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意识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口译是人类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之一。它是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准确、得体、流利地为听众说明讲话人的意思。但由于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背景,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差异。口译不只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还是把一种文化转换成另一种文化。因此,口译者除了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及流利的语言表达外,还应该注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对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度。这样才能使源语与译语在各自文化里的含义相当,促使跨文化交际顺利实现。
一、口译中存在的文化差异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英汉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他们各自所在的社会其经济制度、教育体制等也有差异,这些差异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差异。下面笔者就从几个方面分析产生文化差异的原因。
1.中西方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不同。英汉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思维模式的差异也是构成不同文化类型的重要原因之一。英语强调个体和逻辑,习惯于抽象思维和分析思维。汉语则强调整体和直觉,常运用形象思维和综合思维。思维模式的不同决定了语言表达式的多样性。汉英两种语言在句法上就存在显著的差别。因此口译者在做语言转换时,必须按译语语言的习惯进行调整、排列、组合,这样才能使译语自然,交际成功。[1]
在文化个性上,中国人崇尚群体价值观念,而西方人推崇个人价值;中国人性格内向、表达含蓄,而西方人性格直爽,表达直接。因此,在中国,个人主义是个贬义词,而在西方人心目中却代表个人奋斗、进取向上的精神。因为就其文化而言,个人价值至上和中国人的集体主义是相冲突的。而西方人认为自己应该尽早独立,他们崇尚独立性和个人价值。如果在口译中忽略了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造成文化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了。
2.历史文化背景不同。语言中的成语、谚语、俚语、歇后语等是以本民族的历史、经济、文化等为基础形成的,它们一般都具有浓厚的民族传统特色和深远的社会历史渊源。例如把“Talk of the devil,and he is sure to appear.”译成“说曹操,曹操就到”似乎过于归化。因为“曹操”是带有浓厚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文化意象,可能会使听者产生错误的联想。所以不如直译为:“说到魔鬼,魔鬼就来。”汉语中的“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若译者注意到文化背景知识,只需译为:“In summer keep exercises during the hottest days;in winter do the same thing during the coldest weather.”
3.生活习俗的差异。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生活习俗。我们中国人见面打招呼会说:“干什么去?”“到哪里去?”这些并不是实质性的问候,只是一种表示关切亲昵的问候方式。然而,如果直译,英美人就难以理解和接受了,他们会觉得你是在干涉他们的行动自由。在英美国家,向不熟悉的人或陌生人打听年龄、收入、婚姻状况是不得体的,但中国人却不这样认为,特别是年长者向年轻人问这样的问题,是对年轻人的关爱和体贴。
二、口译中的跨文化意识
口译是跨语言的交流活动,同时也是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对于口译者而言,跨文化意识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译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认知标准和调节方法,是口译者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判断能力以及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口译者具备这种意识就可以恰当把握翻译尺度而不受文化差异的负面影响。在交际的过程中,这种意识会对译者的翻译予以启发和指导;在无具体交际事务时,它仍然能够对译者的学习和思考起引导作用[2]。文化因素的考虑与否决定着翻译的准确性及翻译质量,而跨文化意识的有无或程度强弱也成为衡量一名优秀的口译者的重要准绳。
跨文化意识要求口译人员不仅能了解双方语言的文化内涵,更能充分考虑到交际需要,主动弥补说话人表达的失误或对其话语进行合理的解释,从而帮助双方充分了解对方,建立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譬如,在一次商务活动中,中方说了这样一句话“建立‘一条龙’服务中心,为外国投资者提供审批业务”,议员译为“set up the‘one-dragon’ service center to provide a coordinated process service for foreign investors in obtaining approval”。 “一条龙”译成“one dragon”会令外方不知所云,因为,“龙”在西方表示邪恶的东西,在中国则表示“吉祥”,如不了解这一情况极易产生误解。再比如“望子成龙”绝不能翻译成“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 dragon”,而应该意译为“to expect one’s son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
在口译过程中,发言人有时会根据情景讲一些笑话或开一些玩笑,以使气氛更加轻松活跃,但这往往使口译员措手不及。由于语言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有些笑话和玩笑,若直译会引起误解,若意译则失去了可笑之处。这种情况下只能牺牲形式而存其内容了。例如,一个国际研讨会在青岛召开,闭幕式上一位发言人风趣地说:“别人都说青岛远看一朵花,近看豆腐渣,而在我看来……”当时在场的中国代表都忍不住笑了起来。口译员将其译为:“Many people say that Qingdao looks beautiful from afar but far from beautiful once you are in it.But I believe...”听到这儿,外国代表则感到没什么好笑的。这里,形式和内容的矛盾是无法解决的。“豆腐渣”在中国人的文化中表示难看脏乱,而在外国人的联想中也许是有益健康、干净和美味的代名词。所以如果真的把豆腐渣译出来,反而会弄巧成拙。对于笑话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取决于译员的理解能力。一个笑话可能会有好几层意思,如果理解能力不强,翻译得文不对题,不但起不到发笑的作用,反而会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三、口译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为了更好地完成跨文化交际的桥梁作用,口译者要认识到跨文化意识在口译过程的重要作用,积极主动地培养跨文化意识。
1.培养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语言能力是口译能力的核心,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口译者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基础,也是克服口译中文化障碍的前提。口译者必须在获得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基础上,掌握一些口译实际操作的技能与技巧。毫无疑问,培养口译技能与技巧和获得翻译理论知识离不开对源语与目的语的习得与掌握,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而这种对比分析离不开两种语言所分别根植的文化土壤。
2.坚持“文化融入”的原则。“文化融入”是在充分认识异文化的基础上,将自己置于对方的文化背景上观察和思考问题[3]。这是跨文化意识的最高境界,要求口译者具备“移情”的本领,即设身处地地体会别人的苦乐和际遇,将自己带入对方的心境,以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在跨文化沟通中,如果缺乏共鸣,不能正确理解和评价他人的价值观,缺乏共同的背景,缺乏宽容的态度,来对待与我们所拥有的特定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同的文化背景,是导致沟通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口译者要一直关注跨文化交际中异文化使用者及其现实的交际场景,注意对方的言语和非言语表达,理解对方自然的情感反应。而且,口译者要提高对异文化价值观和风俗习惯、思维模式等的敏感度,避免以自己的文化来解释、评价异文化中他人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另外,口译者要了解跨文化交际双方的交际目的和交际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观察分析问题,真正达到“移情”的目的。
3.增强文化底蕴。比如广泛地阅读英文原著、观看英文原声电影、收听英文广播、与外宾直接交流等,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这种集数字、文字、声音、图形、动态于一体,并能让传播信息者和接受信息者互相之间有信息实时交换的先进手段,立体式、全方位、互动地感悟其语言与文化,以及两种语言文化间的差异,以提高文化敏感度,培养口译者充分的跨文化意识。此外,我们还可以借鉴国外口译培训班开展异地或异域实际交流和采用其他学科进行案例分析的方法来积累口译实战经验。
四、结语
口译的过程实际上是语言交融及文化整合的过程,我们在输入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在输出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说话人表达的方式不同,口译员应根据具体情况研究相应策略进行处理,选择恰当的词句传递说话人的意图。若想使自己的口译符合“准、顺、快”的标准,并能够客观、得体、完整地传译交谈双方的意思,除了增强语言技能之外,口译员还应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培养充分的跨文化意识,力求避免在口译中出现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错误,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参考文献:
[1]罗健.论以文化研究途径进行口译教学[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2006.
论文关键调:外语教学;语言意识;文化意识;培养途径
北京外国语大学胡文仲教授指出,学习一种语言应该同时发展两种能力:语言能力(1inguisticcompet叽Ce)和文化能力(crOSSculturalcommunicativecompetence)。这一理论已经被我国外语教学工作者广泛接受。美国语言学家RobertLado认为,学习一门外语的目标是从目的语的语言及文化方面理解它的意思及内涵,可见中外学者都格外重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语言意识反映了人的内在世界、意识、思想同其外部世界表达形式语言的交叉、相互渗透。语言意识是控制言语活动的机制,形成、保存、重构语言符号及其搭配、使用的规则。语言意识的内涵包括语言学知识意识、学习策略意识、教学方法意识、学习需求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语用意识。
文化在规约中的运用与反映就形成人们的文化意识。文化意识是人们头脑中文化的反映。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从上世纪70年代交际法同世以来,在语言教学的讨论中就或多或少加进了文化观念,而文化观念普遍采用集体性程序,据此,文化被定义为人们思想与行为的集体性程序。正是这种集体程序,使某一人群程度不同地区别于其他任何人群。我们学习语言,一方面就是要了解由这种集体程序(即文化)所产生的语言交际,应遵循的不成文的(包括语言和非语言两大方面的)规约;另一方面,理解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在人际交流与交往中注意这些文化系统规约的运用。
一、在外语教学中要逐步提高培养“语言意识”和“文化意识”
语言意识在外语教学和学习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符号体系。只有教师和学生都具有了目标语言意识,外语教学和学习才能卓有成效地提高。这些意识能让教师洞悉整个外语教学和学习过程,增强教师驾驭外语教学的能力,更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学习外语时,如果对所学的语言只是记忆单词,背语法规则,而毫不了解目标语言的特点,及所学语言需具备的知识,这样的学习效果就不理想。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意识。
文化意识在外语教学中非常重要。它可以使我们从字词、句子、语篇等不同层面上分析中西方习惯思维方式的差异,以及在语言中的表现。学生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不可能不涉及到目标语言的文化,因为任何语言都不可能脱离其文化观念或文化背景而独立存在。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和双方文化上的差异,说不同语言的人在交际时,自然而然地以母语文化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指导自己的言语交际行为,导致交际障碍和交际失误。我们外语教学的目的既然是实现跨文化交际,那就不可能不涉及文化内容。它应该包括词汇的文化标记,语用的文化习惯,语篇甚至跨文化写作的文化意识等等。从语言教学角度看,其载体可区分为不同的层面,如:词、短语、句子等,而语言交际就是一种文化行为。由于文化的限制,人们的交际行为和赋予信息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着文化的制约。在A文化中编码的信息在B文化中解码后,其赋予的意义或多或少会偏离原信息的意义。现行英语教学大纲规定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阅读能力、一定听力和初步写说的能力。但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能力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因为我们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掌握两种语言,而且要通晓两种文化,使英语成为我国强化改革开放,扩大国际协作范围和交流的交际工具。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当非常重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加深对世界的了解,借鉴和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提高文化素养,帮助他们冲破各自文化的局限和约束,去领略、认可或接受其他文化。总之,英语教师应在培养学生获取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培养交际能力和提高文化能力。
二、外语教学中的“语言意识”和“文化意识”的导入不足
在我们的外语教学中,长期以来,传统的英语教学由于理论和认识局限,在语言课上对文化因素的导入缺少自觉性、计划性和系统性,把精力过多地倾注在语言形式上,而对文化问题重视不足,使得学生对中西文化在传统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及行为等方面的差异缺乏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低下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另外,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由于受结构主义语言理论的影响注重讲授语言知识结构,外语教学聚焦于语言形式的教学上,即强调语音、语法、词汇的操练,忽视了文化能力的培养。一些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外语课成为教师的讲演课,英语课堂多数教学内容仍只停留在语言本身,将语言视为存在于文化真空中的一种抽象的符号系统,有的只注重课文字面意义,于是,凡涉及到文化因素及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试题选项、写作表达、短文翻译等测试题,学生就会感到难以选择,束手无策,造成与目的语国家人们交际上的困难和误解,进一步学习外族文化的能力难以提高。这样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尤其是交际能力的培养,以至于英语的文化教育还远远落后于社会的发展需要。许多学生虽然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并具备良好的理解表达能力,但是在与英美人的交际过程中,却因缺乏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和了解,经常下意识地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来进行交际活动,频频出现语用错误。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同样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教师上课使用的综合教程教材,是一门内容新颖、题材多样的大学英语课程,但大多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很少进行目的语文化的导入,只局限于讲单词词汇,讲语言点、翻译课文和做练习,根本谈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文化教学。当然,在另外一方面,应试教育和应试学习压倒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学校片面追求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迫使教师在课时压缩的情况下赶进度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疲于一课一课地背单词和做练习。这种忽视外语思维文化的内在属性的功利性“教‘学”做法完全违背了外语教育的根本目的,导致了费时低效的结果。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Il#l-语教师应及时将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转变为文化能力的培养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使外语教学真正变成外语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还要让学生掌握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导入必要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使之与语言知识相结合,向学生展现英语国家独特的社会风貌,揭示与之相关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使学生能在对异域文明的把握中加深对其语言现象的理解和领悟。 三、在外语教学中增强“语言意识”和“文化意识”途径的思考
(一)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
现行英语教学大纲规定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阅读能力、一定听力和初步写说的能力。但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能力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为我们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掌握两种语言,而且要通晓两种文化,使英语成为我国强化改革开放,扩大国际协作范围和交流的交际工具。
1.培养学生第二语言意识
在教学大纲里应体现培养学生第二语言意识、语言个性的指导思想。语言意识的内涵其中就包括了语言学知识意识、学习策略意识、学习需求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语用意识。只有教师和学生都具有了目标语言意识,外语教学和学习才能卓有成效地提高。
2.调整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方面考虑合理开设国情学、语言国情学、文化学、文学作品选读课,有意识培养学生对所学语言民族的了解。
3.提高教学方法意识
在教学法方面,教师应有意识地专门训练学生的外语意识,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教学上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法,而改为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帮助学生收集资料,自觉地吸取中西方文化的营养,从而全方位地实施双向的互动,语言的学习过程就是文化的学习和交流的过程,是活的语言实习过程。
4.应注意培养学生对外语的注意力和兴趣。
教师应加强对双重文化的学习,提高用外语准确表达本族文化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胜任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第一,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习语言,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教好语言。离开了特定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不存在的,如果不了解目的语的文化(targetculture),我们就很难理解某些词语项目的意义。要使学生充分意识到不同语言各有不同的语言和语义结构,分属不同概念系统,因此,不同的语言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就英汉两种语言为例,由于历史、信仰、习惯的不同,人们读相同的词常常产生不同的理解、看法与评价。比如说,Moneymakesthemarego.(有钱能使鬼推磨)或说Moneytalks.(金钱万难),从字面上理解,应译成“金钱可使母马行”。因为我们平时说“马”是,必定用“horse”,而绝少用“mare”。再比如说,Theforemostdogcatchesthehare.(早起的鸟儿有虫吃)鸟儿吃虫对应狗逮兔子,从字面上理解,中国学生很难想象鸟儿吃虫怎么变成狗逮兔子。
第二,让学生意识到不同国家民族的语言运用文化是有所不同的。语言运用文化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中因价值观念、心理因素而体现在交流上的差异。比如,西方人对狗非常喜爱,英语中有大批关于狗的习语,而且大部分都没有坏的含义。如: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Dogdoesnoteatdog.(同类不相残)。Giveadoganillnameandhanghim.(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几句话都不照字面意思解释,因此,我们要注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语言运用文化的敏感性。文化意识的培养应尽早开始,循序渐进,不应存在大的阶段与课型的差异。’
【论文关键词】翻译教学;文化意识;文化敏感性
1.引言
文化是同一种人群经过一代又一代共享的、获得的和传承的信仰、习俗、价值、行为、制度和思维模式的总合。在人的任何一种活动中。从日常生活到社会活动,无不在体现一种文化。当中国人在春节除夕之夜包饺子时,美国人在感恩节制作南瓜派时;当中国人用筷子进食时;当美国人用刀叉用餐时;当中国人穿着旗袍参加盛典时;当美国人穿着西装参加总统就职仪式时……。人总是生活在文化中,文化现象在人的世界中无所不在。
随着现代传播学、美学、社会语言学、人类学、语用学等新学科的发展.特别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兴起,翻译理论研究出现了从微观语言结构的对比研究到宏观语言文化背景的探索。我们逐渐意识到语言的文化内涵、语篇情景、思维习惯、文化制约、宗教影响、社会价值取向等超语言因素对翻译结果的巨大影响。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翻译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对写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2.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一些文化背景因素对于学习英语的大学生们的确是一大困难。他们多数通过了四、六级考试,拥有正确地道的语音语调、牢固的语法知识及丰富的词汇量,但在日常翻译训练或在各种考试中处理翻译题时却屡遭挫败,其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对英语国家的各种文化背景知识知之甚少,不能透彻、正确地理解英语原文,倾向于从自己文化的角度来看待别国的文化,甚至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目的语文化之上.在翻译学习方厦很难得到提高。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师在翻译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英语语言文化意识的培养。
D.P.Pattanayak博士在其所著的AspectsofAppliedLinguistics一书中指出:Bothinspaceandinstylelanguageisculture—oriented.Lanageisboththeproductandtheexpressionfoculture.因此,在翻译中,应以文化为中心而非语言为中心。翻译决不是简单地使两种语言的词语等值对应。
从这个意义上讲。翻译是通过语言领会欲说之意而不只是领会语言本身。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曾经说过,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在表达过程中,即便是同一概念,两种文化中语言表达的形式也是无法用文字来一一对应的。最佳的选择应是遵循本族语人的习惯表达。例如,“母乳喂养”应译成“breast—feeding”而不是“mothermilk”或“mother—feeding”:讲到“人才”,应为“talent”而不是“abilitypeople,capablepeople”等等。
在翻译过程中,有时文化错误比语法错误更为糟糕。比如,当今世界女权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出现了女强男弱的现象。中国把这类丈夫叫“跑耳朵”或“妻管严”,美国叫henpecked(即“怕母鸡的公鸡”),如把“肥耳朵”直译为soft—ear,(即“软耳朵”),则会让美国人百思不得其解。
以上的例子都说明了在翻译中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3.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美国学者Hanvey认为,文化敏感性的提高可分为四个阶段:1)对一般文化特点的认识,通常感受是对外来的感到有点奇怪;2)与本民族文化比较,意识到一些重要、细微复杂的文化特点,常认为难以想象或是不合理;3)在第二条的基础上通过理性分析,意识到是可信的:4)能从非本民族文化内部的观点看问题,体会到这个文化的运用.逐渐产生认同,人们的文化敏感性就能提高。
当然,我们有一系列增进文化敏感性的方法。如通过读外国文学著作,看外国电影及电视节目了解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也可以组织文化观的讨论或讲座,进行文化、风俗习惯的比较,多与外国人来往等。最有效的方法是直接接触多种文化环境。但在翻译教学中,我们想要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则应该加强对文化知识的介绍。
比如,语言思维方式的不同。从语言心理的角度分析,硬汉民族在思维方面存在差异。讲英语的民族较注重客体思维,因而较常用物称表达法.即不用人称来叙述;而汉语比较注重准确、鲜明、生动、简明的历史和现实依据。英汉的修辞手段、用词习惯也有所不同。汉语讲究匀称.用词趋向重复.这与汉语的语音文字系统的特点有关,也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美学心理有关。“阴阳”学说以及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造就汉民族追求均衡,讲究对称的心理,这在汉语中有不少表现,音、义、词、语、句的成双成对,重叠反复,对立并联和对偶排比。而英语忌重复.总是追求用同义词语来表达同一事物或概念,这种行文方式费城明显,表现了英语民族不断求新求异的价值观与心理结构。例如,“小张真是个骗子。当着我的砥她对我赞不绝口。可是在我背后却总说我的坏话。”汉语中“骗子”的概念较为笼统,无论是政治方面还是经济方面.或是人品方面不老实的人,我们均可称其为“骗子”。然而在英语里.不同类型的“骗子”却有不尽相同的表示方法。sWmer一词尤指“政治骗子”(politicalswindler),而impostor则侧重指产品或名誉方面的“冒名顶替者”。Trickster一词常指“搞恶作剧的人”。但是对于“两面三刀”、“阳奉阴违”之类的“骗子”,英语习惯用phony一词来表示。所以,上面这句话应该译为“XiaoZhangisaplainphony.Hegivesmeasongandadanceinmyface.butbad—mouthsmebehindmyback.”通过加强对文化知识的介绍.使得学生认识到英汉两种语言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观点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并适当的向学生介绍一些与文化相关的翻译技巧,如变通与补偿、视点转换、加注、释义、归化与异化、回译等,使学生在翻译时做到心中有数。
论文关键词:文化意识;英语文化;英语教育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所谓文化,它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包括各种各样外显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故英语教育中的教学目的决不只在于文化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
1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现代语言学创始人索绪尔提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主要由语音、语法、词汇、句法等组成。对于语言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把语言看成语音、语法、词汇的总和,或者仅仅看作一种符号系统;另一种是认为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认为语言的使用脱离不开社会环境。语言是在人类社会的交际活动中约定俗成的,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交际功能。
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然而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英语交际中失误迭出,歧义误解频繁乃至造成更大的损失。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口语中的“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警察误杀。在美国社会中,“FreeZe”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假如这位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这点文化知识,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触发的定向思维,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2对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认识不足的分析
语言教学是以文化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为目标。为什么高中英语教学却只停留在语言形式的表层,而不能培养文化意识,挖掘其深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呢?笔者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1)考试内容所起的决定作用。长期以来,无论是大考还是小考,涉及的基本都是对语言形式本身的考查:辨别单词的发音,改写单词的语法形式,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等,很少涉及语言背后所附带的文化内容,学生也就得不到应有的知识。2)高中的英语教学很少为学生提供真正与外国人进行交际的机会。如中国人见面常问“您去哪儿”,这本是极其平常的寒暄用语。
不了解西方人士的隐私观念,在和他们打招呼时,会自然而然地运用“Whereareyougoing”这样的句子,势必会引起对方不必要的误解,以为问者图谋不轨,有意探询隐私。
3高中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方法
首先,教师必须做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语言材料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如在中国称上年纪的人为“老”,表示尊敬,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去目无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都不服“老”。美国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oldpeople)。一位美国老太在中国旅游,艰难地爬山时,有人上前去搀扶她,却遭到老人的拒绝。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因为在美国,老人养成不服老、坚持独立的习惯。所以,在美国都用“年长的公民”(seniorcitizens)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这样,就在学生的头脑里形成“文化差异”及“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语言差异”这样两个概念,使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其次,从英语教师本身来说,在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的同时,教师也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教师应具有对文化的洞察力、理解力,才能给学生提供教学文化意识的氛围,并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
4教学过程中如何将文化意识与教学相结合
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以下分别从词汇、语篇教学两个方面分析高中英语文化导入的课堂教学策略。
4.1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
词汇教学的难点是某些词语的文化内涵。即使如HelIo、Pardon等形式上极为简单的表达,困扰学生的并不是如何准确发音和正确拼写,而是如何得体运用。对此,教师应着重介绍或补充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不但知道它们的表层词义,更能了解其文化内涵。例如,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词比汉语少得多,一个COUSin涵盖了堂/表兄弟、堂/表姐妹等几种关系;农民这个词在汉语里统一泛指农业劳动者,英语中却以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的不同,分别用farmer和peasant来表示。上述词汇指代范畴上的差别,表现了中西方民族在人际关系上不同的传统观念和社会风俗。
4.2挖掘课文的文化信息
现行的高中英语教材选材广泛。在语篇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还要引导他们随时随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
例如,SEFCBook3Unit1“MadameCurie”,结合课文中先后出现的MadameCurie、MarieCurie、Mr.PierreCurie和TheCuries,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有关英语国家姓名和称谓的知识。
1)姓名。①名+姓,~JohnWilson;②名+第二名字(常是父、母等长辈的名或姓)+姓,PHEdwardAdamDavis;③名字常有昵称,如称David为Dave;④妇女婚后常随夫姓,~HMarieCurie。
2)称谓。①Mr./MS/MrS./MiSS+姓(或加姓名),如Mr.wilson(或Mr.JohnWilson);②除Dr/Prof/Captain等少数词外,一般表职务、职业的词不用于称谓,如不说TeacherWang;③亲朋好友之间,常直呼其名或昵称,~DavidRDave,但对亲戚长辈常用称呼+名,如UncleTom。
5结论
【关键词】 教材 学生 文本资源 文化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2-033-0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同时,它也是文化的产物。语言的构造总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它的使用总要遵循一定的文化规约,它深深地扎根于文化之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1)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而文化意识则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文化意识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因此,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
牛津英语教材语言鲜活,文化内涵丰富,可供教师挖掘利用,以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综合英语运用能力,使学生达到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和统一发展。牛津英语是根据话题选择素材的,贴近学生的生活,主要在学生用书中介绍丰富多彩的英美文化,并在教师用书中以背景知识的形式进一步补充相关话题材料,丰富文化知识内容。也就是说,文化内容在学生用书中是隐性的,需要学生自己去体会,或者教师根据教师用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和自身的文化知识向学生介绍。
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教材进行挖掘利用,并在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
一、延伸,体验文化
在教学中挖掘英语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适度扩展和加深其内容,形成对教材的有益补充,以开拓学生视野,增加其英语背景知识,提高其文化意识。
在学习Ben’s birthday时,以Ben的生日聚会为主线,在教材的原有基础上制作、播放一段完整的生日聚会的动画,并延伸到Ben收到朋友们的礼物,会当面打开朋友的礼物,并表示感谢。也许,Ben还会在第二天给朋友们写感谢信,表达对他们的出席和礼物的谢意。这也是欧美国家人的一种礼仪。
在教学中注重挖掘英语教材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适度扩展和加深。在学习Holidays时,让学生回忆自己最喜欢的中国节日,并试着说一说为什么,再讨论Ben喜欢的节日,学习西方国家的节日:复活节,万圣节,圣诞节,并通过观看网络资源学习更多的西方节日:感恩节、愚人节等和国际节日:母亲节、父亲节等。
通过视频形象地学习西方国家的一些节日,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通过声音、图像的完美结合,使这些无声、静止的文字材料生动、自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身临其境,颇为深刻地体验到了各种节日的魅力,弥补了书本知识仅以文字为呈现方式的不足,寓教于乐。最后通过书面作业继续延伸关于节日的内容。
总之,我在遵守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的基础上展开延伸,结合教学的需要,适度扩展和深化教材中的文化内容。
二、对比,感悟文化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东西方社会是在不同的文化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们的思想信仰、习俗和生活方式等都有很大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作为各自文化的载体,对此有充分的体现。只有通过对母语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比较,才能使学生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使用语言的得体性。
在三年级学习colour时,在明快的Colour Song中,欣赏有关颜色的习语:black tea(红茶), green tea(绿茶), brown bread(黑面包),green hand(生手),black sheep (害群之马,败家子)等,在比较中以小见大。
学习英语习语时,注重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的从词汇本身做主观评价而造成理解失误。如为什么要将“a piece of cake”译成“小菜一碟”呢?这得从中、英两国的饮食文化谈起。众所周知 ,在英国,几乎家家户户都擅长做甜点,如蛋糕 、布丁等,而中华民族则以会做菜而闻名于世。因此“a piece of cake”和“小菜一碟”均指做某事毫不费力,有异曲同工之妙。
因此,在英语文化内容的教学中,加强中西文化的对比,不仅能使学生学好英语和培养文化意识,而且能使学生加深对自身文化的理解。
三、体验,培养意识
在教学中设置含有文化知识的情境,学生通过该情境下的语言实践活动,体验英语文化知识的意义,并将其内化为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我尽量设计英语活动课,给学生提供亲自参与和体验的机会。在真实的情境中,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西方文化。在学习5A Unit 4 Halloween有关节日“Halloween”的内容时,我首先让学生在上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及用品的图片,例如:Halloween Pumpkins,Jack-O-Lantern,ghost’s mask,sweets等等。在上课时,我组织学生讨论Halloween的由来,在这一天人们会做什么、说什么。然后,让学生围绕Halloween这个文化主题,在小组中举行意趣盎然的Trick or treat活动。这样,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中不但提高了英语学习兴趣,增强了语言运用能力,同时也感受到了浓郁的英美文化气息。
世界文化色彩斑斓 ,散发着无限魅力,它存在于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教师只要勤于思考,善于挖掘,就能帮助学生了解外国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开拓视野,同时加深对自己祖国的了解和热爱,增强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逐步培养文化比较、鉴别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格魅力。
[ 参 考 文 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