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防震减灾相关资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为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办法》、《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和《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实施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加强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加强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地震灾害是难以预测的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将会给社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在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的今天,加强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是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地震形势的日趋复杂,加强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管理工作愈显重要,各乡镇、各部门要统一认识,各司其责,切实做好我县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管理工作。
二、严格落实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管理要求
各乡镇、各部门要依据《省地方标准──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分类》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划分及指标(见附件)等有关规定,严格落实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管理要求,扎实做好我县防震减灾工作。
三、规范程序,依法办理
(一)重大建设工程在设计施工之前,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具体办理和审查流程如下。
1.建设单位向县地震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或直接委托具有相应地震安全性评价法定资质的单位,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由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编制该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建设单位将该报告报送省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审定。
2.建设单位将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送县地震主管部门审查,县地震主管部门出具《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审查意见书》
3.建设单位将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和《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审查意见书》连同其他相关资料交工程设计单位,工程设计单位按评价报告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计。
4.建设单位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审查意见书》送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查验并留存,对无《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审查意见书》的重大建设工程,县建设主管部门不得发放《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
(二)重大建设工程之外的一般工程,按照《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计,建筑抗震设计适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中硬场地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非中硬场地时,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学校、医院等人口密集场所要高于一个等级,抗震设计适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不变,在抗震设计时必须严格执行。
1、继续完善地震监测手段我市有地震台一个,主要进行测震、地形变观测;有4口深水观测井,其中有2口属于国家地震局深井观测水网,有14口浅层水位观测井,4台β—r射线自动测试定标器,5台电磁波脉冲电脑自计仪,还有地温、地倾斜、磁偏角、气象观测等手段。从3年到4年陆续在全市新增了断层气观测手段和电磁波、地温、地电数字化观测手段十多台(套)。出色完成了省地震局交给的对08、09井的管理任务。4年建立和完善了焦作市地震前兆动物宏观观测网络,55个地震宏观观测点覆盖全市六县四区,均具备固定观测场所、观测对象、联系人、联系电话四个基本条件。规范对全市测报点的管理,推行了“三个一”,即一块铜牌、一套制度、一名责任人,局监测管理科绘制了焦作市地震监测网点分布图、一览表和地震前兆综合动态跟踪研究图表,对其实行动态管理。
2、建设地震信息通讯系统我局与省局无线电台始终保持着联系,电台工作正常,能保证应急通讯的需要。目前我局拥有10部电台、8部对讲机,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无线通讯网络,满足了地震应急通讯的需要。我局计算机网络上联省局网络中心,及时从网上获悉省局有关文件材料、信息,每周至少与网络中心连接一次,及时下载有关材料,今年通过网络完成了向省局传送年度会商报告、异常报告和地震应急基础数据等工作。4年完成了部分县市区地震办与市局地震信息计算机网络的联网工作,通过计算机网络向市局传送相关资料信息。4年完成了焦作市项目信息节点的硬件准备工作,初步完成了地震信息网络机房的调试,目前由1台服务器与两客户机组成一个地震信息局域网。与县市地震办通过电子邮件方式进行资料传送;对焦作市地震信息网站进行了实行的更新与维护。上半年增加了地震科普知识进农家专栏。
3、认真做好震情短临跟踪工作
(1)坚持周、月、季会商,有异常情况紧急会商,上半年共编发震情会商纪要6期,编发震情8期;
(2)坚持按时收集、报送、分析数据,4年上半年,全市六县共新增高了几十项前兆观测手段,加之原有的前兆观测手段,共30多项。监测科在工作人员少,工作量大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加班加点,坚持建立了地震观测资料数据库,每周绘图分析资料。对豫08、09井资料指定专人负责校核,于每月10日前报送省地震局;
(3)坚持异常零报告、日报告制度,上半年共发送震情零报告、日报告182期;
(4)积极同兄弟省市地震监测部门互换观测资料,同濮阳、安阳等地市交换地下水等前兆观测资料,与四省联防区的地市交换震情会商意见;
(5)对全市地震宏观测报点进行了检查,调整了部分宏观测报点,并上报省地震局;
(6)对一些前兆异常进行及时落实,做到了落实异常不过夜。上半年先后对修武地温异常、地震台地倾斜异常进行了认真的落实;
(7)对市直测报点进行维护与维修,上半年共到测报点检修仪器4次,对豫09井重新更换了测绳,对豫08井进行了测绳标定;
(8)5月初,对市直测报点、断层气观测点及部分县微观观测手段进行了检查;
(9)编写完成了焦作市4年中地震趋势会商意见,参加全省地震趋势年中会商会,在会上提出了我市异常项目及趋势判定意见;
(10)较好地完成了测报点的管理工作,及时发放测报点补助,及时购置断层气观测管,保证了断层气观测点正常运转;
4、组织局、台业务技术培训针对我局年青干部多的特点,4年度我局组织了全局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聘请地震监测预报专家授课,传授地震监测、分析预报等业务方面的知识,提高了我局整体专业技术水平。另外,我局还派出人员参加国家和省局及兄弟省地震局组织的专业业务知识培训班学习,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5、工作成果显著4年度,我局高度重视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制定了短、临地震预报工作方案、震情跟踪预报方案,修订完善了各项地震监测制度,确保了我市地震观测资料的准确性、连续性,在全省评比中获得好成绩。我市地震台的测震、地倾斜、地磁观测资料在省地震局组织的评比中,均获得优秀奖;市08、09井在省局地下水观测资料的评比中均获优秀奖;编写的《焦作市4年度地震趋势综合研究报告》获省地震局评比第三名。各县市区测报点的观测资料都达到了市局要求。市地震局每年都要召开评比会,对县(市)区资料进行年度评比验收及县市区防震减灾工作进行评比,鼓励先进。
6、群测群防网络建设运行良好我局在河南省群测群防网络建设中,早在92年率先在河南省完成无线电台通讯和电磁波观测网建设。目前我市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网络。微观网络可分为两种形式,其一是市地震局负责管理的市直观测网络和县(市)、区地震办直接观测的微观手段,其中有电磁波、地倾斜、盖革记数器、地温等手段,其二是县(市)、区自己管理的以水井水位为主的手段,目前也形成了水井观测网。宏观网点,目前已建成宏观观测点55个,这些动物前兆观测点基本具有五大要素,即一定的观测规模、固定的观测场地、有固定联系人员观测人员、有通讯地址和联系电话、有管理规章制度。
通过地震应急疏散演练,增强机关广大员工中小学生等人员防震减灾意识,掌握应急避震的正确方法,熟悉震后紧急疏散的程序、路线和避震场所,确保地震来临时,地震应急工作能够快速、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一)确保安全、简便易行。演练工作以模拟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以不影响正常工作、学习,保证安全为原则。为简化演练程序,保证演练过程顺畅。
(二)以人为本、力减损失。把员工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地震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预防为主、平震结合。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救助相结合,全面做好地震应急的各项准备工作。
(四)统一指挥、分工负责。在__镇党委的领导下,建立抗震救灾指挥部,按照统一协调、分工负责的原则进行事故应急处理。
为确保地震应急演练工作顺利进行,特设立演练组织指挥机构,构成如下:
(一)演练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二)下设演练指挥部
总 指 挥:
副总指挥:
成 员:
演练指挥部的主要任务是:负责总体指挥应急行动,根据事态发展进行决策,下达各类应急响应指令。
演练指挥部电话:
演练指挥部设以下四个应急救援小组,分为:疏散引导组、信号发送组、后勤保障组、演练评估组,并由专人担任各组的组长。其组成及分工如下:
1、疏散引导组
组 长:
成 员:
工作职责:负责组织楼层人员疏散,组织确认本楼层人员是否全部安全撤离;对来访者及客户进行正确引导,避免造成人群拥堵、挤压、踩踏等伤亡事件发生;组织收集并向现场总指挥或副总指挥报送负责楼层的情况,包括是否所有人员已安全撤离。
2、信号发送组
组 长:
成 员:
工作职责:根据方案要求准时发放地震演练信号,第一次为震时避险信号,发送开始时间为16时00分,第二次为应急疏散信号,发送开始时间为16时04分。
3、后勤保障组
组 长:
成 员:
工作职责:负责在演练前检查确认疏散通道是否畅通,打开各楼层安全出口;提供必要的物资保障。
4、演练评估组
组 长:
成 员:
工作职责:在全面分析演练记录及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比参演人员表现与演练目标要求,对演练活动及其组织过程作出客观评价,并负责编写演练评估报告。
5月15日16时00分—16时15分。
__镇中心小学办公楼。
__镇中心小学全体师生。
地震知识普及、应急避险演练、紧急疏散演练。
(一)演练培训阶段
2015年5月15日8时30分在__镇六楼会议室召开地震演练动员会,宣布办公大楼地震应急演练方案,下发《地震应急疏散演练说明》。
(二)演练具体步骤
1、演练开始
16时00分,尹昌明宣布演练开始,此时警报响起。
2、紧急避险(疏散)
(1)一二层楼员工在疏散引导人员指挥下快速有序疏散到__镇小学操场。此过程持续2分钟;
(2)三楼以上(含三楼)王广昌、袁 武、李兴华、王从金、王 盛、张丽源、王绍宁、谢海源、王 珅、王荣强立即告知各年级学生“地震来了,赶快避险”,并用书籍等硬质物品顶在头上或双手保护好头部躲到桌下或墙角。此过程持续1分钟。
3、开始疏散
16时04分,警报再次响起,全体学生从楼梯撤出,在疏散引导人员的引导下快速有序疏散到教学楼前操场。
4、演练结束。学生安全疏散到指定安全地带后,演练结束。
汶川大地震,对于中国如何切实推进防震抗震、避免生命财产损失,提出了严峻的课题。
在公众把注意力集中在地震预报的同时,很多专家提出,对地震进行设防,才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根本所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所研究员谢礼立甚至认为,长期以来,中国过于依赖地震预报防御地震灾害,是一个“极其错误的指导方针”。
他对《财经》记者强调,并不是说不应该对于地震预报进行科学研究,但把防灾的“赌注”完全押在这个方面,值得商榷。
他认为,且不说短期内无法实现地震的准确预报,即便地震预报取得了突破,也无法从根本上彻底减轻地震灾害;“即使可以非常精确地预报北京或其他某座城市某个时间将发生大地震,人员得以及时疏散,但房子大面积倒塌怎么办?上游的水库出现垮坝怎么办?”
诸多专家认为,进行地震烈度速报、建立地震预警系统尤其是切实推行抗震设防,才是更为现实的选择。
烈度分布图:被忽略的价值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发生当天,大多数人的目光被完全吸引到了震中――汶川。
一个看似理所当然的假设是:震中肯定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救援应该集中于汶川。
然而,就在地震发生之后不久,来自美国的一张烈度分布图,帮助一些中国专家做出了不同的判断。
所谓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及建筑物的破坏力。对于同一次地震而言,震级是固定的;但距离震中不等的不同地区,烈度分布却并不一样。比如汶川大地震,震中烈度可达11度(目前地震烈度的最高等级为12度),建筑物和很多其他基础设施几乎遭受毁灭性打击;而到了千里之外的北京地区,烈度就只有4度了,不会造成任何实质性损害。
因此,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估计其烈度分布,对于正确地判断灾情和部署救援力量,可谓生死攸关。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戴维沃德(David Wald)博士对《财经》记者说,该局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30分54秒,即根据震中、震级和震源深度等数据,以及地震波衰减规律等,自动生成了一张烈度分布图;地震发生后2小时15分,借助地质构造和余震分布信息,这张烈度分布图上已经标出大致的断裂方向和长度。
从图上已经可以发现,烈度达到10度的极震区,分布在汶川县映秀镇至北川县城的广阔地带。这意味着,北川方向也很有可能遭受严重破坏,此次地震的受灾程度超出了人们最初的想象。当然,沃德也承认,由于缺乏现场观测资料,这张图不够准确,但仍然可能为中国的应急救援提供宝贵信息。
令人遗憾的是,据《财经》记者了解,USGS网站仅为少数专业人士所熟悉,绝大多数中国公众和救援人员都无从知晓。而中国地震局网站上,也没有在第一时间公布类似的烈度分布信息。
客观地说,中国地震局的此次应急救援表现有诸多值得称道之处。比如地震发生后,该局迅速组织专家对震害进行评估,掌握了大量情况。与1976年唐山大地震相比,其监测能力可谓突飞猛进――仅用了十多分钟,即测出汶川大地震的震中和震级,为快速救灾行动提供了最关键的信息。
不过,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研究员陈运泰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承认,对于地震的应急救援来说,仅仅知道震中是不够的,还需要知道破裂发生在哪些地方,而这样的信息“不能只靠两条腿去跑”。
因此,地震发生后,陈运泰带领其研究小组,开始搜集全球18个地震台站的资料,推演此次地震的破裂过程。
经过通宵达旦的数据下载和分析处理,这个研究小组在5月13日早上获得了初步结果:破裂首先发生在映秀一带,然后向东北方向扩展,破裂长度超过300公里!这个研究结果,比USGS的估算更为准确。
陈运泰及其同事当即将研究结果上报中国地震局应急指挥部,同时在研究所网站上公开。这些信息在随后的应急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陈运泰至今依然为中国地震局没有向公众提供烈度速报信息――在地震发生后迅速给出大致的烈度分布――感到惋惜。
在汶川大地震当天,由于通信中断、道路受阻,外界未能及时了解北川等重灾区的情况,使得这些地区的救援工作没有在第一时间展开。
毕竟,烈度速报对于应急救援极有价值,尤其是在地震发生后的最初阶段。如果能够更早识别那些虽然不是震中、但遭受破坏也很严重的地区,更早派出救援队伍,就会有更多的生命获救。
预警系统:生死时间差
与烈度速报相比,地震预警系统更是一个减少人员伤亡的有效手段。
在6月14日发生的日本岩手宫城7.2级地震中,日本地震预警系统再次发挥作用。据日本《读卖新闻》报道,距离震中约100公里的仙台市地铁系统,在地震波到达前5秒接到了预警信号。
所谓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小于电波传播速度的特点,对地震波尚未到达的地方进行预警。
一般来说,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仅为每秒几公里,而电波的速度为每秒30万公里。
因此,如果利用实时监测台网获取地震信息,进行快速分析和评估,就可能提前发出预警。
以汶川大地震灾区为例。如果这一带设有地震预警系统,并且能够在地震波到达北川、青川等地区之前,提前数秒至数十秒发出预警,这些灾区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或许不致如此惨重。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所副所长李小军博士告诉《财经》记者:“尤其是学校,10秒钟就可以跑出去不少孩子。”
据李小军介绍,美国、日本、墨西哥、土耳其等国家,都在积极开展地震预警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并建成了一定规模和数量的地震预警系统或地震紧急自动处置系统。
例如,墨西哥城于1991年8月建立了向公众地震警报的地震预警系统。1995年,格雷罗地区发生7.3级地震,地震预警系统在地震波到达墨西哥城前72秒发出地震警报,为地震紧急处置赢得宝贵时间,大大减少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日本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立铁路系统紧急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其国家地震预警系统也于2007年10月正式面向公众运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覆盖全国范围的地震预警系统。该系统不仅可以自动计算地震的震中和震级,还可估计不同地区的烈度分布。
一般来说,地震预警系统只对距离破裂断层50公里至二三百公里的范围有效。对于50公里以内的地区,可能来不及反应;而对于二三百公里以外的地区,地震产生的破坏通常又不严重。
这一系统虽然有其局限性,但对于中国这个历史上地震灾害损失极为惨重的国家而言,仍极具现实意义。
目前,中国大陆地区尚未建立规模性的城市地震预警系统,仅在少数重大工程建立了小规模的地震报警或处置系统。其中,在广东大亚湾核电站1994年建成的系统中,当地震动超过给定限值时,中心控制室将采取相应的紧急处置措施。此后,秦山和岭澳核电站建成类似系统。2007年,冀宁输气管线也建立了地震监测与报警系统。
在汶川大地震之前,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地震预警系统的重要性。2007年10月的《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中,即明确提出要建立地震预警系统,其中,到2010年要加强地震预警系统建设,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地震紧急处置示范工作。
据《财经》记者了解,中国地震局将率先在首都圈和西北兰州地区,建立地震预警示范系统。这一计划在汶川大地震之后,已经得到批准,预计将于今年下半年开始正式启动。
此外,其他一些省市也有意引入地震预警系统。据李小军博士介绍,陕西省和重庆市就相继在汶川大地震前后,着手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所等机构商讨建立地震预警系统的技术方案。
强震动台网:遗憾与收获
无论是地震预警系统的建立,还是获得烈度分布图,都离不开作为基础的强震动观测台站。
一般的测震观测,其主要目的是监测地震活动性,确定地震发生的时间、震级、震中等震源特性;而强震动观测,则主要是测量强地震引起的强烈地面运动(即强震动)过程,以及工程结构的地震反应。
如果获得震中及周围地区的强震动数据,还可以在更短时间内,给出更可靠的烈度分布。
强震动观测台站通常设置在可能发生强地震地区的各类场地和工程结构,采用无人值守方式。观测仪器平时处于待触发状态,当发生强地震时,仪器触发并自动记录直接与地震力相关的加速度。
正是由于这一台站获得的信息,对于灾害评估、工程建设以及国土规划,具有非常直接的参考作用,因此,在过去这些年中,无论是日本、美国还是中国台湾,都已经建立了覆盖全境的强震动观测网络。
2008年4月11日,汶川大地震前一个月,总投资超过22亿元的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通过专家组验收。作为该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数字强震动台网在全国建立了约1200个强震动观测台站。
而根据在首都圈和兰州地区计划建立的地震预警示范系统,还将增加布设强震动台站;这些新增台站的观测数据,会通过有线或无线信道实时传输到强震动台网预警中心。
目前,北京、天津、兰州、乌鲁木齐、昆明这五个城市,已经建立起地震动强度(烈度)速报台网,当台网覆盖范围内发生4级以上地震时,可以在十分钟内给出烈度分布。而在此次发生地震的龙门山断裂带及其周围地区,也布设了60多个强震动台站。
这次地震发生,设在震区及周围地区的一些强震动台站,包括距离断层仅10公里的什邡八角台获得了记录。此外,研究人员还冒险深入现场,取出那些未能传回记录的仪器。
而四川宜宾等地区,以及甘肃、云南、陕西等十多个省市的强震动台站,则在地震当天就传回了记录;当然,很多台站由于距离震中较远,数据记录并不理想。
正是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国家强震动台网中心后来绘制出汶川地震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图,才较好地描述了震害的分布情况。
实际上,结合强震动持续时间等数据,这张图就可以转换为烈度分布图。
然而,此次地震仍然暴露出不少问题。由于通信中断,一部分台站的记录未能及时传送到国家强震动台网中心;在一些高烈度地区,比如北川县委院内的强震动观测台站,甚至出现了观测室倒塌而损坏仪器的情况。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所周雍年研究员也对《财经》记者表示,在这次地震中,四川省强震动台网有些台站没有获得纪录,还与维护人员缺少、整个维护管理跟不上有关。
此外,中国大陆目前强震动台站数量虽有所增加,但总数也仅与台湾省相当,远不能满足要求,因此整个龙门山断裂带及其周围地区的强震动台站密度仍然处于偏低水平。其观测仪器被触发后,也不是实时传输数据,并未像北京等地区那样形成烈度速报台网。
或许,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未能在震后数小时甚至更短时间内绘制出烈度分布图。
作为中国数字强震动台网的首席专家,李小军博士告诉《财经》记者,如果地震的烈度不大,速报的意义不大;但如果烈度很大,造成通信中断,甚至出现台站倒塌,实际上又很难作出速报。
“汶川大地震促使我们反思,今后该怎么解决数据传输问题,而一些地区的观测室是不是可以采用玻璃钢罩。”他补充说。
区划图修订:重审抗震设防
汶川大地震后,中国地震局迅速启动了《汶川地震灾区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编制。作为这份区划图的主编,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副所长高孟潭研究员对《财经》记者表示,地震区划图反映了不同地区潜在地震危险程度的状况,是震灾防御的重要基础。
2001年,中国编制出第四代地震区划图――《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并将其作为强制执行的国家标准(第一、二及三代分别是在1957年、1977年和1990年完成的)。原有的地震烈度区划概念,也被地震动参数区划所代替。
地震动参数包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等指标,与地震烈度有所区别;不过,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烈度之间,也可简单地进行对照。
汶川大地震灾区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修订,就成为灾后重建的一项紧急课题。所幸的是,早在2007年7月,第五代地震区划图的编制工作已经启动,编制组积累了不少基础资料和研究成果。按计划,中国第五代地震区划图将于2010年完成。
结合此次汶川大地震的烈度分布和强震动观测结果,以及现场考察情况和其他相关资料,编制组很快完成了汶川地震灾区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修订。而这些修订,也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批准,作为2001年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首次修改内容,于6月11日起实施。
高孟潭研究员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承认,过去人们的确低估了汶川地震灾区所在龙门山断裂带的地震风险。因此,需要重新审视这一地区的抗震设防。
不过,他同时指出,这并不意味着汶川地震灾区及其周围地区的抗震设防将普遍提高一个等级,或者说设防烈度将普遍提高一度。对于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考量。例如,与2001年的地震区划图相比,汶川、茂县、北川、都江堰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被调整为0.2g(g为重力加速度),对应的抗震设防基本烈度也从7度调为8度;计划修建大型石化项目的彭州,虽设防烈度仍为7度,但加速度分区亦从0.1g上调为0.15g。至于成都、郫县等地,则维持了原来的0.1g的分区。
当然,高强调,作为国家标准的地震区划,只是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最低依据。而对于地质条件复杂的城市和某些重大工程等,还必须做专门的研究。
在他看来,汶川地震造成如此惨烈伤亡,固然与其震级大、烈度高以及设防标准偏低有关;但更重要的,或许还是很多地区的抗震设防工作并没有真正到位。
这次地震中,遭受重创的往往是那些没有抗震设计的农村建筑,或者是建筑质量和抗震设防没有达到标准的城镇建筑,尤其是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而那些建筑质量合格、遵循设防要求的房子,在地震中的表现大不一样。实际上,即使在烈度超过10度的极震区,仍然有一些房子没有倒塌;而在一些烈度为7度、8度的区域,却有大量房屋倒塌。
“汶川地震发生后,我们对已经在城市推行的抗震设防更有信心,事实证明,抗震设防可以避免大量伤亡。”高孟潭说,“而乡镇和农村的抗震设防等公共服务,由于历史原因,长期处于真空状态。相信这次地震,会在这方面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下一次灾难:我们准备好了吗?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所研究员谢礼立看来,地震的最大威胁,实际上来自于“土木工程灾害”。
因此,他认为,除了公众一般关心土木工程的设防水准,即按照什么烈度来设防,实际上更重要的是设防目标。传统的抗震设计思想是:经过抗震设计的房屋,当遭遇超过本地区设防烈度水准的强烈地震时,容许出现一定程度的损坏,但应确保使用者的生命安全。
他指出,对于怎样才算是“一定程度的损坏”,目前在中国简直就是一笔糊涂账。因此,即使是按照同一个设防水准,针对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和重要性,也应该规定出不同的设防目标。对一些重要建筑,可以要求连玻璃幕墙都不能掉;对于学生、病人、老人、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集中的建筑物,则应该要求有更多的时间逃生。
2004年,谢礼立担任主编的《建筑工程抗震性态设计通则》作为行业推荐标准,在全国试行。据他介绍,按照抗震性态进行设计,就完全可以解决设防目标的问题。
对于有些人士将成本作为抗震设防的一大障碍,他并不认同。因为在其看来,采用土木工程方法,并不会增加很多投资;哪怕是将不抗震的建筑物提升到抗9度地震的水准,建筑成本增加大约在15%至25%,还不及很多老百姓装修所花的费用。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副所长高孟潭研究员也对《财经》记者表示,设防水准每增加一个档次,或者说设防烈度增加一度,每平方米建筑成本大概增加几十元。在很多城市,这不过是楼盘售价的一个零头。
“抗震设防并不是钱的问题,主要是一个意识问题。”他强调。
此外,一个地区的防震减灾能力,不仅与其建筑物的设防有关,还与其通讯、道路等生命线工程等诸多因素有关。早在1994年,国务院就曾发文提出防震减灾十年目标,“争取用十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大中城市和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具备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
如今十多年已经过去,但种种迹象显示,这份文件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和贯彻执行。在地震灾害预防工作较好的日本和美国,5级到6级地震一般不会对社会造成大的冲击;但2005年11月26日发生在江西九江的5.7级地震,极震区烈度仅为7度,就造成13人死亡,一度有40多万人露宿街头,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了20亿元。
《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提出,到2020年,中国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相当于各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的能力。但有专家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担心,这一规划会不会再次成为一纸空文?
面对未来的地震风险和“土木工程灾害”隐患,谢礼立还建议,在关注灾区重建的同时,必须审视其他地区的抗震设防。例如,当前需要对现有建筑物进行评估鉴定,该加固的一定要加固。
(福建省晋江市灵源街道灵水中心幼儿园,晋江 362205)
[摘 要] 微信公众平台具有门槛底、宣传快、零资费的特点,与新时期幼儿园管理工作有内在的适切性。幼儿园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起始于公众平台的开通。幼儿园公众平台的管理首先是要结合幼儿园的实际划分版面功能,然后是基于平台功能展开对话,幼儿园要制定微信公众平台管理制度,并做好公众平台的升级工作。
[
关键词 ] 微信公众平台;幼儿园管理;教育技术
一、微信公众平台的特点及其与幼儿园管理工作的适切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日渐普及,微信等SNS的出现为构建家园双向互动平台提供了技术条件。从幼儿园和家长实际出发,借助微信平台,构建新型家园互动平台,由此是幼儿园顺应时展潮流而作出的重要选择。
微信公众平台是腾汛公司在微信基础平台上新增的功能模块,通过这一平台,每一个人都可以用一个QQ号码,打造一个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并在微信平台上实现和特定群体的文字、图片、语音的全方位沟通、互动。目前微信公众平台支持PC,并可以绑定私人帐号进行信息群发,并主要面向名人、政府、媒体、企业等机构推出了合作推广业务。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将品牌推广给上亿的微信用户,这有助于减少宣传成本,提高品牌知名度,打造更具影响力的品牌形象。
与此同时,微信公众平台申请具有低门槛、高宣传的特点,这为家长带来了“零资费”的校方信息获取渠道。一方面,幼儿园承担着家园共育的责任,并在家园共育中发挥着专业引导的作用。同校园网页、QQ空间等形式的宣传相比,微信公众平台更及时、便利、有效;另一方面,当前幼儿园家长大多是具有鲜活时代气息的年轻家长,他们接受能力强,有很好的现代信息技术素养,同时工作繁忙,很少参与家园互动活动,难以及时了解孩子的在园动态问题,但他们对手机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很强的依赖感,由此借助微信平台,幼儿园可以更快速、便捷地服务于家长、教职工与社会。
二、幼儿园微信公众帐号的成立与开通
专属的微信公众帐号和粉丝关注热情是幼儿园微信平台运作的首要条件。幼儿园微信公众平台的服务对象就是幼儿家长和幼儿园的教职工人员,因此幼儿园微信公众平台有天然的粉丝群,这就为幼儿园微信公众平台的开通提供了基础。幼儿园首先需要做的是幼儿园微信帐号的申请与注册。幼儿园第一次使用微信公众平台需登录微信平台网站进行注册,根据页面提示填写幼儿园相关资料,确定功能与分类。功能介绍是幼儿园在公众帐号上所要进行的宣传的内容,包括办园目标、办园理念、家园互动、活动宣传等。帐号分类有服务号和订阅号二种类型,其中服务号是给企业和组织提供更强大的业务服务与用户管理能力,帮助企业快速实现全新的公众号服务平台;订阅号是为媒体和个人提供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构建与读者之间更好的沟通与管理模式。幼儿园一般选择订阅号即可,在申请成功后会形成幼儿园专属的微信号和二维码,它们是申请关注幼儿园微信平台的重要信息,这标志着幼儿园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又迈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其次是幼儿园公众帐号的开通。把幼儿园微信公众平台推向家长与社区,需要多渠道进行宣传。一是微信平台成立会。家长委员会是幼儿园与家长沟通的桥梁与纽带,通过召开家长委员会,介绍幼儿园微信公众平台开通的优势、内容、功能等,家长委员会的家长带头关注微信号,在入离园期间分发传单,指导家长们通过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加入微信帐号的方式关注幼儿园微信平台。二是你加微信我送礼。你加微信我送礼的通知,班级教师对家长关注微信平台进行认证,分发礼物券领取小礼物,由此可以在家长中掀起关注微信平台的热潮。三是微信朋友圈宣传。发动教职工、家长在微信朋友圈中宣传幼儿园微信平台,引导更多人关注。通过家长加入关注及微信朋友圈的传播,实现飞速的信息扩散,能够十分有效地展示幼儿园的办学特色和成果,促进家园沟通。
三、幼儿园微信公众平台功能的开发与运用
当微信公众平台有了大量的粉丝关注后,做好平台的开发与运用是幼儿园宣传工作得到认可的关键。微信公众平台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功能上,即信息传输的及时性、广泛性和交互性。要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平台的这些功能,就要科学规划微信平台的开发和应用。微信平台发挥功能依托于两个重要的内容:一是用作展示信息内容和形式的版面,即在手机上呈现幼儿园信息的形式和内容;二是交互功能的实现形式。做好这两方面工作,首先需要划分版面功能。宣传版面有主版面与分版面,如笔者所在幼儿园的微信平台分为“灵幼看点”(报道幼儿同当日大活动)、“故事妈妈”(美丽花故事妈妈义工团活动及各班级开展故事妈妈进班级讲故事等方面的信息)、“教师风采”(教师教科研、培训、比赛、微故事)、“班级风采”(各班级精彩活动与游戏)、“幼儿活动”(幼儿园开展的德育活动与各种幼儿比赛活动)、“家教讲堂”(先进的育儿知识与各年龄幼儿教育方法)、“健康在线”(及时宣传每周食谱、季节传染病预防、卫生保健知识宣传)、“通知公告”(幼儿园各种通知与家长会等信息)、“安全专栏”(交通安全、防火防溺水、食品卫生、防震减灾)等栏目。各栏目根据各活动信息进行专栏的报道。[3哄次是平台对话功能。这一功能的开展在技术上不存在问题,而且操作方式方便,只要以语音文字形成回复公众号对话栏,然后由平台管理员将相关资料整理上传,即可对家长意见予以及时反馈,但在具体开展中会存在很多工作,如会增加幼儿园教师的工作量,协调工作变得复杂等。就对话本身而言,也存在优劣两个方面,一方面对话的开展可以增加幼儿园和家长交流的及时性,让幼儿园及时了解家长的需要,并尽快做出反馈,但另一方面,如果相关工作没有安排好,就会引起家长的不满。因此,微信平台对话功能的开展必须以幼儿园精心的准备为基础。
四、幼儿园微信公众平台功能的管理
精细化的管理能提升管理的质量,促进其规范化与个性化的发展。幼儿园微信公众平台的精细化管理能够带动幼儿园的品牌化发展,为此首先要制定高质量、多元化的微信公众平台管理制度,具体包括以下四方面:一是人员管理。幼儿园需要一名专职的微信平台管理员,能够根据幼儿园动态及时采集图片信息,做好文字编辑,美化平台版面,做到每天信息及时、到位;二是审核制度。平台管理人员每日信息之前,需要经过园长或分管副园长审核签字同意后方可,避免在信息中出现敏感的政治问题及有关学前教育的错误观念;三是内容甄选。每周一平台管理员将栏目表在幼儿园进行张贴,各年段、班级可以自行将要宣传的内容进行填写报送,分管副园长根据内容的质量进行排期,有计划地对班级活动、幼儿活动、教师风采等进行宣传;四是抵制商业广告。在微信公众平台粉丝关注人数越来越多时,商业广告便会登门拜访。为确保平台宣传的质量,幼儿冈应严格抵制一切商业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