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骨质疏松病的症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脾胃;骨质疏松;健脾益胃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135-01
骨质疏松是常见的临床疾病,该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中老年患者是该疾病的高发性人群。临床研究表明,骨折疏松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若未实施有效的治疗,则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几率。祖国医学认为,骨折疏松属于“骨痹”、“骨萎”等的范畴,并提出“肾主骨”的理论[1]。可见,该疾病于肾脏功能受损存在直接一定的关系。本综述主要探讨了脾胃功能与骨质疏松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 骨质疏松概述
基于骨质疏松症状的基础上,中医学认为,该疾病属于“骨蚀”、“骨痹”等范畴。《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阴阳失调是导致患者出现疾病开始。《千金要方》提出,随着人们的身体机能受损的严重化,脾胃功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症状,从而影响蛋白质等的症状吸收,一定程度上讲,会造成骨骼受损症状。由此可见,脾胃受损是诱发患者出现骨质疏松疏松的重要影响因素。
2脾胃与骨质疏松的关系
岳美中等学者认为,脾、胃、肾三者与人们机能存在直接关系,即脾胃中精气充足,则人们则“神清气爽”,而精气衰竭会造成其周围肾脏组织也出现受损症状,进而使得其出现衰老症状[2] 。临床研究表明,骨折疏松患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全身乏力。舌质呈白色、关节酸痛、夜不能寐、脉搏细弱等,这些症状都提示患者存在肾气亏损的现象。
《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中提出了,脾胃受损,则阳气缺损、营养失调,会造成疾病滋生,进而累积周围器官[3]。岳美中提出,元气充足则滋养脾胃,进而促使人们不断成长,当阳气不足,则提示肾气不足,进而外邪入侵。基于“肾主骨”的基础上,当人们出现肾气虚亏症状时,往往会造成骨骼的正常生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诱发骨质疏松症状。《素问》中对脾胃与骨质疏松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并提出“脾主身之肌肉”。由此可见。脾胃强健才能生血、活血,保证机体内精气充足,保证骨折、器官等能够得到营养物质的滋养。若肾气虚亏,脾胃受损,气血之运行必然受到阻碍,脾胃之气的对骨骼的滋养不足,容易造成肌肉萎缩,骨骼性质发生改变。可见,脾胃功能直接影响着骨折疏松的发生情况。
临床研究表明,中老年患者是骨质疏松的高发性人群。中医学者对其病发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发现骨质疏松患者均存在肾气虚亏的现象,其骨骼性质也逐渐发生转变,当受到外力作用时,可能会出现骨折现象。《素问.太阴阳明论》中提出脾胃功能受损,则营卫之气不生,筋骨肌肉呈无力状态,《灵枢.决气》中提出,当机体内的精气不足以滋养筋骨骨骼时,其往往会呈受损状态,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肢体长期得不到滋养,很容易出现萎缩的现象。临床研究表明,脾、胃等器官与身体的其他机能的正常运作存在直接关系,当脾胃受到外邪入侵时,与脾、胃等器官相关的神经系统、造血系统、排毒系统等功能均会处于异常状态[4]。由此可见,骨质疏松症状不仅与脾胃功能存在一定的联系,还属于全身性疾病。有学者指出,当脾胃功能受损异常时,其对钙质、蛋白质等正常吸收,从而抑制了机体了正常生长。
随着中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状的研究深入,根据患者的发病症状,认为骨质疏松主要包括四种证型,即脾肾阳虚、瘀血阻络、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笔者认为脾胃状况与骨质疏松存在直接联系。有学者对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发现脾胃亏虚是诱发该疾病的高危因素。《脾胃论》中提出了随着脾胃受损,各种各样疾病的发病率也岁随之提高。李跃华等学者提出有脾胃虚弱造成的骨质疏松的发病率高达90%。
3 治疗原则
中医学家认为脾胃虚弱是造成患者的出现肾虚症状的重要因素,因此取药物治疗期间,应以健脾益胃作为治疗原则[5]。然而,有学者单纯取健脾益胃药物治疗期间,发现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对该原因进行分析时,发现部分骨质疏松患者因筋骨等受损,患肢存在血液循环异常的现象。因此,治疗期间应取活血药物配伍治疗。有学者研究,健脾法在骨质疏松中应用效果时,发现取健脾药物治疗期间,大鼠的骨骼受损症状明显缓解。李涯松等认为脾胃虚弱是造成患者出现骨质疏松疾病的主要原因,临床治疗期间依照中医辩证法,取健脾中药物配伍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为提高临床疗效,中医学者又有了新的认识,即行健脾益胃法治疗,该方式能够有效化解脾胃受损症状。李冬冬等学者在健脾的基础上家用益胃、活血等药物配伍治疗,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再取黄芪、羊藿等益气等药物治疗,发现患者的病情呈明显好转趋势,且临床不适症状也逐渐消失,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既往研究表明,黄芪属于临床常见的补气中药,很多学者的研究结果均显示,黄芪在治疗骨质疏松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6]。有学者提出,治疗骨质疏松的方药非常多,但是治疗期间必须以健脾益胃作为基础疗法,否则很难控制疾病的发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脾胃与骨质疏松存在直接关系,即脾胃虚弱是导致患者出现骨质疏松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取药物配伍治疗期间,必须以健脾益胃为基础,该方式能够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均,徐蕾,吴宇峰等.浅谈骨质疏松症与脾胃的关系[J].光明中医,2013(12):2464-2465.
[2]何青眉.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探讨[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
[3]盛彤,谢培凤,王新祥.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从脾论治及相关机制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07):1922-1926.
[4]梁祖建.补肾调肝法治疗高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理论、临床与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Abstract: It analyses the subhealth state in the early stage of osteoporosis, explores the recogniti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to the disease from TCM methods, prospecting to make it nipped in the bud.
Key words: osteoporosis; subhealth; treat predisease
“治未病”的思想一直贯穿在祖国医学中。本文通过分析骨质疏松症发病前期的亚健康状态,运用中医方法探讨对骨质疏松症亚健康状态的认识及防治,以期将骨质疏松防患于未然。
1 骨质疏松亚健康状态的含义与表现
亚健康状态表现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以内分泌功能变化和机体各器官功能性变化为主,主要表现为精神、胃肠道、心血管及肌肉等多方面的症状。骨质疏松是渐进的过程,在早期阶段没有症状,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劳累,会出现腰酸、背痛、四肢酸软、疲乏无力等症状,但休息后就会好转,这种情况发展下去,上述症状经常出现,而且痛苦越来越明显,患者同时出现了驼背,就可诊断为骨质疏松症。
2 骨质疏松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认识
2.1 中医对亚健康的治疗来源于《内经》中“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治未病”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变。首先从预防入手,从导致亚健康的病因入手,强调“治未病”对防治亚健康状态的意义。中医学认为,亚健康状态的主要病机是:饮食不节、起居无常、情志不遂、劳逸无度、年老体衰等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或正气耗伤。这种认识和现代医学对亚健康的认识是一致的。而中医的虚证与亚健康有诸多相同之处。
2.2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骨矿成分和骨基质等比例地不断减少,骨质变薄,骨小梁数量减少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度升高的一种全身骨代谢障碍的疾病,主要是以腰背下肢酸痛、乏力、麻木为主要表现[1]。祖国医学认为骨质疏松症最基本的病机是本虚标实。肾虚是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关键。肾虚则肾精不足,骨髓失养,可出现腰背酸痛、腿膝酸软等骨质疏松症状。中医的肾涉及内分泌、神经、免疫、代谢等多种功能,对全身的生理功能起多种调节的作用。研究表明,肾虚患者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减退,性激素水平下降,进而引起成骨功能下降,使单位体积内骨组织含量减少,发生骨质疏松。肝失调达是女性发病的重要病机。若肝失调达,则肝郁耗血,可致肾精亏损,骨髓失养,肢体不用。中医认为“女子以肝为本”,肝郁可引起月经失调,这是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重要病机。脾主运化生肌,是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脾旺则四肢强健,脾虚则无以生髓养骨,导致疾病的发生。
3 亚健康与骨质疏松症之关系
祖国医学对亚健康与骨质疏松的最基本的病机认识是一致的,认为两者都是以肾虚为本,肝郁脾虚为重要病机的病症。因此,骨质疏松在没有形成明显的症状时,可视为是一种骨质疏松的亚健康状态,当出现明显持续的症状时,就是疾病状态。亚健康状态通常是指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诊断,却以表现出自体生活能力降低,社会适应能力减退,并且显现出了各种身体不适的症状。亚健康的基本特征是身体无明显疾病,但骨量减少,体力下降,适应能力减退,精神状态欠佳,各种身体的不适的症状可以间断出现,也可持续存在。由于骨质疏松症对人的危害严重,可导致骨折等多种疾病,所以应当认识和重视骨质疏松疾病形成之前的亚健康阶段[2]。
4 “治未病”理论在骨质疏松治疗中运用
目前对骨质疏松前期亚健康状态的治疗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心理疏导;指导病人保持乐观畅达的心情,荣辱不惊,使情感波动不过于激烈,保持气血调畅,脏腑功能不受影响。(2)指导患者坚持运动是调治亚健康状态非常有效的方法,根据个体差异,可选择跑步、游泳、健身、武术、气功等,适度的体育锻炼能改善循环,增强呼吸,愉悦心情,促进新陈代谢,从而改善亚健康状态。(3)食用含钙丰富的食品如奶及奶制品、大豆及豆制品、带骨的小鱼、虾皮、坚果等。(4)针灸推拿通过手法激发和引导经络、奇经八脉系统实现扶正祛邪,平衡阴阳,调节气血功能,使体内正气旺盛,免疫力增加。调适女性独特的生理障碍,多从肝、脾、肾经着手。注重阴阳经的选择,腧穴功能的阴阳搭配以及补泻手法的有机配合。(5)根据病证的阴阳偏盛偏衰,结合药物的阴阳属性和作用,选择使用相应的药物。适宜的中药治疗既可以预防亚健康的发生又可以治疗已发生的亚健康状态。
【参考文献】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骨质疏松不断突破“年龄”纪录,向年轻化方向发展?年轻的现代一族可能要注意了,一些生活中的小症状已经提醒你,小心骨质疏松沉默来袭。
骨质疏松缠上年轻男女
侯娟只有35岁,患代谢性骨病已经有5年。而这短短5年时间,她的身高从1.53米降到1.43米,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导致压缩性骨折,她的脊柱压缩了整整10厘米。
骨质疏松是以骨量降低和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和容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疾病,已成为当今全球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受害人群最多、最具危害性且尚未能治愈的慢性疾病。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中国已进入骨质疏松高发期。研究证明,每三个女性中就有一个患骨质疏松,而且不断突破“年龄”纪录,向年轻化方向发展。而男性因过量摄入高脂和高蛋白质食物、嗜好烟酒等问题,也可能让骨骼提早进入衰老期。
骨质疏松病人日趋年轻化,这与年轻人不良生活习惯如抽烟、酗酒、大量饮浓茶和碳酸饮料、经常吃洋快餐、宅在家很少户外运动、经常熬夜,以及生活工作压力太大,引起内分泌系统紊乱,诱发骨代谢异常有很大关系。
对女性而言,进入绝经后,雌性激素分泌减少,骨量快速流失,加上女性骨架及骨量天生比男性小,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中华医学会老年分会常委丁国宪教授介绍,一些妇女绝经后,以每年2%-3%甚至高达7%的速度丢失钙。而许多女性梦想拥有“魔鬼身材”拼命节食,在减肥过程中将一切与脂肪有关的饮食都拒之门外。殊不知,在减去脂肪的同时,也会把骨骼减弱了。
其次是缺乏运动。现代都市人上下班以车代步,上下楼以电梯代楼梯,以电话联络代替登门造访,最终可能因“习惯性缺乏运动”而导致日后患骨质疏松。拒绝日晒也是因素之一。有些女性因为担心紫外线,出门就撑伞,容易导致体内活性维生素D的量不足,影响钙的吸收。在日照不足的情况下,骨科病的发病率也较高。
另外,骨质疏松症还和遗传等因素密切相关。目前认为,75%的骨质疏松都是遗传所致。一般来说,同一家族中若有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其他成员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也将大大增高。
骨质疏松症预防要趁“早”
“骨质疏松是一种隐匿性疾病,很多患者通常是在体检或治疗其他疾病时才发现。”专家介绍,骨质疏松是可防可治的,关键要提高对该疾病的重视,及早预防,密切监测,高危人群要进行早诊早治和规范治疗。
骨质疏松的产生,在早期并无明显症状,常常来得悄无声息,直到频繁发生骨折后方知患病,而此时死亡率高达50%。专家提醒,当您出现以下四大症状时,一定要警惕骨质疏松的可能。
1.疼痛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症,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
2.身长缩短、驼背 多在疼痛后出现。脊椎椎体前部几乎多为松质骨组成,而且此部位是身体的支柱,负重量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加重,驼背曲度加大,致使膝关节挛拘显著。一般情况下,成人40岁以后,每增长10岁,身高下降1cm,老年期(60岁以后)身长可平均缩短3cm-5cm,这大多是由骨质疏松引起的。
3.抽筋、骨折 产生腿脚抽筋的直接原因是肌肉调节时钙磷代谢的异常,经常抽筋可能表明人体对钙、磷调节能力下降。骨折是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骨质疏松后由于骨质变脆,轻微的碰撞都可导致骨折,且骨折难以愈合,常以腰椎和股骨骨折多见。一般人认为是摔伤造成,但事实上跌倒仅是诱因,而骨质疏松才是真正原因。
4.呼吸功能下降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患者往往会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如今,电视上宣传补钙产品时说到“腰不酸了,腿不疼了”,其实骨质疏松的症状并非只是腰酸腿疼。血钙较低时可能会引起腰酸背痛腿抽筋,而骨质疏松患者并不一定血钙低。早期骨质疏松患者可能没有任何不适感,可是当骨钙丢失量较多时,患者就会陆续出现腰酸、腿痛、睡觉时小腿肚抽筋,出虚汗或全身骨骼疼痛等症状。然而,骨质疏松已不是早期了,患者往往因此错过了最佳的治疗和补钙时机。
专家提醒:食物补钙更安全
“千万不要相信骨头汤可以补钙,那是一个误区。”内分泌专家金小岚教授提醒,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代谢性骨骼疾病,可缓慢持续多年而没有任何症状。而骨质疏松最先征兆是全身酸软无力,特别是出现腰疼时,必须尽快到医院做骨质疏松检查。
另外,单纯吃钙片并不能起到补钙的效果,补钙方法还是以食物补钙更安全。如天然食物中牛奶每百克含钙100-120毫克,每天2杯牛奶可提供500毫克左右的钙,加上其他食物,基本可满足钙的需求。不爱喝牛奶的人,如海带、木耳、香菇、豆类、鱼虾、榛子、芝麻酱及深色蔬菜等含钙量高的食物都是钙的良好来源。
在30岁以前多“存”些骨量,增加骨骼中骨基质和骨矿物质的含量,防止骨质的分解,促进其合成,还要注意烹饪的技巧与选择食物的艺术。食物中的磷会干扰食物中钙质的吸收,磷的含量以汽水、可乐、巧克力为多,因此在选择食物时应尽量避免过量摄取。还应避免过量饮酒,否则会增加肾脏对钙的排泄,并抑制钙吸收。菠菜等含草酸较多的蔬菜也影响钙吸收,吃时应当先用热水焯一下,以溶去草酸。
每天适度晒太阳,可帮助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以促进钙的吸收。一般来说,人体15%的皮肤暴露在阳光下时,年轻人每周累计晒40分钟、老年人每周晒60分钟就能获得充足的维生素D。时下,可趁着秋高气爽、阳光充足,多到户外晒晒太阳。同时,进行适当的室外运动,如慢跑、步行、打太极拳、爬山、跳绳、打球等,也会使骨质疏松发生推迟10-15年。
小贴士
什么是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是指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骨矿成分和骨基质等比例不断减少,骨质变薄,骨小梁数量减少,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度升高的一种全身骨代谢障碍的疾病。
导致骨质疏松的原因很多,钙的缺乏是被大家公认的因素。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对骨质疏松症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证实,人体的正常环境是弱碱性,即体液的PH值维持在7.35-7.45之间时,就是健康的。可是因为饮食、生活习惯、周围环境、情绪等的影响,人的体液很多时候都会趋于酸性,尤其是在人体摄入大量高蛋白、高糖分等时,出于本能,为了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身体就会动用体内的碱性物质来中和这些酸性物质。而体内含量最多的碱性物质就是钙质,它们大量的存在于骨骼中。那么,在大量进食酸性食物的时候,身体就会自然地消耗骨骼中的钙质来中和血液的酸碱性,以维持酸碱平衡。因此说,酸性体质是钙质流失、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
骨质疏松症一分钟测试
您是潜在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吗?下面的1分钟自我测试是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推荐的,请根据自身情况回答“是”或“否”,如果您的答案有部分或者全部为“是”,说明您可能存在骨质疏松的危险,请及时寻医指导,这种病是容易诊断和治疗的。
1.您的父母曾否跌断股骨?
2.您本人曾否跌断股骨?
3.您曾否服用类固醇超过3个月?
4.您的身高减少是否超过3厘米?
5.您是否经常应酬经常过度饮酒?
6.您是否每天吸烟超过20支?
7.您是否经常腹泻 (如腹腔病或阶段性结肠炎)?
8.女士是否在45岁之前就停经了?
现象:“糖友”合并骨质疏松比例高
腰背疼痛是常见的身体不适症状之一,很多“糖友”也会有腰背疼痛,以及骨质疏松、骨关节不适的感觉,大多数人对此很少深究,尤其是那些老年糖尿病患者。但长春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窦安翔说,“糖友”因为糖代谢异常的原因,也会出现骨代谢异常现象,而骨质疏松、骨折、骨关节病(多出现在“糖友”的足部关节和膝关节)等都是骨代谢异常的表现,“糖尿病患者会合并骨关节病,虽然这个比例并不是很高,但是合并患有骨质疏松的糖尿病患者所占的比例却很高,差不多达到了50%到60%。”窦安翔主任说。
窦安翔主任说,糖尿病骨病作为糖尿病患者骨骼系统出现的严重并发症,往往不受“糖友”重视,这和骨代谢疾病在早期时往往安静蛰伏有一定关系,另外不少“糖友”觉得所谓的骨质疏松和冬季常见的骨关节不适都是常见的,因此也没有放在心上。“糖尿病骨病的症状和非‘糖友’的患骨病的症状大致相同,但对于‘糖友’而言,其发生骨病的几率要高于正常人。”窦安翔主任说。一些“糖友”冬季滑倒后出现骨折,还纳闷什么时候骨头这么脆弱了,这有可能就是糖尿病骨病在作怪。
难点:血糖不稳不能进行手术
“血糖控制的不理想,会对人体骨骼的发展以及骨钙的吸收产生影响,使糖尿病骨病患病风险增高。”窦安翔主任说,有三类“糖友”患糖尿病骨病的风险比较高:年龄较大的“糖友”,绝经后的女性“糖友”,患糖尿病病史较长的人。窦安翔主任说,女性到了绝经期后,雌激素分泌减少,对破骨细胞的抑制作用减弱,易患糖尿病骨病。病期长的“糖友”,容易出现胃肠道的病变,胃排空能力变差,钙质吸收不足,一段时期后就可能患上糖尿病骨病。
窦安翔主任说,正常情况下,因为骨质疏松而引发的骨折,其恢复本就很慢,而“糖友”出现这种情况,恢复就更加漫长一些。很多“糖友”出现上述情况会选择长时间卧床休息的方法,窦安翔主任说,长时间的卧床、运动量减少会产生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压疮、便秘等。因此,糖尿病合并骨折的患者是不建议其采用这个方法的,最好进行手术治疗等。但若是患者合并有心脏病且发作严重的或是血糖控制不好、控制不稳定的患者则不能进行手术,最好等血糖控制理想后再手术。
预防:“糖友”需多注意补充钙质
【关键词】 糖尿病;骨质疏松症;周围神经病变
1 一般资料
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I型、II型糖尿病)的396例患者中,并发骨质疏松症108例,占患者总数的27.3%。108例患者中,男性为78例,占72.2%,女性为30例,占28%。患者年龄在22-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5,其中50岁以上的患者为61例;患病时间为1-25年,平均时间为5.2年;误诊时间为1-8年,即出现相关症状到确诊为骨质疏松的时间。108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被误诊为周围神经病变的标准如下:①对称性周围神经病变、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②非对称性周围神经病变、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③单神经病变。④颅神经病变。⑤植物神经病变。上述首位神经病变采用营养神经、神经止痛治疗半年以上,症状不能得到缓解的为误诊。108例患者通过放射性技术和单光子吸收技术进行前臂骨量和腰椎骨矿含量测定,结果显示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骨皮质减少、骨小梁减少和骨密度降低的情况,严重的患者甚至出现压缩性骨折问题。[1]108例糖尿病患者经过抽血化验,对血液中的Ca、P、AKP、Ins进行检测,并对患者24h尿液中的Ca、P进行检测。同时,108例糖尿病患者出现失眠、盗汗、乏力、腰痛、背痛、骨钝痛和骨质等症状。
2 诊断结果
本文对108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误诊周围神经病变进行分类统计。误诊为多发性周围神经炎的患者为50例,占46.3%,临床症状为四肢麻木,并以四肢末端疼痛为主;误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患者为32例,占29.6%,临床症状为失眠、盗汗、乏力、易怒、腰背酸痛;误诊为单侧神经病为变8例,其中坐骨神经痛6例,右上肢尺神经痛为2例,占7.4%,临床表现为局部酸痛、肌肉无力和功能;误诊为多发性周围神经炎,并伴有植物神经病变的患者为18例,占16.7%。[2]下面就对108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误诊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骨代谢异常指标进行分析。
通过对上述各项指标的分析,误诊为各种类型周围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其血液中的Ca、P均低于正常标准,而尿P高于正常标准,各种指标具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 论
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理尚不明确,部分研究人员认为是糖尿病患者骨重量减少,与患者糖尿病严重程度、胰岛素使用情况和病情发展速度无关,与患者性别、年龄、体重、身高、民族、饮食、作息、绝经情况有关。[4]目前,部分学者认为,糖尿病骨质疏松症与患者的遗传基因有关系。糖尿病骨质疏松症早期无症状,一旦发现骨矿物质代谢异常,并伴有乏力、腰酸、背痛和周围身体疼痛,就应该进行糖尿病周围神经并发症的相关检查。糖尿病患者早期骨代谢异常的血生化表现为,血Ca、P低于正常值,尿Ca、P排出量不断增加。随着糖尿病患者血糖的不断增高,尿糖量的不断增加,患者容易出现高渗性利尿和尿量的增加。同时,糖尿病患者不断增高的尿糖,大大降低肾小管对尿液中Ca、P的再次吸收[5]。因此,糖尿病患者尿液中的Ca、P排泄量不断增加,造成患者体内中Ca、P的大量丢失,进而减少糖尿病患者的骨量。糖尿病患者中钙的大量丢失,可能引起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进一步促进患者骨质疏松的发展。因此,糖尿病骨质疏松症并发症的防止措施,控制糖尿病严重程度,减少血糖和血尿的排除,减少尿Ca、P的丢失。糖尿病患者一般都出现胰岛素的相对缺乏和绝对缺乏,主要归咎于胰岛素对骨外组织腺苷酸环化酶活性的抑制,妨碍骨矿物质的吸收。CAMP具有促进骨吸收的作用,但胰岛素不足就可能导致蛋白质的分解作用强于合成作用,降低身体对热量的吸收能力,减少骨基质的合成,降低骨质量[6]。本文通过对108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胰岛素水平分析,发现胰岛素平均水平处于正常范围内,甚至高于正常值。这主要与II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受体迟钝,自身胰岛素结构出现异常,抑制胰岛素正常生理作用的发挥,进而导致患者体内胰岛素的相对匮乏。针对II型糖尿病患者,医护人员应该建议患者注射外源性胰岛素。依据自身血糖情况进行外源性胰岛素的补充,既可以控制糖尿病的病情,还可以防止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本文对108例糖尿病患者早期情况进行观察,即检测血清中AKP量的观察。AKP存在于患者的肝脏、骨质、肾脏,一旦患者骨代谢出现异常,骨细胞生长不断增生,活动旺盛,骨转换不断加快,就可能促进患者血液中AKP的产生,增加患者血液中AKP量。[7]然而,临床上将糖尿病骨质疏松症误诊为糖尿病并发脂肪肝、慢性胆道感染、肝功损害和周围神经病变,使得糖尿病患者的骨代谢异常现象不能得到有效的救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病基础是微细血管病变,这不仅影响周围神经元的血液供养,而且导致神经元缺血、缺氧。同时,微细血管病变影响骨周围血管分布,增加血管通透性,使得骨周围毛细血管周围基质出现异常,影响骨质的重建,最终出现糖尿病骨质疏松症。
4 展 望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糖尿病的患者不断增加,所以探讨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8]。目前,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理尚不明确,但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骨代谢过程的更多机理将被发现,会有更多的检测方法和治疗方法。因为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症容易被误诊为周围神经病变,所以医护人员应该对糖尿病患者的早期骨代谢异常指标进行监测,及时对糖尿病骨质疏松症进行确诊。
参考文献
[1] 孙福营,吕俊旭.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症误诊周围神经病变临床体会[J].中国民间疗法,2013,(7):65-66.
[2] 赵华,郭胜蓝,罗崇彬,朱晓洪.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与临床治疗[J].药学研究,2013,(6):348-350.
[3] 刘彩艳,韩爱强.帕米磷酸二钠治疗2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J].实用医药杂志,2010,(08):27-29.
[4] 甘雨,郭雪,王娜.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方法[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0,(01):70-71.
[5] 赵刚.鲑鱼降钙素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观察[J].天津药学,2011,(03):48-50.
[6] 李小凤,施秉银,庞雅玲,王养维.2型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