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童想象力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在脑子中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叫做想象。这个过程最大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新颖与形象。为什么要注重对学前儿童想象力培养,培养想象力有何意义,家长和教师又该如何培养儿童的想象力,本文将做以下初步探讨。
一、培养学前儿童想象力的重要意义
其一,想象力和创造力密不可分,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学前儿童的想象,即记忆材料的简单迁移,是记忆表象在新情境下的复活,之后能进行简单的相似联想,但没有情节的组合,他们的想象很简单,但也是与创造能力不可分割的。现代心理学表明,具有创造力的人一般具有超强的想象力。因此,要培养有创造力的下一代,必须从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开始。
其二,注重儿童想象力的培养,能够开发他们的智力,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想象能够让孩子超越现实生活,绘制美好蓝图,追逐知识,想象是智慧的翅膀。想象力能引发幼儿情绪情感的变化,是学前儿童知识发展的基础,进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能够让孩子有初始的目标去想象未来,拥抱未来,使得孩子身心愉悦,不断进步。
二、学前儿童的想象力培养方法
其一,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儿童想象力。绘画是学前儿童最为喜欢的一种表现形式,幼儿的想象力在他们的绘画中能够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可以用各种途径启发教学,鼓励孩子多看,多听,多触摸,多尝试,进而发展儿童感官,丰富儿童生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从而为他们的绘画提供一定的现实依据和经验积累。自然界的景是千姿百态、光怪陆离的,它是开展儿童绘画活动时最好的环境,接触大自然的各种现象与景色能够扩展儿童想象力的空间,孩子在绘画中也能不断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另外,孩子的绘画作品是充满个性化色彩,孩子们在自己与同学的作品中互相借鉴互相学习,还能激发孩子更多的想象力,所以幼儿教师在教育与引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有目的的鼓励互相观摩。
其二,通过音乐欣赏促进儿童想象力发展。音乐是最动听的语言,学前儿童对音乐的敏感度很高。音乐鉴赏是一种艺术,通过歌词、旋律、节奏等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情感,反映现实生活。学前儿童不能很深入地了解歌词艺术,但他们可以通过旋律、节奏在浅层次对音乐有大体的领悟,
其三,运用民间故事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孩子都喜欢听故事,民间故事风格朴实、情节生动、富有神奇色彩,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及流传的能让儿童朗诵与倾听的故事,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所以教师一旦运用好民间故事教学,那么儿童的想象力必会带来很大发展。作为文学鉴赏活动,需要教师语言素质良好,还要具备较强的启发能力,能够让幼儿对民间故事的内容提起关注,教师需要把握好故事的重点环节以及主要矛盾。首先,可以让孩子大胆地发挥想象,在说故事的过程中,突然戛然而止,让孩子们猜想下一步将会发生什么,循着他们的思维途径,步步引导,推波助澜。其次,根据幼儿模仿性强、活泼好动、爱表现等特点,教师要抓住这些特点并利用这些特点来开展语言教学活动,可以让幼儿模仿所听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以及故事情节。此类模仿一方面可以让知识再现在孩子头脑中,另一方面又可以发展了他们的表演才能和想象力,从而感知人物形象更生动,能够从文学作品中体会到快乐。第三,将联想巧妙地运用到活动中,让幼儿对故事的后继展开联想。每一个故事都不只局限于情节,而且故事的情节都没有终点,每个故事都通过代代相传的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加丰富、深刻。发挥孩子的想象力,让新时代的孩子把传统的民间故事续编下去,这也是中华五千年文化不断发展壮大的一种方式。民间故事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我们可以在讲解和编写民间故事的过程中,让孩子的想象力发展到一定高度。
其四,在游戏中开发幼儿的想象力。孩子的生活有大部分时间是在自己想象的虚幻世界中度过的,因为游戏是孩子日常活动的主要内容,游戏本身就存在虚构与想象。实际上儿童的想象要比成人更丰富,由于孩子没有太多的知识和经验,所以他们随意性非常大,一旦有一个事物触动到孩子的思维,他们立刻就能创造出一个思想的世界,并且将这个世界渲染的多姿多彩。因此,幼儿的想象是在游戏中展开的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想象力与创造力密不可分,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浪潮中,学前儿童的想象力培养愈加重要。作为学前教师而言,也应该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通过各种途径,来培养学前儿童的想象力。
参考文献:
[1] 么娜.关于幼儿想象力的培养.文教资料,2006(8).
[2] 黄丽蓉.谈绘画活动中幼儿想象力的培养.教育艺术,2009(2).
[3] 赵菲菲,李东.浅谈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科技信息,2008(6).
[4] 兰晶.运用民间故事培养幼儿想象力教学活动的思考.科教文汇,2011(7).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儿童想象力的几点做法:
一、启发诱导
在辅导儿童作画时,老师决不能以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儿童,用成年人的审美意识去要求儿童作画,就会使孩子们失掉最为可贵的童心。学龄前的孩子,他们都有一个广阔的想象天地,有一个艺术领域的“自由王国”。他们的作品常常使成年人感到惊讶。然而有相当多的家长和老师,忽视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强迫他们临摹梅、兰、竹、菊,练素描。虽使其受到一定的技法训练,但这样过早接受技法训练,实质上是对儿童智能发展的扼杀。儿童作画不像专业画家那样重视技法技巧,更多的是感情。因此,老师不能给孩子们加很多条条框框,要根据儿童心理、年龄特点启发诱导孩子们自己动手画,鼓励孩子大胆画,老师决不能包办更不能,应该启发孩子从自己身边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东西画起。如,在讲《画狮子》一课时,经过教师启发诱导,有的孩子画面上画的是饲养员叔叔送饭来了。狮子高兴得演起杂技的生动情节,有的画的是狮子们在赛跑,有的是狮子在睡觉等精彩画面。事实证明,只要通过启发诱导,儿童就能画出自己的童心和感受,从而发展了想象力。
二、设问质疑
在儿童的生活经验中。他们的记忆表象却仍然是五彩缤纷、多姿多彩的,他们知道房子有摩天大厦、亭台楼阁;人有男女老少、胖瘦高矮,那为什么具体创作中却画不出生动的形象呢?显然是因为儿童的记忆被一贯的表现习性和惰性制约着。因此我认为在教学活动中解放、激活儿童的想象力,使他们从固有的旧习和惰性中冲出来,并从中提取鲜活的“因子”进行新的优化与综合,就一定能画出具有想象力的新形象来。在这一活动中,设问质疑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如,在画房子时,为改变儿童一个梯形加几个方形的表现方法,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1、从家里到学校的路上你觉得有哪几幢房子比较好看。能说出好看在什么地方吗?
2、你还知道我们张家口有哪些房子最有特色。印象最深刻?
3、你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著名的建筑物,能说出它们的主要样子吗?还有谁知道国外的吗?
4、房屋主要由顶、墙、门、窗等组成,你见过哪些不同样子的顶、门、窗等?
5、古代的房子为了好看就要雕梁画栋。你看到过的房屋在什么位置装饰、美化得好看呢?
6、大家都知道得很多,你能根据所知道的也来构思一些和他们都不一样的房屋吗?想一想,说给大家听听。
面对老师的提问,学生个个从身边到远处、从整体到局部、从客观到主观不断地展开记忆的大搜寻,脑海中那些若明若暗的大厦、宫殿、楼房、居舍……那些忽隐忽现的飞檐斗拱、门牌厅堂……不断地与自己的审美取向和构成能力发生智慧的碰撞、想象、综合。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所创造的新形象对于“旧形象”必然有了“质”的飞跃,使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三、寄情于物
儿童对五彩斑斓的世界充满着好奇和浓厚的兴趣。儿童从小就喜欢画画,他们把画画当作一种游戏。当儿童用笔在纸上画出线条、各种图形和颜色,他们会非常快乐,他们的想象不受任何拘束,在儿童的笔下动物会说话,车船能走路,草木会传情,世界万物在孩子的笔下都像人一样是有感情的。如,画的挖土机的机器手能像人的胳膊那样弯过来。画的太阳有的哭、有的笑、还有的发怒,非常生动有趣。因此老师要充分理解孩子的感情,不要横加指责这里不合理,那里不合比例,而是要鼓励儿童表达他们的丰富感情,发展它们的想象力。
四、热爱生活
儿童的想象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儿童的想象力和他的生活是分不开的。小孩子喜欢画图,是因为他们受了外界事物的刺激,在他脑子里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借图画表达出来。我们生活着的社会环境包括家庭、设区,都是我们进行美术教育的课堂,孩子们通过接触社会,积累生活经验,积累创作素材,我们应创设更宽大的学习空间,让孩子用美术的手段反映和描绘自己的生活。如,冬天画打雪仗;秋天画大丰收;中秋画吃月饼;过年画放鞭炮;看了有关海底探险的报道,就画漫游海底世界。所以老师和家长应该尽量引导儿童去接触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大自然,开阔他们的视野,从而激发绘画兴趣。当然,老师应该作正面的引导,帮助儿童分清生活中的美和丑,引导儿童歌颂生活中美的事物。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大自然不仅是森林、海洋、田野、山岭。而且身边的公园、绿地、小巷、阳台,也都是我们赖以成长的土壤,那里有我们生存所需的阳光、空气和水,更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美等待我们去发现。天地之间,万物生长,带给我们万千的形态,只要你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就会探索出无数美的奥妙。云是怎么飘的?彩虹是怎样产生的?山石河流是怎么形成的?就连一片小小的树叶、一块儿小小的石头都是很好的创作素材。如,用卵石和蔬果做的小工艺品、用落叶做的树叶贴画、用种子贴的风景画、用物品包装盒做的纸盒房子和玩具
大自然即是一个天然的大课堂,它不仅开阔了心灵、还陶冶了美的情操。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五、顺应心理
由于儿童生理特点所决定。儿童画画不是画眼中看到的。主要是画心里想到的。如花母鸡喜欢画出鸡肚里的鸡蛋,画水果喜欢画出果核,花树喜欢画出树根,画筐和网都是透明的,能看见里面盛的东西,画立交桥上下层的车辆、人、马都画出来,孩子心里这样想得就这样画。如画妈妈下班后骑车回家的情景,人体比例、自行车结构画的都不合理也不准确,但它合乎孩子的心理,妈妈工作了一天,下班后还要买菜接孩子,妈妈真辛苦,把热爱妈妈的感情画出来了。又如画下雨的情景,天上下着雨,小朋友们打着伞在小花圃的周围兴奋地观看着种子发芽的情景。一圈人,有的头朝下脚朝上,是一种不合物理合心理的表现。对儿童画的这种特点,老师不能责备,不要强求孩子纠正,要鼓励他们多看、多问、多想。把现实生活和想象联系起来。幼儿期对事物认识往往停留在直觉反应的层次上,这是本能的、生理的,同时又受个性的影响,他们努力用最直接的方法表现、发泄自己的情绪和心绪,我们应适当以成人生活世界作为他们的参考,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独特的表现语言表现自己理解的世界。还要鼓励他们的创造性,这样才能发展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六、大胆表现
儿童受年龄特点的限制,身心没有发育完全,观察能力不强,看东西总是先看最突出最生动的地方,因此在作画时,也总是什么重要,就对什么进行夸张。如有的同学画摘黄瓜的劳动场面,黄瓜画得又粗又长,比人还高,得蹬着梯子才能摘。画人总爱把头画得大大的,脚画得很小。画头时又强调眼睛和嘴,老人和小孩的形象,往往只通过添上胡子和皱纹加以区别等等。儿童用色喜欢鲜艳的色彩,往往不考虑物体的固有颜色,而喜欢色彩对比强烈,想用什么色就用什么色,喜欢什么色就画什么色,儿童这种夸张手法往往使画面非常生动,应该给于鼓励,而且还要鼓励他们“异想天开”,去想象那未知世界,大胆地画出心中所想,如奇怪的鱼、奇怪的树、奇怪的汽车等等,激发幼儿充分的想象力。他们创作出小房子鱼、跳舞的鱼、汽车鱼、长灯泡的树、长布娃娃的树等等,教师应留给孩子想象的空间,并保护这些想象的资源。鼓励孩子们突破传统物象的模仿。大胆地变形是很重要的。习惯了模仿成人的示范作品,在孩子们脑海中容易形成对物象认识的传统定式,并很难走出这个框架。所以要鼓励儿童抓住物体的特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地夸张变化,创造出自己特有的绘画表现语言。
七、培养记忆
[关键词] 儿童画 儿童画教学 童心 童趣
儿童画是指儿童作为创作者所完成的绘画。儿童画不是乱涂,而是与儿童的年龄和生活体验有关,儿童根据眼睛观察、思考,并结合眼、手、脑的协调作用,画出的具有情感特征的视觉符号。儿童画是儿童心灵的流露,是用自己的手来画自己的心。儿童是天真的,他们把绘画看作游戏,看到什么就画什么,随心所欲。他们不会考虑画得好不好,他们没有心理压力,画出来的画应该是欢快的、自然流露的。所以,儿童画教学要体现出“儿童”这一特点。在儿童画教学上,不能用专业的知识对儿童进行教学,也不能用成人的标准和眼光来看待儿童画,对学生要分年龄段进行教学,用儿童的眼光来看他们的作品,顺应儿童发展的规律,发挥儿童的创造力,提高儿童学画的积极性。
但是,当前儿童画展上所展出的作品,有的让人感觉不舒服。仔细观看,很多儿童画都是在技法上下功夫,在内容方面则表现的不足,可见,儿童画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
1.站在成人的立场上,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儿童画
许多儿童学画,是在家长的意愿下开始的。刚开始,可能家长只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并不是想让孩子成为画家。可是时间久了,就会受到其他功利性的影响,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学画的儿童相比,常会站到自己的立场评价儿童画,觉得画的不好就批评。其实,儿童有自己的世界,家长不应该过多的干预。产生分歧的焦点,就在于用成人的审美观来看儿童画,在他们眼里,儿童的画是乱涂的,不成比例。因此,就对孩子的画进行否定,甚至嘲笑,而后又根据成人的画法对儿童进行教育,教孩子进行临摹。一些家长对儿童画的评价就是像不像,美不美等,如果不符合成人眼光,就会被认为不美。一些教师在儿童画教学过程中,也会使用机械化的教学方式,不注重儿童个体差异。
2.注重了绘画的结果,忽视了绘画的过程
大家对儿童画的评价就是好看与不好看,这个评价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成年人用自己的审美眼光对孩子的作品打出所谓的分数,分出优、差等,可是天真的孩子都比较欣赏自己的画,不理解这些分数的含义。成人常对儿童的画很挑剔,经常会说:这是画的什么啊,难看死了!或者这孩子瞎画,竟然把人画的比房子还高?等等,就要求儿童擦了再画,这样反复地折腾,到最后,儿童对画画产生了厌倦情绪,也限制了儿童的想象。成人们之所以会做出这种评价,是因为他们看中的是绘画的结果,而不去注意孩子绘画时的想法。
儿童画是儿童能力的一种展示,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儿童思维的呈现。儿童个体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儿童画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发展规律进行,需要成人的关注与帮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儿童画教学:
1.充分发挥儿童绘画的想象力
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儿童时代是人的一生中最富有想象力的时代。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没有界限,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力就不可能有创造。儿童最初学画,喜欢乱涂,也就是所说的涂鸦,涂鸦是发展孩子想象力的途径,我们不能禁止,而是要鼓励,加以引导,让儿童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的去想象。儿童是想象力最为丰富的年龄段,在他们眼里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地球被污染了,就会流出伤心的泪水;小树会在微风的下唱出欢快的歌谣;月亮姐姐高兴了,会睁开圆圆的大眼睛看着大地等,他们没有去过海底或者天空,但是爱画海底的世界,在这些画上,我们看到儿童的内心世界,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孩子的这些天真、好奇的想法有时会让大人难以接受,但这些想象力往往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
2.引导儿童树立成功的信心
俗话说,多一分信心,成功就多十分。儿童的自信心对他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缺乏自信心,儿童就会在困难面前变得胆怯,也会束缚儿童的思维。孩提时代的美育,对儿童的审美观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儿童画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儿童自信心。我们应该鼓励儿童大胆想象,尝试着去画,就是随意乱涂,也不能批评,这里的关键是让儿童能够画出来自己心里的想法,克服不会画的情绪,让他们在有信心的情况下,在轻松的环境里,画出自己的所想。
3.用儿童的眼光看儿童画
儿童画有其自身的特点,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儿童画,要用儿童的眼光来欣赏儿童画。看儿童画时首先要了解儿童做这幅画的动机,他通过这幅画想表现什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儿童的创作。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儿童的生活经验及个体差异,有区别的对待。同时,要与儿童一起分享绘画的乐趣,多用肯定的、赞扬的眼光、语言来激励儿童,让儿童感觉到他的画是成功的,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对儿童画的表扬要适当,找出画中的长处给予肯定,让儿童得到真正的鼓励,提高他们的主动积极性。
4.提高儿童的观察力
在儿童画教学中,观察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观察力是儿童想象、创造的基础,能够开拓儿童的思维,张扬儿童的个性。因此,儿童在学画中,要找到独特的视角,学会观察事物的细节,分清物体之间的差异。在观察中学会比较,比较能够提升儿童的观察力。儿童的观察有着很大的片面性,毫无目的,一会看看这,一会看看那,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可以先让学生观察简单的事物,由简单到复杂,从表面观察慢慢地深入观察,比如,带领儿童观察楼房的时候,先引导儿童看楼房整体是一个长方形,再依次看楼房的层次、布局等,这样儿童在绘画的时候整体到局部都有印象,会容易得多。但是教师让学生反复观察,因为儿童的观察力比较有限,记忆的时间也很短,对一个事物只观察一次,很难得到深刻的印象,只有反复观察,才能达到效果。
5.儿童画教学中要保护童心、尊重童趣
关键词:废旧材料;儿童绘画;运用探索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2D-0088-01
儿童阶段是人生学习的萌芽阶段,做好儿童阶段的培养工作会为孩子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绘画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在儿童绘画中引入废旧材料有助于丰富儿童绘画素材,启发儿童对生活细节的关注,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环保绘画理念,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引入废旧材料进入儿童绘画具有重要的意义,能提升美术绘画教学效率,提升儿童多方面的能力,需要老师和家长充分重视和配合。
一、引导学生关注废旧材料,培养审美能力
教育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很多事物为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对于美术教育来说更是如此。绘画一般从现实生活中的物品着手,尤其对于儿童绘画来说,在学习的初级阶段一般不会接触难度很大的绘画任务,基本是身边容易看见的物品,比如茶杯、苹果、小纸盒等。目前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家长和老师都已经意识到了应该从生活中寻找合适的素材以激发儿童的绘画兴趣,培养儿童留意生活细节的意识。但是对废旧材料的关注度不够,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接触废旧材料,认为废旧材料没有用处。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观念,“美”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人们常说的残缺也是一种美,废旧材料中也体现着很多美的元素,家长和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儿童关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看见一些废旧材料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引导儿童思考。比如说在看见打碎了一角的玻璃杯时,可以询问儿童看见这个破碎的玻璃杯有什么感受?有没有觉得它有什么特殊的地方?相比普通的玻璃杯有没有特别的美丽之处等问题。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启发儿童主动关注废旧材料,体会不一样的美丽,从多个方面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
二、启发儿童利用废旧材料,提高动手能力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宝贝,一方面可以“变废为宝”,最大化物品价值,另一方面利用废旧材料获得不一样的绘画灵感,绘画出更多更美的作品。家长和老师在平时生活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废旧材料,体会废旧材料不一样的美,还要启发儿童积极利用废旧材料进行绘画。例如一般家庭都会有很多废旧报纸或者杂志,这些物品其实就是绘画很好的素材。家长可以鼓励儿童利用废旧报纸进行手工折叠,折出各种各样自己喜欢的形状,比如说小纸盒、小提篮、小青蛙或者三角形,折叠完成后将小模型绘画出来。这既考验了儿童的想象力,也锻炼了儿童的动手能力。另外还可以利用废旧报纸做成剪贴画。家长或者老师可以引导儿童将废旧报纸剪裁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比如剪出房子的形状、花朵的形状、树叶的形状、小狗的形状等,再利用剪出的各种形状按照自己的意愿拼成剪贴画。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儿童对于绘画的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儿童自主动手的能力,对儿童以后的绘画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三、开展废旧材料制作大赛,培养儿童想象力
绘画是一种创作艺术,讲究灵感和想象力,而灵感和想象力需要生活实践的积累,需要从生活中去提炼。因此家长和老师在教授儿童绘画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儿童想象力的培养。从利用废旧材料的角度说,开展废旧材料制作大赛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这项活动可以通过学校或者社区举办,要求每位参赛儿童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制作一件作品,要求体现创新性和美观性。在以往这种比赛中经常会有一些孩子表现得很出色,比如有些孩子利用废旧报纸折叠成雷峰塔的样式;有孩子利用废旧水瓶制作沙漏;还有一些孩子利用废旧纸盒制作机器人。总之,学生在比赛中表现得很优秀,涌现出很多新奇的作品,让许多老师和家长开阔了视野。这样的比赛不仅是对儿童想象力的培养,而且能够提高儿童的动手能力,同时还可以为参赛儿童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孩子在相互交流中可以激发更多的灵感。想象力对美术创作至关重要,通过举办废旧材料制作大赛,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废旧材料的关注度,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这对孩子以后进行美术创作具有很大的益处。
四、结束语
废旧材料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只是我们平时很少去关注,很少去利用。然而生活处处皆学问,生活处处皆美丽,只要细心去挖掘便可以有很多收获。儿童对生活中的物品具有好奇心,充满兴趣。家长和老师应该利用儿童这一特点,积极引导儿童关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从多方面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启发儿童利用废旧材料,提高儿童的动手能力;创造有利环境培养儿童想象力,积极引导儿童从废旧材料中寻找灵感,突破生活局限。但是绘画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需要长期探索和坚持的。因此,对老师和家长来说最重要的是培养儿童良好的绘画习惯,这样有助于提升儿童的绘画能力,为儿童以后的美术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曹静,崔彬彬.中国传统绘画语言对儿童智力心理构建的探讨[J].大舞台,2012,(8).
关键词:学前美术;教育;儿童
1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
第一,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主要是为了提高儿童的美术素质,培养儿童的艺术审美情趣。从事儿童美术教育的教师应更多地从儿童的兴趣出发,针对儿童自身的心理、性格特点针对性地选择艺术门类,让儿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在愉快轻松中发挥创造力和天性,注重学习的过程。所以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是,首先,引导儿童初步学习美术作品中的形式美和感知周围环境,培养儿童对美的灵敏性。其次,引导儿童积极投入学习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美术活动中,培养儿童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审美情感的表达能力和感受,促进儿童人格的完善。再有,引导儿童初步掌握多种材料和工具的操作,以及运用图形、造型、色彩等美术语言表现自我和事物的运动变化,培养其创造能力和审美表现。
第二,儿童美术教育作为学前教育阶段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制订课程教学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并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采取适合各层次儿童年龄特点的方式。同样,在学前教育这个人生的起跑线上,清晰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制定合理、合适的目标更是影响儿童一生的重要教育环节。教材和美术活动内容应贴近儿童生活,教学方法应丰富,且应该重视儿童美术基础知识的培养。
2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及特点
第一,学前儿童美术本质是儿童认知的过程,随着思想认识和语言能力的提高,儿童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这一阶段儿童是通过绘画途径来表达感受。儿童美术的本质是一种兴趣的自然展示,兴趣是儿童美术的原动力。儿童美术的本质是儿童的一种自我表现和游戏活动,儿童把美术作为自己游戏的组成部分,其功能在于启迪儿童的心智和情感,是研究儿童独特心理发展的重要途径。所以说,当儿童有了表现自身生活的欲望的时候,就会产生真正属于儿童自己的美术。儿童美术伴随儿童成长是一个特殊阶段。儿童美术思维活动是儿童用于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视觉语言。儿童美术无拘无束,个性特征鲜明,形成了儿童画独有的意味。这些特点直接体现了儿童的内心世界与思维。所以,在观赏儿童的美术作品时,能强烈地感受到儿童在美术中所体现的那种独特的拙稚美及童趣,儿童美术促进了儿童心智的成长,反映了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儿童美术对儿童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起着独特的促进作用。
第二,学前儿童美术是儿童了解世界的一种独特形式,儿童美术包括“想象、直觉、幻想、灵感”等形式,应不断地引导儿童观察周围的事物,充实知识面。儿童了解世界的形式是感性的,思维的方法是非逻辑的,儿童在绘画时表现出的各种特点和所采用的表现方法与成人是不一样的。因为儿童对形体、结构、空间、色彩等很多的客观造型因素是直接和感性的。对儿童来说,美术活动是一种很有趣的游戏活动。在绘画过程中,儿童会感受美术带来的快乐。通过儿童美术让儿童在感受、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自然地发展,保持对美术的兴趣,从而提高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
3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
第一,儿童美术教育内容指的是3~6岁的学龄前儿童所从事的美术活动,是引导儿童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各种事物,丰富儿童的审美情感和感性经验,激发儿童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反映了儿童对周围环境的情感体验。
第二,欣赏活动: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活动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人文环境和自然景物中的美好事物,丰富儿童的美感经验,培养其审美情趣、审美评价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的一种提升儿童素质的美术教育活动。
第三,绘画活动:让学前儿童了解各种美术材料和工具及性质,并能灵活地掌握美术材料和工具;为儿童创设展示自己绘画作品的条件,引导儿童互相交流、欣赏,共同提高。
第四,手工制作活动:指导儿童利用纸、树叶或废旧材料制作手工折纸、树叶粘贴画、玩具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促进儿童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培养儿童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任务
第一,激发儿童对美术的兴趣。在幼儿园的活动中,美术活动是不可缺少的提升素质教育活动,同时也是儿童表达自己美好愿望的活动。儿童是否对美术活动感兴趣,对美术活动的顺利进行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美术活动时,我们应该从注重培养儿童的兴趣入手,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人,以发展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为主;创设一个美的活动环境,经常提供作品给儿童欣赏,将儿童的作品陈列在展台里,让儿童互相学习,在评价中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动机,并学习相互介绍自己作品的内容,促进共同发展。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提供可操作的美术工具和材料,引导鼓励儿童收集美术活动的各种资料,如各种树叶、卡纸、花布、各种图片等,这些工具和材料可随时取用,让儿童在自由玩耍中引起对颜色、造型的兴趣;充分肯定每个儿童取得的微小成功,肯定儿童的独特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树立儿童的自信心,培养儿童的进取精神。
第二,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通过美术欣赏教育活动引导儿童认识社会生活和自然界中的美好事物,欣赏具有内容美和形式美的儿童美术作品,进一步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在美术欣赏中,儿童对作品的讨论是自由联想的、随意的,教师应该善于捕捉儿童最初的艺术感受并加以引导提升,将评价的重点放在儿童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独特的理解等方面。美术欣赏的目的是通过美术作品的赏析加深审美感受和释放审美想象,开阔儿童的生活视野。儿童的审美心理活动具有整体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美术综合教育活动作用于儿童,就能促使儿童的多种功能协调发展,使儿童的审美经验向整体的、综合的方向聚合、转化,逐渐形成良好的审美心理。所以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可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激发儿童绘画,如表现力非常强的米罗、毕加索的作品。在欣赏评价美术作品时,应鼓励儿童发言,说说自己的想法认识。儿童通常喜欢把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拟人化,再现童话的王国,把自己喜欢的加以美化,讨厌的东西丑化夸张处理,使自己的画充满生活情趣和满稚气。儿童根据这一年龄特征,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创造出极富童趣的作品。教师不能把自己的审美意识和情趣强加于儿童。
第三,教给儿童初步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美术知识和技能是儿童感知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基础,当儿童运用掌握的浅显知识技能,创造性地表现自己所想的东西时,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各种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渴求和欲望,以促进学前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第四,发展儿童的智力。通过儿童美术教育发展儿童的智力,儿童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等,儿童的美术教育主要是通过美术的各种活动来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儿童智力得到发展。
总之,通过剖析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认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掌握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及特点,深化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提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张莉.学前美术教育浅思[J].当代教育论坛,2009.
[2] 王冰.美术的教育[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6.