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突发性事件的特点

突发性事件的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突发性事件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突发性事件的特点

突发性事件的特点范文第1篇

一、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领导,成立×××县农村信用社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会计统计部,负责信用社清偿性、流动性等日常风险的预警、跟踪、监测,在出现突发性事件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落实工作措施,确保处置效果,避免风险进一步扩大。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办公室主任由×××同志担任。

二、工作职责

1.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落实上级有关部门工作安排,对全县农村信用社支付风险和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进行总体领导及具体部署,妥善处理协调各方面关系,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情况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2.会计统计部负责统计分析、报表报送和资金调拨工作。统计监测并合理匡算、调配联社准备金帐户、联行帐户、同业存放帐户资金余额,确保各帐户均能保证正常支付;及时向各有关部门报送风险情况报表;做好突发性风险的预测预警工作,适时向联社提出申请拆借资金或动用存款准备金建议;具体办理紧急支付资金的调拨。

3.业务发展部负责全辖的资金的调剂工作,根据资金头寸余缺状况控制贷款发放,在处置支付风险和突发性事件时,要停放任何形式的贷款,并适时向人民银行申请紧急头寸再贷款。

4.稽核监察部负责监督内控制度执行工作,稽核检查工作要做到“横查到边,纵查到底”,落实制度,严防死守,防范经济案件发生。

5.安全保卫部负责现金押运、调拨,履行并督促《防范暴力侵害预案》的实施,做好营业网点的安全保卫检查督导工作,严防各类案件发生。

三、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原则

1.坚持依法、快速、高效、稳妥的原则。鉴于支付风险和突发性事件有波动性、扩散性的特点,要求信用社内部保持稳定,对外敞开兑付,绝不允许出现限付、拒付现象。

在处置某一信用社风险工作期间,其他信用社营业网点(包括被处置网点)必须保持正常营业,必要时可延长营业时间。

2.坚持保密原则。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要按照职业道德和组织纪律要求自己,严格保密,未经领导小组批准,不得向外界披露风险情况。

3.坚持统一口径的原则。在处置突发性事件过程中,信用社各部门要统一口径,做好对群众的解释、安抚工作,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力争在风险初期,采取各种处置措施,尽快控制势态发展,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风险蔓延扩大。

4.坚持联社自救,系统互救和外部救助相结合的原则。

四、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程序

1.风险报告。信用社在发生支付风险和突发性事件时,要立即报告县联社。

2.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在接到报告并核实情况后,要立即启动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预案进行自救,同时向县监管办事处和县人民银行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事件所涉及的机构名称、地点、时间;事件的发生原因、性质、等级、可能涉及的金额及人数、危害程序、影响范围以及事件发生后的社会稳定情况;事态发展趋势、可能造成的损失及拟采取应对措施。

3.现场办公。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立即赶赴现场了解情况,分析原因并妥善处置,尽快控制势态发展。

4.处置突发性挤兑事件的应急资金的组织。

(1)县联社内部组织调剂、调拨资金。

(2)加强存款组织和贷款回笼工作。

(3)向兄弟联社申请拆借资金。

(4)向人民银行申请紧急头寸再贷款。

(5)向县人民银行申请动用存款准备金。

5.总结报告。在突发性事件平息之后,联社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要对突发事件及处置工作进行评估与总结,内容包括发生突发性事件的情况和原因,造成的社会影响、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效果等,并将书面报告上报县监管办事处和县人民银行。

五、责任追究

农村信用社发生支付风险和突发性事件,相关责任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行政或纪律处分:

1.故意隐瞒风险情况造成风险蔓延扩大和形成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

2.发生支付风险和突发性事件后未及时向联社报告的;

3.未经批准向外界泄漏风险情况酿成不良后果的;

突发性事件的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小学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中小学是孩子们进行深入学习的关键时期,为了保障学生良好的学习环境就要更好地应对学校的突发事件,保证学生有一个良好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质量。中小学校学生的年龄小,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能力比较弱,为此,学校的领导以及教师就要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及时应对,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校园突发事件概述

突发事件是指发生的速度特别快,让人难以预料到,并且发生后让人猝不及防,必须采用一些特别的方法才能解决的事件。

校园的突发事件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突发性特点,中小学突发事件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方式都是不确定的,这样就会导致学校老师和领导的防范困难。第二,危害性特点,突发性的事件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它造成的最后结果往往都是有害的,从轻的方面说会扰乱学校老师的课堂教学,使同学们不能按时上课,还会对学校学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从重的方面说,则会对学校的老师、领导、学生造成生命威胁,甚至会影响学校的声誉和长久的发展。第三,复杂性特点,突发事件的发生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并不单单是一个原因,并且在突发事件的发展中出现的状况也是复杂多变的。

校园的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一部分是由于学校方面的管理不善,防范措施做得不到位,没有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教育工作;也可能是学生自己的原因,由于学生淘气、性格倔强等造成的突发事件;还有可能是社会大的方面引发的学校的突发事件等。

二、中小学应对突发性事件的策略

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小学的教育发展,更好地应对校园的突发性事件,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和快速地解决,具体措施有:

1.国家和高校加强对校园突发事件的重视

一方面,学校及各级领导应该加强对中小学校中的突发事件的重视,对于学校的教学进行监督,不断增加对应对突发性事件准备工作的费用投入,打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让更多的同学可以有机会加入到应对突发性事件的演练中去,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教学的正常开展,促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另一方面,学校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应对突发性事件解决办法的培训,使教师很好地掌握应对突发性事件的方法,提高其应变能力,从而使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很好地为同学们讲解突发性事件的解决方式,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打造良好的课堂,完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2.进行应急演练,加强学生应急能力

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学生的应急能力,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切实加入应对突发事件的实际演练教学。安排全体学生进行突发事件演练,在发生突发事件时,教导学生如何去做,让学生不要惊慌失措,使事态更加严重。在演练过程中教师可以请专门的人员进行演练,让学生掌握其中的要点,再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感受当中的氛围,让学生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可以更好地应对。

3.加强大众共同应对的程度

学校要为了应对突发性事件成立一个专业的解决突发事件的小队,小队的人员由学校的医务人员、教师以及相关的领导、保安人员等组成,为了加强应对能力,还要成立地区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小队,这个小队的人员由地区保安人员、消防人员、公安人员、医护人员、心理导师等组成,这样可以在事件发生时进行及时有效的应对,减少人身伤害,将损失减到最小。

三、结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更加重视对学校的管理工作。中小学校一些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为了保证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就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防范,在事件发生后能够及时应对和解决,国家和高校加强对校园突发事件的重视,进行应急演练,加强学生应急能力,加强大众共同应对的程度,营造一个良好学习环境,让学生更好地学习。

参考文献:

[1]赵笑菲.美国中小学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我国的启示[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3(5):107-110.

突发性事件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应急物流;策略;供应链

2008年1月我国发生雪灾,暴风雪造成多处铁路、公路、民航交通中断。此外,电力受损、煤炭运输受阻,不少地区用电中断,电信、通讯、供水也受到影响。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地震,这是我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遇难69,225人,受伤374,640人,失踪17,939人,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地震造成2,220人遇难,失踪70人。恐怖袭击、自然灾害、非典、禽流感等突发性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造成了大量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这就需要有充足的应急物资的补给,而应急物资的储备和运送迫切需要应急物流体系发挥其应急功能。

1应急物流的概念及特点

1.1应急物流的概念

应急物流是指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1]。

1.2应急物流的特点

应急物流作为一种特种物流,除了具有普通物流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以下特征:

1)突发性与不确定性。应急物流是由突发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方面的突发公共危机而引起的物流活动,故具有突发性与不确定性。

2)临时性与紧迫性。应急物流活动是由突发性的公共危机引起的,应急物流机构往往都是根据需要临时建立的,各种应急物流设置也都是临时调配的,因此具有临时性。但应急物流的活动却具有紧迫性,之所以是应急物流,就在于其“急和快”。

3)弱经济性与公益性。在灾难面前,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成了第一位的选择,而常规物流中的经济效益原则和成本分析原则不再作为物流活动考虑的中心目标,因此应急物流具有明显的弱经济性。在应急物流中,更多的是社会公共事业物流而非商业物流,而公共利益相对于经济利益也必然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故应急物流体现出了强烈的公益性特征。

2建立应急物流体系的必要性

2.1应急物流体系是提高减灾救灾能力的重要手段

突发性事件造成人员和财产的损失,需要大量应急物资的供应。在救灾过程中,大量的医疗、食品等物资必须及时运达灾区,以保证灾害损失的最小化。一些自然灾害更会直接破坏公路等物流基础设施,使一些运输工具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物流功能,使货物不能顺畅流通,不利于物流的时间效用和空间效用的正常发挥,妨碍了救援活动的正常运行。应急物流的快速反应直接对灾害事故处理、减少事故损失具有重要作用。应急物流体系的建立能够为灾害地区提供有力保障,能够减少损失和危害,缩小影响范围,为进一步的采取救援措施和最大程度地挽回损失提供契机。建立紧急物流体系是提高减灾救灾能力的重要手段。

2.2应急物流体系能减少供应链中断风险

突发性事件会造成交通运输不畅,铁路、公路、民航等交通基础设施的破坏严重影响了物流体系的流畅性。突发性事件一旦发生,必将造成物流服务的中断,导致企业不能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将合适的产品提供给合适的顾客,来满足顾客的需求,造成了供应链中断风险,这就降低了物流服务的水平和质量,破坏了企业的商誉,而商誉恰是企业最重要的潜资源。

3应急物流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措施

3.1宏观层面

1)建立发达的预警系统。可以在灾害发生前及时预警,使人们提前做好准备。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大对气象、地震、天文、物理、数学、遥感、地球物理、地质等研究部门的投入。另外一些公共危机如公共卫生危机和各种人为灾害则可以通过加强预防和管理来消除潜在威胁,达到降低危机发生机率,甚至避免危机发生的目的。

2)构建网络化的交通运输线,使灾害发生后的救援物资能迅速抵达灾区。建立公路、铁路、航班、水路多维立体的运输网络,确保一条线路中断,其他线路能及时补充。

3)建立应急储备系统[2]。在自然灾害多发地段建立应急储备仓库,这些仓库的抗自然灾害能力大,即使发生自然灾害,也能保存下来,自然灾害发生后,马上可以将里面的物资用于救灾,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4)建立高效的应急物流信息网络。应急物流信息网络的建设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应急物流的实施效率,减少损失。可以依托政府公共信息平台,建立应急物流信息网络,及时灾害情况、运输及仓储的最新信息。

5)完善应急物流法律法规。政策的支持进一步加强中央和地方救灾应急物流体系的建设,颁布有利于灾后经济体系恢复的法规,规范救灾行为。

3.2微观层面

1)企业需要加强供应链的管理。美国的著名物流学者Martin Christopher说过:“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市场上将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企业在突发性事件没发生时,就应对整个供应链系统加强管理,需建立多层次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对突发事件防患于未然。备用供应商是降低供应商供货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弹性供应链网络可以减少风险对供应链系统的影响,提高系统输出的可靠性。

2)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制定出相应的控制、决策方案,一旦发生突发事件,马上可以选择一个合适的处理方案,将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

4结论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难多发国家,我们要加强对应急物流体系的建设,以成功应对各种自然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突发性事件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突发性事件;宣传片;电视媒体;品牌

有数据显示,新闻节目是电视媒体提升收视率的灵丹妙药,尤其是突发性事件的出现更能在短期内迅速聚集注意力。因为“人的好奇心表现为一种对不幸事件的倾向性。相对于好事情而言,灾难总是更容易成为某个社区的谈资”[1]。正如2008年5月12日14:28发生在四川省汶川县的7.8级大地震,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以最快的速度于当天15:00开始对此事件进行全面报道。据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5月13日央视新闻频道的收视份额高达7.58,5月18日央视综合频道、新闻频道和中文国际频道对抗震救灾294小时不间断的直播报道吸引了超过9亿的电视观众。

在注意力经济下,媒体间的竞争实则是注意力资源的竞争,而这些注意力资源不仅与媒体内容有关,也与媒体自身的品牌形象有关。德国学者马莱兹克在他的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中指出,受众对媒体的印象是制约媒介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就是说受众对媒体的选择更多的时候是感性多于理性,更多的时候是由媒体品牌所拥有的知名度、美誉度、公信度所决定的。[2]

凤凰卫视宣传创作总监、品牌管理人李青芬指出:“品牌是永续经营,就是在每一个点上,在每一个能够接触消费者或观众的面上去策划它。”[3]突发性事件的爆发其意义绝不仅仅是短时间内飙升的收视率和广告收入,更重要的是为电视媒体品牌形象的树立和巩固创造了时机。如凤凰卫视从“9·11”事件、美伊战争中脱颖而出,并在此后的别斯兰人质事件、汶川地震、内蒙古越狱事件中均有杰出表现,成就了它以“新闻资讯”为强势的品牌形象。凤凰卫视提出“还你资讯自”、“我们在路上”、“我们在现场”等口号,坚持“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多形态”的报道方针,在全球华人圈中具有广泛影响力。

宣传片是电视媒体品牌经营与管理的手段,它直接传达媒体产品的信息,承载媒体的精神、理念和宗旨,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度与广度。在特殊时期里,为突发性事件制作的宣传片是新闻报道的重要部分,不仅为节目的整体视觉效果提供亮点与冲击力,更是在危急时刻媒体凝聚人心、拉近与观众距离的最佳方式。它是媒体传递信息,以舆论引导社会,弘扬真善美的辅助手段;是媒体责任感与使命感的真情流露;是媒体传播理念和品牌价值的体现。[4]

在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宣传片的创意与制作和以往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更为突出时效性,速度第一。其次,内容的公益性远高于以商业为目的的宣传。它既服务于短期的收视率,也着眼于更为长久和深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制作要按照团队的整体部署,紧跟事件报道的步伐,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美国学者斯蒂芬·芬克(Stephen Fink)提出危机传播阶段论,把危机划分为爆发期、延续期、解决期,并指出危机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媒体在各个阶段要履行的职责与义务也有所不同,宣传片要发挥的作用和具体创意制作的手法也不一样。

事件爆发期:辅助新闻信息,锁定观众注意力

突发性事件的爆发期,媒体的首要任务是要告诉公众发生了什么,阐明危险,并提醒受众正视事件。这一阶段公众的感觉最为强烈,对信息的需求极为迫切。宣传片的作用,一方面用简洁的方式消除人们的“不了解”,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力度,多频次地告知观众正在发生的事情,辅助新闻信息的;另一方面,它也是媒体表明对事件的关注态度,迅速聚拢观众注意力的强力手段。

如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的地震及海啸,凤凰卫视在新闻的同时迅即推出形式简单的标题式片花,画面以日本地图为背景,标注出地震发生地福岛的位置,字幕推出“日本大地震”,共计5秒。随后又制作了1分钟的宣传片,用文字和新闻画面告知观众“2011年3月11日北京时间13:46,日本东北发生8.8级超强地震,情况紧急,这是日本国内发生的最强地震……”。宣传片中剪辑组接了海啸吞噬房屋、田地,掀翻船只,摧毁电力和公路设施,引发火灾,核电站爆炸等镜头,用直观的方式告知观众这是一场来势凶猛、破坏力强、破坏范围广、破坏程度深的灾难。最后,又将地震发生时日本议会官员慌乱的场景和灾难发生地被困人员等待救助的镜头加以对列,并打出字幕“日本面临自然发出的世纪考验”。

事件爆发期,电视媒体凭借宣传片高频次、高力度的播出,使观众了解事件发生的大致情况,如时间、地点、危害程度等。激发了观众对未知信息的好奇心,第一时间锁定观众,赢得大量注意力资源,并为事件的系列报道拉开序幕。

事件延续期:体现“人文关怀”,从公益的角度号召全社会动员起来

突发性事件的延续期,媒体一方面要继续关注事件发展的状况,及时报道政府对于事件解决的进程;另一方面要稳定社会秩序,缓解公众心理压力,疏导不安情绪,进行有效说服或动员。这一时期,宣传片不但要继续配合新闻事件的报道,而且要具有浓重的公益色彩,目的是激励全社会、全民族、全人类在危难时刻凝聚在一起,以坚定的自信心和强大的责任心直面困难,共度难关。宣传片的公益性是电视媒体社会价值的体现,凸显了媒体“人性化传播”的特点,能够大幅提升媒体的美誉度和公信度。

突发性事件的特点范文第5篇

在中国社会加速转型的过程中,各种社会矛盾也处于集中凸显期和爆发期,社会冲突的极端形态之一就是大规模的突发性群体事件。

在我国,“群体性事件”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定义, “群体性事件”曾是“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群众认为自身权益受到侵害,通过非法聚集、围堵等方式,向有关机关或单位表达意愿、提出要求等事件及其酝酿、形成过程中的串联、聚集等活动”。

突发性群体事件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目的,由一定人数所组成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群体,采用在国家规定的渠道和程序范围之外、不被国家认可的方法和手段,直接或者间接地向国家表达利益要求,其爆发速度快,对社会秩序产生一定影响,政府必须在短期内进行处理的事件。

社交媒体的概念是从Web2.0演化而来,2005年奥雷利( Tim 0fReilly)正式提出Web2.0的概念:“社交媒体(Social media)的概念2007年由安东尼·梅菲尔德提出,他将之定义为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连通性。”

本研究力图发现社交媒体的传播学意义方面特征,并给出相应的定义,总结出它的传播机制。随着技术的发展,出现设计理念如下的软件:用户以稳定的身份为核心,每一个用户及其传播的信息都可以看作是一个节点,节点之间彼此相连构成开放的社区并分享信息,这样的软件被称之为社交软件(Social Software)。社交媒体是基于社交软件构建的互联网平台,用户可以通过这些开放式平台来共享信息知识并参与对话。社交媒体有去中心化、快捷性、开放性、平等性、参与性、互动性、整合性等特点,一般系统论的奠基人贝塔朗菲认为“系统是处于一定相互联系中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成分的总体”。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有序性和目的性等特征。

一、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系统构成

突发性群体事件系统主要由社交媒体、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社交媒体用户与政府等方面组成。

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社交媒体和政府是三个基本因素,在当今传媒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情况下,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用户也参与到突发性群体事件的信息传播过程中,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通过社交媒体:在互联网上传递突发性群体事件的信息,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以此争取社交媒体用户的支持,引导社会舆论,从而影响政府的决策。社交媒体用户在这个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决定舆论的方向,也可以对三者施加压力,从而决定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发展方向,下面具体分析这四个要素:

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是指参与到突发性群体事件中的民众,他们直接参与了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束的过程。在本研究中,突发性群体事件的主体指的只是直接参与到突发性群体事件中的民众,不包括进行网络围观的社交媒体用户,这是因为,尽管社交媒体用户在突发性群体事件的解决中可能起到重大的作用,但从决策的角度来说,是那些直接参与者,而不是社交媒体用户,决定了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爆发和结束。

从占有信息的角度来说,政府具有天然的优势,有统计表明,在当前中国,“政府部门掌握着社会信息资源中80%有价值的信息和3000多个数据库”政府在突发性群体事件中具有主动的地位,政府的应对是关键。

社交媒体运营者在突发性群体事件中社交媒体、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社交媒体用户与政府系统中是中介因素,突发性群体事件中的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和政府都力图通过社交媒体控制信息走向进而控制舆论,使事情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社交媒体具有双重内涵:社交媒体一方面是信息传播的平台,另一方面又是具有大众传媒特征的媒介组织,因此兼具工具性和组织性两种特征。因此,社交媒体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比较复杂,它既是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和社交媒体用户用以发声的工具,也是大众传媒的一种形态,它可以通过推动“热门话题”等方式,对突发性群体事件进行议程设置,推动或者隐匿信息的传播。

此外,社交媒体还有自身的利益需求,有作为经济组织的一面,需要通过市场化运作获取自己的利益,社交媒体最大的收入来自广告商,而广告商又是根据社交媒体的使用率来确定投放广告的金额,为了吸引受众,社交媒体夸大或者歪曲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司‘能性。

在突发性群体系统中,社交媒体用户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到突发性群体事件当中,但他们在互联网中对突发性群体事件信息的传递和对共同话题的讨论,影响着舆论的方向,也可以对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社交媒体管理者和政府施加压力,从而促进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发展。

二、突发性群体事件系统之间的关系

突发性群体事件的解决,有赖于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与政府关系的博弈,社交媒体在其中起到工具性的作用。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希望通过社交媒体,扩大影响;希望从社交媒体用户那里获得道义上的声援,形成社会舆论:希望政府能够满足自己的具体要求。社交媒体用户希望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能够坚持自己的正当要求直至事情解决,并希望藉此推动政府进一步改革,促进社会进步;希望通过社交媒体获得更多的话语权,传播自己的要求。

社交媒体希望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作为持续的消息来源:希望吸引更多的社交媒体用户,增强自己的黏合力:希望政府呼应社交媒体用户的要求,进而凸显自己的影响力。而政府则希望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减少事件影响,尽快平息事件:希望能够通过控制社交媒体,减少信息传播;希望社交媒体用户不参与不扩大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网络信息传播,尽快消除网络影响。

在整个系统中,社交媒体居于巾心地位,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希望通过社交媒体影响社交媒体用户,进而生成舆论影响政府,社交媒体用户则通过社交媒体进行讨论,形成舆论影响政府,政府则希望通过社交媒体影响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和社交媒体用户。

从本质上讲,社交媒体能够影响舆论的生成,这是社交媒体影响力的根源所在。而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将影响到系统的发展。

三、突发性群体事件系统的运行演化

突发性群体事件在社交媒体条件下的演化过程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第一,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直接向政府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政府积极回应并如愿满足他们的诉求,从而促成事件的积极解决。此种情形是一种常态化的问题解决机制,不容易引起媒体和网民的注意。但这样的解决发生,政府和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的损失最小而收获最大。

第二,政府一开始并没有回应并满足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的要求,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通过社交媒体自己的要求,并在现实生活中采取如聚集、游行、示威等活动。这会导致以下后果:

1.该事件没有引起社交媒体用户的注意,不成为焦点。没有引起社交媒体用户的注意,其信息就会迅速沉没。这会导致:(1)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放弃了抗争。(2)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将事件闹大,继续抗争,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当然,有些事件由于缺少吸引社交媒体用户的因素,比如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提出的要求过于苛刻,缺乏道德上的吸引力;事件本身缺乏新闻要素:政府对相关信息控制过于严格等等;因此无论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怎么努力,都无法引起社交媒体用户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