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护理临床医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合理的引流过程可以提高医疗手术后续的控制和管理,从而有效的改善患者手术后的并发症控制。肝胆外科的手术治疗、护理是需要加深综合性护理过程的无菌技术控制,实现综合性引流管的切面出口,避免回流造成患者病情问题。防止引流出现扭曲或受损,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态,完善综合性护理引流观察过程控制,保证治疗过程的合理化,对临床引流治疗过程中的各个步骤系统的分析,出现颜色不清的问题,应该立即告知医生并采取合理的控制方法,完善综合性的检查,防止产生腹胀问题,造成引流管脱落等问题[2]。
2加深综合控制护理管理过程
加深医疗护理的综合治疗过程,防止引流管过程的有效控制,改善综合性肝胆疼痛,造成异位囊肿。逐步的减少引流管的引流速度,保证合理的控制过程,提高患者整体的防护意识管理,加强患者的有效沟通。提高护理的风险意识控制管理,加深安全性教育过程控制,采用合理的培训过程,完善综合性的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控制,抱枕护理人员较高的安全防范过程,实现医疗设备的有效化管理,加强具有安全性的相关因素的控制,从而保证了临床型合理护理的综合过程控制,完成肝胆护理控制,加强护理工作人员的责任感,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严格流程控制,完善护理人员的控制导管的技术应用。通过对临床医学肝胆的外科护理控制,改善肝胆患者在身心上负担,逐步完成治疗过程中的心情治疗,完成相关的临床性治疗过程,以便于医生进行安全化的治疗过程控制,保证肝胆治疗过程的成功性。对护理过程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规范控制,保证患者的病情管理,记录要保证真实性、有效性、客观性和合理准确性。实现医疗设备的有效化管理,加强具有安全性的相关因素的控制,从而保证了临床型合理护理的综合过程控制,完成肝胆护理控制,加强护理工作人员的责任感。肝胆病人的有效护理可以保证合理的医学外科技术,合理的纠正护理过程控制,实现综合性的临床护理,保证合理化的临床医学过程。提高自身的综合技术水平,优质安全化护理过程质量控制,保证最低范围的医患纠纷,防止产生误会问题,让患者更加满意与自我价值管理。逐步的转换护理的观念,完善综合性新型的操作控制,改善患者的自尊心,实现综合性的多治疗方法的合理的临床过程控制管理,保证相关手术过程的合理性,加深综合性护理过程控制,改善相关设备的应用效果,改善临床医疗护理者与患者之间的关系的有效控制[3]。
3结束语
【关键词】心理护理 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39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6-266-01
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的全过程中,护理人员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影响病人的心理活动,帮助病人在自身条件下获得得适宜的身心状态。护理本身应包括对人生理、心理的护理。在实践中要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帮助他们缓解因疾病而带来的心理压力、心理问题。使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情进行治疗。
1 心理护理的目的
人在患病后,由于社会角色的转变,住院后由于环境改变都会产生病人特有的心理需求和反应。护理人员在与患者交往过程中。通过良好的言语、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病人的感受认识,改变其心理状态和行为。具体就是:
1.1 解除患者对疾病地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的情绪。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 帮助患者建立医患关系,护患关系,患者之间的关系,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通过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尽可能为病人创造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身状态。
2 心理护理的方法
心理护理首先要重视与患者的沟通。一是言语性沟通。通过谈心、说话来了解病人想些什么,有什么要求等,从而采取相应措施开导病人和帮助解决问题。二是非言语性沟通,运用表情、眼神、姿势、动作等进行交流,这样对患者的康复将起到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其次要对患者给予理解。病情会给患者带来情绪上的波动,病人顾虑多,希望能得到医护人员和亲属的理解。因此,心理护理不能仅停留于帮助解除不良心理,更重要是能够理解病人,给予心理上的支持。理解他所患的疾病是十分重要的,不能掉以轻心,需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理解他的痛苦与烦恼、顾虑,用同情心去帮助他、支持他,使其改善心境,提高信心,促进心身健康。再次要对患者进行反复的安抚:了解其内心矛盾,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消除后顾之忧。
3 心理护理的实施
在临床中心理护理要按照护理程序对病人的心理反应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护理。心理护理按照护理程序作为护理实践中的工作方法,能够保证病人得到完整、连贯、具有专人负责的管理。
3.1 估计:即收集主、客观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和列出心理护理诊断。
3.2 计划:在列出心理护理诊断或护理问题后,制定心理护理目标;根据目标作出解决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决策,即心理护理计划。
3.3 执行:即将心理护理计划的具体措施付诸实施。
3.4 评价:即检验预期效果是否过达到,列出执行措施后出现的反应;再将反应与原来制定的护护理目标进行比较、以观察是否达到要求;在评价的基础上对心理反应重新估计。
心理护理重在交谈。在交谈中注意观察病人的外观、反应情况,病人的警觉状态,并连续观察,有意识地发现是否存在否定诊断的迹象。以及执行护理措施后的效果等。同时通过交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取得病人的信任,准确掌握病情和有关护理问题及心狸反应,在交谈过程使病人对自己的病情有所了解。交谈时要注意具有合适的环境;和谐的气氛,使病人感到亲切,愿意诉说自己的痛苦和困难;护士要注意仪表,并以和蔼、诚恳的态度,同情、关怀的心情,心平气和地进行交谈。一注意谈话技巧十首先自我介绍,说明交谈的目的,让病人自己叙述,护士主要是倾听以估计病人的反应和语言表达能力。为了使病人能畅所欲言,在交谈中可给以鼓励,希望他继续叙述,同时观察病人的非语言行为。在交谈中注意对病人尊重。对沉默寡言者应多启发,对兴奋多言者不能厌烦要善于引导。
在收集主、客观资料时要了解病人疾病方面的情况,还要了解病人日常生活情况,如饮食、排泄、休息、睡眠、自理能力、爱好、认识能力,对自己疾病伪看法、应付能力、存在的思想问题,家庭角色关系,人际交往等情况。
总之,心理护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已得到普遍认可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心理护理作为现代护理模式的重要组成,应遍及临床护理实践的始终。
参考文献
[1]刘晓虹,临床心理护理指南2007
[2]陈素坤,周英 临床护理心理学教程 2007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宽口径培养、扩大知识面,已成为高职医学教育的一个教学改革重点,即除了学习本专业知识外,还要学习相关学科和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注重医学教育对学生的人性化和多种能力的培养,以使高职专业的学生将来有一定的发展动力和能力。为此,为顺应学生发展的需本文由收集整理求,我们结合这几年对临床医学专业《常用护理技术》课程教学的了解和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从2008年开始我们教研室改革了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常用护理技术》课程的教学,得到了学生的好评。
1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了解和掌握某些护理理论、护理技术的同时,学会与人、与患者的沟通的技巧,培养与患者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也为今后与护理人员在医疗护理工作中的良好合作打下基础。并且能了解社区护理的的特点,为使以后走向社区打下基础。
2 教学对象与教学安排:
三年制统招的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本课程安排在第二学年第二学期,为时9周,周学时6学时。理论与实验学时比为1:1。
3 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
4 教学方法:
4.1 理论性强的章节如绪论、护理程序、职业防护等以课堂讲授为主,突出要点,配以一些实况录像资料.,如护理程序在临床上的运用过程录像。
4.2 人际沟通理论与技巧采用设置情景案例,在学生讨论和表演中教师道出或总结出人际沟通的基本理论知识,课下留下情景案例作业做思考,学生实习课上练习。
4.3 常用护理技术课堂实习很重要,采用学生先自学再看录像,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规范示教,示教中引进涉及到操作的理论知识,示教完毕学生立即进入练习。
5 体会与讨论:
培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宽阔的知识面、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的医学生已逐渐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医学生开设人文学科课程已得到医学教育界的共识。但由于一些观念和重视度的问题,再加上三年制高职医学专业学制短学时紧张,所以一些院校还是十分重视医学专业的学习,虽然近几年按照教学计划加设了30学时左右的护理技术课程,但仍忽视高职医学生沟通能力和多种知识结构的培养,这对于
脑血管意外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本文从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早期丧失意识情况下的皮肤、呼吸道、尿路、血管保护及营养支持等基础护理,以及病后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的康复指导与训练等方面来探讨并总结我国急性脑血管意外疾病循证护理实施的现状和存在的难题。为临床使用提供有力证据,以促进整体护理质量的提高。
1 脑血管意外患者循证护理的实践
1.1 关于脑血管意外患者预防压疮的问题 脑出血患者在急性期多表现为偏瘫、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等[1],加之此期要求绝对卧床休息,根据“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表”[2] 评分≤16分,是易发生压疮的高危人群。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和维普数据库发现2篇文献[3-4]探讨了压疮的预防,其主要措施有缓解压迫、减少摩擦力和剪切力、防止潮湿、增进营养等。庞景霞[4]等采用分隔式气圈对200例患者进行对比研究,试验组70例骶尾部无压疮发生,臀部无圈式压伤发生,无皮肤糜烂发生;对照组70例发生圈式压伤l4例(20%),皮肤糜烂3例(4%),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比观察I度压疮愈合时间试验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分隔式气圈防压疮垫,不仅能预防压疮、防止圈式压伤,还能促进压疮的愈合。张晓明等[5]研究显示急性损伤期患者是处在消耗状态中,预防压疮的关键是早期给予心理支持和代谢调理;非急性损伤期患者是处在消耗性体质或神经营养障碍中,预防的关键是做好基础护理和营养支持。然而,对患者的营养支持却是一个易被忽视的问题,未检索到有关压疮营养护理的随或对照试验文献。
1.2 关于脑血管意外患者预防肺部感染的问题 肺部感染是急性脑血管意外的严重并发症,也是造成病情恶化,甚至死亡的重要因素,有效地防治脑血管意外肺部感染的发生,积极的护理工作是预防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王月侠[6]和黎梅花[7]总结了脑血管意外昏迷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对危险因素,认为主要包括:年龄、吸烟、卧床时间、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抗生素的预防性使用及患者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等导致免疫能力下降等因素使脑血管意外昏迷患者易并发肺部感染,并且还探讨了这些因素的的作用机制,主要是呼吸中枢的功能障碍引起呼吸异常,呼吸抑制,患者的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 呼吸道纤毛运动减弱,排痰功能明显下降,昏迷时口、鼻咽腔的分泌物、血液、呕吐物很易误吸入肺,另外一些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破坏黏膜屏障功能,从而易诱发肺部感染。程静[8]根据并发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针对性地对57例重型颅脑损伤致长期昏迷的患者采取早期气管切开,注重消毒隔离与无菌操作,加强基础护理等预防性护理措施,取得有效降低肺部感染率的良好效果。
1.3 关于脑血管意外患者预防尿路感染的问题 急性脑血管意外昏迷患者早期卧床时间长,免疫功能低下,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其中发病率最高的为泌尿系感染[9]。乐惠玲[10]等报道卒中患者易发生泌尿道感染可能有以下原因:①防御感染能力降低,卒中患者多为老年人,防御感染的能力有不同程度的降低。②留置导尿管现在使用的一次性导尿管质地较硬,不仅容易损伤尿道黏膜,同时也增加了逆行感染的机会。③卧床时间长。卒中患者常因肢体活动障碍需长期卧床。卧床时间越长,感染发生率越高。④滥用抗生素。⑤发生并发症卒中患者后期易出现痉挛性膀胱或充盈性膀胱等并发症,极易引起泌尿道感染。吴秀云等[11]报道留置导尿管患者更换导尿管时间,以1次/月为宜。他们介绍美国疾控中心推荐的原则是:要尽量减少更换导尿管的次数,以避免尿路感染。导尿管只是在发生堵塞时再更换。系统性循证研究实践认为:对高危堵塞类患者更换导尿管为2周。对非堵塞类患者,更换尿管时间为4周甚至更长,该项实证研究通过评估后得到确认并用于临床。万葵英等[12]利用循证后改进的护理方法(每天用1∶20碘伏消毒尿道口及周围皮肤2次;每周用0.9% 氯化钠200 ml加活力碘原液10 ml行防漏密闭式膀胱冲洗,冲洗速度为100~140 滴/min;每月更换导尿管1次。对收治的57例留置导尿管患者进行护理和观察,发现常规方法的患者不良情况发生率(33.3%)比循证改进后患者不良情况发生率(3.51%)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1.4 关于脑血管意外患者保护血管、预防静脉炎的问题 静脉输液是急性脑血管意外者常用的治疗方法,常因瘫侧肢体的功能改变、水肿、营养不良等,补液后常出现液体外渗、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等并发症,尤其输高渗性及刺激性药物,给患肢的功能恢复带来影响,也给补液工作带来困扰。然而,老年脑血管病患者发病率高,输液工作量大,加之老年人血管条件差,输液过程中有多种因素影响输液质量。近年来,随着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的发展,套管针在临床已普遍应用。其优势显而易见,但也容易出现一些并发症而影响治疗效果。有文献报道[13]采用静脉套管针反复静脉滴注甘露醇,2 d内静脉炎发生率为45.69% ,2 d后静脉炎发生率为100%。范素云等[14]探讨并通过对24例急性发病者采取:选择易固定的静脉、输高渗性液体前对输液肢体局部置72~74℃热水袋局部升温、输完后,生理盐水冲管及进行肢体被动或主动活动等综合护理措施,效果较好。王艳[15]也从确立循证问题、寻找证据、系统评价、科学实施、评估效果等5个方面对甘露醇静脉输注防护实施循证护理,并随机把患者分为常规组、输前干预组、输中干预组、输后干预组、综合干预组,进行对照试验,结果干预组静脉炎的发生率比常规组显著降低(P<0.01),其中采用综合干预的效果最优。
1.5 关于脑血管意外患者营养支持的问题 脑血管意外患者常伴有严重的意识和吞咽功能障碍,直接影响营养物质的摄入和利用,存在营养不良的风险,严重影响疾病的预后。病后患者常会发生严重的负氮平衡。从而增加了感染的发生率和其他并发症的机会,导致病残率和死亡率升高。近年来,人们对完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的不足和肠内营养(1enteral nutrition,EN)优点有了一定的认识,早期EN作为严重创伤的治疗手段逐渐被重视,然而传统鼻饲方法因脑损伤后胃动力下降,出现胃潴留、反流等并发症,早期(伤后48 h)难以有效和安全的实施[16]。因此,采用经胃管持续滴注要素膳的方法作为早期肠内营养手段。 金仙妹[17]报道:早期肠内营养组与延迟肠内营养组上消化道出血发生分别为4/42和15/35(P<0.01)。黄东健[18]报道早期肠内营养可减少肠源性感染、降低高代谢率。张爱娥[19]对72例脑血管意外患者(病种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来探讨肠内营养的效果,治疗组采取肠内营养,对照组禁食,3周后查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总淋巴细胞计数(TLC)、血糖、电解质、肝肾功能等各项指标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比,治疗组各项指标均大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项均P<0.05)。由此可见,对脑血管意外患者早期加强EN支持,不仅能维护肠道黏膜结构和功能,减少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同时对促进营养状态和愈后恢复十分有利。
1.6 关于脑血管意外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指导与训练的问题 脑血管意外神经受损导致运动障碍,早期康复是指患者在脑血管意外后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 h后即进行的康复。患者除进行康复训练外,其余时间均应保持偏瘫肢体的功能位置,预防关节畸形。尽量让患者做主动运动,使患侧手指利用日常用品,如:球、杯子等练习伸肘、抓、捏和握等动作,也可充分利用健侧肢体帮助患侧的方法,每次运动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20]。钟美容等[21]运用循证护理理念,探讨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策略:循证组功能独立性检测(FIM)量表积分、简化Fug1.Meyer运动量表(FMA)积分及平衡功能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果显示:运用循证护理方法,对提高急性期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陈玉兰[22]报告将循证护理运用于脑梗死偏瘫早期康复护理实践中,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评分均明显。70% 患者生活基本自理,达到了功能独立,同时缩短了住院疗程,降低了医疗费用。莫海花等[23]依据循证护理要求对脑血管意外患者进行急性期康复护理介入管理,提示实验组采用循证康复护理方提高案进行护理,患者肌张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有效阻止和降低脑血管意外的一些继发障碍如肌肉萎缩、关节挛缩、足下垂、肩关节半脱位等发生率。另外,针灸、推拿、按摩等传统方法对脑血管意外的康复有不可否认的效果,已被国内外广大学者所接受。陈利平和焦伟国[24]对72例急性脑血管意外采用布巴斯疗法结合中药、针灸治疗。结果显示,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一定改善,治疗6周后有明显改善,表明对于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在发病后早期进行康复治疗非常必要,可改善肢体运动功能,与其他报道的结果一致[25]。
2 脑血管意外患者循证护理实践过程中的难题
2.1 实证资源的质量问题 尽管实践证明了循证护理是解决护理难题的科学、有效的一种方法。且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和维普数据库发现有很多关于脑血管意外患者护理的文献报道。但是要促进循证护理学科的发展,这些实证资源不仅在数量上是远远不够,而且在质量上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迄今为止,对压疮的治疗我国尚无权威性的指导原则。同时许多文献报道的样本数量偏小,设计也没有统一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预后评价标准不统一、论证强度不够高等问题。
2.2 护理人员循证实践素质问题 运用循证护理指导临床护理过程,其要求不仅仅是在原护理学理论指导下的常规护理,而应该是在循证护理指导下进行护理学科理论与实践的升华。所以,要想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应用循证护理在康复护理实践中的水平,必须树立以研究指导实践、以研究带动实践的观念,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多开展试验研究,以丰富临床护理证据资源,提供更好的临床护理依据。据调查,护士在实践中,采用传统的程序和方法处理临床问题者占66.67%,很少对护理措施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科学性提出质疑,不愿接受循证护理的新观念,影响了循证护理的实施。因此,循证护理必须从学校教育人手,同时加强统计学、计算机应用、英文阅读等基础课程的教育[26]。
2.3 实践过程中制约因素问题 循证护理的开展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如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文献检索,需要花费一定的资金去配置电脑和软硬件设施等,而临床护士往往人员不足,工作繁忙,加上缺乏来自组织、管理者的有效行政支持和激励机制,缺乏同事及其他医务人员的支持,因此在实践中很难做到保持知识更新、随时掌握最佳证据。
2.4 护理研究与临床实践严重脱节 在我国,相关的护理科研往往较零散,规模较小,相互之间也没有联系,而且护理研究往往没有面向实际应用,因此护理研究的结果很少进入实质性的应用,难以成为做临床决定的依据。而临床护理人员一般也很少有机会了解护理科研结果,在实际文献检索中也鲜有护理研究的报道。影响报道研究发展的原因有多方面,但研究的滞后不可避免地直接导致了循证支持的困难。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内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28.
2 殷磊.护理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16 -222.
3 张晓明,胡凤,云杜燕,等.急性损伤期与非急性损伤期患者压疮的临床特点及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491-493.
4 庞景霞,杨维晓,麻会玲,等.分隔式气圈防褥疮垫的研制及临床应用.护士进修杂志,2003,18(6):501-502.
5 张晓明,胡凤,云杜燕,等.急性损伤期与非急性损伤期患者褥疮的临床特点及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491-493.
6 王月侠.脑血管意外昏迷8O例患者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体会.世界感染杂志,2003,3(3):245-246.
7 黎梅花.急性脑血管意外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护理.职业与健康,2007,23(18):1677-1678.
8 程静.重型颅脑损伤致长期昏迷患者肺部感染的预防与护理.职业与健康,2005,21(l2):2078-2079.
9 岳素琴,张延霞,袁康.医院内尿路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5):358.
10 乐惠玲,董力群.卒中患者泌尿道感染的原因与护理.现代实用医学,2001,l3(1):630-631.
11 吴秀云,高翠芹.加强循征实践研究.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02,22(2):24.
12 万葵英,邹 君,黄旺英.循证护理在预防留置尿管患者尿路感染中的应用.临床护理杂志,2004,3(40):4-5.
13 林桂英,刘京凤,王恒珍,等.20%甘露醇致静脉损伤的防护.中华护理杂志,1998,33(2):71-72.
14 范素云,沈蓉蓉.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瘫侧静脉损伤的保护.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5,6(11):95-96.
15 王艳.循证护理在甘露醇输注所致静脉损伤防护中的应用.护理杂志,2005,22(4):25-26.
16 黎介寿.肠功能障碍.肠外与肠内营养,1998,5:63-65.
17 金仙妹.危重病患者早期肠内营养预防应激性溃疡的观察及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2,7:485.
18 黄东健.重度脑损伤早期鼻饲肠内营养的应用研究.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1,5:12.
19 张爱娥.脑血管意外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观察及护理.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25):3746-3747.
20 盛春卿,陈李丽.脑血管意外的早期康复治疗.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9):409.
21 钟美容,胡艳宁,莫海花,等.循证护理在急性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早期康复的应用及效果分析.护士进修杂志,2006,21(8):724-725.
22 陈玉兰.循证护理在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实践.齐鲁护理杂志,2005,11(5):440-441.
23 莫海花,钟美容,胡艳宁.急性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早期康复的循证护理.实用护理杂志,2006,22(4):9-10.
24 陈利平,焦伟国.综合康复疗法与简单疗法治疗老年急性脑血管意外疗效比较.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6):46l-462.
【关键词】 三位一体;角色;基础护理操作;教学模式;应用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070-02
临床实习是护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护生综合能力的关键环节,是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必不可少的过程。我院是一所1000张床位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每年接受本科、大专、中专实习护生百余人,全院有32个护理单元承担临床护理教学任务。通过建立由护生分别从护士、病人、教师三位一体替换角色的临床基础护理操作实训标准来科学地、规范地、有效地训练和评价实习护生的临床护理能力和教学质量,保证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的改进和提高。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为江苏南通体臣卫生学校2003级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实习生87名,均为女生,平均年龄19.8岁,在校学习4年,第5年进入临床实习。对87名实习护生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1.2 方法
1.2.1 准备阶段 成立临床基础护理操作实训教学模式小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习护生按实纲要求进入临床实习,并对实习护生统一运用临床操作教学评价表进行测量,测量结果经统计学分析,P≥0.05,两者无明显差异。然后对实验组的护生及参加临床带教老师进行三位一体临床基础护理操作实训标准[1]教学模式相关知识的培训,组织学习标准,将基础护理操作分操作前、中、后三个阶段,将标准告知实验组护生,实习开始时,将6名学生分成一大组,(共42名)要求3名学生相对固定为1个小组,将护理操作中与患者沟通的具体话语、动作、表情及方式等进行记录,越详细越好,每周以大组为单位将记录交给带教老师,带教老师进行批阅筛选出有代表性问题的记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先由学生自行反思纠正,然后带教老师进行分析指导,找出存在问题,并在实施每项操作前进行讲解,临床教学老师协助做好实习护生的三种角色的互换,指导学生进行运用标准评价,衡量自身临床操作能力。
1.2.2 分析及反馈临床基础护理操作实训质量 评价指标:制定病人满意度调查表、带教老师考评学生综合技能考核标准、临床基础护理操作达标等评价指标。
2 结 果
两组不同的教学方法学习护士的综合考核成绩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在病人满意度、带教老师考评学生综合技能、临床基础护理操作达标成绩均高于对照组,见表1、表2、表3。
3 讨 论
3.1 建立三位一体的临床基础操作实训标准有利于临床教学的规范性,通过建立三位一体的临床基础护理的操作实训标准,为临床教学老师提供标准依据,统一规范地训练实习生临床基础护理操作。基础护理操作是临床常用的护理操作项目,是基础护理学和专科学相结合的操作内容,基础掌握得好与坏,决定了临床护理工作的质量。一个优秀及合格的护士,首先必须掌握练就基础护理操作的基本功,在此基础上加上更为高深的理论指导才能成为合格的专科护士和专家护士。通过标准实训,训练护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出很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的新护士。
3.2 三位一体临床基础护理操作实训标准,有利于实习生的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以被教育者的身份,处于接受学习的地位。我们通过互换角色的基础护理操作实训,使学生亲自体验如何作为病人、作为护士、作为教师三者在实际基础护理操作中的体验,使之学会换位思考。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与患者互动,学生之间互动,增强临床技能[2]。加强护患沟通能力的训练,对以后学生进入临床工作有一个良好的开始,显得尤为重要[3]。作为护士如何在操作中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通过操作训练的情景对话的设计,使其更加体会到实际护理工作中的病人的感受及自己更需要改进的方面,作为带教老师角色应当更注重评价操作的效果和难易点,更好地学会评价总结。
3.3 建立三位一体的临床基础护理实训标准评价,有利于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的改进和提高。临床基础护理操作实训是临床护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互动式实践教学对临床带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带教老师负责指导学生做好护理实景记录,每周检查1次,针对护理实习中的记录进行面对面地交流,指出学生与患者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指导。同时,学生将护患沟通中遇到的困惑反馈给带教老师,请老师予以指导,改变了传统的注重传授知识和技能,学生被动学习,缺乏合作意识的方法,从而锻炼了学习评判思维的能力,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培养敬业精神[5]。通过教师和学生评价来不断地改进临床教学的方法、带教的质量及教师素质方面的提高和改进,有针对性地探索临床带教的新方法,同时,带教老师对实习生的进步及时予以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激发学习的工作热情[6],从更人文化的角度来进行临床带教工作,从而使临床护理教学质量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 季诚,王晓薇.的教学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09,6(1):23-25.
[2] 舒复平,王娟.互动沟通模式在儿科门诊输液室带教中的实践[J].浙江临床医学,2009,11(3):332-333.
[3] 杨德兴.略论医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3):31-33.
[4] 边志辉,江岚.互动式实践在卫生学兵临床实习带教中的应用[J].白求恩医学院学报,2009,7(1):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