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护理专业知识点笔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组织学与胚胎学 教学改革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
Experiences of teaching innovations in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for vocational nursing specialty
Ma Haiying Kong Li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nursing specialty, series of teaching reforms have been fulfilled, such as remediation of fundamental knowledge, teaching based “pictur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abilities of self-culture, expression and practice, and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with higher comprehensive making. Good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Keywords】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Teaching reformation Vocational nursing specialty
随着现代临床医学的飞速发展,护理工作已经从传统的被动执行医嘱、附属于医疗转变为与医生共同完成医护任务、成为医生的合作者[1],而临床护理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在现代医学中也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护理专业的学生除掌握临床护理专业知识外,掌握与各种疾病治疗相关的基础知识也非常重要,尤其是对基础医学知识的熟练灵活掌握是学生以后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可靠保证,在工作中不断理论联系实践,与临床治疗工作密切配合,从而提高临床服务质量。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多为女学生,她们思维活跃,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但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力稍差,尚不完全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授专业知识,同时要在教学法方面进行探讨,以使学生全面扎实地掌握基础学科的知识。护理专业由于专业课程的规划,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时数较少,而实验课教学时数更是有限,这就使归属形态学科的组织学与胚胎学的教学显得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很多任课教师反映学生听课不认真、学习不主动。针对以上特点,如何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地培养护理专业的学生,就成了任课教师必须探讨的课题。本文就对护理专业组织学与胚胎学的教学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
1.补习基础知识必不可少。护理专业的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对形态学基础知识了解甚少,因此在组织学与胚胎学的教学中,尽管学时少,还是应该用1-2学时概括补习细胞形态、细胞器和功能及切片制备的知识,使学生熟悉细胞形态、细胞器和相关功能的概念,避免在后期知识的学习时有空中楼阁的感觉;同时让学生了解显微镜下观察的组织学图片是如何经HE染色方法制备得出的,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出现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现象发生。
2.以“图片”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组织学是形态学科,单纯的文字描述则显得枯燥抽象,不容易理解。如果能够选择典型的组织学图片把相关的基本知识点概括地表达出来,既精练了教学内容,又可以加深理解和记忆。教学过程中可以在每次上课之前列出以前学过的图片,采取类似“看图说话”的方式,让学生复习和描述相应知识,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图像化想象与创新思维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特别是图像化的想象力,在大脑中构建一系列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以及胚胎发育的动态图谱。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习和记忆这门学科的压力,而且有利于开启大脑的潜能,促进其他相关学科的学习[2]。如果适当地加上趣味性的图片,学生即使记不住完整的语言描述,但对图片印象深刻,甚至多年后仍能记得相应知识的图片,这将对今后的工作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3.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教学中,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使课堂变得生动化、形象化,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组织学教学中,多媒体课件不但提供了以往挂图不可比拟的图片效果,而且可以运用动画制作动态地显示一些抽象的结构。但我们在本专业教学中也发现,单纯地应用多媒体课件而不进行板书,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效果,学生记笔记的速度慢,由于忙于记笔记而来不及听课,结果一节课下来,只记下了一堆不懂的知识。本人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多媒体课件上图多字少,大部分知识点用板书边讲边写,学生既能听讲课又能记全笔记,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应用恰当、形象的比喻与自做简易教具。针对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的特点,在对抽象的二维图片或立体模式图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尽量举一些恰当的比喻和应用一些简单的自制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比如我们在讲述上皮组织的共同特征时,如果只对着一张单层扁平上皮图片或其它类型上皮图片讲解,学生不理解“细胞连接紧密,细胞多间质少”的真正含义。试把单层扁平上皮比喻为铺有多边形砖的人行道――砖平铺成单层,排列紧密,而且砖多、砖之间的物质少。这样,学生就能形象地理解了。再如讲肝小叶的立体形态时,学生不理解“肝小叶为多面体形,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轴,像周围呈放射状排列”,我们就用粉笔盒做成一个多面棱柱体,一只粉笔做中央静脉,再用笔在横断面上画上放射状排列的肝细胞,使学生一目了然。
5.形态与功能相结合、功能与临床医疗和临床护理相结合。细胞、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其功能是密切相关的。枯燥的形态学知识的讲述通常不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我们把形态与功能、功能与临床医疗及临床护理结合起来,对于刚刚接触医学知识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引导和启发。这个时期的学生只懵懵懂懂地知道一些医学知识和医学术语,尤其渴望知道某些疾病的症状、治疗和护理。比如在讲解胰岛时,我们可以先讲糖尿病的症状,进而引出病因,进一步简单介绍其治疗和护理原则,从而让学生牢固地记住胰岛的细胞组成和各种细胞的功能。
6.专业理论与常识知识及研究进展相结合。在胚胎学教学中,由于课时少,不可能全面系统地讲述胚胎发育的形态演变过程。因此应该概括的讲解,而过于概括又很难将复杂的、逻辑性较强的知识讲述清楚。因此,本人的体会是对本专业的学生多讲常识知识、少讲理论。例如讲神经管发生时,只概括其形态演变即可,但若补充如何预防神经管畸形的发生等相关知识,就能大大调动学生听课的兴趣,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7.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还不具备完全独立地自主学习能力,为了避免学生平时不认真理解知识而单纯的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应该注重平时的复习、提问和测验,并作为平时成绩,这样反复强调重点知识,不但能巩固记忆,也能提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总之,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随着人们对健康认识的提高,创建新型国际化护理理念,适应新型护理模式已势在必行。这就对护理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提出了新的挑战[3]。组织学与胚胎学是医学的基础学科,微观结构抽象、微细结构复杂、专业词汇丰富,其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逻辑性,难于理解和记忆。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属非临床医疗专业专科,基础医学课程在本专业的教学时数少,如何使非临床医疗专业的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学到更多的、适应学生和社会需求的基础医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把创新思维的培养贯穿于各门课程的学习中,是每一位高等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课题。如何有的放矢、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形式和内容,适应现展的需要,更高效率地培养临床护理工作者,值得医学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罗惠兰.试论临床护理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J].实用医技杂志.2004.11(3):371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9.052
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的深入开展,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消化系统脏器多,疾病变化快,临床急需一批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良好,训练有素的专科护士为患者服务。但是护士在学校时接受的专科知识比较有限,护理人员成长具有实践性、晚熟性、和群体性的特点[1],上岗后护士的继续教育非常重要。近几年来,笔者在护理部和科主任的支持帮助下,通过不同途径加强了对护士继续教育,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业务素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就笔者所在科室在开展护理专业继续教育实践中的几点做法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科室床位50张,护士22人,助理护士8人;年龄20~30岁27人,40~50岁3人;本科17人,大专11人,中专2人,本科在读5人;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2人,护师4人,护士23人。
1.2 方法
1.2.1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护士素质 思想素质高,服务意识强是一名护士具备的基本要素。为此首先进行1个月的基本素质培训,由高年资、工作责任心强的护士,采用一帮一、结对子的方法,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教育年轻护士。如在专科危重症抢救时,对患者无微不至的照顾、呵护、耐心等形象感染年轻护士,对损害患者和集体利益的言行及时给以批评帮助,同时对她们进行护士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强化其职业道德责任感,使护士思想上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1.2.2 加强专科理论学习,制订训练计划
1.2.2.1 成立专科继续教育培训小组 组长为护士长,组员为具有管理水平、工作经验丰富、理论知识扎实、责任心强的护理骨干队伍,旨在通过护理继续教育使广大护理人员知识技能得到补充、更新。
1.2.2.2 分层次训练 (1)对助理护士培训 加强基础护理理论知识、消化内科常见病的临床表现、病情观察、健康教育、功能锻炼及生活护理等知识。(2)对中等护理专业毕业的护士要加强消化科常见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重危症急救的护理措施;学习人文社会、心理、护理伦理、社会保健及健康教育知识。(3)对大专学历以上的护士除了加强上述知识外,还应该把心理学、营养学、卫生法学、人际交往、礼仪服务、外语、计算机、等相关科学为继续教育的内容[1]。
1.2.2.3 多种途径开展继续教育 坚持在职自学、参加成人自考、函授学习等,利用业余时间针对某一知识点,某一学术疑点或某一专科的护理特点分阶段、有计划地吸取多方面的相关知识,从而构建起比较完善的护理体系。对护士定期考核,建立考核档案,对成绩优秀者给与奖励。
1.2.2.4 网上教育训练 为了提高护士的理论水平,笔者建立了网上QQ群,建立网上值班制度,由理论知识较丰富的护士每天上网,与患者进行网上交流,大大提高了护士的专科理论水平。
1.2.2.5 科内讲课学习 制定每年、每月、每周的学习计划,由护士长及高年资护理骨干分别准备题目,在科内进行小讲座,另外请本科医生和主任进行讲课,内容包括专科病的临床表现、发病机理、病情观察、各种检验指标、及消化内科前沿知识等。
1.2.2.6 订阅各种护理杂志 护士长有备课笔记,将杂志的新动向、新技术与临床工作结合,再以授课形式让全体护士了解,让护士不断更新知识,了解本专科的护理前沿知识。
1.2.3 加强护士的培训、培养带教多型护士
1.2.3.1 管理型人才培养 在工作学习和日常管理方面、在学术和技术岗位上让护士担任一定职务,锻炼其组织才能。
1.2.3.2 急救型护理人才培养 选派熟练掌握消化内科理论和技能,学科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的护士,到急诊科短期培训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休克的急救与护理、急性中毒的抢救与护理、急腹症的急救与护理等。
1.2.3.3 重症护理人才培养 内容包括重症监护护理工作的范围、特点、及发展趋势,重症医学基础及专业技术,危重症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及护理,重症患者的心理需求、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技术等培训,危重症患者抢救配合技术等[2]。
1.2.4 加强临床技能水平,定期护理查房
1.2.4.1 按职称进行查房 (1)主管护师查房。选择常见病、普通病情的病例,利用某一午休时间全体护士、助理护士及实习同学参加,预习病史及相关资料,从病因到发病机理,从生理到生化以及临床症状、体征,从治疗到并发症的护理。查房时护士及实习护士做好发言,讨论存在的问题,及时制订有效的护理计划。(2)副主任护师查房。选择较为典型、诊断明确、病情复杂的危重患者,结合临床病历,组织护理查房,新技术、新进展在临床中的应用,通过查房提高护士调查、分析综合判断能力,大家互相之间交流,即可以巩固掌握理论知识,又可以熟练急救技术。
1.2.4.2 巧妙安排学习时间 每天早晨提前10 min上班,利用10 min时间,按照制定的训练计划内容讲课,利用早会后5~10 min[3],开展新药物及专科药物知识讲座,每次讲解1种药物,或由责任护士对自己负责的患者进行提问,全体护士共同学习讨论以拓宽护士专科理论知识,这种时间安排合理,不影响日常工作,护士尤其是夜班护士容易接受,易于坚持,参加人员交流沟通时间多,知识面得到拓宽,护士长也能及时给予督促指导。
1.2.5 参观学习与短期培训相结合 选派骨干到上级医院参观学习,鼓励护士多参加短期培训班,以弥补知识不足。针对问题采取送出一人带动一片的方法达到目的,并针对消化内科患者特点,选派护士参加营养师学习班、心理咨询培训班、学习胃镜下开展各种介入手术的配合、干细胞治疗新技术新业务的护理学习等,外出学习人员回科室将学到的知识进行讲授,鼓励护士通过各种方式扩大知识面,通过学习,科室呈现爱好学习的风气,促进了大家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体会
对护士进行培训,是21世纪的护理教育发展需要,继续教育是对各阶段护士的理论知识及技能的不断补充提高、更新、拓宽的一种追加教育,不仅提高了护理人员各方面的素质,增加了对专业知识的认识,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培养了护士的带教、管理、急救、重症护理的能力,几年来,通过不同层次、多种形式地开展在职护士继续教育,危重患者护理、疑难病例、胃肠镜配合等护理质量得到提高,护理质控指标平均提高10%~12%,使科室护士整体水平有了较高层次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由原来的95.4%上升到98.6%,尤其是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护士继续教育显得更加重要。
参考文献
[1] 谢景枚.实施护士继续教育培训方法探讨[J].大理学院学报,2004,9(3):5.
[2] 杨桂花.在职护士分层次培训的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2010,5(7):5.
[关键词] 药理学;案例版教材;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R9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2(c)-0145-03
当代的医药学生对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有更高标准的渴求,不满足于单调沉闷的课堂听讲和记笔记,不满足于单纯的职业化、专业化医药学教育。在目前传统的医药学教学中,师生已同时面对教学时间不足和学生记忆“内存”不足的窘境;且学生面对大量“填入”的知识无法形成完整的医药学体系,难以转化为实践工作能力的现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着力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应对教学困境,改变教学模式,使医药学教育逐步转向集知识、能力和素质于一体的综合培养尤为重要。
医药学案例式教学,是近年来医药学教育模式改革的一个创新。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所倡导[1]。1990年代以后,国内教育界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当前案例教学法已向医药学的多个学科方向扩展。采用案例教学法的教育模式,引入医药学案例,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医药学生为中心,注重各学科与专业实践之间的联系,将教学的重点从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转移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据统计,在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中,案例教学法在分析能力的培养方面位居第一,在知识传授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等方面位居第二[2]。
药理学是药学前期和后续课程的连接与过渡,其课程内容多,药名多,涉及学科面广,要点分散,偏向理科,记忆同时侧重逻辑思考和理解[3]。往往让学生觉得药理学冗长乏味,抽象晦涩。笔者在教学中,一直探索效果好且易上手的教学方法。现将案例版教材备课及课堂案例法教学中得到的体会与大家交流。
1 案例版教材的备课
1.1 案例版药理学教材介绍
目前,国内发行的《药理学》案例版教材有2~3套,现在以2011年7月出版发行的《药理学》案例版教材(主编:戴贵东,李雪芹,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为例。该书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将案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方式编写,其特点是在每一章的开始部分,提出与本章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在章节的正文中,穿插了一部分与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链接(如药物发现演进历史),章节的末尾留有思考题,并另附有案例,且在每个案例的后面,都设有1~2道问答题,问答题答案的基础就是本章的核心内容,与教学内容紧密相扣。版面排列上,每页的右侧都有竖立的长方形“学习笔记”虚线框,供做旁注用。
1.2 吃透典型案例
新编教材采用医院真实的典型案例,其症状典型,诊断明确,药物作用显著,实用性、可操作性与药理学知识衔接密切。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药物基本理论对案例分析、诊断,给出安全、有效、合理的治疗处方或是对处方的缺陷分析并弥补。教师备课时,首先应通读熟悉案例,对病例及处方进行充分理解,分析案例材料,找出案例中的关键性问题,掌握案例可能涉及到的内容,初步确定好案例的焦点和争论的主题,准备好正确的分析结果和可行性的治疗方案,做好案例分析的预测。便于自己在上课时能正确地描述,便于在讨论中正确引导学生,组织好课堂教学进程。
备课要达到上述要求,会感到药理学知识的新进展与非药理学知识成为教师最大制约[4]。当前知识更新迅速,各学科交叉融合,要求教师有强烈的求知欲推动自己,不断地充实和丰富专业知识,如参加不同方向的学术讲座与技术培训,与时俱进,熟悉新知识、新技能、新发展、新动态,并将它们融合到教学实践中去。教师发挥科研工作中学到的善于搜索学科前沿的优势,搜索最新的医药学研究成果,多熟悉不同方向的研究背景和综述,为药理学案例教学补充源头活水。例如,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章节中知识链接部分,“1976年西咪替丁进入临床试验,用于治疗胃溃疡,至今西咪替丁仍是药物化学史上的伟大成就[5]”。对于药学专业学生,毕业后部分从事药品生产或销售工作,故教师还应延伸教材外,1976年首先上市的西咪替丁市场销售额连年大幅上升,多年位居世界药品销售排行榜前列,1986年销售额突破10亿美元大关,一跃成为世界头号畅销药,并连续10年保持世界销售额第一的位置,最高年销售额达37.8亿美元,至今累计销售额已超过30亿美元。通过这些途径,都可以缩小教师与学生未来工作实践之间的差距,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和提高其学术水准,教师为教学所付出的时间及精力都远高于传统教学,这也是吃透案例的本质涵义之一。
使用案例教学法的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组织教学的能力以及理论和实践贯通与融合的能力和教学经验积累。例如利尿药与脱水药章节中临床案例部分,“患者李××,男,68岁,患高血压病20余年,近两个月感心悸、气促、胸痛,症状加剧一周,不能平卧,咳粉红色泡沫痰,并伴有下肢水肿就诊。体格检查:呼吸28次/min,心率110次/min,血压180/110 mm Hg,神志清楚,半卧位,口唇发绀,呼吸急促,肝大(肋下3 cm),腹水征阳性,两下肢有凹陷性水肿。心电图显示室性早搏、左心室肌肥厚、冠脉供血不足。临床诊断: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Ⅲ度。药物治疗:10%葡萄糖20 mL+毛花苷C 0.4 mg,静脉注射;硝普钠20 μg/min,避光静脉滴注,12 h后病情缓解,停用硝普钠和毛花苷C,改为每日口服地高辛0.25 mg, 氢氯噻嗪25 mg/次,3次/d;螺内酯20 mg/次,3次/d;依那普利20 mg/次,2次/d,水肿、气喘等临床症状逐渐消除,20 d后病情稳定出院。问题:①氢氯噻嗪在本病例治疗中发挥了什么样的药理学作用?为何要联合应用螺内酯?②有哪些利尿药可以用于减轻心源性水肿的症状?这些利尿药的作用机制是什么[5]?该案例内容复杂,医学信息量庞大,教师应围绕药理学教学目的与中心问题入手,如教材中重点药物的正确运用和或综合治疗方案分析,合理用药的选择等。运用所学基本知识进行分析,提出具体解决方法。由于案例法不能离开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指导, 也不能完全取代系统理论知识的教学,它只是对理论教学的一种巩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所以案例中其他学科多余信息可以为药理教学做铺垫而浅浅的涉及不做深入。故案例中别的学科知识的解释选择要合理, 运用要恰当,掌控好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比例和分量,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案例教学实践,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有开放性的特点。设计讨论时,教师应反复斟酌,依次排列讨论内容,内容应由浅入深,合乎逻辑,使学生的思维方式日渐深刻形成一个有序递进的导向过程。激发学生的思维,确定如何帮助学生按照认知规律形成对案例严密的分析序列。
同时,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拟定和选择简单与拔高2套分析结果。开始时应选短小精练,较为单一的分析结果和治疗方案,视课堂上学生接受程度和反应容许度逐渐过渡到繁复与综合性的分析方案, 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水平需求,达到共同启发、共同拔高分析、判断、综合运用能力。充分预案的准备,教师才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应对个别优秀学生的深度问题与观点。
利用课余交流,教师之间分享案例备课经验,为备课思路提供一种有效的方式。结合案例开展药理学教学备课,拓宽了教师知识面的同时,也促进教师自身很好地掌握理论,提升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提高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综合教学能力,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以上述准备为基础,写出组织教学的教案。
2 药理学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
上课伊始,学生先读教材中每章开头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单刀直入本章知识的核心,知道哪里该倾心听课,避免了学生精力在课堂上全面铺开,没有轻重,造成学生视觉心理疲劳。提高后续学习针对性,听课变得轻松,容易理解,效率提高。
同时,学生利用“学习笔记”虚线框,在教材上相关知识点旁,即时记录课堂教师教授细节;学生听到要点和考点时,结合自己的阅读习惯,可作眉批;学生也可将教材中该记忆的重点和考试的要点精炼为几个字词,写于虚线框内,复习通过几个字词再现整段整页的学习情境。以此帮助学生记录下来,相当于一个高质量的听课笔记或教师授课教案的纲要,避免传统的笔记与教材知识点的分离,也减少了记笔记占用学生和教师的时间和精力,这样学生就可以把主要精力摊在讲课内容和难点消化上,因而也提高了听课效率。
2.1 讲授法
讲授法是以教师为主,通过教师对案例的讲解入手,逐步导出讲解的章节内容,并紧扣案例展开教学内容的讲解,介绍药物用途,用来例证某一具体经典药物及其代表的一类药物合理使用,结束时对案例进行总结,强化药物的应用注意等。这种教学方式通过分析,再现课程内容,具体生动,有助于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与掌握,避免了抽象的纯理论教学,学生不易理解与接受的弊端,体现了案例法鲜明的示教性与目的性。
授课前针对所讲内容,教师首先介绍病例,注意这些介绍不可带有教师个人倾向性,更不能由此而产生诱导学生选择结论的效果。每一位老师要注意正视所具有的一些偏见。通过案例介绍,使学生对案例本身或其末尾的问题,由于不清楚其中的机制,产生好奇,而要解答这些问题,就得在本章中找答案。驱动学生求知欲望,使其产生了对该章的兴趣,迫切的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当引入的病例给学生带来了深刻印象或悬念时,便可转入主题。例如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章节中案例部分,患者,男,65岁,因“咳嗽、气促、呼吸困难1周”到医院就诊。该患吸烟40年,咳嗽、咳痰15年,咳嗽以晨起较重,咳出白色泡沫痰。近3年伴有喘息,每年12月至次年1月加重,到夏天可自然缓解。近一个周出现气促、呼吸困难。行胸部X线检查示:胸廓扩张,肋间隙增宽,肺野透亮度增加,肺血管纹理增粗、紊乱。临床诊断: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给予青霉素800万U,每日1次静脉滴注,同时给予吸氧,患者仍有咳嗽、咳痰伴有喘息症状。问题:该患者咳嗽、咳痰伴有喘息症状可选用哪些药物治疗?为什么[5]?鲜活案例引入完毕后,学生带着案例里的问题迫不及待的在本章内容中去选择对症的药物。改变了死记硬背接受知识的方式,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
2.2 自主学习讨论
在结束一个章节的理论教学后,通过典型案例, 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现场,让学生分组讨论。由学生根据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等分组讨论病情,每个病例的用药问题,如该患者应选用哪些药物治疗? 哪些药物不能用? 病例中的用药方案是否合理? 选择药物的依据,应具备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用法等方面的知识,如需选用多种药物治疗,还应掌握药物配伍的注意事项。医药学专业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具备了生化、生理、病理、病理生理等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讨论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应用已学学科知识,延伸后续课程的知识点,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适应实际工作打下基础[6]。
讨论时,让学生独立承担医药从业者角色,通过小组讨论及组间辩论的形式进行。教师要在讨论的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引导、启发,使讨论围绕中心问题展开,避免离题。教学中,学生对于案例的讨论除教师的启发引导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案例列举问题的引导作用。教师结合案例所列举问题引导,可使讨论方向更加集中有序,利于学生学习和思考,利于训练学生专业思维能力。另外,教师要及时发现不同意见,使之引起争辩,同时辅以学生去决策、去处理,而且不同的办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在讨论终末阶段,要求学生归纳出一般性的理论观点。讨论激起学生兴趣,在结束时,争执得面红耳赤,意犹未尽,课堂沉闷的气氛一扫而空。对部分专深的问题,可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复习教科书,查阅参考书,网络搜素,然后相互交流得出答案。教师对答案中存在的问题在下次课开始时,予以讲解。
2.3 案例点评
案例点评是案例教学的最后环节。通过学生陈述讨论结果,教师了解讨论的效果,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给予方向性建议或答案,并且在这基础上教师对案例进行汇总,把一般的观点深化、拓展,公布合理的用药方案。教师掌握课堂,是讨论的定调者,侧重于得出结论的思考模式和思考过程,不单是给出标准答案。教师注意给优秀者以表扬激励[7]。
药理学不仅是药学专业必修课,公共卫生管理、护理等专业学生都要学习,因此案例的点评侧重应该有所变化。如药学学生要对药物的作用、用途、不良反应等全面掌握,点评分析病例,同时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梳理,培养逻辑思维。而对护理专业的学生要更多的要评价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预防与监测等相关的知识点。照顾各个专业的需求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将药理学的内容贯穿到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当中,这样才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与兴趣[8]。
2.4 课后巩固
章节配有测试题,大部分试题是选自执业资格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不但对目前的学习有启发,而且对以后的职业考试也有指导价值。促使学生再一次从书本中去寻找答案,学生的学习由被动的接受转到到主动的寻求。由于穿插案例,教师讲授时间减少,也迫使学生课后阅读教材, 否则就无法彻底领会教学内容。不管是否有意识,促使学生发展自学及独立思考能力,压缩了等待“填鸭式“学习者的不良学习习惯空间。
3 小结
案例教学法作为药理学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参与进来,课程理论联系工作实际,重视学生自己对知识和技能的钻研过程,摸索分析解决问题,把学到的知识完全内化为一种工作能力储备。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提高了思考归纳能力,也锻炼了语言表达,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学中,学生思考案例中的用药方案是否合理,选择判断各种信息,激励学生大胆质疑原有用药方案,并提出改进意见,得出较为合理的用药方案,有力促进学生形成敏锐的批判性思维能力[9]。案例版教材的应用,有利于案例教学法的备课和课堂教学,便于学生的学习和复习,值得向教师推广应用。
在后期的教学中,加大给予学生讨论应有的自由度,避免频繁地打断学生的陈述,容忍讨论中的非专业表述,减少学生阐述问题的顾虑,防止打击了学生成就感。还应进一步探索课前准备讨论模式,课前1~2周,要求学生先阅读、思考,或提出问题,或就案例问题自发地进行初步讨论,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准备工作,结合精品课程建设,使其网络化,建立讨论和留言栏目,以更高效率和更大知识容量教学方式适应知识更新换代的严峻挑战。要尽可能适度地使用案例教学这一有效的教学方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建新,卢厚清.案例教学法的起源、特点与应用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60-64.
[2] 隋玲娟,高永,赵波.案例教学法在护理专业药理课堂上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5):79-80.
[3] 胡清茹,曲伟峰.提高药理学教学质量及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0,7(33):90-91.
[4] 高东雁,吕莉,姚继红.教师提高药理学教学能力的几点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4):131-132.
[5] 戴贵东,李雪芹.药理学[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214, 203,211.
[6] 何涛,黄金敏.提升药理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8(31):142-143.
[7] 金坚,邱丽颖,储敏.制药工程专业药理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6):151-152.
[8] 旷强军,熊蕾.论案例教学在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4):231-232.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改革
组织学与胚胎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它不但与病理学、生理学等基础医学课程联系紧密,而且也是妇产科学、新生儿科学等临床医学课程的重要基础,学好这门课程,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扎实基础。如何正确评价学生学习情况与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改革教学方法,适应时代的进步和学生的需求,对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改革至关重要。本教研室遵循社会发展与学生要求,按照学科培养方案,把形成性评价应用于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中,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总体学习能力,培养学习者自主性以及创新能力,为课程教学改革作出初步探索。
1 形成性评价概述
教育评价按照时间和功能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发生在教学行为之前,是对学生在学习之前基本情况和存在的不足进行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发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对教学过程中学习者所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发生在教学行为之后,是对最后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我国的教育评价主要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例如我们较为熟悉的期末考试、升学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级考试等均为终结性评价,其主要作用是对一段时期的学习做出评判。终结性评价因其客观性较强,在大型考试特别是升学考试中较为公平,一直备受我国教育界的青睐。但是,“一考定终身”的教育评价机制培养了很多“高分低能”的学生,依赖终结性评价为主的教育评价的缺点日益突显。形成性评价重视学生平时的学习成就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其对学生的评价更为科学、全面,因此,在我国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形成性评价作为一种新型的科学的教育评价方式引入我国[1]。
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的评价,旨在确认学生的潜力,改进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形成性评价的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形成性评价不单纯从评价者的需要出发,而更注重从被评价者的需要出发,重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评价中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重视师生交流。在形成性评价中,老师的职责是确定任务、收集资料、与学生共同讨论、在讨论中渗透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共同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活动运行的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修正其本身轨道所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明确活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及时修改或调整活动计划,以期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2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实施形成性评价方案
我校将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安排在大一第二个学期学习,对年轻的医学生来说,新的大学生活和授课方式需要他们去适应,同时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课时紧凑,内容抽象、知识点繁多,而传统总结性考核采用一纸考卷考核方法,没有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造成学生普遍存在“平时松、考前紧、考后忘”的不良现象。传统教学评价以考试为评价手段,以分数定优劣,过分强调评价的选拔与淘汰,导致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其结果不仅局限教师的教学内容,而且压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对整个组织胚胎学课程学习就有很大的影响。据此,本教研室根据自身教学情况制定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评定方案。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形成性评价方案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①学习情况测评;②学习档案;③单元检测。详情如下:
2.1 学习情况测评
主要结合平时日常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及课外辅导、自习等时间内进行。教师在课前公布任课教师电话、QQ号码、电子邮箱和课程微博及课程QQ群,方便同学及时联系教师,并掌握学科动态。①测评目的:主要考查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各项知识技能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②测评内容:课前预习情况,包括课前教材、笔记本、笔等学习工具准备情况,课前对授课内容预习情况;课堂行为表现,包括上课是否认真听讲、做笔记,教师在课堂提问,并指定学生回答情况;课后复习情况,包括积极参加课程QQ群讨论与交流情况、主动阅读有关专业知识、是否具有创造性思维情况等。③评价方式:主要是学生自评、互评与教评相结合。建议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首先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综合评价,然后由小组长负责进行小组评定,最后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恰当的综合评价,并进行记录,作为形成性评价的主要依据之一,以此了解和反馈学习情况。
2.2 学习档案
主要检测学生完成作业情况。①测评目的:考察学生完成作业情况,并在完成作业中能否结合专业知识并适当扩展。②评价方式:作业完成后由教师给予评价,并登记在册作为形成性评价的依据。
2.3 单元检测
①测评目的:通过对各单元所学内容的检测,达到复习和巩固的作用;同时通过多元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策略和方法进行反思和调整,并提出自己的努力方向。②评价方式:教师评价为主,并作为期末形成性总评价的依据,并依此获得反馈信息,改善教学过程,提高教育质量。
3 讨论
形成性评价已经是反复被证明为是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它不仅有利于保持学生的自尊,增强学生的专注,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深层次的思考和自我管理性学习,提高专注力,促进终身学习等[2-4]。结合本教研室教学实践表明,形成性评价可以及时改进学生学习、确定学生的学习进度及强化学生的学习,形成性评价的结果可以对学生起积极的强化作用。给予学生正面的肯定,一方面通过学生的情感反应加强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或积极性,另一方面,也通过学生的认知反应加固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认识,校正了含糊的理解和不清晰的记忆。同时,形成性评价还能给教师提供反馈,根据反馈的信息,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重新设计并改进自己的教学内容、方法和形式。把形成性评价应用于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中,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有益于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胡艳琼.护理专业课程教学形成性评价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2]Ghazi F, Henshaw L. How to keep student nurses motivated[J].Nursing Standard,1998,13(8):43-48.
[3]Cooper N J. Facilitating learning from formative feedback in level 3 assessment[J].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in High Education,2000,25(3):279-291.
[4]Koh L C.Refocusing formative assessment feedback to enhance learning in pre-registration nurse education[J].Nurse Education in Practice,2008,8(4):223-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