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能源管理的职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内容提要: 英国《2010年能源法》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秩序规则二元观的理念。这种对碳捕获与封存的市场激励与强制社会价格支持机制相结合的制度性设计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新能源立法应限定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仅是提供一种普遍的机会,以发挥市场作为个人、地方制度性设计的主渠道,同时也应确立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首要地位。而所有这些制度性设计得以实现的关键则在于能否完成对新能源发展的过程与手段的制度性安排,以及建立起具有中国语境范式的新能源立法体系。
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经济正面临着三重连锁反应的困境:外向型经济遭遇严重挤压;[1]高速经济增长对能源需求的极度膨胀;[2]以及扩大的能源消费引发的气候环境的破坏。[3]因此,经济转型、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乃是当下中国亟待解决的现实而又严峻的课题。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人们将更多的目光投向新能源投资。[4]然而,新能源投资必然能带来经济增长的转型、能源供应的安全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下降么?
罗尔斯在《万民法》一书中提到,“国家生活的如何,极其重要的因素在于其政治文化,而并非其资源水平”。[5]这表明国家经济财富的增长并非立基于资源之上,而是政治文化。所以,既便我们拥有庞大的新能源投资,并不意味着就必然能实现上述三者的转变。而这其中的关键则在于是否有适宜的制度。美国制度经济学家达龙·阿塞墨格鲁(Daron Acemoglu)在其新着《现代经济增长导读》中再一次用详尽的数据证明,制度才是一国经济增长、财富积累的最根本的原因。[6]是故,我们认为在中国新能源立法呼之欲出之际,找到新能源发展的制度路径才是其根本。而英国经济学家哈耶克的社会秩序规则二元观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理论旨趣。
哈耶克认为,“许多社会制度都是我们成功追求我们有意识的目标所不可或缺的条件,然而这些制度事实上却是那些既不是被发明出来的也不是为了实现任何这类目的而被遵循的习俗、习惯或惯例所形成的结果。在我们生活于其间的社会中,我们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对我们自己做出调适,而且我们的行动也之所以有着良好的机会去实现它们所指向的目标,不仅是因为我们的同胞受着已知的目的的支配,或者受着手段与目的之间已知的关系的支配,而且是因为他们也受着这样一些规则的约束—而对于这些规则所具有的目的或起源,我们常常是不知道的,甚至对于这些规则的存在,我们也常常是不意识的”。[7]正是基于这种理念,哈耶克将社会秩序分为两类即内部秩序和外部秩序。内部秩序乃是一种自生自发秩序,是“人之行动而非人之设计的结果”,是一种非依赖于人之目的的高度复杂的秩序;而外部秩序是一种组织安排,是人们刻意创造出来的,服务于人之目的的相对简单的秩序。[8]与之对应的则是内部规则与外部规则。所谓内部规则乃是指社会在长期的文化进化过程中自发形成的规则,而外部规则意指那些根据组织或治理者的意志制定的,只适用于特定之人或服务于统治者的目的的规则。[9]
这种社会秩序规则二元观认为,内部规则即自生自发秩序才是社会进化的根本,而外部规则所起的作用则主要是补充自生自发秩序的不及,而不是干预或打破内部秩序的平衡。一如哈耶克所指出的,“正是由于现代社会的结构并不依赖于组织而是作为一种自生自发的秩序演化发展起来的,所以它才达到了它所拥有的这种复杂程度,而且它所达致的这一复杂程度也远远超过了刻意建构的组织所能够达致的任何复杂程度”。因而,“人们不仅完全不可能在以组织替代自生自发秩序的同时,又欲求尽可能地运用其成员所掌握的分散的知识,而且也完全不可能在以直接命令的方式干涉自生自发秩序的同时,又达致对这种秩序的改进或矫正。”[10]这正是哈耶克为我们型构的一个在制度性设计上的基本认知。
当下我们发现,在新能源立法方面英国一直处于世界前列。[11]其颇具特色的能源法范式很大程度上就体现了上述哈耶克社会秩序规则二元观的理念,特别是《2010年能源法》更是将内部规则与外部规则有机地与新能源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也是对市场与政府在新能源发展定位上做出的一个恰如其分的界分。尽管这些制度设计未必适合于中国的新能源立法建设,但它所体现出来的理念价值却是值得我们把味和深思的。
一、英国《2010年能源法》对哈耶克内部规则的制度性设计—市场激励机制
英国《2010年能源法》是继2009年英国《低碳转型计划》国家战略文件公布之后,在能源法律政策领域出台的第一部法律。它规定了碳捕获与封存、强制社会价格支持机制等相关新能源法律问题,其间对碳捕获与封存的制度性设计,正是旨在实现对新能源发展的市场激励。
碳捕获与封存(Carbon Capture & Storage,以下简称CCS)是新能源中最具潜力的技术之一,它具有使单位碳排放减少90%的潜能。[12]因而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竞相开发这一技术。[13]而英国在CCS上不仅占据技术领先的优势,而且拥有他国不可比拟的地理环境优势。[14]无疑,一旦实现CCS彻底商业化,无论对于英国本身的经济发展,还是全球低碳市场都将带来一场新的技术革命。英国在其《2007年能源白皮书》中正式提出发展CCS技术的新能源政策。[15]《2008年能源法》则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定了CCS发展的法律地位。[16]2009年英国《低碳转型计划》国家战略文件又将CCS设定为低碳转型的主要手段和途径。[17]《2010年能源法》则正式启动了CCS的商业化运作。
《2010年能源法》规定,在全英燃煤发电厂建造4个具有CCS商业规模的示范项目,到2025年全面实现CCS发电能力,并使英国成为全球CCS研发中心。为实现这一目标,立法机构拟第一步提出CCS的市场激励机制;第二步到2010年夏对市场激励机制立法进行征询;第三步2010年秋季正式提交CCS市场激励机制立法;第四步2011年4月进入CCS市场激励机制的操作阶段。为此,《2010年能源法》提出三项制度设计:一,创设CCS税;二,以合同形式资助CCS示范项目;三,通过市场竞争选择CCS示范项目。
毋庸置疑,技术进步是经济长期增长的一个关键因素。[18]因此,促进技术进步就成为各国政府倍加关注的内容之一。但这是否意味着可以通过政府的具体行动来直接推动技术进步呢?哈耶克深刻指出这种行动的不可行性,因为“无论是科学还是任何为我们所知道的技术,都不可能使我们克服这样一个事实性困难,即任何个人心智,从而任何一项接受刻意指导的行动,都不可能通盘考虑到所有的特定事实;尽管这些事实是一些人所知道的,但是作为一个整体,这些事实又是任何特定的个人所不知道的。”[19]这一论断表明,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种理性不及,无论未来我们所获得的知识多么充分、完备,都不可能逾越这一现实。同理,人存在这样一种理性不及,而由人组成的政府亦存在这种理性不及,政府不可能聚集所有个人拥有的分散知识,所以无论它制定的计划多么完善,也总会有未能考虑到的因素。因此,如果政府采取一种指令式的行政手段来推动技术进步,带来的结果只会是适得其反。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在技术进步方面政府将无可作为?哈耶克同样指出这也是一种谬误,他认为,“人们在一个只是部分为他们所知的世界中试图获得成功,实是一个难题,然而他们却可以经由遵循那些极有助益于他们但他们本人并不知道而且也不可能知道它们是否是笛卡尔意义上的那种真的规则来解决这个难题。”[20]显而易见,正是经由这种自生自发秩序,众多分散的知识得以检验,才最终发现那个具有“真”的规则,进而促进社会进步。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可以找到理性所不及的那部分知识,使其得以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也降低了人类设计之结果的“恶性”。所以,无论我们的理性正确与否,只有投入到自生自发秩序中,才能将理性发挥至极致,才能最大程度减小理性不及所带来的危害。
至于如何才能实现分散的知识投入到自生自发秩序中,哈耶克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方法路径,即“在自生自发秩序的情形中,我们可以经由确定一些形成这些秩序的因素来确定它们的抽象特征,但是我们却不得不把具体细节留给我们并不知道的情势去决定。”[21]就CCS的技术进步的制度性设计来看,市场无疑是最为典型的自生自发秩序,因而将CCS技术进步由市场来决定是最为理想的选择。
为此,英国《2010年能源法》规定的三个制度性设计都紧密围绕市场展开。首先,在创设CCS税中,税收的份额分配是根据电力供应商在电力市场上拥有的市场份额比例进行征收,这样对电力供应商而言,税收份额的比例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市场变化而变化的,不会造成CCS技术进步上来自电力供应商的阻碍。其次,政府对CCS示范项目的资金拨付是以合同形式完成的,通过法律手段确立了政府与开发商之间的市场地位、权利和义务,以及相关责任,保证了资金拨付使用的有效性和开发商按市场运作进行技术创新的自由。最后,通过市场竞争对CCS示范项目进行选择。开发商将通过展示燃烧前捕获技术、燃烧后捕获技术以及燃烧后二者最大捕获值的比较这一方式来自由竞争,最终拥有最优技术的开发商将首先获得项目资助。毫无疑问,通过这种围绕市场进行的制度设计会极大地促进CCS技术的创新与进步,即使我们不知道哪一种CCS技术更符合商业化运作,但最终脱颖而出的必将是经由市场选择出来的CCS技术。
二、英国《2010年能源法》对哈耶克外部规则的制度性设计—强制社会价格支持机制
[关键词] 能源中心; 能源管理; 炼化企业; 节能降耗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2. 047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2- 0090- 04
1 前 言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作为能源消耗大户之一的炼化企业,在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等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当前,炼化行业发展也面临严峻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迫切要求行业企业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利用高新技术和信息化技术进行改造,提升行业技术管理水平,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随着现代工业生产对信息化管理与过程控制的需求与日俱增,研究开发炼化企业能源管控系统,建立企业能源中心,在一个工作平台上实现高度集成的信息管理和过程自动化控制,快速构建一个职能集中、集中监控、流程简化、运转高效的能源管控机制,满足工艺过程节能减排管控需求,实现工业企业节能减排目标,提升工业企业市场竞争力,已成为炼化企业共同追求的目标。
2 能源中心体系建设
能源中心不仅是一个信息系统,更是一个以自动化和信息化系统为载体的综合管理平台,是企业能源生产、运行、管理的中心,代表公司对企业的能源活动行使综合管理的职能[1]。因此能源中心不仅是要建立一套能源管理系统,还要进行配套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等保障体系的建设,建立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的理念和定位,把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体制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成并实现良性互动,以提高企业能源系统调度运行管理的效率,使能源管理中心发挥出最佳效果(如图1)。
2.1 能源管理系统功能架构
针对炼化企业能源管理业务上存在的问题,结合国际上能源管理系统最佳应用实践,通过建立一个管控一体化的能源中心管理系统,解决炼化企业在能源数据采集、能源调度监控、能源管理业务和能源预测优化等方面的问题,实现对企业能源生产、输配和消耗环节的集中管理和动态监控。具体功能架构如图2所示。
其中能源数据采集管理模块主要采集能源管理业务所需的能源产耗数据和能源设备运行参数,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存储管理,是能源数据进一步利用的基础,数据来源主要有3个:直接采集、从其他系统抽取、手动录入;采集到的数据会在业务应用进行深入的加工和应用,对能源预测、能源计划、能源调度、能源实绩、用能过程监视、质量环保、公用工程优化、工艺优化以及资料管理等业务进行支持;用户可以通过访问能源统计分析模块,对各类统计数据进行查询和分析。能源中心系统各子模块具体功能如表1所示。
2.2 能源中心保障体系建设
能源管理系统是一套管控一体化的信息系统,是能源中心行使能源管控职能的载体。能源管理系统的实施必将带来企业能源管理业务的变革,必须要建立与能源管理系统相匹配的能源中心组织机构、能源管理体系和能源管理业务流程,以保障能源管理系统的实施效果,实现对企业能源管理业务的有效支撑。
(1) 能源中心组织机构设计。为明确企业能源中心的管理职责,确立能源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地位,以保障能源管理的效果,需要成立能源管理委员会,下设能源管理办公室、专家组和具体的能源业务管理岗位,组织架构如图3所示。
能源管理委员会下属的各职能部门和业务岗位的组成和职责如表2所示。
(2) 能源中心管理体系设计。能源管理体系是从能源管理的全过程出发,通过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能源管理的标准、规范,实现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能源管理目标,为更好地进行能源业务的管理提供保障。具体内容如表3所示。
(3) 能源中心业务流程设计。能源管理业务流程涉及能源预测流程、能源计划管理流程、能源调度业务流程、能源统计分析流程、考核管理流程等多个业务流程,各业务流程又涉及到生产、计划、统计等相关部门,业务流程较为复杂。对炼化企业现有的能源管理业务流程进行梳理,结合能源中心组织机构设计,制定标准化的能源管理业务流程,为整个能源管理业务合理、高效的实现提供保障。下面以能源计划管理流程为例,描述能源管理委员会下设各个部门及岗位在能源计划管理流程中承担的职能。
能源计划管理流程如图4所示,主要参与部门是能源管理委员会下设的能源管理办公室、能源计划岗和能源调度岗等。其中由能源计划岗发起能源计划编制流程,并根据生产计划数据、检修计划数据、能源预测数据等制订能源供需计划,由能源管理办公室进行审核,审核未通过,重新收集数据进行计划编制,审核通过后由能源计划岗下发,能源调度岗执行。该流程涉及计划的编制、审核、下达和追踪反馈,流程清晰,步骤严谨,在保证计划质量的前提下,提高了计划管理业务的效率。
3 能源中心在炼化企业的应用
通过建立能源中心,对能源消耗进行监控、分析和诊断,是当今国际大型石油公司实施能源管理和能效改进的重要手段,大多数石油公司都在建设能源中心方面做出了较为有效的尝试,并取得了显著的节能效果。
BP公司自2003年3月起,逐步在所有4家炼化企业全面应用了Montage系统,并与专家咨询团队共同确定节能目标和具体措施,实现了能源成本的显著下降;Shell公司主要利用其壳牌全球解决方案开展节能监测和能效改进工作,在全球29家炼厂及石化企业实现了能耗降低2%~7%[2];埃克森美孚化学公司自2000年启动全球能源管理系统(GEMS),使得埃克森美孚的装置做到了能够识别和捕捉提高能效、实现节约的各种机会,使公司炼油厂和化工厂的能效提高了15%~20%[3]。
镇海炼化通过建设能源平衡与优化调度系统,企业瓦斯放火炬时间减少到15小时/年,基本实现正常工况瓦斯零排放。此外,中石化茂名分公司、中石化广州分公司、中石化洛阳分公司、中国石油克拉玛依石化分公司、中国石油锦州石化分公司、中石油兰州石化分公司等,都在能源管理和能源优化方面做了一些有效的尝试,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水平,实现了企业能源成本的显著下降。
4 结 语
能源中心在炼化企业应用所带来的能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护等巨大效能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知和重视。在节能减排的大形势下,对于炼化企业这类能源消耗大户,通过建立一个能源中心,实现对能源的精细化管理,是炼化企业节能降耗、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必经之路。
主要参考文献
[1] 蔡月忠. 企业能源中心(能源管理系统(EMS))简论[J]. 江苏现代计量,2010(6):19-25.
关键词:计量管理;企业节能;关系
计量是节能和管理的眼睛,缺少科学的计量数据,节能和管理就是一句空话。计量管理的重点是有准确的计量数据,没有准确和必要的计量数据,能源审计的能量平衡表无法编制,能源网络图无法绘制,能量平衡测试工作也无法进行,也无法找到节能降耗的关键环节。
1充分认识计量管理对企业节能降耗的重要性
质检部门主管的标准化、计量、质量管理、质量监督、认证认可、特种设备监察等工作,都与节能降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认识是行动的先导,不解决企业领导的思想认识问题,或者企业领导对能源计量工作重视不够,想把企业节能工作搞好,就是一句空话。近年来,各地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专项整治和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技术和管理上,相当一部分企业能源计量基础工作不扎实,能源计量管理手段落后、水平不高,存在对国家能源计量管理的法律法规不了解、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不足或不适用、能源计量管理人员队伍不健全、能源计量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和能源计量管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1]。通过广泛的能源计量法规宣传和国家节能政策的宣传,转变企业负责人对能源计量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片面追求产量和产值、忽视能源计量数据管理和使用、不把计量数据作为能源管理节能降耗和成本核算依据的错误观点,进一步促进企业自觉开展节能降耗活动,推动计量节能工作的顺利开展。
2计量管理工作要融入到企业节能降耗中去
2.1完善各项能源管理制度
为做好节能降耗工作,要制订严格的能源管理制度,这些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理顺了工作流程,各项管理规范、顺畅。这些制度包括用电管理制度、用水管理制度、燃料管理制度、统计管理制度、定额管理和奖惩制度。特别是定额管理制度在节约用能、合理用能、控制能源消耗生产成本的过程中发挥较大作用。通过在能源使用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上安装的能源计量器具,使得各个环节上的能源是否按定额消耗就有了依据。通过严格的检查、考核、评比,确保奖惩结果在每月的绩效工资中予以兑现。
2.2做好测量体系的策划
测量体系是能源计量工作科学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一个完善的测量体系能够保证企业能源统计报表数据资料准确,保证企业能源单耗的可比性和受控性并逐步达到先进合理、保证能耗定额的有效执行与合理奖惩,只有坚持不懈地通过测量体系为能源管理的误区,保证能源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3做好计量数据收集和分析
测量体系将测量管理活动规范化后,企业应建立起各种能源的计量框架,绘制能源计量网络图,确立重要的能源计量点,配备先进的计量设备,运用先进的测量手段,提高主要能源的计量率和准确性[2],特别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做好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如果不善于使用各种科学有效的方法,所有的管理就只能停留在口头上,作为技术部门应该积极引导和帮助企业掌握使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
2.4做好用能分析
用能分析就是通过采集的数据和信息对企业的用能进行定量分析,清晰地了解能量的利用和损失情况,为谋求减少实际能量损失、增加回收利用能量提供依据。企业要通过用能分析,掌握耗能情况,查找企业的节能潜力,明确企业的节能途径,为改进企业的能源管理,进行节能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率提供科学依据。
2.5构筑计量管理平台
计量确认体系是一个标准化的系统,由组织机构、职责、程序和资源构成。计量确认体系在计量设备的规范、计量检测设备的配备及性能要求、储存与保管、量值溯源、记录、标记、环境条件、计量人员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有明确要求,并对应形成的适宜程序文件。
3为生产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
一是带着热情服务。对企业既管又帮、管帮结合,不能乱施权威,更不能居高临下;二是带着原则服务。寓监督管理于服务之中,在监管中加强服务,在服务中加强监督,对企业存在的问题,既要敢于直言不护短,又要苦口婆心帮助企业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三是带着主动意识服务。充分发挥质量技术监督计量服务职能优势,着重帮助指导试点企业建立科学完善的能源计量管理网络,完善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开展能源计量检测、实施能源计量数据统计和能源消耗数据间的平衡、追溯、比对,用科学的数据控制节能空间[3-4]。质检部门应抓住当前的机遇,积极推进能源计量工作。领导重视是关键,思想统一是保障,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通过有效的技术服务推动企业节能降耗工作。
4结语
正确处理好计量管理与企业节能降耗的关系,对企业在能源供应、输送和消耗全过程各个环节的数理现象和运动规律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指出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各项能源管理活动提供有力的技术保证。计量工作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只有依靠科学的能源计量手段和管理方法,促进节能降耗,才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广大计量工作者的历史责任。要认真研究能源计量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专门的技术攻关,为企业的节能降耗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贡献力量。
5参考文献
[1] 孙勇.浅谈加强中小企业计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22):166.
[2] 严菁.能源计量管理在水泥企业节能降耗中的应用[J].中国计量,2009(7):43-44.
[关键词]能源管理 后勤保障 精益化 节能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0-0161-01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高校规模大,能源消耗量大;伴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及建立资源节约型学校的要求,加强能源管理已经成为高校后勤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能源管理是高校教学、科研和师生工作生活正常开展的保障性工作,提高能源管理水平,为达到保障有力,节能增效的目的,需要我们积极而大胆地探索能源管理的精益化之路。
一、探索能源管理精益化的现实意义
精益化思想的核心是减少资源的浪费,所以探索能源管理的精益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能源管理的“精益化”是消除能源管理过程中的一切浪费,是推进资源节约型校园建设的要求,是保证国家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
(二)探索能源管理的“精益化”是满足能源需求日益增长,改善生活学习环境,提高用能效率的现实要求。
(三)能源管理的“精益化”就是实现能源资源利用的高效化,合理化;以节约型校园为平台,普及全员的节能意识,推广节能技术应用,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能源管理精益化的内涵分析
(一)能源管理精益化的基本要求:首先,能源供应要保障有力,安全高效和合理利用;其次,节能工作要做到管理节能和技术节能并举,达到节能降耗之目的。
(二)精益化管理的精神实质:就是通过系统结构、人员组织、运行方式和市场供求等方面的变革,使服务系统能很快适应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并能使服务过程中的一切无用、多余的东西被精简,最终达到包括市场营销在内的服务的各个方面最好的结果。核心就是以较少的投入(较少的人力、较少的设备、较短的时间和较小的场地)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同时提供给师生确实需要的服务。
(三)实现精益化管理的几条原则:
(1)从学校和师生的角度决定价值,意味着后勤的一切服务过程都要考虑到学校教学、科研发展的需要,师生教学、学习和生活的需求,一切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根据市场而不是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来做出决策;
(2)确定整个价值流的全部过程,即后勤实体和部门要对产品服务的全过程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判断,包括服务产品的设计、服务的过程、服务信息的传递过程,人力资源的组织等过程;
(3)使价值流流动起来,就是要在明确的价值流过程中消除所有的浪费。如消除服务中的等待、价值流回流和因制度的不完备、职责的重叠或真空造成管理中的扯皮、人力资源安排的不合理、服务的返工返修的浪费等等,努力提高服务过程的效率;
(4)由师生来拉动价值流,意味着所有的过程都要紧紧围绕师生的需求来进行,根据师生需求的品种、数量和需求时间等来组织我们的服务过程;
(5)不断追求完美,就是要根据学校和师生需求的不断变化,确定对价值的理解,同时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来确定价值流的状态,不断消除浪费,提高价值流的流动水平,满足师生要求。
(四)以精益的理念大限度地消除服务过程中的浪费。
(1)用精益服务的方式配置人力资源,消除人力资源浪费。根据价值流配置人员,制订薪酬标准,既要达到服务要求,又要吸引和留住人。
(2)用精益服务的理念审视公共能源的合理使用,消除能源浪费。如:夜晚该亮的地方一定要亮;不该亮地方就不要亮;能用一盏灯的地方不用二盏灯;能用小功率可达到亮度要求的不用大功率照明;充分利用技术手段改进公共照明控制;改进绿化灌溉方式,杜绝漫灌现象;水阀应加强管理,杜绝小孩戏水、刷车;消除建筑物公共场所(门庭、楼梯、走廊等)采暖、制冷系统造成的浪费。
(3)克服过度服务造成的浪费。如:冬季供暖为迎合部分人的需要,室内温度达到20℃以上,许多家庭需要开窗散热,造成的浪费;夏季中央空调室内温度低于26℃运行,夜间无人室内机器运转等形成的浪费等。
(4)克服服务缺陷造成的浪费。如:能源管理中长流水、长明灯;设备运行不按规范、员工业务水平不能满足岗位技术要求、责任心不强造成的设备损坏、资源流失等。
(5)设施、设备维护不当造成的浪费。设施设备管理维护的状况直接影响到服务管理和服务质量的好坏,所以精益服务提出了设备总效能的概念,将设备效率从过去单一考虑使用率改为在考虑使用率的基础上还要考虑服务符合顾客需求的服务能力。如果设备设施的完好率达不到要求,即使使用率可能很高,但其总效能却非常之低。
维护保养是设施设备保值增值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我们不能以牺牲设备设施的使用寿命,换取短时间的经济效益。平时花小钱,才能保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花大钱或少花大钱。维护保养不到位省下的是小钱,一旦设备设施坏了,修复就需要花大钱,“大钱”的数远远超过“小钱”数的集合。所以说,只有注重平时的设备设施的维护保养,才能保证“准时化服务”和实现消除浪费的目的。
三、节能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节能宣传,发挥舆论的导向与监督作用。充分发挥高校这一教育阵地的作用,多形式、多渠道开展节能宣传。如学校应结合国家节能宣传月和节水宣传周,充分发挥校团委和学生社团的作用,举办“节能万人签名活动”,发放宣传材料,张贴节能宣传资料;通过倡议书、大讨论等形式,强化学生的节能意识;借助校园网、校电台、校广播站、校报等新闻媒体工具,加强节能的宣传。同时,公寓管理中心应借助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开展经常性的节水节电方面的宣传;能源管理中心作为较为校职能管理部门,应利用自己的能源管理网站,注重节能政策的宣传和节能产品的推广。在高校形成一种“节约能源,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节能机制,杜绝浪费陋习。
学校应出台符合本校情况的《能源管理办法》和《能源管理实施细则》;建立节能的相关鼓励政策,如体现节奖超罚原则的节能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杜绝一切浪费。
(三)量化用能指标,实施定额管理,建立用能评价体系。学校应根据各部门的用能性质,做到全面计量,量化管理。如:教学、科研、办公和学生公寓应实施定额管理,超额收费;对实体、全额收费单位及公共耗能设施,应总量控制,合理用能,避免浪费。
(四)加强用能设备设施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的推广,提高用能效益。我们要用节能新产品和新技术,取代和改造落后的耗能大的设备设施。如:先进的电能网络计算管理系统,智能路灯、节能灯具和公共照明节能;消防管网无线监控系统;关键设备保障系统;公共场馆节能技术,如利用水源的热泵技术和采用水源的热泵结合冰蓄冷技术的中央空调方案等等。这些是值得我们大力推广的节能新技术和新产品。
(五)建立节能监管体系。抓好校内各部门能耗统计工作,分项计量,建立能耗统计指标体系;利用学校网站实行能耗公示制度,接受群众监督;其次,节能指标与部门绩效挂钩。
(六)抓好能源审计工作。能源审计是对一个能源系统的能效进行定期检查,以确保能源的利用达到最大效益。
其目的有:
(1)计量学校各类型建筑的能耗和能源费用支出。
(2)检查能源利用在技术上和经济上是否合理。
(3)诊断主要耗能系统的性能状态。
(4)找出节能潜力,确定节能改造方案。
(5)改进管理,改善服务。
关键词:能源统计;能源计量;问题分析
从广义的角度看,能源计量通常指的是能源审计、能源利用状况分析、节能监测以及能源统计等,它是企业技能工作与能源管理的基石。从狭义的角度上看,能源计量更是基础中的基础。假使企业无配备能源计量器具,那么能源管理部门要想获取到可靠而又准确的能源计量数据就很难,更别说科学合理的统计、分析企业的能源统计、节能监测、能源利用以及能源审计状况了。同时,也不能给企业的节能工作与能源管理正确地指引方向,甚至还有可能使生产成本增加,导致企业能源出现严重浪费的情况。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因企业能源浪费会伴随环境的破坏与污染,故人类务必要采用现代化的手段准确定量地感知污染物的排放量与能源的消耗量,实际上有针对性的节约能源是保护环境最根本的手段。
一、现阶段企业能源计量统计工作面临的问题
1.1能源管理部门职责不清晰、机制不完善。不少用能单位没有独立的能源管理部门,绝大多数单位都由物业服务中心或者后勤工作者来兼任,在用能方面没有长期有效的管理手段。部分企业片面追求产量和产值,忽视能源计量统计工作给企业在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的基础保障作用以及节能所带来的潜在经济效益。很多能源管理部门的职责还停留在数据记录及数据上报阶段,对相应的法律法规缺乏了解,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2计量设备的精度不达标,配备不充分。不少用能单位的能源计量统计普遍存在配备率不足、精度不符合要求及检修不及时的问题。用能单位对电力的计量设备配备率较高,但是对生产用水等普遍存在计量不足,计量配备很不平衡。有些计量设备精度达不到工艺要求,导致计量不准确可靠。有的计量设备安装位置不合适,没有充分考虑生产工艺流程,没有计量网络图,计量器具没有按期检定校准,对不合格的计量器具不能及时更新,导致计量不准,发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计量设备配备不足,精度不符合要求,另一方面就是所设置的计量设备只是从生产需要考虑,没有充分考虑计量与设备能耗、工艺能耗及用能考核等的关系。
1.3能源管理部门人员的自动化程度低下,配置不够合理。用能单位本应依照本单位所使用的能源情况配置相关专业的能源管理人员,能源管理部门人员应当具有能源专业背景或具有能源管理培训经历。有些单位的能源管理人员缺少系统的能源计量知识和专业化的管理经验。很多用能单位的计量还处于人工抄表阶段,一方面需要大量的人员来查表、登记、归类、统计等,另一方面工作单调乏味,并且计量频次不高,达不到精细化考核的要求。还有可能出现漏记、错记等问题。
1.4计量数据管理使用混乱。在能源计量数据管理和使用上,很多用能单位没有把计量数据作为企业能源化管理、实现真实成本核算的基础,各自为政,互补协同,甚至数据前后矛盾。
二、企业计量统计问题的处理办法
目前,在能源计量统计上企业存在很多问题,这就需要给出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案从而改善企业的能源计量统计管理系统。
2.1充分认识做好能源计量、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做好能源计量、统计工作,提供准确可靠的能源计量、统计数据,是政府依法实施节能监管,开展能源审计、考核,评价企业能源利用状况的重要依据;也是企业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企业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能源计量、统计工作,严格落实各项政策,确保计量器具配备合理,统计数据真实、完整。
2.2完善管理机构,成立能源管理中心。2009年,财政部、工信部下发文件明确提出:“为加快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提高工业企业能源管理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推动工业企业节能减排,在工业领域开展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示范工作,中央财政安排资金对示范项目给予适当支持。”
能源中心应是公司统一实施能源管理、能源调度、节能的部门的代表,它的关键任务应为:(1)能源流与信息流的集中监督与控制;(2)能源活动和环境经营相结合;(3)管理并管辖公司区域内的所有能源活动;(4)以计划值为引导进行集中一贯制能源管理;(5)扁平化、集中化的生产组织与调度管理。
2.3建立和实施能源计量统计技术体系。建立和实施能源计量统计技术体系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能源技术的发展奠定“先行”的计量技术基础;二是为用能单位及用能设备完善程度评价提供科学公允的保证;三是为社会、企业、能源用户的合理配给、正确厘定、公平交易提供计量技术条件;四是为政府制定节能政策和节能宏观控制提供客观、公正、准确、科学的依据。通过能源计量整体技术水平、提高能源计量整体技术水平,把提高能源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基础性工作抓实做好,促进节能工作可持续发展。
2.4合理配备能源计量器具。根据企业自身用能特点,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对长度(L)、热学(T)、力学(F)、电磁(E)、化学(S)五类进行细分,合理配备仪表,安装准确到位。
企业能源中心的设立,给能源计量器具提出了新的要求。能源计量器具还得有如下功能:(1)历史数据查询功能,不仅可供未来的计量数据作对比性参考,还能确保查看计量数据中存在异议的板块;(2)通信功能,如今电与煤的计量可运用带输出信号远传功能的协议电能表与电子器量衡,技术相对较成熟,一些气、水、油的计量仪表也可选取智能输出方式抑或是远程方式;(3)自动化功能,为防止出现漏记、错记的情况,符合考核精细化的要求,要尽可能地减少人工抄表的人力成本。
2.5提升能源计量统计人员管理和技术水平。用能单位的能源计量统计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应定期接受能源计量专业知识培训,切实提高综合素质,真正承担起能源计量统计工作,满足现代能源计量统计管理的需要。计量统计人员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参与计量统计管理,对原始计量数据的归档、对计量器具的定期检修都要细致认真,确保计量数值准确,能源中心可以实时掌握企业能源情况。用能单位亦可以采取一定的奖惩措施,提高企业能源计量人员的积极性。
2.5改进企业能源计量器具管理流程。根据规定,并依托企业能源中心,识别重点用能单位和重点用能工艺,分析计量过程要素,对涉及人员、计量器具、计量方法和使用环境条件实施定期监管,及时发现计量数据变化异常,及时从能源中心数据平台反馈计量器具和计量数据情况,分析数据异常变化原因,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三、结束语
开展能源计量统一工作,既是企业能源结构优化、增强市场竞争力、合理用能以及提升经济效益与利用效率的保障,又是企业提升能源管理水准、加大能源管理力度的重要基石。该项工作的开展不仅仅能减少企业非必要的资源的浪费,减少对社会环境的毁损与污染与生产成本,还能够正确、可靠、科学地指引企业节能、能源管理工作的开展。尽管当前在能源计量统计中企业还存在大量问题,但健全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已转变成企业实现达成节能减排、减少生产成本的目标的终南捷径。
参考文献:
[1]聂曦.国家能源政策和能源计量.中国计量,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