这一课程体系,增加了研究型核心课程和研究型实习模块。

研究型核心课程的设置和选择,既要考虑专业特点、紧密结合学科前沿和实际工程问题,又要考虑课程内容的成熟度。为确保教学质量,一般每个专业(方向)先选择1-2门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确定3-5门的研究型骨干课程,开展研究型教学。如地质工程专业(岩土工程勘查方向),首先选择《土质学与土力学》进行试点,于2000年首次开展课题研究型教学,并进行了教学对比试验,该课程于2006年、2009年分别被遴选为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取得经验后,在《工程地质学基础》、《岩土工程数值分析》等课程开展课题研究型教学推广。在《物探新方法新技术》、《灾害地球物理场观测技术》等课程内则以研讨式教学的模式开展研究型教学试验。

(二)研究型课程的实施

研究型课程教学,无论采取课题研究型教学,还是研讨式教学,教师的工作量都明显加大。学生以课题小组的形式完成任务,感受了相互协作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了“完成任务”,效果远好于单独的课堂讲授。

以《土质学与土力学》为例,课题研究型教学的具体做法是: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基础知识、了解型内容、研究型内容、延伸性内容等。把研究型内容,即本课程涉及的科学主题(具有教育价值的知识和有利于学生独立开展实验研究的内容)划分为若干小课题。课程开设之初,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提出课题,接着,要鼓励学生自主提出课题。学习效果则通过提出问题的难易、资料检索、研究或实验方案、学习报告和答辩等综合考评。研究型课程不仅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更重要的是锻炼了自学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过不断努力,我校健全了研究型课程教学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课程手册,完善了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增加了学习指导书、习题集和试题库,使教学过程规范化,教学文件和教学资源更为丰富,近10年教学质量调查效果优异。

(三)与研究型课程相适应的实验教学

为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过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在试验项目的选择上主要考虑:(1)科学研究方法论方面的试验内容。(2)本学科中的科学主题。(3)要有结合工程实际的有利于学生综合锻炼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实验,并能独立地分析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如在《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中,对于黄土地基处理部分内容,由学生根据湿陷性、击实、含水量、干密度、剪切等常规试验,设计黄土地基处理提高承载力的实验过程。学生在岩土工程数值分析课程中,根据实际的斜坡、洞室地质条件,分析计算岩土稳定性。在课外教学中,学生提出以泥浆剪切黏度测试与黏性土塑限相关性为题,开展创新性试验;结合煤田小口径钻探取芯测试需求,申报立项进行岩心定向方法的研究和设计工作。由于积极引导和投入大量精力辅导,使学生在动手设计、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方面都有显著的进步,部分学生公开发表了相关的研究论文和申请了专利。

二、以研究型实习和从业教育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研究型实习

研究型实习首先是带着问题去实习,在实习期间根据地质现象和条件、实际问题或矛盾,收集整理资料,查阅文献,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的方案。在基础地质综合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中,实习指导组在实习出发前,首先布置给实习学生的是实习问题,在实习过程中通过收集资料、研究地质现象和条件,进一步提炼地质工程问题,根据基础地质和应用地质学的观点,独立或分组分析问题,并提出地质工程对策。研究型实习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一般基于生产或者科研项目进行,以使学生在实习中工作主线更为清晰,更能集中精力分析解决某一类地质工程问题。

(二)从业教育

我校地质类专业开辟了矿大岩土公司、中岩工程检测公司、青岛地矿、徐矿集团、江苏煤田地质二队等实习基地,建设了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等教学实践环节的实习基地和实训基地。例如,试验教学中的静载荷试验、静力触探试验、标准贯入试验、抽水试验等,试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多且投入大,在实验室难以使学生得到系统锻炼。在建立从业实训基地后,这些试验结合生产来进行,试验时间、试验效果都得到了保证。

三、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为主体的创新教育平台

通过完善制度保障,建立激励机制,配备专门的教师指导队伍指导开展相关活动,为学院学生参与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保障和广阔平台,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学院为课外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政策支持,每年为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提供专门的经费,制定了专门的规章制度,配备了专门的工作负责小组和指导教师;为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专门的科研训练室和各种软硬件条件;制定了相关的激励政策,对取得优异成绩的班级、个人及指导教师分别给予物质奖励;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科技文化节、申(承)办学校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积极组织申报各级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和科研训练计划。近年来,我院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级科研训练计划,以学生为主发表了地质类研究论文近百篇,申报实用新型专利12项。

四、以基层学术组织改革为抓手的组织保障体系

以研究型为导向的基层学术组织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制度保障。从学院层面对基层学术组织进行了改革,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团队建设与基层研究所(系)的工作职责紧密结合,并作为考核的依据。学院在本科教学方面对各基层学术组织提出了明确的分工,尤其是保障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学团队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

以基层学术组织为单位承担和完成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立项,申报教学成果奖和教学质量奖的任务,完成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指导、全校性公选课开设任务。矿山地质基础教学实验中心主要承担全院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设备保障等,做好实验室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为全院本科生创新性试验、科技活动提供硬件保障。基层学术组织按照需要组织和聘请国内外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和开展教学教改研究工作;在一定范围内对办学资源具有支配权。基层学术组织积极关心、参与学校和学院各项事业改革,特别是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学工作,通过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毕业生就业,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基层学术组织改革,不仅改变了教学科研的组织形式,更重要的是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也为研究型教学改革提供了组织保障。

五、实施效果

近年来,通过对地质类专业研究型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以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构建了本科研究型培养方案;形成了一批标志性的教学改革、专业建设成果,建成了国家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江苏省品牌专业3个、江苏省重点专业1个、江苏省教学示范中心1个;建立了以研究型为导向的核心课程体系,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江苏省精品课程3门、学校精品课程4门,获得江苏省精品教材1部。这样,建立了以研究型实习和从业教育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实习基地和实训基地建设取得成效;建立了以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多层次载体,包括科研训练计划、教师科研项目、学术论文写作、专利发明和申报等,学生获得国际数学建模大赛三等奖1项,国家级一、二、三等和鼓励奖28项,省级奖励24项,市校级奖励68项。

我校在工科地质类课程研究型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的基本经验和方法,在援疆工作中被推广到新疆大学地质与勘查工程学院,并在煤炭地质类专业产生较大影响,该成果获得2011年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 参 考 文 献 ]

[1] 周绪红.建设好研究型大学是走向高校强国必由之路[N].中国教育报,2008-2-22.

[2] 赵晓闻,林健.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33-41.

[3] 林健.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研究性学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5-15.

[4] 崔崇芳.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1,(5):155-157.

[5] 唐铁军,成协设,徐跃进.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7):23-25.

[6] 朱志伟.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1,(5):99-102.

[7] 隋旺华,曾勇.面向21世纪的地质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J].工程地质学报,2000,(s):631-632.

[8] 曾勇,隋旺华.地质类专业的拓展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0,(1):47-48.

工程地质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1课程的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课程不同于其他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基础课,具有如下特点:(1)实践性强。课程涉及大量具体工程的特殊施工机械、复杂施工方法等,学生普遍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对讲授的内容不容易理解。(2)知识面广。本课程的学课本内容之外,还涉及到工程测量、建筑材料、工程力学、建筑结构、工程地质与土力学、水力学、水工建筑物、水电站等课程相关内容的运用。(3)政策性强。本课程的学习涉及到大量国家、地方和行业有关工程规范、规程、标准、法规的运用。(4)灵活性高。对应一个具体施工过程可以采用不同的施工机械、施工方法,同时一个时期常用的施工机械、方法是与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因此本课程的内容必然是灵活的。

2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建设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是我院水利工程类专业的重点建设课程之一,我们无论是在课程内容、授课方式还是在课程体系上都做了一些改革。本课程的内容是非常繁多和杂乱的,章节之间没有严格的逻辑关系。要把所有的内容都讲完,课时即使增大一倍也是不够的,同时也是没有必要的。这就需要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和安排,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逻辑清晰,有针对性地做到一部分内容精讲、一部分内容略讲、一部分内容不讲。如钢筋混凝土工程这几章,由于其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范围最广、牵涉的施工工序比较复杂、影响质量因素非常多等特点,是授课的重点和难点,需要精讲;砌体工程这一章节,虽然其应用范围也较广,但其施工工艺相对较为简单,故而对其略讲即可;吊装工程,因其应用范围相对较少,可留给学生自学。从课程内容上继续强化常见工种的学习,要求掌握常见工种的施工工艺、施工机械、质量安全要求,通过这些学习结合施工实习,学生可以取得中级钢筋工或混凝土工职业资格证书;建筑物施工将原来的各单项建筑物施工按类型合并为土石建筑物、混凝土建筑物、地下工程等,将原有各类型建筑物共有的内容合并,重点学习各种类型水工建筑物的施工方法、施工质量安全保证措施等。实践教学内容包括课内施工机械设备演示、施工工种技能训练、施工方案拟定综合练习等,学习施工操作技能及制定施工方案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工程施工的理解。

3师资队伍建设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强。可以想象,如果一个教师没有参与过具体的施工过程,而要求其生动地讲出来,那么他所讲的内容必然不丰富、不实用,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我院非常重视这门课程的教师培养,授课教师由三类人员构成,一是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直接从教的;二是从施工单位引进中级职称以上的工程技术人员;三是有针对性地聘请施工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对前者,我院安排他们在施工单位顶岗实习1~2年,从事工程实践锻炼,并在我院的企业———水源建设监理公司兼职,这样不仅有教学经验,而且有实践经验;对从施工单位引进的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我们着重进行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培训,引导他们如何将具体工程实践与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此外,我们还有针对性地聘请一些工程技术专家给学生作专题报告,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这三种方式,我们培养了一批教学经验丰富、能进行具体工程实践的“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他们既熟悉工程实际,又了解毕业生的职业要求与岗位群;既能进行理论教学讲解,又能从事实践教学工作,还能承担一些实际工程的设计与工程监理,产学研紧密结合,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4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这样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完全依靠课堂的讲授是不够的,还要补充以直观性的教学手段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实践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4.1采用实物、图片教学

在授课过程中辅助以真实的施工机械、设备、工具、过程的图片以及部分实物或模型,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我院建有施工实训中心,有水利水电工程常用施工机械设备。在讲到某一工种的施工时,我们将学生带到施工实训中心进行教学。同时在网上收集资料,给学生展示教师利用各种机会拍摄的施工机械设备、施工现场照片,如爆破钻孔、装药、起爆、钢筋绑扎、组合钢模板拼装、混凝土搅拌、运输、混凝土浇筑、截流施工、隧洞爆破开挖等照片,增强学生对施工过程的认识。

4.2现场参观实习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有关资料表明,现场参观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在课堂上单纯听讲要大得多,且印象更加深刻,同时现场参观又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手段。于是我们在授课过程中,注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附近可供参观的建筑工地进行介绍。在专门的施工实习期间,安排学生去在建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现场实习,参与各种工种施工,从中熟悉工程的施工方案、施工现场布置、工程施工进度安排等知识,加深学生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认识。

4.3采用多媒体教学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是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过程,一般短的可能1~2年,长的可能5~8年,更长的甚至十几年都是有可能的。短暂的现场参观不太可能对一个建筑物的施工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还有一些特殊的施工工艺、施工机械、施工事故案例等平时不容易看到,多媒体教学恰恰可以起到此方面的弥补作用。我们水工教研室结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精品课程建设,进行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通过两年多的建设,收集了大量施工图片,制作了施工导流动画,录制了300余分钟的视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各工种、各种建筑物的施工方法及所采用的施工机械设备;课后学生还可利用网络课程进行复习巩固,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学习效率。

5考试考核方法建设

根据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和课程特点,考试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然而,我们以往基本偏重的是卷面考试这一形式。最终的成绩评定则以期末和期中成绩的一定比例综合而成,不注重平时的形成性教学测评。这种考察评价机制,实际上仅仅反映了学生的记忆能力,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无法体现。而且,这种考试形式会造成学生产生“重学轻用”的观念。考试改革的的基本思路是:

(1)考试考核成绩组成

总成绩=基本操作技能40%+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施工工艺闭卷考核40%+施工组织、施工方案的讨论及分析10%+网络资源利用、施工新技术的认知报告10%。

(2)实施方案

①模拟实际操作考核结合《水利工程施工》操作性强的特点,在校内施工实训场所模拟实际工程,进行钢筋、模板工种的实际操作,考察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操作技巧。②闭卷考核结合施工工程,以闭卷的形式考核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施工工艺,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③施工组织、施工方案的阶段性讨论及分析在某些相关章节内容后,模拟工程的施工组织、施工方案进行讨论,针对学生的分析、现场答辩进行综合评定。④对施工新技术的认识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熟悉国内外施工新技术,并写出心得体会,根据“报告”的内容评定成绩。

6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工程地质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土木工程;转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050-02

我国民办高校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是全民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作为“国有民办二级学院”,经过13年的稳步发展,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综合实力逐年提升,2013年6月,应用技术型大学(学院)联盟成立,同年,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被列为广西四所新建本科学校转型发展试点单位之一,并通过联盟评估,获得应用技术型大学(学院)联盟入盟资格,土木工程系在《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发展定位规划(2013-2020年)》的精神引领下,坚持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本文结合专业自身建设情况,对在转型发展下人才培养定位、专业建设及存在困难进行了探析[1]。

一、转型后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转型不是单单减少理论学时,增加实践学分,更不是降低办学层次,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后的应用技术型大学,其培养的学生同样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2]。土木工程专业如何成功转型是全系上下的当务之急。其转型发展的目的,个人认为,教学活动要紧随经济发展,充分融入到相关的土木行业中,比如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检测单位等等,培养的学生思想觉悟高,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专业知识扎实,工作上手快,实践动手能力突出,并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用人单位十分欢迎,就业前景广阔,良好的就业反过来同样带来在校生学习积极性高,踊跃参与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同时较好的社会声誉也带来广阔的生源。转型后的人才培养只有紧随地方经济,服务地方相关行业发展,塑立自己的强大品牌,才是转型发展的成功之道。

二、专业建设

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目的是要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转型建设的发展观首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坚持科学发展观,注重专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最后,坚持与时俱进,全面推进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管理和教育方式的创新[3]。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在专业建设中要重点对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建设。

(一)以重点建设专业为依托,壮大学科队伍

鹿山学院土木工程系在2013年前只有土木工程专业(分为建筑工程方向和交通土建方向)、工程管理专业和建筑学3个专业,从2014年起,依托原有重点建设专业,不断引进一线教师,近两年,引进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的专职教师5人,具有高级职称的兼职教师7人,陆续开设工程造价专业、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后续随专业建设的不断深入,根据建筑行业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和国家职业资格要求,调整优化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楼宇供配电与智能化、环境设计等专业及方向,达到与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相衔接,组建面向建筑业的土木工程专业集群。

(二)整合教学资源,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为实现人才培养的成功转型,课程体系改革是转型的关键因素,每学期对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并对下学期教学任务和计划开展专项讨论会议,对即将实施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进行重组优化,调整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进一步突出实践教学,同时合理有序安排实践教学,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效衔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程度的实现教学内容和社会需求的完美统一。同时鼓励本系教师联合校外专家或其他高校的教师,对转型后的教材进行重新整理和编写,规范新型教材。

(三)以就业为导向,狠抓实践教学环节

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实践性强,实践教学环节包含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实习又涵盖认识实习、测量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贯穿与整个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中,以就业为导向,整顿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涵盖以下几点内容,一是实践教学内容紧贴实际,结合工程实际应用重新布置实践教学内容,比如道桥方向的测量实习,增加道路放线,桥梁放线的实际内容等,脱离简单的仪器操作。以教学内容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水平;二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严控实践教学过程,指导教师要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的学时,使整个环节内容紧凑丰富,同时要加强实践教学过程中纪律的掌控,做到实践教学有序进行;三是分项考核实践成果,比如对生产那实习环节,除了对同学们的出勤、纪律、日记和实结的考核外,还应对每个同学的实习进行答辩。

(四)注重应用技术性本科教材的编写,加大重点课程建设力度

转型后,人才培养的定位发生变化,紧随而来就是教材内容的调整和改革,首先要结合自身教学情况,编写重点课程的应用技术型本科教材,该教材的内容要紧随经济建设步伐,和实践内容紧密相连,同时不断沉淀以往的经典理论。其次加大重点课程建设的力度,比如试题库建设规模、精品课程优质PPT的制作等。目前本专业近两年自编教材7部,精品课程5门,今后仍将加大教材和精品课程的建设步伐。

(五)调整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面修订和完善实验教学大纲,实验内容与时俱进,在保留经典实验的基础上,更新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以社会应用性为基础,增加实验内容的设计性、综合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革考核模式,从实验操作更多向考察学生实验技能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转变,通过考核使学生在综合能力上有个提高,而不是学分的及格。并要特别注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体现“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发展。充分利用实验设备及师资,弥补实验教学中学时及内容上的不足。土木工程专业目前建成10个专业实验室(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实验室、水泥实验室、混凝土实验室、工程测量实验室、工程地质实验室、路基路面工程实验室、道路材料实验室、建筑模型实验室、养护室等),后期结合转型需要,将陆续建设施工工法展示中心、计算机仿真实验室、工程造价实训室等。

(六)加大校企合作平台,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加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力度,主动融入柳州和广西,提高学校开放办学程度[4]。本着“携手并进,互惠双赢”的原则,成立由系部和本地该行业的龙头企业组成的理事会,并规定理事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制定理事会章程,同时组建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专家等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决策土木工程系各专业的发展方向及人才培养方案及模式等工作。2013年7月,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土木工程系校企合作第一届理事会由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华都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广西建工集团第三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十一冶建设集团、广西冶金建设公司、广西蓝天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广西广安工程监理有限公司等单位组成,同时由来自学校和企业的资深专家组成第一届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土木工程系来说,理事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成立在学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将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专业和企业的良好互动。

三、转型发展的障碍

要真正实现成功转型,就必须处理好社会、学校自身及本专业教研团队等不同层面的问题,需要一些保障条件协助完成。

1.部分教职员工的思想观念落后,认为转型就是简单的降低办学层次,对竞争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态势缺乏清醒认识,不能紧随时展要求,而且面临转型发展的新形势,创新精神不强,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甚至教学材料等墨守成规,不敢或不想改革。

2.教师的实践知识稍显不足,缺乏具有战略思维的带头人以及与应用技术型大学相适应的“双师型”教师和创新团队。

3.自身专业水平不够,校区合作、产教融合有待加强,特别是缺乏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

四、结束语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但各高校的就业有好有坏,各专业的就业率有高有低,从中可突显出社会对高校的认可度,即高校毕业生是否为用人单位所需要,作为转型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提高独立学院的课堂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学风建设、课程建设、课堂质量监控及学校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等都极为重要。同时,一定要紧跟地方发展,办出特色品牌,强化工程实践应用,是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发展定位规划(2013-2020年)[Z].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文件,2013.

[2]王冰,陈兆金.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基本问题探讨[J].天中学刊,2014,29(6):11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