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旅游课程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题项目:2012年秦皇岛市社科联课题(课题编号:201206219);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203342 )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8月17日
一、研究综述
乡村旅游起源于法国,最早始于法国巴黎的人们到农村度假、学习和参与劳作,并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19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大规模发展,目前乡村旅游开发在西方国家发展非常迅速,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意大利、美国等国家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中包含了乡村旅游,以色列把乡村旅游开发作为对农村收入下降的一种有效补充,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都认为乡村旅游业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多样化的动力。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开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其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随着乡村旅游在我国的蓬勃发展,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从1990年至今,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到国外的乡村旅游发展介绍、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国外总结性研究和国内乡村旅游相结合的实践探讨,从发展上看,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探讨,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就是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社区居民通过各种方式和行为,积极、主动地参与或消极、被动地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环节或相关层面,并且在其发展中获取相应的利益。国内学者对于社区参与旅游的研究经历了从缺失到凸显的过程,研究内容从最初的阐述社区参与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意义,到从理论上探讨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内容等问题。孙九霞等(2006)认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将社区作为旅游开发和参与的主体之一,在旅游的决策、开发、规划、管理、监督等旅游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社区的意见和需要。王琼英(2006)通过对乡村旅游中社区参与相关者的分析构建了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模型。汪芳、郝晓飞(2008)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乡村旅游地社区参与状况进行了评价。黄郁成(2006)认为,乡村社区旅游资源的国有化,造成社区居民主体地位缺失,参与不足。
二、秦皇岛市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在2009年9月,秦皇岛正式确立了旅游立市的发展战略,这给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截至2012年初,秦皇岛市具有乡村休闲旅游资源的村达279个,乡村旅游景区(点)70个,农家乐149家,乡村酒店84家,家庭旅馆1,635家,其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5家(北戴河集发农业观光园、昌黎葡萄沟生态农业观光园、山海关望峪山庄、卢龙鲍子沟生态旅游度假村、卢龙桃林口村),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4家(昌黎渔岛、卢龙柳河北山、抚宁骊城隆盛旅游观光园、卢龙六峪农业生态观光园),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10家,国家4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4家、2A级景区6家,乡村旅游经营农户2,000余户,直接吸纳农民就业超万人,间接带动5万人从事乡村旅游工作。虽然秦皇岛市的乡村旅游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存在的一些限制乡村旅游发展的因素,需进一步改善。
1、认识不足,开发理念有待提高。目前,人们对乡村旅游的内涵理解具有片面性,对其文化内涵没有进行深刻挖掘,把乡村旅游简单化为 “农家乐”、“农业生态观光、采摘游”。秦皇岛对乡村旅游的生态性、可持续性认识不足,导致对乡村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的不足。对乡村旅游所带来的当地劳动力转移问题有一定认识,但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办法。对社区参与的研究仍然不够,尤其是缺乏对其他学科理论的借鉴和吸收。在实践方面,股份合作制被认为是促进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好方法,但秦皇岛市的乡村旅游是否都适合推行股份制还有待于进一步考察。总的来说,社区参与是一项呈动态发展趋势的系统工程,是一种新型旅游发展模式和开发理念。秦皇岛市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在理论和实践上仍处在初级阶段,要形成理论体系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2、资金不足,普遍缺乏规划和策划。资金缺乏是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大瓶颈。由于资金的不足,以至于对旅游资源没有进行充分的论证和统一规划,就盲目地开发建设,粗制滥造,重复雷同,特色不突出,只重规模不重质量,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缺乏统筹,形成各行政区各自为政的现象。这样,不仅导致旅游产品的低层次、粗放式开发,很多具有较高价值的旅游资源仍处于原始状态,而且导致市场营销资金投入不足,客源市场范围狭小、单一,严重制约了秦皇岛市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3、社区居民参与程度偏低,乡村旅游人才匮乏。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程度和层次普遍偏低,多数地区主要表现为部分居民从事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活动,真正在旅游决策、管理等方面的参与人员很少。政府对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社区参与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没有充分考虑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和需求,未能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全方位参与进来。另外,秦皇岛市目前从事乡村旅游的专业服务人员较少,多为本地农民,由于农村居民文化知识水平有限,整体素质较低,缺乏系统、专业的岗前技能培训,进而影响了服务水平,客观上限制了他们的参与。
三、秦皇岛市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1、政府统一规划,提高旅游产品质量。秦皇岛旅游资源类型齐全、特色突出,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乡村旅游的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引导,政府应通过系统规划,全方位进行资源整合和对旅游产品进行定位,整合区域资源,科学地策划好旅游开发项目,避免重复开发建设。深入挖掘各地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改变传统的旅游产品雷同、档次低的状况,实现乡村旅游的良性循环。
2、加强政府的推动作用,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度。当地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在加大对乡村旅游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全方位进行资源整合和对旅游产品进行定位。应充分认识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内涵及重要意义,提高重视程度。政府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转变职能,由主导变为引导、协调、监督,真正使当地居民作为乡村旅游开发的主体。政府通过制定实施各项奖励扶持政策,调动广大居民参与的积极性,给他们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和就业岗位。政府应为当地积极营造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强其推动作用,保障居民的参与权,规范居民参与的行为及过程,处理好开发商与当地居民之间的矛盾,实现双方的共赢。
3、强化旅游职业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是发展,而发展旅游业必须以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为前提和条件,因此居民要参与旅游开发就必须同时参与有关的培训,以提高服务质量,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秦皇岛市本地的旅游专业院校可以充分发挥在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和科研方面的优势,加强对于乡村旅游业从业人员的上岗培训工作。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农户的参与、旅游企业的运作和学校的“订单式”培养模式、相关的培训课程和科研课题研究,从而真正实现产、学、研的互相贯通和相互融合,真正完成劳动力城乡双向循环结构。
主要参考文献:
[1]黄芳.传统民居旅游开发中居民参与问题思考[J].旅游学刊,2002.5.
[2]沈和江,张天平.城乡交错带旅游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蓬勃发展的秦皇岛乡村旅游业[N].秦皇岛日报,2010.
[4]秦皇岛旅游信息网.http:///.
关键词:潍坊国际风筝会;乡村旅游;城市品牌建设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0-0028-02
0 引言
山东潍坊又名潍县,自清代以来,经过历代手工艺人对古朴文化的传承,潍坊逐渐成为中国最大的风筝产地。潍坊风筝不仅题材广泛,而且吸收了当地杨家埠木版年画的特点,画面色彩强烈,手法夸张,造型逼真,以龙头蜈蚣风筝为典型代表。自1984年至今,潍坊已经成功举办了30届国际风筝节,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风筝之都。由风筝牵线,让中国乃至世界关注潍坊,形成了以“风筝牵线、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发展模式。因此,潍坊国际风筝节对于提升潍坊城市品牌,促进潍坊旅游业发展功不可没,但潍坊国际风筝节期间的国内外游客仅限于节前节后,数量有限,而且难留“过夜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潍坊虽然拥有众多旅游景区,但因宣传力度不够,在游客心目中缺乏叫得响当当的旅游品牌;第二,潍坊的美食、旅游商品种类虽然非常丰富,但却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过于低调,没有像北京烤鸭、北京稻香村、西安凉皮等名声在外,游客的购买欲较低。比如,肉火烧、朝天锅、鸡鸭和乐等6种美食被评为“到山东不可不品尝的100种美食”;潍县萝卜、潍坊风筝、昌乐蓝宝石、高密三绝(剪纸、泥塑、扑灰年画)等9种特产被评为“到山东不可不买的100种旅游特色商品”。但来潍坊的游客却找不到强烈的消费感觉,导致旅游结束后两手空空,感觉来潍坊没有美食可品尝,没有旅游商品可购买;第三,潍坊的旅游资源比较分散,分属不同的部门管辖,难以形成统一的旅游规划,在短时间内较难组织,不容易形成紧凑的行程;第四,潍坊介于济南和青岛中间,交通便利,这既是潍坊的优势也是劣势。因为济南泉城和青岛海滨之城,名气远远超过了潍坊,所以潍坊夹在这两者之间,位置尴尬,容易造成游客流失。基于以上因素,潍坊旅游业要想突破目前的现状,必须根据当地情况,通过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来吸引游客,提高本地旅游资源在省内乃至全国的影响力。为此,本文从整合乡村旅游资源资源的角度,探讨如何拓展潍坊的旅游市场。
1 潍坊乡村旅游异军突起,成为潍坊旅游业不可忽视的力量
潍坊作为一个二线城市,人口众多,更是一个游客输出大市,被称为“组团城市”。如何利用“小长假”和周末,抓住本地大量的外流客源及周边省内近郊各地市的客源,积极开拓近郊游市场,成为突破潍坊目前旅游现状的途径之一。为此,潍坊旅游局和相关部门做出了一系列措施,比如,2008年推出的潍坊逍遥游产品体系就是获得肯定的举措之一,它吸引了众多的旅游踏线团来潍坊考察。潍坊的民俗旅游资源和观光农业旅游资源更是让这些旅游踏线团叹为观止,大呼过瘾。2009年,潍坊市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2012年潍坊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打造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的意见》和《潍坊市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方案》。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潍坊乡村旅游发展成效显著。目前,全市省级旅游强乡镇32个,省级旅游特色村20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6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0个,省级好客人家星级农家乐45家,省级精品采摘园11个,规模化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庄23个,经营业户369户,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2013年乡村旅游综合收入98亿元,相当于旅游业总收入22.2%。鉴于此,潍坊乡村旅游异军突起,在整个潍坊旅游业中已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对于拉动潍坊的近郊游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同质化问题较严重,缺乏特色品牌,游客主要来自周边县市区,没有最大程度地发挥旅游效能;旅游专业对口人才比较匮乏,地陪讲解水平及其他服务人员水平亟需提高;旅游经营业户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的同时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地破坏;乡村旅游产品的地理位置比较分散,交通状况有待改善。
2 整合潍坊乡村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旅游名片
鉴于潍坊乡村旅游目前的现状,如何以风筝会为契机,整合本地丰富的旅游资源,推出潍坊真正的乡村旅游产品?结合潍坊当地的实际情况,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此进行探讨。
第一,通过校企合作,各取所需,实现双赢。
潍坊市旅游学校、山东经贸职业学院、潍坊学院等潍坊当地的中高职和本科院校都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雄厚,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由潍坊旅游局牵线,根据具体需求,这些院校可安排相关人员深入基层,开展服务三农,进行乡村旅游培训等系列活动,为本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比如,可以协助设计、营销乡村旅游产品;创建乡村旅游品牌;开发与保护乡村旅游资源。另一方面,开展服务的这些院校可根据乡村旅游岗位需求,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进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完善课程体系,校企联合培养专业对口人才等,实现双赢。
第二,通过定期举办培训、参观乡村旅游示范地,提升服务人员业务能力和水平。
目前,潍坊大概有100家旅行社,但由于潍坊外流客量比较大,长期以来所接的业务大部分是组团出游业务,地接业务比较零散,不成规模。这种现状就导致潍坊的很多导游缺乏地接服务经验,讲解业务能力较低,甚至对潍坊的很多乡村旅游产品和特色美食根本不熟悉,严重抑制了外地游客的游览欲望。其次,潍坊很多乡村旅游经营业户为控制成本,在录用相关服务人员时,根本不考虑其专业水平和能力,导致出现景美但服务态度不美,商业气息过于浓厚,影响了游客的游览心情。2014年12月,由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国家旅游局规划财务司公布了2014年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认定名单。山东省的夏津县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泰安市岱岳区道郎镇里峪村、日照市淞晨茶文化产业园、兰陵县国家农业公园均榜上有名。潍坊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无一上榜。鉴于此,建议由潍坊旅游局牵头,为潍坊各旅行社和乡村旅游经营者及服务人员定期举办培训,并通过参观乡村旅游示范地,进行学习交流,打造自己的服务品牌,快速提升业务能力。此外,潍坊市政府和旅游局还可以携手为潍坊本地的旅行社导游和乡村旅游服务人员实施竞争上岗,定期聘请专家测评,实行淘汰制,不能只为制造百花齐放的假繁荣局面,因为这会导致潍坊乡村旅游产品良莠不齐。相反,相关部门应当执法严格,确保乡村旅游的精品和注重品牌效应。唯有此,潍坊乡村旅游产品才能保证健康、持久地发展下去,成为推动潍坊旅游产业的生力军。
第三,合理规划短途旅游线路,整合分散的乡村旅游产品。
目前,潍坊乡村旅游的一个短板就是分布比较零散,这让近郊游的很多游客难于取舍。在犹豫之中,很多游客就会选择放弃,另选其他旅游景区。此外,潍坊国际风筝会期间来潍坊的游客,逗留时间一般也比较短暂。潍坊乡村旅游产业要吸引住这些游客,就需要合理规划短途旅游线路,实施区域合作,整合分散的乡村旅游产品,推出品牌,协助旅行社营销潍坊乡村一日游、二日游,让游客在短时间内尽情地体验自然风光,体会到潍坊与青岛和济南不一样的逍遥游。此外,为配合高效的短途线路旅游,还要整合、规范旅游商品市场,保质保量,突出当地特色,让游客不仅在游览时心情舒畅,游览完毕后还能满载而归。同时,被游客购买并带到各地的特色旅游商品,也是宣传潍坊乡村旅游景区的一条重要途径。另外,还要规范、整合乡村旅游的交通服务系统,避免因交通问题浪费游客的游览时间,提高出行效率,让游客真切地感受到高质量的服务。
3 结束语
潍坊是一座民风淳朴的老城,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厚重,“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在潍坊任职期间,曾这样吟诵这座城市:“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古老的潍坊已被郑板桥刻画得淋漓尽致。今天的潍坊应立足丰厚的本地旅游资源,乘着潍坊的风筝,打造乡村旅游拳头产品,展示独特的魅力,为潍坊的城市品牌建设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1]胡大鹏.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潍坊风筝的保护[J].体育世界,2009,(3).
[2]牟永生,沈建军,李晓阳.潍坊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08,(27).
3月20日至25日赴浙江大学参加了**市美丽乡村建设建设专题培训班。为期5天的培训,主要学习了浙大名师讲授的《新常态绿色化理念下的农业农村发展》《建设美丽乡村打造新农村建设金名片》《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与规划》《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课程,并现场观摩了德清县五四村、莫干山洋家乐、桐庐县荻浦村和环溪村、安吉县横山坞村、XX外桐坞村等美丽乡村。学习培训期间,本人结合薛城市美丽乡村建设,带着疑惑学,带着问题学,切实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在思想上实现“三个转变”。一要从匆忙建设向规划引领转变。浙江省在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规划,在村庄整治初期就用七分力量抓规划、三分力量搞建设。我们搞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学习浙江经验,坚持规划优先,切实做到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始终把高标准、全覆盖的建设理念融入到规划中,用规划设计提升建设水平。二要从同质发展向分类实施转变。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坚持“整体规划、分类指导、逐步实施”的推进原则。浙江结合市域内乡村自然禀赋、市位条件、经济实力、生活习惯等不同层面的差异性,从山市农村先行试点,逐步向平原、丘陵地市农村延伸,由中心村创建向规划保留自然村创建延伸,最终实现全覆盖。我们也要按照这一原则,对市域内村庄进行科学划分,分类实施,突出特色,确保不千村一面和同质化。三要从政府推动向农民主动转变。浙江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始终坚持“谁受益、谁投资,谁参与、谁享受”的原则,积极引导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主动参与创建。这几年,我们搞环卫一体化、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发动群众不够,干部抓得紧、群众看热闹。下步,必须在发动群众上下功夫,着眼建立共建共享机制,让群众参与规划设计、参与投资建设,真正把群众的创建积极性调动起来。
二、在工作上突出“三个重点”。一要坚持硬件打底。抓美丽乡村建设关键要从基础设施建设抓起。我们参观的浙江省美丽乡村,排污排水、道路硬化、绿美亮化等硬件设施都非常完善,生活舒适度和便利度与在城里基本没有市别,还享受到了城里享受不到的生态环境。这方面,这几年我们市也下了很大功夫,农村硬化道路户户通率达到80%以上,环卫一体化实现全覆盖,目前正在积极推进“三改五化”工程(改水、改气、改厕和硬化、亮化、绿化、美化、文化),农村面貌的到有效改善。下步要继续在硬件建设上狠下功夫,让农村人就地过上城里人生活。同时,要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顺序实施好硬件建设,先建好地下排污排水管道,再实施地上硬件建设,坚决避免重复浪费建设。二要着眼留住乡愁。这次学习考察的美丽乡村尽管各村条件不尽相同,但他们没有一味追求大拆大建出新出彩,而是在不破坏原生态资源的基础上,尊重农民意愿,注重融入现代文明气息,因村制宜、量力而行、因势利导;特别是注重打文化牌经营村庄,充分挖掘历史遗迹、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人文元素,有效避免了“千村一面”。我们搞美丽乡村建设也要尊重农民意愿,尊重村庄原始风貌,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强迫命令,不办形象工程;要坚持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并重,加强农村民俗、民情、民间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创新,最大限度保护乡村的历史文脉和自然景观,突出土味、农味和野味,保持鲜明的乡村特色,让村民记得住乡愁。三要坚持产业夯基。美丽乡村建设名义上是美丽乡村,实质上则是美丽经济。抓美丽乡村建设,关键在于农村有产业、村集体有收入,才能有持续的资金投入到村庄建设中去;否则,仅靠上级资金投入注定难以持续。我们参观学习的德清县五四村土地全部流转出去,每年村集体有二百多万的收入;安吉县横山坞村竹子、白茶等产业全国闻名,莫干山的洋家乐较好地带动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这些产业都为村集体带来了大量收入。因此,我们搞美丽乡村建设,最根本的要发展好农村产业,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的思路,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要求,加快发展壮大农村产业,为持续抓好美丽乡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旅游新常态;市场非优区;乡村旅游;广德县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3016404
1引言
我国旅游逐步摆脱非常规发展模式,出现需求多样化、散客主流化、旅游全域化、产业融合化和服务智慧化等常规现象,开始进入长期稳定的发展状态[1~4]。乡村旅游也呈现出产品需求升级、自驾自由行主导[1]、整合集聚发展、产业形态创新和线上营销加速的常态化特征[5~8]。新常态拉大了乡村旅游市场非优区与优区的差距,而普遍存在的市场非优区应是乡村旅游研究重点。
乡村旅游的消费主体是城市居民,而旅游客源市场优劣的衡量标准是出游能力[9]。基于此,笔者将乡村旅游市场非优区界定为本地市场出游能力弱,缺乏高引力景区,且2 h交通距离范围内缺乏可依托的三线及以上城市的乡村旅游地。法国学者Beteille R早在1992年已将乡村旅游看作非优旅游,研究其起步到走向繁荣的演变[10]。Ross G F[11]、Opperman M[12]等多位国外学者在相关研究中都涉及到旅游非区的概念,但缺乏深入探讨。国内旅游非优区的研究始于旅游资源非优区[13,14],后拓展到区位非优研究,其中市场区位是重要板块[15~18]。要轶丽[9]和陈婷[19]提出市场非优区的特征是旅游目的地的居民本身出游能力低,且远离主要高出游能力的客源市场。对于市场非优区发展,陈传康认为应重点解决交通问题[20],朱国兴提出从市场空间、行为结构和客源结构的定位弥补不足[21],徐升艳探讨产品、合作等具体措施[22],孟清超阐述了推-拉理论开发模式[23]。
综上所述,我国市场非优区研究集中在2000~2010年,国外的更早,所以需要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新解读;目前市场非优区是作为非优区位或者旅游非优区的部分进行研究,缺乏专题研究,尤其缺乏乡村旅游市场非优区研究。本文以广德县为例,揭示新常态背景下乡村旅游市场非优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讨其发展路径,以期为相似区域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借鉴,丰富非优区研究的理论。
2案例地分析
乡村旅游市场非优区的主要表现是资源禀赋较好而市场响应较弱。据此,通过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的数据对比分析,选择广德县作为案例地。
广德县符合乡村旅游市场非优区的定义。2015年,广德县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9526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县内4A级及以上景区只有太极洞,且与其交通距离在2 h以内的只有2个三线城市。
乡村旅游市场非优区资源禀赋较好,体现在资源的丰富性、独特性和影响力等方面。广德县旅游资源涵盖了旅游资源国标中的主类,且数量丰富。县内拥有丰富的蓝色水库资源、溶洞资源和养生资源,也有航天军事研学资源,旅游装备制造资源和佛道文化养心资源等独特人文资源。县内拥有国家重点镇2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绿色名镇、中国传统村落和安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各1个,乡村旅游资源得到国家认证。
市场响应较弱,主要体现在旅游接待人次、旅游收入和社会对区域景区的关注度等方面。2015年,广德县接待国内外游客396万人次,不到黄山区国内外游客接待量的一半;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1.7亿元,不到黄山区的1/5。社会对广德县景区的关注度较低,县内产品引力有限。太极洞自2011年以来的百度搜索指数平均值为274,而黄山为6887。
3乡村旅游市场非优区分析
3.1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乡村旅游市场非优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从一日游走向过夜游,实现真正的乡村旅游。具体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产品引力不足。传统乡村旅游产品以农家乐接待和景点观光为主,缺乏乡村性和体验性;缺乏营地驿站等新业态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缺乏夜产品。
(2)廊道设施欠缺。广德县交通暂不具备主题体验和串联散点的旅游功能,缺乏慢游道、旅游引导、服务驿站和廊道景观等旅游服务设施。
(3)品牌尚未确立。广德县乡村旅游中有许多国家认证的农家乐或景点品牌,未形成统一鲜明的区域品牌,市场认可度低。
(4)支撑体系较弱。该县乡村旅游的支持政策、人才支撑、智慧化建设以及包括厕所、厨房、环境卫生、道路交通在内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都较弱。
3.2市场非优区乡村旅游发展路径
乡村旅游市场非优区主要是指乡村本地居民出游能力弱,而周边缺少规模大且出游能力高的客源市场,是与五大城市群核心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优区相对的。旅游新常态使得乡村旅游非优区的产品有效供给不足、资源小散缺乏整合、品牌市场响应小和支撑体系弱等问题更加突出,提质增效更为迫切(图1)。
对乡村旅游市场非优区的发展路径,本文从产品、整合、品牌和支撑四个角度解读。首先,产品是乡村旅游市场的核心卖点。要贯彻生产、生活、生态和生命融合理念来提升产品的体验性,开发休闲业态、研学业态、旅居业态和互联网+等新业态产品,补充慢游、体验和文化三个主题的夜休闲产品。其次,整合才能全面提升产品引力。勾勒框架、打通脉络、塑造视点和宣传造势是逐步整合廊道周边小散特乡村旅游点的四个重要步骤。再次,统一明确的品牌是让乡村旅游产品打入市场的关键。品牌建设体现在游前塑造宣传、游中体验服务和游后反馈分析的旅游全过程中。最后需要体制、人才和环境等方面的支撑,需要乡村旅游协会来统筹,推进政策畅通、人才培育和旅游环境建设行动。
4广德县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4.1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品质
4.1.1增加产品体验性
提升产品体验性的关键途径是生产、生活、生态和生命理念的融合。生产理念指农渔业生产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形成主题产业链,打造生态观光休闲产品。生活理念是指挖掘乡村文化,提供乡村民俗风情体验和田居耕读的生活方式。生态理念是指贯彻低碳理念,重现青山绿水田园炊烟的乡村记忆,于生态环境中养疗。生命理念是指乡村旅游产研结合,通过科普研学提倡回归本真,人与自然、自我的交流和感悟。四生理念深化旅游体验,丰富产品的体验层次和维度。
4.1.2开发新业态产品
开发满足市场升级需求的新业态产品,主要包括面向都市人群的休闲业态,面向学生和亲子市场的研学业态,面向养生养老市场的旅居业态,以及功能性新业态在线旅游产品(表1)。
4.1.3补充夜休闲产品
针对乡村旅游接待的都市游客市场、自驾自由行市场和度假市场的需求,将乡村旅游夜产品分慢游、体验和文化3个主题打造。慢游主题可利用灯光艺术包装村落小镇,提供夜景步道。体验主要依托于乡村夜市和小镇老街的美食体验和购物体验,还有景区开发的夜场体验。旅游演艺和节日是文化主题的典型代表,主要包括实景演出、民俗演艺、体育竞技和杂技等。
4.2加强廊道串联整合
用廊道整合资源串联小散特乡村旅游点,聚小成大,聚弱成强,形成新的廊道型乡村旅游综合体。根据广德县现状,建设水廊桐I画廊,陆廊各乡镇内5条全域环线风景道。廊道通过勾线、通脉、点景和渲染的方式进行建设。
勾线是定位廊道的主干线,实现畅通畅游。建设水上航线或陆上自驾风景道,实现水陆畅通、联通;完善旅游集散接待中心、基营接待村落和服务驿站等旅游集散体系;宏^定位廊道主题和功能,规划设计空间布局。
通脉是打通廊道的脉络,建设廊道支线和漫游体系。要明确可连接的旅游支线,扩大廊道辐射范围;建4.4.1体制机制保障体系
政府引导摸清乡村旅游资源和土地存量,开展乡村旅游信息普查行动;出台乡村旅游宏观调控政策,包括相关土地政策,旅游扶贫政策,乡村旅游企业的市场准入、规范、监督、评价、运行和发展的系列准则,实现政策畅通。
建立由当地龙头企业管理者、政府旅游人才来领导,旅游局与村部管理人员、广德县企业管理者和高校旅游规划管理人才共同组成的乡村旅游协会。协会组织制定和评审广德乡村旅游标准,开展百万乡村旅游创客行动,组织竞技比赛发现作品和人才,协助乡村旅游项目策划营销,管理监督并保障协会运行,保障消费者与村民的权利义务。
4.4.2乡村旅游人才培育
通过校村联袂机制,建立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和乡村人才培训基地,科学培育三级人才梯队,即面向协会会员的管理型人才,应届毕业生和引进的产品设计和营销等专业人才,当地群众和当地专科院校人才组成的文化传承人才。
在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基地进行订单式培育,制定一套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课程,培育基本素质、专业技能、旅游理论知识、旅游文化素养和自学能力,并进行淡季实地考察和定期考核。同时,开展乡村旅游创客行动,申请广德县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积极融入现代互联网众筹项目,创立广德乡村旅游创业基金,建立广德县乡村旅游创客联盟和交流平台,不定期组织创客大赛。
4.4.3乡村旅游环境建设
环境建设行动通过乡土保护和旅游导向的山水林田村道的景观整治,以农旅融合为路径,完善道路体系、智慧工程等公共服务体系,为村落物质和文化遗产建档,创意创新传统资源并利用垄上行等新型旅游交通塑造新旅游吸引物,保护和重现乡景、乡味、乡音和乡俗等乡村记忆。这从电商化行动和农家乐改造抓起。
在各村镇全面普及电子商务的意义和技术,保证经营者熟悉网络营销及预订支付。搭建政府乡村旅游官网,提供信息共享的网络平台。选择代表乡镇定点实验示范,实现乡村旅游电商化。农家乐改造行动以乡土化、院落化、特色化、精致化、生态化为提升原则,基础与服务设施完善为基础,对村落景观进行整体乡土化塑造,健全游憩要素与功能,统一民宿建筑风格,挖掘各农家乐特色,围绕“一院一主题”进行风格设计。
参考文献:
[1]徐明正.认识新常态,推动陕西乡村旅游转型发展[N].中国旅游报,2016-7-11(4).
[2]Quansheng G E,Jianchao X I.新常态下中国区域旅游发展战略若干思考[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7):793~799.
[3]张广瑞.中国旅游发展新常态的发展理念与战略选择[J].旅游学刊,2015,30(4):1~3.
[4]张祖群,林姗.首都城乡建设的文化品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建设――基于北京乡村旅游八种新业态的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1(S2):143~149.
[5]李湘云,杨占东,郭璇.基于体验视角的北京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14):118~120.
[6]林涛.浙北乡村集聚化及其聚落空间演进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7]Qiyan W,Ling X U.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的北京旅游业与农业融合研究[J].旅游学刊,2013,28(8):102~110.
[8]毛峰.“互联网+”时代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及对策[J].改革与战略,2016(3):74~77.
[9]要轶丽,郑国.旅游区位非优区的旅游业发展研究-以山西运城为例[J].旅游学刊,2002,17(5):58~61.
[10]Beteille R.La Valorization Touristique 1’Espace Rural[J].Inform,geogr,1992,56(5).
关键词:休闲农业;低碳;乐山
休闲农业指通过对农村景观、农业资源、农家生活、村寨文化等的综合利用开发,除提供特色农业产品外,更向人们提供观光、旅游、度假、疗养、学习、体验、购买等休闲产品的一种现代农业经营方式。近年来,休闲农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实现农村功能拓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就业增收以及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乐山是典型的南方丘陵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农业资源禀赋独特,休闲农业发展迅速,目前已经成为乐山市旅游业的一个新亮点,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农家乐经营者以当地农民为主,受资金能力限制,缺乏统一规划,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加之经济利益驱动下的无序发展,大批游客的涌入,农村环境承载力严重超标,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生态安全隐患明显,乡土文化也在悄然流失。因此本研究通过问卷访谈、文献查阅等方法对乐山市发展低碳休闲农业的条件和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乐山旅游市场为导向提出对策,以期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一定借鉴。
1、乐山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乐山休闲农业类型主要有:农户型、村落型、农场型、庄园型、产业庄园型。全市形成规模的乡村旅游点达500多家,其中被乐山市评定的特色旅游村有4家,评定的星级乡村旅游点有90家(五星级1家,四星级10家,三星级25家,二星级46家,一星级8家),为游客提供多种乡村游憩活动:农园观光、农业生态游、鱼塘垂钓、乡村民俗文化体验、乡村牧场休闲、乡村民宿度假等。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唯经济论严重阻碍着当地旅游发展模式的转变
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原因,在休闲农业兴起之前的区域经济极为落后,同时,当时的乐山农村极其缺乏旅游的开发与管理人才,当时的经营者最初基调便是“发挥农业综合效益,增加临场收入,搞活经济”,即以经济发展、脱贫致富为开发的终极目标。故在开发过程中,低碳概念仍然常常被忽视。在采访中我们发现,许多经营者仍然以扩大农家规模,提高经济收益为发展重中之重,对于农业资源的浪费、农村环境破坏情况不愿提及,这是目前无法根本扭转的事实,毕竟资金问题始终是农庄发展瓶颈,并制约着整个乐山市经济的进一步提升,所以短期内以资源破坏换取旅游收入的做法只能得到些微改善,无法实现根治,同时这些问题也正折射出当前全国低碳旅游发展的问题所在。
2.2农庄旅游资源的破坏与浪费仍然严重
由于自然风光风农庄比起人文景观旅游地更容易受到人为的影响与破坏,在开发过程中应该更加注意合理规划以避免资源的破坏与浪费,但通过对十多家休闲农庄的实地考察,我们发现当地的旅游资源仍然受着很大的人为威胁。首先,游客数量在暑假、黄金周期间激增,直接导致了农村环境的破坏,也影响了旅游舒适度,而从游客处的问卷调查也反映出他们对于休闲农庄人数过多的不满。同时,根据资料显示,截止到2013年,乐山休闲农业园和休闲农庄的数量不断增加,而且农庄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农业用地被大量侵占,农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传统的农耕文化也受到城市文化的威胁。
2.3当地低碳旅游的概念普及程度不高
通过采访当地居民以及对游客发放调查问卷,我们发现低碳旅游概念在当地居民中的普及程度远不及在游客中的普及程度。在游客中听说过、有一定了解的游客占到了90%的比重,仅有不足10%的游客表示完全没听说过。而通过在农庄附近的小区走访,我们得知低碳旅游在当地居民中的普及度大大低于预期,第一次听说这个概念并对其了解甚少的居民占到了接近一半的比重。旅游区的居民在整个旅游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不仅要协助政府完成相关政策的实施,也要对于当地旅游政策的最新进展有一定了解,否则政府制定的各项计划措施将不能很好地得到基层的信任和支持,甚至会遭遇一定阻力,从而降低政策的实施成效。
3、对策
3.1提升低碳休闲农业旅游产品设计
当前乐山旅游业的发展仍然以传统模式为主,即依靠旅游相关产业数量的扩张推动旅游收入的发展,而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隐患。同时,随着全国旅游业整体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靠山吃山”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再符合当地旅游发展的实际需要,尤其是在山岳型自然风农庄越来越多进入人们视线、同质旅游目的地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乐山旅游业更是面临着由盛转衰或进入更高发展层次的关键转折点,只有通过抓住机遇促进转型才能实现旅游业效益而非仅仅是旅游人数的上升。通过转型,将单一观光型旅游地变为低碳生态实践地、休闲农业观光地,例如在村居板块重点发展生态休闲农庄,打造环农庄生态农业休闲娱乐长廊,在城镇周边的山地板块,重点发展低碳体验游,推出森林浴场、林间观鸟、风中放飞、科学普及、自行车体验等特色产品,在远离城镇的村落,重点发展休闲娱乐游,打造小镇游憩、生态度假、森林休闲、户外运动等产品体系。这既是帮助游客挖掘农庄除了美学意义外的生态意义、自然意义,也能使得建设开发目的由吸引大量游客变为实现游客与旅游地环境共赢;通过转型,提升服务品质、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改变当前旅游收入单一依赖于资源直接利用的现状,也可以加大当地绿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如高山有机茶、雪魔芋、手工宣纸等,减少外运食品带来的碳排放,打造天然物污染的绿色产品,还可以新增如低碳旅游装备、徒步旅行用品、“大氧吧空气”等新概念产品,改变单一旅游产品结构,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扶持特色产业提高游客在农庄的消费水平,摆脱旅游发展“旺丁不旺财”的困局,既能提高旅游综合效益,又能使得农业资源受到更少的破坏。
3.2搞好休闲农庄的整体规划
休闲农庄在建设之初就应该以乡村旅游规划要求为准则,采用乡土气息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设计生态循环工程,处理污水废弃物,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减少电梯等高能耗交通工具,减少资源浪费,控制碳排放的增加。
3.3合理分流农庄游客
一方面,政府应继续推行“山上游,山下住”的游览模式方便游客及时从农庄返程,以减少游客过长时间逗留给农庄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另一方面,也应构建农庄完全信息系统,合理调配客流量。乐山农庄客流的季节性波动问题比较突出,旺季如暑假等时期农庄环境压力很大,污染隐患四伏。与此同时,农庄水体的纳污能力随水期不同也存在差异,可结合生态环境实际制定不同时期游客接纳量及相应的价格调控方案,并通过信息系统及时反馈给游客。通过信息系统构建,形成一种高效的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旅游产品预售体系。保证旅游经济发展和环境容量合理利用,促使旅游经济、环境保护实现双赢。
3.4加强宣传引导
宣传营销要从网络到实地进行分析,从多种手段,例如网站、报纸、提示牌等,旅游相关产业、当地居民形成“政企推进,游客配合”的低碳旅游发展模式
发展低碳旅游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动,也需要旅游业利益相关者的自觉自为。从此次实践采访过程来看,当地居民对于低碳旅游的认知程度并不高,了解途径也非常单一,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这样一方面可普及低碳旅游,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居民更加理解和支持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对于大多数居民而言,当地新闻联播是每天必看的节目,所以政府可以通过播放低碳旅游相关新闻引导舆论,也可以在新闻联播节目前后插播低碳旅游建设的宣传广告等创造积极氛围;对于上班族,政府可通过向企事业单位发放相关报纸达到宣传目的,也可以在政府部门门户网站中进行适当宣传,譬如“乐山公众论坛信息网”等网站就是很多公务员了解当地新闻事件的场所;当然对于一些社区居民,政府也可以通过在宣传栏张贴低碳旅游介绍、定期举办社区大会等途径普及低碳旅游。在农庄,政府应该完善倡导低碳旅游的指示牌来引导游客,虽然现在各种介绍低碳事项的牌子已经陆续出现,并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但仍然存在指示牌间隔距离太大、数量不够的问题,对于与游客密切相关的农庄经营者、导游等,政府也应做好引导工作,促使其在运营过程中加强对游客的宣传教育工作,譬如提倡农庄在浴室张贴诸如“拒绝一次性用品”、“资源有限、节约用电”等字样,以教育游客注意低碳环保,对于表现良好的低碳酒店可以进行适当的宣传表扬或者给予一定奖励;另外,导游也是帮助游客实现旅游低碳化的重要引导者,由于全程陪伴游客,具备一定低碳素养的导游能在游客乱扔垃圾、采摘花草时进行适当提醒,保证游客在旅途中减少碳排放,政府应加强在旅行社中的低碳旅游宣传,适当进行低碳旅游相关的评比活动以及对表现良好的旅行社进行表彰都能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3.5强化人才保障
低碳旅游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旅游业界都仍然是一个前沿新锐的概念,它的建设过程以及成效监测都需要专业人才的指导,而由于各地发展低碳旅游的实际情况也不尽相同,专业人士只有常年在旅游地进行监测观察才能为当地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发展模式与开发建议,所以政府有必要聘请专门人士、强化低碳旅游发展的人才保障,从而实现低碳建设的专业化、合理化,同时也应制定更具吸引力的各类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增加奖励金额,鼓励更多外来专家留在当地,从而建立起低碳旅游专家库和低碳旅游研究机构,助推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另一方面,旅行社、宾馆等旅游业发展的前沿阵地也需要服务人员对于低碳的强烈认知,政府可以通过将低碳旅游教育纳入中小学地方课程等途径扩大低碳旅游在从业人员中的影响,并建立健全以高等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为基础的旅游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探索建立与境外旅游企业和培训机构联合培养本土旅游人才的机制,进一步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从而建立起对于低碳旅游等前沿领域更深的了解,从而提升整个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
3.6建立低碳休闲农业示范点
由于我国正处于低碳旅游发展初期,无论是经营管理模式还是发展方向都还在探索阶段,因此当地政府可以选取一些低碳旅游发展较好的休闲农庄,重点建设“低碳旅游示范区”、“ 低碳农庄示范单位”等。或组织相关负责人到国外成熟的低碳旅游农庄、酒店进行参观学习,根据各自示范点的特点制定低碳发展规划,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不同旅游企业发展低碳旅游的模式,制定相关的标准和法规。对于乐山武陵源农庄而言,在已经拥有众多低碳生态旅游资源的情况下,应最大化自身优势,努力创建全国低碳旅游示范点,并进行全国性的推广。
参考文献:
[1]范水生,朱朝枝 .福建山区绿色农业模式类型及其评价[J],食物安全. 2006(04): 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