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呼吸内科护理学

呼吸内科护理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呼吸内科护理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呼吸内科护理学

呼吸内科护理学范文第1篇

临床护理路径是以患者为中心,由医疗团队依据相同的路径去实施医疗照顾行为与计划,并随着医学的进步与发展,持续不断的评估及修正路径。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实现了医疗护理活动的程序化和标准化,培养了护士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护理工作转变为有计划、有遇见性的流程。将临床护理路径引入教学活动中可以使学生直观简洁地了解整个住院过程中所需配合的各种事项。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2013年9月至2014年3月在本院就读的2011级本科护生268人为研究对象,此阶段本校进行《内科护理学》的教学,其年龄分布于20-22岁,均为全日制统招本科生,将这268名护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组间在年龄、入学成绩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临床护理路径程序的制定 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同时参考卫生部下发的2009版临床路径和相关文献资料,参考张春林主编的《临床护理路径》,以尹安春主编的《内科疾病护理路径》为蓝本,设计出支气管哮喘、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肝硬化腹水、2型糖尿病等4个疾病的临床护理路径以供教学参考。如讲解支气管哮喘病人的临床护理路径为例:(1)入院第1日:入院常规护理,避免诱因,急性期卧床休息。遵医嘱采集动静脉血标本;根据医嘱进行治疗与处置:遵医嘱应用抗生素、激素、茶碱、B受体激动剂等药物,遵医嘱给予鼻导管或面罩给氧,每分钟氧流量为1-3L;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频率、节律,深度,是否有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运动,监测呼吸音、哮鸣音变化,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和肺功能情况,必要时可行心电、血氧饱和度监测。如果哮喘严重发作,一般药物治疗无效,血气分析提示呼吸衰竭时,准备进行机械通气治疗。(2)住院第2日-第3日:完善相关检查,遵医嘱复查血常规、血气分析,必要时予吸氧,观察氧疗的效果。指导病人咳嗽咳痰的方法,必要时吸痰。鼓励患者饮水,有利于痰液稀释而排出,重症遵医嘱及时充分补液。指导病人掌握吸入器的用法,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减轻焦虑和恐惧心理。(3)住院第4日―出院前1日:病情观察:了解各项检查结果,遵医嘱实施护理措施:吸氧,行有效咳嗽咳痰,保持呼吸道通畅,指导患者掌握疾病的自我监测及呼吸功能锻炼的方法。(4)出院日:完成医嘱相关的治疗、处置,进行出院指导:指导病人正确的休息与活动,合理饮食,药物指导,自我监测及提高自护能力等。

1.2.2 教学设计

将2011级护理学专业本科1-6班共268名学生随机分为2组,两组学生理论课教学以同一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临床见习课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见习教学法;实验组则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教学。

1.3 效果评价

1.3.1 评价指标。

内科护理学》课程结束后,比较两组学生的理论考核成绩,且采用自制的问卷调查表对学生进行2种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的调查。调查表包括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提高临床处置能力、提高临床护理服务意识、提高评判性思维、提高操作技能等六个维度。

1.3.2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统计分析采用spss19.0.

2 结果

2.1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理论成绩与技能操作成绩的比较

如表1所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理论成绩优于对照组,且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技能操作成绩比较中,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护生见习带教效果调查表

如表2所示,实验组见习教学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主动学习能力、提高临床处置能力、提高护理服务意识、提高评判性思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提高临床操作能力及协作能力方面,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3 讨论

呼吸内科护理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内科护理;人文关怀;培养;策略

21世纪的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人的保健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在日常的就医过程中,对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其次,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变革,市场竞争的愈发激烈,在医疗市场的竞争中,医疗水平是基础,而服务水平则是一种新型的竞争手段。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不断创新服务理念,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水平,使中国的医疗领域服务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行业的竞争力,是医学教育工作者应当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内科护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秉承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不断融入人文关怀的内容,树立“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

一、在内科护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必要性

当今时代,和谐社会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这个时代,任何一个行业,都不断创新和努力,争创成为服务型的团体和组织。在医疗领域,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已经是医疗服务者工作的重点。诚然,就医的患者,都是处于人生中最脆弱的时刻,如果医疗护理人员在护理的过程中能够适时给予人文关怀,就能够让病人感觉到人性的温暖,从而使医院获得较高的荣誉。

美国学者Leininger博士曾经说过:没有关怀就没有护理。对于护理职业而言,人文关怀是核心,护理的本质就是对患者的关心和照顾,充分了解患者的需求,把患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充分体现人本主义精神。在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本着对生命和健康的尊重,认真对待每一名患者,认真对待每一个生命,多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树立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因此,在当今时代,在内科护理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增强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培养,不断增强学生的人本意识,树立以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提高医疗护理服务水平。

二、如何在内科护理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

1.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尤其重要。在内科护理的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利用身边比较有感染力的事例,在内科护理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此外,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充分体会到人文关怀的实际意义。要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和能力,教师也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难,在学生面临困难时,施以援手,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人文关怀的力量,从而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懂得人文关怀,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做到对患者的关心和爱护,提高护理服务水平。

2.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内科护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不断向学生灌输人本服务意识。护理本就是一个服务型的职业,护理的对象是比较特殊的。因此,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有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尊重人、关心他人的优良习惯,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会本着对患者关心的态度,充分尊重患者的隐私,照顾患者的习惯,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3.创新教学方法

在内科护理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不断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传统的内科护理教学,教师只注重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而不利于培养优秀的服务型人才。而一名优秀的护理人员,不仅需要专业知识作为基础,还需要良好的服务态度作为保障。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融入一些先进的事例,让学生充分了解到在护理工作中,先做人、后做事的真理。

4.在情境模拟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

情境模拟教学法是当今时代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模拟教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充分体会到人文关怀的实际意义。例如,教师在讲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时,可以先搜集相关的病理视频,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播放,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患者的痛苦和亲人生离死别的画面,让学生在这种震撼的气氛中,充分感受到作为医疗工作者应当给予患者以人文关怀。此外,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采用分小组活动的形式,结合医学实例,让学生分别扮演患者和护理人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作为患者就医的不易,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本关怀意识。

总之,在内科护理教学中,教师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不断培养学生的人本关怀意识和能力。护士是没有翅膀的天使,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应当不辜负天使的称号,真心诚意为患者服务,做到关心患者、爱护患者,促进医疗卫生行业护理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本文就内科护理教学中学生人文关怀意识的培养问题,阐述了几种教学方法,或有不足,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黄戈冰.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关怀能力评价的实证研究[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07.

[2]Smith RL,Bailey M,Hydo SK,et al. All the voices in theroom:integrating humanities in nursing education[J].J ProfNurs,2005,21(1):46-51

[3]李秋萍,陈佩珍,蒋玉宇,等.护理课堂中人文教育的探讨[J].现代护理,2007.13(6):519.

[4]李丽萍.感悟美国临床护理教学中的人文关怀[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2):143-144

呼吸内科护理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护理;危险因素;风险管理

心血管内科主要接收高血压、心肌病、心律失常与冠心病等患者,一般病情表现为急促危险,病情变化多样且快速,病程时间长,具有较高的的病死率,对患者生命健康构成较大威胁,同时也加大了对患者与家属的心理压力、经济压力,而相关科室的护理工作也存在更高的风险率,容易引发医患纠纷,投诉率和不良事件率具有较高比例,值得临床工作者引起高度重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来自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接收的20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46例,女性54例;年龄范围在43岁至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2±4.1)岁;其中疾病类型中,心肌梗死,21例,高血压者28例,冠心病者28例,心律失常者19例,心肌炎者4例;观察组男性42例,女性58例;年龄范围在41岁至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1±5.3)岁;其中疾病类型中,心肌梗死,19例,高血压者32例,冠心病者21例,心律失常者22例,心肌炎者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疾病类型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针对心血管内科危险因素做对应的风险管理,具体操作事项如下文:

1.2.1 完善制度,责任落实到个人

在心血管内科护理流程与制度上,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依据科室具体情况做对应的不断完善,制度规范要清晰细致化,甚至可以具体到相关量化标准,同时制度约束与管理工作人员。护理人员要明确了解自身岗位职责,明确自身权利与义务,认真的按照分级护理、查对、交接班等相关制度规范进行护理工作执行与监督。采用护士长、责任组长与护士的三级分级管理制度,确保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效果[1]。

1.2.2 强化护理人员法制管理,提升培训管理效果

加强护理人员培训管理,提升护理人员在岗位责任意识、专业技术、法律意识和沟通技巧的能力提升,所有培训需要以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多引入科室常见或者个性案例做实际案例分析,提升护理人员面对护理工作的实操能力。加入法律知识的培训,让护理人员意识到自身护理操作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做好切身利益的保障,做好相关文书记录和留存,确保操作准确、规范、及时与全面。提升护理人员沟通能力,避免护患沟通障碍或者因沟通不良引发的护患纠纷与不良事件。相关培训管理要落实到实处,注重理论考核与实操考核,提升其重视程度[2]。

1.2.3 积极汇总护理危险因素,防微杜渐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于存在的危险因素,如患者个人因素、护理人员因素、医院管理因素、医疗设施因素等做有效的汇总,同时依据实际工作问题做不断的补充完善,同时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做对应解决对策的讨论与制定,如果可以形成专业规范,可以补充到科室护理管理制度中。每周、每月、每季度和每年要开展相关护理危险因素与管理对策的讨论会议,提升大家对相关问题的重视程度,同时提升护理人员在相关问题上的应对能力[3]。

1.3 评估观察

评估观察不同护理管理下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投诉的比例,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护理满意度采用百分制调查量表进行,90至100分为非常满意标准,60分至89分为一般满意标准,60分以下为不满意标准,满意率为60分以上患者在总患者人数中的比例。

1.4 统计学分析

将采集的数据汇总到spss17.0统计学软件中做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同时统计学意义标准为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与投诉比例情况

如表1所示,在护理投诉率上,观察组为3%,对照组为16%,两组差异显著,p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

如表2所示,在护理满意度上,观察组为93%,对照组为81%,两组差异显著,p

3 讨论

风险管理最初起源于金融领域,主要针对风险因素做预估评判,同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来降低风险发生率与发生的严重程度。将风险管理运用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上,顾名思义则是针对心血管内科的危险因素做对应的管理。具体的危险因素中,包括患者个人因素,如对治疗护理的配合度、病情危险性与多变性以及患者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护理人员因素包括护理人员自身的工作责任感、护理技术与经验以及沟通技巧等能力;医院管理因素主要集中在制度的完善程度、制度漏洞、监督管理不力等;医疗设施因素主要是相关医疗设施缺乏有效保养而产生故障或者设备本身存在的各种危险个体因素等。要充分的关注相关危险问题,做对应的监管则会提升护理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荆伟芳.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危险因素的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12):164-165.

呼吸内科护理学范文第4篇

【摘要】心血管内科是高风险的专科之一,心血管系统疾病常常具有多变性和突变性的特点,引起病情变化的因素非常多,若医护人员能及时预料病情的变化,并针对性的对病人进行护理,则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病情,增大病人抵抗病魔的信心,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对心血管内科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风险进行梳理与分析,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护理建议,以便提高心血管内科的护理效果,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 内科护理 管理

近年来,心血管内科医疗事故频发,究其原因,部分是由于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所引发。因此,探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提出相应的化解措施,是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者面前的首要任务。

1 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面临的风险

1.1 与患者有关的风险

1.1.1 一些病情状况不明显的患者对医生的劝告、护士的护理不遵循、不配合,不按照医生规定的治疗方案积极治疗,导致病情恶化。

1.1.2 患者及家属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对疾病变化和诊疗过程不理解,一旦治疗效果不明显,或与期望的结果有差距,将可能对医护人员产生怀疑和不信任,容易引起患者情绪的激烈变化,以各种理由刁难医护人员,引起医患之间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

1.2 与护士相关的风险

1.2.1 由于心血管内科护士护理的患者病情较重,工作强度大,精神高度紧张,很容易引起护士的身心疲劳,产生厌烦心理,从而导致护理工作中精神不能集中,用药不当或配药不当,护理工作不到位,不尽责,引发纠纷,甚至医疗事故。

1.2.2 护理工作中,新业务的开展,对护士护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若护士经验不足或技术水平不达标,很容易给情绪不稳定的患者带来焦虑感,导致风险发生。

1.2.3 心血管疾病病情善变,治疗周期长,护士除要执行医嘱之外,还应多了解自己所管辖患者的生活、性格特点,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善于发现患者的心理动态,若护士缺乏耐心的解释或态度冷淡容易引发纠纷,产生不必要的矛盾。

1.2.4 护士对患者的病情记录或住院出院记录有误,导致患者为此据理力争产生的纠纷。

1.3 与医疗费用有关的风险:医疗费用成本过高,一直是患者背负的承重包袱,因此,患者对此极为敏感。若由于护士粗心大意重复记账或记错帐,或对某些收费项目并不事先通知患者,事后却向患者收费,损害患者利益,或由于患者暂时欠缴医疗费,而护士却言辞犀利向患者催款,导致患者情绪异常波动,很容易引发纠纷,产生不良影响。

1.4 与医院环境及设施有关的风险:心脏病人特别需要一个安静舒适的修养环境,如果病房管理不到位,导致病人家属过多、说话声音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了病人的休息、康复。如果病人受此影响而引绪激动,进而发生病情变化就会发生护理纠纷。而当医院设施不健全不完善,比如经常停水停电,或热水袋过烫,光线不足,地面湿滑导致病人摔跤等均可能导致不小的医疗纠纷。

2 针对护理风险的管理对策

2.1 健全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制定护理风险预案和风险管理制度。对护士进行定期培训,组织学习各种应急预案、急救流程等,如患者猝死、坠床、突然停电、供氧障碍等的预防及处理,让护士知晓心血管患者容易发生的各类医疗风险,提高他们应急意识及能力,提高护理风险意识,激励护士对护理注意事项铭记于心,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护患关系和谐发展。

2.2 加强护理人员理论知识的学习。医院应积极鼓励护理人员参与自学、函授、远程网络教育等形式的学习,拓宽护理人员知识面,更新知识结构,并定期对护士的护理技能进行评估考核,培养护士敏锐的观察力和提高预见性护理思维能力。

2.3 严格规范护士的工作行为,端正护士的工作态度,必须让其在工作中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不犯错,少犯错,犯错后应主动向患者道歉,尽职尽责的为病人服务,以便降低由于护士的出错而产生的不必要误会和纠纷。

2.4 为病人营造安静和谐的休息环境。为了让病人早日康复,医护人员应该以身作则,从我做起,从各种小事做起,杜绝住院病房的各种不必要的噪音,发挥护士主人翁意识,对影响病人休息的各种现象进行委婉制止,树立良好医护形象。

2.5 加强护士与患者的沟通,化解护理风险。护士应在患者住院时指导其尽快熟悉环境,自觉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告知患者最初的治疗方案,让患者对其病情治疗有大概了解。同时,护士应及时告知患者和家属不积极配合治疗将产生的不良后果。此外,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护士应加强与患者、家属的交流,注意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及时听取患者及其家属意见,耐心回答患者就其病情提出的相关问题,尊重患者,并及时将患者的医疗进展情况告知患者的主治医生,以便医生为患者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降低患者就医的抵触情绪,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 燕长花.如何提高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和管理水平[J].亚太传统医药,2008,4(7):58

[2] 解红雁,孙红.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分析及对策[J].中医药导报2009,9(15):47

呼吸内科护理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舒适护理

高血压脑出血约占各种非创伤性脑出血的病因一般以上,是高血压最严重的并发症,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当出血量较少时,高血压脑出血一般采用内科保守治疗,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并发症发生[1]。为研究高血压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的护理方法,指导今后临床工作,我院选取30例高血压脑出血进行保守治疗的患者进行临床对照研究,取得满意结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我院内科收治脑出血保守治疗患者30例,按数字法随机的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13例,男性7例,女性6例,年龄52~82岁,平均年龄(65.0±7.4)岁。观察组患者17例,男性9例,女性8例,年龄51~81岁,平均年龄(64.5±7.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进行一般常规护理。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进行舒适护理:①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要学会尊重患者、保护患者;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心理上的安慰。②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注意记录患者血压情况,做好降压的准备,同时注意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对于有异常情况者,应及时通知医生。③饮食护理: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低盐食物,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防治便秘的发生。④消化道护理:注意记录患者呕吐物性质及量,并对其大便进行检测,防治消化道出血及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及并发症情况。

1.4效果判定标准 痊愈: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神经功能正常;有效: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有所改善,具有生活自理能力,但存在轻度的神经功能障碍;无效:患者神经功能丧失,或进入植物人状态,甚至更加严重。总有效率=(痊愈+有效)/总例数×100%。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P

2 结果

2.1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效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又称脑溢血,多由于情绪激动血压急剧升高引起,根据出血量的多少患者可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偏瘫、失语,甚至死亡等。大多数患者往往出血量较少,无手术指征,运用内科保守治疗少即可[2]。内科保守治疗关键是有效止血防止血肿进一步增大和降低颅内压防治继发性脑水肿。同时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给予吸氧和神经细胞保护剂,积极的采取多种措施稳定和控制血压,防治水、电解质紊乱和各种并发症的发生[3]。

内科保守治疗期间护理人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在护理的过程中,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护理,给予疏导和安慰,解释呕吐、头痛等相关症状的原因,缓解患者紧张和恐惧,可有效的避免因心理因素所导致的颅内压增高而引起的病情加重[4]。护理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对血压的检测和不良反应的观察,保持血压的稳定,避免过快过低的降低血压。同时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低盐松软食物,让其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可能因排便用力诱发的再次出血[5]。本研究中,观察组在内科保守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舒适护理,总有效率为88.2%,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的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舒适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脑出血保守治疗患者的护理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其临床效果确切,值得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杜娟.3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3):191-192.

[2]王莲.高血压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的护理[J].临床护理,2012,2(13):125-127.

[3]薛维,张书琼,软通道微创术与内科保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比较[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20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