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消费对经济的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信息消费 经济增长 产业化
一、信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我国经济模式的转变特征之一是供给制约需求向需求调节供给,市场经济条件之下,消费是生产的出发点及终点,因此,国家经济的发展必须紧紧围绕消费,要以消费为轴心。当前,我国信息产业占比越来越大,信息消费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首先,信息消费带动国民消费,刺激经济增长。我国信息消费率不断提高,自2010年起,我国信息消费率由2.54%提升至3.8%,表明以信息消费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比例不断提高,信息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商务部分析称,预计2015年中国信息消费率有望达到4.7%。受此影响,信息消费率占消费率比重也越来越高,信息消费率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持续增强。
第二,信息消费带动新增产出。信息消费关联行业众多,产业感应系数大,信息消费每增长100亿元,对工业、农业及第三产业的贡献分别为3亿元、120亿元、131亿元。以2015年为例,工信部,信息消费拉动相关产业1.2万亿,对GDP贡献0.8%。
第三,信息消费带动新增就业。信息消费在生产过程中充当纽带,将大部分产业联系在一起,直接推动传统产业审计,带来新就业。2013年,信息消费带动直接新增岗位130万个,间接新增岗位310万个。
二、我国信息消费现状
(一)规模持续扩大
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道路上,信息消费需求缺口大。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报告,2010~2013年,我国信息消费规模同比增长超过28%。商务部研究院报告,2015年,中国信息消费规模将超过3.2万亿元,较2014年增长20%以上。智能设备如平板电脑、互联网电视等产品销量将稳步增加,便携式移动信息产品如手机游戏、手机阅读增长迅猛,网络购物热度不减,互联网+政策下,信息消费将继续扩大。
(二) 水平持续提高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报告,2013年中国人均信息消费水平为1616.79元,消费系数为10.34,较2010~2012三年提升分别为3.15%、2.3%、1.44%,中国信息消费水平逐步增高。以广东为例,2013年全省信息消费总额达5000亿元,至2015年,全省信息消费总额达9000亿,年均增长20%以上,十二五末,广东几乎抢占全国信息消费近三成份额。
(三) 地区差异明显
信息消费地区差异受经济发展程度影响,在我国,信息消费地区差异主要呈现东部地区总体高于中西部地区的状况。代表性地区西部为云南、青海,中部为安徽、河南,东部为浙江、福建,其中,福建省平均信息消费额达5867元,为最高,河南为2189元,云南为987元,消费占比分别为36.34%、21%、10.09%。
三、发展信息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建议
(一)支持信息化发展,提高信息产品及服务供给能力
首先,国家要促进公共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开发利用,充分挖掘公共信息资源的社会经济效益;支持电信企业、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推动云平台建设;引导社会资本投资,规范市场;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为信息消费的扩大营造良好环境。第二,要大力开展自主创新。利用国家优惠政策,以核心技术带动生产效率的提高,突破核心技术,降低价格水平,推动消费增长。第三,要加大数字产业扶持力度,扩大信息服务业投入,适当放宽市场准入条件。
(二)因地制宜,制定激励性政策
我国信息消费地域差异将持续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应针对低于制定相应的激励性政策。一方面,要加大政府补贴,推动信息产品及服务消费。操作中,可通过财政补贴、低收入人群消费补贴、信息产品及服务下乡等具体形式实现推动。另一方面,要大力提倡新生活方式,引领时尚,促进社会资源向信息产业靠拢,以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三)构建安全的消费环境,保障信息消费秩序
信息消费环境之下,信息安全显得尤为重要,社会关注度日渐提高。第一,应当为信息消费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一方面,要加快信息市场法制建设,强化行业自律,引导社会责任,强化行业规范性,如竞争协调机制、行业组织建设等;另一方面,要倡导文明的信息消费方式,可定期举办宣传活动,如防欺诈培训、防病毒培训等,倡导文明上网。最后,要设立长效监管机制,强化网络警察作用,提供举报路径,持续打击网络违规案件。第二,要推动消费者权益维护体系的建立。在网络消费时代,消费者权益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消费者权益侵害案件屡见不鲜,极大地打击了群众信息消费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建设高效、严肃的消费者权益维护体系。第三,明确商家职责,通过法律手段,维护商家与消费者利益,保护双方权益。第四,推动实名制应用,强化信息安全。
(四)培育新消费需求
新业态、新行业的出现会创造新消费与新生产。提高信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还应该不断培育新的消费需求。一方面,要拓展信息服务业业态,将网络技术与服务融合,扩展信息服务应用范围及服务范围。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促进新型数字产品、数字内容的开发,鼓励市场生产积极向上的信息内容。第三,要不断拓展电子商务,为信息消费提供更完美的平台。第四,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信息消费提供优质平台。
参考文献:
[1]郑丽.我国居民信息消费及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影响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4.
关键词:居民消费需求;收入分配;经济增长;辽宁省
投资和消费是扩大内需的两个关键因素,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拉动作用十分明显,而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长期拉动作用更为突出,因此增加投资是各国政府常用的刺激经济回升的重要手段。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长期看,市场需求规模是决定着生产规模和投资规模的主要因素。投资需求的增加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但经济增长进入正常运行后必须有消费需求相应的增长加以配合。因此,我们应该在增加投资的同时,相应地重视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多方面启动国内市场,这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领意义。
一、消费、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步入了出口导向与投资驱动快速发展的发展模式,但是投资和贸易顺差增长过快、内需相对不足的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消费、投资、出口难以共同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出现了内部失衡,表现为投资与消费严重失衡,即投资率(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例)偏高,而消费率(最终消费占GDP的比例)则相对偏低。
基于1991―2012年间数据,采用国民核算支出法来测算辽宁省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2004年以前,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与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波动幅度较大(见下页图1),1991年和1992年两因素的贡献率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最终消费贡献率为62%左右。在1993年,资本贡献率一度超过消费贡献率,上升幅度与下降幅度都较大。1993―1995年,消费贡献率呈现上升趋势,在1995年,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达到历史最大值80%,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出现了负值-14.1。1996年消费贡献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下降到15.4%。1996―2002年,消费贡献率波动幅度较小,保持在50%~70%之间。1994―2002年,消费贡献率一直大于资本贡献率,也就是说,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份额的最大需求。1996年以后资本贡献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而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在2002年后出现下滑,2003年以后资本贡献率超过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变化幅度较为平稳,资本贡献率保持在55%~80%之间,而消费贡献率保持在30%~45%之间,这说明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已由消费需求变为投资需求,显示出辽宁消费对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贡献率处于偏低的地位。因此,提高消费对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贡献率迫在眉睫。
二、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的原因
(一)居民收入低,城乡收入差距大
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总量上看,到 2012 年,辽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 223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 56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 384元,虽然高于全国水平,但在全国排第九位。辽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于位于南方沿海地区,甚至低于同在环渤海地区且自然地理条件比较相近的山东。
从城乡收入差距来看,城乡收入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由2006年的6 279元增加到2012年的13 838元,收入差距增长了两倍多,过大的收入差距,造成贫富分化严重,也导致了全省消费格局重心在城市。辽西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城乡居民收入较低,相应地消费处在较低层次上,而沿海城市旅游、贸易的繁荣发展,收入相对较高,消费水平处于较高层次。
(二)消费环境不理想抑制了消费增长
目前市场整体消费环境不善,消费服务水平较低,从饮食、加工业到医疗、保险业,从通信、汽车市场到金融、证券、房地产乃至教育领域,无不积攒着消费者的心头之痛,侵权易、维权难,严重挫伤了居民的消费积极性,消费诚信度存在一些诚信缺失。价格也是影响消费支出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消费品价格越高,居民的消费支出就会越少,制约城乡居民消费能力的原因是不断攀升的高物价和相对而言的低收入水平。2011年辽宁省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7%,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增到1.1%。有限的收入面对高额的商品,消费者往往是捉襟见肘、望而生畏的。
(三)产业结构失衡对消费的影响较大
辽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省份,改革开放初期,其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对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忽视,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消费结构的不平衡。2012年年末,第二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为53.2%,这其中工业占比为87.7%,建筑业占比为12.3%。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仅为8.7%,经济结构的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结构的优化。
(四)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仍然落后于城镇,在农村,治病难、养老难的问题仍然没得到解决。2007年,虽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农村全面实行,但新农合在农民医疗支出的报销额度上十分有限,很多的药品不在报销范围之内,治疗小病或靠长期吃药才能维持的慢性病所需的费用都是自费。养老保险制度方面,农村一部分的老人参加了养老保险,还有没有纳入社会保障制度的人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老有所养”的问题。
三、进一步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对策建议
(一)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
1.运用税收政策切实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若要切实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的现实状况,首先,要建立企业职工工资一般增长机制;宏观上加强国家对企业工资的调控和指导,微观上要确保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等,真正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例,形成合理有序的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做到中等收入者占比达到多数,绝对贫困的现象基本消除。其次,做好收入再分配,这是政府重要职能之一,是促进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政府要建立公平取向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机制,引导社会公众形成以公平的理念,弘扬良好的社会风气。 2.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促进农民增收。积极运用财政政策,缓解三农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引导和激励金融机构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投入,促使辽宁农业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转换农业的发展模式,注重服务业,尤其是旅游业的开发,使发展模式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注重对农村林牧渔业的投入,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扶持乡镇企业的稳定快速发展,引导乡镇企业向外向型的模式发展,积极鼓励农民从事种植业以外的其他产业活动。
3.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中等收入阶层的收入,并扩大其占比。中等收入者是扩大内需的主力军,只有促进消费市场多样化、多层化,并加以科学而规范的引导,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消费能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对于促进产业结构均衡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抓紧实施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消除超过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垄断行业过高的收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切实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均衡发展,切实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配套衔接,控制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扩大的趋势,实现城乡经济、文化的协同发展。
(二)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环境,刺激有效需求
监管部门要改善监管方法,加强监管力度。要敢于曝光消费市场的不合法的违规操作,为消费者的利益保驾护航,真正做到对监管部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活动进行监督;另一方面,要发挥媒体的作用,引导消费者形成一个理性适度的健康绿色的消费理念。只有逐步完善居民消费环境,才能刺激居民的有效需求。
(三)加快发展服务类消费,拓宽居民消费领域
要扩大内需,就要加快发展服务类消费,扶持享乐型消费。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消费层次在提升,文化内涵已逐渐融入到城乡居民的生活当中。要加快能对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起到积极作用的文化教育、文化交流、文化旅游等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充分挖掘和释放节日消费市场的潜在需求,引导和鼓励服务企业开展各类商品的营销活动,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节假日消费需求。要扩大旅游消费,加强辽宁省各特色景点的宣传、温泉旅游的开发力度,发挥拥有旅游资源地的优势,积极发展特色旅游、养生旅游、观光休闲旅游等等,带动辽宁的经济发展。
(四)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消费水平
全面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城镇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切实解决关闭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问题。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做好社会保险的覆盖和基金征缴工作,重点是关注农民工以及非公经济组织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加大城乡医疗救助支持的力度,建立健全社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吴乐珍.我国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2,(4).
[2] 沈坤荣,刘东皇.是何因素制约着中国居民消费[J].经济学家,2012,(1).
[3] 刘东皇,孟范昆.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居民消费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1).
[4] 魏志凯.促进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多因素分析[J].商情,2011,(6).
[5] 孙迎联.居民消费需求影响因素分析[J].财经科学,2011,(3).
[6] 程霞珍,潘理权.扩大居民消费的难点、重点与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0,(1).
[7] 柳国海.当前我国收入差距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2,(20).
[8] 王青.关于扩大沈阳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对策建议[C]//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2013.
[9] 徐伟.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政策建议[J].经济,2013,(1).
关键词:制度经济学;循环经济;分析与对策
一、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层面分析
近年来,我国在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基本的制度环境,但是,由于处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初级阶段,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安排上出现了供给和需求的非均衡。所谓制度非均衡是由于现行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的净收益小于另一种可供选择的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也就是出现了新的盈利机会,产生了新的潜在的制度需求和潜在的制度供给。在此阶段,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非均衡状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制度供求不均衡。随着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来,人们对发展循环经济意义的认识逐步提高,为循环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但这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无疑是一种非正式的制度供给,虽然非正式制度的供给能约束人们的行为,但其约束力较低。还有,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修改跟不上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只侧重于“治”而忽略“防”。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仍有不少法律上的空白。[1]譬如,发展循环经济涉及到财政、税收、金融、投资、贸易、资源回收、科技、教育培训等纵向管理与企业经营、包装、垃圾处理、建筑、食品、化学品、家电、服务行业等领域,需要制定法规或者规章的任务很多很重,有许多法律上的空白需要填补。
2.产权制度供求不均衡。资源与环境一直被视为公共财产,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资源的公共性造成了资源过度使用、环境过度破坏并造成生态失衡。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经济外部性可以通过产权交易使其内部化,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要改变生产的社会成本与个人获利的不对称性,就需要建立清晰的产权制度,以便把环境成本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流通,使得由产权不明晰所引起的外部不经济内部化。目前,我国存在建立多元化的自然资源所有权体系的需求与我国资源所有权单一 、公共所有和界定不清的供给不均衡状态。[2]
3.激励制度供求不平衡。在实现循环经济过程中,在企业范围内实现循环经济的关键是使企业在实施循环经济的同时,获得预期利益。我国政府为了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促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有效防止资源破坏或环境污染,先后实施了一系列财政、信贷和税收等经济激励政策,包括对节能技术改造、节能设备购置实行信贷贴息、差别利率、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减征企业所得税和加速折旧等;对资源综合利用、城市生活垃圾发电、风力发电和农村可再生能源项目实行税收优惠等。这些经济激励管制制度的制定虽对循环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离循环经济的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对策
1.突出企业在循环经济制度创新中的核心作用。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要将对环境影响最小化和确保资源供给最有效利用作为原则,体现在整个计划中。在经营理念方面,倡导企业发展与节能环保并行,注重企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其次,企业要进行技术的创新。以技术的创新,推动循环经济制度的创新。企业要进行技术创新首先要树立面向循环经济生态化的技术创新观,使技术创新观由传统经济发展观下只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忽略社会、生态效益,造成的巨大浪费和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的观念转化为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体现循环经济思想,形成一个包含了资源开发、原材料生产、中间产品制造、加工生产、流通消费、循环利用全过程的循环型技术体系。再次,企业要进行管理制度的创新。企业面对循环经济的管理制度创新就是要求企业强化环境管理和加强环境保护。[3]
2.重视消费者在循环经济制度创新中的参与作用。可持续消费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循环经济每一项原则的贯彻落实都必须建立在可持续消费的基础之上,因此,消费者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也要主动承担起自身责任。从个体消费者层面来看,它通过消费者的“环保选购”对企业生产产品的原材料获取、产品生产方式、消费过程以及消费后处置提出符合环保的新要求。这样,生产企业才会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实现生产资料的可持续消费,真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自觉发展循环经济。从政府层面上来看,政府作为国家的代表和象征,政府的可持续消费行为具有示范带头作用,政府可持续采购对于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优势。可见,开展政府绿色采购,一旦标准明确、信息畅通、程序公平合理,供应商就比较容易根据要求提供符合标准的产品,以此来推动绿色产业市场形成,以可持续消费拉动绿色生产,推动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
3.强化政府在循环经济制度创新中的领导作用。政府在应加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制建设。对已有的法律中央和各级政府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并进行完善,要求政府作到监督密切、执行有力、奖罚分明,企业和个人要积极配合,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其次,需要根据自然资源产权多样化特征,应分门别类建立起多样的所有权体系。[4]同时,改变自然资源使用权无偿获取的产权制度安排,建立起市场化的产权制度,建立资源产权交易市场,促进自然资源的使用权和经营权的市场化。再次,政府在激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时,除了要不断完善各项激励工具,还要着力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使之与国家的产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宏观政策相一致。总之,在资源和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今天,应通过建立消费者责任制度对过度消费作出必要的限制,对畸形消费实行必要的惩戒,对浪费行为进行必要的制裁,使消费者自觉选择与循环经济相适应的绿色消费行为。
参考文献:
[1]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M]155-156页,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2]姜宏.《绿色消费:以绿色需求拉动绿色生产》[J]35页,《环境经济》, 2007年第1期.
一、房地产经济的市场地位分析
首先,房地产经济是宏观经济发展的支柱;房地产经济具有产品需求弹性较小的特点,能够敏感地反映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现状,可以作为宏观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在经济周期运行过程中,房地产经济能够充分发挥带动作用,一方面可以刺激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吸纳资金并促进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具体而言,房地产经济在宏观经济发展中占据支柱地位的主要体现在开发投资房地产所形成的直接贡献、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间接贡献以及在劳动市场上消费所形成的消费贡献。其次,房地产经济对其他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房地产经济具有建设周期长、使用周期长、资金链长等特点,而且与其他产业关联度很大,所以房地产经济具有产业联动作用。据有关调查显示,与房地产经济相关联的产业有五十多个,其对建筑业、金融业以及物业管理等众多产业的影响力系数以及感应系数远远超过行业平均水平。而且,在房地产项目开发过程中,很多房地产企业都会采取银行贷款的方式来进行融资,这就将房地产经济与银行信贷紧密联系起来,又进一步增加了房地产经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力。在充分发挥产业联动作用的同时,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还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有效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二、房地产经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1.房地产经济对投资的影响通常情况下,房地产价格的大幅度波动会引起房地产产品供需的相应变化,进而引起社会总投资的变化,并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具体而言,房地产价格上涨会促进房地产供给量的增加,进而引起房地产产业投资规模的扩大。此外,由于房地产经济的产业链较长,所以房地产投资规模的扩大也会带动建筑业、制造业等房地产上下游的相关产业领域投资的增长。与此同时,房地产通常还可以作为抵押资产,房地产价格的上涨还会引起相应资产担保价值的增加,从而有利于降低担保风险。而且,以当地产作为抵押品的相应投资者还会更容易获取融资,而融资的增加又会进一步促进投资支出的增长。如此一来,通过环环相扣,房地产产品价格的上升必然会引起社会总投资的增长,反之,房地产产品价格的下降则会对社会投资产生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2.房地产经济对消费的影响房地产产品作为社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格波动必然会引起社会总财富的变化。一般而言,房地产经济对消费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财富效应以及储蓄效应来实现的,其中财富效应主要是对已经拥有住房的人群产生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变化波动会引起他们住房资产总值的波动,进而影响其在消费方面的选择。通常情况下,财富效应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首先,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会增加房产所有者的总资产,如果他们将房产进行变卖或者是抵押,那么这部分增加的资产就会转化成现实利益,进而增加他们的收益,从而会直接引起消费需求的增长。其次,如果房地产价格上涨,但是房产持有者并没有进行房产出售或者抵押,他们的总资产仍然是增加了,这无疑会增加其消费信心,从而刺激消费需求。此外,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也会直接影响房地产财富效应的实现,发达的金融市场能为房产持有者利用房产融资提供便利,从而促进资金的流动性。然而,一旦房地产经济发展不景气,有关银行就会对房地产价格以及贷款风险进行重新评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资金的流动性,甚至产生负面的财富效应。而储蓄效应则指的是房地产价格波动对潜在的购房需求者以及租房需求者的影响。一旦房地产价格上涨,相应的房租价格也会上涨,然而这种价格上涨并没有增加购房者和租房者的资产,而是增加更多的成本支出来满足其基本的住房需求,因此,在这种情形下,购房者和租房者大部分会选择放弃在房地产方面的支出,并将资金存储起来或者是用于其他项目投资。
三、结语
【关键词】闲暇时间 假日经济 可持续发展
假日经济的由来
假日经济产生的前提是闲暇时间的存在。闲暇时间是一种与劳动时间相对应的存在,人们产生消费的时间几乎都包括在闲暇时间内,由于消费时间的长短不同,相应地也就有耗时性消费与省时性消费的区分。从时间概念上来说,消费时间的长短也就是省时性消费品与耗时性消费品的“时间价格”。基于这点,闲暇时间就具有了一种货币性质的功能,当消费者只在闲暇时间内进行消费时,其会倾向于在闲暇时间内去满足自身消费与服务需求的最大化。
为此,可以通过建模,探讨闲暇时间变化对于消费水平与消费人群结构的约束作用,已得出闲暇时间的约束模型就是消费者在闲暇时间段时所能选择的耗时性与省时性商品的不同组合。①同时,按基本数据分析,消费者劳动时间为一天8小时,休息睡眠时间为8小时,那么一天24小时内其闲暇时间就有8小时。
假设有省时性商品,其每消耗一个单位的省时性商品就需要两小时,而消费一个耗时性商品则需要四小时,那么我们可以分析在特定的时间段内约束作用下,闲暇时间用以消费商品的数量会受到时间的影响,闲暇时间不仅深刻地影响了耗时性商品的消费数量,同时还会促进省时性消费的增加。②因此,闲暇时间越多,则商业活动就有足够的时间来发生,并且更为活跃。基于此,假日经济的概念就应运而生了。
我国假日经济的发展现状
假日经济是一种闲暇时间内发生的经济现象,它作为社会总消费的一部分,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当前,我国假日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出集中化和调控不足两大特点。
集中化。目前,假日经济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缩短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方面,假日经济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的。但由于目前我国假日经济集中分布于三个黄金周内,甚至国内把假日经济就理解为“黄金周经济”。这也造成大量的企业与公司在黄金周到来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来进行宣传与经营管理,导致“黄金周经济”扎堆的现象,这种过于集中的经营方式的弊病也相当明显,供需不平衡被进一步放大,消费者在黄金周消费存在井喷现象,波动过大的经济消费特点也对相关产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每到长假时间,交通部门的压力就骤然增加,同时各大景区也人满为患。
另外,由于集中性消费的特点,平时能接待2000人的旅游景点,可能在假日要接待5000人,势必会造成服务质量的下降,这种供需的严重不平衡也埋下纠纷与安全隐患。甚至有游客投诉,去了旅游景点,没有看到风景,只看到密密麻麻的人群。同时,大量的旅游人流也造成旅行社之间的盲目竞争和无序竞争现象,有的打出“低价出游”“零团费”等幌子,却暗中降下接待标准;有的以次充好,强迫购物,过景点而不入。这样的旅游质量自然无法使消费者提及享受与开心。
同时,假日经济的过于集中,也造成了生态的透支。旅游景区人满为患的结果是造成旅游设施的超负荷运转,新闻中对于黄金周环境污染的报导屡见不鲜,不仅大量的垃圾让景点遍地狼藉,而花木的严重破坏也造成景点可观赏度的持续降低;与人流一同到来的还有大量的旅游噪声污染,宾馆餐厅、娱乐场所拥挤不堪,当地居民的生活工作受到极大影响。特别是在假日里集中发生的安全事故与平时相比大大增多,过多的人流对于景区的管理提出了严峻要求,当设备管理不到位,安全隐患未排查,消防工作疏于防范,交通管制与疏导未达要求等情况存在时,在人流数量的放大效应下,安全事故发生概率与发生后果的严重性急剧增加。
调控不足。假日经济关系着社会经济背景下的生态环境管理、公共安全管理、公共政策交通等各方面的调控。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角色,政府不仅要担当起假日经济的指挥棒职责,同时还要细化管理,对公安、通信、旅游、工商、交通等部门进行协调统筹,进而达到满足游客综合的目标。从这一角度来说,目前我国假日经济由于宏观调控上的不足,存在着较严重的难购票、难订房、安全卫生无法得到保障等问题。
同时,目前我国假日经济还存在着市场供给结构水平低,消费水平低的问题,很多假日经济的经营者把消费理解得相对简单,其经营的重点放在吃喝玩乐四个字上面,而这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产生了距离。从最初的走马观花式的图新鲜,到当下注重文化品位与文化熏陶的旅游需求,这不仅体现了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质,同时也对旅游服务的提升提出了新的需求。而我国很多景区不善管理与维护,景点特色几十年如一日,不重视创新与文化深挖,不重视新旅游热点的开发,在全国各地很多“民俗游”、“文化游”的景点,都还停留在建几个仿古建筑,放一些仿古商品的阶段,并且风格特点大同小异、互相模仿,让很多旅游者感觉索然无味,这难免会影响到我国假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假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优势
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经济增长最终是需要靠内需来拉动的,需求越旺盛,则产出与相关产业也就会得到更好的发展。1997年起,我国面临着通货紧缩的严峻形势,国家立足于长远经济发展的目标,就开启内需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黄金周”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这次调控,居民的消费能力得到了有效发挥,以旅游为龙头的一系列相关产业链得到了有效的发展与壮大。这种基于闲暇时间的经济应用模式,有效利用了闲暇时间对于消费的促进作用,进一步解放了消费力。而支持黄金周经济的基础来自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由于社会经过一定程度的发展后,其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具有了一定的水平,社会生产力所能提供的物质资料也具备了相应基础,再结合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民可支配收入的提升,也就建立起了闲暇时间模式中的货币消费基础,这几个因素综合作用,为假日经济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时间、公共服务、政策法规等全面的条件,进而把假日消费提升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而另一方面,由于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居民的消费观念从过去的求温饱,到现在的求放松,温饱满足后,文化与精神消费自然会成为消费的主要方向,而这种消费心理的变化也促进了消费行为的达成。总的来说,假日经济从宏观层面上来看,就是一种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后,消费心理与消费能力同时提高的积极成果。
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旅游资源具有浓厚的文化传承性,自然风光丰富多彩,各地民族风情与文化古迹引人入胜。特别是我国得天独厚的古都与古文明建筑等旅游资源,具有着先天性旅游优势。而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其自然生态与社会传统保存较好,与当地自然风光一起成为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旅游景点观光地。
另一方面,我国有许多抗战时期的革命胜地与故居,红色旅游也成为我国旅游的一张亮眼名片。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旅游业与国际接轨的趋势也在逐渐加快,在引入国际旅游服务意识与方法后,结合我国独有的旅游优势,为提升我国旅游供给能力注入了强劲的力量。经济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居民消费模式的更新,消费观念的提升也促进了旅游消费的大幅增加。对于目前我国人民的心态转变而言,很多人已经把消费作为工作挣钱的直接动力,这一深刻变化是保证我国假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内因,也是保证我国假日经济发展长期稳定的重要保障与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发展迅速,基础设施的建设大步推进,现代化交通发展日新月异,交通条件的改善与升级,把很多景点从过去的乏人问津变成今天的热门景点,交通工具的变化也大大提升了假日经济中旅客在路上的舒适度,随着公路等级的不断提高,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不断竣工,更多人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自驾游、全家游,进一步提升了假日经济的耗时性消费达成率。
而另一方面,政府对于经济的全面重视,也拉动了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外出旅游时宾馆、商业、停车场、旅游景点、公厕、通讯、环境、饭店、医疗等基础设施为旅客的出行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而旅游人群的涌入也进一步提高了这些产业的经济效益,相互促进的结果就达成了这些产业的进一步升级与服务质量的主动提升。在中央的号召下,各项政策出台都是为了提高旅游经济成效,以经济来带动当地发展,这也使得假日经济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假日旅游的相关设施与配套服务质量也在不断提升。
我国假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
建立闲暇时间约束模式。从目前我国假日经济发展来说,我国生产力发展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其在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人们收入还未达到全民参与假日经济的地步。从这一点来说,假日经济如果失去了强劲的购买力,那么其发展也就无从谈起。考虑到假日经济对于全民经济的促进作用,有声音表示要通过在我国建立起像发达国家普遍实行的国民休假制来作为“黄金周”的替代。这种思路是基于闲暇时间约束力对于消费的影响,希望通过有效的时间调整让更多的人从工作中解放出来,能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消费,更多地参与到假日经济中来。但考虑到国民休假制度作为一种带薪休假模式,其建立需要强大的财政支撑,而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并不足以支撑起全民带薪休假制度,如果冒然用这种方式来代替“黄金周”,其最终效果可能并不乐观。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小长假的兴起是对闲暇时间约束模式的新尝试,与“黄金周”相比,小长假对于促进旅游者周边邻近旅游景点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自身就具有一定特点的小景点,其分布于城市周边,在距离空间上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小长假这种闲暇时间约束模式,正适合去这些小而有趣的景点。
从假日经济对于全国经济的促进角度来考虑,“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由于这些景点往往正处于城市辐射区间内,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在“黄金周”人流车流的压力下,更愿意选择轻松出游,用两三天时间去自己所在城市周边的具有历史风味的小镇,具有独特民俗文化的小村庄,或者是依山傍水、山清水秀的小景点、农家乐等。而在全民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这些小景点的当地居民对于旅游经济的敏感度很高,为了提高自身旅游对于游客的吸引力,他们更善于把握与利用游客闲暇时间的规律,对于提高自身旅游服务质量也有着强烈的动力。
由于景点范围小,前去旅游的人数虽不像大景点那样多,却也已经足够推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并且由于去景点的人数少,每个旅游者得到的服务质量也就相对更好,甚至在那些小镇子里,旅游者更能享受到原汁原味的小镇古朴生活,当地卖的工艺品可能比量产的热点景点所售的价格更高,但由于其中所蕴含的手工制作与所代表的一种生活态度,作为一种耗时性消费品,其产生的经济价值更高。在其中得到的精神享受甚至比热闹的大景点更多。在此情境下,也催生了更多的人利用周末时间来进行放松旅游,而本质上,这些假日旅游都属于闲暇时间约束模式的不同应用。③
树立假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于我国假日经济可持续发展来说,经济发展是首要的,只有经济基础牢靠了,才能打下坚实的居民消费支出基础。而在政府调控方面,对于假日经济要从长远计,对于旅游质量要提出量化性指标。从很多的旅游投诉新闻报导中都可以发现,很多地方政府与旅游经营者,由于自身旅游资源优势所在,当其景点接待量已经达到极限时,还是不作处理,造成整个景区爆满,甚至景区只见人不见景。对于这种思维,当地政府就应当进行正确引导。从安全角度考虑,任何的景点都应有一个人数上限,这不仅是保障旅游者自身的基本权利,让其旅游可以物有所值,同时也是一种对景区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态度,过度透支旅游资源,执着于挣“快钱”,挣“热钱”,只会造成整个景区的破坏与长期发展受损,而整个景区在旅游者心中的印象也会大打折扣,最终影响假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设立综合管理机构。对于假日经济来说,目前我国尚缺少专业性管理机构,各级政府应设立一个针对于假日经济的综合管理机构,以研究闲暇时间约束模式对于当地旅游经济的影响,制定有针对性的法规,对假日经济过于集中的特点与矛盾,进行重点治理与专项整治。强调当地旅游服务质量,对涉及到旅游相关产业的各个商业机构与商户进行量化管理与指标考核。建立起良性竞争的旅游管理制度,建立起及时反馈、有效处理的游客投诉反映渠道,把保障游客权益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另外,注重对于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注重多元化管理,引入国际旅游管理思路,对当地的旅游经营人员进行假日经济与旅游服务的专项培训,提高其服务意识与服务水平,为促进假日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结语
对于假日经济而言,闲暇时间的约束作用提示了居民在假日经济消费上的时间规律,而保障我国假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从调节假日经济过于集中开始,同时还要立足于假日经济的服务质量,把眼光从短期“量”的目标中放出来,更多地把假日经济服务的“质”提上去,从而保障我国假日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
(作者为内蒙古商贸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魏翔:“基于闲暇时间—效用函数的居民消费研究—对中国数据的实证检验”,《经济科学》,2006年第4期。
②郭琦蕾:“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中国入境旅游需求影响因素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