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生物的教学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课堂提问、积极思维、优化设计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的设计和解决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在生物教学中,课堂提问是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使学生产生疑问,积极思维。但要取得有效的思维成果,就必须给学生思维的动力,充实思维的材料,且要善于引导、疏通思路,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提高驾驭知识的能力,为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铺路架桥。
让学生获得思维的动力,占有充足而必要的具体材料,这仅是为了开展思维活动的条件,而要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能积极开展,还有赖于教师的正确引导。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依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科学地设置问题情境,有计划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思路去分析、判断和推理,且及时地回收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关键,立即反思,对症下药,改进教学。
1、课堂教学中要善问
问题具有启动学生思维和引导学生思维开展方向的重要作用,教师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意味着学生有选择地注意某一方面的信息,为了启动学生的思维,需要有效地运用提问。
比如,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的《我们周围的生物》一节中先提容易的问题:坐在教室里,我们所看见的有哪些生物?(人、树、小鸟、蜜蜂等)哪些是非生物?(桌子、黑板、讲台、空气等),从学生熟悉的问题着手,启动思维,然后提问:珊瑚是生物吗?请说明理由。对于珊瑚相对没有那么熟悉,有些学生很容易将珊瑚和珊瑚虫混淆,激发学生的思维,最后,让学生观察大量的植物、动物的图片,提出问题: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总结归纳出生物的共同特征。善于对待学生发问的教师,就好象对待撞钟一样,如果学生问的是小问题就从小处回答,如果学生问的大问题就从大处回答。让学生从容领会,透彻理解,才算结束。比如,在《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探究实验中,学生问什么是鼠妇?教师只要出示抓到的鼠妇,解释鼠妇是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又叫潮虫就可以了。因为这一实验是学生第一次进行探究实验,学生会问怎样才算是探究实验?那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作好探究实验的每一个步骤,最后归纳出探究实验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这六步。从教师的角度而言,掌握提问的技巧,在教学中能够"善问"和"善待问",并从多角度、多层次展开进行,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2、对设计提问的思考
提问本身并没有一套必须遵循的、严格的和固定的规则,但在提问时必须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1)问题的设计要适当
教师应对学生的水平有清楚的了解和正确的估计,提出的问题应适合学生思维的发展水平,即提出的问题最好是介于"已知、已学"和"未知、未学"之间,并且能够使学生意识到"已知"和"未知"之间、"已学"和"未学"之间的连接,产生"已知"和"未知"、"已学"和"未学"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质量高的问题应该即使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压力,又使学生感到有解决的信心。问题的难易程度正好介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谓使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努力有"跳一跳,摘桃子"的效应。一般来说,教师在课堂所提的问题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事实的问题,另一种是思考的问题。事实的问题强调的是对具体的事实或信息的回忆,只需要用"是"或"否"来回答,比如,这位同学回答得对不对?草履虫是一个细胞构成的吗?等等。而思考的问题往往包括想象、判断、评价、推理等复杂的心理过程以及知识的重新组合等,比如,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有什么异同?为什么一般陆生植物的叶子上表皮比下表皮绿?为什么要将显微镜观察的材料处理得薄而透明?请你用教师提供的词语描述呼吸作用的过程吧?花的结构中哪部分最重要?为什么?等等问题都需要学生或判断、或归纳、或比较、或推理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一项研究发现,教师在课堂上喜欢针对有关具体事实或知识细节的问题和仅仅只有一种答案的问题发问,关注的是让学生回忆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是什么、是谁等等书本上有明确答案的具体信息,而很少提出鼓励学生思考、推断的问题,很少提出书本上没有明确答案、需要对许多相关的知识进行综合、联系、概括才能回答的问题。据研究统计,前一类问题一般要占到2/3。这一类问题不能够形成知识间的组织和知识的结构化,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养成主动动脑的习惯。教师经常提问一些不需要深入思考、直接从书本上找答案的问题,容易使学生习惯于对细枝末节的东西感兴趣,而较少把注意的重点放到知识的概括和结构化上,久而久之,养成一种不愿主动动脑、不爱深入思考、不会从整体的联系中考虑问题的不良思维习惯。这是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必须注意避免的行为和后果。
(2)问题的设计需结合学生的实际
每一个不同的问题,选择哪些学生进行回答,教师应事先有一个大概的意向。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一个适宜度的问题。选取思维发展水平高的学生回答太容易的问题与选取思维发展水平低的学生回答太难的问题一样,都不能达到提问的良好效果。另外,教师还需要考虑提问时问题的辐射面和提问对象的辐射面,不能总是提问难度过高或过低的问题,也不能总是提问少数的几个学生,对于那些胆小羞怯、反应不是很积极的学生,尤其需要注意引导。
(3)让问题的设计具有可持续性
有价值的问题应该达到这样的目的:提问使问题能够持续地发展下去,提问成为学生继续讨论和不断追问的原动力。在一个提问所创设的特定情境中,学生的思维要"能够充分地从一点到另一点作连续的活动",只有这样的提问,才能带领学生进入真正的、深刻的、有效的思维活动中。否则,如果问题本身不具备连续性和一定的深度,就会打断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影响思维向深度发展,使思维一方面陷入在紊乱无序的境地,另一方面又如浮光掠影,不能深入。例如,在《茎的输导功能》一节中,关于水分的运输途径这一部分内容,教师让学生观察了红墨水使枝条的叶脉变红的实验后提问:水是通过什么途径跑到叶片中的?促使学生要了解茎的结构,对茎的结构作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使学生的思维能够持续下去。
(4)对学生应答问题之后作必要的反馈
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到整个课堂的气氛。在课堂提问中,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接受教师的评价,大多数心情比较紧张,教师应始终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勇于回答和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学生给予鼓励,一定要注意避免当众羞辱、嘲讽和挖苦学生。
3、教学中提问方式的设计与运用
(1)就知识本身展开提问
就知识本身进行提问的方式,具有简洁,明了,直奔主题的特点,这样使学生的思维一步到位,适合于比较简单,学生有基础的知识。例如,在《植物的开花和结果》一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见过许多不同的花的开放了,哪怎样才是开花呢?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不同花的绽放过程,学生的思维也就结合所观察的直接思考,描述花的开放。
(2)使用反问展开提问
使用反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比如,在引入《神奇的微生物----病毒和细菌》一课时,学生接受的课文知识都是具有细胞结构的,最简单的都具有一个细胞,在此前提下,教师可以反问学生:有没有不具备细胞结构的生物呢?在《植物种子的萌发》一节中,学生在探究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之后,知道了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教师提出:具备这些外界条件,种子就能萌发了吗?通过反问,使学生的思维有反思的过程:按理说具备了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种子应该萌发,可是为什么有时后种子会不萌发呢?引起更进一步的思考或探究:种子萌发还需要内在的条件。
(3)结合实际展开提问
探究性学习往往贯穿于新教材的全部文字和设置的各个栏目之中的,因此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教师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在第二节《探索生命的方法》一课中,引导学生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先提出问题“蚯蚓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身体结构有什么特征?”引起学生观察思考,再引导学生将蚯蚓放置在硬纸板、玻璃板等不同的物体上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出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的结论。最后还可以提问“活动结束,我们为什么要将蚯蚓放入大自然?”探究问题的提出,假设的形成,计划的制定,结论的得出都是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的过程。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易于形成创新精神,提高科学探究能力。而探究成功后的又将内化为强大的学习动力,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学生当然会兴趣浓厚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不同于科学家的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是不同的,探究性学习必须满足学生在短期内学到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学科的结构,所以这个过程在许多情况下都要被简化,比如,提出问题这个环节,在大部分的教学活动中,都是由教师提出问题或由教材提出问题,教师就要预计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设计问题作好导向,从而使探究活动落到实处。
【摘要】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对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亦不例外,因此我们的实验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且包含“智·能·情”三个维度,为了保证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我们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设计出具体的任务。
关键词 学生;教学目标;任务;主体
在任何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是课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验教学中如何落实和体现,是目前初中化学教师需要探究的实践内容。教师在制定实验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在“生本”的基础上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衡量课堂的好坏。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经历,尝试在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中,首先最重要的要明确教学目标,基于以“任务”为驱动设计实验教学。本文选择“实验教学的目标设计”为切入口谈几点笔者的看法,望能有助于教学实践。
教师在设计课程教学过程时,首先要分析教学目标。在分析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这一主体的分析,这是课堂是否成功的关键也是基础。教学目标不是教师凭空制定的,也不是故意施加给学生做表面文章,而是让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感悟体会到的知识。在这个任务意识上制定教学设计,才能不走弯路。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在新课程标准中,“学生学习”被定位为教学目的的对象,这与过去把“教师教学”作为对象定位截然不同,更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在教学中,教师的一切行为更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也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关注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1援提高学习兴趣
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笔者一开始就注意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在学习初三化学“过滤”这一部分内容时,采取任务驱动的模式让学生通过任务学习。首先上课时教师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向学生介绍实验过程的注意点,这个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让学生完成“模仿实验”,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完成模仿和探究,并要求完成具体的实验操作,记录具体的实验现象。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科学知识,还有了一定的加工处理课堂信息的能力,学习积极性提高,也产生了获得知识的。
2援培养探究能力
初中化学相对比较简单,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也处于起步阶段。此时教师不能要求过高,要有耐心,在教学过程中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精神。教师完成最初的实验探究设计和操作,学生通过观察理解和总结。那么教师一开始设计的化学实验任务就不能太难,比如在“探究人体吸入气体的成份和呼出气体的成分”中,学生对这个实验任务很熟悉,操作又十分简单,那么得出结论也就比较容易。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也形成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之后教师可以安排稍难一点的实验任务。
二、教学目标的分析
化学实验教学是以实验为教学的主要手段,在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需要明确指出希望学生达到何种学习效果,在学习过程中有怎样的操行表现。所以目标的制定需要紧密连接新课程理论这样的理论基础,渗透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同时结果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制定。笔者建议制定实验教学目标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1.理论要求
新课程标准中对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要求作了新的规定,不再是单纯的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而是通过学习化学知识,掌握初步的化学技能;通过逐步深入的化学探究过程,感受科学探索的精神和态度,提高学生的基本化学素养,以实验学生的全面发展。化学式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形成创新精神的源泉。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学科特征,并且构建了以此为基础的教学总目标———“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实验知识与技能"、“实验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分目标。这三个维度也是教师制定实验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
2.实践要求
教师在制定化学实验教学目标时,首先要认真研究实验教学内容,考虑教材中的要求究竟是否适合当前学生,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对实验内容作出适当的调整,结合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设计出学生能达到的目标。
三、教学任务的设计
在设计教学任务时,教师可以参考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要求组织和选择课堂实验内容。同时,教师自身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对学生实际学习需要的理解帮助对任务设计的重组和调整。将文字的实验要求转变为学生需要完成的课堂任务,是教师在设计时需要注意的,此时需要选择合适的任务场景和任务途径。
1.选择任务场景
教师在明确任务内容之后,还需要选择适合学生的任务场景。场景的引发可以利用的素材很多,但是好的情景应该是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真实且生动。教师可以从生活中选择具有这些特点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化学与自己并不陌生,很多化学知识隐藏在自己身边,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长期下来,能够将一开始的这种学习兴趣转变为一种愿意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驱动力。
2援落实任务途径
化学的很多基础知识可以依靠动态的实验教学来完成,而具体完成任务需要依靠任务途径。途径的选择就是教学活动的选择,按照活动的方式可以把任务活动分为实验类、调查类、交流类等等。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选择不通的活动方式,当然学校的教学资源、教师本身的设计里面以及学生的基本学情也限制了其选择。不管制约因素如何影响,课堂的活动方式都应该多样化,且适合课堂教学。学生通过活动的体验发挥创新精神,形成良好的科学素质。
参考文献
[1]黎良枝,吴俊明.探索“任务驱动”下的化学教学设计与实施[J].化学教育,2004,(01)
关键词:多媒体;优化;初中生物;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09-0077-01
一、运用多媒体便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传统的教学往往在教学重点、难点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由于认知手段的单一性,学生仍然感触不深,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但利用多媒体可以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因为它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比如讲“血液循环”时,心脏结构和血液循环的过程是重点和难点,心脏的结构比较复杂,涉及到的血管很多,学习起来容易混乱,特别是瓣膜的结构和功能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各个腔连接的血管,各腔的壁的厚薄及瓣膜就一目了然,容易理解。对于循环过程及血液成分的变化,用红色表示动脉血、蓝色表示静脉血,分别将体循环和肺循环的flas课件演示,再将整个循环演示循序渐进,依次显示,学生思路就比较清晰了。通过反复操作,印象加深,最后再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巩固练习,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所以只要恰当地加以运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了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便于突破知识的抽象化为形象化
采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给学生提供实物图像、运动过程,利用放大、重复、慢放、定格特技手段来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化,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多路刺激,从而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从一定程度上消除听课造成的疲劳和紧张。虽然初中生物的大部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很密切,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能够很好的理解,但毕竟还有一部分很抽象的知识,光靠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必须要配有一定的动画效果,通过感官的认识,才能更好的理解这部分抽象知识。特别是生理方面的知识。
三、运用多媒体便于突破时空的限制
在生物教学中常常有因受地理分布区域的限制而无法观察到的动植物,或因节令、时间的限制而难以与教材同步的动植物,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时空的限制,把各种生物及现象搬到课堂上,这样有利于学生直观形象地观察。如在严寒的冬天,很难寻找到桃花;由于受到地域的限制,在大西北很难见到一些名贵的植物品种,学习保护动物儒艮时,学生多数没见过这种海洋生物,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技术将辽阔的海洋、生物的形态特征展示在我们的学生面前;学习企鹅时,教师不可能带学生去南极洲亲自考察吧。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有关南极洲的光盘,同学们一看,企鹅的生境、形态、运动、孵卵、育雏等一目了然,形象直观生动。
四、运用多媒体便于突破观察范围的限制
有些生物的生理活动过程是微观的、连续的,因而用常规的教学手段无法直观地、科学地展示。运用多媒体动画技术,可以化微观为宏观。将微观的变化宏观的再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抽象思维能力。如学习病毒相关知识时,病毒个体非常小,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利用超微摄影技术记录病毒的录像。在解剖并观察种子的结构中,由于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较小,学生很难看清,通过实物投影,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再如,讲“分析尿液的形成”时,其中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整个过程是微观的生理过程,常规教学无法直观地、科学地展示出来,我在搜索到相关的一个课件,它采用了三维动画技术,制作一个肾小管的模式图,用不同颜色的小圆圈代表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用大些的圆圈代表蛋白质、用更大的圆圈代表血细胞,用以说明肾小球过滤的原理。当动画播放时,学生犹如亲临其境,目睹了整个微观动态的生理过程,对内容有了很好的理解、记忆。
五、运用多媒体突破生物变化速度的限制
一、遵循初中生物翻转课堂教学原则
遵循初中生物翻转课堂教学原则是合理设计教学内容的前提和基础。教师有必要在遵循原则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以此达到翻转课堂教学目标。将翻转课堂教学原则具体划分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师生互动性原则、主导性原则。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充分重视初中生的作用和价值,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活动,以此为基础制定教学计划。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已经发生明显的变化。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也不再是传统的传授者。教师的影响被减弱,而学生的地位逐渐被凸显出来。作为初中生物教师首先需要明确在翻转课堂中自身的作用,在学生知识内化阶段给予指导帮助,从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制定计划。例如,教师在讲授《细胞的结构》《细胞的生活》时,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制定教案,并抓住初中生具有强烈好奇心的特点,通过让学生借助显微镜来观察细胞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师生互动性原则强调教师应该在翻转课堂中多与学生交流沟通。教师需要摆脱传统“提问等同于交流”“交流的效果取决于交流的频率”等错误思想,根据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并与学生一起展开讨论,弱化指传授者的身份,在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实验的过程中培养感情,实现构建翻转课堂的目的。主导性原则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虽然翻转课堂强调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自主的学习知识,但并不是使信息技术完全取代教师。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但是往往初中生的学习能力较为低下,教师需要在课堂中“授之以渔”,多指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初中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
二、合理设计初中生物翻转课堂实施的内容
初中生物翻转课堂的内容设计主要包括知识获取以及课堂知识内化两个环节。在此,教师需要深入课本内容,明确初中生物教学目标,从初中生的角度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并为教学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最后通过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弥补不足,提高效率与学习、教学质量。初中生物翻转课堂比较重视学生以及师生之间交流沟通的过程,并不过于强调学生成绩或学习效果。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制定教学计划,完善教学内容。目标的确定可参考学生给予的反馈,也可参考生物翻转课堂的教学要求。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并为学生划清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将难点逐一击破。从初中生的角度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主要是指生物教师应该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就初中生而言,他们的阅历还不丰富,对一些新鲜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往往由于自身的不成熟,不具有耐力和韧力,一部分初中生只有三分钟热度。初中生的这种普遍性格特点就表明一部分的初中生对翻转课堂一开始会抱有热情,但是过后会逐渐丧失兴趣。这就要求生物教师要分析学习者特征,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计划。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提供给学生学习机会,让学生可以摆脱空间与时间的限制,通过移动终端获取学习信息。同时,教师还需要为学生提供网络平台,让学生借助网络增进彼此间的交流。在知识内化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学生的学习成果在班级展示,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成果进行简要评价。
三、在翻转课堂中渗透游戏化学习理念
关键词: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生物制品基础与技术;六步教学法;评估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我院结合黑龙江省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势,对生物制剂技术专业的相关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将生物制品的典型产品生产工艺与课程内容融合,重新组合,由浅入深,使学生在动手实践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学习技能知识,由原来的被动模仿到现在的自主设计、自主生产,从而实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生物制品基础与技术”是高职高专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我院以五个典型产品生产为代表,每个产品生产设置多个岗位工作任务,工作任务均由四个模块组成,即第一步:必备知识;第二步:做计划;第三步:实施;第四步:评价反馈。
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概述
1.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定义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是顺应当前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教学模式。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强调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办学方针与它提倡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是将教学场所直接设在配备了多媒体设备的实训室,师生双方一边教、一边学、一边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步进行,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由被动学习变为自主学习。
2.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
五个特点:①教师一体化;②教材一体化;③教室和实验室一体化;④学习主客体一体化;⑤教学手段一体化。
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生物制品基础与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1.改革教学内容,构建新的课程标准
(1)通过校企合作,设定课程教学目标。课程设计者在对多家行业企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设定课程内容的主要方向,聘请有经验的专家,根据药厂实际生产情况及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共同进行课程的设计。
(2)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筛选教学内容。基于校企合作进行课程目标设定,根据课程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按学生的理解情况分为自学、讲解和练习三部分,然后将讲解部分依据药厂工作流程进行细分,分为理解、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
(3)根据药厂生产工作流程,设计学习情境。对掌握和熟练掌握的教学内容中学生必须具备的操作技能,按药厂生产工作流程设计学习情境,在学习情境中融合需要讲解的理论知识。原则是从简单的基础技能到较复杂的综合技能。在此过程中应有聘请的专家参与。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1)采用教、学、做相结合的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大纲设置学习情境,在每个学习情境的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融合进行,在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同时,加强理论知识学习。
(2) 采用多媒体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正确指导学生的技能操作。
(3)采用小组拼图法、卡片询问法及引导提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体现了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学生能相互纠正错误,给出意见,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采用模拟演习法,学生通过模拟实际工作中的一个情境,自我设计工作方案,认识和解决工作问题,反思实验方法的优缺点,组成小组实施工作方案,并学会总结不足。
3.强化能力考核,重视技能培养
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我们设计了过程性考核来约束学生,学生的成绩通过平时表现、技能操作能力、理论掌握能力等方面来体现,并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老师评估等多种评价方式,保证成绩的真实性。
虽然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到动手主动创造,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但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应用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仍需要我们不断提高,以达到更高的标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