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非常规的货币政策

非常规的货币政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非常规的货币政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非常规的货币政策

非常规的货币政策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非常规货币政策流动性供给政府债券

一、引言

2007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是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其本质表现为资产价格破灭引发的金融机构的信用危机。虽然美联储的连续降息措施以及美联储与欧洲央行的联合注资逐渐缓解了金融市场上的流动性短缺,但这种信用危机已经从金融市场传导到实体经济,引发了全球经济的衰退。

随着金融危机的扩散,雷曼兄弟等一些主要金融机构的倒闭,各国央行开始发现常规的货币政策工具无法阻止信贷市场总需求的递减。在这种情况下,各国央行反应的速度和范围都是前所未料的,他们开始采取大量的非常规货币政策来稳定金融市场,阻止实体经济更严重和更长期的紧缩。这些货币政策有些以前采用过,有些没有,主要旨在随着危机的深化,扩大市场流动性的规模和范围。

二、美国非常规货币政策分析

自金融危机不断恶化和加深后,除了常规的短期利率工具的使用,主要央行还采取了一些比常用工具更有风险的措施。美国在危机初期,美联储采取了如降低贴现率和联邦基金利率、用公开市场操作买卖证券等常规货币政策;但到了危机不断恶化以后,美联储把利率降为接近零时效果仍然不大,美国陷入了流动性陷阱,常规货币政策无法满足宏观调控的需要。因此,美联储采取了非常规货币政策和一些金融创新措施来遏制危机的蔓延,并向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本文从以下方面分析这些非常规货币政策。

1、长期保持低利率

金融危机开始后,一些央行积极地降低政策目标利率到零利率界限附近,但是有些央行的政策立场不一致。当美联储在2007年开始下降联邦基金利率时,其他央行基于防通胀考虑继续维持或增加利率。然而到2008年雷曼兄弟倒闭后,其他央行才开始大幅降低政策目标利率,由早期通胀关注变为担心紧缩,大部分央行把其政策利率降为零点附近。

美联储给投资者的担保短期利率保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上,而且将维持很长一段时间。这样市场对即使短期利率设定为零,但货币政策未来发展有不确定性的担心就会减弱,稳定了市场预期。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的长期利率会下降,复苏开始后货币刺激不应该立即收回,应该保持通胀的持续下降,阻止实际利率的上升,以此来使需求激增,刺激经济。因此,可以在政策不确定性很高时鼓励长期投资。而且长期保持低利率通常是需要条件的,因为一旦通胀抬头、经济开始恢复,央行有必要提高利率,因此当一般当条件被满足的时候,低利率政策才会改变。

2、提供金融机构流动性

预期的低利率减少了银行的资金成本,也减少了投资者的借贷成本,刺激了经济活动。货币市场在危机开始初期失去了功能,加重了央行的债务。市场参与者面对未预料的不确定性也开始考虑风险问题,流动性需求减少,很多银行开始贮存流动性,市场交易量削减。这样尽管政策利率降低了,但是货币市场的混乱仍然破坏了利率传导渠道。在这种环境下,央行采用措施加强了金融流动性供给。他们的初始反应是大量增加市场流动性规模,紧接着是扩大流动性操作范围和大量放松提供流动性的条件给银行,包括修改已有的工具和引入新的机制、延长贷款操作的到期日、扩大回购操作的抵押品清单等来应对市场高质量抵押品的缺失。这些流动性供给操作可分为以下方面。

(1)扩大合格抵押品清单。央行提供流动性通常需要符合安全信用质量的抵押品以免自己遭受损失。而当金融危机扩张,市场参与者对资产的需求加大,合格的抵押品缺失逐渐成为增加流动性供给的障碍。特别当针对传统抵押品清单的货币政策操作有限时,央行需要扩大合格抵押品清单。这样间接支持了部分信贷市场,因为抵押品范围的扩大增加了市场的部分流动性。

(2)扩大央行操作对象清单。货币市场的混乱造成的流动性不能在银行间均衡分配。特别是道德信任的缺失使一些银行不愿意与货币当局交易,也不会从其他银行借钱。央行操作对象的扩大有必要直接囊括大量银行,这样央行不用传统意义上依赖于少量核心金融机构的货币政策操作。

(3)取消流动性供给限制。正常情况下央行只提供有限数量的流动性给货币市场,以使市场利率接近于政策目标利率,银行间流动性分配都由货币市场自身调节。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央行判断货币市场不能保证在银行系统内进行平稳的流动性分配,总流动性开始不能满足预防性流动性需求的额外增加。这种情况下,央行开始放松流动性可得性的限制。

(4)国际间流动性互相合作。相对于显著的美元流动性短缺的现象,货币流通互换协议是与其他国家央行签订,允许非美国央行直接提供美元流动性给其国内银行的操作。美联储与很多国家签订货币互换协议,主要是为缓解全球短期美元资金市场的流动性压力。通过这一机制美联储应充分发挥全球短期美元资金市场最后贷款人的职能,向参与货币互换的国家的央行提供短期美元资金。

(5)引入新的创新机制。对存款机构的信贷流入到国内银行和非银行机构的限制,一些央行放松进入最后贷款人机制的条件。美联储引入定期拍卖工具(TAF)使用匿名拍卖系统贷资金给存款性金融机构,如果存款性金融机构在定期拍卖工具剩余期内达到了一级信贷方案要求的财务良好,都可向美联储投标,投标利率最高的机构可得到资金。引入资产支持商业票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性工具(AMLF)提供无追索权的贷款给存款机构和银行,支持他们去购买高质量的资产支持的商业票据。引入定期贴现工具(TDWP)向财务良好的存款类金融机构提供贷款,并延长贷款期限从隔夜或几周到最长30天,此后因为部分金融机构流动性紧缺又延长到90天。

3、直接干预金融市场

除了货币市场以外,金融市场也被危机严重影响,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都出现低交易量的现象,市场缺少流动性。上述的一些措施(如扩大抵押品清单等)通过银行间接影响了更多的市场,然而一些重要的市场仍然没有恢复,央行主要是更明确地支持直接干预金融市场,如直接的资产购买。

央行直接干预的目标是增强市场积极性,增加流动性,提高债券价格,减少其收益率。美联储借款给金融资产的购买者,这样的效果相当于直接购买,因此资产贬值,风险被转嫁至央行和财政部,其他央行也开始决定直接购买私人部门资产。金融市场的干预包含央行对金融市场部分的直接支持,支持放松支持流动性的贸易条件,鼓励市场对商业票据、公司债券和资产支持证券的购买。也就是说,央行可提供信贷给金融机构或其他投资者,支持他们购买私人部门的证券。

美联储引入证券信贷工具(TALF)支持对消费者和商业提供信贷的主要渠道,美联储提供三年或者五年无追索权的贷款给合格资产支持证券持有者,合格的资产支持证券包括学校、汽车、信用卡、小型企业贷款等支持的证券。

4、直接购买长期政府债券

美联储在2009年3月宣布在未来6个月内买入总额为3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其后的几天美联储再次宣布将购买30年期国债。美联储购买的3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证券,相当于美国2007年GDP的2.1%。上述举措均表明,美联储试图通过购买长期国债以降低长期国债收益率,降低贷款成本和商业信贷的可得性,并带动各类消费和商业贷款利率走低,从而较快地控制通货紧缩。

为了减少长期的私人贷款利率,这种措施一般在短期政策利率很低而且政策利率保持在零利率的承诺不能奏效的情况下采用。因为长期国债被当作很多私人部门资产的定价基准,央行企图使私人发行的证券和贷款利率随着政府债券收益率的下降而下降。另外,银行也会利用国债收益增加新的信贷。换句话说,即使当准备金没有利率或者低利率时,银行也会选择把这些额外的资金保留在他们央行的准备金账户里,因为他们察觉在一个不确定的经济和金融背景下贷款收益机会有限,需要获得一些流动资金。私人部门资产份额变化操作导致价格变化,央行增加长期政府债券的直接购买,减少其收益率,刺激经济,正常传导机制被破坏,直接借款给市场参与者,这样刻意减少信贷市场的传导,改进私人信贷市场功能。

三、结论

美国为应对金融危机提出定量宽松货币政策,使用了大量与以往不同的非常规货币政策,购买政府债券以减少债券收益率,鼓励投资者投资风险大点的资产,这些主要是为了减少长期资金成本,增加银行存款。美联储也建立新的机制去支持商业票据市场,用直接购买票据或通过货币市场资金互换以及TALF等机制开始加强流动性,激活私人部门的投资,而且突破传统思维,直接提供给贷款者或者投资者信贷,设立专门的信贷资金支持贷款。本文通过分析,把这些非常规货币政策概括为:降低利率并维持很长一段时间直至经济开始平稳复苏,提供给金融机构流动性或者直接给市场投资者提供流动性,最后还进行直接的政府债券的购买。这些政策都为今后的金融危机的应对和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提供了借鉴意义,也为经济复苏后货币政策的退出提供了参考依据和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Kotaro Ishi,Mark Stone,and Etienne B.Yehoue. Unconventional Central Bank Measures for Emerging Economies[A].IMF, working paper, October,2009.

[2] Makoto Minegishi and Boris Cournede. Monetary Policy Response to the Crisis and Exit Strategies[A]. working paper, September,2010.

[3] Peter J.Morgan. the Role and Effectiveness of Unconventional Monetary Policy[J]. The Journal of the Korean Economy, April,2010,vol 11.

非常规的货币政策范文第2篇

【关键词】非常规货币政策;量化宽松利率;改革

2008年9月15日,伴着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一夜之间宣布倒闭,由房地产泡沫引发的美国次债危机瞬间在全球金融市场爆炸一般地迅速扩散蔓延,这次危机在很短的时间里演变成了严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发生后,失业率居高不下、股市不景气以及各个银行相继倒闭困扰着美国,为了化解这场危机,复苏经济,美联储最先采用了常规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形式。可是随后的金融市场依旧继续恶化没有好转,信贷状况趋于紧缩,2008年美联储7次下调再贴现率,可是常规货币政策并没能帮助美国经济带来明显好转。于是美联储于2009年和2011年连续启动了两轮非常规货币政策即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且随后购入了近1.7万亿美元的中长期国债以及抵押贷款用来支撑证券、拉动国民投资、刺激经济回稳。可见美国一直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挽救金融危机下的经济衰退。之后,全球各国政府纷纷采取非常规货币政策措施应对金融危机。

当前全球金融市场依然处于动荡之中,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大多数研究成果都是以国外为例子多,然而对于我们国内的经济情况研究并不清晰深刻,从而致使国外经验的直接套用,却没能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所以我国必须做到为我所用,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分析。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说,中国货币政策一直以来都是非常规的。非常规货币政策主要是量化宽松,理论上这会造成低利率甚至是零利率。可是中国还没有达到实施传统的货币政策所应该具备的经济条件。量化宽松属于货币政策的一种,是通过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从而增加基础货币的供给,也可视为“无中生有”地创造出指定数额的流通货币,也可以生动地形容为间接增印钞票。其操作方法是:中央银行用公开市场操作的方式,买入证券,从而增加银行在央行开设的结算户口内的资金数量,达到为银行体系注入流通性的目的。从改革开放开始到现在,中国一直还处于改革转型时期,中国距离达到实施传统的货币政策所必须具备的所有的外在经济条件还有很大差距,故我国必须还要进行无数的金融行业的改革,需要改进纠正银行业内的不良状况,还需要以一些非常规的方式来更进一步地开拓发展资本市场,从这也可以知道,我国的货币政策与其他的国家相比,一直是非传统的。

中国作为世界上一个社会主义经济超级大国自然而然拥有着跟所有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特殊国情,如果某一个理论做不到和中国国情相很好的结合,那么这结论注定会失败。货币政策实践的道理也是一样。面对这场全球性的金融风暴,我国的货币政策需要有自己国家的特点,而不是一味地借鉴国外经验。兼收并蓄,总结经验,以我为主,我国应找到自身的特点,并且朝着这个方向努力。非常规货币政策大致包含了三个方面:低利率承诺、数量宽松、信贷宽松。

可以看出国内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自2008年以来一直程下降的趋势,雷曼事件发生之后不久,央行就立马宣布:从2008年9月16日开始,把一年期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必须直降0.27个百分点。另外,依据短期多调、长期少调的原则,其他期限档次贷款基准利率作出相应的调整。在10月8日前后,全球的几大央行同时发起了一波降息的。因为那时中国金融全球化的加深,我国自然无法避免的在10月份连降3次存贷款基准利率。2008年11月至12月,中国政府开始施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利率调整后,一年期定存款利率由原来的4.14%直降1.89个百分点,从而降至2.25%,一年期贷款的基准利率更是从原先的7.47%直降2.16个百分点到了5.31%,五年期以下(含五年)的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也随之降至3.33%。这利率下调的幅度之大,堪称前所未有。美国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至今还未退潮而去,欧洲和日本的经济情况恶化得让人担忧,而我国作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美国在实施宽松货币政策挽救经济衰退的同时必然会引起美元的大幅贬值,从而也会致使中国的财产大幅缩水,而我国的跟随美国而采取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也会因为国内民众消费的热情不高,导致通货膨胀严重加剧,最后使我国内部经济的失衡。

到了2010年下半年,眼看着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越来越大,我国人民银行的加息措施到了迫在眉睫的时点,非加不可。从2010年10月20日为起点,直到2011年7月7日,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我国人民银行先后进行了五次加息,将存贷款利率一共提高了1个百分点。

经济增长率、低通货膨胀率、国际收支平衡状况、新增就业是央行历年来强调的货币政策调控主要的四个指标。中国在这个时点上,货币政策最主要目标:解决通胀可能更重要。毕竟传统时期的央行,低通胀的目标一直是央行多目标中最重要的一个指标。至此,人民银行当前首要的任务就是好好稳定物价,中国已经走上了加息的道路,然而由于对未来的通胀预期越来越严重,利息调整的道路刚刚开始而已还远远没到尽头。

在这样的情况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我国的货币政策里面应运而生,国家要求应该做到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审时度势一招我国现在的经济形势适度调整货币政策,从2011年下半年以来至今,我国利率水平不再一味的下调了,而是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浮动,根据央行最新的指示,我国需要加快步伐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善和改革,并且提升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逐渐完善金融调控机制。更加需要强调的是我国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场利率定价自律的机制,提高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使市场利率体系更加的完备完善,使我国的利率调整不再被迫追随国际的步伐,我们要找到适合我们中国自己的货币政策道路。与此同时,建立并健全中央银行对利率进行调控的框架,必不可少的措施还包括强化价格型调控和传导机制。进而推动并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形成机制,增强市场决定汇率的力度,使得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得以大大提升,从而把人民币汇率保持在均衡,合理的正常水平上,加快速度开拓全新的外汇市场。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如上表)从2014年11月22日开始将对下调金融机构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下调金融机构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0.4个百分点,直至5.6%;将一年期的存款基准利率须往下降0.25个百分点,直至2.75%,并且和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结合起来,把金融机构存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上限从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上升至1.2倍;其他剩下的各档次贷款以及存款基准利率同时进行相应的调整。可以看出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拉开大幕,这代表着,商业银行在我国央行规定的同期的限档次基准利率之上的浮动范围增大了。这一次调整进一步增加了商业银行对于风险定价和银行利率调节的自主性,而对那些信用风险相对较高的金融机构来说,可以提高其的资产准备金率。我国中国人民银行一步一步地把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下浮动的区间扩大的方式比曾经那种致使单纯调节基准利率的措施更为有效果更为可取。在全球经济体都在施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应对危机的时候,我国货币政策从2008年开始到2014年经历了稳健从紧的调控到适度宽松政策再到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过程。

虽然中国的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让中国的经济在国际金融动荡的形式里面受益也面临了无数的挑战,而且,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中国的经济还是需要在政府的适度调控下向前探索。所以,我们应该将改革寓于调控之中,将深化改革和货币政策调控有效结合起来,使得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对于创新发展和金融深化,我国须进一步改良调控模式,形成正确效率的传导机制,与此同时相应地增大供给从而达到改善金融服务,提高金融运行效率以及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彭芸.金融危机背景下非常规性货币政策的实施与退出,2010(12).

[2]白贻民.危机背景下货币政策效果分析.河北大学,2011(6).

[3]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14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国人民银行,2014.

非常规的货币政策范文第3篇

这些表述引起了市场对于货币政策近期走势的种种猜测。其中一方侧重对坚持稳健货币政策的解读,另一方则认为适时适度预调微调意味着货币政策将会放松。双方争议的焦点在于是否会全面降准。稳健派认为定向降准实质上排除了全面降准的可能性,而宽松派认为定向降准的下一步是全面降准。

从字面上推导货币政策其实是没有多大意义。2011年以来中国已连续四年宣布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尽管这期间经历了加息和降息、存准率的上调和下调、信贷增速的加速和减速。同样,预调微调这个字眼在最近几年频频使用,即使在2012年中,央行同时宣布降息降准,信贷增速大大加快的情况下,2012年三季度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仍然沿用了预调微调的字眼。

更有效的判断是观测央行最近的一些举动。如果从传统的货币政策框架看,央行目前仍然坚持相对偏紧的货币政策。最主要的指标有两项,一项是基准利率维持不动,另一项是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从去年中20%以上一直下滑到目前16%以下。

但是最近在一些其他领域,央行明确发出货币政策转向适度宽松的信号。

一是人民币汇率的调整。自2月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已经贬值3%以上,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在1月较一年前升值近6%,到了5月较一年前贬值5%。

二是银行间市场利率和国债收益率的下滑。5月,七天回购利率基本稳定在3.25%左右,三月期上海银行间拆放利率(SHIBOR)从5.5%跌至5%以下,而一年期和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大约下跌了20个基点和25个基点。虽然基准利率未变,但是上述市场利率的下滑无疑有助于降低实体经济的借贷成本。

三是频繁地使用一些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工具。如对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下调存准率,运用再贷款对棚户区改造提供资金支持,运用常备借贷便利等提供流动性。这些措施有效避免了银行间市场可能重现去年下半年的突发流动性压力。

在目前的微调中,央行为什么不愿用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而更多地运用一些非常规的政策工具?

这一做法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在于当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不完善。通过传统的政策工具,央行可以控制信贷总量,但是无法有效控制贷款流向。一旦总量放开,资金更多流向对利率不敏感的一些领域,如房地产、地方政府、产能过剩行业。通过“微调”和定向的手段,可以将稳增长与调结构结合起来。

央行的这一苦衷可以理解,但目前的做法也可能会带来一些副作用。

首先,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大大降低。这既体现在货币当局一成不变地使用“审慎货币政策”这类模糊不清的政策语言,也体现在央行最近对非常规政策工具的使用。与传统工具不同的是,央行通常并不公布(或滞后公布)非常规政策工具的使用,如再贷款、常备借贷便利、动态差别存款准备金或对单个银行的流动性支持。这会造成市场解读方面的困惑和分歧,影响货币政策效果。

其次,过多采用定向的政策工具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与十八届三中全会宣布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目标相悖。没有理由认为央行和监管当局会比市场更好地了解投资机会和风险点。改革的关键是要推进微观领域的市场化建设,如完善金融机构的风险定价机制、建立市场违约机制、建立地方政府财政硬约束和推进国企改革。如果央行长期运用定向措施干预金融机构的贷款投向,而忽视各类金融机构的各自优势和劣势(比如一刀切地要求银行增加“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 可能在未来会形成新的风险点。

非常规的货币政策范文第4篇

投资和出口增速下降,是导致经济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都出现增速下降现象:

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9453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3%,实际增长12.0%,增速比上半年回落1.1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2%,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1个百分点。

1~9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1589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3.8%,降幅扩大1.7个百分点;土地成交价款4916亿元,下降27.5%,降幅扩大2.9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178698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7.9%。其中,出口102365亿元人民币,下降1.8%;进口76334亿元人民币,下降15.1%。进出口相抵,顺差26031亿元人民币。

政府可能怎么做?

经济增长率破7,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就要硬着陆,这实际是经济调整的真实反映。但为了确保中期增长稳定,也为了完成当年经济目标,政府有可能会在近期加大刺激力度。在此背景下,大家都在猜,政府会怎么做?

非常规货币政策

降准和降息是传统货币政策工具。降准是中性的,实际是起到对冲外汇占款减少的作用;降息可以直接降低融资成本,有利于企业减负。

另外,如有需要,央行可以采用非常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即使用中国式QE,包括加快信贷资产证券化,然后央行直接购买证券等。

通过以上非常规货币政策,可改变市场价格预期,刺激居民消费和企业融资,从而达到刺激经济作用。

财政货币化

包括继续减税、提出增发国债议案、推动PPP等。政府最顺手的工具可能是使用政策性银行来增加政府投资,即通过央行向政策性银行发放抵押支持贷款PSL。由此一来,既解决资金不足问题,也为保险资金提供稳定收益的投资标的。

刺激消费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的增长无疑会对经济有很强的拉动作用。除了社保体系亟待调整外,将境外消费引导到境内消费,政府还可以通过大幅降低关税的办法来实现引导消费目的,比如利用自贸区平台,在自贸区内设置免税商店,鼓励居民到自贸区购买进口产品。

非常规的货币政策范文第5篇

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日本政府宣布实行“无限制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迫使日本央行采取开放式购债,且不设定资产购买计划的终止时间。安倍政府认为通过大规模印钞,推动日元贬值,降低国内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可以扩大对外出口。

截至目前,安倍晋三推出的政策似乎初见成效。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引导了市场对日元的贬值预期,诱导海外投资者调整投机方向,日元再度发挥套利货币的作用。自去年10月底以来,日元汇率贬值约20%,日经股指平均涨幅达到38%,日经指数达到08年雷曼兄弟破产以前的水平。毫无疑问,安倍向萎靡的日本经济打上一剂强心针,下一阶段他将会致力于提高工人工资水平。

安倍晋三推出的这一系列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日元贬值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日本非常规货币政策意味着日元外汇市场供过于求,投资者会将一部分日元需求转向人民币等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需求,这将会引发人民币对日元的升值预期。若中国货币当局没有在外汇市场干预阻止人民币升值,那么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将会出现升值,出口竞争力将会下降,外需出现疲弱,降低总需求。针对中日的双边贸易而言,日本一直是中国重要的贸易对象,但近年来中国对日本的出口占总出口的比例在逐步下降,截至2012年仅为7.5%,目前是第五大贸易伙伴。

其次,通过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当日本央行大量购买长期国债,导致其收益率下降之后,私人投资者(养老金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会将资金从日本国债市场抽离,投向收益率较高的风险资产,这其中的一部分资金将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刺激大宗商品价格飙升,提高中国进口商品价格,最终传导至消费者物价指数,形成输入型通货膨胀。当通胀率上升,若中国灵活调整利率水平,保持实际利率稳定,则国内投资需求也会相应平稳。然而,由于当局受制于全球低利率环境,名义利率水平的调整非常有限,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中国通胀率的波动区间达到-0.8%至6.43%,名义利率仅在1.49%至3.81%区间,大多数时候实际利率均为负。日本推行的非常规货币政策有可能再度拉低中国实际利率,刺激国内投资需求上升,影响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节奏。

最后,日元贬值引发货币战的风险。值得关注的是日本政府当局使用汇率政策的限度,如果日本政府将日元贬值促进出口作为日本经济重振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支柱,那么其主要贸易伙伴将会以竞争性贬值作为回应。日元贬值,受影响最大的应该是东亚的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等经济体,因为它们在出口结构上与日本相似,是全球贸易市场的直接竞争对手。但是这些经济体近期并没有在外汇市场上做出迅速反应,这是因为在全球金融危机中,日元作为避险货币出现了过度升值,目前贬值水平实际上只是恢复到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然而,若日元在短时间内继续出现大幅贬值,则可能会使东亚国家可贸易部门出现大量逆差,迫使这些国家的央行在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从而引发货币战争。届时,中国也将难以独善其身。

相关期刊更多

非常规油气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空运商务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民用航空局

科学世界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