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统计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统计课程在中专教学中,始终有许多的尴尬。在计划经济时代,侧重社会现象数量方面的研究,有许多的社会经济指标,对于初中毕业生,实在很难理解,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第一、二学期,以至学生普遍觉得枯燥难懂。到了商品经济时代,多采用西方的数理统计,又有许多数学知识,大部分中专生的特点是数学学习能力比较弱,抽样调查、统计推断等内容是他们难于了解的。但是统计在经济类专业又是必须学习的课程,不能删除。针对上述状况,在中专经济类专业的统计教学中,根据中专生在实际工作中,基本上是从事企业基层的数据处理,故此,一般的统计教材,对于概念较多及数学知识要求较高的部分尽可能删减,而实际工作中运用比较多的内容则细讲,以下是据此采取的教改措施。
2课程的调整
2.1课时安排的调整。以前一般周课时都是4课时,现在一周安排2课时,这样,每学期大约只有40课时左右,扣除复习考试,可使用的课堂教学时间大约是34。
2.2课程内容的调整
3教学方法的改革弱化概念性的课堂讲授,强化操作性的实际运用。
3.1加强课堂和课后练习。学生专注听课的时间不断缩短,以前的两节课讲满的授课方式,已经不适合现在的中专学生。基本是讲一节,跟着练一节,课后再自己作练习,学生印象才会比较深。
3.2增加实训内容,学生按小组完成实训任务。在调查阶段的问卷设计,在整理阶段的资料整理,每个小组提交一份报告,既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改措施的具体说明
4.1一般教材的第一章,内容基本上是“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统计工作过程和统计职能,统计研究的具体方法。”这些内容对于初中刚毕业不久的学生来说,实在既枯燥又无趣,而且说了半天,还是没有搞清楚,统计到底是做什么的。
教改后的做法是:只安排一次课,称为“认识统计”,选择一些实际的统计资料,既有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经济的、娱乐的,藉着这些统计资料,一则是让学生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统计是用数据说话的,对数据的运用和功用产生基本的感性认识;二则是让学生了解,在各个领域都可以使用统计数据加以说明,统计的运用是相当广泛的。课后再布置作业,让学生从报纸上摘录几条统计资料,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统计资料与一般的信息资料的不同,更具体的认识数据说明使用的普遍性。
4.2一般教材的第二章,是“统计学中常用的基本概念,包括:总体、有限总体、无限总体、总体的性质;标志、数量标志、品质标志、不变标志、可变标志、变量;指标、数量指标、质量指标……”从体系的完整来说,似乎是必须的,但若删除不讲,对实际工作影响不是太大,而且中专学生对于概念的学习是比较困难的,每次讲到这部分内容,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依然云里雾里,产生对统计学科的畏难、抵触情绪。所以就完全删除了这部分内容,把涉及到的概念,化到后面有关的内容中,例如,“总体”在分组中讲解,“数量标志、品质标志”在分布数列的种类中讲解,“指标在”在综合指标中提到……
4.3课程按照统计工作过程来展开,就是: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三个基本工作环节。作为基层企业第一线的数据处理,更多的是“统计调查”与“统计整理”两个环节,就是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资料的搜集,主要是基本的票据单证制度,并不难,所以,大量课时放在整理阶段,就是掌握如何把调查阶段获取的大量、零星、杂乱的资料,整理成系统化、条理化、图表化资料的各种数据处理技术。“统计分析”部分在基层企业只涉及一些传统的分析方法,就是综合指标法。
4.4一般的教材,在统计调查阶段,都有介绍我国常用的几种调查组织方式,就是:普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这部分内容一般都是比较宏观范围的使用,是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其中又涉及不少较难理解的概念,因此把这部分内容删除。
我采用一个很生动的故事“是梦境?还是现实?”,故事主人翁因着重视调查,全方位的数据搜集工作,获得极大的成功。由此故事,既很具体的引出资料搜集的意义,两类资料来源及资料收集的种类和方法等问题,成为讲解这些问题时很好的事例,又让学生看到认真、细致、踏实、不怕繁琐的工作素质在调查阶段的重要性,一再强调中专生在企业基层数据处理工作中应该培养的工作素质,既教书又育人。
4.5根据毕业出去的学生的反馈,他们常常被派做市场调查。因此问卷的设计就是很实用的技术,虽然难度大一些,但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问题题型还是可以的。用一次课,借助丰富的问题题型事例,帮助学生掌握十种基本题型。然后,几个学生一组,合作设计一份问卷,以学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学生的生活、学习为调查内容,如:“我校食堂伙食供应及管理的调查”和“我校学生宿舍设施及管理的调查”。
4.6在调查阶段结束和整理阶段开始时,进行一个模拟小调查。让学生将作业纸分割成8小张纸片,在其中一张上写出8个有关他们“学习生活问卷”问题的答案,然后将同样的答案复制到另外7个纸片上,最后得到8份全班的调查资料,将学生分为八组,每个组就都有一份全班的调查资料,让学生体验调查的过程即资料的搜集,及调查阶段结束时的资料状态:大量、零星、杂乱。在整理阶段学习结束的时候,作为“统计分组”、“分布数列”、“统计表”、“统计图”的综合练习的资料。
帮助学生具体的体验,在调查阶段获取的“大量、零星、杂乱”的资料,如何经过统计整理,成为“系统化、条理化、图表化”的组距数列的编制,没有标准答案,如何熟练的使用几个规则,需要多练习。统计表侧重编制技术,借助改错练习,帮助学生对标题、线条、数字和计量单位有正确的运用。统计图侧重步骤,让学生在课堂上跟着作一遍,布置作业再作一遍。
全部内容结束之后,全班分八个小组,共同把班级的“某科成绩”“学习态度”“专业态度”和“每月花费”四个专题,在4张16开的白纸上,作出“过渡整理表”“汇总表”“条形图”和“圆形结构图”,一些平时不怎么认真的学生,都在这次的集体行动中,认真参与,对统计表、统计图的制作有更深的认识。
4.8最后一章,综合指标分析法,主要是对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有一些基本的认识。
首先,通过几条统计资料,认识、分辨三种综合指标、尽量避免概念性的介绍,而用实际的资料来认识三种指标,包括,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的认识。
用一节课介绍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和流量与存量的区别。相对指标侧重对相对指标含义的理解,没有讲具体的计算。平均指标也是一样。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方法:实践教学
0 引言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统计活动规律和方法的方法论科学。在国家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颁布)》中,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主要课程或主干学科。就其课程内容本身来说,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几乎所有的专业都把统计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来开设,以便为学生后续进行专业研究时提供一种可行的定量分析的工具。而面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不同专业的教学需求,《统计学》课程教学过程面临诸多挑战。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产生较大的双向压力。为此,《统计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成为财经类高等院校教学改革与研究的重点与核心问题之一。本文拟从《统计学》课程教学的角度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1 统计学的重要性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将统计学(Statistics)定义为关于收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和艺术。统计学是通过张扬有差别的个性来寻求背后的一般规律,所以它是连接科学和艺术的一个桥梁。统计学主要是通过利用概率论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所观察系统的数据,进行量化的分析、总结,并进而进行推断和预测,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首先,统计学是研究数据的科学。这个数据不是数学中的数据,不是抽象的数和形,而是实际发生的数据、实测的数据、观测的数据、实验的数据。其次,统计学是以归纳推理为研究方法的科学。它用的是归纳推理,而不是演绎。演绎推理的结论蕴含在它的前提中。但演绎推理由于结论蕴藏在前提之中,所以不会突破现有前提,不会有更大的创新。归纳推理是由个别到一般,由样本到总体的独特研究方法。最后。统计学的研究往往带有不确定性。由于不确定性,统计学的研究往往伴随着新的思想的产生。
现在,统计学已应用到各个学科之中。首先,统计学是科学的研究方法。任何科学都是研究客观规律的,规律可以在反复试验中重复。没有重复的事物不是科学研究的对象。我们周围的事物每天都在重复,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宏观经济每天运行,只有运行、重复,才有规律。但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事物的每一次重复决不是前一次的克隆。统计学就是变化中研究规律的科学。所以统计学是任何学科进行科学研究的工作基础,没有统计学就没有科学研究、没有创新。其次,统计学是管理工作的工具。政治家无法脱离统计而施政,军事家无法脱离信息而指挥,企业家无法脱离统计而决策,任何管理工作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因此,学好统计是搞好任何工作的前提。
2 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困难与问题
在《统计学》教学中理论教学课时偏重,实践教学课时偏轻:学生在学习中仍然习惯于死记概念、硬套公式,不善于去理解概念,不善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统计学》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不少学生认为统计学概念多,公式多。十分枯燥,比较难学,并且在实际中没什么用处。统计学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为什么却得不到学生的青睐,有多方面的原因,本文就主要从一个教师的角度对目前经济管理类非统计学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1)经济管理类专业非统计专业的学生往往认识不到统计知识的用处,学习兴趣不高。由于学生平时接触的社会经济问题少,加上统计的抽象性和理论内容比较枯燥。概念多而且概念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公式多且计算有一定难度。如果学生不做必要的课外阅读、练习和实践活动,他们对《统计学》所讲授知识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对于这些非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本身的专业课学习负担已经不轻,加上对统计知识的认识不够,让他们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统计知识是很难做到的。而且,由于其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要求,学生本身的数学基础特别是概率论知识学得又不是很好,这就使得他们感到统计学知识难以理解,出现了统计难学的看法。最终导致一些学生彻底放弃。这样,学生在认识不到统计知识用处的情况下,所学又和实际结合不紧密。容易产生学统计无用的想法,学习兴趣不高,以至于被迫学习,教学效果不佳。
(2)近几十年来随着数学和计算机的飞速发展。统计学也显示了其鲜活的生命力,其研究领域也越来越宽,从八、九十年的以描述统计学为核心的经济统计学,逐渐转为以描述统计为基础,推断统计为核心的大统计学。注重理论知识教育,不仅讲授统计学的基础课程,即统计学原理部分,还讲授统计学的推断部分。它研究的主要是统计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总论、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综合指标、时间数列、指数分析、抽样估计、相关回归分析等。虽然也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和从事经济研究、管理提供数量分析方法,但它的主要目的是为进一步学习统计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和方法基础,但介绍实践应用方面不足。由于非统计专业的学生在本弩业系统学习中应用较少,并且在实际经济和生活中出现的情况较少,因此学习兴趣不高;同时,以推断为主的推断统计中出现的大了公式推导,直接把很多学生吓倒。中途放弃学习《统计学》。
(3)传统的教学手段制约着《统计学》的教学统计方法,特别是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必须建立存充分占有大量统计数据的前提下,但大量统计数据的运算往往是传统统计教学手段的难点。由于人工计算能力的局限,许多样本容量大或计算方法较为复杂的统计方法就无法贯穿在课堂教学中,从而影响教学质量。而且,按传统的教育手段,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记。《统计学》教学的课时安排也远远不够。目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对《统计学》的教学带来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由于各种条件所限,大多的教学方式还局限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上。教学手段过于单一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有关数据处理的软件包也越来越多,统计学的教学手段也应该日新月异。多媒体教学使得教学信息量有所增加。但是也没能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往往是一堂课下来,教师讲的嗓子冒烟,学生听得只打瞌睡,究其原因还在于过于单一的教学手段,使得学生不能直接参与到教学中去。
(4)教学定位不清楚。《统计学》教学分为统计学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和非统计学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对统计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要求他们掌握一整套系统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以便将来专门进行有关数据的研究,而对绝大多数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统计学主要是为他们提供一种统计学的思想,在当今这个信息社会,如何去辨别信息的真伪,如何去判断、做决策,这都需要他们具备一些统计学的思想。其次是给他们提供一些实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可是如今不少学校的非统计学教学由于定位不清楚,导致教学过程中还是充斥着大量的公式推导和概念阐述,如不少《统计学》教材上面以大幅的篇幅介绍了统计图表,并对其进行了比较,可是对于到底如何利用计算机软件画出这些图表却没有具体阐述。其结果是学生学完了统计学只记得这些概念,而具体如何收集收据、整理数据,最后做出图表来显示数据却一无所知,结果是不少学生得出《统计学》难学也没什么用的结论。
3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更新
(1)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经济管理类非统计学专业《统计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统计学》使学生具备在随机性事物中找寻找规律的能力,以及懂得如何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运用统计学知识,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应该有所取舍。其主要内容还是包括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两部分。而重点应加以调整,应以推断统计为主,描述统计为辅。整个《统计学》的教学应该按照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步骤进行。在描述统计部分,着重介绍当前流行的搜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方法。在推断统计部分不仅要介绍抽样推断、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还应该介绍关于统计决策、多元统计分析和非参数统计等现代统计方法。计算机的飞速发展给统计学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突破。统计学常用的件是Excel和SPSS,为了让学生更多了解统计学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因此实践课程的加入是必须的。实践课程中介绍这些软件的使用方法,使得统计学不在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成为可以随时接触的、使用的工具。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统计学》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手段是否多样化也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因此,当务之急是改变当前单一的教学手段,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拓学习思维,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在课堂中应将讲授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相结合,相互取长补短,已达到更好的效果。这样,可以更好地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以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学习兴趣。其次,由于统计学内容的繁多与复杂,适当加入学生的环节可以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可以让学生用软件设计调查问卷,自己收集资料,然后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写出分析报告。最后,统计数据分析的抽象过程使得学生对于内容的理解不是很到位,采用单一的B+C模式(黑板加粉笔模式)已经完全不能满足现代统计学教学的要求,因此多媒体教学的引入是必选手段。总所周知,多媒体可以形象直观的表现内容的丰富性。针对《统计学》教学来说,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具体形象的模拟统计数据的提取过程。为《统计学》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部分内容采用实践教学和灵活的考核方式
《统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应该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因此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这样,既便于进行案例教学、小组讨论,也便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去,真正做到“教学相长”。而实践教学一定比例的加入必然要求考核方式的多样化。因此,单纯进行笔试考试改革势在必行。单纯的笔试往往使学生认为考试为大,别的都是次要的,重点在于考试前死记硬背,而对于是否掌握知识没有兴趣。并且统计学中的一些内容,例如推断分析、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不用计算机很难在笔试中实现甚至没办法实现,因此,笔试没办法考核。导致的结果是重要内容没办法考。能考的内容有可能反而不重要。因此,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尤其是以实践教学为主的考核方式势在必行。
1.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中教学方法的实际应用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各行业、各领域在管理工作中对于统计学的重视,需要大量具有较高素质的统计学专业人才。目前,在国内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已经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和完善,并且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为推动统计学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1.1讨论教学方法
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应用的讨论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中心问题相互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情绪,活跃学生的思想,便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表达能力。例如在讲解统计的概念时,向学生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什么是统计?“统计”一词有几种涵义?为什么说统计是认识社会的有力武器?什么是标志和指标?它们有何联系和区别?什么是统计总体、什么是个体?它们之间有何联系?统计学与其他学科有什么关系?层层设置疑问,让学生展开讨论,表述自己的看法,讨论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概括各种意见及其分歧,为学生梳理出了解答问题的不同路径,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辩论和思考,帮助其得出自己的结论。
1.2对比分析教学方法
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应用的对比教学方法是将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含义进行直接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别与内存关系,然后进行分析。例如在讲解时间数列的计算时,通过时点数列与时期数列的比较,得出两者之间的三点不同,即:是否具有可加性、与时间的长短有无关系、是否是连续登记取得,以此作为时点数列与时期数列的基本判断方法。
1.3总体框架结构教学方法
为了使学生更为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一些枯燥乏味、抽象难懂的名词、概念,框架结构法的应用通过框图将各知识点的内在关系联结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然后逐层展开加以剖析,提纲挈领地板书框图中名词的特点与作用,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语言说明各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异同。采用这样直观清晰、凝练简洁的框图教学,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些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1.4实践式教学方法
实践式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如专题研究、社会调查、提供咨询、参与企业管理等方法,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学生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活动,通过对实践过程的讨论和实践总结的书写,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的教学中,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熟悉的事件,设计一套调查方案,通过调查方案、调查方法的设计让学生理解了统计调查的内容,通过对搜集来的材料的整理让学生加深了统计分组、组中值等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方法。
2.提高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方法应用效果的途径
2.1注重现代先进教学技术的应用
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先进教学技术的合理应用,并且加强对于教学效果的科学评价。科技的发展为统计学的教学和应用带来了快捷和方便,主要体现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统计软件的应用,在统计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公式、枯燥的数字变得直观生动,可以在课堂上使用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资料,可以展示复杂的图表,将图表的制作过程演示给学生,加深了学生的感官认识,也节省了板书时间;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使用图表、声音、文字、色彩、动画等形式传输教学内容,不但可以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注意把握尺度,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每一节课的时间,合理编排讲课内容,做到严肃活泼、有主有次,形成交流互动,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2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在传统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与“学”中,学生掌握的知识只局限于应付考试,并没有真正理解消化,加之所学的课程之间缺乏衔接,往往在实际问题面前茫然不知所措。因此,统计教学的改革应立足于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应考虑其专业特点,把握社会经济动态及实际应用组织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时俱进,紧跟时代脉搏,培养具备一定统计理论知识、技能,能在社会发展变化中活学活用、不断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2.3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统计学的实际应用背景
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开设统计学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种正确地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规律的理论、方法,解决的是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因此,要求教师明确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专业及应用背景组织教学,要时刻关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热点问题,善于使用统计方法分析这些问题。对于概念公式的掌握,强调理解和应用,有的放矢,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专业的适应性和应用性。
[关键词]“三本”院校 统计学 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1-0141-02
统计学是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1]1998年我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将统计学列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8门共同核心课程之一;2002年教育部高教司又将统计学列为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的9门核心课程之一。统计学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具有重要的地位,研究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势在必行。
一、统计学课程的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统计学的重要性开始逐渐被人们广泛认识并接受。正如统计学家C.R.Rao所说“统计学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媒介科学”。目前,几乎所有的研究领域都用到统计方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接触到统计数据或一些统计研究成果。著名统计学家H.G.Wells认为,统计思维总有一天会像读与写一样成为一个有效率公民的必备能力。
统计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对于高校经济管理类非统计学专业的本科生来讲,统计学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首先,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定量分析能力。统计学是研究数据分析的方法论学科,包括很多具体的统计分析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定量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定量思维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它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统计学是基于现实问题的需要,根据实际观测到的数据,运用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统计已经成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1]
二、“三本”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发现所在地区“三本”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乏与学生相适应的教材
三本院校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目前由于缺少专门针对三本院校的教材,很多三本院校选择使用一本或二本院校的教材,从而出现要求过高而与实际相脱节的现象或有些教师删减内容过多而不能保证基本要求的问题。由于学生的素质与教材要求不符,这样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困难。另外,目前国内统计学教材大多侧重基础理论介绍和公式推导,从应用层面上讲,是一种本末倒置,大大降低了统计学的实用性,对学生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非常不利。
(二)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运用较多的方式是多媒体教学,该方法能增大教学信息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更具灵活性和生动性,但因其存在教学节奏快,屏幕阅读易引起视觉疲劳等问题,[2]影响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消化吸收,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教学中重理论轻应用
三本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统计学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校只重视理论教学而不重视各种方法的实际应用,结果是学生学了不少统计方法,却不知道该怎么用,不熟悉数据如何处理,不理解计算的结果,学生不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造成学生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四)课程考核方式死板
统计学课程考核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考试未能体现出课程性质。长期以来统计学考试一直采取笔试成绩占总成绩70%的考核方式。这种方式对于教与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基础理论部分教学质量,但这种方法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不能体现统计学应用性强的特点,而且在全面测试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存在着缺陷,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兴趣的激发,特别是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创造能力的培养上缺乏动力。
此外,随着招生规模扩大,一些学校基于办学成本考虑,设置教学班级容量过大,影响教学过程的互动效果,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教学改革的初步思考
(一)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
虽然统计学课程的教材众多,但目前直接针对“三本”院校开发和编写的统计学教学大纲和教材基本上没有。现有统计学教材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侧重于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即详细介绍统计学基本原理知识、统计分析方法,以数学推导和手工计算为主;另一类则侧重于应用统计学,即简单介绍统计学的基本原理,重点介绍各种统计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适用条件和分析结果的解释,涉及计算的部分借助excel/spss统计分析软件完成。由于三本学生本身数学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如果大量地介绍理论知识和统计公式,会使学生感到十分困难,往往导致他们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完全放弃。鉴于此,笔者根据所在学校三本学生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特点,选用中国人民大学贾俊平教授编著的《统计学》(第四版)作为教材。该教材以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解释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主线,以数据分析为核心,内容涵盖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解释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强调利用excel/spss实现数据的计算和统计分析。
(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通过开设相应的实践项目可以加强学生对相关概念、统计思想及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在介绍统计数据的来源时,可以让学生自己采取各种数据收集方法收集数据,体验各种数据收集方法等。比如,在课程内容进行到假设检验时,可以针对现阶段所学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比如,让学生自选主题进行一项调查,要求学生对调查数据进行适当的整理和展示,具体包括生成频数分布表、交叉频数分布表、饼图、条形图等;还可以要求学生对总体参数进行推断,具体包括总体参数的点估计、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等。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
统计学课程中涉及大量的计算,如果让学生进行手工计算,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并且手工计算也脱离了现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因此,在教学中应采取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理论教学侧重于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出相关统计学概念,介绍统计方法的基本原理、思路、使用前提和主要用途,并通过案例分析讲明如何对分析结果进行解释,而具体的计算部分则由excel/spss软件完成。比如相关与回归分析的手工计算量非常大,如果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撑,是很难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只介绍相关与回归分析的使用前提、基本原理、思想、用途及如何解释软件输出结果,大量的计算工作则由计算机完成。这样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考核方式多样化
统计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性学科。单一的笔试考试只重视书面考查,而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查,且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钻研问题的兴趣。因此,统计学考核方式应多样化。笔者将其分为3个部分:(1)平时成绩部分,占总成绩的20%。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平时学习态度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2)实验成绩部分,占总成绩的20%。根据学生的上机操作和案例分析评定成绩,侧重于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统计能力。(3)笔试成绩部分,占总成绩的60%。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核采取笔试的形式考核,侧重于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
四、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形势发展,对统计学的需要也在发生着变化,国内各高校对经济管理类非统计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一直没有停息过,随着三本院校的出现,三本经济管理类非统计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 参 考 文 献 ]
(1)所谓的统计学就是用来收集和分析信息和数据的一门科学艺术,它通常是通过对差别的个性进行深入探究,然后找出这些差异之间的一般规律,因此它通常被称为是将科学和艺术紧密联系起来的一架桥梁。统计学一般是利用概率论来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将所要观察系统的数据全部收集起来,在通过科学系统的方法对数据进行量化的分析和整理,然后在通过所总结出来的信息进行科学的推断和预测,这样就可以为相关的决策提供较为完备和科学的参考依据。首先,统计学是进行数据研究的一门科学,这里的数据并非是指数学中存在的数据,也不是具有抽象性的数和形,而是指那些实际存在的数据、测量的数据、实验得出的数据。其次,统计学的研究方法通常是归纳推理的方法,而不是用演绎的方式。之所以采取的是归纳推理的方法而非演绎推理的方式,主要是因为通过演绎推理所得出的结论通常在前提中蕴含,这就会造成在推理的过程中不会对现有的前提进行突破,更不用说会出现较大的创新了。而归纳推理一般是通过从个别到一般,从抽样样本到整体的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最后,统计学的研究并非是明确的,而是具有不确定性,正是基于它的不确定性,才促使统计学在研究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新的思想和理论。
(2)目前,统计学在各个学科中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统计学是一门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每一种科学都是对客观事物潜在的规律进行研究的,规律需要在反复的实验中不断地重复出现才得以确立,这些规律通常都会重复出现,而那些不会重复出现的事物就不能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比如说四季都在运转,不停的更替,这样才能在不断的重复中研究出变化的规律。统计学就是对不断变化的事物进行潜在规律研究的一门科学。所以,统计学是其他学科得以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缺乏了统计学的科学研究是不能成功的,是缺乏新意的。其二,统计学是管理工作的最佳工具。正如同政治家离开了统计无法科学地施政一样,企业家一旦脱离了统计,那么他的决策就会存在着不合理性。每一项工作在进行管理之前都需要对整体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全局。所以,学好统计学就能够更好地开展任意的工作。
2财经类专业中统计学的改革发展与现况
我国的统计学相对于国外来说起步较晚,但是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尤其对于财经类的专业来说,统计学的定位和专业知识体系的改革和创新都要和其专业的主要学科协调和统一,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二者的和谐发展。因此,财经类专业统计学的改革应该建立在对统计学的具体应用的分析基础上,比如可以对统计学理论在社会经济中的有效运用进行实证分析。这是对统计学改革必须要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只要明确了统计学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对统计学的改革,不断地对统计学进行完善。根据上述的结论,财经类专业的统计学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财经类专业统计学的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相关教育学理论的规定,高等院校的专业教育的知识体系是通过它的课程设计来进行体现的。所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财经类专业统计学在进行课程改革和设置的时候要严格贯彻以下指导思想:首先,要注意将理论和实际的管理进行有效的结合,比如可以将统计学的理论和经济管理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学;其次,要根据专业的主要应用领域和层次来安排统计学的课程,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同时还要强化技能性和操作性课程的比重;最后,要建立具有“参与型”的专业意识课程,并且打造相应的课程平台,这样就可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实现统计学由“主导型”的课程体系逐步地向“参与型”的课程体系过渡。第一,要设置相应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这一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培养统计学专业性的“参与型”人才打造基础平台。比如设置哲学课程,就可以为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提供一种更为开阔和新颖的思维和研究方式;而开设数学、英语这些课程则主要是为了对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巩固,另外,它还可以成为学习专业课程的一种工具;设置这些通识课程就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统计学的学习。第二,设置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理论课程。由于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将来所要面对的工作环境和研究领域主要是经济建设,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培养出“参与型”的人才。所以作为统计学人才,他们不单单要掌握一定的经济管理方法,同时还需要有“参与型”的意识,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经验。由于经济管理理论的课程是非常复杂的,所以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和统计学相关的理论,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就要有目的地选择那些和统计学关系最为密切的并且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的学科,来设置经济管理理论课程。第三,设置最佳的统计学专业课程。统计学作为一门研究型极强的科学方法,在对其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要从多方面进行综合的考虑,保证统计学的课程设计实现最佳的学习效果。在设置的时候要对以下方面进行综合的考虑:(1)选择最佳的统计方法论基础课程,以满足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基本知识需求;(2)要设置相关的社会经济统计学基本理论,可以有效地实现对统计学知识的延伸;(3)选择出那些具有远大发展空间的行业的统计方法理论课程,帮学生通过实例来更好地学习统计学,并掌握一定的分析能力;(4)与宏观经济统计核算相关的课程。设置以上课程是由浅到深的渐进模式,不仅有效地将统计学的知识体系进行点与面的有效结合,同时也是对统计学“参与型”课程意识的重要体现。这样的课程设置,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统计学。第四,注重技能性和操作性课程的设置。财经类专业的统计学在注重统计学理论学习的同时,还需要加强落实操性课程的设置,实现学与练的最完美的结合。技能性和操作性课程作为统计学课程最完备的补充,它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进行与统计学相关的实践或者操作性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统计学知识。同时,还可以借助相关的统计软件或者多媒体等对学生的技能性进行综合的训练,帮助学生练就熟练的技能。
2.2财经类专业统计学教材的改革
课程建设的核心部分就是教材建设,教材在统计学的学习和改革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理念的深入开展以及教学大纲的不断修改,财经类专业统计学的教材也随着不断进行更新。统计学的内容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它的内容会根据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最新的、最先进的研究成果来进行更新或者完善。与传统的统计学教材相比,目前的统计学教材具有以下显著特点:首先,教材的内容更为明确地突出大统计学的思维,并且彻底地与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知识框架相脱离,这样就不用再受传统思维和知识框架的束缚,能够更好地对社会经济统计和数理统计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其次,将统计学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及时地补充进教材中,及时地对教材的知识进行更新和完善,并且对统计学的基本范畴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将那些没有实用价值的、一些标志性的概念全数删去,更加强调了变量这一概念。与此同时,教材还对统计学所要研究的目标、统计学与其他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科学系统的论述,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加一目了然地对统计学的理论知识进行了解和掌握。最后,在统计学教材中加入了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和对各种统计学分析方法原理的讨论,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另外,在统计学教材中还突出了对统计学基本思想的分析和探究,帮助学生更好地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将学与练进行完美的结合。
2.3建设统计学试题库
随着统计学课程和教材的不断改革和完善,部分高校在完成以上两个环节的同时,还创新性地建设了统计学的试题库,并且积极地将这一板块进行补充和完善,使试题库建设取到了显著的成就,这样就可以为有效开展“考教分离”这一环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高校的统计学试题库建设主要有两种:其一就是一种可以根据试题库内的试题进行随机的自由组合生成试卷的方式,这套试题里基本上包含有单项、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和计算题等多种类型的题型,并且所生成的试卷会覆盖统计学所学的全部知识,不会出现内容的重复或者遗漏。这类试题库主要是用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成果的,一般用于期末考试等。其二就是试题库的试卷都是已经生成的成套试题,这一类的题型基本上是以考察学生的分析和应用能力为主,比如这类试题都会设置一些有针对性的开放试题,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回答,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的考察。另外,财经类专业的统计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经常地开展一些与统计学相关的科学研究,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统计学知识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学习,为学生以后进行深一步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